基于Bell翻译过程模式的语义表征中介命题层面的实证研究
翻译过程论
There are three basic translation processes: (a)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L text; (b)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s, which may be direct, or on the basis of SL and TL corresponding syntactic structures, or through an underlying logical ‘interlanguage’; (c) the reformulation of the text in relation to the writer’s intention, the readers’ expectation, the appropriate norms of the TL, etc. The processes are to a small degree paralleled by translation as a science, a skill and an art. (英)纽马克(Newmark, P. )著.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P144 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ergamon Press Ltd., 1982
When we are translating, we translate with four levels more or less consciously in mind: (1) the SL text level, the level of language, where we begin and which we continually (but not continuously) go back to; (2) the referential level, the level of objects and events, real or imaginary, which we progressively have to visualize and build up, and which is an essential part, first of the comprehension, then of the reproduction process; (3) the cohesive level, which is more general, and grammatical, which traces the train of thought, the feeling tone (positive or negative) and the various presuppositions of the SL text. This level encompasses both comprehension and reproduction: it presents an overall picture, to which we may have to adjust the language level; (4) the level of naturalness, of common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writer or the speaker in a certain situation. Again, this is a generalized level, which constitutes a band within which the translator works, unless he is translating an authoritative text, in which case he sees the level of naturalness as a point of reference to determine the deviation-if anybetween the author’s level he is pursuing and the natural level. This level of naturalness is concerned only with reproduction. Finally, there is the revision procedure, which may be concerned or stagger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is procedure constitutes at least half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19)
图式理论视角下英汉交替口译的工作记忆心理机制研究
意的工作表现 。 这个综合信息处理过程包含了完整的认知和 神经系统综合互动,带动全 身口腔肌 肉和语言系统运作。工 作记忆能力直接决定综合信 息的反应速度 、 信息提取加工能 力和输 出表现。最终制 约影 响口译质量 。在这个综合信息框 架里,图式的 内容和摆放方 式、激活方式成为译员 口译能力 的前提条件 。 从 口译综合信 息处理过程和信息框架角度我们
已知 的 概 念 和 过 去 的经 历 , 即头 脑 中 已有 的 图 式联 系起 来 ,
对新事物的理解 方式取决于头脑 中已有的图式。图式在长期 记忆 中是 以抽象 的形式存在 的 ,通过 某些刺激可 以激活 图 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 图式分为三大类 : 语言图式 、内
容 图式和 结 构 图 式 。 图式 理论 与 同 声传 译 中 的预 测 技 巧 【 7 J 。
对 于 口译 的 工 作 记忆 作用 形 式 , 才 能 够 更 好 地 把 握 口译 工作 原 理 ,有 针 对 性 提 供 口译 教 学 培 训 、提 高 口译 质 量 。
总之,图式 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表征结构 。当新信息与 已存在 的背景知识 ( 旧信息 )融合在一起并被放在合适 的空 当时 图
9 6
教 育与人才
图式 理论 视 角下 英 汉 交 替 口译 的工 作 记 , I Z , 6 理 机 制研 究
杨 科 何 小群
( 西南民族 大学外 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英汉 口译 活动是一 个复 杂认知过程 ,带动身体相 关机能综合反应 、协调 、操作 。在这个活动 中包括语 言输入 、中间 处理和语 言输 出三个信 息处理环节 , 中间处理是核 心部分 。 在 中问处理部分工作记 忆对 整个信 息的处理转换起 着至关重要 的 作用。信 息处理 带动全 身语 言系统反应 ,包括 口腔肌 肉和神经 系统的反应。实验 实证研 究结果 :“ 输入语料增多,记忆广度 受到影响 , 被 试者在记忆 广度测试 中的确对语言输入 材料增 多情 况下记忆能力有 显著 差别。 本科 阶段低年级英语 口译初 学者 工作记忆广度 和英汉交替 口译质量 关联不 大。” 针对 实验 结果,综合梳理 图式理论 ,本文重点从 图式理论视角分研究祈 口译
认知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过程优化研究
认知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过程优化研究作者:唐悦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2期摘要: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是当前认知翻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在认知翻译理论的视角下,以认知语言学(CL)体认观为核心,借用奈达等关于翻译过程细分的理念为主体框架,以意象图式为具体表现形式,突出译者的认知能动性,尝试构建出更为直观且具有操作性的翻译过程优化模型,为研究者加深对翻译认知过程的理解提供参考,继而对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教学模式优化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翻译过程;体认观;意象图式作者简介:唐悦(1989.11-),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认知语义、翻译教学。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外信息与文化等方面的交互需求显著增加。
然而由于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需要译者在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既要考虑如何促成“文化外译”,也要关注如何促进“文化接受”。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必然会影响翻译过程的选择。
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及过程多属单向式,我们通常认为翻译的实践过程主要由理解、表达和校验三个步骤组成。
这种翻译模式下主要是原文→翻译策略→译文的机械对应,大多是对语言进行信息提取、选择,译者心理往往处于被动,而忽略了充分发挥认知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策略也大多集中在讨论词、句等语篇的具体构成要素的讨论上。
因此,译者很难在翻译过程中做到语言与文化的协调统一,难以满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的。
与此同时,翻译学的研究也正经历着研究范式的转变,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日渐成为翻译学科建设的又一推力。
认知翻译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并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范式,采用新方法开展翻译过程研究,促进对翻译过程的内部心理—认知机制的探索,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在此背景下,为使实践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本文基于认知理论视角,通过对翻译过程相关理论及资料的研究及梳理,试图构建翻译过程的优化图式,促使研究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认知过程,以期进一步对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教学模式优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翻译的换喻过程_MariaTymoczko教授论翻译
福建外语 (季刊)2001年第4期(总第70期)翻译的换喻过程M aria T ymoczko教授论翻译李 欣(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天津 300204)摘要 作为翻译研究 摆布 学派的代表人之一,M aria T ymoczko教授认为翻译研究的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宏观研究与语言学层面的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
她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将Roman Jakobson关于人类思维两大基本方式的区分(暗喻与换喻)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强调了翻译的换喻过程,即翻译的联系/创造功能以及翻译的局部性。
她的翻译观为我国译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翻译研究模式 换喻 联系/创造功能 局部性Abstract M aria T y moczko,a r epresentative of the manipulation school,believes that the mod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study at both the macroscopic(cultural)and the microscopic(linguistic)level. Her contribution lies in her orig inal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of Roman Jakobso n s basic modes of human t hought(metaphor ic and metonymic).T ranslation is view ed as a metonymic process.T he connection/creation func tion and partiality of translat ion is foregrounded.Her view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Key words mode of translat ion studies;metonym;function o f connectio n/creation;part iality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706(2001)04-0042-05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学派在西方兴起将近三十年了,其间出现许多流派,如佐哈尔(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图瑞(Toury)的描写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group)、特拉维夫 勒芬学派(Tel Aviv Leuven school)、低地国家学派(Low Countries g roup)等等。
基于自注意力序列模型的唇语识别研究
然存在一些缺点ꎬ比如不能抵抗明暗光线、皱纹、胡
捕捉唇部运动信息ꎬ同时减小由光照条件、头部姿
须等因素带来的视觉噪声ꎬ以及语速和词语边界冗
态、说话人外表等因素而产生的噪声ꎮ
余信息带来的时序建模困难的问题ꎮ
唇语识别任务存在很多难点和挑战ꎮ 首先ꎬ不
同语句的唇部运动差异极其微小ꎬ细粒度特征难以
捕捉ꎻ其次ꎬ不同说话人的语速不同ꎬ同一段语句的
Loss = -
1
N
N
Y i logY^ i
∑
i=1
2 时域自注意力机制
在每个序列中ꎬ不同帧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量
是不等的ꎮ 受到说话人语速的影响ꎬ一段唇语视频
中ꎬ仅有少数几帧是关键帧ꎬ对最终识别结果有极大
影响ꎬ而其余的特征序列则对最终结果的贡献较小ꎮ
除此以外ꎬ在实际情况中ꎬ输入的字词片段也难免会
带来邻近词语的冗余信息ꎬ这给时序建模带来了极
视觉噪声ꎬ提取图像序列的高维特征ꎻ另一方面ꎬ以
Bi ̄GRU 作 为 时 序 模 型ꎬ 搭 配 Self ̄Attention 辅 助 训
练ꎬ可以增强关键帧的语义表示ꎬ避免时域全局平均
段ꎬ包括嘴唇检测ꎬ特征提取和分类器分类ꎮ 其技术
带来的语义损失ꎮ 最终ꎬ本文在 LRW 数据集 [4] 和
几何特征ꎬ利用隐藏马尔科夫模型( HMM) 识别特征
Key words:lip ̄readingꎻattention mechanismꎻsequence modelꎻdeep learning
EEACC:6135E doi:10.3969 / j.issn.1005 - 9490.2021.03.021
基于自注意力序列模型的唇语识别研究
(4) 将加权后的特征序列输入后端模块ꎬ经过
从Bell模式验证停滞的原因看翻译过程研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
仍 然有 较大 的距 离 。 在实证手段上 , 国 内外 的研 究 基 本集 中于 使用 T A P s 等 实 验 技术 。
三、 认 知 科 学界 双 语 研 究 的 研 究 范 式
于 停 滞 状 态 。正 如 李 德超 口 指出, “ 翻 译 过 程 研 究 长 期 限 于 停
顿 的主 要 原 因是 缺 乏 一 种 有 效 的研 究 方 法 。” 为此 , 我 们 有 必
要 分 析 目前 国 内外 翻译 过 程 研 究 的 现 状 , 对 比认 知 科 学 界 在 双 语 言 语 产 生 、 语 言 表 征 等 方 面 研 究 的研 究 范 式 和 实 验 技 术, 以便 做 到知 彼 知 己 , 有所借鉴。
二、 翻 译 过 程研 究 的 内容 与研 究范 式
一
、
引 言
其 研究 手 段 ,我 们 发 现 , 目前 的 国 内外 翻译 过 程 研究 在 内容 上 ,仍 然 属 于 “ 理论 基础 、 翻译 的认 知 过程 模 式 等 的宏 观 层 面” , 且鲜有 “ 旨在 发 掘 双语 转 换 内部 过 程 和 认 知 机 制 的 高 难
度、 前沿性研 究成果【 l 3 】 ” , 距 离 双 语 翻 译 转 换 加 工 的 核 心 机 制
笔 者对 国 内外认 知科 学 界 C o g n i t i o n 、 Me m o r y& c o g n i .
i t o n 、 J o u na r l o f P s y c h 0 l i n g u i s t i c Re s e a r c h、 J o u ma l o f E x p e i r —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P s y c h o l o g i c l a R e v i e w、 《 心理学报 》 以及《 心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的范畴化翻译研究——以中国文化俗语翻译为例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的范畴化翻译研究——以中国文化俗语翻译为例摘要中国文化俗语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短小精悍、意蕴深刻,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哲理性。
由于中英文化环境差异,俗语翻译应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尽可能将俗语的内涵以读者熟知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兼顾俗语的哲理性和韵律结构的美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在大脑中自主将俗语中的文化词汇分类解读,这便是范畴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归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其结果是形成认知范畴。
基于认知翻译学指导,中英语言翻译中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现象,其中范畴错位进一步表现为范畴成员错位、范畴层次错位和范畴原型错位。
本文以中国文化俗语的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中的范畴化翻译过程,旨在突出认知翻译学对范畴化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从而丰富文化外译的翻译研究,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俗语;范畴化;翻译引言中国文化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中国特色民俗话语,具有通俗性和口语性,简单而形象化,通常富含一定的哲理,给予人们警示意义。
其中俗语的形式不一,不拘一格,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交流且极具趣味性,读起来郎朗上口,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小说、名著、典籍等各类文体中。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密切融合,中国文化外译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世界文明的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俗语的翻译也是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由于俗语的广泛性、哲理性等特点,俗语翻译领域并没有得到全面规整的发展。
要使异国读者感受到中国俗语的奥妙,就要使双方读者实现认知上的对等。
因此,本文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出发,尝试从范畴化角度将俗语分类解读,进而探究其翻译策略,使外国读者更好的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1.基于认知翻译学指导下的认知范畴观“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最先由西班牙翻译家Martin(2010:169)提出,用以涵盖所有从认知视角出发的翻译研究。
论翻译过程与翻译过程模式_对Ro_省略_Bell构建的翻译过程模式的思考_王璐
论翻译过程与翻译过程模式对R oger Bell构建的翻译过程模式的思考王 璐(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从译者心理转换过程入手来研究翻译过程还处于起步时期。
Be ll在90年代初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系统研究了翻译过程,并且构建了翻译过程模式,他的研究给我们今后科学地研究翻译过程和构建翻译过程模式以很大启示,即要将动态描述和静态研究、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建立的模式应该能体现它所代表的理论并忠实地描绘翻译这一现象。
这样的研究对今后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意义重大。
关键词:翻译过程模式;动态描述;静态研究;微观研究;宏观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8)04-0141-04收稿日期:2008-02-21作者简介:王璐(1985-),女,河南洛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Roger Bell是英国伦敦中央理工大学语言学院的教授,他在1991年写过一本书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T ran sla ti o n and T ran sl a t in g:Theory and P ra cti ce),该书开篇就直言,他对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冷漠和敌意感到不可思议,而且就是基于这样的∀不安和困惑#促使他完成此书[1]。
Bell利用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论和语言学尤其是系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冲破传统的翻译理论模式,将目光转向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转换过程,试图建立一个∀科学的#模式以描述翻译过程。
本文就Bell建立翻译过程模式时的探索谈一点看法,希冀对我们今后的研究有些启示。
一、翻译与翻译过程传统的译论(前理论期和语言学理论期)[2]通常倾向于通过阐述翻译标准和原则、原文、译文、译者、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等翻译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去描述翻译这一现象的本质。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关联翻译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该理论强调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将翻译视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其核心概念是“关联”。
关联指的是信息接受者能够在认知环境中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理解,它涉及信息处理的两个关键要素: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
在处理翻译时,译者需要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寻找最佳关联,即找到一种既能准确传达源语信息,又能让目标语读者轻松理解的翻译方法。
关联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环境,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并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源语信息最为匹配的表达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关联翻译理论也关注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反应,认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
它要求译者在理解源语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判断,找到与目标语读者认知环境最为匹配的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
因此,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
2、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活动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在处理不同语言、文化和语境间的转换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关联翻译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试图为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关联翻译理论源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语境因素,主张通过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这一理论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启示。
回顾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描述——Bell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评介
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描述——Bell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评介王怀贞【摘要】翻译作为人类最复杂的认知活动之一,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现有的多数研究总以翻译的结果--译作为对象,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相对不足.Bell的翻译过程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本理论框架,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对翻译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描述,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基本上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和一定操作性的一个模式.翻译研究应该重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00)001【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Bell;翻译过程;信息加工;认知【作者】王怀贞【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对翻译这一人类最复杂的认知现象之一,从美学、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等多个学科,以翻译产品为主要对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迄今为止,仍然很少有人对翻译的过程本身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而Bell的翻译过程信息加工模式则是一个例外。
一翻译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原语与译入语(目的语)两种语言,关涉原作者与译者以及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以往的翻译研究,多是在结构主义或语言中心主义(即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下,只关注翻译产品,或是对复杂的语言现象作不厌其烦的分类,或是对翻译行为作静态的描写和规定,从对符号的“编码”、“解释”的角度解释翻译现象,忽视人类心智活动这一重要而且是根本的因素①宋德生:《认知的体验性对等值翻译的诠释》,《中国翻译》2005年第5期。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心智的表征,翻译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强调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译者的要求相当高。
总的来说,译者除了必须具有解码(阅读理解)和编码(写作)技能外,还必须有目的语、文本类型、原语、学科领域(“真实世界”)和双语对比等五种知识储备。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238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文/张璐瑶立起二语词汇与概念之间的较弱联系?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词汇加工模型中词汇加工模型存在三个层面,即概念层面、标义词层面以及形式层面。
De Bot等人认为猜测词义的过程可以看作标义词位的建设。
在翻译时,二语学习者首先在形式层面将词汇与心理词典的语音以及形态进行匹配,进而激活相应的标义词位,最后该词位的语义信息进一步激活概念层面的概念进行匹配(骆涵 2006)。
但若是该词的形式信息无法激活相应的标义词,则需要高度语境化的输入来填补标义词位的空缺。
当空缺得到填补,词汇加工过程就能进入概念层面进而理解该词。
那么,在词汇加工模型中语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验证了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可行性,对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词汇加工模型没有明确标义词位的概念,未指出如何填补标义词位的空缺。
第二语言词汇发展和表征模型则支持二语学习者很难将二语词汇的最终表征形式做到与一语词汇相似的观点。
原因有二,其一,母语者通过高语境化的语言输入将词汇的足够信息整合入词条中,然而,二语学习者往往是通过课堂学习输入词汇信息的,很显然这种类型的输入无论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够。
其二,二语学习者往往通过以母语位基础的概念/语义系统运用目标语(骆涵 2006)。
但二语学习者在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极其依赖该系统。
此外,词汇习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形式阶段、一语标义词位调节阶段和二语词条整合阶段(Jiang Nan, 2002)。
从理论上讲,若提供高度语境化的语言输入,任何二语学习者都可以达到第三个阶段。
但是,实际上二语学习者极少得到高度语境化的语言输入。
三、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外部一、引言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多关注语法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
然而,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并非只有语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才是语言问题的核心(Verhallen,Schoonen 1998),词汇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罗杰·贝尔的语言学翻译研究视角
罗杰·贝尔的语言学翻译研究视角
翻译是一项值得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共同研究的语言文化活动.对语言学家来说,如何解释翻译现象(包括过程和结果)是一大挑战;而语言学理论又有助于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现象进行客观的描写,而不是凭经验和主观意愿制定"原则"或"标准".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介绍贝尔的观点:
(1)翻译概念:定义与等值问题;
(2)译者:操作过程与文本转换过程;
(3)译论的探索.贝尔尝试用系统语言模式来研究翻译问题,并希望寻求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切实可行的翻译研究模式.。
Levelt 的言语产出模型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5页word
Levelt 的言语产出模型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引言语言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是听者或读者接受别人的语言刺激,把声音或文字转化成意义的过程,包括语言感知、词汇提取、句法和语义分析、推理等过程。
(董燕萍,2005)语言生成(language production)则是说话人或作者把意义转换成声音或文字的过程(同上)。
语言生成包括口头的言语生成和书面的语言生成(同上)。
心理语言学家对日常言语或出错言语进行观察分析,推导研究言语生成机制。
1971年,以Fromkin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家首次提出看言语生成的典型模型――串行模型(Gleason&Ratner,1998: 328-331;转引自董艳萍, 2005)。
与之相对另一个模型则把语言生成看成在个个不同层面同时发生的过程,该模型被称之为并行模型或连接主义模型(Gleason&Ratner,1998: 337-338;桂诗春,2000:547-549;转引自董艳萍, 2005)。
Levelt (1989)的模型则同时具备这两种模型的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及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教学启示。
2.Levelt言语产出模型Levelt(1989,1993,1999)的言语生成模型主要由三个水平的表征关系构成的:概念层、词目层和词汇形成层(刘春燕, 2009)。
该产出模型主要由五个成分组成,即概念形成器(conceptualizer)、构成器(formulator)、发音器(articulator)、听觉语音解码器(acoustic-phonetic processor)和句法分析器(parser)。
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言语大概如同所示进行加工(同上)。
说话者开口讲话之前必须有观点或者概念。
这种概念或观点通过言语生成转化为命题表征,也就是前言语信息(preverbal message)。
从意图到信息是个较复杂的过程。
双语语言理解的BIA+模型与fMRI和ERP研究
双语语言理解的BIA+模型与fMRI和ERP研究孙继民,崔欣欣【摘要】自双语理解的BIA+模型问世以来,在许多行为研究调查双语者的两种语言是如何通达的同时,一些神经影像学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研究之中。
大量的研究沿着BIA+模型提供的理论线索,从两种语言加工的脑结构、跨语言的激活过程、词汇识别系统(心理词典)和任务决策系统的关系、语言环境对词汇辨别和判断系统会产生什么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许多研究为BIA+模型提供了证据,而fMRI和ERP的研究尤其令人鼓舞。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5【关键词】双语者;语言加工;核磁共振造影技术(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BIA+模型近30年,对于双语者的语言加工的研究越来越充分。
许多行为研究调查了双语者如何处理他们所听到的,读到的两种语言中的一种。
然而,在这种环境下,双语者的言语系统在结构上是如何组织的;是否在加工一种语言的时候受到另一种语言加工的影响;语言的熟练程度和双语者获得二语的年龄在跨语言的相互作用中扮演什么角色;双语者在什么程度上能够控制他们的语言;语言转换是与什么样的效应相联系等一系列问题仅靠过去的行为研究就很难奏效。
因此,一些非侵害性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如正电子发射X射线体层摄影术(PET),核磁共振造影技术(FMRI),脑磁扫描(M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运用这些技术去调查健康的双语或多语者的言语加工,从而完善、修改或支持现有的双语者语言加工各种模型的假设。
双语者语言加工的心理语言学范式的预测大都在行为水平上,很难把这种预测与特定的脑区及其功能成分相联系。
正如Hernandez等人(2006)指出的那样:认知功能和脑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或单一的。
事实上,一个特定的脑区分配一个单一认知功能是不可能的。
尽管这样,这些来自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仍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通过对比发现,许多言语理解神经影像学研究支持双语者语言理解的BIA+模型。
贝罗贝在汉语历史语法研究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Voi34 No?1Feb. 2021第34卷第1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 2 月 Journai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c and Technolory ! Sociai Sciencc Edition )DOI 编码:10.19847// ISSN1008 -2646.2021.01.002贝罗贝在汉语历史语法研究领域的成就与贡献王胡雯#,齐冲2(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巴黎狄德罗大学东亚语文学院,法国巴黎75013)摘 要:阿兰•贝罗贝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在汉语语法学史、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汉语方言及语言接触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
贝罗贝的研究立足语言事实,融汇 中西文化,为汉语历时语法研究创立了一套极具系统性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
他的理论系统兼及历史分期和语言对比,不仅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增加了汉语素材,还补充和修正了历史语 言学的方法论和基础理论。
关键词:贝罗贝;汉语;历史语法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646(2021)01 -0013 -09阿兰•贝罗贝! Alain PEYRAUBE )先生是法 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终身荣誉特级研究员、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教授(1944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1970年获得波尔大学硕士学位,1972年进入法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1973 年作为法国第一批交换生来华留学,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1974—197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 系学习。
回国后获得了巴黎第八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985—2000年 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
贝罗 贝钻研汉语语言学四十余年,蜚声国际,本文不揆祷昧,试简要阐述贝罗贝在汉语历史语法研究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生成语法的崛起使现代语言学更注重于对人类语言形式的共时研究,导致语言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趋于对现存语言的描述和分析。
基于PACTE整体翻译能力模式下的BTI毕业论文模式探讨
基于PACTE整体翻译能力模式下的BTI毕业论文模式探讨作者:王胜利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27期摘要:翻译专业本科生整体翻译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教师、管理者和企业等有关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方面。
我们通过把PACTE小组的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六成分分解落实到学生、教师、管理者和企业四个责任体,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实践报告撰写,并有效控制整个进程,学生整体翻译能力的培养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和语言服务公司或基地深度融合,都受益匪浅。
指导教师教学相长,教学管理者看到学生快速健康地成长,公司或基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带来了更高的效益和社会声誉。
关键词:整体翻译能力;毕业论文;研究能力;翻译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7-0063-06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ability of translation majors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volving students, teachers, managers and enterprises and other aspects of stud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We divided the bilingual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translation knowledge ability, tool use ability, strategy ability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factors of PACTE group into four responsible bodies: students, teachers, managers an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we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report writing,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whole process. The training efficiency of students' overall translation ability has obviously been improved, and their research ability has also been cultivated. Students, teachers, teaching administrators and language service companies or bases deep integration, benefit. Instructors learn from each other, teaching managers see students grow rapidly and healthily, and companies or bases improve their work efficiency, bringing greater benefits and social reputation.Keywords: overall translation ability; graduation thesis; research ability; translation major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腾飞,经济规模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翻译过程中的二语词汇语义干扰效应研究
2021年50期总第594期ENGLISH ON CAMPUS一、翻译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翻译过程研究作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相结合,以翻译策略、注意单位、翻译过程的自动性和影响单位等为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本质进行深入剖析。
国内外翻译过程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1.翻译过程国外研究现状。
翻译过程的国外理论研究主要有三类代表性的研究:基于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翻译过程理论构建。
Holmes基于语言学相关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模式和方法,并将翻译模式归结为“两个层次、两个映射模式、三个规则”。
他认为使用相关原则,并从原语映射中生成目标语映射的过程是翻译实践的一个特殊阶段。
而Bell从心理学的视角,在其《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翻译图示为从记忆到源语文本的分析,再到语义表征,再通过合成构建成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
而Mondelbit则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指出了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概念混合。
根据概念混合理论,翻译的过程主要有两个主要阶段:解混合和重混合。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
根据实证研究的方法不同,主要分为有声思维法研究、键盘跟踪法研究以及眼动跟踪法研究等。
A. 有声思维法研究。
有声思维法研究(TAPs,think-aloud protocols)让译者口述其翻译时的思维过程,对所得数据转写后形成的报告。
主要研究主题包括:翻译问题和策略的识别与分类,翻译单位,翻译中的自动化过程,情感因素以及翻译能力及习得等,如Gerloff、Lorscher、Tirkkonen-Condit、 Jaaskelainen、Laukkanen、PACTE、Anelone、Shreve等 。
B. 键盘跟踪法。
自1995 年Jakobsen研发Tranlog 的设想以来,键盘跟踪法已被广泛地用于研究译者认知过程,研究话题涉及时间延迟,翻译停顿或切割,修改和推理过程,注意力转移,译者培训以及翻译教学等,如Jakobsen、Jakobsen、Alves、Jakobsen、Dragsted、Carl、Jensen等。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关键词:语义认知语义学词典释义一、引言二、《语义·认知·释义》内容简介词典作为解疑释惑的工具,主要是满足用户在社会交际中对词汇信息的需求。
传统的词典释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语言教学和知识信息传播的需要,学习词典的编纂需要建立有别于传统词典的释义模式与释义原则。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由原型范畴、概念结构、概念关系、意象图式和知识系统等构成的非自足的认知体系,主张以认识为出发点,通过观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的过程来研究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和理解的规律,从而描述人类语言认知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语义构成和语言表达的。
在论述语义和认知语义学的关系时,需要了解几个重要概念:概念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意象图式(imagecheme)以及心理空间理论(mentalpacetheory)。
概念范畴化:现代范畴理论以“家族相似性”理论为起源,以原型理论为标志的全新范畴化理论。
范畴的划分或概念的聚合是依据同一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其理论基础是“充分必要条件”。
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理论由Langacker提出,是建立在心理认知基础上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处理理论。
语义结构、音系结构和象征结构是认知语法的三种基本结构,具有经验性、图示性、关联性、百科性、范畴性、概念化等几个特征。
认知语法中的语义形成或概念化过程涉及心理空间、经验认知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原型特征、复合范畴和百科知识等(Lakoff&Langacker,1987)。
其研究领域涉及历时与共时、能力与行为、语法与词汇、形态与句法、语义与语用、规则与类推、同形异义与多义性等。
认知语法从概念和语义入手来阐释语法结构,通过意向或识解(contrual)来描述概念语义与语法之间的关系:从识解入手,通过详略读(pecificity)、辖域(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pective)和凸显(alience)来解释语义。
反讽翻译的认知过程——贝尔翻译过程模式与图式理论结合的尝试
反讽翻译的认知过程——贝尔翻译过程模式与图式理论结合
的尝试
李丹凌
【期刊名称】《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0)003
【摘要】翻译的过程非常复杂,罗杰·贝尔尝试用图形模式来描述翻译过程,而他的某些观点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结合贝尔的翻译过程图型与图式理论,研究者分析了反讽这个有着特殊认知机制的语言的翻译过程,从中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已有图式去理解原文中的概念代码,又如何根据译语文化和语境进行概念代码的转换,通过重构图式,生产出一个能在目标语文化中与原功能相似的译文。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李丹凌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反讽翻译的认知过程——贝尔翻译过程模式与图式理论结合的构想和实践
2.关联与反讽话语翻译——以《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话语翻译为个案
3.论翻译过程
与翻译过程模式——对Roger Bell构建的翻译过程模式的思考4.关于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5.动态翻译过程模式下的翻译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义表 征 为双语 转 换 加 工 中介 的 翻译 过 程 模 式 ,
被 称为 B e l l 模式 。该 模 式认 为 , 翻译 并 不 是 从 一
两 部分 都存 贮在 长 时记忆 中 , 这种记 忆 称为 表征 ,
陆 宝 华
摘 要: 2 0世 纪 9 0年代初 , B e l l 翻译 过程模 式提 出以语义表征 为双语转换 加工 中介 的核 心理论假 设 , 但 该假 设的
实验 验 证 一 直 处 于停 滞 状 态 。 对 某 高校 外语 系本科 英 语 专 业 四 年 级 和 三 年 级 4 0名 学 生 , 采 用 跨 语 言 复 合
句语 义整合 范式和 E . P r i m e编制 实验程序 , 在命题 层面设计并 实施 了复合 句前 、 后 两个分句分别 为英一 英、
汉一 汉、 英一 汉 、 汉一 英四种 类型的跨 语言复合 句逻 辑判 断任 务 , 收集 并对 比 了四种类 型语 句反 应 时两 两
比较 的 差 异 。 结果 证 实 , 跨 语 言 复 合 句语 义 整 合 与 同一 语 言 内复合 句语 义 整 合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双 语 者 两 种
作者简介 : 陆宝华, 江 苏开 放 大 学 国 际教 育 学 院 副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翻 译 理 论 与 实践 研 究 。 ( b a o h u a l u @1 2 6 . e o m)
基金项 目: 江苏开放 大学、 江 苏城 市职业 学院 2 0 1 3年度“ 十二五 ” 规 划课题 ( 1 3 S E W— Z - O 0 3 ) “ 基于 B e l 1 翻译过 程模
于融化 后 的冰块 , 而 翻译 行 为 则 是 冰 块融 化 后 的 再 结 冰 … , 使 得语 义 表征 显 得 “ 过 于独 立 、 抽
统在 大脑 中 是 怎样 分 布 存贮 , 怎样 表 征 的 呢?这 就形 成 了认 知 科 学 界对 双语 者 语 义 表 征 的研 究 , 自2 0世 纪 5 0年代 起 至 今仍 在 继 续 。 _ 6 双 语 者分
语 义表征 系统 不存在 心理空间距 离, 语 义表征 是 同一、 共享 的, 是 双语 转换 加工 的 中介。 实验 结论 对揭示
翻 译 转换 加 工机 制 有 一 定 的 积极 意 义 。
关键 词 : B e l l 模式 ; 加 工机 制; 语义表征 中介 ; 命题 层面 ; 实证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6 5 7 6 ( 2 0 1 5 ) 0 3— 0 0 4 8— 0 6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3—2 6
层 的叫形式 表征 , 包 括词 和语 句 的形 式 结构 等 ; 处 于底层 的叫语 义表征 , 包 括概 念和命 题 等 , 两 个层
面 的表 征 既相 互 联 系 又相 对 独立 。 那么, 对 于
一
个 学 习了两 种语 言 的人 来 说 , 他 的两 种语 言 系
征到底 是什 么 ?心理 现实 性 有多 大 ?B e l l 并未 给 予 必要 的论 述 , 只是 用冰块 作 比方 , 语 义 表征 相 当
象” 2 j 。尽管 如 此 , B e l l 模 式 的 提 出在 译 界 仍 然
产生 了强 烈 反 响 , 被称作 “ 开 山之 作 ” _ 3 J , 因为 它 首次试 图揭开 翻译 过程研 究 中双语 转换 加工 的核 心机 制 问题 。
为 了对 B e l l 模 式语 义 表 征 中介 的理 论 假 设
第2 6卷
第 3期
江 苏 开 放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 Op e n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26 No. 3
2 0 1 5年 6月
J u n .2 0 1 5
基于 B e l l 翻 译 过 程模 式 的语 义表 征 中介 命题 层 面 的实证 研 究
・
式表 征是 各 自独立 存贮 、 表征 的 , 但对 于两 种语 言
4 8・
的语 义表 征在 存 贮 方 式 上 则 有 两 种 不 同 的认 识 : 独立 表征 和 同 一 表 征 。 _ 8 独 立 表 征 的支 持 者 K o l —
为同时学会 两种语 言 的混 合双 语者 ( c o m p o u n d b i l i n g u a 1 ) 和 先 学 会 母 语 再 学 习第 二语 言 的并 列 双语 者 ( C O — o r d i n a t e b i l i n g u a 1 ) , 本 文 主 要 是 指 后者 。 认知 科学 界一 致 认 为 , 双 语 者 两 种 语 言 的 形
形 式 和语义 构成 了表 征 结 构 的 两个 层 面 , 处 于上
种 语言 直接 翻译 成 另 一 种 语 言 , 而 是 以小 句 为 单
位, 把小 句 分解 为语 义表征 后 , 再 以另一 种语 言表 达 出来 。该 理论 假设 的核 心是 翻译转 换 加工 的语 义表征 中介 。 …“ 那么 , B e l l 模 式 中所 谓 的语 义 表
式 的 双语 转 换加 工机 制研 究 ”
一
、
问题 的提பைடு நூலகம்出
2 O世 纪 9 0年代 初 , R o g e r B e l l 以认 知 心 理 学
和心理语 言 学等 信 息 加 工 理论 为 基 础 , 提 出 了 以
进行验证 , 我们有必要先 弄清语义表征 ( s e m a n t i c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 的概念 及 其 在 言语 活 动 中 的作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