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壶论画语要

合集下载

石壶论画语要

石壶论画语要

石壶论画语要陈子庄先生简介:石壶先生,原名越,后更名子庄,号南原,别署兰园、南源、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石壶山民等,五十岁以后号石壶,四川荣昌县人。

荣昌为古代巴国之地,因此先生又自署下里巴人。

先生家世代为农,至其父亲陈增海才稍识文字,喜欢读小说,熟知《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故事,并能以小说中人物故事绘于图轴。

荣昌盛产折扇,扇面上若画有人物故事则买的人多而且价昂,扇商牟利,每每登门求画扇,后来便成批订购,到这时,先生之家可说是半农半艺了。

先生几岁的时候为本乡庆云寺和尚放牛,常拾黄泥在地上画牛,到后来,这些泥画的牛观者可以辨认出牝牡来,和尚及乡人均以为奇。

以后开始学画,乡人有禀生某笑之,有一次对先生说:“你既无名师指点,家中又无名人画迹可以摹学,你都学成了,我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先生性倔强,默然自思:“你说我不能学画,我偏要学;你量我无成,我志在必成。

”由此才励志苦学。

不久,笔下初具体势,居然有登门奉润金求画的了。

后来,以国事多变,折扇销路不好,先生家亦渐入困境,至十五岁那年,先生随扇商到成都,从此浪迹江湖,奔走于川东、南各县,以卖画为生。

先生青年时形貌壮伟,膂力过人,精技击之术,往来各地卖画,常赤手空拳孤身夜行,尤好结交豪俊,欲以报效祖国,因而当时人皆以先生为侠士。

后来专心于绘事,沈潜于斯数十年,至六十年代中,已斐然成一家面目。

当时有好事者持先生所作白头鸟一帧于杭州肆上装裱,潘天寿先生伫立其下,久久不能去,自云:“我若至四川,必一晤此人。

”后丙午难作,这两位艺术大师终于未能见面。

先生喜读书,幼时为庆云寺放牛时曾与小和尚一道念书,初识文字,少时在本乡陈氏祠堂中与同姓子侄数十人就学于陈步鸾先生,后在成都经人介绍从萧仲纶先生学《老》、《庄》、《楚辞》,陈、萧二先生为人高洁,先生一生着布衣、自奉简薄的为人受到他们很大的影响。

先生读书遇好文章常手自抄录在别册上,闲时取出高声朗咏。

善作诗,有残稿九十余首存世。

芥子园画传文字说明

芥子园画传文字说明

《芥子园画传》前所附之文宜熟读,初学画者先须从此出来。

:石壶论画语要《芥子园画传》,又名《芥子园画谱》,是清代初期开始陆续编绘印行的绘画图谱著作。

每卷首集有《画学浅说》,后有画法歌诀。

摩诸家图式,并附简要说明,末附所摩名家画谱。

《芥子园画传》的编绘印行相当漫长而复杂。

初集山水谱共四卷,包括树石谱、山石谱、(点景)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

全书前有“芥子园”主人李渔(笠翁)的序。

《芥子园画传》初集,由清初画家王概(安节)以明代画家李流芳(长蘅)的四十三页课徒稿为基础,加以增编,扩充为一百三十三页,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用开化纸五色套版印成。

《芥子园画传》第二集兰竹梅菊谱,共四卷。

起初由诸曦庵编画兰竹谱,王蕴庵画梅菊及草虫花鸟谱,后又增添诸升、王质所绘图谱,王概、王蓍(宓草)、王臬(司直)兄弟三人论订。

第三集花卉、草虫及花木、禽鸟谱,共四卷,为王概兄弟编画。

二、三集成书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也是用木版五色套印。

以上《芥子园画传》共三集,以李渔金陵(南京)别墅“芥子园”之名刻印,故名《芥子园画传》。

编绘《芥子园画传》的主要是王概。

王概,字安节,他的父亲名辅,字左车,其先为浙西人,后居于江宁(今南京)莫愁湖之东。

王概和两个弟弟王蓍、王臬,都爱好诗书画,。

王概善画山水。

他的山水学龚贤(半千)笔法,擅作大幅山水及松石等,以雄快取势,苍劲有余,冲和不足。

康熙中期,王概以明代李流芳旧课徒稿,增补编画,并在范画的前面著“画学浅说”。

王概领头编画《芥子园画传》,对清代和近代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芥子园画谱》中提到的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衡,号檀园,又号香海、泡庵,晚称慎娱居士,本安徽新安歙人。

侨居嘉定、常熟。

万历十三年,李流芳中举人。

天启间阉党专权,遂绝意进取,专意于诗、文、书、画和刻印。

他的山水画学元代人黄子久、吴镇一路,《明画录》记其:“于吴仲圭尤为精诣。

”现存《长林丰草图》轴画,笔法爽朗,墨色清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陈滞冬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陈滞冬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陈滞冬陈滞冬画家、书法家、艺术史学者,自由撰稿人。

先后师从著名画家石壶(陈子庄)先生、著名画家晏济元先生学习中国水墨画以及工笔重彩画。

早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

曾出版著作:《中国书学论著提要》、《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吴道子》、《图说中国艺术史》、《甲骨文金文》、《石壶论画语要》、《张大千谈艺录》等。

作品集:《陈滞冬画集》、《陈滞冬书法集》、《现代书法字库·陈滞冬》、《玉山堂作品总目》、《秋月春风》、《帘卷西风》、《秋色连波》、《知北游》、《花非花》、《沉醉东风》、《口头禅》。

曾在成都、兰州、太原、南京、杭州、威海、郑州、台北、巴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西山初雪 2004年我在提笔写这篇稿子时,内心交织着种种的思绪,因为陈滞冬先生在我看来好像遗老遗少一样,他所具有的那种学问和品操,本不当属于他所经历的年代。

他的同龄人也极难有他的渊博与深刻,并又能够不激不烈的面对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纷争。

他既是个书画家,但同时又有精深的中学与西学功底。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昔时士大夫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圣训下,无不是从道德而文章,由文章而艺事的全面濡养自身。

对身处现代化的人们来说,这样的人本应当属于历史小说,或者一些如我般爱胡思乱想人的梦中。

直至我在陈滞冬先生身上发现了这些素养之后,我才更坚信了夫子那句“斯文在茲”的感言与自信。

中国的文化也是如一个又一个如陈滞冬先生这样的人静默而坚贞地传承着人文精神。

书者,文之所发。

在这里我将透过陈滞冬先生的绘画去解读一个身处当代而又洞穿历史的学者。

但往往以时下眼光去审视当下人物,总会带着几分茫然。

正是鉴于此,我觉得极有必要去梳理一下即将进入我们视野的中国画诸多要素,这或许更能有助于拨开云雾,直造本源!山水中国绘画从产生那天起,与所有中国文化一样,有着一个共有的学术前提——“天人合一”。

在“天人合一”的模式之下,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而礼乐文明的核心即是“天理”与“人礼”的统一。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32)|李西伯恺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32)|李西伯恺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32)|李西伯恺《石壶论画语要》(32)32.大笔画远近都能看。

境界宜远看,点画宜近看。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近来一段时间我常在想,我的画还不够简练。

一张画画得黑,往往是画了几次,不是画一次,点一次就完了。

用笔顺易而逆难。

顺则平实,逆则奇险。

奇险多凝重深刻,平实含疏缓雍容。

明末八大、石涛,元方方壶,清之担当,善用逆笔。

以写景论,宜顺逆相杂,则山势之变化神奇而灵妙矣。

写字、画画使用硬笔算不得本领。

用软毫能写出硬毫的神气,这就不容易了。

软毫变化较硬毫多,但不易掌握,初学尤宜以软毫练习,将来上手功夫才过得硬。

画人物的线条也要讲质感。

身上穿的衣服是什么质地,是布是绸都有区别,该怎么画,其画法用笔用墨都不同。

在看山、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神与景会而成意境,但如果要将其重现于画幅上成为作品,还须用三层功夫:首先是严密之组织,其次为形象之熔铸,最后需融以笔墨之贯通。

画鸡不是鸡,画山、石、林、木、牛、马无不如此,总是拟别的东西,才有意境。

写字也可以这样,如可以拟鹤、鹭鸶、寒鸟之类,如此则机警有味。

西洋画讲塑造形象,中国画讲“铸”造形象。

塑造尚可以修补,铸造则无可改易。

过去教初学书法者的书上说,初学书法的结构点画,应以白油纸蒙在字帖上描写。

余曰不然,此但求形似而不得。

对帖写也是“摹”,对帖而得其神曰“临”。

绘画中写生也是如此。

摹拟大自然的外表是“摹”、“写实”,至于写生,则须传神。

神何在?反求诸己,得之矣。

画的设色须极端注意,应当研究色彩学。

“红配绿,丑得哭”,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目前流行的画法中,有以笔杂搅各色,尚自诩为“色彩丰富”,徒令智者失笑。

调色不宜太匀。

在盘内调匀后再上色,画上纸则平板。

调色时,盘边要略干,如此,一个色中才有深浅变化。

对客挥毫属于急就的范畴,也能产生好作品,但须讲求自然、天趣,这也需靠平日积累,否则只是生凑。

对客挥毫不能画些琐琐碎碎的东西,总要从大处着眼。

休息下眼睛!未完待续。

石壶论画语要(节选一)

石壶论画语要(节选一)
治 本 ,不 应 治 末 。 陈子 庄 (9 3 1 7 年 ) 石 壶 ,四川 荣 昌人 , 1 1- 9 6 ,号 现 代 著名 中国 画 家 。著 有 《 壶论 画语 要 》 出版 有 石 ,
《 子 庄 画 集 》 多种 。 陈
思想 境界还未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阶段 ,就谈 不上艺 术家 。 能够把他人 的痛苦视为 自己的痛苦 , 道德就高 尚了 。 古
术的程 式里跑 出来了 ,从 内心到形 式均逃逸 了 ,不受任 何约 准 ,便趣味无穷 。从这点看 ,八大 比石涛强 ,八大 的形 象极 简 ,用笔洗练 ,石涛有 气魄 ,但 冗笔多 。 束羁绊 。 何谓逸品? 平淡 天真 ,感情真实 ,不是有意刻画而达物 我两忘之境界 。
再孬都好 。 ”京剧名家中 ,谭鑫培 、 杨小楼都不识字 ,艺术造 摄取 事物精神 之法在于抽 象 。人类的文学 、艺术 ,从发 诣却很 高 。四川贾树 三既是瞎子 ,又是 文盲 ,竹 琴却打得很 展 眼光看 ,都是抽象的好 。抽象一分就高一分 。如果在艺术 好 。再如瞎子阿炳 ,二胡拉得多动人 ,为什 么那 么多读书人
人 云 : 始 乎 为 士 ,终 乎 为 圣 人 。 “ ”我 们 还 谈 不 到 圣 人 , 但 要
以圣人为进德修业 的 目标 。书 、画都是 自己道德的体现 。 如论国画的优 良传统 ,最可贵 的,是 画家的毅力与独特 见解 。一说 “ 传统 ” ,世人仅知有 笔墨 、颜色 ,不知有毅力 。 为何不讨论有成就的作者之独特风格从何而来?法则固然需
பைடு நூலகம்
它还在慢腾腾地往 前走 ,尽管没有画水 ,却使人感觉 田里的 但他唱 的史诗多好啊 ! 这就 叫 “ 得意忘形” 。因此 ,绘画艺术 不能光 去考 我平生推货 民间艺人 ,而不推赞 文人画,以其 习气太重 , 水还很深 。 虑 “ 像不像”的问题 ,应 以意趣 为第一 。如果形象不准 ,又 且 背 离 形 象 过 远 。民 间文 艺 则 生 气 勃 郁 ,从 古 迄 今 , 青史 无 名而才艺兼绝之 民间艺人 ,不知埋没 了多少 !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27)|李西伯恺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27)|李西伯恺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27)|李西伯恺《石壶论画语要》(27)27.在国画中,传统技法有价值的极少。

画格越高,其法越简;画格越低,其法越繁。

简是高度概括。

凡是艺术水平高的画皆技法简单、色彩简单而意趣深厚。

过分讲求技法者,或因意趣薄而以技法掩饰,或只技法而不知意趣为何物。

传统技法是有时间性的,某一时新,流行既久,即变为陈腐。

我不做陈腐技法的传授者,你们也不要做陈腐技法的继承者。

技法、技巧是学画的初步,到后来,这些东西是不起作用的,起作用的是灵感、神。

戏剧舞台上,武生“扯倒提”是高难动作,但这是技术,最好的表演不在这里,在于刻划人物性格。

不懂文法,不能写文章;不懂画法,不能画画。

好角色就是方法多,用得灵活。

依照“画谱”画画,等于不管病人的情况,只是对着医书开药单子。

过去有个笑话说:某拳师与人斗,人打他好几拳,他都不还手。

旁人问其故,拳师道:“他没有照着我学过的路子打。

”自然界千奇百怪,要去发现,不要学前人框框。

写字、画画,每一笔都应来之不易,如作诗每句都需经过锤炼一样。

若光是技巧熟,熟到极点就成积习,如王石谷等人。

要有生意,有童趣,所以古人论画重熟中有生。

画画应不求熟练而求生辣。

初学但求熟练,后来再需反其道而行。

一幅画有了主题或意境,还要讲方法。

方法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学习传统而得的。

此须靠多阅读,要渊博。

二是自己创造的。

平日看得多,记得多,到时可随机调整位置、色彩及笔墨量,这就有可能创造方法。

如无自己的创造,光依靠传统,画出的画必然陈腐。

有人动辄题“我用我法”,岂知传统之法尚且不会,“我法”又是何物耶?戏剧中的武把子,当因剧情需要,不能不用时才用。

如果忽略人物性格,都要一场,只能博得庸俗欣赏者的叫好。

国画中播弄技法者即如逢人便翻斤斗一般可笑。

过去四川舞台上有个高蛮子,耍关刀很出名,他一耍台下就叫好。

台下越叫,他越耍得快,好多次都把刀耍掉在人丛中,被甘蔗渣、石头打了进去。

当时四川谚语有云:“高蛮子的关刀——不卯不收场。

石壶论画语要(节选一)

石壶论画语要(节选一)

石壶论画语要(节选一)
陈子庄
【期刊名称】《中国花鸟画》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真善美,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绘画艺术必须具备这三点。

真,是指以
科学观念看待问题与事物。

善,是指人性,又指道德、风格、观念,即伦理性。

美,是指要以艺术眼光审视我们所见的一切事物和景物,以艺术的观点理解我们所见的一切事物和景物。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陈子庄
【作者单位】四川荣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石壶画语 [J],
2.翰墨壶韵壶言画语——记沈美华、吴锦川紫砂与书画艺术的合作 [J], 朱亮亮
3.茶熟香温且自看——《石壶论画语要》增订插图本重印琐记 [J], 陈滞冬
4.茶熟香温且自看——《石壶论画语要》增订插图本重印琐记 [J], 陈滞冬
5.石壶论画语要(节选二) [J], 陈子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著名国画大师石壶(陈子庄)先生谈艺录

著名国画大师石壶(陈子庄)先生谈艺录

著名国画大师石壶(陈子庄)先生谈艺录陈子庄(1913~1976),著名国画大师。

名福贵,又名思进,别号兰园、石壶、南原下里巴人。

四川荣昌(今属重庆永川)人。

自幼习书画,15岁后以卖画为生,艺术上宗唐、宋、元、明、清诸家,兼吸民间技法,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亦工书法。

生前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被誉为“中国的梵高”。

著有《石壶论画要语》、《石壶书画篆刻集》、《陈子庄画集》等。

陈子庄自幼习画,早年在成都等地卖画,受齐白石、黄宾虹启发。

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画不辍。

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遗作展轰动画界。

曾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

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图》等。

著有《石壶论画语要》。

陈子庄的传世佳作曾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展览,盛况空前,尤其是他的300幅遗作,1988年3月20日至27日,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每天观众高达1万余人。

方毅、萧克、张爱萍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吴作人、冯其庸、启功、吴冠中等对展览作了高度评价。

展览“轰动京华,震惊世界”的盛况,是建国以来罕见的。

【谈艺录】:事绘画艺术要先有理论——所谓理性认识,然后再充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否定旧我,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高层次。

绘画,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后“生化”(即提高与创造)。

生化的本领得自作者内心的修养,一个画家在艺术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养之高低。

绘画须通“心灵”,须得“机趣”,此四字,论及者寡,能做到者更少。

我的绘画最大的特点是描写大自然的性格。

在理论上,一幅创作是作者全人格、全生命力的表现,我努力想做到这一点。

绘画一道有两个要素,一是性灵,二是学问。

无性灵不能驾驭笔墨,有学问才能表现思想。

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绘画光讲技法就空了。

有人光讲意境,无学问来培养,则是句空话。

然而如沈石田、文征明,学问虽好,但缺乏性灵,笔墨也会落空。

石涛画论的解释学解读

石涛画论的解释学解读
然之 势复归 于 “ 道说 ”。从 “ 人说 ”可窥 见 “ 说”, “ 道 从 道
所说 的 “ 法立” 石涛 自问 自 : 法 于何 立? 。 答 “ 立于一 画。 ( ” 一
画章第一 ) 这里的 “ 一画 ”即 “ ”的代称 ,“ ”为 “ ”的 朴 法 器 代称 。石 涛认 为 ,绘 画 的真 实性 体 现在绘 画 的超 越生 机 。
太朴一散 而法立矣 。” 1 伫 这一论述 表明 “ ” 法 所代表的所有事 物皆源于 “ 。 朴” 老子有 “ 道常无名朴 。 《 ”( 老子 》 3 章 ) 第 2 啪
在老子哲学 、 美学 思想 中的 “ 朴”具有 万事万 物之本体 的象
物, 当大、 高一路攀升至不可 “ 名言” 的境界, 其指称性标示

1 21
维普资讯
孙振玉 :
厕” 论的思想 , 中多处体现 了解释学循环 的思维 范式 , 其
本文借用这一术语探寻石涛 “ 一画” 论的审美意蕴。
《 画语 录》 第一章集中讨论了 “ 一画” 原理 。石 涛对 “ 一 画” 论的理性探索体现出一种解释学循环的思辨精神。
石涛通 过解释学循 环将绘 画艺术 贞立 于天地万物 之本 原和生命本体 的绝待境界。 石涛认为 : 太古无法 , “ 太朴不散 ,
德 国当代思想家 马丁 ・ 海德格 尔在 解释语言 的内在关 系
时使用了 “ 解释学循环” 这一概念。海德格尔首先从语源学 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学的含义。 解释学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
个 叫赫尔墨斯 ( ens 的聪慧之神 , Hnu) 他给众神带来天命 。 海
氏认为 : 所有这一切表明 , “ 解释学并不就 是解释 。它 先前 意
循环构成一种双重阐释学循环 。系统 阐释的循环并非功利地盘桓在语言的诡谲和名理 的秩序 化上 , 它却 能在语 言的 困顿和技术 的冷漠 中 导出一种别样而直观的人性 的沉醉和 自 诱 觉。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4)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4)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4)4.中国不叫“风景画”而叫山水画,本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格的体现。

有仁无智,不能改进社会;有智无仁,则为谁服务?山水,生万物以养人,一动一静,一阴一阳。

整个人类的存亡与发展其实就系在这山水上面。

绘画讲格调,格调要高,则须思想意识高,人格高。

人品低即画品低。

有人认为此言不公允。

须知画是灵魂、生命力、人格之表现,而人品低者却以灵魂献媚,其画品格尚能高乎!名利心去一点,画品就高一点。

名利心增一分,画品就低一分。

我不同意“书卷气”的说法。

这是过去的假文人妄图伸手霸占画坛而胡诌出来的,意思并不外乎是:“我是读书人,画得再孬都好。

”京剧名家中,谭鑫培、杨小楼都不识字,艺术造诣却很高。

四川贾树三是瞎子,又是文盲,竹琴却打得很好。

再如瞎子阿炳,二胡拉得多动人,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比不过他呢?梅兰芳扮演女角,女人还能赶上他么?古希腊的荷马是个三千年前喊街的瞎子,恐怕也未必上过盲哑学校,但他唱的史诗多好啊。

我平生推赞民间艺人,而不推赞文人画,以其习气太重,且背离形象过远。

民间文艺则生气勃郁,从古迄今,青史无名而才艺兼绝之民间艺人,不知埋没了多少!创造即发现。

要敢于到无人处去发现。

没有知识不能旅行,因此学画的人要多读书,才有创造的能力和条件。

《易》曰“君子进德修业”,道德与事业均要日有所进。

我们要读两种书:一、与进德有关者;二、与修业有关者。

前人留下来的书中,糟粕多,精华少。

最精微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所以熊十力不同意别人把他的著作译成英语,以为那样只剩下语言外壳,是歪曲了他。

画的最高境界是凭性灵作画,是看作者的修养多高。

著书也是如此,最精微的道理都在文字笔墨之间,全靠学者体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物障者见糟粕,通达者见精华。

读书,要能摒弃与身心无益者。

“世智辨聪“之类的书可以不读。

多了解一些无聊的知识,吹牛可以,做学问就不行了。

过去有些无聊人,在一起就争论荣乐园的菜谱如何。

齐白石了不起,他连历代许多大画家的名字也不记,他说:“与我的画无关,我记得他干啥!”要读培养性灵的书。

石壶论画语要

石壶论画语要

石壶论画语要3学画,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是形象。

形象准了,然后再加以艺术化、抽象化。

由似到不似,由自然到艺术。

绘画,第一步是由不似到似。

第二步再由似到不似。

先须画得象,再到画得不象。

如第一步尚未过关,画得似是而非,却学语曰:我是似与不似之间。

直是欺人自欺。

艺术是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到处都存在,靠我们去发现,要有细微的观察能力,如疱丁解牛,可以悟道。

我的画中,凡与众不同之处都是从生活里找到的。

我的诗文,写自己的感情。

难得的是真情,真情才动人。

画家胸中要有丘壑。

这并不是说要记得多少东西,主要是要有见识,有器量,有自己的主张,这才不会被物象所拘,画画也才有自己的形象,如画枇杷,则是我心之枇杷,不全是从见闻得来的东西。

如果自己写生都画得象古人,那就是走回头路,思想本质是复古。

古人谓“文无定格”,余谓画应“因意立法”。

写意者,抒写意趣也。

法则,即是处理的方法,方法不能先有个框框。

绘画是讲性灵,不是讲物质。

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

绘画艺术的形式很得重要,形式要新颖,不能有陈腐气。

须既有继承,又有创造。

要把框框和规律分开。

框框是束缚创造力的,规律是不能违反的,有助于创造的。

诗意、色彩、节奏等等只是画的内涵的一部公,最高最深的内涵是哲理,象征未来,象征心灵之宏流。

学画须平日养气。

气贮胸中,画时提笔即来,譬如欲生子必先结婚。

何时成熟则很难说了,也许三五年,也许更长,因各人资质不同而有快有慢。

养气从两方面进行:一、直接的养气,如看山,写生。

二、间接的养气,如读画,读书,涉猎各种艺术,游历山川。

如没有间接的修养工夫,直接的养气也不会成功。

譬如画柳,看见柳是种子,画成之柳便只是我之柳了。

这便是间接所养之气在起作用。

信笔为之便自神诣者,乃养气而至也。

一幅画,如果看起来就是画成的册,则失败了;要看起来不是画成的而是理应如此,才是成功的。

俗画、俗诗皆从闭门造车而来。

作画最怕形象有定型,一有定型,则成桎梏。

但人最好选最轻松的事干,自己抄自己的过去是最轻松的事了。

《石壶论画语要》选录

《石壶论画语要》选录

作者: 陈滞冬
出版物刊名: 美术
页码: 63-64页
主题词: 石壶论画语要;艺术思想;论绘画;陈子庄;画史;美术出版社;寿者;八大山人;画格;陈先
摘要:陈子庄先生是一位勇于在思想上探索的艺术家,并且善于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

他的艺术成就,现在也逐渐为世人所了解了,但是,他在艺术思想上的艰苦探索,却很少为人所知。

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对于理解或研究陈先生的艺术来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

我手上保存了一份陈先生于1973—1976年与朋友、门人谈论绘画的记录,经过整理,分为总论、画史、画法、学画、金石书法,其他六类,计有八万字左右,已编成《石壶论画语要》一书,即将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关于当年记录陈先生谈话的情况及整理的经过,我在该书的前言中有详细的交代。

这里先节录出一部份,以使读者能窥见陈先生艺术思想的大概。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介绍很少一点,而且选录得也不尽恰当。

因此我建议愿意了解陈先生艺术思想的读者最好还是去读《语要》原书。

我相信,面临着新的前景的中国美术界,将有兴趣倾听一个以全部身心致力于艺术的老画家的心声。

石壶论画语要

石壶论画语要

石壶论画语要一、总论英国赫胥黎说“要探索,要发现”,一张好画是从发现大自然的优点而来的。

艺术有自身的旨趣,须不受他人支配。

此理黑格尔曾言之。

宗教解决人的归宿问题,艺术解决人的现实享受问题,所起的作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与宗教相比,艺术对于现实人生将发生更大的作用。

因此,对于艺术,宗教利用它,政治也利用它。

当然,利用它也还有个做好事与做坏事的区别。

黑格尔认为宗教最后要代替艺术,我看是代替不了,各自发生的作用都不同,哪能代替?我们作画,其社会的作用是牵引民族思想。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家方可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切不可好名贪利,把后人教坏了。

我的思想体系是同意“物我一体”、爱己爱人的。

无仁心,一切皆无。

学艺术不为自己,也不只是为爱好。

初则以之陶冶自己,然后逐渐扩大,想到国家、民族、人类。

西洋讲“真、善、美”,真—科学性,善—道德,美—艺术性。

以这三个字衡量艺术作品,其高低自明。

绘画一道,笔墨相及即生变化,主要是个人的意识在其中起作用。

最美的是真实,违背真实则虚伪,则不美。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我们要画真画,讲真“话”。

绘画,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后“生化”(即提高与创造)。

生化的本领得自作者内心的修养,一个画家在艺术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养之高低。

讲到“生化”、“铸造”,主要是人的思维在起作用,从描摹客观物象到铸造自然,有一个过程。

“庾信文章老更成”,是说酝酿、发酵到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

学画要深究哲学,初成“画家”,后来要脱离画家,否则,最终只是画匠,最多“巨匠”而已。

不学哲学则不能振拔,将永陷魔窟之中。

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

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最后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是向后看。

孔、孟就向往远古,其实无古时期人类还不能避洪水、野兽等自然侵害,有什么可向往的?发达的国家都是向前看。

我们如果也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绘画,可以知道:孬画是向后看,临摹,复古;好画是向前看,是创造,是展示未来。

石涛一画论名词解释

石涛一画论名词解释

石涛一画论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石涛的一画论!石涛啊,那可是绘画界的一位
大牛!一画论呢,就像是他给绘画世界打开的一扇神奇大门。

你想想啊,画画就像盖房子,那线条、色彩啥的不就是一砖一瓦嘛。

一画论就是告诉你怎么去搭好这座房子。

比如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就好比是说,这一画就是所有东西的老祖宗呀!它是一
切的起源。

石涛强调的这个一画,可不是简单的一笔一划哦!它包含着无限的
可能和变化。

就好像生活中的我们,每天看似过着差不多的日子,但
其实有着无数种不同的过法。

再比如,他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这多牛啊!这不就是告诉我
们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随大流嘛。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一样,你的画也得有你的印记呀!这不就跟你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
香蕉一样嘛,各有各的喜好和特色。

石涛的一画论啊,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

它就像是一个宝藏,等
着你去深挖。

你看那些大师的作品,不就是在这一画论的指引下创作
出来的嘛。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石涛的一画论,绘画界得少了多少精彩呀!那
得多无趣啊!所以说啊,石涛的一画论那绝对是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它让我们看到了绘画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它就是这么厉害,这么重要!你说是不是?。

囊括万殊 裁成一相石壶艺术美学论

囊括万殊 裁成一相石壶艺术美学论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石壶艺术美学论Stone Pot, the combination of eximious material, exquisite formation and marvelous sculpture, has carried on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Chinese tea with long history, embodying the long history and exquisite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stone carving. Besides, it also displays elegant and gorgeous characteristics in aesthetic feature, artistic charm and appreciation value, all of which crown the Stone Pot as the rarity in all the pots.In the early 1980s, along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s well as its accompanying cultural influence and huge artistic impact, the Stone Pot comes into being. At the very moment of itsappearing, the Stone Pot has caught the social focus, including the Tibetan domain. Owing to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great aesthetic value, the Stone Pot soon becomes popular in Southeast Asia and Europe. The relevant exhibition springs up here and there, such as in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Japan and Singapore, etc. For example, in 1992, “Zhu Jiabo Stone Pot Exhibition” was held by Yunfeng Gallery in Hong Kong, which is the first personal exhibition held outside the mainland for the mainland artists. In 1993, the Yili Arts Centre in Taipei held “the Chinese Stone Pot Exhibition” for Zhu Jiabo who was bestowed the “Seni or Honorary Academician” and his works was kept by the Arts Centre in 1999.石壶,集材质之美、造型之美、雕塑之美为一体,以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为人文底蕴,以精湛悠久的传统石雕为技艺参照,因而展示了典雅生动、朴茂峻逸的美学风貌、艺术韵致和鉴赏功能,成为壶具天地中令人瞩目的一枝奇葩。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前言ﻫ石涛得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疑而多变化,擅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与人物。

拜师于本月后多次游览黄山,注重户外实地写生,具有非常丰富得想象力与丰富得情感以及创作激情。

后又师法梅青、王世贞、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龚贤等人,继承又得以创新,其独特得风格与充沛得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得“八股山水”得画风形成强烈得对比。

“尚意"乃属文人画系统,发展了笔墨技法,对后来得“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得影响。

ﻫ一、画家简介石涛出生于1642年,去世于1707年,名叫朱若极。

字石涛,对于石涛得出生有两种说法,有得说就是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也有得说就是在全州,她就是明朝朱民皇族得后裔,朱亨嘉得儿子.石涛在我国明清之际就是著名得大画家与画论家。

ﻫ二、石涛“一画”得绘画理念及渊源石涛得绘画理念主要源于哲学、儒家学说、易经,道家学说、佛学都对她得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有着巨大得指导意义.石涛在绘画理念得“一画”中都融入了哲学思想。

“一画”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八卦太极阴阳学中,指“无极”、“太极”就是一阴一阳得对立与与谐辩证得统一,它就是在有方法得法与与没有法得对立与统一。

也指天地与万物这种客观世物与“心”自我主观意识得对立统一用于绘画中.“一画”在客观事物、自我得审美对象以及绘画得形象方面去讲“一画”就就是“蒙养”与“生活"对立统一,而所谓得“蒙养”就就是指事物本身其最内在得东西.即形与神、气与势、笔与墨、心与物、有法与无法、氤氲与资任得对立统一。

石涛认为绘画中得方法凭借什么而立,主要就是突出自我,便利于“一画”。

石涛在晚年编写得《画语录》与《画谱》都有叙述,各有特点,在《画语录》中共18章,而反对传统绘画中得“法”与突出绘画中得“自我”得艺术思想始终都贯穿于全书得每一个章节中。

可见石涛历经身世与变故,游便名山大川,结交良师益友,精学传统佳作与名迹,对传统明代画家一味得摹古画风及摹古派以元四家为尊得过分推崇与崇拜得一味守旧模仿得传统给予蔑视与仇恨.因为此时石涛画风无人重视。

石画龛论述

石画龛论述

《石画龛论述》校点《石画龛论述》(稿本)由清杜堮编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将其编入《四库未收书辑刊》九辑•十三册、十四册。

名为《石画龛论述二十四卷之一》、《石画龛论述二十四卷之二》,均为杜堮原手写之稿本。

全为自右向左竖排,无标点。

为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特遵照原文,按现代图书排列要求,给予横排并加以句读。

以便今人阅读。

全文如下。

附录(此海丰吴仲铎中丞重熹所撰,吴氏丗俭录序也。

此裒然巨帙已归吴氏。

请由徐菊人相国告知杜公后裔,备价赎回。

所谓重先泽而裕后昆者,杜氏后无愧为矣!)予少年即好辑先人轶事,光绪六年庚辰,出守陈州,即有吴氏世俭录之。

刻壬辰版,毁于火。

己酉抚豫,又经度,豳弟重刻之。

爰重先泽,则然矣。

甲寅冬,寄居沽上。

贾人以滨州杜文端公手稿四十二册来售,予强力得之,箧而珍之。

持诵一遍,知公之尊祖敬宗,贻谋后嗣,不殚详尽。

真神德人家道(?)果也。

中有丗俭录序一首,是公七十三岁引退后所理董者。

予之志,与公后最一辙矣。

爰将公序一首,跋语一则,识后一则刈刻,吾家丗俭录后。

俾后人知先人之重先泽而裕后昆,志如此。

(公之解组而成此书也,以七十三之年。

予之重刻是编,亦解组在七十三年,与公翰墨真有因缘矣。

)《杜文端公》,丗俭录序。

【家塾绪语】明末记事,缀笔迩言。

(此本内凡三种其绪语论文,别录为石画龛论文成四种。

)家塾绪语(一百二十七条,自序一条)自序一条(1)绪语,语也。

而皆心也,事也,家人之恒言也。

家人之恒遇而忘之,故绪绪言之。

若曰人而不念祖宗则已,而念其祖宗,则祖宗之心,祖宗之事,故昭昭然耳目间也。

人而不虑子孙则已,人而虑其子孙,则所为存于心而达于事者,安有舍祖宗而他效者哉?孝子贤孙一跬步而不敢忘亲,况其面命耳提之谆谆者乎!家塾者,凡为祖为父则莫不欲其子若孙之入焉者也。

入是塾,闻是语,因以推祖宗之心,而行祖宗之事。

斯固已为贤,而为孝矣,祖宗积累之泽,不将付之以逾远而弥存也欤。

不然者,或罔闻,或闻而忽焉;甚者,蔑焉、弃焉;又甚者,背焉、反焉。

中国历代画论

中国历代画论

中国历代画论历代画论目录第一部分历代画论一、唐前《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画山水序》(南朝宋)宗炳撰《画云台山记》(摘抄)(晋)顾恺之撰《魏晋胜流画赞》(晋)顾恺之撰《叙画》(南北朝宋)王微撰《续画品》(南朝陈)姚最撰《续画品》(南朝陈姚最)臆解张新龙二、唐宋《宝章待访录》(宋)米芾撰《寳晋英光集》(宋)米芾撰《笔法记》(五代)荆浩撰《德隅斋画品》(宋)李廌撰《洞天清录》(宋)赵希鹄《翰林志》(唐)李肇撰《後画录》(唐)僧彦悰《画继》(宋)邓椿撰《画山水赋》(五代)荆浩撰《画山水诀》(摘抄)(宋)李澄叟撰《画说》(五代)荆浩撰《画苑补益·山水诀》(宋)李成撰《畫墁錄》(宋)張舜民撰《黄筌竹赞序》(宋)李宗谔《兰亭始末记》(唐)何延之撰《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撰《林泉高致集》(宋)郭思撰《山水纯全集》(宋)韩拙《山水节要》(五代)荆浩撰《山水论》《山水决》(唐)王维《山水训》(宋)郭熙《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撰《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撰《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虛《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撰《宣和画谱》(宋)无名氏《宣和畫譜》(宋)徽宗敕纂《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注(宋)黄休复《韵语阳秋》论书画一卷(宋)葛立方《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三、元明《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画尘》(摘抄)(明)沈灏撰《画继补遗》(元)庄肃《画鉴》(摘抄)(元)汤垕撰《画说》(摘抄)(明)莫是龙撰《画引》(摘抄)(明)顾凝远撰《画原》(摘抄)(明)宋濂撰《画竹谱》(摘抄)(元)李衎撰《绘画微言》(摘抄)(明)唐志契撰《绘宗十二忌》(元)饶自然撰《六如画谱》注释(明)唐寅著《六如居士画谱》(明)唐寅辑《清秘藏》(明)张应文撰《书法要录·写梅》(明)沈襄撰《四友斋画论》画论部分(明)何良俊《天形道貌·论画人物》(明)周履靖撰《写山水诀》(元)黄公望《写像秘诀》(摘抄)(元)王绎撰《燕闲清赏笺·论画》(摘抄)(明)高濂撰《寓意编》(明)都穆《竹嬾论画》(摘抄)(明)李日华撰四、清代《板桥题画兰竹》(摘抄)(清)郑燮撰《傳神祕要》(清)蔣驥撰《东庄论画》(摘抄)(清)王昱撰《读画纪闻》(摘抄)(清)蒋骥撰《读画闲评》(清)俞蛟《二十四画品》(清)黄钺《过云庐论画》(摘抄)(清)范玑撰《好古堂家藏书画记》(清)姚际恒《好古堂書畫記》(清)姚際恒《画耕偶录·论画》(清)邵梅臣撰《画家知希录》(清)李放辑录《龚贤论画》(摘抄)(清)龚贤撰《画筌(附书筏)》(清)笪重光撰《画筌析览》(清)汤贻汾撰《画说》(摘抄)(清)华翼纶撰《画谭》(摘抄)(清)张式撰《画学心法问答》(摘抄)(清)布颜图撰《畫語録》(清)石濤《绘事发微》(清)唐岱撰《绛云楼题跋》(清)钱谦益《绛云楼题跋》论书画部分(清)钱谦益《芥舟学画编》(清)沈宗骞撰《芥子园画传》(摘抄)(清)王概等撰《苦瓜和尚画语录》(清)石涛撰《论画十则》(清)王原祁《梦幻居画学简明》(清)郑绩撰《明画录》(清)徐沁《南田画跋》(清)恽格著《南田画跋》(清)恽格撰《南田画跋》注疏(清]恽格著张建军疏《南宗抉秘》(清)华琳撰《浦山论画》(摘抄)(清)张庚撰《山静居画论》(清)方薰撰《山南论画》(清)王学浩《山水画式》(摘抄)(清)费汉源撰《石村画诀》(摘抄)(清)孔衍栻撰《书画涉笔》(清)陈撰纂录《松壶画忆·上卷》(清)钱杜撰《天下有山堂画艺》(摘抄)(清)汪之元撰《溪山卧游录》(清)盛大士撰《谿山卧游录》(摘抄)(清)盛大士撰《习苦斋题画》(摘抄)(清)戴熙撰《小蓬莱阁画鉴》(摘抄)(清)李修易撰《小山画谱》(国朝)邹一桂撰《写真秘诀》(摘抄)(清)丁皋撰《写竹杂记》(摘抄)(清)蒋和撰《学画杂论》(摘抄)(清)蒋和撰《扬州画舫录》(清)李斗《养素居画学钩深》(摘抄)(清)董棨《颐园论画》(清)松年撰《玉台画史别录》(清)汤漱玉撰《指头画说》(清)高秉撰《醉苏斋画诀》(摘抄)(清)戴以恒撰五、近代《陈子庄谈艺录》陈滞冬编著《觀畫答客問》傅雷《何海霞刍议用笔》《画引》(郑褧裳)《黄宾虹画语集萃》《黄永玉书画题跋辑录》《李可染谈艺录》《陆俨少论画学》《潘天寿画谈》《齐白石画语录》《山水画刍议》陆俨少著《沈耀初画论》《石壶论画语要》陈子庄《石屋余渖》论书画(民国)马叙伦《吴冠中画语录》《吴湖帆画论》《徐志兴论画题画诗三百首》《许锦集论画》《张大千画论》《朱屺瞻画论》第二部分画论类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物》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花鸟》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山水》(上)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山水》(下)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泛论》(上)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泛论》(下)俞剑华附:人文經典·泛論附:名家名论·画论附:名家名论·名言附:苏轼题画诗汇编第三部分绘画史论《画人评传》《画之流派溯源》《苏州近代书画家传略》《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选摘)《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下(选摘)《中国画史万言三字经》贾世韬《中国画学全史》(上)郑午昌著《中国画学全史》(中)郑午昌著《中国画学全史》(下)郑午昌著历代书画著录书中国传统绘画术语大全中国画经典词汇中国名画介绍中国书画解著录介绍中国书画全书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壶论画语要一、总论英国赫胥黎说“要探索,要发现”,一张好画是从发现大自然的优点而来的。

艺术有自身的旨趣,须不受他人支配。

此理黑格尔曾言之。

宗教解决人的归宿问题,艺术解决人的现实享受问题,所起的作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与宗教相比,艺术对于现实人生将发生更大的作用。

因此,对于艺术,宗教利用它,政治也利用它。

当然,利用它也还有个做好事与做坏事的区别。

黑格尔认为宗教最后要代替艺术,我看是代替不了,各自发生的作用都不同,哪能代替?我们作画,其社会的作用是牵引民族思想。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家方可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切不可好名贪利,把后人教坏了。

我的思想体系是同意“物我一体”、爱己爱人的。

无仁心,一切皆无。

学艺术不为自己,也不只是为爱好。

初则以之陶冶自己,然后逐渐扩大,想到国家、民族、人类。

西洋讲“真、善、美”,真—科学性,善—道德,美—艺术性。

以这三个字衡量艺术作品,其高低自明。

绘画一道,笔墨相及即生变化,主要是个人的意识在其中起作用。

最美的是真实,违背真实则虚伪,则不美。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我们要画真画,讲真“话”。

绘画,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后“生化”(即提高与创造)。

生化的本领得自作者内心的修养,一个画家在艺术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养之高低。

讲到“生化”、“铸造”,主要是人的思维在起作用,从描摹客观物象到铸造自然,有一个过程。

“庾信文章老更成”,是说酝酿、发酵到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

学画要深究哲学,初成“画家”,后来要脱离画家,否则,最终只是画匠,最多“巨匠”而已。

不学哲学则不能振拔,将永陷魔窟之中。

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

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最后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是向后看。

孔、孟就向往远古,其实无古时期人类还不能避洪水、野兽等自然侵害,有什么可向往的?发达的国家都是向前看。

我们如果也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绘画,可以知道:孬画是向后看,临摹,复古;好画是向前看,是创造,是展示未来。

只以画法学画不行,须从文学、书法、哲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全面提高,才能在画业上有进步,道理很简单:大力士不能举起自己。

绘画是通过客观反映主观。

只反映客观即是自然主义。

一幅好的绘画应启发人的事业心、善心、仁心。

绘画须通“心灵”,须得“机趣”,此四字,论及者寡,能做到者更少。

写(表现)精神(形而上)是艺术,写物质(形而下)是技术。

写物质越似越非,写精神似非却是。

艺术应给人以心灵上之最高享受。

如仅仅描摹实物,即使酷似,也不能起到上述作用。

看这种画还不如看实物。

我的绘画最大的特点是描写大自然的性格。

在理论上,一幅创作是作者全人格、全生命力的表现,我努力想做到这一点。

(问:摄取事物的精神不易)摄取事物精神之法在于抽象。

人类的文学、艺术,从发展眼光看,都是抽象的好。

抽象一分就高一分。

如果在艺术中没有抽象,光搞实象,那还了得!演戏要砍头就真去砍一个头还行?科学的智识,美学的修养,道德的素质,这三者画家均应俱备。

《易·系辞》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画能入神,则其用大矣。

绘画是造型艺术,应比照片美,比实景高,才谈得上。

艺术的背后应是人。

时下有一种风尚,对着照片作画,照实景描摹,如此则是本末倒置,有何生气!《易》曰:“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

”德,是一种日日增进的,所谓“进德修业”。

对我们来说,文学艺术是业。

德如日月,可以照见别人的道路。

人的光明正大的精神一刻也不能蔽。

日月在天,其另一边之光虽不可见,然其光固在,不过为物所障。

人为名利障,则不能现出已之德的光明。

序者,变也,要知物之变。

穷则变,变则通,要知份。

绘画一道有两个要素,一是性灵,二是学问。

无性灵不能驾驭笔墨,有学问才能表达思想。

如画芍药,仅仅是芍药则无意思。

不能为画画而画画。

个人的艺术风格是上述两个条件相结合后形成的。

有了意思,要考虑表现形式,于是出现了风格。

否则,只在画得象不象上徘徊作难,便什么都谈不上了。

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绘画光讲技法就空了。

有人光讲意境,无学问来培养,则是句空话。

然而如沈石田、文征明,学问虽好,但缺乏性灵,笔墨也会落空。

八大、石涛有学问有性灵,可称双绝。

性灵是根蒂。

治学当治本,不应治末。

绘画艺术是精神世界的东西,是高于篺世界的。

因此,凡来跟我学画的人,我都告诉他们要先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我是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思想体系。

不画别人的画,也不画大自然的画,要通过画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这才是自己的。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两句话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概括。

神,不是迷信。

虽无形无质,然又发挥作用曰神。

神支配法则。

好画好诗是神在支配,是神与人感情起共鸣产生的。

明,是神之作用。

凡神皆明(光明)。

人之第一念(不假思索)是神。

艺术要反映第一念。

凡艺术皆贵想象。

有些画只具外形,似乎也是想而后得,其实若仅具外形,实物固在,何用想欤?这只是罗列现象。

我说第一念是不想而得,但这第一念也不是偶然的,是平素观察、构思的积累在这一瞬间被触发出来。

讲德,才有善,如日月之明,永远光辉。

德如日月,然后作品方能与日月同光。

苟无德,其作品必亦污秽。

德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看法相同,德不同,以德为准。

德相同。

看法不同没有关系。

如梁启超不同意他老师康有为,熊十力不同意欧阳竞无,都是看法不同。

要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分辨清楚哪些是自己本来面目。

我固有的,是好东西;人强加于我者,是不好的。

能启发人的艺术品是好东西,因其能启发人之本心。

高等动物有高度本心。

我不同意佛家说要请求才超度,不请求则不超度。

真、善、美是人本心的要求,是出于内发,不是外加的。

再说类万物之请。

类之法,有归纳,人演绎。

归纳万物而认识之,这一点我尚未做到。

如最近我画一幅端阳景,下端画了两个粽子,拴粽子本来只用一根线,我画了两根线,是我还没有弄清楚就画在画上,这样,别人看了以为也是两根线,这等于我在欺骗别人。

仔细想来,我以前的画中不知有多少这类东西。

古语云“修辞立其诚”,此即不诚也。

形尚未弄清,何能类万物之情。

我体会到,作画要熟悉了对象才画。

情中是包含有理的。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二才不可分。

思想境界还未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阶段,就谈不上艺术家。

能够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道德就高尚了。

古人云:“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我们还谈不到圣人,但要以圣人为进德修业的目标。

书、画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

艺术家的心量是无穷的,一个小小印章,一幅小画,往往可以窥见其心量之浩大。

如论国画的优良传统,最可贵的画的毅力与独特见解。

一说“传统”,世人仅知有笔墨、颜色,不知是毅力。

为何不讨论有成就的作者之独特风格从何而来?法则固然需要了解,不了解传统法则的研究都是盲目的研究者。

但是,传统不在法则内,艺术中法则一旦形成,便只是新的艺术枷锁。

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须靠修养的深度。

简单地讲,画法就是将文章的结构、章法运用于绘画上,画面的虚实、开阖等处理方法与文法之理是一致的。

石涛讲一画,一画是天,纯阳之体,乾卦三,也是一。

乾比男,阳;坤比女,阴。

万物皆分阴阳,即使小到肉眼看不见,也有阴阳。

讲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

中国一切艺术都讲“气”。

“气”是什么?气是“神”,是看不见而又起作用的东西。

我们考虑事情的第一念,与事情的结果往往相符,那就是“神”。

后来的许多想法,不过是将已有的经验用作借鉴而已。

中国的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都讲气化,有一种气氛在感染着你。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应当首先从“气”上去体会。

画得好的画有艺术语言,使人有亲切的感觉。

《易》谓:中和、饱和。

艺术要和谐,要人与自然各谐,人与画和谐。

老子云“和光同尘”,绘画要达到“和”的效果很难。

画的结构、景物、形象的尺度都应围绕着一个“和”字。

和者,活也,是充满生命力。

因此,和不是一团和气,一画幅还要讲刚柔。

主观思想与客观景物密合无间,则情景交融,则和,则有艺术语言。

绘画作品的效果如发生“亢”即高昂,是独阳,使人看着讨厌。

这是艺术的毁灭。

“卑”也不好。

卑者,贱也,自处低贱也是自毁。

亢者,卑也,皆为伪。

不高不低,本色如此,才是“和”。

凡观察事物,以本心、天心去看,境界则高;反之,以私欲心、人心去看,则生佛家所谓“障”,境界自低。

如果写生者意出于势利,如何画画!《易》曰:“修辞立其诚。

”作画亦须“立其诚”,何谓诚?无欺也。

欺诈则无真心,无真心即无真知,无真知即无真画。

抄袭之作就是欺诈。

写诗贵在有真感情,画画也贵在有真感情。

如画山水,对山水无真爱,哪谈得到真感情?无哲学上的参悟,也说不上有真感情。

中国不叫“风景画”而叫山水画,本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格的体现。

有仁无智,不能改进社会;有智无仁,则为谁服务?山水,生万物以养人,一动一静,一阴一阳。

整个人类的存亡发展其实就系在这山水上面。

绘画讲格调,格调要高,则须思想意识高,人格高。

人品低即画品低。

有人认为此言不公允。

须知画是灵魂、生命力、人格之表现,而人品低者却以灵魂献媚,其画品格尚能高乎!名利心去一点,画品就高一点。

名利心增一分,画品就低一分。

我不同意“书卷气”的说法。

这是过去的假文人妄图伸手霸占画坛而胡诌出来的,意思不外乎是:“我是读书人,画得再孬都好。

”京剧名家中,谭鑫培、杨小楼都不识字,艺术造诣却很高。

四川贾树三既是瞎子,又是文盲,竹琴却打得很好。

再如瞎子阿炳,二胡拉得多动人,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比不过他呢?梅兰芳扮演女角,女人还能赶上他么?古希腊的荷马的个三千多年前喊街的瞎子,恐怕也未必上过盲哑学校,但他唱的史诗多好啊。

我平生推赞民间艺人,而不推赞文人画,以其习气太重,且背离形象过远。

民间文艺则生气勃郁,从古迄今,青史无名而才艺兼绝之民间艺人,不知埋没了多少!创造即发现。

要敢于到无人处去发现。

没有知识不能旅行,因此学画的人要多读书,才有创造的能力和条件。

《易》曰“君子进德修业”,道德与事业均要日有所进。

我们要读两种书:一、与进德有关者;二、与修业有关者。

前人留下来的书中,糟粕多,精华少。

最精微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所以熊十力不同意别人把他的著作译成英语,以为那样只剩下语言外壳,是歪曲了他。

画的最高境界是凭性灵作画,是看作者的修养多高。

著书也是如此,最精微的道理都在文字笔墨之间,全靠学者体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物障者见糟粕,通达者见精华。

读书,要能摒弃与身心无益者。

“世智辨聪”之类的书可以不读。

多了解一些无聊的知识,吹牛可以,做学问就不行了。

过去有些无聊人,在一起就争论荣乐园的菜谱如何。

齐白石了不起,他连历代许多大画家的名字也不记,他说:“与我的画无关,我记得他干啥!”要读培养性灵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