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小红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当下,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家校合作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从开展的程度和效果来说,还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特别是农村家校合作还没有总结出比较成功的经验和构建成比较有效的模式。本文在分析其滞后原因的同时,研究其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在实践中创建适合农村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对促进农村教育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5-02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1. 家校合作的目的及意义。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在育人原则和目标上达成共识,功能上优势互补,形成认识统一、行动协调、步调一致的育人团队,共同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其作用在于化解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矛盾,消除对教育的认识偏差;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解决学校教育管理难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良性发展。当今正处于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演变,一些腐朽文化信息和糜烂生活方式侵占了一定的市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克服的,而“家校合作”可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有效完成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有关家校合作的相关要求,如在1992年2月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于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全力合作。因此,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分析

1. 家长观念落后,对教育的认识偏差较大。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村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家长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的学习、做人、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都推向学校。近年来,有许多问题孩子的出现使家长感到头痛,无能、无力、无助,管教力不从心,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难题,甚至有些家长抱怨学校、埋怨老师。殊不知,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着家庭的影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接受家庭影响越来越深,许多孩子几乎长大成人所表现的行为也是家长的复制与翻版。所以,要通过学校和社区各个部门教育家长提高认识,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和学校密切配合,是教育孩子安全成长的关键。

2. 缺乏制度的制约,合作行为不规范。家校合作是教育圈内的新生事物,它也遵循法制规范的原则,应在政策的指导和法规制度的制约下运作。但目前,我国对家校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定,虽然政府出台了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但都比较宏观,没有形成相应的法规制度,在各地开展过程中,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合作内容、形式、效果具有很大差异,未能发挥出政策和法规的导向作用,合作行为不规范,计划性差,随意性强,合作效果不尽人意。

3. 合作机制不完善,内容重“智”轻“素”。各地家校合作的组织和督导机制不完善,对家校合作的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项“软任务”,对任务的执行情况也未能纳入考核的范畴。并且各种家校合作组织,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不能拥有独立决策和全面规划的权利,家长委员会也缺乏监督的意识。因此,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这项“软任务”必须屈从于“升学率”这项“硬任务”,导致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等方面都显得随意、无序、低效。在合作内容方面,特别是农村,主要关注的还是学习,教师和家长对学习的关注都居于首位。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现行考试制度的重智倾向,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业绩机制,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教师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把精力主要投入到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却忽略了子女心理转变、兴趣爱好、劳动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4. 渠道单一,未能突出家长的主体作用。据调查,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家长会,一般在期中考试后举行,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学校集体举行,领导通过广播讲话,家长和教师倾听;二是以班举行,班主任唱主角,班主任事先将学生的作业、试卷等摆放在课桌上,先让各自的家长翻阅、查看。然后,班主任坐在讲台上概括性地介绍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这两种方式,虽然后者较优于前者,但都凸显了领导和班主任是权威的代言,把很多时间都浪费掉,很少给家长讨论发言的机会,家长的主体性被忽视,参与的积极性被扼杀,会后虽有家长找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等情况,但也是极少部分。合作的另一种形式

是个别学生出现问题后,请家长来校参与解决,但部分教师不能平心静气地和家长沟通、互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一味地抱怨、指责,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体,致使家长只有把气出在孩子身上,不但未达到合作教育的作用,反而导致家长对教师的偏见和学生对教师、家长的逆反心理。这说明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换位思考、角色转换、平等对话,这也是难与家长形成共鸣的原因。

三、农村家校合作策略研究

1. 举办家长学校,培训家长转变观念。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利用“家长学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家长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营造积极上进的家庭环境;鼓励家长订阅家庭学习资料、充实家庭生活内容、创建学习型家庭;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化解家庭教育低效难题,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鼓励家长关心、支持并参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珠联璧合、各显特色、优势互补,改变学校和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积极创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生活、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2. 建立家委会,充分发挥机制督导作用。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联教机构,制定切合实际的家校合作章程与制度,确立可行、可达的家校合作目标,以制度规范、量化与评价合作过程的行为和功效,真正起到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参与和监督作用。家委会的组成形式可按不同的情况而定,例如“学校家长委员会总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三级机制模式。家委会的成员,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由责任性强、素质比较高、有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热心,并且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员来承担;二是尽量体现农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和家长的联系,使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必须发挥其作用,为学校当好参谋,协助学校教育管理;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协助家庭教育创新发展;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搭建平台,真正起到机制和制度对过程的督导作用。

3. 开展各类活动,激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学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卡、亲情热线、教师家访、家长访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来引导、鼓动家长积极参与教育并进入角色;通过各种类型的家长会、座谈会等研讨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当前所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设想,共同分析当前双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解决的相应对策。如,座谈会有“会诊式、交流式、展览式、辅导式、咨询式、快餐式”等多种形式。在和家长沟通处理学生问题上,教师要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角度,尊重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以平等的地位,本着双方友好、坦诚的态度,广泛交流、共同探讨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寻求最佳教育方案。积极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学校,了解学校的变化和体验久违的学校生活;让家长参加升国旗仪式等各项活动,增强家长的德育意识;让家长进课堂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听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然后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