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合集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马哲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义)

马哲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义)

一、《手稿》写作的背景和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线索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哲学上是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民主主义者。

这种思想架构在《莱茵报》时期接触现实问题时即已发生动摇。

在1843年《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他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实现了第一次重大思想转变。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哪些思想呢?1、自然决定的描述逻辑;2、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隐性的支配性思想。

(二)写作手稿时的思想背景马克思是哲学专业出身,他之所以研究经济学,是因为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赫斯、蒲鲁东的影响。

《手稿》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批判。

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三)《手稿》中的两条线索1、一条是明显的主导的人本主义的线索,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异化论的延伸和对赫斯经济异化思想的系统化。

【此时的马克思认为,人本学是国民经济学的秘密,劳动是资本的秘密,社会的人是货币的秘密。

】2、另外一条是隐蔽的不自觉的线索,即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客观线索。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日】广涉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个先验预设1、人未异化的本真存在;2、异化了的非本真存在;3、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而恢复人的本真存在;马克思就是从上述劳动异化理论的预设出发,对现实的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伦理学的批判。

二、关于《手稿》的创作时间、由来、结构、出版及其影响。

1、创作时间:1844年4月到8月。

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

2、由来:梁赞诺夫——马克思《巴黎笔记》照相版手稿——10个笔记本中有3个是相对对立的理论文本。

3、出版:1927年。

中文版:1957年。

4、传奇遭遇:最难解读、引用最多的解读;近期的2次重大解读(前苏联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解读、中国理论界“类哲学”和“实践人道主义”解读);《手稿》在80年代中国的反响(讨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热潮)5、影响:西方——“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亨·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一部重要文献。

这部手稿探讨了经济学和哲学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背景在19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工人阶级遭受着极端的剥削和贫困,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同时,许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内容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手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劳动与私有制这部分探讨了劳动的本质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却被剥夺了劳动的成果。

他批判了私有制的不公正和剥削性质,主张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享劳动成果的社会。

第二部分:国家与权力这部分探讨了国家的起源和作用,以及国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国家出现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既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产物。

他呼吁为了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制度,需要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第三部分:人的全面发展这部分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归为资本家的统治下,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个性的缺失。

他主张建立一种社会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由发展。

影响和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并没有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但它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手稿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它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然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和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过于简化,并忽视了市场机制和竞争的作用。

另外,一些哲学家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对人性的假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解

(二)、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得到了理论论证。手稿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借助于异化劳 动理论,从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 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
1、马克思批判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
1)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 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只看到了特殊形式,比如 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时代背景 二、内容简介 三、重要思想 四、意义与影响
一、时代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 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 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 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在 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才首次公诸于 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 “《手稿》热”。
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内在本质。但在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 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劳动成为一种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劳 动的异化即是人的自我异化。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不只是单纯的物的占有,只有 人和人的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
4)共产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 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 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马克思主要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在1844年,马克思写完了这部著作,并力图将其当作一部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的和历史的经济哲学,以反映他本身思想的综合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有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马克思论文:关于货币和贸易,关于财富的质量和价值,关于财富的交换以及有关这些讨论的总结。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货币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客观规律。

他强调货币、贸易和物品之间的关联,本着货币中心的观点论述了货币的社会功能、经营服务的分工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马克思探讨财富的质量和价值,重点分析了商业作业的贡献,展示了财富的分布方式及其定价的法则。

他指出,劳动是产生财富的本质和价值的唯一根源,劳动结合能力、时间和材料,才能产生财富和价值,因此它是产生财富的最重要因素,并成为社会财富变化的决定因素。

第三部分,马克思介绍了财富的交换,重点讨论了商品的交换及其劳动的分配问题,谈到了物价的比率、价值的分析,以及消费对财富在社会变化中的角色。

最后一部分,马克思总结了他在前三部分中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有价值的见解,以及在哲学上的讨论,揭示了他关
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进而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认识论、劳动观、社会经
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认识,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以后社会科学家们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可以说在经济哲学的发展史上,它占有特殊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货币,因为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所 以是最突出的对象。货币的这种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 所以它被当成万能之物。”
(3)资本拜物教 资本却给人一种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它本身就具有增殖的能 力,能动地生产出财富来,看不到它真正产生根源的任何痕迹。所 以,这一切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一种强权和欺骗 成了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人们拜倒在它面前。
越的主体性维度。
三、《手稿》的结构和基本思想
结构:
由三个手稿组成,包括序言和第一、二、三手稿。正文约10万字。 [第一手稿]工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部分:以扬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前1-5段话: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劳动价值规律与工资规律的二律背反:
按照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价值源泉,劳动的全部产品应归劳动者所有;
按照工资规律:工人获得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成果的一小部分。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是有问题的。
马克思称之为“有害的、造孽的劳动”、“片面的、抽象的劳动”、“纯粹谋生的劳 动” 。
渊源: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学说以及韦伯、席 美尔等物化理论。 目的:旨在揭露和批判工业社会和技术理性统治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含义:物化是指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某种自律的、并反 过来统治和支配人的异己力量。 特征:1、自律性特征;
2、反主体性特征;
3、非批判性特征。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四.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的增加使工资提高,但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又有使资本家利润减少的趋向。

”(斯密,第1卷179页)“例如,一个城市的食品杂货业把所需的资本如果分归两个食品杂货商经营,那末他们之间的竞争秽史双方都把售价’降到比一个人独营时便宜;如果分归二十个〔VI〕杂货商经营,那末他们之间的竞争会更剧烈,而他们结合起来抬高他们的商品价格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小。

”(斯密,第2卷第372-373页)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垄断价格是可能达到的最高价格;既然资本家的利益甚至按照一般国民经济学的观点看来是同社会利益相敌对的;既然资本利润的提高像复利一样地影响商品的价格(斯密,第1卷第199-201页),-所以,竞争是对抗资本家的唯一手段;根据国民经济学的论述,竞争既对工资的提高,也对商品价格的下降产生有利于消费公众的好影响。

但是,只有当资本增加而且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时候,竞争才有可能。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积累才可能出现许多资本,因为资本一般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形成,而多方面的积累必然转化为单方面的机类。

各个资本之间的竞争扩大各个资本的积累。

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的自然趋向,积累一般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资本的这种自然使命恰恰是通过竞争来为自己开辟自由的道路的。

我们已经听到,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

因此,即使一开始就把蓄谋的竞争完全撇开不谈,大资本也会按其量的大小相应地比小资本积累得快。

〔VI〕〔VIII〕由此可见,完全撇开竞争不谈,大资本的积累比小资本积累快得多。

不过我们要进一步探讨这个过程。

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利润由于竞争而减少。

因此,遭殃的首先是小资本家。

资本的增长和大量资本的存在以一国财富的日益增进为前提。

“在财富达到极高程度的国家,普通利润率非常低,从而这个利润能够支付的利息很低,以致除了最富有的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靠利息生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工人还有一个不利的方面: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在苦恼时,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1)因为工资的提高可以由劳动时间量的减少和上述其它後果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2)因为对社会来说全部总产品就是纯产品,而区分纯产品对私人来说才有意义。
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说来,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现在让我们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并且仿效他把工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比较一下。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懒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资本家的利润甚至于两倍于货币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部分,只有这麽多: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的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转向国民经济学的一个标志,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两条轨迹:一是从“自我意识”出发,经由《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到物质生产;二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蜕变出来转化为革命民主主义,最后走向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

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两条思想最早的结合点。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来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1月到8月,马克思为解决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形成的问题而研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当时的英国和法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高,资产阶级占据社会中的绝大部分财富,相反工人却一贫如洗。

导致当时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社会革命的风起云涌。

当时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也是不断兴起,但马克思持“审慎”的态度,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西方思想传统这四个思想来源批判性的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

私有财产即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劳动的异化,从此来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的本质。

1、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一章的内容专门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都太着眼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但是对于辩证法的实质并没有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继承、质疑和批判中完成的,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质上是本质的问题”。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所以费尔巴哈也是马克思在实现哲学革命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他认为费尔巴哈不仅仅“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而且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

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

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

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

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

《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

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

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

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4、 《手稿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阐述
(1)在《工资》部分阐述国民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六对矛盾:
矛盾一,理论上劳动的全部产品属于工人,实际上工人只得到“繁衍
工人” 所必须的部分。
矛盾二,理论上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劳动购买,实际上工人什么也不能 买,还要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 矛盾三,理论上劳动是人用来增加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东西,实际 上工人惟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的命是从。
家的异化思想 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 2、创作《手稿》前马克思前对异化的阐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研究
(1)西方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自由主义国民经济学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哪些思想呢?
1、自然决定的描述逻辑;
2、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隐性
的支配性思想。
(二)写作手稿时的思想背景
马克思是哲学专业出身,他之所以研究经济学,是因为受了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赫斯、蒲鲁东的影响。 《手稿》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 批判。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4、 《手稿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阐述
矛盾四,理论上劳动是不变的物价,实际上劳动价格波动最大。
矛盾五,理论上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对立,实际上社会却
总是同工人的利益对立。
矛盾六,理论上地租和资本利润是工资受到的扣除,实际上工资是土
地和资本让工人得到的一种扣除。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
如何理解这段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在马克思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

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

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

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

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关系,并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具有历史性,它们都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经过历史的、充分的发展,就为自身的消除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就是其扬弃的必然结果。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同时又认为私有财产是永恒的东西,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矛盾。

马克思正是从这里出发,发现了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之间内在的联系。

一、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体现和结果。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有一项重大发现,即劳动是一切财富、财产的价值源泉,价值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人的劳动。

马克思对这一学说表示了认同,但他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既然承认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那么劳动产品从理论上来讲就应该属于劳动者,但实际上劳动者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劳动者不仅不能占有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反他们自身却成了商品;他们生产了财富,却得到了贫穷。

这一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使马克思开始对劳动和人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思考。

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是人类对象化的活动,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产品来证实和丰富自己。

很明显,劳动产品是属人的存在,它属于它们的创造者。

但为什么现实情况却是不劳动的资本家占有劳动产品,而工人却一无所有呢?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劳动其实已经是异化状态下的劳动了,而私有财产就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和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其异化发展最为严重,他认为国民经济学所谈论的劳动其实就是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真正主体就是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其实就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中,表面上看,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事际上它却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 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最后 在耶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新闻工作,担任过《莱茵报》的主编。1844年,他创办《德法年鉴》,发表一 系列文章,标志着他的世界观转变完成。同年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结下终身友谊。不久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驱逐, 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他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影响广泛的《**宣言》。1848年,他回 德创办《新莱茵报》参加斗争,再次遭驱逐。他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1867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 (第一卷)出版。1864年,他创建了第一国际。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 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全世界工人阶级所接受和实践,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在西方现代哲学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 思想理论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引起人们对于手稿中思想的一次次诠释,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 义。
作品争议
作品争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问世以来,围绕它展开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学者们甚至由此把马克思的哲学分 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两部分。推崇它的人认为,该书中的思想是“概括马克思的全部精神 的唯一文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隐秘的含义”,对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的意义”,是“马克 思的中心著作”。另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对该书持另外的态度,认为只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才 是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为该书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观点。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资料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资料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哲学手稿,首次出版于1932年。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试图以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方式,揭示出人类社会的真正本质和规律。

这部手稿不仅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背景与成书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不平等和劳动异化。

这些问题引发了马克思对于经济哲学的思考。

这部手稿是在马克思流亡法国期间创作的。

在法国,马克思接触到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这使得他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在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思想,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主要内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经济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这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在政治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体制是虚伪的。

他指出,资产阶级政府口头上宣扬的是普遍的利益和平等的机会,但实际上却代表的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律体系也存在着不公和不平等,它往往保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而不是工人的权益。

在哲学方面,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思想对于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探究人类社会本质的两个基本方法。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这些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并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

《1844年我国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我国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卡尔.马克思--------------------------------------------------------------------------------“...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资本论》的先声,或者说得更明确点,当作是《资本论》的蓝图,或者甚至是拟好草图、已经勾勒出来的《资本论》...画家做了这种铅笔画的素描,以一种新生的动势画出来,而且正是这样倏忽出现,就比它们所包含的着作更雄伟。

在这本手稿迷人之处,它们的逻辑不可抗拒之处,以及它们的辩证法令人信服之处,都有这种耀眼的重要东西...”--路易.阿图塞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着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目录:[ 第一手稿] (2)工资 (2)资本的利润 (19)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23)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24)地租 (35)异化劳动 (51)[ 第二手稿] ……68(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76)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 (81)需要,生产和分工 (97)货币 (112)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19)[ 第一手稿]工资〔I〕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

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

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

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此,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

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

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条件。

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买主,那就是他的幸运了。

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

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末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会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会脱离这种应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向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靠近。

但是,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它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

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II〕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

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

两者往往成反比。

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

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资料价格下降而下降。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工人还有一个不利的方面: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在苦恼时,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工人不仅要为物质的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要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

我们且举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状态,并且考察一下工人在其中的地位。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末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

因为,即使在社会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麽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

〔III〕(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

这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

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

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

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

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其次,社会在什麽时候才处于财富日益增尽的状态呢?那就是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

但是,这只有由于下述情况才可能:(a)大量劳动累积起来,因为资本是累积的劳动;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剥夺了,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的手中。

(b)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扩大资本的积累。

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

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在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

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

〔IV〕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

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c)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货币利息生活。

其余的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资本经营某种行业,或者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商业。

这样一来,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资本家的积聚就会增强,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地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

资本家由于人数减少,他们为争夺工人而进行的竞争几乎不再存在;而工人由于人数增加,彼此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反常和带有强制性。

正像一部分中等资本家必然沦为工人等级一样。

由此可见,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过度劳动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

〔V〕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资本家般的发财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

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因而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

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

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

最後,正像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工人的数量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量的产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这就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即财富正在增长、增进的状态所产生的後果。

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

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样呢?(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

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合,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

”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VI〕但是,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既然社会的最富裕的状态会造成大多庶人的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又会导致这种最富裕的状态,那末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在于社会的不幸。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说来,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现在让我们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并且仿效他把工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比较一下。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

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懒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资本家的利润甚至于两倍于货币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部分,只有这麽多: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

〔VII〕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劳动是人用来增大自然价值的唯一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而根据同一国民经济学,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他们作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不过是有特权的闲散的神仙)处处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对工人发号施令。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可是再没有什麽比劳动价值更具有偶然性、更受波动的了。

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进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日益精致,同时却使工人限于贫困并变为机器。

劳动促进资本的积累,从而也促使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却使工人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引起工人间更剧烈的竞争,使工人卷入生产过剩的疯狂竞赛中;而跟着生产过剩而来的是同样急剧的生产衰落。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而社会却总是必然地同工人的利益相对立。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1)因为工资的提高可以由劳动时间量的减少和上述其它後果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2)因为对社会来说全部总产品就是纯产品,而区分纯产品对私人来说才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