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发展 - 从汉至清朝(1)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体,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历史节点和政治动态: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主要以氏族联盟为基础,君主制虽已确立,但仍鲜明带有阶级性。
夏朝时期实行色考制度,加强了对各族的管辖。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形成了以甲骨文为特点的文字,其政治制度也沿用了夏朝的制度,同时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的趋势,政治因素逐渐减弱,社会呈现分化的局面。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实行列祖列宗的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制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单一统一政权,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由于统治手段凶残,使得秦朝很快崩溃。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代表之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公九卿”的政府组织形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不断发展科技和文化。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后期,政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多数政权的割据和南北对峙。
尽管君主专制仍然统治着国家,但人民对它的支持已经动摇。
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科举制度。
8.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如颁布的“靖康之耻”法令,实行贞观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
(完整)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ppt
(2014高考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
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
确;
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2.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 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3、科举制图所示为《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一)两汉: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
皇帝
中朝 决策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执行
丞御 太
相
史 大
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2.运作程序:
3.影响:
相权一分为二; 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P8史论拓展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汉—清)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 削之,其反迟,祸大 ! ——晁错《削藩策》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司马迁 “绐载行市” ——班固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 上(武帝——引者)曰:‘… …今诸侯子弟或 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 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座→站→跪: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 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 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 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 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 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 备有特别的护膝。
西汉的“中朝”和“外 朝”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卿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尚尚 审门 拟中 行书 ”下 ”书 省 省 ”省 为 是 是 最 审 决 门下省高 议 策 行 机 机 政 构 构 机 构 门 中 “ ——“ ——“ ——
推恩令:众建诸侯少其力
中国古代史总结(1)
“德均则卜” 士 庶
礼节民心, 乐和民性,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从“封邦建国”到“封建亲戚”——天下归周 从“宗法关系”到“家国同构”——天下归宗 从“制礼作乐”到“协和万民”——天下归心
尊尊亲亲的文化氛围 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图 解 历 史
镐京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从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到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传统农耕经济(农、工、 商)的不断发展
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演 变;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
• 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改革、民族关系、政治事件(秦 的统一)、政治现象(改革、统一、分裂)
如: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始皇: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孝文帝: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 唐太宗: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康熙帝: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小结:
秦汉以来的法制,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法诸法合 一,司法行政不分,形成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明清的法制体系,把中 华法系推到了尽头,却缺乏向近代法制体系转化的内在机制。到了晚清, 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 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3)古代中国的商业
历史的分期——古代史
• 内 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 容 整套官僚体系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奠定中央集权制的基础)
• 特 点
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掌握人事大权。 (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能更有效地行使统 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影响
积极 影响:
①促进秦朝国力增强,初步奠定祖国疆域,有利于 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当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C
试试解题,并思考题目所考的知识点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C )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墨子· 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 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 象是( C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D) A.等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臣属关系
第2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课标提示: • 1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 2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课标解读: 1 .秦朝中央集权制: • ①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 • ②秦朝郡县制的特点及影响; • ③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及作用; • 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含义:专制主义 —— 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优质PPT】
南 宋 与 金 的 对 峙
1115年,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1127年,北宋皇室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建立
2021/10/10
21
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和西征
2021/10/10
22
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
2021/10/10
23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 定国号为大明
2021/10/10
3
7. 隋朝: 581年 - 618年
8. 唐朝: 618年 - 907年
9.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五代 :907年 - 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十国(902年 - 979年)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朝
(1)北宋: 960年 - 1127年
(2)辽: 916年 - 1125年 (3)西夏: 1038年 - 1227年
(4)南宋: 1127年 - 1279年
(5)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1. 元朝: 1271年 - 1368年
12.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3.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2021/10/10
4
夏 朝 形 势
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前1600年,最后一个王桀无道,夏最终灭亡
前20221/1007/10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10
20前21/2100/120 年,刘邦建都长安,西汉建立
11
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021/10/10 公元25年,刘秀建都洛阳,东汉建立
详解中国历朝历代
详解中国历朝历代中国历史悠久,从夏朝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经历过数十个朝代和政权更替。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历朝历代。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其历史传说被收集编撰进《史记》。
夏朝时期,商业兴盛,文化繁荣,主要发明有青铜器,暨中国重要的文明元素之一。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入文字时代的朝代,商王朝兴衰的历史被记录在《史记》之中。
商朝时期,金属冶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铸钱的时期。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文化大发展和中华文化逐渐形成的时期,中国历史上也是最为长久的一个朝代,被后人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开端。
周朝历经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封建化程度很高,其思想建筑乃至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并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朝代,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统一了不同地区的货币,铁轨、官制等方面也有很多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中国文字表现的黄金时期。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大量涌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如司马迁、李陵等。
汉朝也是中央集权和实行丞相制度的模板,此外汉朝时期总成为中华历史上有影响的一个朝代。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经常发生动乱与分裂,尤其是南北分裂的状态使这个时期的中国分成两个国疆,不过又涌现了不少文化名人,如王安石、曹操等。
7.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较短命的朝代,隋朝时期的两位帝王杨坚和杨广殷切地憧憬着完全复兴汉(国)昔日的强盛,但由于长期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
8.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唐朝文化大发展,其诗、书画荟萃成为唐朝文化的黄金时期。
汉至清朝历代皇帝年表格(终审稿)
汉至清朝历代皇帝年表格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三国年号表隋朝年号表唐朝年号表玄宗:李隆基先天712713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唐肃宗:李亨至德756758乾元758760上元760762唐代宗:李豫宝应762763广德763764永泰765766大历766779唐德宗:李适建中780783兴元784784贞元785805唐顺宗:李诵永贞805805唐宪宗:李纯元和806820唐穆宗:李恒长庆821824唐敬宗:李湛宝历825827唐文宗:李昂太和827835开成836840唐武宗:李炎会昌841846唐宣宗:李忱大中847860唐懿宗:李凗咸通860874唐僖宗:李儇乾符874879广明880881中和881885光启885888文德888888唐昭宗:李晔龙纪889889大顺890891景福892893乾宁894898光化898901天复901904唐哀帝:李柷天佑904907五代年号表宋朝年号表辽年号表金年号表元朝年号表西夏年号表明朝年号表校明毅宗:朱由检崇祯16281644清朝年号表朝代皇帝名年号元年末年〔清〕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16161626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16271635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1636164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16441661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16621722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17231735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17361795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17961820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18211850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18511861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18621874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18751908爱新觉罗溥仪宣统19091911还有割据政权、农民起义政权、伪政权也使用了不少年号隗嚣复汉(23—32)隗纯复汉(33—34)公孙述龙兴(25—36)公孙渊绍汉(237—238)赵钦太平(300—301)刘尼神凤(303)侯子光龙兴(337)句渠知平赵(320)李弘凤凰(370)桓玄永始(403—404)程道养泰始(432—437)杨难当建义(436—442)刘劭太初(453)唐寓之兴平(486)雍道唏建义(500)吕苟儿建明(506)陈瞻圣明(506)刘瓥升神嘉(525—535)破六韩拔陵真王(523—525)鲜于修礼鲁兴(526)邢杲天统(528—529)鲜于琛上愿(535)刘敬躬永汉(542)莫折念生天建(524—527)万俟丑奴神兽(528—530)葛荣广安(526—528)杜洛周真王(525—528)萧正德正平(548—549)侯景太始(551—552)杨侗皇泰(618--619)李密永平(617—618)林士弘太平(616—622)向海明白乌(613)刘武周天兴(617—620)梁师都永隆(617—628)窦建德五凤(618—621)刘黑闼天照(622—623)辅公祏天明(623—624)萧铣鸣凤(617—621)王世充开明(619—621)薛举秦兴(617)薛仁杲秦兴(618)高开道始兴(618—624)宇文化及天寿(618—619)郭子和正平(617—618)朱粲昌达(615—619)沈法兴延康(619—620)李子通明政(619—621)李轨安乐(618—619)刘迦论大世(614)操师乞始兴(616)安禄山圣武(756)安庆绪载初(757)天成(757—759)史思明应天(759)顺天(759—760)史朝义显圣(761—763)段子璋黄龙(761)袁晁宝胜(762—763)朱沘应天(783)天皇(784)李希烈武成(784—786)裘甫罗平(860)黄巢王霸(878—879)金统(880—884)李瑥建贞(886)董昌顺天(895—896)刘守光应天(911—913)张遇贤永乐(942—943)李顺应运(994—995)王则得圣(1047—1048)刘豫阜昌(1130—1137)方腊永乐(1120—1121)钟相天载(1130)杨么大圣天王(1133—1135)杨安儿天顺(1214)郝定顺天(1216)吴曦转运(1207)蒲鲜万奴天泰(1215—1233)杜可用万乘(1280)林桂方延康(1283)杨镇龙安定(1289)朱光卿赤符(1337)徐寿辉治平(1351—1355)太平(1356—1357)天启(1358)天定(1359—1360)张士诚天佑(1353—1357)韩林儿龙凤(1355—1366)明玉珍天统(1362—1366)明昇开熙(1367—1371)陈友谅大义(1360—1362)陈理德寿(1363—1364)田九成龙凤(1397)王斌天绣(1406)李添保武烈(1409)刘通德胜(1415—1416)蔡伯贯大宝(1509—1510)朱宸濠顺德(1519)张琏造历(1560—1562)徐鸿儒大成兴胜(1622)李自成永昌(1644—1645)张献忠大顺(1644—1646)吴三桂昭武(1674—1678)吴世璠洪化(1679—1681)耿精忠裕民(1674—1676)朱一贵永和(1721)林爽文顺天(1732—1734)洪秀全洪天贵福[1864]还有十国中有些国家也使用了自己的年号吴烈祖景皇帝杨渥天佑(907—908)高祖宣皇帝杨隆演天佑(909—918)武义(919—920)睿皇帝杨溥顺义(921—926)乾贞(927—928)大和(929—934)天祚(934—936)南唐庆烈祖光文肃武孝皇帝李昇升元(937—942)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保大(943—957)中兴(958)交泰(958)前蜀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汉(917)光天(918)后主王衍乾德(919—924)咸康(925)后蜀高祖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孟知祥明德(934)后主孟昶明德(935—937)广政(938—960)闽嗣主王延翰天成(926)惠宗齐肃明孝皇帝王延钧龙启(933—934)永和(935)康宗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宏孝皇帝王昶通文(936—938)景宗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王曦永隆(939—942)福恭懿王王延政天德(942—945)北汉睿宗孝和皇帝刘承钧天会(957—967)少主刘继恩天会(967—968)英武皇帝刘继元天会(968—974)广运(974—979)南汉殇皇帝刘玢光天(942—943)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刘晟乾和(943—958)后主刘鋹大宝(958—971)荆南武兴王高季兴天成(926—928)中国历史上割据政权及农民政权太多,无法一一统计,只统计出这么多。
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朝代排行榜
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朝代排行榜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
其中朝代共有24个朝代(不含夏商周),各个朝代的统治时间有长有短,今天久由小编帮大家整理一下,中国历朝历代统治时间排名前十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前十名1、周朝 [前1046-前 256 ]=791年。
周朝存在约800年.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为中国历代最长的王朝。
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结束。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2、商朝 [前1600-前1046 ]=555年。
殷商一般指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3、夏朝 [前2070-前1600 ]=471年。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课件
(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朝制)
1、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中朝:皇帝侍从、
秘书任尚书令、侍
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尚书令权力
日显。
3、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 外朝:以丞相为首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三公九卿组成。且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一定程度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军机处的设立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事实上最
高权力机关)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特点:简、速、密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 “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 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思考探究
• 内阁首辅==宰相 ?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不 同
诵读、理解
好了歌
•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请思考? ⑴皇帝最怕什么?
奸臣乱国;贪污腐败;地方造反。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①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内阁的出现③军机处的设立【基础知识梳理】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①情况: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②危害: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情况: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②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③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③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废丞相: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②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设置军机处:①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时间:雍正时期;③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②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小度写范文汉至清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年号模板
汉至清朝历代皇帝年号表清朝历代皇帝列表年号汉至清朝历代皇帝年号表(整理)汉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西汉)高祖 B.C.206 B.C.195 汉高祖:刘邦惠帝 B.C.194 B.C.188 汉惠帝:刘盈高后 B.C.187 B.C.180 汉高后:吕雉文帝前元 B.C.179 B.C.164 汉文帝:刘恒文帝后元 B.C.163 B.C.157 汉文帝:刘恒景帝前元 B.C.156 B.C.150 汉景帝:刘启景帝中元 B.C.149 B.C.144 汉景帝:刘启景帝后元 B.C.143 B.C.141 汉景帝:刘启建元 B.C.140 B.C.135 汉武帝:刘彻元光 B.C.134 B.C.129 汉武帝:刘彻元朔 B.C.128 B.C.123 汉武帝:刘彻元狩 B.C.122 B.C.117 汉武帝:刘彻元鼎 B.C.116 B.C.111 汉武帝:刘彻元封 B.C.110 B.C.105 汉武帝:刘彻太初 B.C.104 B.C.101 汉武帝:刘彻天汉 B.C.100 B.C.97 汉武帝:刘彻太始 B.C.96 B.C.93 汉武帝:刘彻征和 B.C.92 B.C.89 汉武帝:刘彻始元 B.C.86 B.C.81 汉昭帝:刘弗陵元凤 B.C.80 B.C.75 汉昭帝:刘弗陵元平 B.C.74 B.C.74 汉昭帝:刘弗陵本始 B.C.73 B.C.70 汉宣帝:刘询地节 B.C.69 B.C.66 汉宣帝:刘询元康 B.C.65 B.C.62 汉宣帝:刘询神爵 B.C.61 B.C.58 汉宣帝:刘询五凤 B.C.57 B.C.54 汉宣帝:刘询甘露 B.C.53 B.C.50 汉宣帝:刘询黄龙 B.C.49 B.C.49 汉宣帝:刘询初元 B.C.48 B.C.44 汉元帝:刘奭永光 B.C.43 B.C.39 汉元帝:刘奭建昭 B.C.38 B.C.34 汉元帝:刘奭竟宁 B.C.33 B.C.33 汉元帝:刘奭建始 B.C.32 B.C.29 汉成帝:刘骜河平 B.C.28 B.C.25 汉成帝:刘骜阳朔 B.C.24 B.C.21 汉成帝:刘骜鸿嘉 B.C.20 B.C.17 汉成帝:刘骜永始 B.C.16 B.C.13 汉成帝:刘骜元延 B.C.12 B.C.9 汉成帝:刘骜绥和 B.C.8 B.C.7 汉成帝:刘骜元寿 B.C.2 B.C.1 汉哀帝:刘欣元始 1 5 汉平帝:刘衎居摄 6 8 孺子婴初始 8 8 孺子婴(新)始建国 9 13 新:王莽天凤 14 19 新:王莽地皇 20 23 新:王莽(西汉)更始 23 25更始帝:刘玄(东汉)建武 25 56 汉光武帝:刘秀中元 56 57 汉光武帝:刘秀永平 58 75 汉明帝:刘庄建初 76 84 汉章帝:刘炟元和 84 87 汉章帝:刘炟章和 87 88 汉章帝:刘炟永元 89 105 汉和帝:刘肇元兴 105 105 汉和帝:刘肇延平 106 106 汉殇帝:刘隆永初 107 113 汉安帝:刘祜元初 114 119 汉安帝:刘祜永宁 120 121 汉安帝:刘祜建光 121 122 汉安帝:刘祜延光 122 125 汉安帝:刘祜永建 126 132 汉顺帝:刘保阳嘉 132 135 汉顺帝:刘保永和 136 141 汉顺帝:刘保汉安 142 144 汉顺帝:刘保建康 144 144 汉顺帝:刘保永嘉 145 145 汉冲帝:刘炳本初 146 146 汉质帝:刘缵建和 147 149 汉桓帝:刘志和平 150 150 汉桓帝:刘志元嘉 151 152 汉桓帝:刘志永兴 153 154 汉桓帝:刘志永寿 155 158 汉桓帝:刘志延熹 158 167 汉桓帝:刘志永康 167 167 汉桓帝:刘志建宁 168 172 汉灵帝:刘宏熹平 172 178 汉灵帝:刘宏光和 178 184 汉灵帝:刘宏中平 184 189 汉灵帝:刘宏光熹 189 189 汉少帝:刘辩昭宁 189 189 汉少帝:刘辩永汉 189 189 汉献帝:刘协中平 189 189 汉献帝:刘协初平 190 193 汉献帝:刘协兴平 194 195 汉献帝:刘协建安 196 220 汉献帝:刘协延康 220 220 汉献帝:刘协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三国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魏〕黄初 220 226 文帝:曹丕太和 227 233 明帝:曹睿青龙 233237明帝:曹睿景初 237 239 明帝:曹睿正始 240 249 齐王:曹芳嘉平 249 254 齐王:曹芳正元 254 256 高贵乡:公曹髦甘露 256 259 高贵乡:公曹髦景元 260 264 元帝:曹奂咸熙 264 265 元帝:曹奂〔蜀〕章武 221 223 昭烈帝:刘备建兴 223 237 后主:刘禅延熙 238 257 后主:刘禅景耀 258 263 后主:刘禅炎兴 263 263 后主:刘禅〔吴〕黄武 222 229 大帝:孙权黄龙 229 231 大帝:孙权嘉禾 232 238 大帝:孙权赤乌 238 251 大帝:孙权太元 251 252 大帝:孙权神凤 252 252 大帝:孙权建兴 252 253 会稽王:孙亮五凤 254 256 会稽王:孙亮太平 256 258 会稽王:孙亮永安 258 264 景帝:孙休元兴 264 265 末帝:孙皓甘露 265 266 末帝:孙皓宝鼎 266 269 末帝:孙皓建衡 269 271 末帝:孙皓凤凰 272 274 末帝:孙皓天册 275 276 末帝:孙皓天玺 276 276 末帝:孙皓天纪 277 280 末帝:孙皓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晋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西晋)泰始 265 274 元帝:司马炎咸宁 275 280 元帝:司马炎太康 280 289 元帝:司马炎太熙 290 290 元帝:司马炎永熙 290 291 晋惠帝:司马衷永平 291 291 晋惠帝:司马衷元康 291 299 晋惠帝:司马衷永康 300 301 晋惠帝:司马衷永宁 301 302 晋惠帝:司马衷太安 302 303 晋惠帝:司马衷永安 304 304 晋惠帝:司马衷建武 304 304 晋惠帝:司马衷永安 304 304 晋惠帝:司马衷永兴 304 306 晋惠帝:司马衷光熙 306 306 晋惠帝:司马衷永嘉 307 313 怀帝司:马炽建兴 313 316 愍帝司:马邺(东晋)建武 317 317 元帝:司马睿太兴 318 321 元帝:司马睿永昌 322 323 元帝:司马睿太宁 323 326 明帝:司马绍咸和 326 334 成帝:司马衍咸康 335 342 成帝:司马衍建元 343 344 康帝:司马岳永和 345 356 穆帝:司马聃升平 357 361 穆帝:司马聃隆和 362 363 哀帝:司马丕兴宁 363 365 哀帝:司马丕太和 366 371 废帝:司马奕咸安 371 372 简文帝:司马昱宁康 373 375 孝武帝:司马曜太元 376 396 孝武帝:司马曜隆安 397 401 安帝:司马德宗元兴 402 404 安帝:司马德宗义熙 405 418 安帝:司马德宗元熙 419 420 安帝:司马德宗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南北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南朝〔宋〕永初 420 422 武帝:刘裕景平 423 424 少帝:刘义符元嘉 424 453 文帝:刘义隆太初 453 454 刘劭孝建 454 456 孝武帝:刘骏大明 457 464 孝武帝:刘骏永光 465 465 前废帝:刘子业景和 465 465 前废帝:刘子业泰始 465 471 宋明帝:刘彧泰豫 472 472 宋明帝:刘彧元徽 473 477 后废帝:刘昱升明 477 479 顺帝:刘准〔齐〕建元 479 482 高帝:萧道成永明 483 493 武帝:萧赜隆昌 494 494 郁林王:萧昭业延兴 494 494 海陵王:萧昭文建武 494 498 明帝:萧鸾永泰 498 498 明帝:萧鸾永元 499 501 东昏侯:萧宝卷中兴 501 502 和帝:萧宝融〔梁〕天监 502 519 武帝:萧衍普通 520 527 武帝:萧衍大通 527 529 武帝:萧衍中大通 529 534 武帝:萧衍大同 535 546 武帝:萧衍中大同 546 547 武帝:萧衍太清 547 549 武帝:萧衍大宝 550 551 简文帝:萧纲天正 551 552 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承圣 552 555 元帝:萧绎天成 555 555 建安公:萧渊明绍泰 555 556 敬帝:萧方智太平 556 557 敬帝:萧方智〔陈〕永定 557 559 武帝:陈霸先天嘉 560 566 文帝:陈蒨天康 566 566 文帝:陈蒨光大 567 568 废帝:陈伯宗太建 569 582 宣帝:陈顼至德 583 587 后主:陈叔宝祯明 587 589 后主:陈叔宝北朝〔北魏〕登国 386 395 道武帝:拓跋珪皇始 396 397 道武帝:拓跋珪天兴 398 403 道武帝:拓跋珪天赐 404 408 道武帝:拓跋珪永兴 409 413 明元帝:拓跋嗣神瑞 414 415 明元帝:拓跋嗣泰常 416 423 明元帝:拓跋嗣始光 424 427 太武帝:拓跋焘神麚 428 431 太武帝:拓跋焘延和 432 434 太武帝:拓跋焘太延 435 439 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 440 451 太武帝:拓跋焘正平 451 452 太武帝:拓跋焘承平 452 452 南安王:拓跋余兴安 452 453 文成帝:拓跋浚兴光 454 454 文成帝:拓跋浚太安 455 459 文成帝:拓跋浚和平 460 465 文成帝:拓跋浚天安 466 467 献文帝:拓跋弘皇兴 467 471 献文帝:拓跋弘延兴 471 476 孝文帝:元宏承明 476 476 孝文帝:元宏太和 477 499 孝文帝:元宏景明 500 503 宣武帝:元恪正始 504 508 宣武帝:元恪永平 508 512 宣武帝:元恪延昌 512 515 宣武帝:元恪熙平 516 518 孝明帝:元诩神龟 518 520 孝明帝:元诩正光 520 525 孝明帝:元诩孝昌 525 527 孝明帝:元诩武泰 528 528 孝明帝:元诩建义 528 528 孝庄帝:元子攸永安 528 530 孝庄帝:元子攸建明 530 531 东海王:元晔普泰 531 531 节闵帝:元恭中兴 531 532 节闵帝:元恭太昌 532 532 孝武帝:元修永兴 532 532 孝武帝:元修永熙 532 534 孝武帝:元修〔东魏〕天平 534 537 孝静帝:元善见元象 538 539 孝静帝:元善见兴和 539 542 孝静帝:元善见武定 543 550 孝静帝:元善见〔西魏〕大统 535 551 文帝:元宝炬〔北周〕武成 559 560 明帝:宇文毓保定 561 565 武帝:宇文邕天和 566 572 武帝:宇文邕建德 572 578 武帝:宇文邕宣政 578 578 武帝:宇文邕大成 579 579 宣帝:宇文齑大象 579 581 静帝:宇文衍大定 581 581 静帝:宇文衍〔北齐〕天保 550 559 文宣:帝高洋干明 560 560 废帝:高殷皇建 560 561 孝昭帝:高演太宁 561 561 武成帝:高湛河清 562 565 武成帝:高湛天统 565 569 后主:高纬武平 570 576 后主:高纬隆化 576 577 后主:高纬承光 577 577 幼主:高恒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隋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隋〕开皇 581 600 隋文帝:杨坚仁寿 601 604 隋文帝:杨坚大业 605 617 隋炀帝:杨广义宁 617 618 隋恭帝:杨侑唐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唐〕武德 618 626 唐高祖:李渊贞观 627 649 唐太宗:李世民永徽 650 656 唐高宗:李治显庆 656 661 唐高宗:李治龙朔 661 663 唐高宗:李治麟德 664 666 唐高宗:李治乾封 666 668 唐高宗:李治总章 668 670 唐高宗:李治咸亨 670 674 唐高宗:李治上元 674 676 唐高宗:李治仪凤 676 679 唐高宗:李治调露 679 680 唐高宗:李治永隆 680 681 唐高宗:李治开耀 681 682 唐高宗:李治永淳 682 683 唐高宗:李治弘道 683 684 唐高宗:李治嗣圣 684 704 唐中宗:李显文明 684 684 唐睿宗:李旦光宅 684 684 武则天垂拱 685 688 武则天永昌 689 690 武则天载初 690 690 武则天(周)天授 690 692 武则天(周)如意 692 692 武则天(周)长寿 692 694 武则天(周)延载 694 694 武则天(周)证圣 695 695 武则天(周)天册万岁 695 695 武则天(周)万岁登封 696 696 武则天(周)万岁通天 696 697 武则天(周)神功 697 697 武则天(周)圣历 698 700 武则天(周)久视 700 700 武则天(周)大足 701 701 武则天(周)长安 701 705 武则天神龙 705 707 唐中宗:李显景龙 707 710 唐中宗:李显唐隆 710 710 唐殇帝:李重茂景云 710 711 唐睿宗:李旦太极 712 712 唐睿宗:李旦延和 712 712 唐睿宗:李旦先天 712 713 玄宗:李隆基开元 713 741 玄宗:李隆基天宝 742 756 玄宗:李隆基至德 756 758 唐肃宗:李亨乾元 758 760 唐肃宗:李亨上元 760 762 唐肃宗:李亨宝应 762 763 唐代宗:李豫广德 763 764 唐代宗:李豫永泰 765 766 唐代宗:李豫大历 766 779 唐代宗:李豫建中 780 783 唐德宗:李适兴元 784 784 唐德宗:李适贞元 785 805 唐德宗:李适永贞 805 805 唐顺宗:李诵元和 806 820 唐宪宗:李纯长庆 821 824 唐穆宗:李恒宝历 825 827 唐敬宗:李湛太和 827 835 唐文宗:李昂开成 836 840 唐文宗:李昂会昌 841 846 唐武宗:李炎大中 847 860 唐宣宗:李忱咸通 860 874 唐懿宗:李凗乾符 874 879 唐僖宗:李儇广明 880 881 唐僖宗:李儇中和 881 885 唐僖宗:李儇光启 885 888 唐僖宗:李儇文德 888 888 唐僖宗:李儇龙纪 889 889 唐昭宗:李晔大顺 890 891 唐昭宗:李晔景福 892 893 唐昭宗:李晔乾宁 894 898 唐昭宗:李晔光化 898 901 唐昭宗:李晔天复 901 904 唐昭宗:李晔天佑 904 907 唐哀帝:李柷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五代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后梁〕开平 907 911 太祖:朱晃乾化 911 915 太祖:朱晃贞明 915 921 太祖:朱晃龙德 921 923 太祖:朱晃〔后唐〕同光 923 926 庄宗:李存勖天成 926 930 明宗:李嗣源长兴 930 933 明宗:李嗣源应顺 934 934 闵帝:李从厚清泰 934 936 末帝:李从珂〔后晋〕天福 936 944 高祖:石敬瑭开运 944 946 高祖:石敬瑭〔后汉〕天福 947 947 高祖:刘暠乾佑 948 950 高祖:刘暠〔后周〕广顺 951 954 太祖:郭威显德 954 959 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宋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北宋)建隆 960 963 宋太祖:赵匡胤乾德 963 968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 968 976 宋太祖:赵匡胤太平兴国 976 984 宋太宗:赵炅雍熙 984 987 宋太宗:赵炅端拱 988 989 宋太宗:赵炅淳化 990 994 宋太宗:赵炅至道 995 997 宋太宗:赵炅咸平 998 1003 宋真宗:赵恒景德 1004 1007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 1008 1016 宋真宗:赵恒天禧 1017 1021 宋真宗:赵恒乾兴 1022 1022 宋真宗:赵恒天圣 1023 1032 宋仁宗:赵祯明道 1032 1033 宋仁宗:赵祯景佑 1034 1038 宋仁宗:赵祯宝元 1038 1040 宋仁宗:赵祯康定 1040 1041 宋仁宗:赵祯庆历 1041 1048 宋仁宗:赵祯皇佑1049 1054 宋仁宗:赵祯至和 1054 1056 宋仁宗:赵祯嘉佑 1056 1063 宋仁宗:赵祯治平 1064 1067 宋英宗:赵曙熙宁 1068 1077 宋神宗:赵顼元丰 1078 1085 宋神宗:赵顼元佑 1086 1094 宋哲宗:赵煦绍圣 1094 1098 宋哲宗:赵煦元符 1098 1100 宋哲宗:赵煦建中靖国 1101 1101 宋徽宗:赵佶崇宁 1102 1106 宋徽宗:赵佶大观 1107 1110 宋徽宗:赵佶政和 1111 1118 宋徽宗:赵佶重和 1118 1119 宋徽宗:赵佶宣和 1119 1125 宋徽宗:赵佶靖康 1126 1127 宋钦宗:赵桓(南宋)建炎 1127 1130 宋高宗:赵构绍兴 1131 1162 宋高宗:赵构隆兴 1163 1164 宋孝宗:赵慎乾道 1165 1173 宋孝宗:赵慎淳熙 1174 1189 宋孝宗:赵慎绍熙 1190 1194 宋光宗:赵暴庆元 1195 1200 宋宁宗:赵扩嘉泰 1201 1204 宋宁宗:赵扩开禧 1205 1207 宋宁宗:赵扩嘉定 1208 1224 宋宁宗:赵扩宝庆 1225 1227 宋理宗:赵昀绍定 1228 1233 宋理宗:赵昀端平 1234 1236 宋理宗:赵昀嘉熙 1237 1240 宋理宗:赵昀淳佑 1241 1252 宋理宗:赵昀宝佑1253 1258 宋理宗:赵昀开庆 1259 1259 宋理宗:赵昀景定 1260 1264 宋理宗:赵昀咸淳 1265 1274 宋度宗:赵禥德佑 1275 1276 宋恭宗:赵显景炎 1276 1277 宋端宗:赵昰祥兴 1278 1279 帝昺:赵昺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辽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辽〕神册 916 921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 922 926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显 926 938 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 938 947 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 947 947 辽太宗:耶律德光天禄 947 951 辽世宗:耶律阮应历 951 969 辽穆宗:耶律璟保宁 969 979 辽景宗:耶律贤乾亨 979 982 辽景宗:耶律贤统和 983 1012 辽圣宗:耶律隆绪开泰 1012 1021 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 1021 1030 辽圣宗:耶律隆绪景福 1031 1031 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 1032 1055 辽兴宗:耶律宗真清宁 1055 1064 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 1065 1074 辽道宗:耶律洪基太康 1075 1084 辽道宗:耶律洪基太安 1085 1094 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 1095 1100 辽道宗:耶律洪基干统 1101 1110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 1111 1120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 1121 1125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金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金〕收国 1115 1116 金太祖:完颜旻天辅 1117 1122 金太祖:完颜旻天会 1123 1137 金太宗:完颜晟天眷 1138 1140 金熙宗:完颜亶皇统 1141 1149 金熙宗:完颜亶天德 1149 1153 海陵王:完颜亮贞元 1153 1155 海陵王:完颜亮正隆 1156 1161 海陵王:完颜亮大定 1161 1189 金世宗:完颜雍明昌 1190 1196 金章宗:完颜璟承安 1196 1200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 1201 1208 金章宗:完颜璟大安 1209 1211 卫绍王:完颜永济崇庆 1212 1212 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 1213 1213 卫绍王:完颜永济贞佑 1213 1217 卫绍王:完颜永济兴定 1217 1222 金宣宗:完颜珣元光 1222 1223 金宣宗:完颜珣正大 1224 1231 金哀宗:完颜守绪开兴 1232 1232 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 1232 1234 金哀宗:完颜守绪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元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元〕中统 1260 1263至元 1264 1294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元贞 1295 1297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 1297 1307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至大 1308 1311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皇庆 1312 1313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佑 1314 1320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至治 1321 1323 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泰定 1324 1328 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致和 1328 1328 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天顺 1328 1328 元幼主: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历 1328 1330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贴睦尔至顺 1330 1333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贴睦尔元统 1333 1334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元 1335 1340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 1341 1367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西夏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西夏〕显道 1032 1033开运 1034 1034广运 1034 1035大庆 1036 1037天授礼法延祚 1038 1048延嗣宁国 1049 1049天佑垂圣 1050 1052福圣承道 1053 1056奲都 1057 1062拱化 1063 1068干道 1069 1070天赐礼盛国庆 1071 1075大安 1076 1085天安礼定 1086 1086天仪治平 1087 1089天佑民安 1090 1098永安 1099 1101贞观 1102 1114雍宁 1115 1119元德 1120 1126正德 1127 1134大德 1135 1138大庆 1139 1143人庆 1144 1148天盛 1149 1170干佑 1171 1193天庆 1194 1205应天 1206 1209皇建 1210 1210光定 1211 1222干定 1223 1225宝庆 1226 1227明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明〕洪武 1368 1398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 1399 1402 明惠帝:朱允文永乐 1403 1424 明成祖:朱棣洪熙 1425 1425 明仁宗:朱高炽宣德 1426 1435 明宣宗:朱瞻基正统 1436 1449 明英宗:朱祁镇景泰 1450 1457 明代宗:朱祁钰天顺 1457 1464 明英宗:朱祁镇成化 1465 1487 明宪宗:朱见深弘治 1488 1505 明孝宗:朱祐樘正德 1506 1521 明武宗:朱厚照嘉靖 1522 1566 明世宗:朱厚熜隆庆 1567 1572 明穆宗:朱载贺万历 1573 1620 明神宗:朱翊钧泰昌 1620 1620 明光宗:朱常洛天启 1621 1627 明熹宗:朱同校崇祯 1628 1644 明毅宗:朱由检清朝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皇帝名〔清〕天命 1616 1626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聪 1627 1635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 1636 1643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顺治 1644 1661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康熙 1662 1722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雍正 1723 1735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乾隆 1736 1795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嘉庆 1796 1820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道光 1821 1850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咸丰 1851 1861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同治 1862 1874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光绪 1875 1908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宣统 1909 1911 爱新觉:罗溥仪帖子1434 官职:左丞相籍贯:苍茫政务阅读权限255 在线时间771 小时注册时间2008-5-8 最后登录2009-4-22 查看详细资料TOP。
清朝历代皇帝、皇后
清朝历代皇帝、皇后简介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
在位11年。
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皇太极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顺治皇帝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
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从汉朝到清朝总结
从汉朝到清朝总结1. 汉朝(202 BC年 - 220 AD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建立于202 BC年,由刘邦创立,东汉建立于25年,由刘秀创立。
汉朝统治期间,中国经历了繁荣和战乱两个阶段。
1.1. 繁荣的西汉西汉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汉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推行儒家思想、制定法律、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
在政治上,西汉朝廷实行丞相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集权。
经济上,汉朝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的贸易,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动荡的东汉东汉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
中央政权被董卓、袁绍、袁术等军阀争夺,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困苦。
最终,东汉王朝在220年灭亡。
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 - 589年)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国家分为三国魏、蜀、吴和南北朝。
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和转型。
2.1. 魏晋时期的文化繁荣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文人士大量涌现。
这些文人通过诗歌、文学、艺术等表现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痛苦和对美的追求。
这段时期的文化不仅在艺术上有所突破,还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随着魏晋时期的文化繁荣,中国陷入了南北朝的政治分裂时期。
南北朝分别由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国家组成。
政治的不稳定和频繁的战争,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3. 唐朝(618年 - 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唐朝统治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
3.1. 唐朝的政治稳定唐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府兵制、科举制、中央集权等,使得政府的管理更加高效和稳定。
唐朝还强调文臣官员的能力和德行,因此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政府效力,为国家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史简述如下:
原始社会阶段从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元谋人所处时代开始,到夏朝建立前夕结束;奴隶社会阶段从夏朝建立开始,到春秋末结束;封建社会阶段从战国初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结束。
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
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
之后中国又经历了多个大一统王朝,如西汉、东汉、隋朝、唐朝等,以及多个分裂时期,如三国、五代十国等。
在这些时期中,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如汉武帝的改革、唐朝的繁荣等。
最终,在清朝末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开始了近代史的屈辱历程。
中国服装史 袁仄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00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远古服饰概览如果说山顶洞人的骨针史利用了自然,而纺轮和织机的发明,则表明人类开始能运用自然纤维,开启了布帛、服装时代的到来《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