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基于大众文化认同视角
最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精品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红山广泛交流沟通南北,它既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气息,又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有着同样的葬玉习俗。
刘国祥、陈国庆、索秀芬、滕海键等从整体上对整个红山文化进行了研究,得出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的生业模式以及祖先崇拜[1]。
杜金鹏、倪玉湛、叶舒宪、付维鸽、郭明、吕昕娱等主要探讨红山文化与红山玉器之间的关系,论述红山独特玉器除用于佩戴之外,还有通神以及守护死者尸神等功能,具有宗教意义[2]。
雪莲、徐昭峰、曹雅洁等从红山文化的祭祀方面出发,来研究红山文化与萨满教、祖先崇拜之间的关系[3]。
王贺婵、徐子峰、段岩涛等则分别从红山文化的考古学方面、旅游产业开发方面以及红山文化的再生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可以从影视、纪念品、文化符号方面入手[4]。
虽然如此,但关于红山文化在赤峰地区的研究现状还鲜有人论述,故本文选择红山现状以及遗产开发进行探讨。
一、红山文化典型遗址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重要的文化遗存,其内容非常丰富,文化特征富有特色,不仅拥有北方地区独特的玉文化、丧葬文化、宗教文化等,同时还体现出了黄河流域彩陶文的特征。
虽然祭坛、女神像等表现出了母系氏族的特征,但也有父系氏族文化特征的出现。
使用的工具大多数为磨制石器,但是在红山遗址中还出土有细石器。
丧葬习俗多为洞穴墓或土坑竖穴墓,而且有玉器随葬。
总之,延续达到两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东山嘴遗址[5]作为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东山嘴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已经达到15000平方米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珍贵的考古材料。
首先是关于祭祀的,在东嘴山遗址中发现了很重要的祭祀遗址,而且还发现了女神像或者说是当时的女性再或者是当时女祭司的塑像。
总之,这些塑像的出现对于红山文化时期祭祀习俗以及当时的宗教文化甚至是当时的部落组织结构和生业模式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红山文化的大众传播现状分析——以网络传播为例
142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7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今内蒙古赤峰地区红山后而得名。
红山文化是具体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地区距今6 500—5 000年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它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红山文化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举世瞩目,如各类玉器、陶器、人物造像等,以及坛、庙、冢一体化的大规模祭祀仪式建筑群等。
红山文化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根系,具有分布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是华夏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为我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证明。
本文主要研究红山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因此有必要对红山文化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笔者以“红山文化”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到932篇文献。
其中多为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略显单一,且学科交叉运用不够,如从传播学角度考察红山文化大众传播状况的近乎零。
从发表年度计量可视化趋势图可知,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前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趋近于零,改革开放后数量明显增加,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
2006年8月,由赤峰学院、赤峰地区文化局主办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红山文化的研究。
如《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红山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等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重点项目立项。
笔者以“红山文化传播”为检索词检索到与主题相关且优质的文献仅4篇,且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
学术界对“红山文化”的传播局限于宏观方面,缺乏微观方面的指导意见,难以从传播方式方面推动红山文化的传播发展。
一、红山文化网络传播现状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笔者选取目前网络传播中较有影响力的三种具体媒介: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和抖音短视频平台,以“红山文化”“红山”为关键词对相关内容进行检索,并根据相关资料系统地归纳总结红山文化的网络传播特点。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老文化,起源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区。
这个文化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毛乌素沙漠中发现的大量红山人墓葬,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器物和艺术品,为我们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山文化不仅在考古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今天的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探讨红山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一、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
这一时期的人们在生活、工艺和宗教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红山文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文明的阶段,也为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不仅可以从红山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源头,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历史传统,加强国家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红山人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他们需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的居民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他们利用陶器储存粮食、狩猎和渔捞,同时通过农田灌溉和农作物轮作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这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从红山文化中吸取经验,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社会组织与协作精神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主要以部落为单位,并且形成了一种基于亲属关系和以长老为首的领导模式。
这种社会组织和协作模式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社会组织和协作精神,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艺术创造与审美价值红山文化所留下的丰富的艺术品是我们了解远古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途径探析
遗址 原 状展示 或 搁置遗 址 另为他 用 的措施 也
遗产 廊道 是线 性 遗 产 的特 殊 形 态 , 指 河 流 峡 谷、 运河 、 道路 及 铁 路 , 或 把单 个 的遗 产 点 串联 起 来, 具有 历史 意义 的线 性廊 道 , 包 括 城镇 、 村庄 、 建 筑、 闸门 、 码 头、 驿站 、 桥梁 等文化元 素 , 山脉、 陆 地、 河流、 植 被 等 自然 元 素 , 而不 是局部 的概念。 美 国最 早 提 出遗 产 廊 道 的概 念 , 以此 彰 显遗 产 的
明斯 特在 已经 全部被 毁 的城墙所 在位 置修 建 了环
、
历史遗 迹 类旅游 资源 的保护 利用 形式
凡属历史遗存 , 且现今仍有旅游开发利用价
0 1 4 — - 1 2— - 1 0 收 稿 日期 2
城 带状花 园 , 以树木 花卉进 行植 物造 景 同时配 以
基金项 目 辽宁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基地专项项 目“ 保护与传承视角下 的红 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研究” ( Z J 2 0 1 3 0 2 1 ) 阶段成
产品等方式对红山文化 资源进行旅 游开发 , 不但 可以有效地保 护红山文化资源, 更能丰富旅 游活动的 文化
内涵 , 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历 史遗迹 ; 文化 资源 ; 红 山文化 ; 旅 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
F 5 9 2 .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篇号
1 0 0 8 . 2 4 4 1 ( 2 0 1 5 ) 0 1 . 0 0 3 6 . 0 5
一
遗 址公 园模式 是针对 遗址 保护 与利 用提 出 的 种方 法 , 是 将遗 址保 护与公 园设 计相结 合 , 运用 保护 、 修复、 展示 等 一 系列 手 法 , 对 有效 保 护 下来 的遗址 进行 重新 整合 、 再生 , 将 已发掘 或未发 掘 的
红山文化文案
红山文化文案标题:红山文化——重现古老文明的神奇之旅简介:通过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揭示了古代东北地区的繁荣和丰富文明,展示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奇妙之处。
正文:在中国的古代文明中,红山文化被认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空白,还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东北地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多样性。
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得名于该地区出土的大量红色陶器。
这些陶器精美绝伦,图案多样,显示出红山文化人民在陶器制作方面的高超技艺。
此外,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和骨器等文物出土,这些文物都反映了红山文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红山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续了约2000多年的时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红山文化人民建立了复杂的社会组织,拥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不仅保存完好,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墓葬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红山文化人民对死亡和生命的理解,以及他们对来世的信仰。
同时,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和贵重物品,也反映了红山文化人民的物质文明水平和经济繁荣。
红山文化的发现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史前文明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研究世界史前文明贡献了宝贵的资料。
红山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让人们惊叹,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红山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东北地区丰富的文明,通过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红山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的传承上,更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尊重。
让我们共同走进红山文化的世界,感受古老文明的神奇之旅。
振聋发聩:红山文化印象
振聋发聩:红山文化印象作者:王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摘要: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令人向往,许多学者为之孜孜探究,许多文人为之研读阐释,红山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彰显着尊贵的容颜。
红山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从印象派的角度来看,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红山女神等,也许就是她给我们的质性体验。
关键词: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粟;红山女神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1-0001-06“红山文化”,可谓家喻户晓。
外地人来到赤峰首先想到的就是赤峰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话锋一转就会说到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红山文化是什么样子呢?可以具体到4个代表性考古文物上来展示红山文化的芳容。
这4件代表性文物只是对红山文化的表层印象,给人的感觉却是振聋发聩。
一首小诗《红山文化印象》这样写道:碧玉神龙属第一,华夏古村赋神奇。
八千年粟今犹在,红山女神古来曦。
一、中华第一龙说到中华第一龙,在百度上一搜,查到的有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有赤峰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呢?(一)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发现于1987年。
当年6月,河南濮阳市正修一座引黄供水工程,目的是解决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
在老城的西南方向调水池附近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河南濮阳市上报国家文物局,经批准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工作,经过清理,发现了4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尤其是龙的图案被称为最重大的发现。
该图案是在当年8月17日的考古中发现的。
在墓地137号探方中,有一老年男性骨架高1.84米,头南足北躺在墓地中,在骨架两侧摆着蚌壳龙虎图案。
龙在东侧,1.78米长;虎在西侧,1.39米长,头的方向与墓主人相同,两者均背向墓主人。
考古专家认定,蚌龙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遗迹。
它在形态上与中原文化中关于龙的描述基本一致。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探索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探索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演变的重要窗口。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考古工作在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源。
然而,红山文化遗址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管理问题,因此,探索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价值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附近,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史前遗址。
该遗址主要分布在包头地区,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部分。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文物,如陶器、石器、骨器等。
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红山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史前时期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它证明了中国古代已经拥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
其次,通过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史前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挑战然而,红山文化遗址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首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红山文化遗址所在的土地面临着被开发利用的威胁。
许多附近的村庄和城镇的扩建对遗址的保护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红山文化遗址遭到了盗掘和破坏。
一些文物被盗走,古建筑被严重损坏,文化遗址变得面目全非。
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还面临着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不足。
在保护工作中需要运用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但目前来说,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手段的引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人力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现场的人手不足,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三、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为了解决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遗址的保护范围,严格禁止开发和建设。
其次,应加大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文保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发现,不仅亮相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四大文化之一”,更是对了解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红山文化的发现1958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的葫芦岛市,发现了一个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
这个遗址位于洞松山上,临近后来的葫芦岛市区。
当时,洞松山尚未开辟为旅游资源,留下了原始的自然风貌。
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考古遗物和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了陶器、玉石、铜器等,迄今为止对于这些遗物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红山文化中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都具备高度发达的特点。
而且,这种文化的发现不仅证明了辽东半岛及附近地区曾经发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也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面貌。
二、红山文化的特点红山文化是一个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它的文化特点十分明显。
其中之一,是红山人非常熟悉彩陶艺术。
红山文化彩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彩陶技法让陶器表面上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纹饰和图案,能够反映红山文化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红山文化影响下,当时的人们非常欣赏玉石,并把它们用于珠串,装饰品以及武器制造。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性认知极具显著性。
同时,铜器的制造也是红山文化相当重要的器物,铜器从头盔和饰物到兵器,都被红山文化发现的财富和物产证明了。
庞大的铜器产业,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区人民技术之丰富和文化之确凿。
三、红山文化的意义红山文化的发现及其代表的东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而且也成为相当重要的历史证明。
另外,红山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为研究我国这个区域现代社会的起点,提供了相关的宝贵资料和丰富文化遗产。
最重要的是,红山文化所遗留下的考古材料和遗址,不仅增添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国所有的考古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发掘范例。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作者:曹彩霞孙永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赤峰地区是红山文化集中分布区,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形成较强的学术团队,学科发展方面明确,研究成果丰硕,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凸显其重要价值;在下一步工作中,伴随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拓展,红山文化研究还应开展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队伍建设,推动红山文化学科群建设。
关键词: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11-04红山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
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
它不但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确立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材料积累最多、研究最为深入、影响最为广泛的考古学文化。
作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赤峰地区始终为学术界所高度关注。
而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研究成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文化研究的水准和动向,因此实时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不但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既有最新成果,也可以理性地认清当前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简史红山文化,早在20世纪初就曾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
1906—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博士多次进入内蒙古东南部和热河地区,并对赤峰英金河畔的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行考察。
1914年,鸟居龙藏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一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西拉沐沦河流域存在着史前文化遗存的信息。
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德日在1919—1924年间多次到赤峰英金河流域和红山后进行调查,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0多处。
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从黑龙江昂昂溪遗址辗转通辽、开鲁、天山、林西至赤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一大批细泥红陶片、夹砂灰陶片、细石器、骨器等。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 553004)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视角研究红山文化,提出并阐释了红山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重新定位了红山文化遗物遗迹的性质,论证了红山文化遗存的相似性及其原因,进而论证了中国史前诸考古文化的同一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遗存性质;社会治理;同一性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016-05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著名考古学文化。
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遗址分布在北至霍林河、东至辽河、西南至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红山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二十世纪初。
百余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学术界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尚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
本文就红山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再思考。
一、关于红山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思考最早调查红山文化遗迹的是日本人鸟居龙藏,他在赤峰东北角的红山山后发现这种史前遗址,但他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地表调查试掘。
1911年,鸟居龙藏将他在东蒙古地区进行的调查整理成书,写成《蒙古旅行》。
书中第一次披露了赤峰红山后的遗迹,他认为是中国古代东胡人的遗存。
1935年,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为首的日本考古队对红山后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考古资料,并于1938年公开出版《赤峰红山后》(日文版)。
该书将该遗址分为赤峰第一期文化(彩陶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红陶文化)。
[1]中国考古学家尹达根据梁思永先生建议,将赤峰红山后遗址写入1955年出版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认为红山后文化很可能是中国细石器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之后发生的新文化遗存,正式命为“红山文化”。
因此,红山文化作为中国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一种史前文化扬名于世。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考古学界空前活跃,发现很多红山文化类型的遗址,尤其集中在努鲁尔虎山南北和以西地区。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对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发现的史前遗址进行了区分和分期,按照存在的时间顺序,命名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查海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形成一个前后相接、文化特征延续、各有特点的北方考古文化系列。
点赞家乡发展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红山文化
点赞家乡发展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红山文化“大家好,我是红山文化传播者罗婷,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辽宁省北票市台吉营乡。
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更因为世界遗产——红山文化而闻名中外!”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讲解完了之后,紧接着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观众们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第二站:南山公园那日头早已爬过了玉米杆顶端,但是天空却依然乌云密布。
下车时虽然还是盛夏,可凉风习习、清爽怡人。
随着大家的脚步渐行渐远,眼前也慢慢开阔起来,就像在游览山水画卷一样美不胜收。
从三面环山的高原上走出来一个小村庄,犹如农家小院镶嵌其间。
放眼望去,青砖黛瓦房子相连,错落有致;低矮简陋平房遍地,曲径通幽……各种颜色的野花竞相开放,让你感受到一片生机勃勃。
看似单调无味的灰褐色泥土墙经过岁月洗礼后却变得别具特色。
正值酷暑季节,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这块贫瘠的土地。
微风吹过,不禁使人打起寒颤。
此刻,忽听见远处的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顿时令人心旷神怡。
向西眺望,远方是崇山峻岭,山峰绵延数十里。
古时候的交通工具真是奇妙啊,难怪王充曾写道“俗说:五百里中一人为使,五千里中二人为吏”。
不禁引起我的思绪万千,这么遥远的距离只靠两个
人用自己的双腿走,竟能走完,多亏有了汽车,它代替了我们祖先的艰苦奋斗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呀!最重要的还是靠近现代科技的支撑才能创造出这等辉煌!我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提及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同理,“境不在大,有我则行”。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二、关于红山文化遗物遗迹性质的思考红山文化研究要面对很多遗物、遗迹。
遗物主要分三大类:石器、陶器、玉器,另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等。
遗迹主要是用石头垒砌的各种建筑,包括坛、冢、台、祭祀坑等,另有泥质建筑(如女神庙)。
对这些遗物应该怎样认识,学界已经有了很多比较完善的说法。
随着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应该进一步把这些遗存及古人类的相关活动进行区分,从传统文化角度来阐述红山文化相关的遗物、遗迹及其祭祀活动,虽然我们不能用传统文化所记载的祭祀情况一一对照红山文化,但是可以参照古文献提示的路径来进行研究。
(一)对祭祀种类进行细分古代有可变化的祭祀活动,有禘(祭祀鼻祖)、郊(祭祀天地日月)、祖、宗,还有燎(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等。
古代不可变化的祭祀对象有天、地、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四方,这类祭祀活动和对象属于生活中的环境类、方位类等,为人们瞻仰、取材和受益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祭祀对象,对神也有多种说法,《礼记》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易经》曰:“阴阳不测谓之神。
”古人认为,自然变化及其现象不可测者为神,《易经》强化了这一认知体系。
(二)区分人设的祭祀及场所1、设立庙、祧、坛、墠。
《礼记》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去墠曰鬼。
”远祖的庙叫祧,用土和石头垒砌起来的祭祀高台叫坛,修筑平整的台地叫墠,祧、坛、墠均是庙类祭祀体系的一种形式,都是人为设计及修建的。
2、立社。
古人立社。
分为大社、王社、国社、候社、制社。
3、祭祀功烈。
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都要祀。
《礼记?曲礼》记载:“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红山调研报告
红山调研报告红山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红山地区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的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 文化特色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红山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红山文化遗址、古老的建筑和风俗习惯等。
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表明了这个地区在古代就有非常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另外,红山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氛围。
此外,红山地区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如红山龙船节、风筝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2. 旅游资源调研红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方面,这里有壮观的山脉、湖泊和瀑布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此外,红山地区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红山博物馆、红山古城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3. 发展潜力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红山地区具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首先,这里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非常独特,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
其次,红山地区的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我们建议红山地区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红山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2. 红山地区的旅游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3. 红山地区应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旅游产品的创新力。
4. 红山地区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广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更大的旅游市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红山地区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红山地区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r——基于大众文化认同视角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r——基于大众文化认同视角孙国学【摘要】旅游文化具有显著的大众性特征,大众文化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从大众文化的特点入手,解析消费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特征、审美情趣和接受方式.在对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优势和瓶颈分析的基础上,以大众文化为视角探寻旅游开发的切入点,要遵循"坚持市场导向、体现大众情怀、突出文化创意、强化活态呈现"的旅游开发思路,并借助通俗化的解读和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使红山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时尚性、新奇性、技术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11【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大众文化;红山文化;旅游开发;市场导向【作者】孙国学【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2;F59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大众化旅游时代已悄然到来。
而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层次和品位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青睐,如何做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但在旅游开发实践中,却出现了与人们初衷相悖的状况,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史前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却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实践的疑惑促使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去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以科学的理念和方式去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避免陷入误区。
本文以大众文化认同为视角,对红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分析。
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旅游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休闲方式,是旅游者寻求异质文化的一种体验,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交流活动。
无论是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旅游,还是旅游活动对象的文化属性,旅游及其旅游产业都无可争议地属于人类精神文化范畴。
红山文化的意义
红山文化的意义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起源于辽河流域已得到可靠的考古确认,这一结论将写进《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由于夏以前无地下史料,夏以前是否有中华文明的遗存,中国考古界一直期待着能够找到实物依据。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就踏上了寻找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试图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可以早到距今5000年甚至6000年,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获得重大发现,专家们在辽宁省西部山区发现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东山嘴大型石砌祭坛遗址,随后又在与其相距50公里的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发现一座女神庙、数十处积石大冢群以及一座面积约4万平方米类似城堡或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
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确定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
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包括红山女神头像、陶质塑像、彩陶、玉雕龙等大批精美绝伦的文物。
特别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对遗址中第16地点中心大墓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大型玉人、玉凤等红山文化精品。
考古专家们在对上述考古遗存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坛、庙、冢布局类似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
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而且注重对称,有中心和两翼主次之分;积石冢群周围有很多陪葬的小墓,从中可以看出氏族成员的等级分化相当严格,已具有“礼”的雏形。
依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关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辽河流域考古表明,红山文化在古文化聚落层次性分化的基础上,已达到产生最高层次中心聚落的水平,并以宗教形式将这种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固定下来。
这正是基于公社又高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即古国的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郭大顺说,中国传统史学一向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辽河流域的考古证据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中心,包括辽河流域在内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途径探析
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途径探析王贺婵;谢春山【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With the rising of culture ’ s position and effect in modern touris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resources draw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academic world .Building Hong-shan cultural landscape gallery , Hongshan cultural digital museum and exploring cultural tourist products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forms of historical culture resources will not only protect the Hongshan culture re -sources efficiently but also enri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activity and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随着文化因素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地位的上升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历史文化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分析和梳理历史文化类资源旅游开发的形式及其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红山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红山文化景观廊道、建立红山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发红山文化参与型旅游产品等方式对红山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红山文化资源,更能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红山区旅游发展浅析-朝博
旅游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红山区旅游发展浅析班级:09旅游管理蒙学号:20091102373姓名:朝博红山区旅游发展浅析朝博 20091102373赤峰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提升赤峰市旅游形象的良好机遇。
红山区旅游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旅游资源被初步的开发和利用。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及规划,加速旅游的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也为我区旅游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
全面的认识和分析红山区旅游业的现状,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模式,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区旅游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优势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赤峰市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红山文化的交汇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红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
红山遗址群位于赤峰市的东北部,在这里被发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山文化,其代表出土文物“玉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处,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一处面积达到9万3千平方米的红山文化时期的中型聚落遗址。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的北部,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此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时期遗址。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完整,文化深厚,2009年,此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为“2009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环境优势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旅游业相应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也随之得到发展。
“十一五”期间,红山区政府加大了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城区内的交通、生态环境、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
作为赤峰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区内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相关要素相对完善。
城区五星级酒店2家,星级酒店8家,千余家餐饮企业,旅游住宿企业120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6 ) 1 1 - 0 0 1 1 - 0 4
随着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和 闲 暇 时 间 的 增 加 。大 众 化 旅 游 时代 已悄 然 到来 。 而 随 着 旅 游 消 费 需 求 层 次 和 品 位 的 提高 . 人 们 已不 再 满 足 于 单 一 的观 光 旅 游 , 历 史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越 来 越 受 到 青 睐 .如何 做 到 文 化 与 旅 游 的深 度 融 合
通 俗 化 的 解 读和 娱 乐化 的表 达 方 式 , 使 红 山 文化 旅 游 产 品 具 有 时 尚 性 、 新奇性、 技 术性 、 参 与 性 和体 验 性 。
关键词 : 大众文化 ; 红 山文 化 ; 旅 游 开发 ; 市 场 导 向
中 图分 类号 : K8 7 2 ; F 5 9 2
众 性 特 征 。 旅 游 文 化 的大 众 性 特 征 是 指 旅 游 活 动 参 与 人 数 众多, 是一种大众行 为 . 在 旅 游 过 程 中旅 游 者 所 消 费 的是 一 种 平民的、 受 众 面 广 的文 化 。从 满 足 人 民群 众 最 基本 的文 化 需 要 出发 , 文 化 必 须 根 植 于 民众 。 贴近 百姓生活 , 服 务 和 娱
我 们 必 须 进 行 深 刻 的 反 思 ,去 研 究 这 种 现 象 背 后 的深 层 次 原因 , 找 出 问题 的根 源所 在 , 从 而 以科 学 的理 念 和 方 式 去 对 历史 文化 旅 游 资 源 进 行 合 理 开 发 , 避 免 陷 入 误 区 。本 文 以大 众 文 化 认 同 为 视 角 ,对 红 山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的 开发 问 题 进 行
NO V .2 01 6
红 山文化旅游 资源开发 的思考
基于大众 文化认 同视角
孙 国学
( 赤峰 学院 经济 与 管理 学院 , 内蒙古 赤峰
摘
0 2 4 0 0 0 )
要: 旅 游 文化 具 有 显 著 的 大 众 性特 征 , 大 众 文 化 是发 展 文化 旅 游 的 出发 点和 落脚 点 。 应 从 大 众 文化 的 特 点 入 手 , 解 析
动 本 身 就 是 文 化 交 流 活 动 。无 论 是 以 满 足 精 神 文 化 需 求 的
人的文化 。 具有 平 民 性 、 生 活性 、 娱乐性等特点 , 这 就 需 要 大
众 化、 通 俗 化 的 解 读 方 式 。通 俗 , 即 浅 显 易懂 , 适 合 一 般 人 的
旅游 , 还 是 旅 游 活 动对 象 的 文 化 属 性 , 旅 游 及 其 旅 游 产 业 都 无 可 争 议 地 属 于 人 类 精 神 文 化 范 畴 。 随 着 旅 游 活 动 的不 断 深入 , 文化在旅 游 中的地位越来越 重要 , 作用越 来越 明显 , “ 文化 是旅游 的灵魂 , 旅游是 文化 的载体” 这 一 观 念 已 被 人 们 广泛 接 受 。
较 高 学 术 研 究 价 值 的 文 化 资 源 ,并 不 一 定 必 然 成 为 具 有 较 大 旅 游 吸 引 价 值 的 旅 游 资 源 。因此 , 不 能站 在 文 化 研 究 的 角
度 去 开 发 文 化 资 源 .而是 要 站 在旅 游 消 费 者 的角 度 去研 究
他 们 需 要 什 么样 的文 化 旅 游 产 品 。 旅 游 文 化 除 了具 有 文 化 一 般 特 征 外 .还 具 有 显 著 的 大
消 费者 对 文 化旅 游 的 需 求特 征 、 审 美情趣 和接 受 方 式 。在 对 红 山文 化 资 源旅 游 开 发 优 势 和 瓶 颈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以大 众 文 化 为
视 角探 寻旅 游 开发 的切 入 点 。 要遵循“ 坚持市场导向、 体现 大众情怀、 突 出 文化 创 意 、 强化 活 态 呈现 ” 的旅 游 开 发 思 路 , 并 借 助
、
旅 游 文化 的基 础 是 大 众 文 化
( 一) 通 俗 化 的 解 读 方 式 大 众 文 化 不 是 特 定 阶层 的 文化 ,而 是 社 会 上 众 多 一 般
旅 游 与 文 化 有 着 不 可分 割 的 关 系 ,旅 游 作 为 最 重 要 的
大 众 休 闲方 式 , 是 旅 游 者 寻 求 异 质 文 化 的一 种 体 验 , 旅 游 活
欣 赏水 平 和 精 神 需 要 。通 俗 性 是 指其 文 化 内容 、 表 现形 式 比 较 容 易 被 大 众 接 受 并 且 乐 于 接 受 。通 俗 易 懂 是 大 众 文 化 的
也 成 为 理 论 界 的研 究热 点 。但 在 旅 游 开 发 实践 中 , 却出现 了
与 人 们 初 衷 相 悖 的状 况 。一 些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的历 史 文 化 资 源 尤 其 是 史 前 文 化 资 源 的旅 游 开 发 ,却 没 有 达 到 人 们 预期
的 目的 , 陷 的 疑 惑 促使
分析 。
一
乐 大众 , 满 足 大众 文 化 需 求 , 这 既 是 大 众 文 化 的本 质 要 求 ,
也 符 合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为 人 民 服 务 的 发展 方 向 。因此 , 大 众 文
化 是 文 化 旅 游 开 发 的 出 发 点 和 落脚 点 。
二、 大 众 文化 的特 点 及 启 示
第3 7卷 第 1 1 期 2 0 1 6年 1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0 1 . 3 7N o .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