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课戊戌变法练习

合集下载

八上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八上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训练1.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改良的人们放大了。

这里提及的有志于改良的人们()A.康有为、梁启超B.李鸿章、左宗棠C.孙中山、黄兴D.陈独秀、李大钊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的《醒世歌》曰“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此歌所表达的主旨是A.放弃天朝观念B.学习西方技术C.拥护民主共和D.反抗列强侵略3.长期以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1895年)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

由此可见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4.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

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只为统治者服务C.不切合实际,不可以付诸实践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5.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

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

这一变化表明()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6.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这次“认识”使先进人士开始()A.创办近代工业以自救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7.维新派创办报刊不过几年工夫,全国风气大开,社会上出现了“上至朝廷,下至士人”,“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热烈局面。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21--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21--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八年级历史上2.6《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冶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这说明戊戌变法()A.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B.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2、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的失败最能说明的是()A.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C.有顽固派存在,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进步D.光绪皇帝没有实权3、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A.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D.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4、发动政变,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的是( )A.康有为 B.慈禧太后 C.光绪帝 D.道光帝5、甲午战争后,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危急形势下,表示“不甘作亡之君”,决心变法的清朝皇帝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6、晚清哀伤史,痛彻警世人。

120年前即1898年的6月11日,急于挽救中国危亡的清德宗(光绪)皇帝发出了《明定国是》诏,即日起正式开始了一场变革。

有人说,这场变革既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又得罪了军队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顾及广大农民的利益,仅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所以短短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

第6课 戊戌变法课后练习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戊戌变法课后练习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戊戌变法阶梯训练巩固练习: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公车上书的资料卡片。

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上书的时间B.上书的领导者C.上书的内容D.上书的背景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右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A.维新思想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D.法家思想3.《天演论》是某位思想家的译著,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A.康有为B.严复C.谭嗣同D.曾国藩4.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

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项横线处( )A.为走救国之路, 再次上书B.不作亡国之君, 下诏变法C.反对变法维新, 发动政变D.以血唤醒民众, 慷慨就义5.“戊戌六君子”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裁撤冗官冗员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④改革财政⑤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④⑤6.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维新志士( )A.黄兴B.左宗棠C.曾国藩D.谭嗣同7.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1)上图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代表的是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2)1895年春,他们参与并领导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3)1898年夏,他们又参与了什么运动?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提升练习:8.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9.(教材素材改编题)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会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在14个省的20多个城市共出版了90多种报刊”。

初中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

初中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1.“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

” “1895年以后,中国官绅产生普遍醒觉,行动日渐积极,并扩大方向。

”这说明甲午战争()A.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导致了实业救国的热潮2.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成立强学会B.公车上书C.成立兴中会D.《中外纪闻》的发行3.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是()A.咸丰帝B.慈禧太后C.宣统帝D.光绪帝4.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A.李鸿章、张之洞B.李大钊、胡适C.康有为、梁启超D.曾国藩、奕5.电影《大刀王五》是以戊戌变法运动为历史背景的。

其中有一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但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

他的好友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杨深秀6.在《时务报》上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孙中山7.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怂望。

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B.得到清军的支持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8.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务,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持此观点的人是()A. B. C.。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下图所示事件与材料所涉及的条约有密切联系的是 ( )A.B.C.D.2.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7.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向敌人学习”指的是十九世纪末的()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从材料可见()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先进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人们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A.曾国藩B.康有为C.邓世昌D.左宝贵4.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

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

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5.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6.下列事件与结果的搭配,正确的是()7.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废除帝制,民主共和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8.“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9.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10.胖虎同学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洪泽质检)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 ( B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维新派的主张,他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

其余选项不是维新派的主张。

【拓展延伸】戊戌变法的起因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技术创新”转向“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B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鸦片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的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主张改良政治,B符合题意。

【概念链接】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 )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所以答案选A。

4.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 )A.《时务报》B.《国闻报》C.《湘报》D.《万国公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练习】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遇害D.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3.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为号召变法图强而创办的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时务报》C.《知新报》D.《国闻报》4.“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句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效果(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创办京师大学堂C.发展农、工、商业D.训练新式军队5.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是( )A.光绪帝B.慈禧太后C.邓世昌D.李鸿章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太后”是指谁?(2)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的哪一位?【课下作业】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3.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练习)(学生版)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练习)(学生版)

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2.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

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A. 虎门销烟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中国抗战3.你认为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 促进思想启蒙B. 挽救民族危亡C. 推动政治改革D. 发展社会经济4.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A.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 救之图存,变法自强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5.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

”据此可知,康有为()A.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 对西方认识有限C. 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方人变法图强D. 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6.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对近代化的推进主要是( )A. 器物技术B. 政治制度C. 思想文化D. 生活习俗7.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 鸦片战争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维新变法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8. 社会的进步,总是先源于思想的进步。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共7题;)1.“公车上书”发生于()A. 1872年B. 1885年C. 1895年D. 1898年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 《万国公报》的创办B. 公车上书C. 维新团体的形成D. 强学会的成立3.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发起“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有()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4.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这次行动是()A. 强学会成立B. 《万国公报》创办C. 公车上书D. 百日维新5.下列对“公车上书”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B.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议C. 他们联合各省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D. 由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阻挠,公车上书没有成功6.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人物是()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康广仁7.如表是梁启超的人生履历(部分)。

由此可知,梁启超()时间活动1890年开始看到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5年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A. 是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B. 是维新变法的最高领导C. 主张通过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D. 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二、百日维新(共8题;)8.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是()A. 咸丰帝B. 慈禧太后C. 道光帝D. 光绪帝9.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 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改革政府机构,裁辙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C.清政府腐朽统治 D.《马关条约》的签订3. 以下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谭嗣同 B.康有为 C.杨锐 D.刘光第4.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5. 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改革政府机构,裁辙冗官,任用维新人士6.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 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成立保国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8. 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A.1894年 B.1895年 C.1897年 D.1898年9. 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在戊戌政变后保留下来的是( )A.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B.设立京师大学堂C.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10.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成立B.“公车上书”C.京师大学堂设立D.《万国公报》创办11. 1902年北京城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

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阳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第6课戊戌变法第一部分: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

他们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2、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强学会的建立 B.“公车上书”.《定国是诏》的颁布 D.保国会的建立3、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A.救国图存,变法自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4、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袁世凯的出卖B.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顽固派的强大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二、问答题: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参考答案:一、1.B 2.B 3.A 4.B二、略第二部分: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教育方面改革的是()A 开办京师大学堂B 废除八股取士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 实行义务教育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A.推翻清政府 B.发动人民群众.建立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话出自()A.康有为 B.梁启超.谭嗣同 D.宋教仁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 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B 袁世凯的出卖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 帝国主义的破坏参考答案:一、1.D 2.D 3. 4.第三部分:一、选择题。

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 公车上书B 组织强学会《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戊戌政变的发生2、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进行戊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A 道光帝B 咸丰帝光绪帝 D 宣统帝3、“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课时作业1: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时作业1: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公车上书 D.辛亥革命2.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

下面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废除科举制3.了解历史人物,一定要探究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

下列人物对应项对其贡献的概括有待考证的是()A.兴办洋务,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B.把“启蒙之水”(指民主与科学)洒向“孔孟弥漫的大道上”C.希望在中国完成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D.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4.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5.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

他们的意图是(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C.维新变法推翻淸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6.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

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

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7.以下是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

其数据变化说明(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A.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 B.戊戌变法取得重要成果C.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8.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

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

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练习题

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练习题

第6课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一、选择题:1.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可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 B.迁都 C.革命D.变法2. “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

广东举人康长素(康有为)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

”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 开启了救亡图存探索的序幕B. 提出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D. 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3. 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时,发现了一段史料:“天朝再败于……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你认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又进一层”主要是指(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C.实现工业的近代化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4. 公车上书后,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从事的活动包括( )①创办报刊②组织学会③创办新式学堂④领导武装起义A. ①②B. ①④C. ①③D. ②④5. 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看法不一致(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进行社会政治改革C.维护清王朝统治D.建设近代化企业6.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C.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二、简答:什么是公车上书事件,其代表物是谁及其影响是什么?三、材料分析:“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第6课 戊戌变法(练习)

第6课 戊戌变法(练习)

《戊戌变法》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A.新思潮萌发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D.设邮政局3.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A.西方军事技术B.西方政治制度C.西方经济技术D.西方自然科学4.“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B.“下诏鼓天下之气”C.“变法成天下之治”D.“练兵强天下之势”5.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6.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8.“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B.“下诏鼓天下之气”C.“变法成天下之治”D.“练兵强天下之势”8.“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 )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康广仁④杨深秀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9.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A.发起了洋务运动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C.领导了辛亥革命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10.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二、简答题11.阐释百日维新的内容是什么?12.阐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三、材料分析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材料一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课时作业2: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时作业2: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一、单选题1.1895年,一群读书人发起了“公车上书”。

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措施是()A. 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 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C. 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D. 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2.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 中国同盟会成立B. 公车上书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 《定国是诏》颁布3.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在北京创办的报刊是()A. 《国闻报》B. 《时务报》C. 《湘学报》D. 《万国公报》5.某一历史网站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确切的是()A. 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 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C. 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D. 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6.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

从此揭开了( )A. 义和团运动的序幕B. 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C. 新文化运动的序幕D. 变法维新的序幕7.1895年,有人撰写了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联中的“割地”是指清政府()A. 割中国香港岛给英国B. 割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给俄国C. 割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D. 割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给俄国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9.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A. 1894年B. 1897年C. 1895年D. 1898年10.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五四运动D. 新文化运动1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保国会成立B. 《定国是诏》颁布C. 公车上书D. 《时务报》创办12.中国传统纪年方法之一是干支纪年法,戊戌变法的“戊戌”体现的就是该纪年法,如果换算成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这一年是指()A. 1895B. 1898C. 1894D. 189613.材料中第三次战争的交战双方同样装备着“坚船利炮”,却以清朝的惨败而告终,它暴露了清政府制度的腐朽,由此而引发的一场近代化探索运动是指()A. 洋务运动B. 维新变法运动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14.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时说,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后练习卷:第6课 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后练习卷:第6课 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后练习卷:第6课戊戌变法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2019·北部湾经济区四市中考模拟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看法不一致(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进行社会政治改革C.维护清王朝统治D.建设近代化企业3.梁启超早年曾领导百日维新,没有成功。

在清王朝行将灭亡、人民革命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尽管他40年中未忘一“国”字,但他的政治追求始终没有实现,也不可能成功。

梁启超的政治追求不能实现说明 ( )A.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变成现实B.对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好高骛远不能成功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C.实现工业的近代化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7.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

1895年居住在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D.火烧圆明园8.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可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 B.迁都 C.革命D.变法9.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时务报》B.《国闻报》 C.《湘报》D.《万国公报》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

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八上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部编版) 同步训练

【八上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部编版) 同步训练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

”材料中的“朕”应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同治帝D.光绪帝2.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

他们的意图是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C.维新变法推翻淸朝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3.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A.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B.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C.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4.“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战争生。

”“变法之说,发端于甲午,实行于戊戌。

”这可以说明A.甲午战争是维新变法的一部分B.甲午战争宣告维新变法的破产C.民族危机促进了近代化的探索D.近代化的探索加深了民族危机5.百日维新虽然失敗了,但她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将维新变法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的主要依据是其A.创办军事工业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湖南建立了算学会,随后上海出现了医学善会,广州建立农学会,他们招纳近代人才,翻译印刷书籍、进行科学实验、设立新式学堂,这些活动()A.有利于传播科学和启迪民智B.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D.激发了抵御外侮的决心7.“百日维新后,新学之风既昌,民智渐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

”材料反映出变法A.提高军事水平B.促进思想启蒙C.推动经济发展D.扩大对外交往8.“如不打破古代的偶像,就不足以打破旧的罗网。

不足以立新学,不足以使人们接受世界的新知识。

因此,中国人对过去、对古代的认识,伴随着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著作的出现,就必然地走向了解体。

部编版历史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历史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

规定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瑷珲条约》D.《辛丑条约》2.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3. 下面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唤醒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B.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 他,历史上褒贬不一。

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留下千古骂名。

他在近代中国创海军建企业,探索自强道路,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他是A.李鸿章B.曾国藩C.左宗棠D.邓世昌5. 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清。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该诗歌的创作时间应是()A.1895年B.1860年C.1896年D.1901年6. 近代前期,在下列侵华活动中,美国没有参与的一项是()A.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B.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国别势力范围德国山东俄国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广东、广西和云南英国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日本福建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中国出现分裂割据局面C.清朝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8.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

列强侵华期间,通过残酷的手段对中国财富进行掠夺。

下列哪项经济侵略手段不同于其他几项()A.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增开天津为商埠9. 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中,强租旅大租借地的是()A.英国B.美国C.沙俄D.日本10. 黄海海战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壮烈殉国的是()A.邓世昌B.左宝贵C.陈化成D.关天培11. 126年前黄海海战爆发,定远舰凭借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面对日舰围攻,屹立不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测评编写:董煜领导审批:
空中课堂第六讲:主讲人董煜
教材内容:第六课戊戌变法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100分)
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A. 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成立
D.百日维新
2.1895年夏,维新派在北京成立的政治团体是()
A. 强学会
B. 保国会
C. 南学会
D. 时务学堂
3.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A.《中外纪闻》
B.《时务报》
C.《国闻报》
D.《民报》
4.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刊物是()
A.《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B.《时务报》
C.《国闻报》
D.《变法通议》
5.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其作用是()
A.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B.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C. 使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D. 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6.北京强学会的创办者是()
A. 梁启超和康有为
B. 梁启超和谭嗣同
C. 康有为和谭嗣同
D. 林旭和谭嗣同
7.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并下诏书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8.“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自然如日月之照也。

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其观点属于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9.下列内容,在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中没有涉及的是
A.实行君主立宪 B.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C.废除八股取士 D. 奖励创造发明
10.在戊戌政变后,慷慨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派人物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杨深秀
11.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B.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C.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改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D.资产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2.“公车上书”与哪一事件有关?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3.下列活动属于康有为、梁启超共同参加的有
①公车上书②组织强学会③创办《万国公报》④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中国民族工业有了显著发展是在()
A.18世纪中
B.18世纪末
C.19世纪中
D.19世纪末
15.维新派把所宣传的思想付诸爱国救亡的具体行动,开始于
A.万木草堂的开办
B.《时务报》的创刊 C.公车上书 D.强学会成立
16.维新派的哪一主张与洋务派有根本的区别()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改革本国政治制度
C.发展近代工商业 D.改革本国教育制度
17.不属于“百日维新”发生背景的是()
A.民族危机加深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维新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
18.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 挽救民族危亡
B. 推动政治改革
C. 发展社会经济
D. 促进思想启蒙
19.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C.光绪帝被囚禁
D.帝国主义的破坏
20.下列关于中国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B.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C.它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D.它是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民主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