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的定义、作用及例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喻 (2)
二、排比 (2)
三、反复 (11)
四、拟人 (12)
五、反问 (13)
六、设问 (13)
七、夸张 (15)
一、比喻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二、排比
1、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
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于“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意念,用三个(含)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技巧,叫做排比。
2、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具体的运用:
(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3、排比的分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与其他修辞手法比较
*排比不是对偶,后者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严谨的对偶更要求平仄互对。
而排比仅要求结构、长度等大致相似、没有类似的对称效果。
*排比不是顶真,后者不要求结构、长度相同,只要求后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语是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
*排比不是反复,后者是用词基本相同的句子重复出现以加强语气。
*中文的排比相当于英文修辞学上的Parallelism(英文中两个句子并列的修辞方式),很多人误以为排比句是由三个或以上并列句子组成的。
其实,根据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226页),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只是一般为了加强句子的气势,多用三个或以上罢了!
6、例句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
1.爱心
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美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3.积累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
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
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4. 错误
伽利略、牛顿、爱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巨人”。
试问,有谁能否认物理学中的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摆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是伽利略建立或发现的呢?有谁能否定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创立者的地位呢?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呢?
6. 选择
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7.生活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生活如酒。
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
(《生活是什么》)
8.太阳花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
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
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9.诚信
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
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
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
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
10. 选择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11.希望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正视困难与失败。
困难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希望,失去与之斗争的勇气。
屈原爱国,“上下而求索”;一旦楚国灭亡,他失去了希望,便只剩下跳入汨罗江这条绝望之路了。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
有了希望,才会产生对未来的向往,才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德国诗人海涅在一首诗中动情地写道:“严冬劫掠去的一切,新春会给你还来。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增添前进的动力。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发出“我要勒住命运的喉咙”的壮语,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乐章。
14.珍惜
有的人在拥有时并不珍惜……这或许是因为拥有太多而麻木的缘故,那么失去后的感觉会使你明白拥有的宝贵。
当你在黑暗中勾勒黎明的天空时,才明白已从眼前过去的东方朝霞有多美;当你人过中年时,才明白年轻时代荒废了多少光阴;当你默数浑浑噩噩的往日时,才明白该干而没干的太多太多;当你踽踽独行在人生路上时,才明白曾经同行的幸福。
20.亲情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朔风呼啸的冬夜,母亲手中飞翻的针线;是烈日炎炎的夏日,父亲手中驱蚊的芭蕉扇;是久别重逢后,亲人的一句平淡的问话“回来了”;是父亲暴怒时的一顿拳脚……
21.幸福
不觉得,我又想起常被人鄙视的刘禅,虽乐不思蜀,但却使蜀地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统一的旗帜下,没有战争就该是幸福吧;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缘于“文化断裂”“文化幻灭”而投湖自尽,对其个人来讲,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殉道般的幸福呢?同样傅雷夫妇在无力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双双自杀,也该是一种解脱地狱般痛苦的幸福吧?只不过,对他们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幸福:解脱的幸福。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是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个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
”
根据例句,以人文景观为内容造四个排比句。
例句是“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广阔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
26.欣赏
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27.欣赏
一个碌碌无为的浅薄者是没有欣赏可言的,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之辈,就要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烘炉之中,把自卑表达成自信,把不满改写成奋争,把孤僻挥洒成壮观,把委屈升华成冷峻,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摔打成练达。
28.帆
帆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穿行于礁石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涛巨澜搏斗着。
我赞美帆,在我的眼中,只有真正具有帆的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真正具有帆的信念的人,才算得上崇高。
30.选择文学
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圆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那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烛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
31.心灵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32.痛苦
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33.愚蠢
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34.谎言
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35.阴险
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36.自私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37.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需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荒瘠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三、反复
1、定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2、作用:言为心声,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形式: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例】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
4、例句:
(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2)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四、拟人
1、定义: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2、主要的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3、拟人句的运用形式:(1)把动物拟人化。
(2)把植物拟人化。
(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4、例句:
(1)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2)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3)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4)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5)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6)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五、反问
1、定义: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2、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3、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六、设问
1、定义: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为了
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2、主要的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3、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4、形式
(1)一问一答式: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
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
(2)几问一答式: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
然后,集中加以回答。
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3)连续问答式: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
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5、例句: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峻青《乡音》)
④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
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
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
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
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
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
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
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问一答;例③是二问一答;例④是连接三个一问一答;
6、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设问是自问自答。
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
(2)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3)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七、夸张
1、定义: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2、主要的作用:(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
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3、例句:如“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