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第9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必修2

合集下载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必修-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必修-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④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 单调,军装和“干__部__服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 的主要颜色。
⑤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 封闭走向开放。
.
3
1.(2011·北京测试)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 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
20
(2)女子服饰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式样的改 革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 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改革后的旗袍成为城 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变化特点
(1)逐渐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美观、适 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服饰的变化同中国社会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密 切相关。
.
10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_简__化_____,并出现带有 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但广大农村中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 ______火__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
2.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中西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的激烈对 抗和融合。
.
21
3.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 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 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 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
6
3.居室建筑的变化
(1)典型特征:中西合璧。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题理解】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

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知识结构】【轻巧识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过程【知识梳理】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概况:①男子:A、长袍马褂: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子:A、传统旗袍:清末旗袍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B、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传统旗袍进行改良,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1)概况: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吉(即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文革”期间:绿军装、干部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绿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新人教版必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 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2、发展分期:(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XXXXX: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新人教版必修2PPT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新人教版必修2PPT课件

【解析】D。题中《西装叹》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 的看法,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A项错误;着西 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题中不能充分体现,B项错误; 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 主流,C项错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 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体现了理性看待 社会时尚,D项正确。
【运用提升】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 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 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 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 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 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 不去之。
[练一练]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 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 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为什么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 而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 ①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 直接影响并不大。②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 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③文化 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愚昩落后的 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④交通上:农村比较闭 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

高中历史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孙中山和家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引导学生厘清中国近代衣、食、住等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及其变化原因。

2、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变化原因与史实,分析近代生活和习俗变化呈现的特点。

3、通过展现建国以后阳谷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厘清建国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两个阶段的变迁。

4、引导学生探究明确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概述影响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因素,并对未来生活进行畅想,进一步认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同学对这节内容有一定了解,不过一些史实需要适当补充串联,变迁原因与特点需要重点理解掌握。

【教学重点】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史实、原因【教学难点】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原因、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特点【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几句中英混搭的话语,引起学生共鸣,进而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导入问题:那同学们知道这种混搭开始于时候,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有哪些变化?今天让我们一块去感受那段充满变革的历史、感悟历史背后的时代涌动,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

展示标题及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推进新课:本节分两大部分处理: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

第一部分:动荡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首先借助多媒体设置问题:问题:快速通读教材64页至65页第一子目,感受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进入感知历史:变在哪里?(要求:自主通读,3-4分钟)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孙中山和家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并厘清中国近代衣、食、住等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接着,进入下一环节——感悟历史先设置问题,总结变化趋势:(问题:结合孙中山和家人变化情况,联系教材内容,总结: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要求:自主总结,建议1分钟。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高三历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高三历史)

第三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②通商口岸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③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了巨大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礼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

3.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

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

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

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②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探究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未考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史论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高中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考点梳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⑵男性服饰的变化:断发易服、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旗袍。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淮扬菜系;⑵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4.变化的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宝成铁路、兰新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

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学海导航】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海导航】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解析】B。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 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 改变原有装束,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选 B 。 A 、 C、D三项材料中未反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易混易错分析: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现象无 法从总体上把握其变化特点、趋势和原因。 辨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受西方影响明显(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 。②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色彩 (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 。③发展不 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 但在偏远农村则变化不大)。④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 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2.(2014· 北京文综 )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 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B。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 ①不符合;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 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②正确;画中已经开始利用 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 手段的变革,③正确;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 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④不符合,选择B项符合题意。
[ 练一练 ] 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 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 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 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 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 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 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学海导航】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海导航】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探究2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来文化的传 播,有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人民的追求等 各种因素。 (1)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 因素有: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 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 众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 (2)影响现代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③ 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活学活用】(2013· 重庆卷)(节选)阅读材料: 材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 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 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 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 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 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 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 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 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内化训练
1.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 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 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 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 B A.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 B.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D.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第9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第9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9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4)行:①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③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称,廉租房建设缓慢,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远远没有满足“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

实现“居者有其房”是政府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但一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不容乐观,对此,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低收入群体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某地市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流行语言B、基因工程C、菜篮子工程D、安居工程A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中共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高中历史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

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

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师: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

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推进新课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合作探究:师:同学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不知道有一种在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服装款式与孙中山有着密切联系。

这一款式服装叫什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

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资料教案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一)导入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

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

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 (人教版必修2)单元设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

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整体设计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

高考一轮复习 必修2第5单元第9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案

高考一轮复习 必修2第5单元第9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案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4)行:①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③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5)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相反,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只有必需用具。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2.改革开放后:(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必修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必修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高中历史试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并结合语文相关知识。

3.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4.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学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因学生是外地外校的(杭州学生),在短时间里学生无法迅速做成课件,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相关资料。

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差异,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能力:(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潮州市瓷都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5单元第9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4)行:①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③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5)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相反,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只有必需用具。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2.改革开放后:(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4)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换思维,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知识去分析新知识。

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类推出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可以转化为分析对具体国家的影响,如对英国、对中国的影响。

转换思维分析影响1.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如此巨大其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随之发生变化。

1.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如此巨大其二,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逐渐移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同时,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其三,近现代以来,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汇与碰撞,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推动了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A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来文化的传播,有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人民的追求等各种因素。

(1)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众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影响现代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B2010年11月22日新华网报道时近年底,各地廉租房建设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大体令人喜忧参半——本网近日陆续刊发的“廉租房深度调查系列报道”表明,在全国不少地方,这项关涉低收入群众安身立命的政策,仍然难以真正落实下去,面临着众多待解的课题。

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调研报告称,按照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今年全国需投入资金1676亿元,但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

作为保障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租房的建设情况更加严峻——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称,廉租房建设缓慢,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远远没有满足“十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

实现“居者有其房”是政府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但一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不容乐观,对此,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低收入群体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某地市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流行语言 B.基因工程C.菜篮子工程 D.安居工程A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

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

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C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解读: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康有为还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在中国近代生活变迁中,“断发”较“放足”后起而先成,其原因有( )①受近代工业的影响②受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③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更重④男子的活动社会性更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A1.(2010•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D2.(2010•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B3.(2009•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