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北宋名僧惠洪在佛教历史、佛禅义旨、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影响深远。

然而,其别集《石门文字禅》以前却没有本土校注本。

此书三十卷,收录惠洪一生的单篇诗文,其内容和佛教历史相关并涉及北宋众多僧徒与文人士大夫,写作背景难定,难解之处颇多。

之前只有日本僧人廓门贯彻曾对《石门文字禅》做注,但注释粗疏,谬误较多。

中国学者周裕锴教授与宋代惠洪、日本廓门贯彻展开跨时空对话,积二十多年心力,完成《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

黄永年先生曾说:“要给一部书作注,一定要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对书的作者、对书的内容,以及对书的作用都得有深切的理解。

”周裕锴在唐宋文学、禅文化、古代阐释学三大领域深耕多年。

其著作《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等对佛禅与文学等问题皆有深入研究和精辟见解。

此外,他还承担了《苏轼全集校注》一书的部分工作——对苏轼文集进行校注。

就为《石门文字禅》作注而言,周裕锴教授无疑是最佳人选。

从周裕锴2001年主持《石门文字禅》读书会算起,至《石门文字禅校注》出版,中间相距20年,可见本书耗时之久。

《石门文字禅校注》对《石门文字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校勘和注释。

每篇诗文下包含校记、注释、集评三项内容,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方便了读者阅读。

本书既肯定了昔贤成果,亦订正旧说疏误,在校勘、注释、标点、编年和辑佚等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

以下试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校勘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底本,以奠定文本基础。

《石门文字禅》一书版本较为复杂,传世的有万历径山寺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天宁本等。

本书将明万历径山寺刻本作为底本,但由于该底本是抄本翻刻,存在不少文字上的错误。

因此除了用对校法勘证异同外,周裕锴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例如,用本书前后互证的本校法,以他书校本书的他校法和以理分析、断其是非的理校法,而且往往诸法交互为用,形成逻辑闭环,得出最可信的结论。

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Ⅰ试题2019年3月28日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石。

两者有诸多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理念和激情的结果。

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只是两者在呈现方式上。

A.催化一脉相承各有千秋B.催生相辅相成各有千秋C.催生一脉相承平分秋色D.催化相辅相成平分秋色2.在下画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中国思想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避世的道家,就是貌似与道家严重对立、注重事功的儒家,,;,,。

在这样的情形中,人格的审美理想严重偏离道德的伦理理想,这种偏离使得道家超凡脱俗的个人修行和儒家至大至刚的“兼济天下苍生”都蜕变为“明哲保身”的犬儒哲学。

①这类人被视为高洁之士②而忧天下之患者反被视为俗人③往往被嘲讽与讥笑④也极为推崇避世风流、个人逍遥⑤他们的行为也往往被歪曲A.①④②③⑤ B.②④③⑤①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③⑤①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的一组是(3分)①千秋绝唱消魂句一卷高歌漱玉词②东南形胜填词去岸柳月残煮酒来③锦书难托钗头凤青渡再遇蝶念花④闺中苏辛传孤本词里红瘦咏海棠A.①③B.①④C.②③D. ②④4.下列选项中,对图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该社区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更喜欢借阅实用性强的图书。

B.该社区的居民对图书馆的科学普及类图书不太感兴趣。

C.该社区的居民喜欢借阅休闲娱乐方面的图书。

D.该社区女性居民图书借阅量超过了男性居民借阅量。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焚琴子传顾彩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

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

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

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生活世界是变动不居、没有恒常的世界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B. 《红楼梦》的有情世界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最为重要C. 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本应是天生的一对这正说明了生活世界的变化无常D. 人在红尘中自然生发出的情感支撑着变化无常的世界宝玉是小说中的有情之人【答案】C【解析】C.原文第二段中说明变化的是“然而宝钗的出现才使宝黛的姻缘有了变化的可能不能理解为“这正说明了生活世界的变化无常”【答案】B【解析】B.列举事例主要是论证小说第一重世界的变化无常【答案】A【解析】B.“指出这些变化与《易经》有密切联系”不正确而不是说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 C 从文本倒数第二段可知另外要进入虚空世界而且还要舍弃现实世界 D 文中最后一段说“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2.请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填人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关羽、文天祥、方志敏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杜甫、朱自清_______________——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答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解析】首先应明白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该句意思是说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再对照题干所给的名人中他们所表现出的意志对号入座根据日常积累我们很容易得出答案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3.(1)海内存知己 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2)________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3)万籁此都寂 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4)______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3.(5)安得广厦千万间 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________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3.(7)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赞美梅花即使化成泥土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天涯若比邻【解析】(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此题要注意“涯”“蒸”“磬”“贱”等字词的书写【答案】(2)气蒸云梦泽【解析】略【答案】(3)但余钟磬音【解析】略【答案】(4)黄发垂髫【解析】略【答案】(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略【答案】(6)浮云游子意【解析】略【答案】(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解析】略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4.(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4.(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4.(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②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4.(5)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A.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B.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C.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D.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答案】C【解析】首先考虑“药”前面还是后面断句“方药”是意思完整的词语译为“处方医药” 排除AB 接着思考“数种”前面还是后面断句句子的主语是“合汤” 谓语是“不过” 宾语是“数种” 且下句中“心”是主语“解”是谓语“分剂”是宾语意思是配置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所以“数种”后面断句排除D 故选C 译文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置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答案】A【解析】A.“古时汉族男子16岁时取字”有误古时汉族男子20岁时取字【答案】A【解析】A.“且从不后悔”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可见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答案】①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②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解析】①“属” 通“嘱” 动词嘱咐“嗔恚” 生气怨恨译文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②“请” 动词求情“工” 形容词高明“悬” 相关“含” 动词包涵译文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将他拷问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置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暴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 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 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膏药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铊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铊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绝妙的医术大都像这样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苦于头痛病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根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对曹操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词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传车把华佗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匾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找到杀华佗原因的句子并根据句子概括第三段提到“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可以得知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第三段还提到荀彧求情曹操没有同意原文提到“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曹操认为像华佗这种人很多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第四段提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曹操认为他不诚心为自己治病他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答案(1)C(2)A(3)A(4)①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②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5)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置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暴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 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 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膏药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铊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铊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绝妙的医术大都像这样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苦于头痛病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根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对曹操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词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传车把华佗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匾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5.(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③轼诣武卫营________④卒全其城________5.(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5.(4)【甲】文记述了作者院中散步赏月时的安闲自适还表达出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乙】文通过记述苏轼什么事迹来表现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答案】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到……去, 保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③句意为苏轼到武卫营诣到……去④句意为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全保全【答案】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谓语和宾语注意要求限断两处事情紧急姑且替我出力【答案】①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②(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空明清澈透明交错纵横盖句意为月光洒满庭院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②句中重点词庐住所于在(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答案】表现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记叙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及概括事件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流落黄州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 还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从“率其徒持畚锸以出首起戏马台为木岸朝廷从之”等语句中概括为率领官兵抗洪筑堤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下列关于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A. 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B. 今天人们的生活中仍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融入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C.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D. 今天“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减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节气的变化状况【答案】B【解析】(1)B项“两个系统互有交叉”的说法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重要部分”可知农历中有阳历的成分但文中并未介绍阳历中是否有农历的成分故选B【答案】C【解析】(2)A项“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错误原文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并不是明确记载了“二分二至”的名称B项前后逻辑不成立“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的结论太武断图一只是就今天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的统计不代表两千多年来的变化趋势D项《时宪历》是一部历书《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一般被认为是两部“杂书”故选C【答案】(3)①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②对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③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解析】(3)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材料一和材料三然后从中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和材料三“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冬病夏治’等”“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对本民族的价值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回答即可7.(1)第①段中“文学祛魅”在语境中的含义是________7.(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7.(3)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___7.(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________7.(5)在第⑥段中作者认为“文学关注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于批判日常并且从日常之中发掘出特殊的能量” 请从《哦香雪》《药》《变形记》《守财奴》中任选一篇为例对这句话进行分析【答案】文学要求用写实手法客观地再现世界、社会、人物不能参杂神秘事物文学表达要去除夸张、想象、神秘、神话、灵异神魔鬼怪的事件和内容【解析】“祛魅”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 汉语也可译作“去魅”、“去魔”、“解魅”、“解咒” 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型转型中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由“古代诗人从不以这种夸张为忤传奇、笔记乃至《三国演义》《红楼梦》之中出现一些神魔鬼怪或者灵异事件”可知古代文学的特点是大胆使用夸张想象出现一些神魔鬼怪或者灵异事件的内容依据原文第一段“古代文学不是那么讲究真实”可知现代文学要求的是一个真实性即“让世界一一再现” 这就是“文学祛魅”的含义【答案】举例论证效果强调了从科学技术上得到的真实也不一定可信证明真实问题极其复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连续问句效果加强语气引发对科学风气的反思【解析】例证法用最近出现的“对虚拟空间的真实性”的系列问题以及以《黑客帝国》为例证明真实问题极其复杂(或探讨虚拟空间是否真实)难以分辨清楚形式上采用多个疑问句连问更强调了从科学技术上得到的真实也不一定可信从而启发人们思考文学对真实的贡献与价值反思前一段一切清晰可解的科学世界的风气【答案】B【解析】A.“文学作品等同于日常生活”说法有误文学作品不等同于日常生活的C.“文学作品不能有虚构成分”说法错误是可以有虚构成分的 D.“文学作品不能有科学理论”说法错误文学作品也应该有科学理论依据文段第三段的“《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之所以让人感到‘真实’ 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这种性格丝毫不陌生”可知例证法的目的是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在于“对于这种性格丝毫不陌生” 就是熟悉的意思只有B谈到了这一点排除ACD三项故选B【答案】C【解析】依据原文第五段“许多深刻的主题未必诉诸大幅度的动作情节而是更多体现于各个生活细节作家通常知道虚构一个精彩的情节远比虚构精彩的细节容易”可知作者强调体现于各个生活细节可以有深刻的主题再依据此段中的“坚实的细节才能让这些情节返回人间”可知作者强调真实丰富的细节会成就作品的说服力故选C【答案】批判日常是对日常的反思而不仅仅是批评这一点从这句话的前面可以发现特殊的能量是日常生活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从这句话的后面可以发现《哦香雪》山区女孩在火车上用鸡蛋换铅笔盒的故事等火车、换东西、女孩间的对话基于对日常生活的体察(重视日常生活和细节、人物描写)追求向往文明的精神批判了因比较产生的优越感《药》中华家买人血馒头或夏瑜就死双线结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象征等(文学形式)大众日常聚集在茶馆中聊天的内容批判了大众愚昧、不觉醒反思辛亥革命是否就是疗救社会的药(或夏瑜在狱中不懈的斗争即使牺牲也无悔的精神要疗治社会的决心正是作者钦佩的部分)《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变甲虫最后被所有人抛弃的情节采用荒诞派或离奇的想象(写作手法)对格里高尔变甲虫后如甲虫般生活细节的描写(日常)表现了日常生活中人情中彻底的冷漠(特殊的能量)反思/批判了工业社会人的异化问题《守财奴》葛朗台囚禁女儿、逼迫妻子细节描写、夸张老葛朗台嗜金如命(如猛虎扑向金子临死抓住神父的银质十字架等)金钱高于家人的情感生命反思了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中金钱侵害人性的现象欧也妮对表弟倾囊相助对母亲的爱与对父亲的原谅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面表现出作者对人性善良的坚信【解析】依据原文“不能将现实主义想象为无条件的接纳庸俗不能将文学想象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可知划线句子这句话作者强调的是文学关注日常生活不能只是记流水账而是要善于挖掘表现出日常生活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如何集聚起日常生活之中最富于意义的那些部分这是一个富有潜力的命题以达到写作的目的《哦香雪》作品主要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文章基于对日常生活的体察重视日常生活和细节、人物描写作品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药》主要通过大众日常聚集在茶馆中聊天的内容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设置了两条线索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并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这种弱点和革命、革命者联结起来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变形记》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对格里高尔变甲虫后如甲虫般生活细节的描写(日常)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守财奴》作品在塑造人物、描写环境、叙述故事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精细入微的环境描写反映了时代风貌生动再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可以说是整个法兰西历史。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十四)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十四)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十四)及答案一、句子默写1.默写。

(1)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2),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向来枉费推移力,。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4),不耻下问。

(《论语》)(5)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既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家人的思念,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意味深长,传为千古佳句。

二、对比阅读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乙)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④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⑤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⑥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⑦公输盘服。

(1)(甲)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乙)选自课文《》。

(2)(甲)中“以至仁伐至不仁”中的“伐”意为,(乙)中“请献十金”中的“请”意为。

(3)如果用逗号表示断句,下列断句用的不恰当的一项是()A.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B.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C.子墨子起,再拜D.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4)(甲)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乙)表达了墨子的思想。

三、课外阅读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徐光启传(节选)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①四路丧师,京师大震。

练兵通州,列上十议②。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

光启疏③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2024年连云港市-淮安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连云港市-淮安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连云港市-淮安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

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

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渊明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

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

②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

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也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

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

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

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

他很有儒家的精神。

③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

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

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

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

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诔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

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恋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

④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

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

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

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

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东游记》其十三)。

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

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

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3)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3)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①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③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北京市10区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10区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10区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汪洋恣肆、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的突兀困惑感。

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

“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

这不仅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

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的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堪言状联想脍炙人口相得益彰B.不可名状遐想脍炙人口相辅相成C.不可名状联想朗朗上口相得益彰D.不堪言状遐想朗朗上口相辅相成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所费解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让人感到十分费解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C.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北省秦皇岛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秦皇岛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郭国昌①古人云:“诗言志”。

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

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

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

”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

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

语文专题训练--《庄子》专题阅读(无答案)

语文专题训练--《庄子》专题阅读(无答案)

庄子专题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

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

因此,有人称庄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

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

“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无谝执于“心”的自由。

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

破斥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便是审美。

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

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基因。

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哲之人探究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

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关系观照自然,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浑沌凿窍”的著名故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

庄子以“浑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之下,失去本原而死。

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

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题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

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

《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

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

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

《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

【精品】福建省漳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模拟考试语文有答案

【精品】福建省漳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模拟考试语文有答案

漳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期末考模拟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

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江苏省无锡市格致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格致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格致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用思想“照亮”人生——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叶朗孙焘74岁的叶朗先生还在给学生上课。

他对学生的研究写作有一个“慢—快—慢”建议。

他说,选一个有新意、有价值而且自己能掌握得住的题目是比较难的,所以选题的过程要慢,要十分慎重。

一旦确定了选题,就要立即上马,进入写作状态,不要拖延。

大致成形之后,就可以在从容的心态中开始精细打磨、修改,力求达到本人现有水平的最高限度。

其实,“慢—快—慢”不仅是一种做科研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先生一生为学道路的写照。

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到开始中国美学的学术研究,先生的“学术选题”阶段经历了20年的时间。

随着学术环境的好转,先生很快进入到一个创造力勃发的“快”的阶段。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年间,先生连续写作出版了《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两部专著,又带领研究生集体撰写并出版了《现代美学体系》。

从《现代美学体系》到学术专著《美学原理》(2009年,翌年出版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间也相隔了20年。

《美学原理》在已提出的“意象”、“感兴”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生境界”的概念。

先生在这部著作里强调,审美活动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造成一种宽广的“胸襟”和光风霁月的“气象”,使人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这是美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所有人文教育的目标。

先生的学术道路是一个整体,贯穿着他对审美活动的总概括:“美在意象”。

这句话意在指出:人通过在心中生成的具有完整意蕴的“意象”来感知世界的面貌,领会事物的意义,寄寓自己的情感。

在意象世界的生成过程中,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

他指出,柳宗元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美学理论问题:“美”不能脱离人的精神心灵而独立存在。

“彰”用西方哲学的语言就是“呈现”,美通过人的存在活动而呈现于人的心灵世界。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3学年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3学年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

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例如“诗大半用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平声和仄声的交错次第大半如此”之类。

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

从前的诗人多用五言或七言,他们于是也用五言或七言;从前的诗人五言起句用仄仄平平仄,次句往往用平平仄仄平,于是他们也用同样的次第。

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

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

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

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

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

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

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

这种新格律后来又因经过形式化而引起反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

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格律的危险。

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

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

现存世三十三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然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其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

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

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

所以《庄子·逍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

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

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

具体怎么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调积厚、诚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

正如《庄子·让王》中所强调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
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

(摘编自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

现存三十三
篇,篇目章节与汉代有所不同。

B.《庄子》以“寓言”等表现形式,勾勒出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从而充满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C.庄子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竭力保持独立的
人格和内心的自由。

D.庄子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
调积厚、诚信等美好品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紧紧扣住庄子的重要主张“逍遥”进行论证,第二段分析了庄子逍遥
思想的内核。

B.文章以追求心灵的自由为立论的前提,由古及今,进而阐述庄子思想的现
实意义。

C.文章以“逍遥”和“机心”的比较分析引出并阐释了“坐忘”“心斋”的
修行方式。

D.文章引用庄子的“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论证不为利益所累,以有限
的生命去学习知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认为,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
依赖外物,这样才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

B.庄子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
不怍”,这说明知足自得,就可以获取名利。

C.只有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
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才能返璞归真。

D.庄子的思想具有方方面面的现实意义,其中包括对个人修身养性的指引,
还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益启示,等等。

1.B(“从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强加因果关系)
2.D(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明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所累。


3.B(“这说明知足自得,就可以获取名利”错,应是“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