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对比起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效度
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地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心理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心理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研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
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或过程。
3、科学方法:指从事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手段,具有客观性、有效性等特性。
4、科学方法论: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以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以一整套系
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内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
5、量化研究:研究涉及到可量化的变量,并且研究结果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一种数量化的方式来呈现。
6、质化研究:研究涉及的是难以进行量化的材料,研究的结论也常常是描
述性的。
7、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
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
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8、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
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
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9、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测评、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
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信心状况研究、教师期
望改变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等。
第二章:研究课题的选择与文献查阅
10、理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
即:对一系列抽象变量之间可能关系的描述。
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心理学实验》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实验基础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学时学分:总学时72实验学时54
应开实验学期二年级2/3学期
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等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实验,给出实验任务(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按实验目的、内容,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写出实验报告;第二个层次,给出实验任务、目的,指明实验方向,要求学生总和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完成实验,撰写报告;第三个层次,由学生自拟实验题目,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并付诸实现,独立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经过多层次,多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实验心理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资料,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实验及技能原理。
4、能独立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准确分析实验结果,达到独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及正确处
理实验数据的科研素养。
5、课前做好预习,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做好原始实验记录,正确写出实验报告。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心理学实验》是随《实验心理学》理论课程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可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及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现象的实质:心里是头脑的机能,是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指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个体差异: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过程特点。
观察法:由研究者观察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成为观察法。
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两部分组成。
突触: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失语症:其位于额叶的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布洛卡区”,又称运动性言语中枢。
温而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又称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前者用来形成句子,损害它会影响表达能力,但不影响理解,后者则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讲话虽流利却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字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观察法(observation)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问卷法(questionares):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
测验法(testing)是通过修订的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按照一定的测量程序收集数据的方法。
访谈法(Interview)又叫个案法(Case Study)或临床法(Clinical Study),是研究者围绕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收集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以确定心理和行为的前因后果。
文献检索(literature search)与分析是提出有价值的前沿课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研究课题具体化的必经之路。这一工作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第一个层次在于把握研究生涯的方向;第二个层次在于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
假设(Hypothesis)是对研究问题提出的设想,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
可得总体(accessible population):能找到的、可能用为被试的研究对象。
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在与研究有关的特征方面,样本与总体一致(误差允许范围内)
有偏样本(biased sample):如果样本特征与总体特征相差甚远,超出了误差许可的范围,这样的样本叫有偏样本。
目标总体(target population):指研究对象的全体。
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 个单位作为样本。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要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要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一、名词解释
1.实验心理学
二、填空
1.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年,其标志是在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也随之诞生。
2.心理学脱胎于两个母体,一为,一为。
3.被看作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内省主义者。
4.第一次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概念。
5.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联想一次也是他首先提出的。
6.是实验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最后一位哲学心理学家。
7.首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8.华生认为的心理学客观方法主要有:、、、。9.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成立。
10.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
三、简答或思考题
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的简要历史分期?
2.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3.实验心理学领域的主要新进展?
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名词解释
1、实验效度
2、实验信度
3、统计回归
4、外部效度
5、易感人群
6、观察法
7、相关法
8、实验9、变量10、自变量11、因变量12、额外变量13、操作定义14、指导语
15、
二、填空
1.皮尔斯指出,人们获取知识、确立信念的非科学的方法有:、、。2.科学方法具备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3.实验心理学保证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的两项最重要的指标是:、。
4.要提高实验的效度,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控制各种。
5.消除实验中的“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通用手段是。
6.验证实验信度的三种类型的方法是、、。
7.按照观察方式的不同,观察法主要分为:、、、。8.交叉——滞后法能让相关法的研究结果逼近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注意:一般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本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操作事件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脑作为物质基础,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岀现暂时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记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高级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成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受一定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气质: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反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岀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同时,又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心理学包含的内容含丰富,需要我们去潜心学习和用心体验,心理学的一些名词解释如下:
名词解释:
1、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结局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P12)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冬季和情绪等。(P13)
3、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P13)
4、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但广义地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P14)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司法程序中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证据的可靠性等,如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测谎,就在该分支的研究范围内。当前的法律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还涉及对犯罪者行为的校正与指导。(P15)
6、无意识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P35)
7、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P42)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观察被试者的客观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的控制一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同学们的智商、气质和性格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选定一个有典型的个人或一种情境的发展过程为内容,加以深入细致地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
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初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心理惊醒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额有意识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教学大纲详解
《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本课程力图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培养学生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心理实验设计理论水平与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具备独立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报告撰写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实验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升学必考科目之一。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先修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了解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认识和理解科学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运用基本实验方法分析实际心理学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实验心理学是一门既广博又精深的学科,需要考生综合已学的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达到体验心理学研究过程,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即使实验得出不及格组与优异组被试的自尊分数差异显著,也不一定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孰因孰果的关系。也可能是由于考试不及格导致自尊下降。
3.为了测验在学习简单任务时,高驱力的被试要比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快,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进一步提出在学习复杂任务时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更快。实验者对驱力的操作定义是每一个被试在外显焦虑量表上的得分(MAS)。实验选择20名高焦虑(高驱力)被试,20名低焦虑(低驱力)被试,要求他们学习一项复杂任务,结果低驱力组速度快于高驱力组,于是实验者认为结论证实了假设。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设计如下:在该实验中儿童(或班级或学校)被任意分配到3种条件或3个组中的任何一组。组1是无处理控制组,课程没有变化。组2是霍桑控制组,课程引入了变化,但不包括假定影响儿童学习的特殊变化。组3是实验一程序组,包括那些假定影响儿童学习的特殊变化。这样,如果在数据处理时发现出现了实验效果,研究就可以区分出儿童所产生的预期变化是由什么因素。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格:通常指⼀个⼈外在的⾏为模式,即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贯的风格。(⼈格指⼀个⼈内在的动⼒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格是⼀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体,由⼀些特质组成,如害羞的、可信任的、友好的、沮丧的、⾃信的等等。)
2.⾃我效能感-:是指⼈对⾃⼰能否成功地进⾏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
3.习得性⽆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临问题时产⽣的⽆能为⼒的⼼理状态或⾏为。
4.感觉:⼈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感受性(绝对、差别)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物的感觉能⼒。
绝对感觉性——能觉察最⼩刺激量的能⼒。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同种刺激最⼩差异量的能⼒
7.感觉阈限(绝对、差别)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定限度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差异量。
8.联觉:由⼀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产⽣⼀种特定感觉的同时,⼜产⽣另⼀种不同感觉的现象。
9.注意:是⼼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俗称思考。
11.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脑中的反映。
12.有意识记(有意注意):有意识记(voluntary memorizing),⼜叫随意识记。是指有⼀定的⽬的任务,按⼀定的⽅法、步骤进⾏,需要作⼀定意志努⼒的识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21.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
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2.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
的刺激值
23.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24.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
量的2%
25.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
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一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26.绝对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27.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
28.恒定刺激法: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
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经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29.75%差别阈限: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
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下限,计算差别阈限,所以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称为75%差别阈限
30.平均差误法: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
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31.有无法:当定下判断标准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标准的感觉都说是信号引起的。事先选定
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的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32.操作者特征曲线,又叫等感受性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相应发生
变化的曲线
33.评价法: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
34.顺序量表: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较粗糙的测量表
35.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的差别,无绝对零
36.比例量表:即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差别和比例
37.数量估计法:1975年斯蒂文斯:从一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的刺激中用数字表示刺激的
强度,为避免被试使用过大或过小的数字,应该使用几何平均值
38.斯蒂文斯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39.对偶比较法:选择分数,即每一样品与其他样品比较时获胜的次数
40.等级排列法:被试按照一个指定的因次把许多样品排列成一个顺序的系列
第三章反应时间
41.简单反应时间:即唐德斯A反应时间: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单反应之
间的最小延迟时间
42.选择反应时间:即唐德斯B反应时间:两个刺激与反应,每个刺激都有自己独特的反
应,包括辨认刺激和选择反应两种心理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