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尖锐的产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能力领导国内变革、没有能力继续引领中国前进、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的结果。

首先,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清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工具。

因为利益关系,列强在华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1904—19 05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

这是两个列强争夺我国东北领土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将辽河以东划为战场,自守局外中立。

战争结果,日本战胜俄国,双方订立《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我国旅顺、大连租借地及相关权利转让日本,沙俄势力退到东三省北部。

我国东北被日本和俄国瓜分了。

这期间,英国于1903—1904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定《拉萨条约》,阴谋分裂中国领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国边疆危机又一次显现。

20世纪初,列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经济上主要是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投资,加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

1895-1913年18年间,各国在中国开设的资本在1 0万元以上的厂矿136家,投资总额达10315.3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多年间外国投资总额的13倍多。

列强在华争夺铁路、矿山等利权,开设银行,榨取巨额利润,干预地方行政,基本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操纵中国的军事和政治。

列强还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学校、办报刊和吸引留学生等办法,推行文化侵略,进行奴化教育,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其次,清政府已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另一政治原因。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日本与辛亥革命

日本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国内对于这场发生在邻国的革命极为关注,对于这场革命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不干涉保全论”和“积极干涉论”。

所谓“不干涉保全论”,用日本明治时期政治家尾崎行雄的表述,即“将来的支那必与我国有商业上的重大关系。

考虑到这一层,如果今天对其政体横加干涉的话,将招致支那大多数人民,即汉人的反感,日本将成为其永久的敌人”。

可以说,这种战略思维是“不干涉保全论”的主要依据。

换句话说,是一种从着眼于经济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不干涉论”。

而在那时的日本,资本家在甲午、日俄战争后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的三大力量之一,他们为了获取战争利益自然不想去支持任何一方。

“积极干涉论”的理论代言人是启蒙思想家德富苏峰。

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第一是基于维护天皇制的立场,认为“清国新立共和政体,与作为我帝国国是的皇室中心主义迟早会发生冲突”;第二是从帝国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我国如在此节骨眼上,对他国叛乱示以同情的话”,对刚刚通过“日韩合并”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鲜民”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一边在国内禁止危险思想传播,同时却容忍国外的危险行动,在理论上是矛盾的”;第三点是出于日本国内政治的现实需要,即军部希望以中国革命为借口和契机,实现军扩。

但总的来说,就像林明德文中所说,大多数的日本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日本在华扩张势力,谋取利益的大好机会。

在辛亥革命期间,日本与俄国共谋,以保有甚至进一步扩张自己在满洲国的利益。

两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于1912年7月8日签订《日俄第三次密约》。

协约主要有两款内容:第一,从洮儿河与东经122度相交之点起,界线沿乌龙楚尔河及木什匣河至木什匣河与哈尔达台河之分水界,从此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之边界直至外蒙古之边疆:第二,内蒙古分为两部,东经116度27分以东之部及以西之部。

俄罗斯帝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上述经度以东内蒙古之特殊利益:日本帝国政府承担同样义务,尊重在上述经度以西之俄国利益。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辛亥革命网2010年10月27日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晓秋查看:11572 次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

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历史上其它重要事件的联系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历史上其它重要事件的联系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历史上其它重要事件的联系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历史上其他重要事件的联系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历史事件,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之一。

这次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也成为了中国抵抗外敌入侵的起点。

然而,九一八事变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它与中国历史上其他重要事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历史上其他重要事件的联系,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展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特点。

一、九一八事变与辛亥革命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另一场重要事件,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先声。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皇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为中国迈向民主国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加强导致了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

许多辛亥革命中领导中国革命进程的人物,例如孙中山和袁世凯,以及他们的政治派别,面临着新的挑战。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中国内外局势更加紧张,中国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和权力争夺变得更加复杂。

二、九一八事变与南京大屠杀的联系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残忍行径之一。

九一八事变为日本侵略的开始,而南京大屠杀则是其暴行的高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与统治,最终导致了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让世人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和残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九一八事变是导致南京大屠杀发生的重要背景,两者紧密相连,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三、九一八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内战的联系九一八事变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内外形势的剧变使得中国共产党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和目标。

面对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对抗,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人民军队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争,奠定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基础。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 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
背景革命党ຫໍສະໝຸດ 清运动清朝衰落立宪运动
清朝衰落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 主词条: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最早的英文版《伦敦蒙难记》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 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 在英国利物浦登陆。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清使馆决 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清国。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基督徒的女管家贺维太 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 管此事。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案,并无所获。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报》。 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19日,外交部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 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录口供,申请开庭,监视水运。22日外交部转守为攻。马格里称需要公使放人才好, 他夹在中间确实难做。但龚拒不放人。当时英国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国使馆释出孙中山,否则将驻英大使龚照瑗 及一众外交人员驱逐出境。《地球报》揭发这一消息,舆论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称英庭因为舆论压力才放 孙中山之说也不成立。1......

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 第8课 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  第8课 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第8课辛亥革命
一、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创立时间:1894年
2.地点:美国檀香山
3.创立人:孙中山
二、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时间:1905年8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6.机关报:《民报》
三、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四、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及对袁世凯认识不清;③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党施加压力。

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六、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攫取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为了支付对外巨额赔款,清政府追加税收,巧立名目,各级官吏贪污,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角色。

清政府为摆脱《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国内外困局,清华政府于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推出一些改革措施,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治制度的落后,没有改变封建统治机构,所有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

资产姐姐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

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但李鸿章并未有重视他的意见,同时,孙中山发现了清政府的更严重的腐败状况。

于是,他确信和平改革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通知。

同年11月,他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

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同盟会在批判改良主义思想的同时,派遭会员纷纷回到国内,发动了一些列反清武装起义。

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1907至1908年,孙中山在两广的沿海地区,亲自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失败了,但是并未使孙中山等革命派后退。

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年表

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年表

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年表辛亥革命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五四运动 (1919年)- 因为巨大的国耻感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中国爆发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

-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主思潮。

北伐战争 (1926-1928年)- 国共两党合作,推翻了北洋政府。

- 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央政权逐渐形成。

- 中山舰事件标志着国共矛盾的开始。

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中央政府。

- 蒋介石出任行宪总统。

日本侵华 (1937年)-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 卢沟桥事变引爆了中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1937-1938年)- 被称为二战亚洲血腥的"南京大屠杀"发生。

-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广泛的屠杀和强奸。

八年抗战 (1937-1945年)- 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战。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 抗战胜利,奠定了二战胜利的基础。

长征 (1934-1935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国民党的追剿下进行了长征。

-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壮大并得到了更多人民的支持。

重庆谈判 (1945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重庆进行了和平谈判。

- 双方达成停战协议,结束了国内冲突。

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 台湾回归中国。

结束语这篇文章对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年表式的梳理,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八年抗战、长征、重庆谈判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等。

通过这些事件的描述与整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抗争,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日本在辛亥革命上的态度

日本在辛亥革命上的态度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 OU RNAL OF N EIJ IAN G NORMAL UNIV ERSIT Y 第24卷(增)(2009)日本在辛亥革命上的态度邓 果, 李 霞, 唐槿瀚, 张永杰3(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日本在辛亥革命中,利用财界对辛亥革命中的各方政治势力实行干涉政策。

不管日本对满清政府、南方革命党人以及袁世凯采取何种态度,它都是以维护自身根本利益出发。

但是由于复杂的中国政治局势以及以英为首的列强的压制,日本并未在此期间取得实际大的利益。

关键词:辛亥革命;日本;态度中图分类号:K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090-02 近代中国不是被一个列强所统治的殖民帝国,而是由几个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国家。

各列强在华利益各不相同,相互进行争夺。

其中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则扮演着重要角色。

至日俄战争后,日本的侵略势力迅速扩展到以旅大为中心,囊括东北南部各个地区和领域的弧形势力圈,东三省成为日本实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区域。

早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就以“大陆政策”为目标,仅仅获得东三省的权益,远远不能满足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因此,日本的下步打算是:维护和巩固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同时向南方扩展势力,进而实现独霸全中国。

但是,由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列强早已将中国瓜分完毕,并划定了各自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这样,列强凭借各自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秩序。

而且,单凭当时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难以有足够的能力去打破这种均势。

因此,日本极力希望中国内乱,以此来冲破这种相对稳定的秩序,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辛亥革命则是为日本的这种想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这必然会损害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们对革命的痛恨和敌视,想法设法进行阻挠干涉。

日本对中国革命及近代史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革命及近代史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革命及近代史的影响中国文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是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的。

这当然不是指中国人从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模仿了几句“大大的”、“统统的”、“米西米西”、“死了死了的”之类洋泾浜鬼子话。

绝非那样简单可笑。

中国的语言文字,政治军事,改革革命,科学教育,……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日本的巨大影响。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上超过日本1、文字早在1915年,一位署名“将来小律师”的作者在一本《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书中说,自戊戌变法以后,日文行于中土,列举流行的新名词五十九个。

有少数除了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还能见到,如支那、哀啼每吞书(哀地美敦书)之类,现在已不大使用。

但绝大部分我们至今还广泛的使用着,并且早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后来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近观日本,从审美情趣到风俗礼仪、服饰器具,保留了较多的汉唐之风。

前面说到电影《木兰》的服装,即为一例。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特色的禅学,而后却在日本发扬光大。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日本却能够将它形成制度和精神。

茶是中国的特产,茶道却形成于日本,并且是“道可道,非常道”从1896年起,大量中国学生涌入日本学习,仅1906年就有大约8,600人。

这样大的数字,是到当时为止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

有趣的是,大部分留日学生的目的不是学习日本文化,而是学习西洋文化。

或者叫,学习日本人学习西洋文化的方法,当然也包括从日本转手得到的,已经打上浓厚的日本色彩的西方知识。

这些留学生集中了中国的有志之士和少年才俊,赴日本寻找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军事救国……,乃至改良和革命的方略。

他们中有章太炎、陈天华、邹容、黄兴、蔡锷、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李叔同、胡风、周扬、田汉、夏衍、欧阳予倩……辛亥革命的先驱,国民党的绝大部分元老,共产党创始人“南陈北李”,三分之一的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李汉俊、周佛海、董必武),都曾东渡日本留学3、、革命、新文化运动从日本起步民国建立前十五年间,共有956本日文书译成汉文;同一时间内,日本从汉文译过去的书只有16本;民国成立后十五年间,日译汉的书有1,759本。

那些支持过辛亥革命的日本人

那些支持过辛亥革命的日本人

那些支持过辛亥革命的日本人据葛生能久、黑龙会所著的《东亚先觉志士记传》(黑龙会出版部,1936),至少有1300名日本人为辛亥革命牺牲,其中有700名为黑龙会会员。

孙中山早年主张联日反清,怀着各种目的而支持他的日本人大有人在,特举几人说明。

山田良政(1868—1900):为辛亥革命献身的日本教授。

他出生高贵,其父山田浩藏是青森银行行长兼漆器树产会社社长;姑父菊池九郎是政治家(弘前市市长、山形县知事、日本众议院议员),其姑父和台湾民政长后藤新平是好友。

1900年春为南京同文书院的教授兼舍监,后参加惠州起义,10月22日,在随同惠州起义军撤退途中被清军捕杀。

北一辉(1883—1937):日本右翼社会主义者。

他是社会主义理论家,著有《国体论与纯正社会主义》、《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支那革命外史》等书。

他认为:日本是无产阶级,俄国是地主,英国是大富豪,向它们开战是正义的,通过战争,建立以日本为首的亚洲帝国,进而废除国界,实现世界和平。

从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他投身中国革命13年。

他支持黄兴、宋教仁,批判孙中山不择手段寻求外国支持,认为宋教仁被刺与孙中山有关。

“二二六”兵变后,日本政府以教唆政变的思想犯为由,判处其死刑。

萱野长知(1873—1947):多次参加反清起义的日本人。

他参加过1907年潮惠钦廉四府起义和1911年武昌保卫战。

1907年3月,他被孙中山任命为革命军东军顾问,参与策划潮州黄冈起义,他还在日本采购武器接济起义,10月,将采购到的武器雇运煤船“幸运丸”运抵汕尾海面,但负责接械的许雪秋谋事不周,无法起岸。

武昌起义后,他应黄兴电召到华,赴武汉,帮助黄兴策划战事。

内田良平(1874—1937):促成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日本人。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主导的“东南互保”局面形成。

他和山田良政计划刺杀此三人以助孙中山趁乱革命,但因为孙中山坚决反对而未遂。

论辛亥革命前期的日本对华政策

论辛亥革命前期的日本对华政策
裂 中 国 .这 个政 策的 变化 反 映 出 日本 侵 略 目的 明确 性 和 实施 手 法 灵 活 性 的 特 点 , 、 关键词 : 亥革命 ; 辛 日本 ; 华 政 策 : 裂 中 国 对 分
中图 分 类 号 : 2 7 F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9 9( 0 1 0 一{ 4 —0 1 7 —1 9 2 1 ) 7 ) 0 2 1
策 . 开始 有 意 识地 排 挤 其 他 列 强在 华 势 力 . 欲 独 而 意 占中国 的图谋 日渐 明显
日本 不 仅 草 拟 出兵 计 划 . 暗 中调 兵 遣将 . 加 还 增
代. 资产 阶 级 的政治 、 济体 制 已经 基本 建立 起来 。 经 但
是. 日本 的 资 产 阶级 改 革 是 不彻 底 的 . 留 了大 量 的 保 封 建残余 由于 日本 国 内政 治 经 济体制 是 一个包 容 着 资 本 主义 【 素 和封 建残 余 因素 的杂 糅体 . 最终 促 使 大 J 这 日本发 展成 为一个 军 事封 建性 的帝 国主义 国家 加 再 上 1本 国 内 自身 的市 场 狭 窄 . 3 自然 资 源 短 缺 , 重 制 严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7 01 期
Ju a o C ogigU i rt o Si c n eho g(oi c ne d i ) N . 2 1 or l f hnq n e i f c nead Tcnl y Sc lSi csE i n o7 0 n n v sy e o a e t o l
也 向海 军 出示 了《 于 清 国用 兵 一案 》 提 出 以得 到南 关 ,
满 洲 为满 足 ; 占据 直隶 、 西 , 有 清 国 中部 资 源 : 或 山 领

辛亥革命的介绍

辛亥革命的介绍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革命准备: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

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及同时期其他起义广州起义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举国悲痛。

10月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

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

第一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

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

香港当局在清政府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5年内再次入境。

孙中山开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

自立军起义1900年,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之乱,陷于无政府状态。

1900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

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

惠州起义1900年,孙中山决定准备军事起义。

6月,孙中山与郑士良、陈少白、杨衢云、英国退伍兵摩根及日本人宫崎滔天、平山周、内田良平等从横滨抵达香港,但被港英当局拒绝入境。

9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黑龙会的帮助下,经马关赴台湾。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日本人在辛亥革命

日本人在辛亥革命

日本人在辛亥革命作者:金满楼来源:《中国报道》2011年第10期长期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日本友人宫崎滔天晚年回到故里,有一次他同兄长宫崎民藏与儿时好友一起呷酒,老友笑着对宫崎两兄弟说:“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啊,也说给我们听听。

你们想的事情太大了,太太们为了你们站立不安,村里的人等不及,一个个都死了。

……你们能为我们百姓做些什么呢?我们百姓辛苦了一辈子,连个饱饭都吃不上,这是为了什么?”在《荒唐日记》中记载了这段话后,宫崎滔天不无惭愧地写道:“教我兄弟无颜色!”宫崎滔天原名宫崎寅藏,他一辈子都是个日本浪人(没落武士),但他是社会平等与自由民权的坚定信奉者,在他看来,日本的社会变革少不了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由此才能阻止欧美的侵略并进而推动整个世界的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宫崎滔天称得上世界革命主义的先行者,只是他把这个目标寄托在了孙中山身上。

在孙中山革命失败潜往日本时,正是宫崎滔天把他介绍给了犬养毅等日本实力派政治家,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其中也少不了宫崎滔天的推动之功。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宫崎滔天等日本友人帮助的话,清末革命恐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清末时节,部分日本人对中国革命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满怀热情地与中国的留学生们谈论革新,谈论举义,谈论“扬州十日”,在革命党遇到挫折与失败时,他们尽其所能为这些流亡者提供各种便利,包括住所、金钱甚至武器等。

如果说宫崎兄弟对孙中山的帮助是一种天真善良的利他主义的话,那日本黑龙会乃至日本军部中那些同样支持革命的军方或半军方人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利我主义了。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转而支持满蒙独立,其中动机无外乎令中国陷于分裂以火中取栗。

武昌起义后,一位名叫金子新太郎的日本退役军人来到武汉,后来他作为第一步兵顾问官在北洋军进攻汉阳的战役中与其他革命士兵一同战死,葬身江城。

金子新太郎曾参加过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是位知名的“中国通”,一年后,日本陆军少将宇都宫太郎专程赴汉阳凭吊阵亡的金子,并在其墓前供奉了一瓶白兰地。

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斗,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结束于1945年的日本无条件投降。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发生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1.1 军阀混战与国家分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各大小军阀相互争斗,各自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家分裂为多个割据势力,没有真正统一的中央政府。

这种内部混乱和分裂形势成为了日本侵略的机会。

1.2 世界经济危机与日本扩张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同时,日本从1928年开始遭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为了获取资源和市场,开始了对中国的扩张。

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企图控制整个东北地区,并向南方扩张。

1.3 江浙沪抗日风潮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和华北实施的殖民统治,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示威,形成了强烈的抗日氛围。

这些抗日运动为后来的全民抗战积蓄了力量。

二、抗日战争的原因2.1 经济因素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粮食等资源。

日本通过侵略中国获得了这些资源,满足了自己的工业和军事需求。

同时,日本还希望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经济市场,扩大自己的贸易领域。

中国人民认识到,如果不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将变成一个被掠夺的资源供应国。

2.2 政治因素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以保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为目标,通过联合抵抗日本侵略。

此外,国共两党也看到了这场战争为自己获取更多政治力量和影响力的机会。

2.3 民族尊严与民众情绪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列强的侵略和屈辱,日本的侵略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中国的抗日运动迅速扩大,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抵抗,才能保卫国家的尊严和独立。

辛亥革命与日本的支援者

辛亥革命与日本的支援者

辛亥革命与日本的支援者在中国1911年10月10日发生了辛亥革命。

当时一些日本人支援了辛亥革命。

我想知道为什么他们支援革命呢?下面是我对这一事情的分析。

革命支援了主要的人是梅屋庄吉,宫崎滔天,山田三郎。

他们被孙中山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为亚洲全体独立和发展,所以他们认为日本和中国应该一起建立亚洲的新时代。

首先介绍梅屋庄吉。

他1868年出生,日活(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的创始人之一。

将其在电影产业所获财富的大半投入到支援的亚洲革命当中。

特别是对领导辛亥革命的孙文所进行的支援。

从1895年的广州起义开始为孙文筹措提供革命运动所需的武器弹药,支持革命机关报的发行,以及对投奔革命志士的援助,包括对革命志士家人的照料,孙文逃亡国外时的旅费,并派遣了一支医疗救护队等等,梅屋庄吉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上的扶助。

梅屋庄吉进行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援,在精神层面上也一直支持着孙文。

在革命成功后鼓励他与之后成为妻子的宋庆龄走到一起,并且为孙文在日本举办了婚宴等。

他们怎样认识的呢?1895年,梅屋在香港与孙文相识。

当时梅屋27岁,孙文29岁。

两人很快发现彼此志同道合,成了立志在中国进行革命的革命同志。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在与英国进行的鸦片战争中战败了,香港沦为英国的租借地。

孙文向梅屋求助说“这样下去中国早晚会被西方列强瓜分掉的,中国人民到时就成了奴隶。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中日两国更要团结起来将中国从殖民地进程中解救出来。

为了拯救4亿中国国民,为了雪耻亚洲人民的屈辱,为了挽回世界的人道主义,首先要成就我们中国的革命,除了打倒清政府以外别无他法。

请一定要支持我们”梅屋应允“君若举兵,我便以财政相助”于是同孙文结成了盟约。

其次介绍除了梅屋庄吉以外的支援者。

直接投身于革命的有宫崎滔天与弥藏兄弟,菊地良一,山田良政与纯三郎兄弟,平山周,萱野长知等人。

这些人中特别是宫崎滔天,曾劝说革命与共和国的成立是非常有必有的,引起了孙文的共鸣。

日本对辛亥革命之操纵与干涉 王 芸 生

日本对辛亥革命之操纵与干涉                                  王 芸 生

日本对辛亥革命之操纵与干涉王芸生(节录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日本对华之一贯政策,为煽动内乱,破坏中国之统一。

清末之排满革命,日本实援助之,助款济械,历有年所。

然彼非同情中国革命,其真正目的,系欲中国长久分裂,自相残杀,彼可坐收渔人之利。

在辛亥革命时,日本一面援助孙黄,一面又帮助满清反抗民党,而彼于首鼠两端之际,各取得其操纵与干涉之代价焉。

辛亥革命一经爆发,日本认为乘机渔利机会已至,而民党运动之内幕,亦以日本知之最清。

成都之战初起,日本陆军省即派侵略中国之老手齐藤季治郎赴扬子江上游调查,当彼行抵汉口之际,正武昌起义之时。

日本政府又派两个秘密团体赴上海援助民党,但当革命运动逐渐扩张之顷,东京显然充满不愉快之空气,十一月间,日本报章即开始干涉论。

关于日本之最初态度,驻东京美国代办司秋洛()于一Schuyler九一一年十月十五日电美国务卿诺克司()曰:Knox日本政府希望中国政府请其以武力扑灭革命,非至日本利益遭严重损害时,日本将拒绝采取任何行动。

除非列强促使日本动作,骚乱将任其继续发展。

日本政府准备采取迅速有效之动作,俄国将不反对。

此仅关于中国本部。

若革命及于满洲,日俄两国将不与列强相商,立即出兵。

在任何列强动作之前,两万日军能立达北京。

在香港之五千英军,因惧广东不能调开。

本使曾请日本代理外相,在未与美国政府预商以前,勿采取动作。

彼允事前使余闻知,彼又谓日美两国之地位应立采动作。

本使相信,日本将军独行动,盖彼之观点在使日本成为将来之中国政府所绝对需要者也。

日本干涉之意,日趋鲜明,十二月七日,日外相内田康哉通知驻日美国大使卜莱安()谓“敌对行为如仍继续,Bryan日本政府认为有考虑干涉之必要。

”迨清廷起用袁世凯,日本政府向英美建议共同干涉,由列强担保,建立一名义上的清廷政权。

十二月十八日驻华盛顿日代办致美国务卿一节略,其大略如下:……中国情形益坏,清廷之权利已等于零,而革党亦派别纷歧,显无真正领袖。

如任此种情形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

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之间有什么区别

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之间有什么区别

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之间有什么区别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都是中国和日本历史的大变革,那么你了解辛亥革命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之间的区别,希望能帮到你。

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之间的区别辛亥革命与明治维新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爆发的深刻影响中国和日本历史的大变革,因此很多人将两者相互比较,当然辛亥革命与明治维新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辛亥革命是一场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和平的但是彻底的革命,因为它推翻了在中国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中国没有了皇帝、封建官僚,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虽然辛亥革命只是在少数大城市市民中间产生影响,只在社会上层实行过,但是毕竟是一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但是明治维新却是明治天皇领导的一场被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而且还发生过倒藩运动,这场革命的初衷是因为将军架空天皇,天皇在一群保皇党的拥戴下展开的保皇运动,而且当时日本也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内忧外患下明治维新的一系列脱亚入欧的举措,派出大量考察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是辛亥革命所不具备的。

辛亥革命和明治维新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首先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人们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而明治维新本来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首先天皇制度没有废除,因此无可避免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且一直持续今天,尤其是军国主义,成为日本社会的封建毒瘤。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民主革命。

而导致这场革命失败的原因离不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虽然辛亥革命是那么轰轰烈烈,却仍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依旧没有变化。

从辛亥革命的性质看,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进步,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来看,后人可以得出了不少的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最大的力量,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强大的武装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蒸气轮船航行的问世,两国都发现闭关自守的状态已经维持不下去,西方炮舰在其中某一国港口出现,对另一国也产生影响。

文化的联系和共同的文字意味着其中一个国家的反应会迅速传给另一个国家,并且对挑战和应战的审察会引起反省和仿效。

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危机比日本与西方关系的危机足足早十五年;日本在1860年才完全与国际秩序发生关系,而同年,清朝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此后,日本领导人决心保持民族团结以对抗外国人的意志,因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使中国濒于毁灭的四分五裂状态而更加坚决。

不久,日本向现代化进军,这给中国带来鼓励,也带来了警告。

在刚进入本世纪之际,日本一跃而在国际间与列强平起平坐,这件事使它的各项制度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青年一代学习的中心。

这些年来,两国之间一国在另一国眼中的形象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给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课题,而这个课题到现在才正在产生成果。

对日本人来说,中国人从有头脑的、内省的和充斥于德川时代艺术家绘画中的圣贤,一变而为1895年印刷商们所描述的在近代日本军队面前仓皇逃跑的乌合之众。

这样他们就成了拙而忸怩的学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东京街头上,往往因其发辫和衣着而受到顽童们的嘲骂。

在中国人眼中,人们记忆中一度曾打破明末安宁的东洋矮子作为近代化的邻邦又卷土重来,并且答应把中国人带入光明的未来新世界,但事实上却证明在这个未来世界中有一个新的亚洲帝国主义。

在十九世纪中期,一份日本宣言告诫国民说,要象尊重中国人那样尊重西方人;但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日本的领导人警告其国民不要无批判地接受西方人对中国虚弱的嘲笑。

中国领导人在一开始交口称誉日本的成就,然后变成了恐惧,并且警告国民应把日本人看得比西方人更危险。

可是后来,当现代化的迫切性日益明显时,日本的现代化的制度依然成了学习的目标,而且日本本身也成了孕育中国革命的地方。

由于中日两国在各自的近代史中对对方具有那么重要的影响,所以对有关的两方面进行观察是有好处的。

战争的最后阶段璞鼎查于1841年8月10日到达香港,他在此指挥着一支取道印度洋和新加坡而来的远征军,到战争结束时,这支远征军将包括二十五艘正规军舰,十四艘汽轮,九艘给养船和载有一万名步兵的运兵船。

他立刻带领第一批共两千名士兵和一部分舰队向北驶到福建省的重要港口厦门。

该地区的指挥官颜伯焘①理应奋起应战,因为他已经说服清帝为那里的防务花费了二百万银两。

他有五十艘大战船,三个“坚不可摧的”堡垒和九千步兵,据估计,只要英军一靠近,就可以把他们打垮。

当这支远征舰队于8月26日停泊在厦门口外时,海军司令巴尔克确实发现这个城堡的防护墙非常坚固,炮弹不能穿透,但是中国炮手的协同炮击时间不足以阻止登陆部队夺取炮台。

该城本身坐落在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的后面,但颜伯焘却未想到予以设防。

相反,英国人悄悄偷越过那里,并且很快就占据了城周围的高地。

第二天,他们开进了城内。

英军仅死两名,伤十五名。

英舰队留下了一支军队就地戍守,然后就继续驶向巴麦尊打算优先夺取的目标——舟山。

郭富将军在这里倍加小心,因为中国人在穿鼻草约订立之后收回此岛时曾又大事加固工事。

可是在他第一次侦察后的第三天,即10月1日,他仍然攻占了这个城市。

虽然郭富在攻击中受了伤,但只有两名英兵被打死。

为了完全控制这一段浙江海岸,此时只需占领附近港口宁波就可达到目的。

英军在攻占河口上的据点镇海要塞之后,于10月13日向宁波推进。

负责浙江省军事行动的钦差大臣裕谦不久就接到消息说,宁波的大炮曾打得发烫,他的军队未战而溃。

大约正在裕谦打算自杀的时候,皇家爱尔兰卫队的乐队正在宁波的宽阔城墙上奏着英国国歌《上帝救助吾国女王!》的曲子。

在这年冬季,英军在这里进行休整时,这个舒适的港口城市当时就成了远征军的大本营。

这时,璞鼎查的计划(它受到查顿情报的鼓舞)是要求把战舰开往长江而把中国切为两半,并在运河穿过长江之处封锁对京师的粮运。

由于他的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在守卫已攻占的四个城市上,他就决定等到春末夏初从印度得到增援部队时再作计议。

这给了中国人发动春季反攻的时间。

清帝曾经断定,宁波的陷落说起来或许并非不幸之事。

夷兵目前已经陷入陆上作战,而陆战正是中国的长处,大批帝国军队在浙江发动有组织的战斗也许能一举把他们消灭干净。

由于他的许多官员向他隐瞒了他们的失败(例如颜伯焘声称已收复厦门),因此他觉得挑选一个他能信任的指挥官是绝对必要的。

所以他选择了他的堂兄弟奕经为统帅,此人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善写文章,但是他的军事经历主要限于主管御花园和猎苑,以及指挥北京的禁军。

奕经的特长是善于制订计划和搞准备工作,对这些事他干得很热心。

他刚到苏州,就着手把他指挥的一万二千名正规军和三万三千名乡勇统一组织起来。

由于他要依靠当地知名人士来获得地方上的情报,他在大本营外设置一个木箱,鼓励绅士投进名刺,并献计献策。

许多热情而无经验的青年士子因时值危机而辍学应征;每个官员都争先恐后要求有权使用亲随和享受其他官品津贴。

因此,这种指挥系统是极不明确的,这特别是由于从几个省调集来的正规部队都拒绝接受其他带兵官命令的情况造成的。

人们只看到军队打着鲜明的三角旗,穿着绣花战袍,手执金光闪耀的武器,而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分裂情况。

这些士子兴致勃勃,在军营里举办了许多茶会、筵宴和诗社文会。

胜利好象是没有问题了。

事实上,在军队实际进入战斗之前的一个月,一位有名望的画家以北宋美丽而色彩鲜艳的院体画法描绘了一幅凯歌高奏的战斗图画。

奕经本人甚至举行过一次作文比赛,这使他忙了好几天以决定哪一篇宣布即将来临的胜利的文告写得最好。

他最后选定了一篇,其中虚构了交战情况和对每个带兵官怎样传令嘉奖。

不错,清帝的这位堂兄弟的确对开战的黄道吉日问题有些关心,但当他某日在杭州一座寺庙中求签抽到了一张虎形签时,这个问题便非常顺利地被解决了。

因此很显然,攻击的时间应该是1842年3月10日凌晨3至5时,即壬寅年的寅月寅日寅时;而且也碰巧是春天雨季最盛的时期。

于是在战斗前夕,大多数部队拖着沉重艰难的步伐,越过泥泞的道路和沟渠而进入了阵地;又因道路泥泞,运粮困难,军队曾多日断粮。

士兵体力消耗殆尽,又受雨淋又挨饥饿,他们就是这样准备进攻的。

进攻分作三路。

原来的战斗计划(包括某些新增援的兵力)是要求三万六千人打进宁波的西门和南门,一万五千人夺取镇海,还有一万水兵乘战船和渔船渡海收复舟山。

实际上,全部兵力的百分之六十被派作总部的护卫兵,奕经就留下他自己部下的三千名后备军保卫他在绍兴(著名的酿酒之城)的指挥部。

其余的后备军处于宁波与镇海之间一座桥上由奕经的参谋长掌握。

这样,实际上真正用于进攻每个城市的人数约只四千人,而且当时甚至没有一个人想去打头阵。

由于这种畏葸胆怯,对宁波进行主攻的任务就落到七百名四川兵身上了。

他们奉命直到最后一刻才开枪,以保证攻其无备,但是他们的带兵官刚学会讲一点官话,使他们以为他们根本不应带枪。

因此,这些金川土著只带着长刀溜溜达达地走进了英国工兵的布雷区和皇家爱尔兰兵的榴弹炮射程之内。

当英军开火时,其他没有经验的中国部队被推向四川兵的后面,致使数千人拥挤在西门,死伤枕藉,那里的几条大街上血流成河。

英国人把一排排惊慌失措的清军步兵扫射倒地。

这是自从围攻巴达霍斯以来他们所见到的最恐怖的大屠杀,为此,英国人也感到恶心。

与此同时,在镇海的中国军队的作战就好得多。

如果奕经把他的后备军也投进去,他们甚至可以夺回这个城市。

但是,由于无须指出的那种带讽刺意味的癖好,他的指挥那些后备军的参谋长躺在驼峰桥上的轿子中大吸其鸦片,而且正当需要他的兵力的时候,他已陷入一种麻醉状态。

他的军官和士兵刚听到炮声就逃跑了。

这样只剩下攻舟山一路的水兵了,他们之中许多人生来就没有乘过海船。

他们刚一离开港口,大部分人就晕船,而带兵官因害怕遇到英军,后来二十多天里就在沿海来回行驶,定期呈交假战报。

就这样结束了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最后进攻,从而也葬送了缔结一项体面和约的任何实际的希望。

此后尽管有过一些英勇的战斗,但清朝对璞鼎查所长期规划的长江战役将只能完全处于防御地位了。

长江战役从1842年5月7日持续到8月20日,它以一面倒的形势在全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那里的数百万人以其肥沃的土地供养着这个帝国最富裕的学术精华阶层)展开。

5月18日,乍浦和在那里的满洲旗军驻防地被攻占。

未设防的上海在6月19日发现已经被放弃。

7月20日,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

运河因此被封锁,帝国被切成两半,曾经做过明朝的都城和统治象征的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

外国人所到之处,尽是一片惊慌和混乱。

郭富将军极力试图制止他的士兵任意奸淫掳掠。

据中文史料记载,有些印度掠夺者被他们的将官枪毙了。

英国人确曾搞过一种征集粮秣的制度,它给捐献粮秣者奖一块小牌子钉在门上,作为此户免受掠夺的保证。

但这措施又往往不起作用。

①军队不断为所欲为,掠夺城市住宅,征召船夫苦力,酒后污辱当地妇女。

更为恶劣的是随营的中国侍从和长江三角洲上的无赖,他们尾随英军进入被征服的城市,把住户抢掠一空,然后继之以放火焚烧。

很多城市居民预料到这种情况而事先逃往乡下,使守军在城里阒寂无人的市场上无法弄到给养。

士兵们既没有食物,又被洋鬼子有魔法的传言弄得士气低落,于是开始猜测在他们中间有“汉奸”。

因为在传统的中国军事历史中,要攻陷一座设防的城市的标准方法之一就是向“内应”行贿或进行说服,使他们从城内打开城门。

由于很多官员已上奏清帝,把许多失败(象宁波的失陷)完全归咎于“奸细”,因此满洲的将军们就倾向于相信英军主要依靠的是第五纵队。

这种把外国人与汉奸联系起来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中西贸易的最初日子里,而流传下来的军事传说只是加强了这种信念:欧洲人有笼络中国同伙的特殊有效办法,其中包括使人吸食鸦片上瘾。

确实有足够的证据使满洲官员们相信,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潜在的反抗者。

贱民,即清代社会的下层人民,一般都要依附于清政权以外的任何有政治权威或军事权威的人或组织。

另外,通过沿海贸易和鸦片交易,港口城市的种种罪犯、小商人和秘密会社成员都成了与西方人士有密切关系的人。

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广州附近的红巾起义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①所以当璞鼎查派波美拉尼亚的传教士郭施拉作被占领的舟山的地方官时,这个城内的每个不法之徒都抓住这个机会来利用与这个地区的任何权势集团(如绅士社团、衙门吏役和现有的各种股匪)②毫无联系的这位新保护者。

举例来说,郭施拉的捕快头目便是一个劣迹昭彰的操淫业的人,他利用他的新职务向富户勒索保护费。

这类消息被夸张成为不胫而走的谣言。

在整个长江流域,各方面都有奸细,如船夫、私盐贩子、土匪、市场恶棍等三教九流中的人物。

由于带兵官们开始分了一半力量来清查潜在的背叛者,这就对清朝的防务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