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开发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逐渐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部分。

这使得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产业模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首先,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和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利用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设计出更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性的文化旅游线路,如“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之旅”、“甘南草原自驾之旅”等。

通过将各个旅游资源进行巧妙组合,可以有效提升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品质和吸引力,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其次,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将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技术与旅游开发融合起来,以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可以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旅游线路规划和导游解说,提升旅游体验。

同时,可以借助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等先进的电子商务工具,实现旅游服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最后,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积极发挥社区和居民的力量,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社区旅游、分时租赁等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让更多的居民和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旅游生态系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服务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甘肃文化旅游业的品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其发展模式,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才能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业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合作开发创新研究

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合作开发创新研究
化 名城 、4 中 国优 秀 旅游 城 市 .0 国家 级 自然 3个 5个
路 沿线 的西 北 五省 区应 合作 进行 旅 游规 划 , 协调 开 发 旅 游 资源 . 同设 计旅 游 线 路并 组 织 客 源 . 作 共 合
进 行景 区景 点 的开 发经 营 . 区域 拓宽旅 游 资 源空 跨
弱 该 线路 西 安东 头热 , 鲁木 齐 西头 温 , 间冷 , 乌 中
开 发规 模小 、 收益低 。 与 它久 远 的历史 渊 源 、 这 丰厚 的文化 底 蕴和 独特 的 自然 景观很 不 相称 。 绸 之路 丝
旅 游线 路沿 途 景点 既有 竞争 性 。 更有 互 补性 。该 线
湖 、 场 紧 密相 连 的特 种 自然 景 观 独 具 风格 , 现 草 呈 神秘 、 犷 、 粗 奇异 的特 点 。 这里 曾孕 育 和产 生 了丰 厚 的历史 文化 遗存 , 保
存有 古代 通 往 中亚 和西方 的“ 绸之 路 ” 丝 遗迹 。 多 众 的宗教 圣 地 , 趣浓 郁 的 民族 风 情 . 歌 善 舞 的 民 意 能 族 文化 和豪 爽好 客 的 民族 性 格 . 不 呈现 出其 诱 人 无 的风 姿 。该 区位 于 我 国西北 部 ,主要 包 括陕 西、 甘 肃、 新疆 、 宁夏 、 海 五省 区 。 区包括 5 世界 自然 青 本 个 文 化遗 产 、5 国家 风 景 名胜 区 、3 国家 历 史 文 l个 1个
长期 以来 j 线 西 北 丝绸 之 路 五省 区 对这 条 黄金 线 几 _ 路 的开发 缺乏 区域 联合 . 这 条线 路 的旅游 成 了断 使
 ̄2 0 年甘 肃 省 哲 学 社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 07 阶段 性 成 果 。

标 , 育完善 “ 培 华夏龙 脉 , 年古 都 , 俑 故 乡 , 路 千 秦 丝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旅游的首选方式。

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特色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往探索,同时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载体,利用旅游为途径,倡导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旅游方式。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等。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对旅游的喜爱,同时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成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

在这些文化资源的支持下,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涵盖了诸多领域,比如文化遗产保护和维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文化旅游活动策划和组织等等。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

良好的旅游环境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旅游场所,同时也可以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良好的旅游设施则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让游客感受到更加舒适和自由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的支撑下,文化旅游产业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些文化资源受到了破坏和破坏,甚至有些文化旅游项目存在着群众环保问题和文化同质化现象。

这些问题成为了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

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维护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需要制定出完善的保护政策和合理的经营规划,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项目的审核和管理。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
2-05 《格萨尔》文学人类学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韩伟
2-06 先秦诸子考论:以荀、韩为中心 西北师范大学
24
马世年 2-07 《1949-2000 年中国诗歌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彭金山 郭国昌 季成家 张明廉 2-08 音乐学视野下的唐宋诗词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杨晓霭 2-09 古文字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田河 2-10 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何玉红 2-11 民国时期甘肃毒品危害与禁毒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尚季芳 2-1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转型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李育红 姜宗强 周红 2-13 新农村社会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张润君 任怀玉 刘红旭 梁 健 孟 蔚 2-14 西方政治哲学研究—政治自由理念的近代转向及批判反思 西北师范大学 马俊峰 杨晓东(厦门大学) 2-15 学术期刊网络采编读共享平台开发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图书馆 张 科 王景发 高 赟 陆北江 魏志鹏 2-16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 西北师范大学 张会田 巩林立
25
2-17 新时期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张秀华 王永斌 李秀玲 陶彦玲
2-18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相关问题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张喜爱 李红波 王晓丽 曾庆平 张书晔 常正霞 罗春燕 高赟韩晶
2-19 我国政府间财政职责划分及税收竞争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梁红梅 邹 晖 杨 莉 丁建微 吕翠苹
1-28 从绘画到设计——早期抽象主义画家对包豪斯的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 张学忠
1-29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城市学院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曹富雄 郭淑兰 朱进有 王子龙 李发展 何红彬 王璠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韩慧林(北京开放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区域旅游合作是现阶段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能够有效释放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提升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

西北五省由于旅游“地格”的相似性和传承性,客观上具有旅游合作的基础。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为西北地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围绕西北五省的旅游发展概况,深入分析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结合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是:建立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实施协同营销战略,打造强势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以期能够为西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2)03-0071-03[作者简介]韩慧林(1986-),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战略营销、品牌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共享机制构建研究(17CGL026)。

第2022年第3期(总第547期)商业经济No.3,2022Total No.547一、引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先导产业,旅游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丝绸之路这一经典旅游品牌被赋予新内涵、产生新关注、面临新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随之进行。

西北五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国内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由于地脉和文脉的相似性和传承性,客观上具有旅游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西北五省在区域旅游合作上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例如,在省际合作方面,2015年,西北五省等12个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省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了“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随后,由西北五省主导的“丝绸之路文旅产业联盟”、“丝绸之路经济带品牌联盟”也相继成立,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大多都流于形式,致使整个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内耗”较大,未能从更高的战略层次上形成互补与合力优势,成为旅游资源“大区”,旅游开发“小区”,品牌竞争“弱区”。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省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但是,这五省区在旅游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一、现状分析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西北五省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机制尚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共享不足。

2.软硬件设施落后:有些地区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交通不便、住宿设施老化、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3.缺乏专业化人才:西北五省区在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方面仍存在短缺现象,缺乏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旅游队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要求。

4.宣传推广不足:虽然西北五省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宣传推广工作亟待加强,提升地区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二、对策建议1.建立统一的合作机制:加强西北五省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2.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水平,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培育专业化人才: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训机制,打造一支具备国际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旅游队伍,提升地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4.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加大对西北五省区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和政策支持,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相信西北五省区的旅游合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壮丽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开发西北计划书

开发西北计划书

开发西北计划书1. 背景介绍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然而,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和资源枯竭的局面。

为了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我们提出了开发西北计划。

2. 目标开发西北计划的目标是实现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使其逐步接近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

2.减少西北地区的贫困人口比例,并推动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3.促进西北地区资源优势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主要举措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举措:3.1 优化投资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我们将优化西北地区的投资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提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投资者信心。

3.2 发展现代农业西北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推动农业现代化,并采取以下措施:•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工农产品,提高附加值。

•推广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键。

我们将加强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以下措施:•改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发展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

•提高电力供应能力,确保供电稳定。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

3.4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了提高西北地区产业竞争力,我们将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具体措施包括:•发展新兴产业,如能源、高技术制造业等。

•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4. 预期效果通过开发西北计划,我们预计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逐步提高,接近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

2.西北地区贫困人口比例显著降低。

3.西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明显增加。

学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范文最新推荐------------------------------------------------------ 学习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的新发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这就是,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新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进一步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首先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力保耕地不减少、力争地力有提高。

还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做好节水优先大文章,解决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终要靠科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 23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市场需求是导航仪,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

开辟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保什么、放什么,保多少、放多少,进行系统谋划,做到心中有数。

要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现实潜力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现实潜力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科研热词 青海湖 需求和供给 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 草地载畜量 联动开发 竞争扩散 畜牧业 潜力 旅游产业 数据包络分析 效率评价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可持续发展 区域零售 区域合作 动力学模型 农民工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地经营权流转 丝路申遗 tobit回归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土地利用 国际竞争力 可行性 双塔式分层保险 倍差法 传播机制 传媒 优化 优势 价值经济零剩余分界点 价值经济关系 交互发展 举措 中国-东盟自贸区 业绩指数 rca指数 m-l生产率指数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科研热词 金融支持 金砖国家 质量标准分层 语义互联 行业构成 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竞争力 研究述评 研究方法 皖南 生命科学 现代服务业 环北部湾 潜力 海洋人类学 气候智能型 民族问题 数据网络 指标体系 挂钩 基本公共服务 城乡建设用地 均等化 后危机时代 双塔式驱动 区域旅游国际化 区域性产业 北碚区 包容性发展 农业气候危机 农业发展 关联数据 优化选择 价值经济零剩余分界点 乌鱼嘴价值经济结构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ofdi投资合作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贸易通道,在古代连接了东西方文明,促进了文化、技术和商品的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再次受到世人关注。

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迹遗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和体验。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产品服务水平不高、市场营销不足等问题。

深入研究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动力。

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其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对于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充分挖掘和保护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并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多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文化的机会。

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社会关系。

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下冶力关大景区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冶力关大景区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冶力关大景区旅游发展路径研究摘要:为响应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甘肃省提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建设20个大景区的战略举措。

由于大景区本身占地面积大、涉及行政单位多、资源类型丰富等特点,形成区别于中东部景区的特殊规划和发展路径。

本文以甘肃省甘南州冶力关大景区为例,探讨大景区发展的多元路径,为我国西部地区大景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字:“一带一路”战略;冶力关大景区;旅游发展路径1 甘肃省大景区建设背景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架设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赢发展的桥梁,为我国中西部城市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东西1600多公里,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序列中最为完整、遗存非常丰富的段落,也是中国华夏文明、游牧文化、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特征最为明显、风格最为独特的核心区段。

2014年甘肃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提出在省内重点建设20个大景区的构想,以此充分发挥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区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充分发挥大景区聚集要素、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2 甘肃省大景区建设需求大景区建设目的是将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体量大、产品多、吸纳能力强、空间连贯完整、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统一顺畅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从区域层面来看,甘肃省旅游景区整体上资源品质较好,形成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张掖丹霞等诸多世界级旅游品牌,但现状仍存在资源分散发展、属地管理限制多等问题,特别是在管理体制层面,存在多级操作的现象,对区域资源的统一保护和开发不利,亟待通过建设大景区,落实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实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

3冶力关大景区概况及资源特色冶力关大景区范围包含甘南州合作市、卓尼县、临潭县部分乡镇以及省属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洮河林业局冶力关国家级森林公园、九甸峡周边区域,总面积约2466平方公里(如图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研究郑玉雯;薛伟贤【摘要】对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实现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探索沿线国家在协同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有助于准确认识和把握沿线国家的协同发展规律.本文立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特征,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空间关联及其内在扩散作用机理,从比较优势(RCA)、经济联系(RER)和价值链分割(RVS)三个维度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哈肯模型实证分析2008-2012和2013-2017十年间两阶段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2个主要国家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并进行分阶段识别序参量.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比较优势演化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沿线国家协同发展的序参量由2008-2012年第一阶段的RCA转变为2013-2017年第二阶段的RCA和RVS,实现了由单一驱动机制转向多重驱动机制的协同演变,沿线国家协同发展进程进入了新阶段,协同程度整体上由低协同状态上升为高协同状态;市场分割程度降低,得益于沿线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以及技术溢出水平的提高;协同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逐渐开放并得以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区与拓展区协同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研究结论旨在为沿线各国加快构建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与合作协同体系,以及解决丝路沿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15页(P78-92)【关键词】协同发展;哈肯模型;序参量;丝绸之路经济带【作者】郑玉雯;薛伟贤【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一、引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转变,催生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形成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逐步扩展合作与交流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的文化和旅游业开始向世界推广。

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焦点。

本文将对该领域进行浅析,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这些国家中,中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热门景点之一,201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亿人次,其中80%以上的游客来自国外。

同时,该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该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其次,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激烈,该地区需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由于该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缺乏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这也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问题1.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古迹、文物等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但其保护工作仍亟待完善。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地方,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交通、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3.多种文化交融的互传难度。

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化不同,而旅游业需要多种语言、文化的融合,需要更专业的工作人才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1.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探索并建立一系列保护措施,保证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同时得到有效利用,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升级。

加大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投资,加强交通、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

3.加强人才培养和顶层设计。

探索出行业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多语种培训,为沿线国家进行旅游交流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机制及调控路径

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机制及调控路径
深化对策建议的实践指导意义
未来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对策建议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实际保护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生境 质量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提出具体 的保护和提升方案和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时间演化特征
时间动态
旅游目的地的生境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自然环境的变 化、人类活动的干扰、旅游政策的调整等。
时间演化模式
根据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类型和开发模式,生境质量的时间演化模式可能有所不同,一些旅游目的地可能在短时间 内迅速降低,而另一些则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缓慢降低。
发展等。
02
生境质量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旅游活动的强度和方式对生境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适度的旅游活动可
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过度的旅游活动则可能导致生态环境
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03
社会经济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人口规模和素质等因素也会对生境质量
产生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往往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
推广绿色旅游
倡导绿色旅游,鼓励游客采取环保、 低碳的旅游方式。
旅游目的地生境质量可持续管理路径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Hale Waihona Puke 加强生态承载力评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旅游目的地的 规划、开发和管理中。
开展生态承载力评估,确保旅游活动不超 过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 的循环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
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生境质 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这 些问题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

《2024年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范文

《2024年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范文

《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节事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通过深入分析节事资源的特性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以期为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节事资源的特性节事资源具有独特性、文化性、时效性和区域性等特性。

独特性指节事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文化性指节事资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时效性指节事资源的时间限制,其举办时间和周期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区域性指节事资源与地域的紧密联系,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受地域限制。

三、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拉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节事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性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 供给推动:节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运作等手段,推动节事资源旅游产业的发展。

3. 产业链延伸:节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划先行:制定科学的节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2. 政府引导: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手段,引导和推动节事资源旅游产业的发展。

3. 市场运作:引入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节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4. 品牌建设:加强节事资源的品牌建设,提高节事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地举办的节日庆典活动为例,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活动举办,形成了以节日庆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经理论研究2015年 第4期[收稿日期]2015-03-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63024);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C128)(NJSY4114);呼和浩特科技局项目(2013-农-1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NMGIRT1306)[作者简介]李文龙(1986-),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开发模式研究李文龙1,2,林海英3(1.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2.中蒙俄经贸合作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3.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 要]旅游动力机制是一个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以经济学推-拉理论为基础,以西北丝绸之路区为研究样区,分析其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探求其制约因素,找出驱动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需求的内外部因素和动力因子及其社区居民和当地政府扶持供给旅游产品的动力因子,研究表明:(1)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机制包括需求、供给、营销、扶持4个系统,11影响个因子;(2)基于推-拉理论的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对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骨干作用,营销系统与扶持系统是需求系统、供给系统的纽带与保障;(3)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社区等因素是西北丝绸之路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者。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西北丝绸之路区[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5)04-0030-10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旅游业作为西北丝绸之路区的新兴产业,为西北丝绸之路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动力机制是一个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构架,近年来关于旅游驱动力的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多以城市旅游研究为主。

王华(2002)以汕头市的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为城市经济活动是城市旅游吸引力重要因素[1]。

钟韵等(2003)以经济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认为城市旅游吸引力三要素包括引力、支持力及中介[2]。

哀国宏(2004)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对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矛盾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是矛盾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3]。

黄震方(2000)以旅游促进城市化为依据,对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最终认为旅游城市化支持系统包括城市的载体机制、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行为系统等[4]。

杨俭波(2003)认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化是由于旅游地环境变化导致,而影响环境变化的事各种旅游流的作用[5]。

张朝枝(2003)以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认为旅游地的发展与衰退是因为旅游市场的变化而导致的[6]。

综上所述,关于旅游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城市为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是旅游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旅游环境变化以及旅游媒介,而从客源地视角对驱动机制研究较少。

本文以经济学推-拉理论03为基础,研究驱动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需求的内外部原因和动力因子,建立西北丝绸之路地区旅游开发模式。

二、研究区界定及区域旅游发展现状(一)西北丝绸之路地区界定西北丝绸之路区,主要依托城市包括西安、天水、兰州、嘉峪关、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喀什、银川、西宁、格尔木等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

因此,本文认为西北丝绸之路区主要有陕西、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省份[7]。

(二)旅游资源现状西北丝绸之路区矿产资源丰富,由于是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呈现乡土性、差异性、生态性等特点,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多是世界级的,具有很高的旅游经济价值,其中在我国74种旅游资源分类中,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资源具有73种,可以说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优势明显(表1)。

 表1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地分布省、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家)优秀旅游城市(个)历史文化名城(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个)资源总数(个)资源总数土地密度(个/km2)资源总数人口密(个/万人)陕西77 11 1 1 26 23 139 1.1750 0.0578新疆58 13 1 4 13 9 98 0.5904 0.0468甘肃42 12 2 3 19 16 94 3.9831 0.0197宁夏17 1 1 1 4 6 30 5.7915 0.0492青海18 2 1 1 7 5 34 0.4707 0.0616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的发展对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各省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8]。

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旅游业开发晚,发展速度较快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北丝绸之路区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主要原因是西北丝绸之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产业也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过程,但该过程随着西北丝绸之路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缩短,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至今只用10年的时间,但由于西北丝绸之路区经济社会水平逐渐提高,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产品开发深度加大,旅游市场逐渐成熟,景区景点的可入性明显加大,这些因素促使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产业在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受到了各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省区市相继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与规划,加强旅游产业化意识,规范旅游市场,增加地方旅游投资额,加快了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发展速度(表2),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

 表2西北丝绸之路区“1995-2011”期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情况(单位:美元)省区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陕西91 107 126 120 126 137 149 138 253 352 545 577 558 602 670新疆74 71 82 86 95 99 99 49 91 100 162 136 137 185 465甘肃11 32 33 36 52 46 52 19 37 44 135 31 79 104 129宁夏1 1 1 2 3 3 2 1 2 2 3 3 4 6 6.2青海2 3 3 4 7 9 10 5 9 11 16 10 15 20 26.6 2.旅游资源开发速度快,旅游开发呈现一定规模随着西北丝绸之路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也逐渐完善,特别13是旅游饭店数量增多,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强和旅游市场逐渐完善(表3)。

特别是以省会、首府为依托的旅游中心城市,以航空和高速公路为重要的旅游内外部交通及通信设施的完善对于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表3各省区主要旅游景区开发水平省、区固定资产原值(万元)营业收入(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从业人员(人)企业数(家)利润率%陕西132112.81 32125.65 4.18 7677 181 24.83宁夏88234.44 14327.00 4.79 2993 54 20.79新疆268845.56 78191.75 7.45 10497 179 11.63青海18484.48 4041.90 3.97 1017 48 30.73甘肃2420.00 383.00 5.47 70 2 42.3 3.旅游业总体水平低,区内发展不平衡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较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偏重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呈现“东快西慢”的旅游发展格局。

大部分的风景名胜区与旅游景点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广州、厦门、深圳等。

虽然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特点突出,但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旅游产品较少,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更没有转化成旅游经济优势,因此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及全国旅游业发展水平。

三、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因素分析(一)西北丝绸之路区区位优势分析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地处我国地理的第二阶梯面上,各种地理因素加上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各种奇异的地貌景观。

本区高山、雪峰、大漠、戈壁、高湖、草场紧密相连的特种自然景观独具风格,呈现神秘、粗犷、奇异的特点。

这里曾孕育和产生了古老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存有古代通往中亚和西方的“丝绸之路”遗迹,众多的宗教圣地,意趣浓郁的民族风情,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和豪爽好客的民族性格,无不呈现出其诱人的风姿。

该区位于我国西北部,主要包括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五省区。

本区包括5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7个国家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9个国家森林公园和36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国家地质公园,3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8个,3A级以上景区有162个。

西北五省区地域相近,山水相连,资源富集,经济互补,旅游协作与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

五省区应更加务实地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整体促销优势,大力向国际、国内市场推出“丝绸之路”,并确定其跨区域长线和邻省区中短线丝路新旅游产品。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带动优势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西北丝绸之路地区快速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大机遇。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的意义尤其突出。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让丝绸之路这个在历史上随古代中国强盛而开启的东西方交流通道,将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旅游汇聚人气,推动贸易,促进交流,影响持续深远。

可以说,旅游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最好的支撑点和平台之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利于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于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沿线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23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独一无二。

无论是大漠孤烟,还是冰川探险,都具有开发成为旅游资源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