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北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北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摘要: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发自中国古代长安(今陕西西安),沿泾水西行到达河西走廊、西域各地抵达中亚、西亚等地并一直通往地中海各地陆地交通要道。它从西汉开通至十九世纪中叶衰落之前,其经济与文化等往来延续2500年,都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它渐渐衰落被西域风沙掩埋,失去了它往日的繁华。探讨它衰落的原因,从中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渊源,对于今天的我们西部开发和对外交流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浅析 ;丝绸之路; 衰落 ;原因

一、丝绸之路的缘由

19世纪8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Sick Road一称,意思即为“丝绸之路”,将这条古代中国与西方交往国际交通线称为“丝绸之路”。本文就西北丝绸之陆展开论述,其在李明伟的《丝绸之路贸易史》从主要从丝路作为一条重要的商路展开论述,详细讨论丝路对外贸易的历史;蒋致洁的《试论丝绸之路贸易的衰落》文中通过结合中外双方经济环境、贸易方式等讨论衰落原因;孙满利的《交河故城衰落的原因分析》论述丝绸之路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关系,故城对丝绸之路兴衰影响,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旨在探讨它衰落的原因,为兴盛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做出贡献,为西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文中丝绸之路走向在我国境内,从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陇西、金城(今甘肃兰州)进入河西走廊;走陇西、临洮一线的,还可以通过青海东部涅水谷底,穿越柴达木盆地,到达新疆南部;在新疆地区,沿着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南道经楼兰于阗、皮山越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北道经车师前往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到达安息、大秦等地。本文将就这条西北陆上丝绸通道展开论述,探讨它衰落的原因。

二、丝绸之路开拓

先秦时期,活跃在河西地区的民族有塞种、大月氏、乌孙和匈奴等,他们在自然环境和战争的影响下,先后向西迁移。他们的西迁对早期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做了先行者,为后来张骞率领团队出使西域,开通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创造条件。

汉朝政府通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到汉武帝时,以是“鄙都廋禀尽满,而府库余财”,[1]可以看出汉朝经济发达,国家富裕。但于此相对的是国家周边并不太平,特别是日渐强大的匈奴族多次侵扰,使大汉王朝周边动乱。匈奴曾多次挥马向西,骚扰河西走廊各地方,掠夺财物、破坏生产;并且匈奴

因军事力量强大统治西域很多民族,他们因地制宜,破坏西域和中原的贸易,组织人马进行贸易税收和抢夺货物,获取极大的利益。他们的这种行为造成汉朝和西域的交流中断,西域地区战争不断,影响极为恶劣。汉武帝执政以后,决定联合远在远在西域大月氏,从两面夹击匈奴,打破匈奴对西域的统治,不再让匈奴对河西地区形成继续侵扰。就此汉武帝选派张骞率领众人进入西域,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公元139年,张骞率领将士向河西走廊进军,一路艰辛,忍受各种苦难到达大月氏统治区域进行政治活动,于公元126年返回中原。史书将张骞出使西域的这次行动称为“凿空”,意为伟大的探险,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出行,标志着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①

三、丝绸之路的鼎盛

它的鼎盛,随着隋唐的到来而鼎盛。隋统一后,展开对西域经营。隋朝建国开始征伐突厥取得一定胜利,并在公元607年隋炀帝曾亲至张掖(今甘肃张掖),加强对河西管理。公元608年隋又灭西北少数民族吐谷浑,在吐谷浑以前生活的地方设鄯善、且末等郡,强化对西域的管理统治,使商业贸易再次兴起出现繁盛,这次贸易不仅为唐经营此路做了准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为以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代是中原地区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更为明显,长安居住着各国的留学生,相互之间联系密切。西域文化对唐代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力,特别是在艺术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向达曾指出:“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从这些可以看出西域文化在唐代是十分受欢迎,留下了大量精神文化遗迹。[2]这种文化的繁盛,还表现在宗教思想也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陆传入,得到唐政府的认可,它们在广大地区相继传播,信众众多。可以看出唐朝对外来文化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对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唐朝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的贸易,发展便利交通和贸易开明政策,长安成为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枢纽,在经济、文化方面远超前朝,西北陆上丝路也达到鼎盛的局面。

四、丝绸之路渐渐衰弱

中国历史的继续发展,使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也在繁荣和衰弱间更替。安史之乱后战火不断,西域各地也动荡不安,丝绸之路也逐渐失去往日辉煌。公元10世纪中叶,大宋王朝开始,他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等处于敌对状态,其中西夏占领河西地区以后,影响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同时,

宋朝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航海技术的发达,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通道,使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失去往日辉煌。相关史料记载,在南宋时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丝绸没有再生产。

元朝时,开通草原丝绸之路,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搁置一边。①明清时期,划嘉峪关为界,缩小丝绸之路范围,减少它的利用价值,使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完全走向衰落。自此这条古道上再无商队经过,终于变为中西友好往来的遗迹。

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文中只是总结导致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其它对我们今天西部开放、中西交流和发展经贸关系,再次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一)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约和对外贸易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以自己自足封建小农经济为主要方式,土地被地主所占有。只有少量的生产剩余产品流入市场,“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那时虽有交换,但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②同时封建的朝廷、官府和地主在农民身上的剥削压迫,土地兼并和农民破产现象严重,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同时还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把先进技术和工艺视为奇技淫巧而加以排斥。[3]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处于长期相对的停滞状态,变化是非常缓慢的,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到鸦片战争前夕,已有两百多年,也没有形成新的阶段,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还是萌芽状态,因此很难就对外贸易形成规模。虽然这种状况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改善,沿海地区虽然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大规模的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商品流通无法大规模流通,商品的流通量一再缩小,使丝绸生产规模减缩,造成的影响使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同时中国古代社会对外交流由国家掌控。随着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统治者为控制人口固定在土地上,必定实行干预措施,即所谓的“重农抑商”,如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管卖和宋代实行均输法,都是针对商人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对商人进行一定压制,这样的措施,压制商人的积极性,是商品交流减弱。特别是清朝廷对于一些比较有发展的生产部门,如丝纺织业和矿产等,往往采取限制生产和强制以低价收购的办法,另外,政府还通过关税和市场税来阻止贸易的发展,采取“不必官为经理,亦不必令进关抵肃,于哈密以东布隆吉地方,招集商贾,同通事评定物价,于嘉峪关盘验稽查,量定税则收税”的政策,③可以看出在封建王朝时期,各个王朝统治者在操控市场,进行相关的贸易,其中压抑商人的方法和程度虽有差别,但始终大都没有脱离过经济干预的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多外贸易的方式,影响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慢慢中断,这是其主西

①杨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机制[J].

②蒋致洁.试论丝绸之路贸易的衰落[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