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化关系示图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
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思政课程的本质和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育。
思政课程的演变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的演变、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探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
2. 正文2.1 思政课程的演变思政课程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提升,思政课程不断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革。
最初,思政课程起源于传统的德育课程,着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引领。
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课程逐渐从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变为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不再只是灌输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增加,思政课程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程也逐渐融入到学校各个方面,如学生社团、志愿活动等,形成了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格局。
思政课程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政课程不再只是一门传统课程,更成为了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2 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关系及优化路径--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收稿日期:2020-07-03作者简介:李婉露(1982—),女,甘肃庆阳人,甘肃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中医药大学2019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模式与路径探索”(YBXM-4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职责,关系解决好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使命要求。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其改革创新。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可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发挥主客体双方的作用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主客体双方及教育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这种技术的革新也将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思政教育作为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用万物互联的技术及思维来重构未来的教育,教育者将不再是知识拥有的权威者,其对受教育者的施教也将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道”“解惑”,而更多依赖于双方的互动,在互动中学生提出更多质疑和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培育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然而思政教育主客体双方要如何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将是研究的核心。
本文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研究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强化相关学理的探讨深度,引领思政教育主客体互动行为,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范畴下的主客体关系辨析(一)思政教育主体与客体主客体是一对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是在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来谈主客体的,他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前提出发,认为社会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历史的主体,自然作为被人所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为客体,客体即为人的活动的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作者:岳云强刘婷孙娟娟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年第02期[摘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080-0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这为研究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1978——1985年,拨乱反正,初步恢复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始逐步进入恢复阶段,教育部明确规定: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階段各专业均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同时,文科专业增设国际共运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此外,还增加了国际共运历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
允许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使用自编教材,但是,仍有个别高校继续使用之前的教材。
[2]可见,这一阶段,课程虽然初步实现了统一,但教材不统一。
(二)1985——1998年,走上正轨、初步发展的阶段1984年9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明确提出,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要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门类和教材编写方式。
随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规定“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4门课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的“85”方案。
[3]1987年3月,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85”方案,教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硕士生、博士生学习阶段必须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有 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志愿服 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 升思想政治素养。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 统一。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 段,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打造一 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打造一 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案例二:某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
01
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该专业课程深入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
实现课程目标融合
将课程思政的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 质和文化素养。
促进教学内容融合
在保持各自课程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
加强教学评价融合
建立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全面评价,推 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
全套高中政治思维导图word清晰打印版
全套高中政治思维导图(清晰打印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国家财政•征税和纳税•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宗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06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的挑战
教育理念转变困难
01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课程思
政”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
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不足
02
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03
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难以在专业课程中有效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强调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知 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挖掘课程中的思 政元素
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 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要深 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 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 引领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学方式方 法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创新教学 方式方法,采用启发式、案 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 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 节
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 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课程 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合理 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 实践中感受、领悟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2 3
学生思想状况明显改善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施课程思政后,学生的思 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认同度明显增强。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课程思政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 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对 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社会反响积极
课程思政的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 可,许多高校和企业纷纷效仿推广,形成了良好 的社会效应。
课程思政的知识结构与动态演化 基于课程思政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二、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课程思 来自研究热点1、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的重 要思想。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和呈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相关 知识,为教育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帮 助我们系统地整理和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四、结论
本次演示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课程思政 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研究热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课程思政领域 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一种 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因此,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课程思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知识图谱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 课程思政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基于科学知 识图谱的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科学知识图谱在课程思政中 的应用
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示学科领域知识的工具。在课程思政 中,科学知识图谱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图谱及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课程思政” 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深度逐渐增加,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未来, “课程思政”建设将会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 遇。
参考内容二
(2)研究深度逐渐增加:随着研究的深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也 逐渐丰富。从最初的简单探讨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到现在的研究如何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结高中政治知识框架图
总结高中政治知识框架图1. 政治必修一二三各单元归纳学问框架我有哲学的,也就是高二上册。
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唯物辩证法: 1.物质打算意识原理。
2.意识到反作用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客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5.自然界的存在和进展是客观的。
6.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辩证唯物论:一.联系 1.普遍联系原理。
2.因果联系原理。
3.全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4.联系的客观性。
二.进展 1.事物是变化进展的原理。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3.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三.冲突 1.对立统一的观点2.冲突的普遍性原理 3.冲突的特别性原理4.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关系原理5.次要冲突和次要冲突辩证关系原理6.冲突的主次关系原理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 1.熟悉是变化进展的原理 2.实践打算熟悉原理 3.熟悉队实践的反作用原理 4.培育科学的思维方法 5.熟悉的根本任务 6.实践的基本特征 7.实践对社会进展的作用这些都是主干学问点,盼望你能用到那你要什么?经济学还是政治学?2021年高考政治学问点 3.树立企业信誉和抽象(1)企业的信誉和抽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运营成败的重要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2)企业的信誉和抽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创立名牌。
核心提示:运营者注重企业的信誉和抽象问题,要在市场上开展正值竞争,反对不正值竞争,诚信运营,反对欺诈,创立名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抽象。
考点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均资源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进展必需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农业之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共52张PPT)
(2)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 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 判一判:
(1)部落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提示: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 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结构表
必修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学分) 必修2 经济与社会(1学分) 必修3 政治与法治(2学分) 必修4 哲学与文化(2学分)
选择性必修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学分) 法律与生活(2学分) 逻辑与思维(2学分
2019统编版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观点一是正确的。 ②私有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人 们有了最初的私有观念。观点二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是错误的。 ③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私有观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 发展,私有制将灭亡,并不是天然合理的,私有观念也将随之消亡,并不会 永远存在。观点三也是错误的。
阶段,也
2 原始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长达二三百万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 器(打制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 新石器(磨制石器) 时代。
3.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极其低下。
探究活动一
阅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 条被子。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 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
你们自己造!
我种地的效率高, 和你们一起种地平 均分配很吃亏,我 家想要一块地自己
高中政治必修四各课结构图-PPT
注意:任何真理都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得统一。真理就 是客观得,即真理就是绝对得,具有绝对性;真理又就是具体得、 有条件得,即真理就是相对得,具有相对性。
4、如何运用联系得观点分析问题 ⑴联系具有普遍性; ⑵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具有多样性与条件性; ⑷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得固有联系改变事物得状态,建立新得具 体联系; ⑸整体与部分得关系; ⑹系统优化得方法。 5、如何运用发展得观点分析问题 ⑴一切事物都就是变化发展得,要求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 ⑵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⑶事物发展得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⑷事物发展得状态——量变与质变;
⑹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法⑹瞧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主流与支流
(7)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
-法(7)两点论与重点论得统一
矛盾就就是对立统一 做到一分为二、全面地瞧问题。
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
承认矛盾得普遍性、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 题具体分析。
→另外应注意得观点 ⑴意识活动有目得性;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⑵自然界就是客观得,要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界与谐相处。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与控制作用。 ⑷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得统一。
•
1、当今世界正处在发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
中国在新得历史起点上向着新得奋斗目标迈进,文化得
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我国文化整体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与 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党得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 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文化兴国”,努力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得奋斗目标。全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得共同思
建国以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第2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Vol. 2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7────────── 收稿日期:2007-01-08作者简介:罗建平(1954-),男,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政策。
- 103 -✧政治学法学研究✧建国以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罗建平,胡继冬(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7)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而生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实践中,历经初步探索和曲折建立、恢复、改革发展等建设阶段,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在课程设置顺序上,它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再到思想政治品德课、最后到共同发展融合的演变过程;在名称上,它经历了从“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到“高校思想品德课”、再到 “高校两课”、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过程;在基本建设上,它经历了由不成熟、不规范到比较成熟、规范,再到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又到在创新中发展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历史沿革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3-0103-04一、建国初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步探索和曲折建立(1949-1976年)(一)1949-1956年的初建期建国初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新民主主义建设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需要,在老解放区教育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课。
这是一个创建、摸索和学习的过程。
这期间,思想政治课有着老解放区的浓厚传统,即围绕政治运动搞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教学工作的指示》,规定:“为了纠正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的错误认识和只有政治课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目的不正确看法,‘政治课’一名称应予取消,‘社会发展史’一课目应增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部分,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的科目。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规律ppt课件
❖ 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 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 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 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
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 道德观等,是思想品德的核心。
❖ 一个孩子如果被父母唾弃,这个家庭就是他的地狱;一个孩子 如果被老师唾弃,这个学校就是他的地狱;一个孩子如果被父 母和老师同时唾弃,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地狱。
❖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
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
❖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 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 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胆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 就学会了负罪。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 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 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 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2、外部环Leabharlann 影响制约过程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 和。它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 大部分。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 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通过人的主体活动 和人际交往等实践形式)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社会环境 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 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
❖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图解PPT课件
01
“八个统一”提出背景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白云城”。“白云城”顾名思义每当下雨天时,许多白云都聚集在这里。我站在“白云楼”的看景台上,整个长城的景色尽收眼底,长城好似一条巨龙横卧在青山之上,极为壮观。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八个相统一党课
汇报人:XXX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高一政治必修一)1.1 原始社会
生产力发展
出现剩余产品
生产资料私有
生产工具的私有 牲畜的私有 土地的私有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私有制的确立
社会化分工 阶级
课堂小结
思考并分享: 1.参照教材,阐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说明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水平——低下(石器时代) (2)生产关系特点
所有制
人与人的关系 分配方式
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 平等互助
平均分配
劳原动始产品 共产主义
形成原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决定其生产关系。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1 人类漫长的童年——原始社会
分议题:如何看待私有制的产生?
自主学习教材,落实以下问题:
1.识记原始社会的地位。 2.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3.识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及其产生过程。 4.理解原始社会解体的历史必然性。
【名词点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表
必修
选择性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经济与社会》1 《政治与法治》2 《哲学与文化》2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
《法律与生活》2 《逻辑与思维》2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总议题: 回望人类社会发展
历程,探究人类社会发 展的规律是什么?
鹅嘴锄,最初是用木或竹制造的,因形如鹅嘴得名,后来安 装上质地坚硬的锄头或锄刃上,以石、骨等为原料,鹅嘴锄在 原始社会末期的应用,反映了农耕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产品 产量的重要举措。
思考: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给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带来了什么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历程和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俺课课程设置易程和创新发陈杰12(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无到有,课程设置上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和创新,其主要经验为:在全面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教学核心内容;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规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课程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历程;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0)09-0009-05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0.09.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卓越贡献。
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几经变更,但是始终与时代发展、与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梳理回顾课程设置历程总结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历程1.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接管旧大学伊始,就指示大学开设思政课程。
经过了一个短暂的“自下而上”即由大学自主选择开设思政课课程的时期后叫于1949年10月8日发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各高校均要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新民主主义论\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要求,综合性大学及财经艺术等学院应按照第一、二、三年级的顺序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工、农、医等专门学院按照第一、二年级的顺序分布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此“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异同点,并探讨如何正确把握这种关系,以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首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最后提出在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这种关系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实践中的有效融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其内涵在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跨学科性:课程思政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程,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学科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隐性教育:与传统的显性思政教育不同,课程思政更加注重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合性: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性:课程思政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创新性:课程思政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需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充分发挥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作者:楚国清王勇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1期[摘要]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主题,有其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重逻辑。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构成其历史逻辑;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现实需要和统筹规划的应然选择,构成其现实逻辑;专业思政内涵在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的规定以及“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理论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构成其实践逻辑。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2)01-0018-0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围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何以立德、何以树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当前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问题和新主题,也是新时代高校办学治校的新使命、新任务,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部署,又体现了立德树人实践的深化拓展,是育人主体性更高程度的回归和实现。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发展到专业思政甚至学科思政,具有历史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探讨从课程思政发展到专业思政的内在逻辑,其内在逻辑可以从高校思政政策体系演进、课程思政跃迁的现实诉求、“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化四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演进为专业思政的历史逻辑“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发展响应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诉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及所颁布的重要文件、高校思政政策体系及其发展脉络,专业思政发展经历理念孕育期、确立期和实践期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