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1895年阶段特征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1860—1895年阶段特征
低,故C项错误。
7.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
推动。这一状况( )
A.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 C.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 D.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项。
2.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度
满族
总督 汉族
巡抚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答案】 C
0
15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第二条线索:抗争与探索。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 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1)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 近代化的历程。
(2)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把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 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3)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 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不断开展斗争。
轮船招商局
“亲戚式庇护”
华新纱厂
“朋友式庇护”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A. 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B. 推动了民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C. 促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A
D.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的起步是指洋务运动,
1860--1895的中国近代史
知识梳理——近代中国(1860~1895)
思想上: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希望引进西方科技维 护清政府封建统治,挽救中国的危亡;在洋务运动后期, 洋务运动弊端暴露,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 派,希望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
一、政治: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梳理——近代中国(1860~1895)
经济上: ①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 中游地区,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 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③19世纪60、70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 诱导下,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产生。
1、原因 2、经过
战争经过
旅顺
黄海海战 1894.9.17 平壤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一、政治: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
3、结果及其原因 4、不平等条约及其危害 5、影响---对中国—双重、日本、朝鲜、世界
二、经济: (一)洋务运动
三、思想文化:
(二)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
1、原因: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西方资产积极思想的传入 (3)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一些人认识到只学技术不够,还应学习西方 制度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 2、主张: 3、评价: (1)对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立了启蒙 作用 (2)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内容---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海军、教育、交通 运输 5、结果及其原因 6、影响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第13讲——中国近代史1860-1895
●知识梳理
3、思想上: 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向 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的萌发,
中国 人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历程。
②双方地位不同:明清之际,中国示被外国侵略,中外双方地 位平等;清末民初,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双方是殖民国家 与半殖民地的关系。
③传入内容不同:明清之际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而清 末民初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④影响不同:早期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读书人中传播,没有使 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 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进步 。
1、政治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 步丧失。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民族危机进 一步加深。
●知识梳理
2、经济上: ①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
中游地区,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
●重点解析
2、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鸦片战争以前,为扭转贸易逆差,进行鸦片走私贸易。造成 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 ②1840——1894年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采取开埠 通商、控制海关等方式。逐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使中国日 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1894——1931年以资本输出为主,采取放贷款、办工厂、开 银行、修铁路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在华 政治势力。 ④1931——1945年军事侵略与经济撤标相结合,采取直接控制 工矿业、强占耕地、统治农产品、控制金融等手段,实施以战 养战。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灾难。
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背景)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史1860~1895年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开始沦为双半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
思想领域
开始学习西方器物(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 开始学习西方器物(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
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时期
政治领域
双半社会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双半社会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政治制度变 革迫在眉睫
经济领域
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思想领域
由学习西方器物向学习制度过渡
41、(37分 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 41、(37分)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 、(37 为主题的展览。请结合下列展览内容,回答问题: 化”为主题的展览。请结合下列展览内容,回答问题: 展览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展览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⑴上图反映了世界经济 发展的什么现象? 发展的什么现象?简析 其形成的原因?( ?(8 其形成的原因?(8分) 展览二: 展览二: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西用 师夷 长技 以自 强 变法 君主 立宪 制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 1860~1895中国的思想领域 三、1860~1895中国的思想领域 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 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 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 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 1.洋务派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主张“ 1.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引进西方先 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基本史实:①黄海海战(丁、刘、邓、林等爱国将领) 基本史实: 黄海海战( 林等爱国将领)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口号、两支力量、四个地点、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口号、两支力量、四个地点、斗 争意义) 争意义)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政 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①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1860--1895的中国近代史
四、社会生活: (一)生活方式——西化
表现: (1)服装:(2)食:(3)报刊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 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2)创办近代海军
四、社会生活: (三)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 ①1872 上海 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 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 的开端
二、经济: (二)民族工业产生
1、原因: 2、时间: 3、地区及其原因 4、企业: 5、影响
三、思想文化: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1、时间: 2、背景: 3、目的: 4、含义: 5、代表: 6、影响:
积极: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 趋于系统化、纲领化,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局限: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 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的悲剧性结局。
2.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缩短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推 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起了重 要作用。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 的现代化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 护落后的生产关系。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寄希望于西学。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1)革命史观: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 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打出“自强”“求富”旗号,冲击了“重 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全球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就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 全球扩展的表现。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 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 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 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近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总汇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挤压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政治:1927~1936年,出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的探索,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1937~1945年,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 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防御、相持、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重要阶段特征,也是胜利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共为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开始。解放战争由防御、反攻、决战到最后胜利, 人民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927年 四、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 1912 1927
时间 领域
1912 --1927 年 经济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 政治 斗争 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
大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三民主义) 大革命(新三民主义)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 春天
1911年 三、1895—1911年: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1895 1911 时间 领域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 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条约》、戊戌变法 条约》
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1895 --列强资本输出 辛亥革命 1911 经济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清未实业潮出现 年 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维新思想 思想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三民 文化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 主义) 主义)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新思潮”萌发(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新思潮”萌发( 新思潮 西方学习, 思想 西方学习,寻求强国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御侮之道) 文化 御侮之道)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
1895年 二、1860—1895年:半殖半封社会进一步加深 1860 1895 时间 领域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840—1860 1860年 一、1840 1860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时间 领域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国家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国家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政治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 签定 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840 列强经济侵略, 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列强经济侵略,中国自 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商企业产生、 1860 经济 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 外商企业产生、家庭手 工业破产;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工业破产;农产品商品 年 化
中国世界近代阶段特征
(一)晚清
一、1840—1860
1、西方侵略破坏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经济侵略造成中国传统经济格局的破 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日益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化趋势加强
3、西方侵略和封建压迫导致农民阶级的大规 模反抗
4、少数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7、1945年——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 展时期,日、德发展尤为突出;战后亚洲经济的 发展;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 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 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继续完善发展,民主化 和科学化趋势加强,但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日益
2、16——18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手工劳动为 主,生产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场。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 制度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确 立,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国际关系: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在美洲(北美独立运动 和拉美独立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政治 构想。
3、1935年以后,各方面形势的发展最终把 国共两党推向了第二次合作
四、1937—1945
1、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主流,是抗战胜利的基 本保障,具体表现为抗战初期的协同作战 和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
3、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 最后胜利的努力
4、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
③后期对农村经济的纠正。 (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
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
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
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
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
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又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
两半社会的加深(1860-1895)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
6、失败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术,用以镇 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 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腐败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 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 奇、唯利是图。
地点:
沿海通商口岸(上海广州天津等)
途径:
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 商人华侨投资 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 器生产 发昌机器厂
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早期企业
一、经济: (二)民族工业产生
1、原因: (1)主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外资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2、时间: 3、地区: 4、企业: 19C70年代 沿海沿江地区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 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一、经济:
4、企业: (1)创办军用企业---(自强) 创办者 代表 企业 地位 经营方 式 性质
军 用 企 业
曾 国 藩
安庆内 第一家官办军用 军械所 企业,标志着中国 近代工业起步 江南制 当时国内规模最 造总局 大的官办军用企 业
李 鸿 章
官 办
带有浓 厚封建 性的近 代工业
一、经济:
4、企业: (2)创办民用企业---(求富) 企业 类型 民 用 企 业 企业 创办 人 地位 经营方 式 性质
探究: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 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 创办了一 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 件及管理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阶段及特征
发展阶段
时间范围
主要特征
鸦片战争前
19世纪40年代前
-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下- 经济相对封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体制落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受西方列强的初步侵略和剥削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1840年~1894年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1895年~1919年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瓜分中国-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政治变革,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1919年~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推动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胜利,民族独立地位提升- 解放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
近代中国阶段特征(熟读教材5月18日)讲解
近代中国阶段特征
晚晴时期(1840—1860年)
5月18日
总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 族不断抗争与探索,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农 民阶级掀起了反封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打击 清政府封建统治。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思想文化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启迪人 们思想 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
十年磨剑,藏匣不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晚晴时期(1895—1912年)
政治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农民阶级开展了反帝 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计划 ;资产阶级开展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 主政治的进程
经济思想文化Fra bibliotek社会生活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 发展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主流,学 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层次,有利推动中国人民的思 想的解放。 正式步入“中西合璧”阶段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年) 政治 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到中日民族矛 盾为主。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中共开辟 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幼稚走向成 熟。 经济 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和官僚资本的开始形成, 推动中国的工业近代化 思想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文化 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晚清前期自强之道述论(1860–1895)
晚清前期自强之道述论(1860–1895)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以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安于土地,通过双手劳动获得生活所需被视为正途,而投机取巧,追求新奇精巧,无用之物及制作技术则被斥为旁门左道,“奇技淫巧”①所反映的即是后者。
但是到了近代,这一观念开始受到西方器物的冲击。
西国的侵略,泱泱大国难以抵挡西方的洋枪、洋炮、轮船,西方器物不断涌入并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进而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提出了挑战。
为此,士大夫②们对西方器物也经历了排斥到好奇,到反思自我器物观念,再到学习西方器物,并实现由“奇技淫巧”到“西方文明”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因此,也常常会站在是否对传统伦理和利民利国的高度对待西方器物做出判断。
其中一些最早受到西方器物影响的开明士大夫在自我判断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实现强兵富国,抵抗侵略,以实现自强的措施。
在对西方器物的认识过程中,士大夫群体有着不同的声音,即使是提倡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们,也存在着分歧。
对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学习什么,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均是在对“奇技淫巧”观念认识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影响着近代早期的近代化发展,对西洋器物与“奇巧淫技”观念的探讨和反思是这一自强运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拟对1860年至1895年这一时期士大夫们对“奇技淫巧”、西方器物的认识和实践进行探讨,对士大夫们由“奇技淫巧”到“西方文明”观念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晚清前期自强之道有一定的认识。
一、西方器物与“奇技淫巧”鸦片战争前,西方器物已进入中国,数量有限,这些外来物也自然被视为无用之物的“奇技淫巧”,但是鸦片战争,西方的洋枪、洋炮、轮船等开始对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
这一时期,那些最先受到西方器物影响的士大夫,特别是沿海开埠的几个城市,开始对这些西洋器物进行审视,因为这些器物是在外国武力和不平等条约下进入了,因此在此后的近20年里这些器物大都被视为无用之物,祸国殃民,同时也有一些人在面对战争和外来物中开始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近现代史时段划分
中国近现代史各时段划分
1、中国近代分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到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1919到1954第一次人民大表大会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二半”程度加深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二半”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二半社会
(这期间虽然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君主立宪,都没有改变过国家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派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期中指导思想就是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即“民生,民权,民主”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迫切要求国共合作,因此国共合作的纲领即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自此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中国现代分为:
1949新中国成立,确立政协制度,颁布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社会主义正式确立
1956-1966探索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78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49新中国成立虽然属于现代史其实我们归根结底到1954才开始社会主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故C项错误。
7.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
推动。这一状况( )
A.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 C.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 D.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A.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锐减 C.政府调整了财政税收政策 D.小农经济已快速走向解体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答案】 C 观察图表,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不断 发展,清政府被迫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对商业的征税,故选C项。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解析】据题干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工厂生产的经营方式推动了
工厂的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此时晚清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
策,故A项错误;近代化初期中国工人技术水平较低,故B项错误;民
族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且规模小,生产力较
轮船招商局
“亲戚式庇护”
华新纱厂
“朋友式庇护”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A. 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B. 推动了民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C. 促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A
D.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从材料中“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
收将帅疆吏之权”,可知清政府没有重视增强国内军事实力抵御外来
侵略,而是目光短浅,害怕大臣军权过大危及统治而削弱其兵力,反
映出清政府不能结合实际国情改变政策,固守传统治国策略,故选B
项。
2.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度
满族
总督 汉族
巡抚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3
7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答案】 C
0
15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观察表格,可知汉族地方官员增多,说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
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主的力量,故选C项。清政府历来对汉民
族和其它民族有较强的防范之心,A项错误;1864年洋务运动刚刚开
始,B项错误;地方督抚满汉的变化不能够反映中央政府权威性的丧
失,D项错误。
3.据下图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后清朝( )
增加了50%”,种茶面积增加,说明种植茶叶、出口茶叶有利可图,故C
项正确。
6.1866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
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至1890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
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B.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C.国外消费市场的扩大 D.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答案】 D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 C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析】根据材料“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
1860—1895年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 的中国(1860~1895)
【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边疆危机、中法战 争、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也 就是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4.“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
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种现象反映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B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主体一致原则
第二条线索:抗争与探索。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 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1)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 近代化的历程。
(2)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把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 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3)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 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不断开展斗争。
据题干“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
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可看出百姓种茶与市场关系紧密,故
选B项。
5.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
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
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的起步是指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主要由地方督抚推动,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汉人官
僚实力与地位不断上升,故选A项。
8.某学者总结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对不同企业的做法,如下表 所示。据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
企业类型
官办企业
官督商办企 业 商办企业
典型企业 清政府对企业的做法 江南制造总局 “父爱式庇护”
1.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处心积虑对淮军加以裁抑。1866年李鸿章
愤慨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
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又仅挑剔细故,专采无根浮言。”这表明( )
A.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党争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B.清政府固守传统治国策略 C.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D.列强的侵略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 B
另一方面,面对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以及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 级结构、政治领域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 的近代化起步。
第一条线索: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其过程是: (1)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出现暂时“和好” 局面,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进一步把中国变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 国边疆及其邻国进行侵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面对变局,清政府进行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