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合集下载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4. 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同时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
5. 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相当 遥远。
6. 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同时道德建设任务任重 而道远。
7. 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同时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8个方面;每个方面“同时”前后说的意思不同(成绩;问题或困难)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 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2.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 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 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 性扭转。
8. 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 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 统筹要求更高。
0.71
9.85
2009年
65.19
29.25
24.53
39.27
增长率
28.30
72.58
214.64
55.56
第1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后列
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发 达国家人均GDP达为38417,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为4810.56。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重要性 ——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否顺利发展 ——中国共产 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近代中国、当代中国最基 本的国情。
2.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简要概括 “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

毛概论文(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毛概论文(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毛概论文(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摘要:当代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生了相当大的转换,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制约使得持续发展面临众多困难。

审时度势,清醒把握,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谋划进一步发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阶段性特征;社会矛盾;城乡差距;经济发展;持续发展一、我国处在社会转型、各类矛盾凸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美元向3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现,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从社会层面说,存在利益结构调整中的各种矛盾,核心问题是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何防止“两极分化” ;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中的矛盾,核心问题是观念转变、广泛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

还有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保障问题等。

从政治层面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党与人大、政协、政府的关系,反腐败与腐败现象蔓延的矛盾等。

从经济层面上说,有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矛盾;有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制约之间矛盾;有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矛盾;有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

二、发展成就引人注目,但由于对发展的成本与代价估计不足,资源环境的制约使得持续发展面临众多困难这些年来,我国的发展成就举世公认,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是有目共睹的。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实现的。

50 多年来,我国GDP 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一、我国21世纪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果说,几年前这种阶段性变化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那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地感受到,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显示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一)从经济发展看。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从经济体制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

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

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还是初步的,在工业生产、流通和其他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后设备在使用着。

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虽然国家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期贯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重大历史节点。

它具有以下新特征:一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确定的总体目标,把握好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是实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坚持开放战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和公民社会,建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五是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把国家建设、人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价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并深入分析现阶段的特征。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历程和成就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进行评价,并深入探讨现阶段的特征,以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评价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时,本文将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等多个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福利等方面。

在深入分析现阶段特征时,本文将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关键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未来趋势,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回顾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回顾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历史性变革。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

虽然这一阶段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就,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基础的建设,但由于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接着,是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市的对外开放。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多个阶段,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区别: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 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前途)
• 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 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 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对基本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 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 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任务。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 1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主要对象
(2)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小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 反对 帝国 主义 反对 封建 主义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时代特征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农民阶级两次登上历史舞台: 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马 恩 对发 共展 产阶 主段 义的 划 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一)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历史方位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型•影响的全局性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的国内形势: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边学勤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提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

什么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与其他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这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阶段性特征”,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所以,今天主要讲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

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地面对。

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第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很单一,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

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

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予承认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

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个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所以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5篇材料)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5篇材料)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5篇材料)第一篇: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学瞭望,晓国情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加上开始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层面,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分析和把握这些特点,对于把握今明两年的社会形势至关重要。

特征之一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中国在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仍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经济体制自身的矛盾会进一步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改革将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

我们的市场体系及以市场价格为主的商品市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依然很大。

总体上看,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很难全部、彻底触动,深层问题近期内解决还有难度,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属框架性的,还不稳固。

今明两年,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的推进将继续: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民间投资、信用体系建设。

特征之二是发展模式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内部结构性矛盾却不断加深,其自身所具有的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弱点越来越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却日趋全球化,受制于全球化的方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突出。

另外,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另外一个国际形势是,美国霸权主义猖獗与其国内经济衰退结合,使其在经济领域日益霸气,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问题、金融体系问题都将受到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特征之三为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关联层。

全球化描述了世界上增长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国际贸易,连同大幅度增长的资金流动、跨国企业扩展,以及科技转变,成了这种关系最强大的动力。

在抽象的经济力量背后,全球化也同时改变着平民百姓的生活,重新塑造国家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不仅加剧全球贫富差距,也加剧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穷人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甚少,发达国家占据世界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却日趋落后。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 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三)社会状态更加开放
1、中国社会现在的人口流动规模、频率、范围 中国社会现在的人口流动规模、频率、 都是空前的 2、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出现,社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络的出现, 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 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开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 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的阶段性特征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 的深刻回应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 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改革开放以前: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改革开放以前:“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改革开放20年 改革开放 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 社会群体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 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四)发展方式开始转变 1、高投入 、 2、高消耗 、 3、高污染 、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 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五)发展环境更加复杂
一个社会尤其东方社会,不管其体制多么专制, 一个社会尤其东方社会,不管其体制多么专制, 与西方社会有多么的不同, 与西方社会有多么的不同,但如果这个社会中的百 姓喝着可口可乐、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 姓喝着可口可乐、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这个 社会与西方社会已经没有多大的不同了。 社会与西方社会已经没有多大的不同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的阶段性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 (二)人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 (三)制度化水平依然比较低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 深刻回应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发展 (二)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提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

什么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与其他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这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阶段性特征”,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所以,今天主要讲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

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地面对。

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第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很单一,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

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

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予承认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

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个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所以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03.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03.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界定
国别:它是特指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 时间: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内涵: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质的规定)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 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育程度的规定) 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第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
过13亿,文盲和半文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2009年,我国高教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但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问题的提出
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国情的基本涵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 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 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 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 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 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新特征

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新特征

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新特征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我们对国内环境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鲜明。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正在稳步升级。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城乡居民个体利益诉求明显分化,需求正向全面化、高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物质需求继续提高的同时,对文化、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对洁净的水、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在对一般商品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上升;在满足消费数量的同时,对消费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生产要素优势变化日趋明显。

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开始减弱。

近年来,土地、矿产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部分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出现大幅下降。

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超出预期,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用工荒”,“人口红利”减弱,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渐下降。

三是生态环境约束更加强化。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料、汽车尾气、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

环境突发事件增多,水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同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已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的硬性约束越来越大。

四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快速扩张,生产能力已大量过剩。

风电设备、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也比较严重。

制造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将对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较强的制约。

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

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 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 性特征。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 和困难。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 的条件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

在政治上,增进民主、推进法治、改善 民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努力追求并 不断实现的价值取向;

在文化上,追求繁荣、求同存异、保持 文化的多样性已经在世界各个民族之间 达成普遍共识。
五、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 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 高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 康水平 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 大的发展阶段没有变,对这一发展阶段的 认识定位也不能变。正因为我国依然处在社
三、对战略机遇期问题的基本认识
(一)战略机遇期是与国家发展道路紧密 相连的政治概念。

(二)战略机遇期是对国家发展环境带与主 观认识的有机结合。
(四)战略机遇期的维护和经营需要精心 运筹。
四、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

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平等博弈、合作 多赢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贯之于实 践

经过3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有了很大提高,这个提高是跟过去贫困 状态相比而言的,但是中国人民群众的 生活水平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介绍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介绍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5、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 的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远远高于 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之时,已经出现大城市过度拥挤、乡村凋敝、 工业地带的“半城市化”这“三极困境”。 大城市“爆棚”。当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呈“爆棚”之势, 人口聚集度越来越高,城区向四周不断蔓延。在大城市“爆棚”的同时, 中国的许多农村则是一派相反的景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乡 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空心村、空壳村越来越多,乡村社会面临巨大 危机。工业地带的“半城市化”。在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量各种 类型的工业地带。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后 ,认识和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 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 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 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最新预测我国 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0.3%
12.5%
16.6%
23.3%
26.5%
28.7%
据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7亿,而 中国就占1/4,那时,世界平均每7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而中国每 5 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可以想象,到下世纪初,白发苍苍的老人 将随处可见,我们将面对秋天夕阳下一片银色的世界。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
还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
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
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
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对
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
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要求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相关问题。

其实呢,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的提法,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

那究竟什么叫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实我们说的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着与其他阶段所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一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个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阶段性特征”,主要定位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讨论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

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重大意义的。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地去面对。

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

在改革开放以前啊,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很单一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

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

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被予以承认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

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所以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特别强调高度统一,当时中国人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蓝颜色的。

外国人到中国来一看,像是蓝色海洋,就说中国人是蓝蚂蚁。

为什么是偏偏叫蓝蚂蚁呢?大家都知道,蚂蚁就是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

而当时中国社会的高度组织纪律性恰恰就是来源于社会结构的异常单一。

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社会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座谈会上说,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比如民营企业家阶层、职业经理人阶层、科技经营者阶层等等。

这个讲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个说法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在中央文件上正式承认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

这个提法出现的意义应该说还是非常重大的。

2002年修改《宪法》的时候,大家也知道,那就是关于“人民”的定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2002年之前的《宪法》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指的是谁呢?指的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

那到了2002年的《宪法》里面,人民的内涵被扩充为工人、农民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新兴社会阶层等社会主义建设者。

别看只是几个字的差别,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低估这种说法的背后体现出来的一种变化。

这个提法确定之后呢,中国社会的状态也开始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前些年东南沿海闹民工荒,这是因为20多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一直都是很低的。

按理说,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应该随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相应的提升。

而2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那是相当快的,但工人的工资水平却一直提高不起来。

为什么提高不起来呢?因为东南沿海的那些企业主要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的主要竞争优势就是这个廉价的劳动力,如果给工人加了工资,那这些民营企业家的所得的利润就相对减少了。

这种状况如果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前那是不可想象的,谁敢对工人兄弟不好啊?你这个企业还想不想办下去啊?政府一声令下,说加多少你就得加多少。

但是现在我们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那就不可能那样做的了。

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也是要接受市场的调节的。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府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再向民营企业家们施加这样的压力了。

因为那些民营企业家会说,啊,这个工人和企业家对你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你政府来说,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逆让我们给农民工一月加100块钱,农民工的日子是好过了,可是我们活不下去了呀,怎么办?虽然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应该是没有根本冲突的,不同阶层可以有机结合、互相融合,但是真的到了具体的经济政治实际中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因为事实上它是有冲突的,甚至个别时候还是比较强烈的冲突。

那面临这些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只能靠兼顾、靠协调,再也不能搞一刀切、清一色,因为当今社会的社会结构已经是多元化的了,每一个社会阶层也都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你看现在大家说“团结”这个词的已经少了,可是说“和谐”这个词的比比皆是,因为照我的理解,团结那是要建立在有着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这样大家就可以紧密无间地走到一起;而和谐呢?和谐是承认每个群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大家彼此之间要互相地磨合,互相地妥协。

(团结和和谐的图片对比)(二)社会需求逐渐提升。

我们可以说,经济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

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人民群众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

但是在我们刚刚满足于和陶醉于经济建设取得这么重大成就的同时,突然间发现有种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百姓对政府好像越来越不满意了,越来越不买账了,抱怨的情绪越来越大,叫苦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有一个地方,干群关系一度特别紧张,搞调研的同志就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希望通过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从县委书记到乡镇书记乃至村干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老百姓都太没有良心了。

调研人员就让乡镇干部找几个最没良心的百姓,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个没良心法的。

结果那群乡镇干部就有点不乐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出于不相信干部。

我们都知道,搞调查研究就是应该把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人都了解到才对啊。

面对调研人员的坚持,乡镇干部不好再说什么。

那就找呗,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如果找一些到外面打过工、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伶牙俐齿,万一说些不好听的话大家都下不了台。

于是他就净找那些个没出去打过工、没见过世面的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量他也说不出什么来的那一种。

于是,乡镇干部就带着调研人员去见了一个60多岁的老农民,这人一看就是一个很不善表达的人。

但是乡镇干部还是提前给他打起了预防针,对他说,这是中央来的大领导,想问你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和看法,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

调研人员感觉有点不太对味,赶紧接上去说,我们就是些老师,来了解了解情况,写写调研报告的,就跟你们村里的教书先生是一样的,这次来就是想跟你聊聊天,你看行吗?老农说,好啊。

调研人员说,我看你们家的日子过得也还不错,新盖的三间大瓦房,您身上穿的这个棉衣质量也不错,这不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吗?不都是乡镇干部们带领大家勤劳致富得来的吗?那个老农抬起头来看了调研人员半天,说,是啊,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了,吃的饱,穿的暖,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

可是你看我们家后院养的那三头猪,每天我喂它们几把谷糠,它们也能吃的很饱;我给它们铺上几捆稻草,它们也能睡的很暖和。

那你说,我这人跟我们家后院的猪有什么区别?说完这些,老农就什么话也不说了。

这个老农民说的实在不实在?非常实在!这人跟猪有什么区别啊?这个人是有做人的尊严的,有着人类的精神追求、政治追求、文化追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我们没有吃饱穿暖之前,的确是顾不上这些东西的。

但是吃饱穿暖之后呢,这些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需求了。

生理层面的问题好解决,怕就怕心理发生问题,就怕头脑发生问题。

我们经常说,能让中国老百姓吃饱穿暖,这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现在的问题是吃饱穿暖之后的下一步应该怎么办?邓小平同志晚年曾经说过,我们总认为发展慢不行,现在看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发展慢要少,甚至还要多得多,复杂得多,棘手得多。

我们如何能在老百姓吃饱穿暖、实现经济小康的情况下,满足他们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的需求,这才是今天中国社会人民群众的新的要求和愿望。

但是,满足这些新期待对于咱们中国共产党来说还是一项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

再比如说,过去这些年,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时稀里糊涂的不讲法律、不讲民主,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现在我们只要一不按照法律来做事情,老百姓就会拿起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家设想一下,在十多年前,我们搞拆迁,有哪个老百姓会拿着《宪法》去捍卫自己的权益啊?但现在的钉子户是越来越多,钉子户的增加固然对我们搞经济建设的同志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繁荣发展进步来说,我们应该把它看待成一件好事,因为这说明了我们国家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正在逐渐地增强。

我国的下一轮发展必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往前走,所以呢,我们也必须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三)社会状态更加开放。

经过了30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

具体地说,有这样两个特点:1、中国社会现在的人口流动规模、频率、范围都是空前的。

目前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中国社会有1.5—2亿人是在流动的,这种人员的流动让社会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高度停滞化的社会,一个工人年轻时到一个工厂里做工,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工厂里干下去,直到退休。

也就是说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就可以看见是如何退休的了。

当时中国老百姓要想流动那可是真的不容易啊,出门坐个火车都需要开介绍信。

当年文化大革命搞大串联时,外国人看起来好像中国已经内乱了似的,其实中国社会的内部控制依然相当有效,原因就在于户籍制度高度固定化的社会控制模式起的作用。

30年来,人员的流动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重庆的一个乡村,这里的支部书记我们支部名义上有25个党员,除了5个65岁以上的党员在家里外,其他的党员都在外边,很多党员的党费都收不上来,他们一会儿在深圳,一会儿在北京,后来连这个支部书记都不知道他们在哪儿。

这种社会人口的流动的确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难以考虑到的。

2、尽管这种流动性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但是目前来看,压力还不算是太大。

更大的压力其实来自于另外一个变化:那就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出现,社会啊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开,资讯的无障碍传播让我们突然发现,今天的社会就像是在一个玻璃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