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合集下载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一、概述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理论是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深刻剖析和科学概括。

这一结构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立体框架与核心动力。

在城乡层面,表现为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城市工业经济以及新型城镇综合经济体并存且相互影响的格局在区域发展上,则体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梯度差异及其互补协同效应而在产业结构上,是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并致力于构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

具体来说,“三元结构”理论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力图通过深化改革与创新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制定适应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开篇陈述:简述研究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骨架和支撑,它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的增长动力。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经济体系的国家来说,研究经济结构的构成、演变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多方面的挑战。

通过研究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明确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还有助于我们提高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讲 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第一讲 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三)如何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 1、要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有 机遇意识,又要有忧患意识
•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
•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 • 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 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 2、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是牢牢 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也存在若干 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 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 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 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 经济效率不高:2005年劳动生产率在79个国家中排 第69名。 • 自出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装 备长期依赖进口。 • 结构性矛盾:总需求结构矛盾、总供给结构矛盾、 城乡地区结构矛盾。 • 增长方式:“四高一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 未根本改变。
•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 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 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要求更高。
二、如何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 国情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 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 自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而且 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 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机构或学者从不同的 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 家,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谈谈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谈谈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谈谈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学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十七大的历史贡献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认识。

第一个层面,十七大圆满完成了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

大会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大会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中央的战略决策,并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科学总结;二是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写入党章;三是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

十七大的历史贡献表现在另一个层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贡献在于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政治方向。

而要深刻理解这一层面的重要历史贡献,就必须把十七大摆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认清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8个方面概括了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呈现良好的态势,我们在各方面拥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内外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和谐因素有所增多,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迫切需要思想、理论、战略的有力指导,十七大的召开适逢其时,顺理成章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任务。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中实事求是是实质和核心。

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2009年厅县级领导干部备考辅导课——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关于“三农”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问题关于贫富差距问题关于社会浮躁问题关于新医改问题关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关于就业难与失业问题关于社会保障问题关于金融危机问题关于非传统安全问题一、关于“三农”问题主要对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解读。

(一)“三农”问题的地位定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三农”发展的当前阶段定位—四个进入1、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3、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4、进入了农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跨越时期。

【学习链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

但总体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

2003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了10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跨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为此,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基本趋向”的论断。

并依据“两个基本趋向”,提出了当代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话”的基本方针。

两个基本趋向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生活消费总支出×100%。

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结合实际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国情是国家发展的依据和出发点,它包括:历史国情、自然国情、现实国情。

基本国情是各类国情的概括和提炼,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发展现阶段和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

它们分别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机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集中反映了我国正在经历的“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伟大创举, 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 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了四个全面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 中国风更加清新、正气更加昂扬、担当更加有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出现的风险挑战,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上对下负责的态度和决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也是人民的选择十九大报告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

”这是在新形势下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再出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动员令。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就在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 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继续推动实践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同时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总结和提炼我们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这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遵循。

冲刺收官谋新篇 踔厉奋发建新功研讨材料

冲刺收官谋新篇 踔厉奋发建新功研讨材料

一、概述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冲刺收官的阶段。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怀着踔厉奋发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各项工作中,建立新功,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二、科技创新是关键1.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然而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2. 研究材料科学和技术,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防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3. 我们需要加强材料科学研究,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研究材料科学的重要性1. 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和支撑。

高性能、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对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例如新材料的研究对于能源领域的发展、医学领域的进步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3. 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提升材料科学研究水平,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四、推动材料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1. 加强基础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才能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国际交流合作能够为我国的材料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和助力。

3.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大科研项目。

材料科学研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深入和有效的研究工作。

五、结语材料科学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希望广大研究人员能够怀着崇高的事业追求,踔厉奋发、锐意进取,为我国的材料科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谋划新篇章。

六、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 纳米材料研究: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光电子、催化等领域,对其性能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中特考试重点

中特考试重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考点: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问题)(1)该问题的重要性: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明确了党的历史方位——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党课结业考试重点(精)

党课结业考试重点(精)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一、填空题1、十七大在北京召开,时间为2007年10月15日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经济建设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5、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之后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7、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8、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6、我校已经开展结束了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的主题:(1着力内涵建设(2强化办学特色(3促进科学发展。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8、十七大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一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党的指导思想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从毛泽东思想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决定的。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特征和意义摘要:一、新时代的内涵二、新时代的特征三、新时代的意义正文: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重大的意义。

一、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

这个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新时代的特征新时代具有以下鲜明特征: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2.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3.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4.新时代全球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增强。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最高政治力量,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新时代的意义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1.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2.新时代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

3.新时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保障。

4.新时代是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时刻,为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提供了广阔舞台。

5.新时代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时期,为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始终成为最高政治力量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节点。

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壮大唯一正确的道路。 是强国富民之路。这条道路的成功探索是由试点、 局部尝试.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向全面的。广东是这 一道路探索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广东经验不仅具有 地方特色.同时又对指导全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具有 普遍性.成为对这条成功道路的最好注解。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未能摆脱“斯大 林模式”的影响。从50年代后期起.我们在指导 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 “文化大革命”带来全国 内乱.社会主义发展出现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反思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我们在总结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在1982年党的十 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 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 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f9]这一结论. 把我们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 出来.把我们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 中地概括了出来.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 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是思想理论和旗帜.又是现实社会制度和发展道 路。
进入小康.再向全面小康发展和提高。尽管世界社 会主义运动出现了苏东的演变.遭受重大的挫折。 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前景。目前,虽 然我们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然而,任何不带 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我们的巨大变化和成就。这是 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理论。
17
["。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 “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的 理论争论都更重要”[引。列宁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作社的性质是社会 主义的:在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条件下.要利用 商品货币关系:社会主义是在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 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 会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可惜这 一思路没有坚持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并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发展 的严重体制障碍.成为导致1989年的东欧剧变、 前苏联解体的直接内因之一。

全面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

全面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

全面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命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全面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根源。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与时俱进的。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历史。

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自我超越,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对前人理论成果的不断超越。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批判理论,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

其次,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善于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

再次,在于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紧密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根据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一方面仍然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毛概一至七章重点总结

毛概一至七章重点总结

一:马中历史进程1.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联合起来的这个问题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就全党来讲是延安整风以后。

2.1938年毛泽东在当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那个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国情,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马克斯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两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新成果。

5.马中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的胜利;马中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各国民族人民的强打精神支柱;马中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6.我们取的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二:毛泽东思想1.毛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思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对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认识

对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认识

对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认识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探讨我国当前发展的认识。

一、经济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

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速逐渐趋缓,但增长质量和效益却在不断提升。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时,我国也正面临产业升级、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减弱等挑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

二、政治方面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

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要求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党的决策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社会方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住房问题和社会保障等,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四、文化方面我国正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被广泛应用于当代社会生活中。

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自信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

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

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发展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5年国考时政热点: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15年国考时政热点: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发展成功实践,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新时期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全面理解我国经济“三期叠加”判断的科学依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

作出这一判断,表明党中央勇于面对改革发展攻坚中的各种问题,善于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

全面理解“三期叠加”判断的科学依据,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

经济发展规律决定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保持年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2013年经济总量达到56.88万亿元人民币。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巨大,保持高速增长面临生产要素供给约束。

以劳动力要素为例。

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状况已发生根本变化,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数量和占比双降,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难以支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都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先后经历了23年和36年的高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分别为9.7%和8.02%,其后经济增速约下降一半。

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增速换挡中把握好调整的合理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应对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482021年第1期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胡荣荣“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判断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迈向更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要素投入力度持续增加。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与此同时,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

《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在科技创新领域下好“先手棋”,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主动权。

二、迈向更有效率的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迈向更有效率的新发展阶段,需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

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横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此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
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实现可持
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加快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
没有根本转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
仍然十分艰巨。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和不平衡的小康,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
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
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求任务繁重。

――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缩小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
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更
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
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的影响日
益广泛,同时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
系列新课题。

――社会总体上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
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春有百花秋望月,下有晾风冬听雪。

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

愿你:晨有清逸,暮有闲悠,梦随心动,心随梦圆,愿你天天快乐,心更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