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第二章
社区工作 第二章
社会工作发展史 西方国家 中 国
历史背景
社会工作的产生 当代社会工作
古代的社会福利 近代的社会工作 计划时代的社会工作 转型期的社会工作
一、历史背景
1、思想背景 1)古希腊 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 的,富人将自己的财富分与他人是 获得幸福的一个有效途径。 2)古罗马 富人对穷人的帮助被看作是 宗教责任,并且在帮助的过程中还 要保证穷人获得尊严,这样富人才 能显示出自己的尊贵。鼓励人与人 的互相帮助。
1976 CBR 1985 社区康复专业课程
第三节 中国的社区建设
一、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服务
1987年9月 武汉市 社区服务 工作座谈会,中国社区服务的 序幕。
城市社区工作面临新的课题:
一、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骤增。
二、城市社区下岗待业群体 初步形成,
三、城市的人口老龄化迅速 发展,
四、每周实行5天8小时工 作制后的社区时间增加。 五、合资、独资企业和外 籍人员不断增多,给基层政 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区建设的历程
1.1991/5 社区服务
社区建设
2. 1998社区建设试点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社区管理体制“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社区发展论》p134-165
3.1999 社区党建
4.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
社区文化
社区教育
社区卫生
社区卫生
主要有:老年人服务、儿 童服务、对学习有困难者 的服务和感化服务 。
老年人服务: ⑴资金照顾,
⑵院舍服务, ⑶日间照顾 。
儿童服务大多是指为残疾、受 虐待和有不良行为的少年儿童 所提供的补救性服务。
第2章 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
三、政府推进社区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1、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完善城市社会管 理体制,满足群总需要。
2、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3、巩固城市基层政权的需要。
4、一定程度上扩大基层民主,进而提高现代化城市 管理水平的需要。 四、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
1、社区工作的渊源是什么? 2、巴涅特于1884年在东伦敦教区建立பைடு நூலகம்社区 睦邻服务中心是什么? 3、亚当斯于1889年创办的社区睦邻中心是什 么? 4、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
五、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 六、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战后社区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一、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 二、美国的社区发展合作组织
三、英国的社区照顾
四、德国的“邻里之家”
五、其他国家的社区矫正
六、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社区康复
第三节 中国的社区建设
一、20世纪八十年代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提出
1、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骤增,给基层政权工作带来 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城市社区下岗待业群体初步形成,给基层政权 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的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加大了基层政权 组织的工作量。
4、每周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加宽了基层政权组织的 工作面。
5、合资、独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多,给基层政 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关于社区工作的渊源 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
二、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 四、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 巴涅特于1884年在东伦敦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 区睦邻服务中心,并命名为“汤恩比馆”(Toynbee Hall)。 1889年由J.亚当斯(Jane Add—ams)和斯塔尔 (Ellen Gates Starr)创办的社区睦邻中心——赫尔 馆(Hull House) 。
社区管理-课件
现代城市管理系
2
目录/Contents
➢ 第一章 社区和社区管理 ➢ 第二章 社区管理历史及发展 ➢ 第三章 社区管理组织 ➢ 第四章 社区管理者 ➢ 第五章 社区规划 ➢ 第六章 社区环境管理 ➢ 第七章 社区服务管理
➢ 第八章 社区文化管理 ➢ 第九章 社区治安管理 ➢ 第十章 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 ➢ 第十一章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 ➢ 第十二章 社区管理信息化 ➢ 第十三章 社区管理伦理 ➢ 第十四章 社区管理方法
第二章 社区管理历史及发展
第一节 我国社区的发展历史
二、恢复性发展阶段(1976-1987年)
➢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 ➢ 1979年2月,重新公布《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 1986年《关于加强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意见》,规定10个方面的任务:城市管理、民政事务、
第二章 社区管理历史及发展
第二节 社区管理体制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含义 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即 参与社区管理的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和运行机制 的总和。是社区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一)社区管理的组织机构 1、多层次:市(区、县)—街道(镇)—居(村)民委员 会—居民代表 2、多系统: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社区自治管理系统、社区 生活服务管理系统
第二章 社区管理历史及发展
第二节 社区管理体制
二、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管理组织框架体系形成,具有配套性和系统性 (二)管理组织间的关系明确,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 (三)管理组织的职能定位准确,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 (四)管理队伍多元高效,具有职业性和社会性 (五)管理机制有效,具有能动性和规范性
社区工作第二章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大陆的社区建设 (社区工作)
一、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20-30年代、 河北定县为主)-P32至33页
平民文化教育 乡村改造试验 代表人物:梁濑溟、晏阳初
中国社会工作起源故事“抓虫”
二、街居制与城市基层社区管理
街道-居委会体制(1956年完成) 帮扶失业和贫困人口、组织生产自救 加强地区社会治安 爱国卫生运动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3)1877年,美国牧师哥尔亭,在美国布法罗 建立,慈善组织协会。效仿伦敦作法,将贫 民划分为“值得救济的贫民”和“不值得救 济的贫民救济者派“友善访问员”进行调查甄别, 强调“个别化”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社会个案工作方法 的产生;
➢ 另一方面促使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协 同努力的做法,也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是社会 工作现代化与专业化的发端。
…… 基于广义社区工作的界定-不止是方法、包括服务、管理、
发展等社区实务工作在内的专业工作领域和共组过程: 本书认为: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英美的慈善组织会
社和社区睦邻运动都是当代社区工作的起源。
1、汉堡制、爱尔伯福制
汉堡制、爱尔伯福制,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 1)汉堡制源自西班牙哲学家比维斯的理论,16时注意
A4纸版社区图-3.5分 现场根据四要素分享介绍社区
特点-1.5分
➢ 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于一些贫困的社区,工作内容主要是组织居 民进行文艺康乐活动、改善环境卫生等。
➢ 20世纪70年代工作重心转向关注不合理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对全港居民 的不良影响,工作方法也比较多元化 。包括采用比较激进的冲突模 式,如静坐、游行示威等。
➢ 80年代,由于代议制的发展,志愿机构主要进行居民领袖的培 训,增进居民的公民意识,加强居民对地区政治的敏感度等。 同时,社区工作者更关注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市民生活 素质的改善等。
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课件
社区安全管理
安全宣传教育
安全巡查与监管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安全意 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和监管工作,及时 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安全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社区安全设施,如监控系 统、消防设施等,提高社区安全防范 能力。
社区组织管理
社区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包括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志愿服务组 织等,发挥各自职能作用。
社区服务项目
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项 目,如家政服务、养老服 务、儿童托管等,提升居 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服务人员
培训和指导社区服务人员 ,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居 民得到专业、贴心的服务 。
社区环境管理
社区绿化
加强社区绿化建设,提高 绿化覆盖率,营造宜居的 生态环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 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
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对网格内的居民 、组织、资源等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 理效率。
信息化管理
人文化管理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 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和高效管 理。
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居民需求,营造良好 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 聚力。
04
社区管理的未来发展 趋势
智能化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促进社区发展
有效的社区管理能够合理配置 和利用社区资源,推动社区经 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全面
发展。
提高居民福祉
良好的社区管理能够满足居民 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 福感,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 感。
维护社会稳定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 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整个社会的 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管理课程第2章 中国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发展
三、单位制的衰落与社区制的兴起
• /view/c5a7c6c42cc 58bd63186bdd5.html从单位制、街居制到 社区问题与思考
• /xinwenzixun/ye nadongtai/1333.html从街居制到社区制: 我国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 一是沈阳模式(自治型)。沈阳模式最鲜明的 特征是组织构建。即模仿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 及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在社区内设立了社区成 员代表大会(下称社代会)、社区协商议事委 员会(下称议事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称 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并通过建 章建制,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推广的程 度和地域而言,沈阳模式的影响最大,目前对 沈阳模式的借鉴除了辽宁全省外,在全国范围 内还有海口、武汉、哈尔滨、西安、合肥等地 。
二、社区建设的探索历程
• 1949年解放后,曾经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 、农村合作事业,直至走向人民公社制度 ,在城市则建立一种国家为权威来源、单 位为统治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 济一体制,在这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下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高度集中的统一 命令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下没有带地方自 治色彩的社区建设的存在;
思考题
• 1.社区管理的发展历程 • 2.社区管理的创新实践的具体应用 • 3.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的具体应用
2.2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实践
• 一、社区服务的历程 • 二、社区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社区服务的历程
一、社区服务的历程
二、社区建设的探索历程
• /Article/Class52/Class57/200 507/2125.html 社区建设:历程现状及基本走向
二、社区建设的探索历程
第二章 社区历史
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 并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广泛地开展了社区建设活 动;1998年,国务院又将“推进社区建设”的 职能赋予了民政部;1999年,国家民政部正式 启动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程; 200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 公厅联合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 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文 件)。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 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 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 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 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 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 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如此则知,人 生是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伦 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相与。相与之间,关系遂生。 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 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有夫妇,有 子女,而家族戚党亦由此而生。出来到社会上,于教 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 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乡邻朋友。随一个人 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渐渐有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 尽的关系。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 于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 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 为辅的管理体制。国家通过单位管理职 工,通过街居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 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从而实现 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和整合, 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单位制逐渐被 打破,单位管理模式趋于失效。街居制也由于 基层社会的巨大变化而面临很多的现实难题, 在管理上陷入困境。 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 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 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社区制的出现成 为一种必然要求。
社区管理及发展
社区管理体系的演变现状和未来我国的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
它作为弥补改革中出现的管理缺位,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政府、理论界以及百姓的高度关注。
在经历了近10 年的探索之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层面,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职能集于一身,其直接后果是现有社区管理体制的确立既未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未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社区管理仍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城市的考察、研究、对比发现,社区管理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由于国情差异,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
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管理背景下,采取政府推动下的纵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同步与协调发展的纵横相接的网络式社区组织模式,符合现代政府职能转换与市民组织发展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期间,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转型期平稳过渡的基本保证。
依据政治学家的观点,现代政治社会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等四大方面。
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政府职能的结构重心会发生位移,即我们所指的政府职能转换。
一般说来,传统社会下的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是阶级统治职能,以后逐渐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服务职能。
发生这种位移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变换以及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
就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运行规律而言,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对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的是以阶级统治为主的政府职能和由政府从属于公民的一元从属结构向政府与公民的二元分立结构的转变;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以靠增加投资和劳动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对应的是以社会管理为主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的有限制衡、相对独立的二元结构关系;在后工业社会,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和服务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内涵式经济发展模式则对应着以社会服务为主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公民从原先的制衡关系向相互依赖的一体化意义上的一元包容结构的转化。
企业社区管理与发展
企业社区管理与发展第一章企业社区管理介绍企业社区是为了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员工士气,搭建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创建的。
企业社区管理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是连接企业内外各类利益相关方的平台。
第二章企业社区的发展历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社区管理在近年来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企业社区管理的发展历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 初期阶段:企业社区只是一种建立了自己网站的形式。
企业与员工、客户、供应商的互动都是在网站上完成的。
2. 中期阶段:电子邮件的普及,使得企业与各类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直接。
企业社区的范围扩大,不再单单是企业自己的网站,而是包括企业的电子邮件、内部链接、外部链接等多个维度。
3. 现代阶段:企业社区的发展已经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各类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已成为企业社区管理的主流工具。
第三章企业社区管理的优势1. 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企业社区管理,企业能够更好地将信息传递和管理工作推进。
它可以使企业内部信息的流通变得更加高效和快捷。
企业内部的各部门都可以直接发布信息,这样可以避免信息传递的拖延和误传。
2. 改进员工的士气;企业社区管理还可以通过向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得员工感到自己的努力有回报,从而提高他们的士气。
同时,这也可以带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和较低的离职率。
3. 促进供应商和客户的参与;企业社区管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和协作,还可以扩大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渠道。
通过企业社区管理,企业可以直接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交流和协商,从而提升与他们的关系,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4.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一个良好的企业社区管理不仅可以推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也能够促进企业形象的塑造。
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章企业社区管理的挑战虽然企业社区管理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第二章)
广泛参与: 本质特征 和必要条件
社区单 位参与
共驻社区,共建 社区
社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单位制
街居制
社区制
(一)、传统居委会建设时期 (二)、社区建设时期
1 单位制、街居制的发展历史
(1)单位制、 街居制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城市基 层社会逐步建 立了以“单位 制”为主、以 基层地区管理 (“街居制”) 为辅的管理体 制。 (2)单位制、街 居制发挥作用 国家通过单位这 一组织形式管理 职工,通过街居 体系管理社会闲 散人员、民政救 济和社会优抚对 象等,实现对城 市全体社会成员 控制和整合,达 到社会稳定和巩 固政权目的。 (3)单位制、街 居制陷入尴尬 在我国经济转轨 和社会转型后, 单位制逐渐被打 破,单位管理模 式趋于失效。街 居制也由于基层 社会巨大变化而 面临很多现实难 题,在管理上陷 入困境。 (4)城市基层 对新体制的渴求 因此,城市基层 社会迫切需要一 种新的组织形态 和管理体制来解 决社会中出现的 问题和各种矛盾, 承担起重新整合 社会的功能。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4 身陷困境的街居济体制时期 ,我国对社会的管理 以单位制管理为主, 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 。地区管理主要是通 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 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 制的组织来开展工作 ,通称为街居制。 4.恢复与发展阶段 3.曲折阶段
2.膨胀阶段
1.创立阶段 2).街居制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间四阶段)
第二章 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
学习要点: 了解广义社区管理概念 认识社区管理的含义,特征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免费下载】社区管理学 目录
社区管理学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区管理研究的兴起第二节什么是社区管理学第二章社区与社区系统第一节社区的概念第二节社区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第三节社区系统第四节社区环境第三章社区管理的体制与模式第一节社区管理概述第二节社区管理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第三节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创新第四节国外社区管理体制的比较第四章社区公共服务及其管理第一节社区公共服务概述第二节社区公共服务的维系第三节社区社会保障管理第四节社区公共服务的比较第五节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的展开与展望第五章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第一节社区公共事业概述第二节社区教育管理第三节社区文化管理第四节社区卫生管理第六章社区公共安全与社区矫正第一节社区公共安全概述第二节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第三节社区警务第四节社区矫正第七章社区物业管理第一节社区物业管理慨述第二节物业管理与社区自治第三节社区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第八章社区参与第一节社区参与概述第二节社区自治与社区参与第三节我国的社区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第四节社区参与的经验比较第九章社区发展第一节社区发展的概述第二节社区发展的理论资源第三节国外社区发展的变迁与经验第四节我国社区发展的历程与面临的难题第五节我国社区发展的方向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绪论 第一节 城市社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必然趋势 一、“社区”是社会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二、社区的发展适应了家庭结构变化的需要 三、社区的发展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第二节 社区建设和研究的概况 一、社区的涵义 二、社区建设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和研究的意义 一、社区建设能促进城市管理科学化 二、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社区建设是推动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第一章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拓展社区服务 二、发展社区卫生 三、繁荣社区文化 四、关注社区环境 五、加强社区治安 六、发展社区教育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制定社区建设目标的依据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 第四节 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二、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三、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工作日程第二章 城市社区管理 第一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涵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科学界定 二、社区管理的内容 三、社区管理的作用 第二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和模式 一、社区管理的原则 二、社区管理的模式 三、社区管理的体制 第三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一、社区管理观念的更新 二、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第三章 城市社区服务 第一节 城市社区服务的内涵和功能 一、社区服务的内涵 二、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社区服务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区服务的内容 一、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二、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三、为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四、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 五、为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第三节 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的途径 一、尽快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提高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三、合理调动和发展社区服务资源第四章 城市社区经济 第一节 城市社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 一、社区经济的涵义 二、社区经济发展的历程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城市社区经济的结构特征和作用 一、社区经济的结构特征 二、社区经济的作用 第三节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措施 一、树立社区经济发展大目标 二、改革社区经济的经营体制 三、以社区服务为根本,促进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五章 城市社区文化 第一节 城市社区文化的价值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 二、社区文化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三、健康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建设 第二节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社区文化活动 二、社区文化服务 三、社区文化管理 第三节 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一、充分发挥组织资源的作用 二、合理规划配置社区文化设施资源 三、调动社区文化人才资源 四、建立多渠道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第六章 城市社区人口 第一节 人口因素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 一、人口数量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质量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三、人口结构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社区人口的特点 一、城市社区人口的流动性 二、城市社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三、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化 第三节 城市社区人口管理 一、全面提高社区人的素质 二、坚持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 三、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员的管理第七章 城市社区社会保障 第一节 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和作用 一、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和特点 二、社区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区别 三、社区保障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一、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险 三、社会福利 四、社会优抚与社会安置 第三节 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实施和完善 一、以社区为基础推进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 二、明确社区组织职责,落实社区保障工作 三、以社区服务为龙头完善社区保障体系第八章 城市社区党的建设 第一节 社区党建工作是适应新形势的建设性工程 一、社会变革对党的基层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党员分布情况的变化使党组织面临新的工作任务 三、社区是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开创社区党组织基层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工作 三、社区党建要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 四、加强社区共青团组织的建设 第三节 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拓展新内容,探索新形式 三、创建新机制,构建新格局社区管理与服务目录1 社区概论1.1 社区的含义和类型1.1.1 社区的概念1.1.2 社区的类型1.2 社区的功能和地位1.2.1 社区的功能1.2.2 社区的地位1.3 社区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3.1 社区研究的方法1.3.2 社区研究的意义2 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2.1 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2.1.1 社区管理的含义2.1.2 社区管理的特征2.2 社区管理的原则和体制2.2.1 社区管理的原则2.2.2 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2.3 社区管理的发展史2.3.1 传统的居委会建设时期2.3.2 社区建设时期3 社区管理的内容3.1 社区党建管理3.1.1 社区党建管理的主要特征3.1.2 社区党建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3.1.3 社区党建管理的主要任务3.1.4 社区党建管理的运作方式3.2 社区经济管理3.2.1 社区经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3.2.2 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3.2.3 社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3.3 社区文化管理3.3.1 社区文化的概念和功能3.3.2 城市社区文化的基本特点3.3.3 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3.3.4 社区文化的发展历程3.3.5 社区文化管理及其措施3.4 社区服务管理3.4.1 社区服务的起源和发展3.4.2 社区服务的定义和内容3.5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管理3.5.1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3.5.2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5.3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核心目标3.5.4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3.5.5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4 社区管理的组织结构4.1 街道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4.1.1 街道办事处4.1.2 居民委员会4.2 业主委员会4.2.1 业主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4.2.2 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和组织4.2.3 业主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4.2.4 业主委员会会议4.2.5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4.2.6 业主委员会的自身建设4.3 居民自治性组织4.3.1 社区成员作为社区管理和建设主体的基础作用 4.3.2 引导和培育街道社区中的居民自治4.3.3 居民自治性组织4.4 物业管理公司4.4.1 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关系4.4.2 物业管理的性质和基本内容4.4.3 物业管理的机构设置4.4.4 物业管理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的举措5 社区的管理模式5.1 社区管理模式分类5.1.1 社区管理模式的概述5.1.2 社区管理模式的分类5.1.3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5.2 中外社区管理模式比较5.2.1 中国社区管理模式5.2.2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5.3 具体模式5.3.1 沈阳模式5.3.2 上海模式5.3.3 青岛模式6 社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6.1 社区管理主体的职责和作用6.1.1 政府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6.1.2 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与定位6.1.3 民间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与定位6.2 社区管理中的社区自治6.2.1 社区自治地位的法律依据6.2.2 社区自治组?的形式和职能6.2.3 社区志愿组织及其活动7 社区管理绩效的评估7.1 社区管理绩效的概述7.1.1 社区管理绩效的含义7.1.2 影响社区管理绩效的因素7.2 社区管理绩效的评估7.2.1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的意义7.2.2 社区管理绩效的评估原则7.2.3 社区管理绩效的评估方法7.3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7.3.1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目标与依据7.3.2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7.3.3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7.4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文明社区评比中的应用7.4.1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文明社区评比中应用的意义7.4.2 社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文明社区评比中应用的具体方法8 社区管理中的公共事业管理8.1 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8.1.1 社区治安的含义及其测量指标8.1.2 社区治安问题现状8.1.3 社区安全综合治理的体制和机制改革8.2 社区卫生服务8.2.1 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及其特征8.2.2 社区卫生服务的问题与现状8.2.3 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8.3 社区环境与物业管理8.3.1 物业管理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8.3.2 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中的诸多矛盾8.3.3 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8.4 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8.4.1 社区文化的概念与功能8.4.2 社区文化的类型8.4.3 社区文化建设8.5 社区社会保障8.5.1 由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8.5.2 现行社区社会保障及其局限8.5.3 新的社区社会保障体制的构建9 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9.1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9.1.1 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9.1.2 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9.2 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9.2.1 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9.2.2 解决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9.3 影响中国社区管理的几个基本因素9.3.1 把好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9.3.2 注重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9.3.3 推动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9.3.4 强化公民参与意识9.4 社区管理进一步加强的趋势9.4.1 社区管理进一步加强的体制背景9.4.2 社区作用的进一步强化9.5 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模式9.5.1 新体制模式建立的原则9.5.2 新体制模式的意义9.5.3 新体制模式的目标定位9.5.4 新体制模式建立的具体要求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第一章社区公共服务的内涵与政策解读 第一节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社区公共服务的特征、功能与供给模式 第三节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 第四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政策解读第二章社区公共服务的治理主体分析 第一节社区公共服务中的政府组织 第二节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市场组织 第三节社区公共服务中的社会组织 第四节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第三章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市场活跃型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第二节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公真服务模式 第三节社会组织主导型的社区公共服务 模式第四章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的沿革与实践 第一节西方社区公共服务的起源与历史. 第二节西方杜区公共服务的实践研究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第五章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状况调研 第一节北京市社区服务发展历程 第二节关于北京社区公共服务调查的数据分析第六章推动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科学发展的政策 建议和理想模式探索 第一节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第二节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理想模式 第三节北京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附件一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附件二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现状调查问卷附件三《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深度访谈提纲参考文献后记创新社区公共服务模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燕燕( 2007-06-14 第10版)【字号大小】【打印】【关闭】 百步亭社区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模式,是对社区公共服务组织形式的有效探索,是社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值得借鉴的成功范例,提供了新形势下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经验。
第二章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1950年9月,首次在香港大学开办2年制的 全日制社会工作课程。 1958年,港英政府成立社会福利署。
7
社区工作的真正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 1961年创办了社会工作训练基金。 1962年7月,成立社会工作训练咨询委员会。 1968年在市区各区域成立民政处,加强与居民沟
29
社区制
1986年,民政部为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 ,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 后者区别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 就另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 此引入了社区概念。
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又提出“社区 建设”概念。
3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 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 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 国的发展。
居民小组:135.7万个,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
18
单位制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的产物,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 殊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 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 性为特征。 单位制的功能:政治动员、经济发展、社 会控制
19
街居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对社会的管 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 为辅。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 和居民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的组织来 开展工作,通称为街居制。
1974年,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联合发表立场 书,建议社区工作应集中于环境恶劣的社区
9
1970年代中期,政务署推行社区建设,掌握了 社区工作的决策权,但并未觉得需要志愿机构 参与社区建设。
1977年,政务署支持志愿者机构推行NLCDP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计划,以增加与环 境恶劣地区居民的沟通,减低压力团体的动员 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1997年扩充到14项:
1.指导;
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街道办事处职责变化
2.社区服务; 3.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保障;
4.街道监察队;
1963年扩充为8项: 1.了解居民的意见和要 求、指导居委会工作;
2.动员工作; 3.领导街道集体事业; 4.优抚救济; 5.人口工作; 6.文化教育,爱国卫生; 7.治安保卫; 8.其他有关居民工作。
3)单位制的后果
总体,单位通过垄断政 治、经济、社会资源, 形成了对单位成员的支 配关系;通过严格控制 单位成员社会自由流动 ,造成了单位成员空间 封闭。没有自由流动的 资源,缺乏自由流动的 空间,单位成员只有全 面依附单位,最终造就 了依赖性的人格。
2.依赖性人格
首先,在单位制 度下,国家控制 的资源通过单位 来调配。对于单 位成员来说,单 位是生活福利的 唯一来源。
社区管理的主旨——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 和生活质量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主旨的 前提; •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是社区管理的关键; •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是实现主旨的方法和手段。
4、社区工作价值观及伦理
什么是价值观?
定义:
经济学:核心概念,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哲学: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
第一,我党没有城市社会管理经验, “公家人”管理模式通过单位制度得 到延续。
第二国家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资源分配。
第三法律没有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 主要手段,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直接 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1.总体性社会
1949年后大陆通过单 位制这个组织中介建 立起一个总体性社会, 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 很低的社会。国家政 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 制,对经济及各种社 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 政治、经济和意识形 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
(1)社区管理的主体
(2)社区管理的客体
(3)社区管理的目的
(4)社区管理的性质
(5)社区管理的范围
(1)范围:指经过社区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 民委员会辖区。
(2)主体:多元的,包括: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 事处;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社区范 围内的企事业单位;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性组织 、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居民组织、广大的居民。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1).街居制的内涵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我国对社会的管理 以单位制管理为主, 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 。地区管理主要是通 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 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 制的组织来开展工作 ,通称为街居制。
4.恢复与发展阶段 3.曲折阶段 2.膨胀阶段
1.创立阶段 2).街居制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间四阶段)
下互动。 社区治理中网格状的互动。 管理到治理过程中,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前城市管理沿用的是街道管理,管理的主 体仅政府一家,街道办事处。
改革开放前“社区”只是人们居住的地区,不足以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
(1)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2)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区别
区别 管理主体不同
管理目标 管理对象
管理方式
管理机制
管理内容
街道管理
社区管理
唯一
“眼睛向下看” 符合行政性管理规则的企 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 行政体制中通用的上下级 之间命令与服从的方式 只有单一行政机制的街道
管理机制 上级单位指派的任务
社区管理主体不唯一 管理主体的范围大大扩展
“眼睛向上看” 面广量多,覆盖整个社区
1 单位制、街居制的发展历史
(1)单位制、 街居制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城市基 层社会逐步建 立了以“单位 制”为主、以 基层地区管理 (“街居制”) 为辅的管理体 制。
(2)单位制、街 居制发挥作用
国家通过单位这 一组织形式管理 职工,通过街居 体系管理社会闲 散人员、民政救 济和社会优抚对 象等,实现对城 市全体社会成员 控制和整合,达 到社会稳定和巩 固政权目的。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政治动员
社会控制
3.单位制 的功能
经济发展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1).单位制内涵 2).
新中国成立后社 单 会管理的产物,单 位 位是适应计划经济 制 体制而设立的一种 产 特殊的组织形式, 生 具有政治、经济与 的 社会三位一体功能 原 ,以行政性、封闭 因 性、单一性为特征 。
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党委和 政府领导
民政部门 牵头 有关部门 配合
社区居委会 主办 社会力量 支持
群众 广泛参与
社区管理的体制
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社区居民 的参与
西方的非政府组织 (NGO)或非赢利组 织(NPO )基金会、 慈善团体、促进会等 我国的“社会团体”
广泛参与: 本质特征 和必要条件
社区体制,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是进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体制
1、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福利经济体制呈现明显 的二元特征,人们依其身份、地位和不同所有制形 式而享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其二元格局表现为“国 家再分配型”福利和“补救型”福利同时并存,两 种模式分别适用于城市职工及其家庭和农民居民。
第二章 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
学习要点: 了解广义社历史沿革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2、我们理解的社区管理 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社区内部各
种组织以居民自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目的, 为满足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和维护 社区整体利益而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和调控的过程。
社会中介 组织参与
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扶贫基金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1)强化宣传教育,培育 社区意识。 (2)坚持社区需求本位的 原则。 (3)建立和完善参与机制
社区单 位参与
共驻社区,共建 社区
社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单位制
街居制
(一)、传统居委会建设时期 (二)、社区建设时期
社区制
其次,单位制还 限制了其成员的 生活空间。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4).单位制的崩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各 种经济成份获得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 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单位制整合社会的组织功 能日益弱化。这些都使得 单位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不得不走向崩溃瓦解的地 步。
城市实行制度化的、具有较高保障水平的国家福利 和单位福利。
农村实行临时性国家救灾救济制度和低水平的社区 福利。
社区领 导系统
社区执 行系统
社区监督 协调系统
街道办事处 社区居民委员会
市政管理委员会 社区发展委员会 社会 区治安治理委员 财经委员会
社区管理:党组织 对社区负全责 社区成员及区域 自治组织对社区 事务所进行议事. 协调.指导.监督社 区管理各种事项
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
是指主体(个体、群体、社会)看待客体(认识或实践对象)及评价其重 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
指社区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正当合理的道德评价和社 区管理制度中蕴含着的伦理道德原则。
社区管理制度选择与安排体现正义、公平、公正等 伦理价值。
市场经济制度蕴含着“自由”“平等”“所有权 ”“边沁(利己主义) ”
单位制生成“依附人格”
社区制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
社区管理方式: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协 商、讨论、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并采 取共同行动方式进行管理。
社区治理:凡是有关社区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 区自治组织、辖区单位、营利与非营利机构、社 区居民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
目标设定方式所有成员都是 平等的
包含多种机制在内的综合性 的管理机制
社区居民需要的和能够满足 社区居民需要的
社区管理的功能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一、原则 共同原则 自治原则 组织和教育原则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原则 前瞻性原则 小政府大社会原则
小政府大社会原则
社区管理体体制,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 运转模式,是由社区发展动力、利益主体、权力 结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 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制度。
社区管理由国家管理 走向社区自治管理
兪可平
三个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
四个变化:单位人变社会人。
单位职能变社会职能。
体制内资源释放为社会型资源。
政府、市场、社会的角色转变
第一:管理主体上——由一元到多元 从单一的政府向,向驻区企业、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等共同
完成转变。 第二:在过程上——由控制实现了民主协商 管理理念上的社区管理,权力的运行过程是管理与管束之理
组织条例3项:1.办理市、
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
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2.指导居民委员工作;
3.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
求。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3.街居制的现实困境 (2) 职权有限
街道办事 处的“指导 ”为虚,“ 命令”为实 ,与居民委 员会的“上 下级”关系 色彩浓厚。
从街道办事处来说,区 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 “漏斗效应”将大量事 务“漏”到街道一级, 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 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 承接这些事务,不仅在 财政和人员编制上受制 于上级政府,且没有独 立的行政执法权和完全 的行政管理权,只能受 制于各职能部门委托或 充当行政职能“传递者”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