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中国社区管理的体制及实践发展.ppt
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第27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7No.2 2021年3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Mar. 2021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21.02.014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潘泽泉,辛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能够破解社区治理困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面对空间行政化、治理碎片化、党建悬浮化等社区治理困境,社区党建能够推动社区公共性建构、服务性供给与邻里空间打造;党组织网络治理能够推动社区社会网络重构、社会资本培育与治理效能提升;党建动员能够推动社区耦合式发展、协同治理与协商共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党整合社会”的社区实践,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社区治理;党组织建设;中国实践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3104(2021)02−0153−11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联系我国广大群众的桥梁。
政党如何整合社会,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中国基层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国家关于基层党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政党整合社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有利于实现政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研究基于政党整合社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境况,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发展的实践经验,重新思考如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考虑中国基层党组织整合基层社会的制度环境、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重新检视如何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现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080213英文名:Social work of Community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后置课: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会问题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其中课程实习21课时)主讲教师:许爱花等选定教材:周沛.社区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课程概述:社区工作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方法之一。
本课程从纵横两个方面介绍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介绍社区研究、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针对我国正全面推进社区自治和社区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立足于中国本土性社区工作的历史和社区建设的现实进程,借鉴西方专业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当代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模式、内容、方法、过程和发展趋势作出回答。
分析了社区工作的主体即社区工作者的角色、素质和构成。
介绍社区照顾与社会保障这两个社区社会工作的工作重点与运作过程,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工作原则和方法分别详尽分析。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的: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课程的学习,了解社区,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和专业方法,重点把握社区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阶段与方法;明确社区组织、发展的功能和目标、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我国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社区照顾、社区保障的意义。
理解专业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角色和素质。
教学方法:本课程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和专业价值观,另一部分是实施专业过程的方法技能。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发展路径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开展路径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城市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承载空间,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根底性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纵观我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开展历程,可以发现,城市社区治理经历了从方案经济的行政社区到市场经济的社区效劳、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的演变,各地在探索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珍贵经验。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面临行政化倾向突出、边缘化问题明显和社会化困境彰显等难题,必须通过加快转变社区治理理念,倡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完善社区效劳供应机制等措施做好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选择题〞,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社区治理;变迁历程;现实困境;开展路径一、引言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根底平台,既是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域,也是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场【1】。
近年来,社区治理作为一个新的话题不断被推向讨论热潮,并且我国也相继颁发了一系列以社区治理为主体的政策文件,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6月公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作为新形势下指导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并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这不仅彰显了基层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根底性地位【3】,也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改善社会民生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目前,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已经进入新的开展阶段,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又处于“何以可为〞的挑战期。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城市社区治理在政策层面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鼓励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然而,城市社区治理归根结底来说,还是生在社区,长在社区。
随着中央和地方的治理压力逐级传导到城市社区层面,作为治理承接者与执行者的社区已经难以再进行转嫁和分解【4】,“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杂局面日益成为基层社区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区域治理LIVELIHOOD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中共诸暨市委党校 斯妙华摘要: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现代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中图分类号:F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292-0002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基础也是关键,这将决定党委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能否落地“最后一公里”。
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以社区治理这根绣花之针编织好人民群众的安居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一)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区治理又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治理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否扎实牢固,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大局。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社区治理现代化既是一个重要的支点也是一个主要发力点。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二)社区治理现代化是破解新时期基层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互联网快速普及,特别是社区分有商品房、拆迁安置房、保障房、城中村、单位集体住宅等多种类型小区,不同的小区既面临同样的问题,如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居民的多元需求不相匹配,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日益复杂多元,如商品房小区的物业纠纷、开放式老旧小区的环境安防、拆迁安置小区的房屋质量等问题,社区治理面临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探索创新与现代社会特点及诉求相匹配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11区域治理VOICE作者简介:谭 立,生于1996年,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广西大学 谭立摘要:21世纪以来,社区治理工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神经末梢,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焦点之一。
研究发现: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民参与及社区治理模式是社区治理理论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社区治理;基层治理;治理模式;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2-0011-0001一、引言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工程[1]。
在经历了缘起到拓展继而推广的过程后,已成为我国基层公共治理领域符号性很强的制度创新安排。
在西方国家经验启示、国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生需求的驱动下,这种基层治理机制被逐步引入我国,成为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策议程。
加强社区治理是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社区治理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梳理,有助于全面把握其研究进路演变,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性思路。
二、文献分布根据知网文献时间分布和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社区治理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03——2007为缓慢发展阶段。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拉开了新世纪我国进行社区建设的帷幕。
该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引进社区建设与治理相关理论,阐述社区治理的本质和内涵等基本释义,以及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社区治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成为推动国内社区治理研究兴起的理论渊源;2008——2013年为螺旋式上升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继明确了关于推进社区治理的精神主旨。
该阶段相关研究逐步拓展深化,将治理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等与我国实情相结合运用到社区层面,围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解读我国基层治理模式转型,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个案实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社区治理研究和实践的改革创新。
中国历史上的社区管理教案
中国历史上的社区管理教案社区管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村落组织、社会主义时期的社区管理到现代社会的居民委员会等方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社区管理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封建社会的村落组织在封建社会,中国的社区管理主要以村落组织为基础。
村落是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单位,由一群家庭组成。
村落内部的事务管理由村庄领导者和长老负责,他们通常是由长辈或者财富较多的家族选任的。
村落的管理涉及土地分配、农业生产、行政纠纷解决等事务,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秩序维护和社会治理作用。
二、近现代中国社区管理的演变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区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社会主义时期,社区管理由国家集中管理,建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机构。
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服务、卫生环境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各类会议、居民活动和政策宣传等手段,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三、现代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变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区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社区自治机构逐渐成熟发展,社区事务的管理逐渐市场化和专业化。
居民委员会不再仅仅是居民自治的基本单位,还承担起社会服务、矛盾调解、社会治理等更广泛的职能。
同时,社区志愿者、社区警务等机构的建立也丰富了社区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四、社区管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社区管理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封建社会的村落组织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社区居民委员会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
现代社区管理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服务,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上的社区管理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封建社会的村落组织到社会主义时期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再到现代社区管理的发展,社区管理在不同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区管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推动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社会行政的实践与发展社会工作行政教学课件
社会行政
三、现代社会行政在中国的出现 (一)民国初期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 中国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清代
原有的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得以保留,同时民国政府学习西方国家建立现代 社会福利制度,逐渐由政府负起社会福利的更多责任。 • 中华民国的内务部是社会行政的最高机构。
30
社会行政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程序: • 需要的居民提出申请,居民委员会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实,街道
办事处对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核,再交民政部门做最后审定。然后,对拟享受 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居民户的名字以适当形式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 无异议后,贫困家庭才可获准并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
22
社会行政
2.城乡不同的社会福利制度 •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上的不平等和巨大
差距。 • 城市职工及其家庭都被纳入制度性的国家福利和单位福利之中。城市职工就
享受着尽可能多的、高水平的福利。 • 农村的社会福利处于临时性、低水平状态,又是基本上无人管。
23
• 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有:在遭受自身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时接受政府的 临时救济,而救济是低水平的,救急不救贫的。总体说来,农村居民在计划 经济背景下很少享受国家福利,基本上属于残补式的、低水平的和非制度化 的。
29
社会行政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一项重大发展,
它涉及城市中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而且这一制度的实施正在形成一种新的 社会政策的实施体系和管理体制。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制或社会行政模式是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 其他有关部门配合,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承担具体实施任务。
社区管理模式ppt课件
15
美国的社区自治模式有以下特点:
1.非营利性组织——美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主 力军
• 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问世以来,公共机构一 直是全美在社区服务中的主导力量。20世纪60年代后, 随着美国“向贫困开战”及政府财政方面的紧缩,联邦政 府开始重视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联邦、州和城市社区等各个层次间都建立 了组织网络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项 目。日前,美国有137万个非营利性组织遍布全国各地, 它们组织严密、机构健全、运作规范,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好。
社区管理模式
12
•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 府主导社区管理(①谢守红:《国外城市社区管理 模式的比较与借鉴》,载《社会科学家》,2004 (1)。):
• 1.社区管理组织具有非常完善的体系 • 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管理,机构职能分明、结
构严密,对社区的管理井然有序。在新加坡,社区 内主要有下述组织: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 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其中居民顾问委员会地位 最高,主要负责管理社区内的公共福利,协调另外 两个委员会和其他社区内组织的工作。社区中心管 理委员会下设妇女委员会、青年组等组织,这些组 织对社区内居民完全开放。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第 三层次组织,它主要承担治安、环卫、组织本小区 内的活动等任务。
• 三、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社区管理模式
1
第一节 社区管理模式概述
一、社区管理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 模式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按照美国著 名社区工作专家罗斯曼的看法,模式是较为具体、 详细和紧凑的内在型式或典范。模式处于较为松 散的一般性取向和较为严谨的“理想类”之间的位置。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作者:俞祖成彭扬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4期摘要: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等政策要求,都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社区居民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实践的社会概念,应当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前提下加以讨论。
就当下我国的现实国情而言,社区居民参与应遵循居民自治的理念,坚持居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或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
截至目前,国内学界构建出“本土居民参与阶梯理论”“群众参与理论”“社区行动者理论”以及“居民社区责任理论”等本土理论,从近年来的实践发展动向来看,不少探索有力回应了其中的若干理论,但也有不少探索突破了已有理论的检视范畴。
未来,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并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应从物质基础、价值动力和实践场域三个维度加以展开。
关键词:社区居民参与;居民自治;理论本土化;实践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将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据此不难看出,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公众参与”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均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社区工作模式_第四章
6.2 社会策划的功能、特征、内容、案主及工作者角色 二、社会策划的特征
理性化
自上而下 的 改变
控制 与 指导 未来
6.2 社会策划的功能、特征、内容、案主及工作者角色 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
1、从社区问题来看,该模式适用的社区一般存在着许许多多具体的问题,这 些问题因为缺乏合理的社会计划与实施能力而产生. 2、从变迁策略来看,强调获得事实真相,然后采用合乎逻辑的步骤来解决问 题,即侧重资料的收集、正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从目标来看,与地方发展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普遍机制相比,社会策划更 着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4、从社区工作者承担的角色来看: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5、从案主体系来看,该模式的案主是整个社区或社区的一部分,可以是地理 社区,也可以是功能社区。 6、从案主角色来看,案主更倾向于被看成为“服务的消费者”,而不是方案 或目标的决策者。较多地反映了权力精英的共识。 7、从该模式对公共利益的假设来看,该模式倾向于理想主义,认为社区内各 团体的利益不受政治利己主义的影响,应当强调知识、事实与理论,应当采 取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
6.2 社会策划的功能、特征、内容、案主及工作者角色 三、社会策划的任务内容 1、社区资源开发的规划。 2、社区基础设施的规划。 3、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 4、社区组织建设的规划。 5、社区文化价值的规划。
6.2 社会策划的功能、特征、内容、案主及工作者角色 四、社会策划模式的工作目标
强调任务目标,运用理性方法解决问题 西方社会策划模式总的特点是:强调任务目标,注重社区实际问题 的解决。与地方发展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普遍面机制相比,社会计 划更着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6.1 社会策划概述
二、社会策划的基本假设
1)关于人性的预设。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_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
49
社会管理
抱怨但不成为主要社会矛盾,不足以构成地方政府必须 改革创新的压力。相反,改革要突破上位法和揣度中央 态度,对改革者而言存在风险。其次,一些改革本身争 议就很大, 如 行 业 协 会 改 革 会 触 动 大 量 协 会 既 有 利 益, 改革动力和决心必定是来自政府内部。再次,地方创新 的现实布局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战略性,远远超越了对 具体问题的线性回应。如很多地方的体制创新不但降低 门槛以回应社会组织呼声最迫切的登记问题,还出台了 很多社会组织未预期或不敢 “奢求” 的扶持政策。甚至 一些地方政府投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超出社会组 织暂时的接纳能力。
( 三) 北京。北京市的创新是在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下由党委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和强力推进,形成鲜明的特 色: 一是组建党政联动、合署办公的社会工作委员会( 社会 建设工作办公室) 作为专门改革推进机构。与以民政部门 牵头协调的改革相比,这一机构设置更为有力,加强了改 革措施的落实力度。二是建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 系,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其他枢纽型社会组织为抓手全 方位促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能力建设和资源分配。该体 系下,枢纽型社会组织替代行政部门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 能,并作为公共服务购买平台引导政府资源向社会组织流 动,可视为结合人民团体功能转变而进行的“以社管社”新 路径探索。三是取消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 服务四类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尝试社会组织统一直接 登记。
( 二) 深圳。深圳的探索全面、系统,涉及社会组织登 记、培育发展、配 套 扶 持、监 管 等 一 系 列 政 策。 特 点 包 括: 一是理念先导,提出“公民社会,共同成长”战略口号,改革 方向明确。二是 小 步 快 走、稳 步 推 进,从 局 部 突 破 到 全 面 铺开,降低了改革阻力。深圳先于 2004 年成立行业协会服 务署,统一行使行业协会业务主管单位职责,推动行业协 会与原业务主管单位脱钩; 再于 2006 年将行业协会服务署 与市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合并,组建市民间组织管理局, 迅速实现行业协会无业务主管单位的直接登记; 2008 年又 进一步将直接登记适用范围扩大至工商经济、社会福利、 公益慈善三类社会组织。三是提出“增量”改革概念,渐进
社区管理学共474页文档
案例:土耳其的阿兰亚
• 土耳其阿兰亚沿海渔场是一个比较小的经营项目。100 名当地渔民大多使用各种渔网在二三个人的小船中操 作。半数渔民属当地生产合作社,另外一半则不在其 列。阿兰亚渔场的经济活力在70年代初受到两个因素 的威胁。第一,无节制地使用渔场导致使用者之间的 冲突。第二,渔民之间争夺更好的渔区,极大的增加 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任一渔民小组捕获潜力上的不 稳定。
(一)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二)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三)社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四)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
意识 (五)社区是不断变迁的
三、社区的功能
服务功能
维系功能
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四、社区的分类
我国学术界对社区分类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按照社区主要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 把社区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 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 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 大到数不清,真是无不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 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 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 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 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 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 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 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 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 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 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 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 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 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 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 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该团体之外,象一根柴捆在一 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 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 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向社 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 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 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 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 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 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 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 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 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 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 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 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 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 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 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 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 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 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 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 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第四篇社会保障管理
➢ 二、社会保障管理客体——管理内容 ▪ (一)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 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包括六个方面: ▪ 一是拟定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和计划,统筹协调社会保障政
策,统筹处理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矛盾。
▪ 二是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具体规定社会保障 的实施范围和对象、享受保障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资金 的来源、基金管理和投资办法、待遇支付标准和对象以及 社会保障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等。
▪ (二) 按政府介入程度划分为政府直接管 理方式、半官方自治管理方式和商业保险 管理方式
▪ 1. Leabharlann 府直接管理方式 ▪ 这种方式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
一、集中管理全国社会保障事务。
▪ 2. 半官方自治管理方式
▪ 这种方式是由政府成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负 责协调全国社会保障事务,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 中央政府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具体的管理工作则 由半官方、半独立的行业或地区社会保障管理机 构来实施。一般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代表组 成社会保障协会,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在法律 范围内实行自治,自主管理。
设置并管理。
▪ 2. 德国 ▪ 德国的社会保险机构实行自治管理,国家在管理
上只起监督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德国的社会保 障管理体制较分散,保险机构往往按行业和地域 建立。
▪ 3. 美国
▪ 社会保障署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 独立行使对各项主要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职责。 具体的职责是主管全国公民的保险号码、雇主与 雇员应缴保险税的报表、领取养老金的额度和人 员变动情况、养老金计算和调整、预测分析基金 收支趋势及提出对策等。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偏重 于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权过于分散,造成管 理机构庞大臃肿,行政费用高居不下。
共治共享理念下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4期No.04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这是对社会治理理念的一大升华,也是党对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个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机构,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依据法律法规及非正式的社区公约、规范,协调互动,互相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区发展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
而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建设中最具有社会性、自治性和包容性的组织载体”,促进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社区的“行政化”困境,还可以协助社区建立生活共同体。
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息息相关,拥有一定数量及质量的社会组织可以协助政府更好地实现基层治理,解决中国社区治理中的困境。
以往社会组织在社区事务上是以“参与”或“嵌入”的方式介入,这种方法下的社会组织是指以第二或第三方的身份加入社区事务中,与“融入”相比较,“融入”要求社会组织与社区彼此融合,达到统一,对社会组织的要求更高,更贴合十九大的共治理念。
此次研究在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研究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存在的类型和实践情况,从而探寻出共治共享理念下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的路径,使社会组织能作为社区中的一部分,更好地进行服务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治理。
一、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困境社会组织作为群众共建、公民共享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活跃地方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推进社会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社会组织在融入社区治理中仍旧存在一些困境。
第一,体制不健全问题。
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
当前我国城市的基层治理正处在从“街居制”向“社区制”的治理结构转型时期,社区治理角色错位、居委会行政色彩强是我国基层治理转型的最大障碍。
在如今的社区治理中,政府的力量占主体地位,与其他民间的社会组织的合作属于政府主导,这使得社会组织在进行社区服务时并不能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运作难以形成均衡协调稳定的局面。
社区管理模式
2.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社区环境与结构特征 党的领导与政府职能 市场作用与影响 社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社区工作者的作用与角色 社区服务对象、内容与范围 社区资源结构与状况
第二节 社区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主要的社区管理模式
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与 社区以及其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权能配置方 式。冷熙亮先生从社区管涉及的政府行为与 社区行为的相互关系角度,将国外社区管理 模式概括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社区自 治型,混合型。
1996年,上海街道办事处被授予部分城区 规划的参与权、分级管理权、综合协调权、 属地管理权等四项权限。又对街道内部机 构设置做了重大调整,设立了市政管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4 个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区管理、精神文明 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治安和街道经济等 工作。上海市还把原派出所、工商等十支 执法队合并为公安派出所、工商税务所和 城建监察队三支队伍,后者则归街道直接 指挥调度,这些种种使得街区行政权力初 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从而以街道为 中心,完成了行政权力的整合。
2.社区管理模式: 对社区管理实践进行反思和概括 总结得出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式或是人们要以 参照执行的标准样式。
3.社区管理模式的内涵
标准形式,服务形态,模型与范式,工作模式
二、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社区管理模式构成要素是社区管理模式重要 组成部分,是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层面
1.欧美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构成要素
(一)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1)政府和执政党主导社区治理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 的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 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发展特别 是管理方面的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讲解
(二)治理理论的含义 1、关于治理概念的种种定义 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术背景出发 必然产生有所差异的理解,代表人物有: 奥利弗《治理机制》、青木昌彦《比较 制度分析》、詹姆斯《没有政府统治的 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 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颇具代表性和权 威性: 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 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 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 的过程。
二、社区建设 (一)社区建设任务的提出过程 1991年5月民政部提出-----1998年7月民 政部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基层政权和社区 建设司----1999年社区建设进入实验示 范阶段-----2000年1月社区建设进入全 面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社区建设的含义与要点 1、定义: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 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 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 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 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 活质量的过程。 2、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思想 3、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 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 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P70
第二节 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一、全球化时代人类政治生活的变化迹 象 (一)全球化及其分类 1、定义:全球化是指多大陆之间形成 的相互依存网络构成的一种世界状态。 2、分类: 经济全球性 军事全球性 环境全球性 社会和文化全球性 政治全球性 法律全球性
(二)经济全球化 1、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 2、 定义:主要是指商品、资金、信息、 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要 素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合理配置。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推动力: (1)私营领域中运输、通讯成本降低 (2)公共领域内限制贸易、投资的政策 障碍的减少 全球化就是时空压缩,全球化使得人类 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的社会。
MBA课程公司治理结构
我们的观点:要理解治理概念;需 要转变以下几方面的观念
从权力制衡到决策科学 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机制 从股东到利害相关者
体系篇
第一章 治理体系概述 第一节 治理内涵 第二节 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治理边界 第一节 的边界与的边界 第二节 治理边界与子治理
体系篇
第三章 内部治理
第一节 委托代理制下的内部治理 第二节 董事会结构 第三节 董事会的单层制与双层制 第四节 内部治理机制
母对子控制机制的选择
母公司经营战略 子公司组织类型
职能型子公司
集中型战略 机制1
产品型子公司
机制1、机制2
市场型子公司
机制3、机制2
地理型子公司
机制2
横向一体化战略 机制1、机制2 机制1、机制3 机制2 机制3
纵向一体化战略 机制2 机制2、机制3 机制2 机制1
多元化战略 机制1、机制3 机制1 机制1 机制1、机制3
控影双 制响向
治 理
治理目标
控
保协
制
护作
目
标
共
一
赢
致
治理目标:共赢
1 3 治理机制
说明责任的意义 说明责任与治理机制 说明责任与治理机制
说明责任的意义
含义:说明责任包括对所采取的措施
进行说明的要求 它代表了对 各种活动负有责任一方的反馈 机制;要涉及到双方;即:拥 有要求说明责任权利的一方和 拥有说明责任义务的一方 分类: 垂直的说明责任 水平的说明 责任
第二节:母对子的控制机制
母对子控制机制的比较 母对子控制机制的选择 母对子控制机制的表现
母对子控制机制的比较
直接控制机制 间接控制机制 混合控制机制
管理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ppt 35页)
2、管理外部环境--具体环境
• 资源供应者(供应商);服务对象(顾客); 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社会特殊利益团体(消 协、工会、环保)
供应商 员工
顾客
竞争者
工会 股东
组织
社会 团体
协会
社区
媒体
政府
第二节 管理的内部环境
•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 1、组织文化
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组织精 神、伦理道德准则、组织素养、行为规范、群体意 识等。
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国际公司:指将产品出口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公司。
跨国公司:指除在本国投资外,至少还在另一个 国家进行投资,建立自己下属分公司的企业,即除了 在本国进行生产外还在其他国家生产,并在世界市场 上从事经营活动的大公司。海尔、TCL、中国银行、 中信公司、首钢集团。
全球公司:指具有全球性品牌的产品与服务,将 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市场,经营活动几乎遍布世界各 国的国际性公司。可口可乐、本田、通用、松下、摩 托罗拉、微软、麦当劳、菲利浦、IBM 、AT&T。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
期望员工:精确 性、分析和关注 细节的程度
管理者关注 成果、过程自 由与自主
关注 细节
鼓励
低
高
员工 创新 、承 担风
创新与风险
承受能力
低
高
险的
程度 维持现状的
稳定性
程度
低
高
成果 低
导向 高
员工 导向
组 织
低
高
文
团队 导向
化
低
高
考虑结果对 员工的影响
进取 心
低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3、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 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 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P70
三、社区组织 (一)社区组织的不同含义和分类 1、名词意义上的解释是指社会组织在社区
中的表现形式 2、动词意义上的解释为动员、发动、策划
3、阐大释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治理”理论进行
(二)治理理论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术背景出发 必然产生有所差异的理解,代表人物有:
奥利弗《治理机制》、青木昌彦《比较 制度分析》、詹姆斯《没有政府统治的 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
➢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颇具代表性和权 威性:
2、运动论、工作方案论、方法论、过程 论的相关观点和理论P68 方法论的定义: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组织和教育社区成员积极参与改善生活, 从而促进社区进步的方法
3、联合国引导了“社区发展”,使其成 为全球性的概念和课题
二、社区建设 (一)社区建设任务的提出过程 1991年5月民政部提出-----1998年7月民政
展任务之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教育 ➢ 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
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 ➢ 权力运行的方向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
的过程
二、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的转变 (一)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 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
➢ 特征:以单位制度为主体、以街居制 度为辅助,以社会控制为目标,以管 理的单向性、行政导向为主要特征
4、关于治理理论的主要论点 代表人物:格里.斯托克
(1)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 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 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限和责 任方面的模糊之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街居制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间四阶段)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 总体,单位通过垄
断政治、经济、社会 资源,形成了对单位 成员的支配关系;通 过严格控制单位成员 社会自由流动,造成 了单位成员空间封闭。 没有自由流动的资源, 缺乏自由流动的空间, 单位成员只有全面依 附单位,最终造就了 依赖性的人格。
2.依赖性人格
首先,在单位制度 下,国家控制的资 源通过单位来调配。 对于单位成员来说, 单位是生活福利的 唯一来源。
我国在城市基 组织形式管理职工, 和社会转型后,
层社会逐步建 通过街居体系管理 单位制逐渐被打
立了以“单位制” 社会闲散人员、民 破,单位管理模
为主、以基层 政救济和社会优抚 式趋于失效。街
地区管理(“街 对象等,实现对城 居制也由于基层
居制”)为辅 市全体社会成员控 社会巨大变化而
的管理体制。 制和整合,达到社 面临很多现实难
4.2.2社区管 理体制类别
2、街居制
3、社区 制(街道 社区化)
辅助“单位制”建立,其设想是 单位制管理有工作单位的职工, 街居制管理没有工作的居民。
社区制,以“聚集在一定地域范 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 同体”的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位 的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管理体 制。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条”: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 门 “块”: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
4.1 社区管理的体制
4.1.2 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区建设实践: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
“两级政 府”:
市、区 政府
“三级管理”:
市、区和街道的管 理,强调街道层面
“四级落实” : 市、区、街道、 居委会四级的组 织落实
广泛参与:
本质特征 和必要条件
社区单 位的参 与
共驻社区,共建 社区
福建省三明市的 社区共建口号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4.2.1 单位制、街
居制的发展历史
(1)单位制、 (2)单位制、街 (3)单位制、
街居制的建立 居制发挥作用
街居制陷入尴尬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通过单位这一 在我国经济转轨
社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单位制 街居制 社区制,街道社区化 农村社区管理内涵、特征、措施
4.1 社区管理的体制
4.1.1 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社区体制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是进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重心下移, 立足基层
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
党政主导, 各方参与
管理与服 务相统一
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相结合
会稳定和巩固政权 题,在管理上陷
目的。
入困境。
(4)城市基层 对新体制的渴求 因此,城市基层 社会迫切需要一 种新的组织形态 和管理体制来解 决社会中出现的 问题和各种矛盾, 承担起重新整合 社会的功能。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1、单位制
单位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社 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在资 源配置、社会动员、满足人们需求、 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4.2.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 1.街居制的
内涵 • 计划经济体制时
4.恢复与发展阶段
期,我国对社会的管 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 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 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 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 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 的组织来开展工作, 通称为街居制。
3.曲折阶段 2.膨胀阶段 1.创立阶段
其次,单位制还限 制了其成员的生活 空间。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4.2.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5.单位制的崩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包括个体 私营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成份获 得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分化, 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单位 制整合社会的组织功能日益弱 化。这些都使得单位制失去了 生存的土壤,不得不走向崩溃 瓦解的地步。
民政部门 牵头 有关部门 配合
社区居委会 主办
社会力量 支持
群众 广泛参与
4.1 社区管理的体制
4.1.3 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1)强化宣传教育,培育
社区意识。
社区居民的参与
(2)坚持社区需求本位的 原则。
(3)建立和完善参与机制
西方的非政府组织 (NGO)或非赢利组 织(NPO )基金会、 社会中 慈善团体、促进会等 介组织 我国的“社会团体” 的参与 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扶贫基金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第三,法律没有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
主要手段,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直接
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4.2.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政治动员
社会控制
3.单位制 的功能
经济发展
4.2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4.2.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4.单位制的后果
1.总体性社会
1949年后大陆通过单位 制这个组织中介建立起 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 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 社会。国家政权对社会 实行全面控制,对经济 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 面垄断,政治、经济和 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 重叠。
第3编 当代中国社区管理的实践与发展 第4章 中国社区管理的体制及实践发展
社区体制
社区体制,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是进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街道社区化
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路径选择。指在街道 层面进行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建立街道级大社区
预习案例
P21中国社区管理发展迅速
重点问题
历史沿革
4.2.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 1.单位制的内涵
第一,我党没有城市社会管理经验, “公家人”管理模式通过单位制度得到延续。
• 新中国成立后社 会管理的产物,单 位是适应计划经济
体制而设立的一种
特殊的组织形式,
第二,国家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资源 分配。
2.单位制 产生的 原因
具有政治、经济与 社会三位一体功能, 以行政性、封闭性、 单一性为特征。
4.1 社区管理的体制
4.1.2 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成立 社区委员会
建立健全 社区协调 组织
社区建设指导 机构或协调组
织
社区建设 领导机构
居委会
街道一级
市辖区一级
市一级
还应加强社区的党建工作设,切实改善和增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
4.1 社区管理的体制
4.1.3 社区管理 体制的运行机制
党委和 政府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