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苏州经济走向国际化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发展起来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从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背景和现状入手,介绍其建设初期的历程,探讨其建设模式的创新,分析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总结其创新发展的经验。
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其他工业园区的启示,并展望苏州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其他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经验、背景、发展现状、初期、创新、企业服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背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0年代初期,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苏州市政府决定在苏州市东北部的苏州新区(现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一个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背景是苏州市政府依托苏州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尝试。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和资本,推动苏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背景的基础是苏州市政府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吸纳国外的先进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以提升苏州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背景的重要性在于为苏州市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园区。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产业布局,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正确把握历史特征 实现经济发展转型——苏南30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战略
正确把握历史特征
— —
实现经济发展转型
苏南 3 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 和未来发展 战略 0
王安岭
内容 提要 :苏 南 3 改革 开放 , 0年 以市场 为取 向 的体制 机 制创新 , 造 了举世 闻名 的 苏南模 式 , 启 了区域 创 开
经济基本现代化 的发展道路。当前 苏南虽已经跃上新 的历史平台, 却面临着经济国际化 、 社会信息化和结构多
慕 的现 代化 东方新 欧洲 ” 的奋斗 目标 。可 以说 这是 苏 南 发 展 的新定 位 , 是新 的历 史 时期 苏 南 走什 么 路 、 也
式 。从 区域经济形态分析 , 实现 了四大转变 : 一是从
农 业 经济 为 主转 向二 、 产 业 为主 , 现 了工业 社 会 三 呈
的特点 ;二是从 内生经济为主 向外 向经济 以及外 向 经济带动为主转变 , 经济国际化趋势 日益 明显 ; 三是 从农村本土经济为主向城市经济 和城市经济带动为 主转 变 ,区域发展主体结构集中化 、集聚化趋势明
制 的樊笼 , 确立市场经济的 目标取向 , 使蕴藏在苏南
土地上巨大的社会潜能和经济能量充分涌流 ,形成 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冲动,创造 了举世 闻名的苏南模
一
类 比, 也不能用格定化的货币概念进行计量分析。一 方 面因为不 同时期美元货币价值 因购买力 的变化而
5一
20 0 8年 第 l 2期
各自比较优势和特色加快制定苏南区域性空间产二是差别化确定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按照专业分工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苏南五市的产业定位强调合理布局特色发展的要求分类优化城市功能打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初步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造城市个性和特征实行错位发展
MODE ON0MI RN EC C RES EARC H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丝绸、刺绣之乡”等的美誉,在人们的映像中苏州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古城。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规划下,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成为中国保护得最好的古城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苏州重视创新发展,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
苏州变大了。
今天的苏州,拿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来形容已不准确,寒山寺早已到了姑苏城内。
过去,来过苏州的人都感觉苏州很小,幽幽古韵的小桥流水,小巧玲珑的园林亭台。
可是现在的苏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小园林城市。
白天,当你登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大厦,远处,古城区粉墙黛瓦,苏州园林绕梁千年的曼妙余音似乎仍然听得见;近处,金鸡湖湖光潋滟,楼宇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大企业错落有致。
看苏州的市容,会勾起你联翩的怀想。
苏州变强了。
谁能想到,过去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今天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根据党的十六大,苏州提出了“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目标。
敢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是因为苏州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这些年,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比如,苏州直接利用外资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列第2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列第3位,外贸出口额列第4位,GDP列第5位,财政收入列第6位。
2004年,苏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507.7亿美元。
此外,苏州所辖的5个县级市均居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
2004年,苏州入围“中国十大最具活力城市”,并获年度大奖。
一、“开发区经济”引领经济国际化迈向新高地回望16年前的金鸡湖,围绕在渔歌水声中旧时光影依历历在目。
娄葑镇的茭白、芡实清香满面,唯亭的阳澄湖大闸蟹唇齿余香,胜浦的水乡服饰也是韵味无穷……传统产业与悠久文化却掩饰不了在蓬勃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的落差;传统农村、农业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让昔日园区所在地的很多农民依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地带。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苏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苏州的变化署名:汪秋亚09国贸(1班)前言: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仿佛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苏州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水泥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苏州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街上的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此外,苏州也重新修建了许多古典园林,比如说:怡园、沧浪亭等等。
这一切,使苏州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一、苏州改革开放的成就1、经济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0亿元(预计数,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
经济增长逐季加快,一季度增长9.5%,上半年增长10.3%,前三季度增长10.9%,全年实现增长11%。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7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20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 %和7.1%。
优势行业、新兴行业、民生行业、高技术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导力量。
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内需拉动成效显著。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亿元,增长13.6%。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9.3%和32.8%。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超过广州市),比上年增长20.9%。
经济发展再创新业绩。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6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8亿元,增长10.3%。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万吨,增长 4.4%。
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体系,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全力抗御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畜牧业稳步发展。
水产、蔬菜、蚕桑、园艺等实现增产增收。
农产品质量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
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5.5%和30.5%。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显现,沿江基础产业带正在崛起,市属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开局良好。
苏州城市职能(经济)
苏州城市职能的特征(经济为主)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从一个消费城市转变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大市,从一个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地区走向了现代制造业基地,从区域经济相对封闭走向了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从城乡分隔走向了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从温饱不足走向了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小康社会。
苏州的城市职能也随着苏州以及苏南、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本文从三个层面的角度来阐述苏州城市经济在各个区域的职能特征。
1、从长三角经济圈层面看,苏州地区的经济是沪宁杭大都市连绵区中的重要增长地域。
目前从总体看,长江三角洲北翼与上海的联系显著高于南翼,都市连绵区的发育程度也优于南翼。
作为与浦东接轨的第一站,苏州是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上海对其辐射的影响力最大。
苏州中心城市已成为特大城市,在大都市连绵区的作用中也与日俱增。
(1)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人均GDP居第三位;(2)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对外开放度仅次于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额位于第二位,为南京、无锡、常州和杭州各市之和;(3)苏州是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开发区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苏州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最发达的城市之一;(4)苏州经济已进入外向型轨道,目前外资的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28.1%,其固定资产占全市固定资产总值的39.8%,从业人员占全市的24.4%,销售收入占全市的38.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7%,利税总额占全市的29.2%,利润总额占全市的28.75%,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4.06%,经济外向度高达60%以上;(5)沪宁杭城市连绵区的龙头在上海,精华在太湖附近。
苏州中心城市是最靠近上海的特大城市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从上海大都市圈层面看,苏州地区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苏州中心城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苏州自身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强劲增长单元苏州位于距离上海100公里的城市紧密圈内(一般特大城市紧密圈范围不超过100公里),其中心市区距上海只有60公里,而所属的太仓、昆山、吴江、吴县城区均距上海不到50公里,是上海直接影响圈的一部分。
江苏与沙特阿拉伯的发展比较
江苏与沙特阿拉伯的发展比较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综合能力列居全球第22位,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的综合国力。
虽然江苏与沙特阿拉伯在发展过程中都各自经历了一番不懈努力,但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经济。
主题词:江苏沙特阿拉伯比较发展经济创新英文摘要: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Jiangsu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out ranks the world's first 22, the equivalent of Saudi Arabi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both have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me tireless efforts.However, only through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better economic future.大家知道,江苏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
2400年前的春秋后期,建都于苏州的吴国就已盛极一时。
三国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6个朝代以南京为都。
唐朝时期,呈现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的局面。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江苏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清代,江苏粮、盐产量居全国之首,所纳赋税分别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三和十分之七。
明清两代,全国共有文状元212名,其中江苏籍状元就有66人,各类文化名人大师层出不穷。
江苏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苏正式建省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苏州两府首字得名。
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7600万人,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设有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个省辖市,106个县(市、区)。
苏新合作30周年取得的成就
苏新合作30周年取得的成就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新合作成立于1990年,是苏州市和新加坡政府共建的经济合作项目,至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
在这30年里,苏新合作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苏新合作在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作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项目,苏新合作促进了苏新两地人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每年,数以万计的新加坡游客来到苏州市旅游观光,学习苏州的文化和历史,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苏新合作也为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推动了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展。
苏新合作在30周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苏新合作将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两国的合作关系和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苏新合作30周年是苏州市和新加坡合作共赢的重要里程碑,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和合作,双方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架起了一座连接两国人民和经济的桥梁。
在经济合作方面,苏新合作30周年成就显著。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已经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新加坡也一直在引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双方在投资、贸易、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在30年的合作中,双方共同打造了若干重要合作项目,像是苏新工业园区、苏新生态城等,为苏州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文化交流方面,苏新合作30周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双方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苏州文化的“园林”风格和新加坡的“绿色城市”理念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两国文化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双方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两国的文化传统。
在科技创新方面,苏新合作30周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瓯海区青少年艺术教育培训活动中心叶晓丹为了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增进与外界的交流,2021年5月16-18日,在瓯海民办教育协会的组织下,我们会长会议成员单位代表在会长和秘书长的带领下,赴苏州进行了考察学习。
此次苏州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苏州民办教育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
苏州民办教育的经验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同时也让我们深思,苏州民办教育取得的成就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现将我本人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体会报告如下:在中国,最有经济实力并有着“苏南”模式之称的城市当属苏州。
于是,苏州的民办教育也随之崛起,特别市苏州工业园区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此次苏州之行,我们主要是考察了苏州园区的苏州佳艺御湖幼儿园、苏州玲珑湾新纽顿幼儿园、苏州瑞思美语学校、苏州西题迪斯科学馆四所民办教育机构。
四所学校成功的创办,我想是与苏州的地方政策环境、人文和教育环境、自然环境是必不可分的。
首先,我将四所民办学校做简单介绍和概括:1、苏州园区的苏州佳艺御湖幼儿园苏州园区佳艺御湖艺术幼儿园地处美丽的金鸡湖畔中海御湖熙岸。
这个金鸡湖就是我国著名的影视“金鸡奖”的颁发地。
早上9:30我们到达园区,一进幼儿园,浓郁的艺术气息和现代化的园区氛围就给了我们特别地感受。
此园是浙江温州人陈瑞克先生创办于5年前,是自行批地建造的一家民办的高标准私立园所,所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户外面积6000多平方米,投资近4000万。
在陈董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参观了幼儿园的花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中心、艺术展示厅、演奏大厅、钢琴房、音乐剧场、舞蹈房、美术馆、绘本馆、幼儿体验馆等。
在阶梯表演多功能厅,我们还欣赏到了该园的幼儿表演和教师节目表演。
2、苏州玲珑湾新纽顿幼儿园苏州工业园区新纽顿玲珑湾幼儿园坐落在工业园区玲珑湾花园,成立于2021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改革开放30周年:苏州工业园史无前例的合作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唯一以借鉴外国经济与公共行政管理经验为特色的开发区,在新加坡向园区转移管理软件、派出人员向中方传授指导的同时,园区也先后组织数千人次赴新培训。十多年间已经去过7次新加坡的潘建钢就曾经在那里接受过电脑、物流管理等培训,“受益匪浅”。
如今,潘云官、潘建钢仍分别在园区现代大厦和物流中心大厦办公,两栋代表了园区的最高建筑水平的大楼,近年来相继获得了国家“鲁班奖”。吴金水告诉记者,不少富裕起来的浦田人已经开始在园区的繁华地带买房安家,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潘云官、潘建钢和吴金水三人都曾用一句话概括在园区14年的最大感受。潘云官说,园区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始终与时俱进。潘建钢说,他的人生价值在不断得以体现。吴金水说,浦田村民们的生活一直蒸蒸日上。三句话正对应着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三大关键词:创新、人才和富民。
一曲终了,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说,园区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一直名列前茅。
一曲又起,记忆被带回今年的3月28日,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卸任前最后一次出现在苏州工业园区。她说,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排头兵,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成为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其经验和做法,对苏州、江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都具有借鉴意义。
园区的招商进展如火如荼,潘云官告诉记者,园区几乎从开工建设伊始便引起了全球著名企业的关注,“每平方米商业用地售价高达1000多美元,还挡不住蜂拥而至的客商”。
2022年江苏苏州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及答案
2022年江苏苏州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22.0分)1.2021年10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的载人飞船是()A. 天宫二号B. 神舟十二号C. 嫦娥四号D. 神舟十三号2.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通过了()A.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B.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C.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3.2021年11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A. 50%B. 60%C. 70%D. 80%4.2021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行政村已全面实现()A. 村村通公路B. 户户通水电C. 村村通宽带D. 户户通电话5.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第13届冬残奥会的举办地是()A. 北京B. 天津C. 长春D. 哈尔滨6.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从今年9月起,小学和初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做菜做饭的本领,还要会设计营养食谱。
这样规定在于引导学生()①培养生活自理能力②在集体中发展个性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④明确人生奋斗目标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7.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但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各不相同。
为此,我们应该()A. 拒绝他人否定评价B. 接受他人全部评价C. 完全忽视他人评价D. 理性对待他人评价8.有人问冬奥会冠军苏翊鸣成功的原因,他说:“没有别的,我只是专注做我的事,不管每天训练有多长时间或者有多么困难,我都把它当成享受、当成热爱。
”这说明()①正确对待挫折,能够增强生命的韧性②面对不同挫折,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③合理调节情绪,有助于保持乐观心境④情绪复杂多样,要善于掩饰负面情绪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9.如图漫画《沙漏》告诉我们沉迷网络会()A. 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B. 让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C. 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D. 不可避免走向违法犯罪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和主题教育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和主题教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是苏州全方位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三十年前,苏州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经济示范区。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不断提升园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三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苏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管理,更离不开各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和共赢,推动了园区的快速发展。
园区内涌现了一批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为园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园区还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为园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发展的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
园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园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园区还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工作,关爱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之际,园区将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以回顾过去的成绩,展望未来的发展。
园区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牢记初心使命,继续推动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园区还将开展各项庆祝活动,包括庆祝晚会、成果展示、技能比赛等,为园区的发展增添喜庆气氛,凝聚共识、激励士气。
三十年的风雨兼程,苏州工业园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园区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升级,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园区还将加强规划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园区,推动园区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正逐渐展现出其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创新中心之一,苏州一直致力于吸引全球人才和企业,推动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本文将从苏州的国际化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苏州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上海相邻,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瞩目之地。
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
苏州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推动与国际接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外商投资,扶持外贸企业,推动跨国合作和国际交流。
苏州还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这些举措为苏州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苏州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还表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
苏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典园林、传统手工艺等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和投资者。
苏州还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批国际学生和学者。
在科技创新领域,苏州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这些都为苏州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动力。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不仅是对苏州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全球化进程的回应。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苏州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苏州也要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苏州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苏州要加大与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和人才。
改革开放30年苏州经济走向国际化
改革开放30年苏州经济走向国际化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耀眼的明星。
坚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是苏州的一大亮点。
一、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历程(一)发展起步阶段(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以前,苏州经济基本处于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无论是农业还是城市工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技术装备陈旧,资金不足,制约了城乡企业的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围绕多出口、多创汇,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经济结构。
1986年,苏州提出了外贸外资外经“三外”齐上,外向经济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利用外资从无到有。
1984年6月苏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成立,迈出了苏州利用外资的第一步。
这一阶段利用外资总量不大,项目规模偏小,以合资方式为主,70%以上来源于香港地区。
1990年的注册外资只有1.4亿美元,平均单项利用外资规模仅8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只有0.7亿美元,到1990年底为止全市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17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9亿美元。
——对外贸易获自营权。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苏州没有进出口经营权, 外贸只是为省进出口公司收购提供农副土特畜产品。
直至1987年才获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1990年末全市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仅189家,全年进出口总额仅1.88亿美元。
出口商品以纺织、服装、丝绸等传统产品为主,出口地区涉及42个国家和地区。
——外经合作开始起步。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三个方面。
苏州市的外经合作是从援外工程承包开始。
1979年苏州承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工程,跨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随后又先后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承建古典园林建筑。
苏州改革开放三十三年经济调查报告
苏州地区改革开放33年的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苏州发展的非常快,三十三年后,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水泥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苏州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街上的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此外,苏州也重新修建了许多古典园林,比如说:怡园、沧浪亭等等。
这一切,使苏州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随着三十三年祖国的改革开放,苏州在教学事业上有很大的发展的。
以前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只是一些小祠堂,甚至那些学校凳子都是自带的,还有许多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
现在,国家对教学事业重视了,新建学校,而且学校的设置很齐全,有操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
在校外,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新建了图书馆,博物馆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国家推行了义务教育,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减轻对家庭的负担。
三十三年来,苏州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为着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化着。
●苏州基本情况苏州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近9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98.85万人,暂住人口600万人,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
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乡镇企业发祥地之一,现在是长三角制造业基地核心城市之一在1988年以前,苏州GDP只有32亿元,而且基本以农业为主。
到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436亿元。
2010年苏州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初步预计,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
●苏州的重要发展1.伴随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商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在简要介绍苏州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并重点研究了苏州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生产要素资源约束凸显、工业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十三五";期间苏州工业经济转型的路径,包括推动工业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增强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工业产业高端化发展。
工业经济;创新;转型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苏州凭借其区位优势,抢占了改革开放先机,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跻身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苏州的综合竞争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十位,竞争优势正不断提升。
2015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04.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6702元,均位列全省首位,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在苏州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苏州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等一系列新的挑战。
当前,如何加快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夯实"十三五";苏州经济行稳致远的强支撑,是苏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苏州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的工业发展道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5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249.25亿元,工业增加值6409.44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4.19%.位于全省第三位。
但是近年来,苏州工业运行开始呈现出低速增长的趋势。
苏州工业总产值增速2012年为6.4%,2013年为3.4%,2014为0.25%,2015年甚至开始出现了负增长,下降了0.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速也正逐渐放缓,2014年增长率为0.15%,2015年出现负增长,下降了0.24%.目前苏州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整个工业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工业链节较完整,门类较齐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协调共进。
苏州地区改革开放33年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以昆山为例
苏州地区改革开放33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以昆山为例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这个30多年来日述夜讲的名词,到底给中华民族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显而易见地,是它引领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逐渐地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而苏州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是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缩影。
过去30年中,苏州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5%和18.7%,苏州以占全国不到0.1%的土地和0.7%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2%的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全国1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昆山,作为苏州代管的县级市,因其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典范。
其市域面积仅927平方公里,但就是在这片热土上,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万分之五的人口,吸聚了占全国千分之十九的到账外资,实现了占全国千分之二十五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占全国千分之五的GDP。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位居第一。
然而,30多年前,昆山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的农业县。
其经济总量在苏州当时的八县中排名末位,人称“小八子”,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1.4%,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仅有化工、化肥、通用机械、农机和油脂、粮食加工等十几家县属企业。
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导加上勤劳积极的昆山人民30多年的艰苦努力,昆山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
截止到2011年前十个月,昆山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亿元激增至1960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56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去年同期有两位数以上的增幅;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0.35亿元增加到516亿元,增长1474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苏州经济走向国际化发布时间:2008-10-23 15:28:00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耀眼的明星。
坚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是苏州的一大亮点。
一、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历程(一)发展起步阶段(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以前,苏州经济基本处于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无论是农业还是城市工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技术装备陈旧,资金不足,制约了城乡企业的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围绕多出口、多创汇,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经济结构。
1986年,苏州提出了外贸外资外经“三外”齐上,外向经济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利用外资从无到有。
1984年6月苏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成立,迈出了苏州利用外资的第一步。
这一阶段利用外资总量不大,项目规模偏小,以合资方式为主,70%以上来源于香港地区。
1990年的注册外资只有1.4亿美元,平均单项利用外资规模仅8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只有0.7亿美元,到1990年底为止全市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17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9亿美元。
——对外贸易获自营权。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苏州没有进出口经营权, 外贸只是为省进出口公司收购提供农副土特畜产品。
直至1987年才获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1990年末全市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仅189家,全年进出口总额仅1.88亿美元。
出口商品以纺织、服装、丝绸等传统产品为主,出口地区涉及42个国家和地区。
——外经合作开始起步。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三个方面。
苏州市的外经合作是从援外工程承包开始。
1979年苏州承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工程,跨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随后又先后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承建古典园林建筑。
1986年,苏州开始从单纯的援外工程承包向对外承包与劳务输出发展。
从1986~1990年,苏州执行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项目19项,合同总额493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194万美元。
——国际旅游较快发展。
1982年入境游客突破10万人次,达到 11.58 万人次,1985年旅游外汇收入突破千万美元,达到1138.57万美元。
1990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
1990年全市入境游客达到27.84万人次,接待境外过夜人数26.1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7575万美元。
(二)蓬勃发展阶段(1991年~2000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后,苏州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绝佳机遇,充分发挥毗邻上海、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空间余地相对较大的优势,实施外向型经济错位发展战略,“三外”全面快速推进,对外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大开发大开放格局。
——利用外资掀起高潮。
这一时期苏州把大力吸引国际资本作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重点,抓住国际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大力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掀起直接利用外资高潮,外商投资由原来以纺织轻工为主,逐步向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发展,并向港口、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和石化、冶金等行业拓展。
各级各类开发区迅速崛起,尤其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开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标志着苏州利用外资乃至整个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1991年到2000年累计注册外资422.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7.37亿美元,外商独资经营占70%以上,外资来源地增至57个国家和地区,来自欧、美、日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外资比重占到65%。
到2000年末,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4761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77家投资苏州。
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成为苏州工业的主体,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4%。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这期间随着各县级市也陆续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开业投产并迅速成为外贸进出口的主力军,苏州外贸连年大幅增长,同时外资企业大量集中于电子信息类、精密机械类产品加工,促使苏州的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市场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苏州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88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突破两百亿美元,达到200.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3.8%,10年间苏州外贸总额增长了106倍,年平均增速达到59.6%。
2000年苏州自营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宗商品发展到35个,苏州对外贸易扩大到141个国家和地区。
——外经合作不断拓展。
1991至2000年,全市先后承接对外承包工程532个,合同总额61269万美元。
2000年,苏州新签外经合作金额、完成营业额和在外人数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2122万美元、12199万美元、3625人。
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拓展到园林、工业、交通、道路、桥梁、教育、文化等领域,分布在82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末,苏州在境外投资并开业的企业有53家。
——国际旅游加速发展。
1992年设立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1999年苏州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0年末全市有涉外旅游饭店94家,客房10377间,旅行社发展到9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家。
2000年接待境外游客71.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两亿美元,达到2.01亿美元。
(三)量质并举全面提升阶段(21世纪以来)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苏州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放量扩容上水平,主要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呈现规模速度效益协调发展的态势,推动苏州经济不断上新台阶。
——利用外资量质齐升。
这一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苏州及时在招商方式、外资投向、项目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整,从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鸟;从规模扩张为主向速度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引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持续上升,引进项目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开始来苏州落户。
苏州利用外资单项规模从2000年的408万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908万美元, 2000年销售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仅有31家,平均销售额为1.24亿元,2007年突破千家,达到1075家。
2007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71.65亿美元,分别占到全省和全国的32.7%和9.6%。
利用外资从加工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转变,实际利用外资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0.58:94.54:4.88调整为2007年的0.23:86.49:13.28。
——对外贸易强势扩张。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大力实施出口品牌与市场多元化战略,采取重点扶持一般贸易,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从外贸大市到外贸强市的跨越。
2001年到2007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40.1%,出口额年均增长41.4%。
进出口规模由2000年的200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又突破2000亿美元,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
2003年以来苏州进出口规模,仅次于上海、深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苏州的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提高到2007年的81.3%,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了55.2%,苏州已成为世界IT产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外经合作实现突破。
随着入世效应的扩大,苏州的外经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境外投资的企业不断增加,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质量层次进一步提升,劳务输出从初期的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实现了由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重点向境外投资为重点的战略转变。
苏州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拓展发展空间。
2004年全市新批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4515万美元,跃居全省首位,2005年全市新批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8211万美元,超过以前历年总和,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40%。
2007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0个,中方投资额超过 1亿美元。
——国际旅游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苏州确定了“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国内必选、国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强市”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旅游总体规划、优化旅游大环境、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进入了建设旅游强市的新时期。
2004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达到130.16万人次,2007年接待境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达到206.1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8亿美元,达到8.89亿美元。
2007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14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48家;“AAAA”景区22个。
在入境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出境游也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组团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万人,2005年突破5万人,2007年达7.36万人。
二、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特点(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是苏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关键举措。
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苏州,到2007年末已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达12506家,累计实际到帐外资达到615亿美元,累计注册外资达到1039.7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从1985年的107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71.65亿美元,增长了668.6倍,年均增长34.4%。
1.利用外资呈现多层次宽领域格局。
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门类的98个行业大类中,苏州引进的外资投向18个门类的73个行业大类。
利用外资以独资为主,多种方式并存。
1996年前苏州引进外资以合资为主,从1996年开始,外商独资比重超过中外合资方式,“八五”期间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企业比例为28.8:61.4:9.8,2002年开始出现外资股份制企业,2007年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与外资股份制企业分别占11.9%、86.7%、1.2%、0.2%。
外资来源地遍及全球。
早期进入苏州的外资企业以港台地区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来源地区不断拓展,欧美国家的资金大量涌入,北美日本欧盟投资占到12%以上,目前外资来源地涉及93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香港地区、日本、新加坡、萨摩亚、美国、台湾地区、韩国、毛里求斯、开曼群岛等10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资占八成以上。
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22家公司来苏州投资建立了375个项目,注册外资80.1亿美元。
2.利用外资促进了苏州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过去30年苏州90%左右的外资集中投向第二产业,大量外资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苏州制造业的发展,成为产业层次较高的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