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学期1.2、比多少教案1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通用12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通用12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授课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A:观察书中第6页的图画: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师:小免比小猪多。
三、巩固运用(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2)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课堂演练。
(1)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比多少同样多多少教后随笔: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017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强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加强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 1 数到10
二、学生做练习
1.指名学生数一数,第一幅图有几只小鸟?第二幅图叶子上面的动物是什么?有多少只?谁多些?谁少些?
2.指名说说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再数数有多少只?用笔把动物跟下面对应的圆点连起来,学生自己动笔连一连,集体更正。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4.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拓展练习
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
1 / 1。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 教案1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1一. 教材分析《比多少》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能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个事物数量的相对关系。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数学符号和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数学符号和概念还很陌生。
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对于新的知识有很强的接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能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个事物数量的相对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个事物数量的相对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量的多少,能够用数学符号来表示。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展示和比较。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用于操作和表示数量。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出“比多少”的概念。
例如,出示一些苹果和香蕉,让学生比较哪个多哪个少。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
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用“>”表示一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多,用“<”表示一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少。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到一些小卡片,让学生通过操作卡片,练习比较和表示数量的多少。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比多少》1-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比多少》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这一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及意义。
2.能够灵活运用比的表示方法,如用冒号“:”表示比。
3.能够通过实际情境应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定义及运用方法。
2.理解比的含义,能够运用比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三、教学难点1.运用比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2.灵活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教具:小黑板、粉笔、玩具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铺设情境)教师出示一小车和两辆自行车,“小车和自行车哪一个多?”2.引导学生讨论,引入比的概念。
第二步:学习1.(学习比的定义)教师向学生解释比的概念,“比多少”是一种数量的关系表示方法。
2.(学习表示方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小车:自行车=2:1”,解释比的表示方式。
第三步:实践1.(练习比的运用)教师出示一些比的例子,让学生用冒号表示比,如横竖比、男女比等。
2.(问题解决)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比的概念解决,如“班上男生比女生多,男女比是多少?”。
第四步:总结1.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复习比的概念及应用。
2.引导学生总结比的表示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六、课堂练习1.用比的概念解决以下问题:–若班上男生有25人,女生有20人,男女比是多少?–小王有6支铅笔,小张有4支铅笔,铅笔的比是多少?七、作业布置1.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
八、教学反思1.对于比的概念学习,需要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练习巩固。
以上为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比多少》1-人教版的教学内容,希會对教学有所帮助。
1.2 比多少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2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比”来描述物体数量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比”来描述物体数量的大小关系。
2. 能够用“比”来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判断哪组物体的数量多或少。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比多少”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对“比”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每人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两组物品,如苹果和香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2. 提问: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多?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少?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如苹果比香蕉多,香蕉比苹果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组物品,如铅笔和橡皮,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2. 提问: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多?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少?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如铅笔比橡皮多,橡皮比铅笔少。
三、巩固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两组物品,如书本和铅笔,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2. 提问: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多?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少?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如书本比铅笔多,铅笔比书本少。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知道了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并写在纸上。
2. 教师提醒学生明天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
1.2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标题:1.2比多少——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比多少”的概念,掌握比较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多少”的概念,掌握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哪组物品多。
(2)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并教授比较方法。
(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比较方法。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比多少”的比较,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新知环节中的比较方法教授补充和说明: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授比较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较方法,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多少”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两组物品,一组有5个苹果,另一组有3个橙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哪组物品多。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比多少”的含义。
1.2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2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2比多少年级:一年级上册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主要讲解比的概念和简单的比较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学会用语言描述比的含义,例如:“A比B多”、“A比B 少”。
3. 掌握简单的比较运算,如大于、小于、等于。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描述比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运算,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比的含义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比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运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比的概念,例如展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比的含义,例如:“这个盘子里有5个苹果,那个盘子里有8个苹果,所以5比8少。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例讲解比的概念,例如:“如果有2个学生,其中有1个学生有3个苹果,另一个学生有5个苹果,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他们苹果的数量关系,可以说‘1比2少’,也可以说‘3比5少’。
”2. 讲解比的读法和写法,例如:“2比3可以读作‘2比3’,也可以写作‘2:3’或‘2/3’。
”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运算,例如大于、小于、等于,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情景,用比的方式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比较运算。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数量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是很清晰。
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简单的数数和识数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数量的比较还不是很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相关的实例。
2.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实物等,用于创设情境和进行比较练习。
3.学习单:用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物品的多少。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中有3个苹果,另一张图片中有5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哪个图片中的苹果多。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数量的比较和用语言描述数量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用语言描述数量的多少。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多少”的概念。
2.能正确理解和解答有关“比多少”的问题。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多少”的概念。
2.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比多少”的概念,并能自主解答问题。
2.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积极参与,与同学一起完成任务。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练习册。
3.数学工具:尺子、橡皮、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比多少”的概念,让学生感受给定量的大小关系。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向学生介绍“比多少”的概念,通过实际图片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
•学生观察图片,与同桌讨论,总结出“比多少”的特点。
3. 巩固练习(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做题方法,鼓励学生正确思考。
4. 拓展应用(10分钟)•设置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比多少”问题,如多个物体的长度比较等。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展示优秀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六、课后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相关题目作业,巩固“比多少”的概念。
•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多观察,尝试用“比多少”的方式描述给定物体的大小关系。
七、教学反思•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比多少”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1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并给予个别辅导。同时,我将设计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这些符号的运用。
问题2: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不愿意参与,或者不知道如何参与。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了“比多少”的知识。同时,教师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比多少》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水果、玩具等实物,以及相应的课件。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实物和课件,呈现了一些“比多少”的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数量的多少,并尝试用符号“>”、“<”、“=”来表示两种数量的大小关系。
在呈现环节,我通过实物或课件,呈现了一些“比多少”的情境。例如,我拿出一篮苹果和一篮橘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哪个篮子里的水果更多,哪个篮子里的水果更少。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比多少”的情况?你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们积极思考,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强调了“比多少”的概念和符号“>”、“<”、“=”的运用。
在家庭作业环节,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在板书环节,我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了板书,方便学生回顾和记忆。
在操练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观察和描述两数量的大小关系,并使用符号“>”、“<”、“=”进行表示。学生们分组进行操作,积极性很高,但在使用符号表示数量大小关系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比多少》人教新课标
小学电子教案——(一)年级(数学)学科(上)册课题比多少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
2、能够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符号“<”“>”“=”,并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教学流程预学情境导入课件展示:(1)3只小猴在大森林里玩耍的情景。
(2)3只小猴共进午餐。
草地上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香蕉。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能够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
目标任务认识符号“<”“>”“=”,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互学合作探究(1)教学“3=3”。
(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一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桃子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不多也不少。
猴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是什么关系?(相等、相同、同样多)师:不错。
猴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同样多可以用“=”表示。
教师教读:“3=3”这个式子。
(利用学生一一对应方法,分别把猴子和桃、香蕉、梨进行排列,使学生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还是同样多,感受同样多的好处。
)(2)教学“3>2”。
方法同上。
告诉学生: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
学生说一说“>”的形状,可以用语言表示,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教师教读““3>2”这个式子。
(3)教学“3<4”。
方法同上。
让学生说一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交流点拨区分“>”“<”和“=”。
互学:(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和“=”的方法。
1.2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2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2 比多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具体章节为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比的意义。
2. 能够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描述比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例题。
2. 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物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比的概念,并用例题进行解释。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中有2个苹果,另一张图片中有4个苹果,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两张图片中苹果的数量关系。
3.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例如,给出两组数字,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比的意义: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比的表示:a:b 或 a/b比的性质:比的大小取决于分子和分母的值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下面的图片,写出它们的比。
图片1:3个橘子,2个香蕉图片2:6个草莓,4个蓝莓答案:1. 图片1的比为3:2,图片2的比为6: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但是在进行比较时,有些学生会出现困难,因此在课后需要加强对比较的练习。
拓展延伸:除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运算,例如比的基本性质、比的乘除法等。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多少1.2比多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多少1.2比多少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比较大小的概念,而“比多少”就是比较大小的基础。
本次教学设计以“比多少”为主题,旨在促进学生对比较大小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2.掌握1.2这个特定的比较数值;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比多少”符号和口头语言来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比多少”符号和口头语言;2.能够比较大小,理解1.2这个特定的比较数值。
教学难点1.理解1.2这个特定的比较数值;2.能够使用“比多少”来比较大小。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导入1.导入本课时的主题:“比多少”。
2.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比较大小?怎样用比较符号来表示大小?”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学习1.以1.2为例,讲解“比多少”符号的表示方法和口头语言。
2.展示图片或素材,让学生用“比多少”符号来比较大小。
3.实践操作:让学生组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值比较和口语表达,以此加深对比多少符号和口头语言的理解。
拓展1.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比较数值进行大小比较和口语表达。
2.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练习,在时间限制内完成更多的比较大小和口语表达题目。
结束1.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心得。
2.预告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评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比多少符号和口头语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也可以通过作业和测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本次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多少”符号和口头语言。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也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比多少|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比多少|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比多少|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1.2比多少。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基本方法,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物体的数量多少,并能够用符号“>”和“<”来表示物体数量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比较物体的数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的意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一些小球和玩具,学具有纸和笔,让学生在练习中记录比较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出示一些小球和玩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数量的多少。
2. 讲解:接着我会用符号“>”和“<”来表示两个物体数量的比较,并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语言和符号来比较题目中的物体数量。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出“比多少”这个词,并在旁边画出“>”和“<”的符号,让学生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比较下列物体的数量,用“>”或“<”表示。
1. 3个苹果和4个橘子2. 5个鸟和6个鸟3. 2个猫和1个狗答案:1. 3个苹果<4个橘子2. 5个鸟<6个鸟3. 2个猫<1个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较物体数量的基本方法已经有了理解和掌握,但在使用“>”和“<”符号时还有一些困难,我在课后会加强对这个方面的练习。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比较物体的数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实践情景在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些小球和玩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数量的多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比多少|人教新课标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比多少|人教新课标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比多少|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新课标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2章节“比多少”。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两个数量的多少,并能够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两个数量的多少,并能够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两个数量的多少,并能够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数学学具,包括计数器、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两堆物品,一堆物品数量多,一堆物品数量少,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堆物品的多少。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比多少”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
3. 符号学习:教师讲解符号“>”、“<”、“=”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巩固“比多少”的概念和符号的使用。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多少”的概念和符号来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多少多 >少 <等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下列物品的数量,用符号“>”、“<”、“=”表示出来。
1.2 比多少(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多少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比多少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多少的最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1、教材设置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为背景的主题图,能很快地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材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它们所搬的砖的比较、小猪与它们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2、教材提供了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条石凳、两条小鱼等等。
教材中还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3、教材的练习设置合理恰当。
做一做第一题,通过操作,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地比。
做一做第二题,也是通过操作进行比较,但不限于一种比较的方法。
教材这样呈现,是为了体现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练习一中的习题设置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工具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
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之前大部分学生熟悉三只小猪的故事,所以能很顺利地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在平常生活中学生们得到了一些对数的认识,有一定的数数的基础,比较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并学会用“比数量”“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比数量”、“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1.2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2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比多少”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多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比多少”的含义。
2. 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比多少”的含义。
2. 运用比多少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两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苹果更大。
2.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一个苹果比另一个苹果大。
3. 老师引导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个苹果的大小关系。
二、探究(10分钟)1. 老师出示三只小鸟,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只小鸟的数量最多。
2.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一只小鸟的数量比另外两只小鸟的数量多。
3. 老师引导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三只小鸟的数量关系。
三、实践(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组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不同数量的物品,如苹果、小鸟等。
2.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哪个多?哪个少?”并回答。
3. 老师引导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每组图片中物品的数量关系。
四、巩固(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数学题目,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比小华多几个苹果?”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互相检查答案。
3.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拓展(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猫有4条腿,小狗有3条腿,小猫比小狗多几条腿?”2.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3.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总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比多少”的含义。
2. 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比多少”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多少(10)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多少(1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比多少”进行物体的数量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比多少”进行物体的数量比较。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多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比多少”进行物体的数量比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多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堆不同数量的糖果,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糖果的数量,引出“比多少”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教材第25页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2)学生尝试运用“比多少”进行数量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多少”的方法:先数出每组物体的数量,再进行比较。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教材第26页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引导学生运用“比多少”进行数量比较。
4. 拓展提高教师出示一些复杂的数量比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多少”进行解决。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多少”的方法。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教材第27页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使学生掌握了“比多少”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比多少(10)2. 板书内容:(1)比多少的概念(2)比多少的方法(3)比多少的应用七、课后评价1.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比多少”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本节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2 比多少【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2比多少教案
三、巩固应
用内
化提高
一人先摆学具,同位摆得比他多或少。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
思考:
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摆的同样多,谁摆得多?谁摆得少?
(1)独立思考
(2)交流方法
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发现对齐摆,即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比较容易比较。
做一做
1.摆一摆
2.摆一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说说生活中1'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设计意图:简单得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评价,是让学生发现在本课中自己做得好的一面或不好的一面;或哪些地方学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比大小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7比大小。
二、教学准备
课件、每同桌两人准备4只兔子、4只小羊、5只小熊、3只小猴的图片、以及一张粘贴表。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以及部分学生已经模糊地知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认识“=”“>”、“<”这些符号,而是让学生理解“>”、“<”、“=”含义以及学会运用这些符号。
教材提供“猴子分水果”的情境过于简单,比较大小的素材过于单一。
所以笔者大胆舍弃原主题图,创设了森林里4个家庭拔河比赛,丰富了比较大小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比较“大小”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动物拔河”比赛中,通过让学生整理、比较,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在情境中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 教学策略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凌乱的小动物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在“公平”与“不公平”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
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体验参与教学的快乐与成功,把学生真正推倒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认识“=”
师:谁也能用“=”来说一说?
生1:1=1、2=2 、……
生2:1+1=2
生3:5-2=3
生4:学边拿出自己的手,边做手势边说,一只手+一只手=一双小手。
生4:爸爸+妈妈=我。
(学生哄堂大笑,但生4仍然很自豪的坐下)
生5:我姐姐说:努力+聪明=成功
……
【片断二】认识“>”“<”
师:除了“=”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数学符号是比较大小?
生1:“>”“<”
生2:“+”“-”
生1:“+”“-”不是比大小。
“>”“<”才是比大小的。
师:说的很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
谁能说说哪两个家庭比赛可以用“>”或者“<”?
生3:小兔和小熊家比赛,小熊家多1只,所以小熊家赢了。
师:你怎么知道小熊家多呢?怎么看出来的?
生4:5>4(教师板书)
生5:小熊和小猴家比赛,也是小熊家赢。
5>3
师:那么谁输了?为什么?
生(齐):小猴家输了,它少一些。
教师引导出3<5
……
生8:老师我觉得4只小兔和3只猴子比赛,不一定小兔赢了?因为小兔子人小没力气,小猴有力气的。
生9(很兴奋):小兔子力气小。
那它就输了。
4<3??
很多学生都笑了
师:刚才生8和生9考虑很全面,不仅想到个数还想到谁重一点,很厉害。
(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
如果比较谁多谁少的画,4还是()3。
……
六、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
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素材,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家庭拔河比赛。
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情境,展开了“数一数”“理一理”“摆一摆”“比一比”活动中,将“=”“>”、“<”的教学渗透倒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2、留给更大空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
在课堂实践中,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
为此,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积极地探索知识海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当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两种动物的多少时,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3、建立对话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这节课中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平等对话。
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用到“=”吗?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教师并没有阻止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而是建立对话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从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互相探讨着、交流着。
对于“5>□”,学生刚开始答得比较散,后来有学生就说:我能一次说几个答案。
还有学生说:我能全说出来。
于是学生开始交流、讨论、总结。
然后:“1<()<5”,学生有交流讨论,我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分析交流。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有深度,智慧的火花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不断闪烁。
可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放开学生思维的束缚,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更深入的发展。
4、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教学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原因是学生在动物的体重上停留一段时间?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拔河不仅和动物的个数有关,而且和动物本身的重量也有关。
4只小兔有可能小于3只猴子,4<3?学生
刚刚建立“<”“>”概念又模糊了。
是不是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动物个数以及重量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如:小兔子最轻,数量也最少(3只),小猴子3只,小羊4只,小熊5只。
动物的个数随着动物的重量而增多,这样能否避免片断二中的尴尬呢?这个问题还值得我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