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随笔
小学课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课文教学反思:《草船借箭》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了解智慧战略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破釜沉舟》这个故事,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共读课文:教师边读边指导学生注意,学生跟读,并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和生词。
3. 分组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读一个段落,然后讨论段落中的关键信息,最后汇总到全班展示和讨论。
4. 概括课文大意: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大意,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上,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5. 分组表演:将课文分成几个小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来演绎,以激发他们的表达和动手能力。
6. 板书总结:将学生的表演中的重要信息整理出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以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课堂重点。
7. 分角色讨论: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讨论这个角色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结论。
8.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回答课文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多参与,提问问题要多样化,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9. 小组分享: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并进行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10.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故事,继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对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学生在分组合作阅读和分组表演环节中,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自己的表达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分享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并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外拓展环节则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讲述了刘备借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教学中也被广泛运用,带给学生启示和教育。
然而,教学中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1.1 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的,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1.2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相匹配,不应过高或过低。
1.3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够生动有趣2.1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2 教学内容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2.3 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不够多样灵活3.1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风格进行选择,不应一刀切。
3.3 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成长。
四、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客观4.1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全面发展,不只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4.3 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注重激励和引导,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五、教学效果评估不够及时有效5.1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教学效果评估应该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5.3 教学效果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通过对《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成长。
希望教师们可以不断反思和改进,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8篇《草船借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语文教案-草船借箭。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
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二、新授㈠学习一、二段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
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
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
(板书)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草船借箭》。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㈢学习第四段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巧借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草船借箭》教学随笔
袅袅升起 的炊烟. 是随风游弋嘹亮的号角声, 是破损 陶瓷碗 中斟 得满满的酒浆. 是断裂在夏 日 金 沙中滚烫的铁戟 这是他的梦, 可是连他 自己都知道 。 这是无法实现的 . 在当 时的社会所以他告诉 自己该放下 了. 于是我们便看到 了辛弃疾在 带湖居住 . 与朋友们纵游山水. 过着陶渊明那样隐居闲淡的生活。 本 以为大 自然的宽广可以抚平这个不幸人 内心的哀伤 . 可是 当陈
阅读 . 写作
课 程 教 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 I s e r c h
± 鱼
回 归 与 迷 失
— —
探 讨 辛 弃疾 悲剧 的双 重 原 因
梨树 1 3 6 5 0 0 )
孟德 平
f 吉林 省梨树县 郭家店镇 第一初级 中学 吉林
一 一
他很 喜欢 自己的一句词 “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 青山。 见我应 如是。” ( 《 贺新郎》 ) 何等的风流潇洒 , 可是这个极尽风流的人物 , 却根本不在乎世俗给予他 的评价。还记得 “ 看试手. 补天裂” ( 《 贺 新郎》 ) 的誓言, 直到看到 了列缺霹雳, 丘 峦崩摧 , 惟风雨悲歌 , 独
困. 又如何 寻得 桃 源7
的 思想 文化环 境 为封 建秩序 的恢复 提供 了一 个缓 冲 的机 会 . 对整
个封建王朝的进程起着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 南宋虽 然在政治和经济上很有建树 . 但 自北宋遗留下来的土地兼并问题 也越来越严重. 再加上繁 多的赋税 。 导致 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 在这里我们应该探讨下辛弃疾对于抗金 念念 不忘的原 因。 个人能长久的坚持一个想法不被改变.需要强大的精神毅力, 那么辛弃疾的精神动力又是什么?辛弃疾与其他爱国人士一样。 渴望领 土完整 . 国家安稳 富足 。我们也应 当看到辛弃疾是地主阶 级的代表 . 金人的大局侵犯动摇的是他本阶级 的统治, 国土的流 失也就是权 力的流失 . 这正是辛弃疾比那些主和的“ 地主” 眼界 高 的地方 . 利益遭到 了侵 害. 如辛弃疾这样的“ 硬 汉” 又怎 么能不奋 起反抗呢. 这是从阶级 角度来看。 就辛弃疾个人来说 。 他在金人统 治下的北方长大.较 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 育。 因此较南方的官员多了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幼年读 《 李广传》 . 他认 为大丈夫应 当如此 , 这使辛弃疾 自幼年便形成 了 种英雄情结. 他渴望像 李广 那样能骁勇征 战抵抗外敌 。 所以说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与反思2篇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与反思2篇Teaching case and reflection of straw boat bo rrowing arrow《草船借箭》教学案例与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草船借箭》教学案例与反思2、篇章2: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篇章1:《草船借箭》教学案例与反思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语文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后记9篇
语文教学反思草船借箭教后记9篇草船借箭教后记 1《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刘玉荣“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
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
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就会问到:诸葛亮是怎样算出三天后会有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邓水红《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三国的故事,讲一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诸葛亮的“笑”,通过这一“笑”的理解,理会《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狭窄,疾贤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鲁肃忠厚守信,从而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刘珂《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
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
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
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一、引言《草船借箭》是中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周瑜借箭的故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在小学五年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部编版教材将《草船借箭》作为必学故事之一,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对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教材内容分析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作为一则经典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智勇双全、智取豪强的特点。
教材将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解,详细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同时,教材还在适当的位置插入一些生词和诗词,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整个教材内容设计紧凑合理,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三、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非常灵活多样。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表演、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通过朗读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观看动画片或者舞台剧的表演,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冲突;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这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效果分析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效果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材内容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通过观看表演的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增加记忆效果。
再次,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效果表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虽然部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语文草船借箭课堂笔记
语文草船借箭课堂笔记今日,我们深入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草船借箭”故事。
这篇课文不仅让我对古代战争策略有了更深的了解,还让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
课堂上,老师首先为我们简述了故事背景。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与刘备联军共同抵抗。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提出了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计策。
这一计策既缓解了联军箭矢不足的困境,又巧妙地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略。
在学习过程中,我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
他不仅预见到曹操会放箭攻击草船,还准确判断了风向和时机,确保了箭矢能够被顺利收集。
同时,诸葛亮还通过这一行动,进一步坚定了孙权与刘备联军的信心,为后续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除了诸葛亮的智慧,我还被他的胆识所感动。
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他能够临危不乱,想出如此高明的计策,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诸葛亮的胆识不仅体现在他的战略决策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和担当上。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
比如,草船的构造、箭矢的数量、风向的变化等,这些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技巧。
此外,老师还引导我们思考了“草船借箭”这一计策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智慧和胆识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对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面对挑战时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胆识。
未来,我将以诸葛亮为榜样,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胆识,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草船借箭”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古代战争策略有了更深的了解,还让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
草船借箭听课笔记
草船借箭听课笔记前几天听了一堂关于的课,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老师一开始就用生动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充满智谋和惊险的三国时代。
我听得那叫一个入神,仿佛自己就站在江边,看着诸葛亮的草船缓缓驶向曹操的军营。
说起这草船借箭的故事,那诸葛亮可真是太神了!老师给我们细细地讲述着每一个情节,我就在本子上飞快地记着重点。
诸葛亮接受了周瑜提出的造箭任务,这可把周瑜给乐坏了,他心里想着:“哼,看你诸葛亮这回怎么完成,完不成可就有理由收拾你了。
”周瑜那小心思,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可诸葛亮呢,淡定得很,他心里早有了盘算。
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表情特别丰富,声音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把周瑜的奸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都能想象到周瑜那得意洋洋的样子,还有诸葛亮眼中闪过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
诸葛亮找鲁肃帮忙准备船只、草把子和士兵。
鲁肃那可是个老实人,一开始还被诸葛亮弄得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办了。
这一段老师讲得特别细致,说鲁肃那心里啊,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诸葛亮到底要搞什么名堂,但又觉得诸葛亮这人靠谱,应该不会乱来。
我当时就在想,这鲁肃可真是个实诚人,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还不知道咋回事呢。
到了借箭那天,江面上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
诸葛亮带着士兵们把船一字排开,船上扎满了草把子,还让士兵们擂鼓呐喊。
那场面,老师形容得可热闹了,说鼓声震耳欲聋,士兵们喊得那叫一个起劲。
我都能感觉到曹操那边的士兵听到这动静,肯定吓得够呛。
曹操这人吧,生性多疑,听到这鼓声和呐喊声,不敢轻易出兵,就命令士兵们只管射箭。
那箭像雨点一样密密麻麻地射向草船。
老师说这时候诸葛亮还在船上悠然自得地喝着茶呢,一点儿都不慌张。
我心里就想,这诸葛亮也太厉害了,这都能稳得住。
等到船的一边插满了箭,诸葛亮又让士兵们把船掉个头,让另一边接着受箭。
就这样,不一会儿功夫,草船上就插满了箭,诸葛亮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去了。
这堂课上,老师还让我们分组讨论了诸葛亮成功借箭的原因。
草船借箭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草船借箭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活动目标:通过草船借箭集体备课活动,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团队合作意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时间:2022年7月10日地点:学校大会议室参与人员:全校教师活动流程:1. 开场白(9:00-9:15)活动在大会议室举行,全校教师都参与其中。
主持人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以及活动的流程安排。
感谢大家积极参与,并希望大家能够在活动中展示出各自的精彩。
2. 分组讨论(9:15-10:00)按照学科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各个学科的老师组成。
每个小组有一个主持人,负责带领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
各小组主要围绕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享讨论(10:00-11:00)每个小组通过主持人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分享。
大家就自己所在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和疑惑进行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出建议。
4. 教学案例分享(11:00-12:00)在这一环节,我们邀请了几位优秀的老师分享自己成功的教学案例。
他们将详细讲解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有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教学创新的心得体会。
这对于全体教师来说将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学习机会。
5. 午餐休息(12:00-13:30)在具有半天时间的备课活动中,安排了1个半小时的午餐休息时间,以便大家休息放松,为下午的活动做好准备。
6. 教学设计(13:30-15:30)在这一环节,各学科的老师按照小组从上午讨论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设计,重点讨论难点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资源和互动性,提出创新的教学思路。
7. 教学展示(15:30-16:30)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针对本次活动中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展示,其他教师和领导进行点评和建议。
在交流和分享中,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
梁老师教写作文《草船借箭读后感》
梁老师教写作文《草船借箭读后感》
说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诸葛亮这家伙,一把羽扇轻轻摇,就把周瑜给耍了。
三国那时候,真是英雄辈出,谋略满天飞。
你瞧瞧诸葛亮,站在江边那个淡定,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中。
草船在江上飘来飘去,他就像是个操控者,周瑜那点小九九,他早就看透了。
哎呀,看到那些箭像雨点一样落到草船上,我都替周瑜捏了把汗。
诸葛亮这招真是太绝了,周瑜估计当时都傻眼了吧。
说实话,读到诸葛亮成功借箭那段,我真是激动得不行。
这简直就是一场智力的盛宴啊!周瑜的骄傲和自信,一下子就被诸葛亮给借走了。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诸葛亮这人不简单啊,有勇有谋。
说实话,现在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快,我们也得学学诸葛亮,有点智慧和勇气才行啊!。
草船借箭教学随笔
《草船借箭》教学随笔(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草船借箭》教学随笔《草船借箭》教学随笔篇一:《草船借箭》教学随笔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
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
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
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
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
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
挖掘学生潜能的尝试──《草船借箭》随笔
挖掘学生潜能的尝试──《草船借箭》随笔
挖掘学生潜能的尝试──《草船借箭》随笔
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当我肝长气短的讲完课文后,我问学生觉得周瑜、鲁肃、诸葛亮他们是怎样的人,学生茫然。
我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巩固课文内容,多数同学采用分角色朗读,也有自己读的。
可是读完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我又提议,大家把文章改成剧本来表演一下,开始同学们惊讶,继而大家就雀跃起来。
趁热打铁,我就让同学们自由结合,自编自演。
学生的兴趣很浓,排演时,我发现同学们只是在按照课文内容排练,而这样使剧中的不少内容给人以不衔接的感觉,因而,我又问他们:“周瑜让鲁肃到诸葛亮哪儿去探听探听,接下来就是诸葛亮说……,这样演有何感觉?”有的学生说:“没什么呀”。
有的说“不好,有点别扭”。
我说:“我们的演出场地是一定的,每个人站在中间的位置比较好,你们想想怎么做比较好”,“我们添加点内容来衔接上下文怎么样?”。
我兴奋的说:“太好了,我给你们两天的时间排练,然后比赛,看看哪个组表演的最好,最好的演员奖给一个标志。
”课后我发现同学们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排练,有时因教室拥挤就干脆到操场上排练。
有时为了一个环节编排,他们会互相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看他们这样认真和专注的态度,我特别欣慰,同时也对他们的表演充满了信心。
终于到了比赛时间,他们的演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无须
源。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就会使语文课堂绽放出勃勃生机。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后记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后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情节而改编的,文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的重点是体会诸葛亮得神机妙算。
由于学生之前就已经支离破碎地读了《三国演义》,因此对诸葛亮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
所以我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进展了充分的考虑,并据此设计出了教学思路。
但是在实际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尤其在听了教研室韩巧凤主任的评析,我更是茅塞顿开,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案频道;原文地址://wzxc/linkin.asp?linkid=听风客首先是韩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全国特级教师王松州老师一直在倡导“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借此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们爱上学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可是纵观自己的课堂,别说诗意,就是最起码的掷地有声都没能做到,急急忙忙,还在不断重复,破坏了课堂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而要到达诗意,挑战的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了,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广泛汲取名家典故中的精华,为自己输送知识的营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其次是分配好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将大量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落实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目标任务。
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让学生拿起笔来,动起手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五官,表达、思考、倾听、朗读,还学生一个激情四溢的课堂,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学习的课堂。
另外是课堂学习要照顾到全班大多数的同学,不要局限于那常常答复以下问题的十几二十几个同学,即使同样的想法也要鼓励其他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说一次。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有所收获。
“向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爱上语文学习”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草船借箭读书随笔笔记
草船借箭读书随笔笔记《草船借箭》讲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
他以军中缺箭的理由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草船借箭读书随笔笔记,供大家参考。
草船借箭读书随笔笔记1《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神机妙算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读完全文,我情不自禁地想:诸葛亮神机妙算地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经过思考,我总结出诸葛亮取胜的关键原因是: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善于谋划。
具体说是:一、诸葛亮熟悉气象变化,知道三天必有大雾。
二、诸葛亮熟悉地理情况,把船停在受箭最佳的地方,回来的时候能顺风顺水。
三、诸葛亮知己知彼,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敢请他帮忙;知道曹操多疑,用兵谨慎,不敢轻易出兵,只会放箭压阵;明白周瑜心胸狭窄。
四、谋划周密,巧妙安排,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如:巡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逼近曹寨;擂鼓呐喊,虚张声势;箭满归来,顺风顺水。
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应该努力形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博学多闻,素质全面的人,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自若地应付。
启示之二是:小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在课堂上迅速地准确地回答好老师的问题。
你只要想一想就会知道:如果诸葛亮没有先想好对付曹操的对策,没有通过看云识天气推测到三天后必有大雾,他会这么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地答应周瑜并立下军令状吗?启示之三是:做人应该宽宏大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境界。
小学生不要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证实自己的实力,让别人佩服你。
语文教学反思 挖掘学生潜能的尝试——草船借箭随笔9篇
语文教学反思挖掘学生潜能的尝试——草船借箭随笔9篇挖掘学生潜能的尝试——草船借箭随笔 1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
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
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
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
3.联系课文结合查字典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
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
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
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
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通用19篇)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通用19篇)草船借箭读书笔记(通用19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读书笔记(通用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篇1今天,我学习了《草船借箭》。
我哦我国古代有一位神机妙算的人而感到骄傲。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比他聪明想办法把诸葛亮这颗眼中钉拔走。
诸葛亮说三天把箭造好,否则把自己的脑袋呈上来,周瑜听了更是在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周瑜吩咐军匠们故意延迟,还不给诸葛亮准备材料齐全。
可是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在第三天的清晨便轻轻松松地“造好”了十万支箭交给周瑜,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比别人差的人不要妒忌比你好的人,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有一天肯定能比别人成功。
成功的人也不能骄傲而不去努力学习,这样你迟早会比任何人都要差。
每个人都要学到老,做到老。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篇2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篇故事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要诸葛亮短期内造好十万支箭的任务为计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诸葛亮那过人的智慧震撼。
他不仅有过人的智慧,并知天时,得人和。
如果他不知道三天后有大雾,不知道曹操是否出兵,那么他只能坐以待毙。
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即使在茅屋中,也通知天下大事。
我们有的同学经常上网,虽然上网是好事,但是他们却用网络做些不好的事情。
电脑只是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看新闻等。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诸葛亮,让这位智者成为我们终生的老师。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篇3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使人敬佩周瑜的精通军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外,还领略到待人处事的大智慧。
书中说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刁难陷害。
草船借箭读书随笔5篇
草船借箭读书随笔5篇草船借箭读书随笔篇1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今天我读了《草船借箭》这篇*,发现诸葛亮果然是一个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
在这篇*中,诸葛亮很顺利地完成周瑜交给他的任务——赶造十万枝箭。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第三天后会有朦胧大雾,使曹军不知虚实,他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调换过来,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更重要的是他了解鲁肃和曹操的性格。
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好多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草船借箭读书随笔篇2大家对《草船借箭》肯定不陌生,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对孔明巧借曹操十万支箭的一片*。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孔明如何来“借”曹操的箭吧。
话说三国时期,周瑜非常想铲除掉曹操手下的蔡、张两名水军都督。
于是,周瑜就写了一封信,说蔡、张两人在作战时犯了滔天大罪,应当处斩。
这封信谁都不会相信,可惟独曹操信了,他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蔡、张两人给杀了。
这天,孔明和鲁肃在一小亭里吃茶聊天。
说着说着,孔明就聊到了曹操杀蔡、张两人的事情:“恭喜啊,子敬?”恭喜什么啊?”鲁肃回答道。
“不是说周瑜丞相用一封信就让曹操自己把自己的得力干将、左膀右臂给杀了么?”“这……”鲁肃支支吾吾的,没想到骗过曹操的计谋被孔明一眼看穿了。
草船借箭教学后记
草船借箭教学后记草船借箭教学后记【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落实好“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
在这一课时要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
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__中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第6——9自然段)进行品味。
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说出。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高兴,至于理由要由老师引导才体会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
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画出借箭路线图”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
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还有领悟诸葛亮“识人心”的才能,在过渡时我提问“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还神在哪?”学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教学随笔
《草船借箭》教学随笔
篇一:《草船借箭》教学随笔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
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
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
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
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
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
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
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
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篇二:《草船借箭》教学随笔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教授好知识,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从教材入手,这是最基本的。
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照搬照抄,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文章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
在教材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
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时,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
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让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诸葛亮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
那么,对周瑜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亮完不成任务,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
所以,他必然十分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
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堪称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
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
那么,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
在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以说是因为好胜心强。
既然要自己胜,则必然要对方败。
所以,周瑜应该是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文中也确实写到了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那么,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
课后,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是蠢才,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
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知道罗贯中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要求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点瑕疵,何况罗贯中也写到了“瑜大疑”,只是没有详细说明周瑜怀疑些什么,我们当然也无从考究。
但是,诸
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来造箭,即使我们也会产生疑问:诸葛亮怎样来完成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呢?那么,作为一代名将的周瑜,他怎么会没有产生疑问呢?难道周瑜真的是蠢才吗?当然不是。
那么是因为“当局者迷”吗?我想也不应该。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