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乐之、好之进而迷之

合集下载

关于学习兴趣的议论文: 知之?好之?乐之也,作文

关于学习兴趣的议论文: 知之?好之?乐之也,作文

关于学习兴趣的议论文:知之?好之?乐之也,作文关于学习兴趣的议论:知之?好之?乐之也亘古及今,亿万莘莘学子都思索着怎样使学习效果更好,怎样才能让自己学识渊博。

21世纪的今天,好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而早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对这个问题作了满意的答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擅长它的人,擅长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怎样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不一样,除了自身素质外,还在于学者对学习的态度。

莎士比亚曾说: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得益。

由此可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钻研的动力。

学习就好比是一艘木船,知之是船舱,好之是船桨,而乐之是船帆。

船舱支撑着我们的身躯,船桨让我们远离阻拌,而船帆才是指引我们的方向,带我们动力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lsqu;热爱&rsqu;才是最好的引导着。

他用他的一生阐述了这个观点。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天赋极差,在镇上属于智力愚笨的儿童,但由于对物理学的热爱与极大的兴趣,是他从小养成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0年之后,广义相对论接踵而,由此他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称为改变人类历史的物理学家。

我们不难看出兴趣和热爱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它们孕育着伟大理想的萌发和实现。

而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就要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不管是否愿意但都要高高兴兴地去尝试与体验。

其二,注意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细节,仔细想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又一时的培养自己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你一旦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就会发现它会给你带无穷的快乐!那么久而久之,你也就成为一名乐知者了。

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求知欲,首先要确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对事物了解和知晓,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使之成为兴趣,在锲而不舍的发展下去,使之成为热爱的事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文章概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人们常常被告知追求知识是成功的关键。

然而,仅仅拥有知识并不能完全保证取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

相反,那些能够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行动和乐趣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因此,本文探讨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主题,旨在表达对于追求卓越、追求喜悦和快乐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一主题的含义。

首先,我们将探讨知识的重要性,明确知识对个人发展和成功的作用。

然后,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拥有热情和兴趣的重要性,即“好之者”的概念。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个人幸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强调“乐之者”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醒人们不仅要追求知识,还要拥有热情和乐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及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成功和快乐的道路上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并获得满意和成就感。

进而,我们相信这种追求与态度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文,我们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自身追求的反思,并鼓励大家更加注重合理利用知识,发展对于事物的热情与兴趣,以及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只有在这种综合的追求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若干小节。

下面将逐一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1.1 概述: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所探讨的主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这一主题的含义,并说明为何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引起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并提供每个部分的标题和内容概要,以方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指单纯知识的掌握并不如真正喜欢并热情投入其中的人来得出色。

这句话传递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光拥有知识只能算是半途而废,而真正能够用知识做出成果的人必须是那些热爱并投入其中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学习,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对一个领域心怀热情时,我们才会愿意去深入了解并真正投入其中。

就像学习一门外语,只有在我们真正喜欢并乐于学习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下去,并在实践中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

而光拥有知识却不愿意去实践,只会让我们的知识变得空洞而无用。

再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出来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充满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这依然符合中国古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

好之者只是表面上对某个领域有所追求或专注,而乐之者则充满了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和乐趣。

只有当我们真正喜欢并享受所从事的事情时,我们才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所长,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能够延伸到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中。

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忱和乐趣,才能够真正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和效能。

只有团队成员们对工作充满热爱和乐趣,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

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培养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乐趣的方式有很多。

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度和决策权,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

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和发展,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充分施展所学。

总结而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道理告诉我们,单纯的知识掌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喜欢并乐于投入其中。

只有当我们对所学知识充满热情时,我们才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果和乐趣。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可以延伸到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中。

学习的乐趣探索:知之、好之、乐之

学习的乐趣探索:知之、好之、乐之

学习的乐趣探索:知之、好之、乐之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绕不开的话题。

从牙牙学语到青春年少,再到步入社会,学习始终伴随着我们。

然而,对于学习,很多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有的人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是一种负担;而有的人则能在学习中找到无尽的乐趣,乐此不疲。

那么,学习的乐趣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才能让我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呢?或许可以从“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阶段来探索。

“知之”,是学习的起点。

当我们对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一无所知时,往往会充满好奇和渴望。

就像一个孩子第一次看到天上的星星,会好奇它们为什么会闪烁;第一次听到美妙的音乐,会好奇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这种对未知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聆听讲解、观察实践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这个过程可能并不轻松,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但当我们逐渐揭开那些神秘的面纱,心中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仅仅“知之”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对所学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那么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要想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我们需要进入“好之”的阶段。

“好之”,意味着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

当我们真正喜欢上一件事情时,会主动地去追求,去深入研究。

比如,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会主动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观看相关的纪录片,甚至去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一个喜欢绘画的人,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练习,尝试不同的风格和技巧。

在这个阶段,学习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我们会因为每一次的进步而兴奋,因为每一个新的发现而激动。

那么,如何才能从“知之”过渡到“好之”呢?关键在于发现学习内容的魅力和价值。

以数学为例,很多人觉得数学枯燥难懂,只是一堆公式和定理的堆砌。

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比如在建筑设计、金融分析、密码学等领域。

当我们意识到数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时,就会对它产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宋学者张载也曾言:“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

”意思是说学习到了乐于去学的地步,自己就会无法停下来,所以就会深入进去,有所收获。

由此可见,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激活教材是前提(一)引导学生走进璀璨的语文世界,吸引学生“品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佳作美文,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

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

(二)以教材为范例,举一反三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要达到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师就要从以下几个问题人手: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教材中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精讲,不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少讲,教师还可以从课外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文章作为例文来讲。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

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方法,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回答问题的规范。

教师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吟诵方法、阅读方法、鉴赏方法、写作方法与评价方法等。

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做好“举一反三”工作。

拓展时仍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出所提问题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理由何在。

拓展时教师要检验学生的作答是否合乎规范,不规范的要加以纠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引起联想,想到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评价。

评价时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入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读】本文介绍了乐学与好学的关系,指出乐于学习的人才是最优秀的。

乐学与好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乐学是指喜欢学习、愿意去学习的心态,而好学则是指对知识有兴趣,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的能力。

在这两者之间,好学者更为重要,而乐学者则更具有潜力和优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知识有所了解并不比那些愿意去学习的人优秀。

知之者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不深入。

而好之者则不同,他们不仅对知识有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主动深入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变为实际行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欢学习是学习的动力。

好之者可能在一开始有兴趣去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失去学习的热情。

而乐之者则不同,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能够持续地去学习并保持学习的动力。

乐学与好学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要选择其中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那么乐学更为重要。

因为乐学者具备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他们能够持续不断地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实践。

他们不仅对已有的知识有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乐学者也是最具有潜力和优势的。

他们对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乐学者具备了很大的学习潜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并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并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成为乐学者,热爱学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地提升自己。

只有乐学者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知之、乐之、好之进而迷之

知之、乐之、好之进而迷之

知之、乐之、好之进而迷之作者:翟哲颖来源:《中外教学研究》2013年第07期诚如斯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可我还要进一步补充的是:“好之者不如迷之者”。

孩子们能在幼儿期间知、乐、好、迷的游戏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去交往,让幼儿自然、全面、有序、和谐的发展。

这就是我认为的高效课堂追求的境界。

一、师生和谐构建高效课堂教育家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雨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情感也会消融。

”因此一个让幼儿喜爱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幼儿的教师,这种爱不是一种静态的爱,而是一种流动的、浸润在日常言行中的能让幼儿感受到的爱。

首先,要热爱幼儿、关心幼儿、了解幼儿。

能真正的深入幼儿中去。

只有让幼儿喜欢你了,接受你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幽默的性格,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也是教师组织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活动中事无巨细,要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努力让幼儿从一接触你,一接触你的教学活动,直到结束你的所有教学活动过程为止,都喜欢你的活动。

一个让幼儿喜爱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贴心的、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是一个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幼儿、用自己的贴心感染幼儿、用自己的言行折服幼儿的教师。

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苗圃”,儿童就是“苗圃”中的生命体,而我们教师则是“园林师”。

关注生命体成长,使其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是我们“园林师”的职责所在。

二、培养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1.游戏活动为构建高效课堂注入不竭动力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 由此可见,积极深入的学习研究幼儿园游戏课程,为构建高效的课堂寻求一条科学的游戏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经之路。

2.环境创设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

只有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创设和改变环境,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支持引导儿童与环境积极互动,才能让儿童获取更多新的认知经验“让环境说话”说的不是成人的话,而是“儿童的话”,即要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发展,给儿童成人需要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快乐和自由。

知好乐

知好乐

教育中的“知”“好”“乐”刘启会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学习掌握某种知识不如喜欢和爱好这种知识的人掌握得好,喜欢和爱好某种知识的人,不如以这一知识为乐的人掌握得更好。

其中的“知”“好”“乐”蕴含着深刻的认知规律,“知”“好”“乐”也体现着学习者不同的精神境界。

“知”“好”“乐”既然是学习的规律,当然也是教育需要遵循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由“知”而“好”,由“好”而“乐”,这是教育追求的至高境界。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的境界其实是人的精神的自由之境,是灵魂的安置之所。

一个人的灵魂有了皈依,便是人生的至乐。

蒙田说,哲学就是带着永恒的乡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精神的家园一定是建立在高贵人格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育在本质意义上是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说到底就是帮助学生积极地建构自己的人格。

人格的建构不是反听内视、反观内照,而是需要实践为载体。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活动。

“知”是认知行为,是对某一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

学生来到学校的任务就是学习,自然就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基础,也就是学习自然生命的生存之法。

生命的存活,这是人最低的要求。

掌握生存技能这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发展水平越低,掌握技能的需要就要越强烈。

生存一旦保持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学习就被窄化为非主体性行为。

学习者只能为了生存展开激烈的竞争,尽管事非所愿也只能强力为之。

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内涵是由社会决定的。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已经使人们逐渐脱离了以生命存活为第一追求的阶段。

与之相应,学习也不再以获得生存技能为第一目的,而是代之以追求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实现。

掌握技能取向的学习以及唯理智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离开体验谈学习,离开情感谈发展,完全摒弃了学习的享受体验功能。

学习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一件“苦”事,是“吃的苦中苦,为作人上人”的过程。

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好之、乐之
对 州
神 州 教 育
知 之 、 之 、 之 好 乐
张 源
西 南 民族 大 学艺 术 学 院
摘 要 : 文 是 通 过音 乐教 育当下现 状 以及 家长 对其 的认 知度 本
进行分析, 并结合 国外音 乐教 育理念的介绍进行总结, 而提 出 从 改进 方法, 以适应飞速发 展的音乐普及教育, 使欣 赏音乐成为每个 人 必备 的素质 。 关键词: 乐教育 音乐审美 音乐考级 音乐高考 欣赏 兴趣 音
其实音乐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能适应和推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高尚人才3冈此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将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按照我们的教学方案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的, 往往 在孩子学 习过程 中不 闻不 问, 任其发展 。当孩子随着年 龄的增长觉 得自己不合 适学 习音乐的时候向家长提 出意见 , 家长 不顾及 孩子 的意愿及 兴趣仍然让 孩子坚持。由此孩子学 习音乐 的主动性 大大 降低 , 从而使得原 本对音乐的喜爱与兴趣随之消
失。 同时, 本是 为学 生提 供检测 、 展示 自己的平 台而定 期制定 的
和表现力。 最后, 国的音乐教育理念还是以音乐为支点的文化 德 教育, 将其置于整个文化氛围之中, 以音乐为纽带, 探索音乐与其
他 姐 妹 艺 术 的魅 力 。 在整个欧洲的音乐教育普及率也相 当高, 在各项调查报告中
音乐技 能等级考试, 不幸也在现实中变味, 、 等级被放大了效应 ,

学习的乐趣:知之、好之、乐之

学习的乐趣:知之、好之、乐之

学习的乐趣:知之、好之、乐之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进行的活动。

从牙牙学语到博览群书,从懵懂无知到洞察世事,学习伴随着我们成长,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对于学习,很多人可能只把它当作一种任务,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责任,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无尽乐趣。

真正的学习乐趣,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是学习的起点。

当我们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或者一个新的概念、技能时,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这种对未知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去了解、去认识。

比如,小时候我们第一次看到天上的星星,会好奇它们为什么会闪烁;第一次听到音乐,会好奇音符是如何组合成美妙的旋律。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等方式,获取最基本的信息和知识。

知之的过程,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虽然光芒微弱,但足以照亮前方的一小片区域,让我们看到原本隐藏在黑暗中的事物。

然而,仅仅知之是不够的。

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持久。

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到第二个层次——好之。

好之,是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爱。

当我们在知之的基础上,发现某个领域的魅力和价值,便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

比如,当我们通过学习数学,解决了一个复杂的难题,那种成就感会让我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我们学习绘画,画出一幅令自己满意的作品,那种满足感会让我们爱上绘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主动的追求。

我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

当学习达到乐之的境界,那便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乐之,意味着在学习中找到了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学习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满足兴趣,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追求。

比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探索未知的领域,日夜钻研,废寝忘食,却丝毫不觉得辛苦,因为他在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一位文学家为了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因为他在创作中享受到了表达自我的乐趣。

为学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为学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为学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夏彬宇谈到了为学是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是孔子所说,来自《论语·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他认为为学的最低境界是“知之”,纯粹为了知道而知道,好比今天的教育方式,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文凭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学习,有朝一日一旦拿到文凭,便从此不再学习。

应试教育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它是教育学习中最低的境界—“知之”。

2、学习的第二重境界,叫“好之”。

彬宇先生从少年时代就学习传统文化,曾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误解,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并暗自下定了决心,不但要学,而且一定要学好。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只说到了学习的第二重境界。

3、“乐之”的境界,其实已然进入了“悟道”的境界。

因为只有悟道,才和禅宗的参禅一样,是随时随地都在参悟。

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各领域的杰出人士,都达到了“好知”这一层面,而圣贤则都进入了“乐之”层面。

王国维的为学三境界据说,清代的某一天,一个人登门向大学者王国维求教如何成大事业、做大学问。

王国维沉思片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来人听后思索一阵,深有所悟,拜谢而去。

后来,这一段话被收录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传诵至今。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国学大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知之、好之与乐之

知之、好之与乐之

知之、好之与乐之知之、好之与乐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是道了;好之是好学、好问地想知道;乐之是觉得学习快乐、非常乐意、快乐地求知。

了解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快乐的人。

知道这道理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于运用它的人。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学而知之,好而知之,乐而知之。

学在其中,好在其中,乐在其中。

知:处于初级阶段,好:已经对某种东西产生了兴趣,乐:已经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了。

最后一种境界,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知之者是生存人,好之者是发展人,乐之者是带头人。

知之者是小学生,好之者是大学生,乐之者是研究生。

知之者是被动学习,好之者是主动学习,乐之者是自主学习。

知之者是知道答案的人,好之者是追求答案的人,乐之者是运用答案的人。

知之者是被动发展,好之者是主动发展,乐之者是自觉发展。

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知之是要我学,好之是我要学,乐之是我爱学。

知之是苦读,好之是趣读,乐之是乐读。

知之是浅知,好之是深知,乐之是全知。

知之是知其然,,好之是知其所以然,乐之是顺其自然。

知之是物我分知,好之是物我相知,乐之是物我陶醉。

知之是少投入,好之是半投入,乐之是全投入。

知之是入门,好之是入心,乐之是入道。

知之是感性知识,好之是悟性知识,乐之是创新知识。

选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不如选既有职业技能又爱好所从事工作的人;选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士,又不如选爱岗敬业又能从工作中得到快乐的人。

孔 子论学习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孔 子论学习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孔子论学习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思想和教诲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且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孔子对于学习的见解尤为深刻,他提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是学习的基础。

所谓“知之”,就是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我们刚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或技能时,往往处于这个阶段。

比如学习数学,我们先了解基本的概念、公式和定理;学习一门语言,从认识字母、音标和简单的词汇开始。

这个阶段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通过老师的讲解、书本的阅读等方式获取知识。

然而,仅仅停留在“知之”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完成任务,那么我们很难真正掌握知识,更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很多人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知识,但一旦走出校门,很快就把所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就是因为他们只是达到了“知之”的程度,没有进一步深入。

“好之”则是学习的进阶。

当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愿意主动去探索和钻研,就进入了“好之”的境界。

以学习绘画为例,如果只是因为家长的要求或者学校的课程安排而学习,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

但如果自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研究不同的绘画技巧,欣赏名家的作品,甚至会在课余时间不断练习。

这种由内而外的动力,使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好之”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和投入地学习。

因为喜欢,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而且,兴趣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乐之”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我们会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烦恼和疲惫。

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种对精神追求的满足和快乐,超越了物质的享受。

在学习中达到“乐之”的境界,就像是与知识融为一体,每一次的进步和收获都能带来无尽的喜悦。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浅谈中学音乐课学生的兴趣激发杨柳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人都认为音乐课是“小三门”中的学科,不予重视。

但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可以陶冶精神,丰富情感,使学生的智商、情商都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音乐课程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并继续保持这种兴趣呢?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点题诱趣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课堂上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课,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心理特征安排音乐教学内容。

以中学为例,由于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他们已逐渐不满足那些单纯写实性(描写动物、植物)、拟人性的音乐作品,而逐渐转向以个人喜好(好听、过瘾、有意思)为标准的音乐审美,加上他们对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不满足,相当多的中学生已越来越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与偏爱,甚至达到疯狂的痴迷程度。

因此,在上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思维的年龄段特征,不要求局限在教材规定的范围,而更注意捕捉当前的流行话题,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选取一些符合中学生生活经验及欣赏情趣的内容进行辅助教学。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欣赏引趣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是人类最具感染力的艺术之一,也是人们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它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来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深刻、细腻、准确地表达人们瞬息万变的思想情感。

这需要欣赏者既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由于中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较差,完全靠听来理解音乐作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选材时选择一些现场演唱、演奏音画俱佳的视频音响资料,如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吕思清现场版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来协助学生理解、欣赏音乐,使本来就魅力无穷的音乐课,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乐之者便可以自主探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与提高,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能够学——想法学——会意学——坚持学——自主学。

学生能建立起自我发展便可以“能学”,具有内在的学习机会(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便可以有“想学”的动机,通过自主探究,具有学习的方略,改变原来的学会为会学,学习是一件苦中求乐的差事,这便有坚强的意志,要学生有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能克服,“坚持学”。

语文教学中应从这几个方面上努力。

一、能够学狐狸之所以说葡萄是酸的,正因为狐狸摘不到葡萄,让学生品尝梨子的滋味,便要使学生自己伸手,灵活地跳一跳摘下来尝一尝--吃自己的劳动果实最为甜香。

在学生求知的道路与沟壑之间架起“引桥”与“正桥”,是学生亢容走上“正桥”领略“正桥”上秀美的风光,这样学生就可以走上学习探索之路的首站——能学。

设置“引桥”,就是布置预习题目,预习题的设计要目标明确,层次合理,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要抛砖引玉,层次上要注意基础,提高,发散,让学生充分选择,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创立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感到能学好语文,事实上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春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想法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学,乐学,才能把语文学好。

革除孤立,封闭,凝固,僵化,使语文教学充满着青春与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根据教材的内容,走进电视专题节目,零距离接近大自然,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用自己的口,自己的手,叙说刻画所得,对学生的表达结果可以一言以毕之——肯定。

赞扬,鼓励,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广泛触摸社会的基础上,呼吸语文的空气,注入了语文学习的血液,他们注意到这便是语文,语文学习也不过“如此”语文生活与社会血脉相承,还可以组织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上将天文,下谈地理,中论人文,逐渐确认语文是个好东西,学好它是件快乐的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刘红杨九俊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08年第06期思想溯源: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将“学习”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直抵教育的核心。

在学习心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三种不同心理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好之、乐之,想学、好学、乐学,说明学习与情感、态度、意志有密切的关系,惟有“乐学”才是最高的学习境界,才可以产生最大的学习内驱力。

在学习方式上,孔子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将学习分为内在联系的五个阶段。

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强调的是要广泛地学习,并对所学加以怀疑,仔细地考察、分析、辨别,最后努力践行所学,学有所用。

这样的学习,实则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亲历“审问(发现问题)”、“明辨(分析问题)”、“笃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亮点更彰显民族文化的品质。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因材施教”。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隅三,则不复也”,其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则充分凸显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地启发,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主动学习。

在学习修养方面,孔子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惟有不断地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并且自省自克、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样才能通过自我努力达到完美的境界。

孔子从自身学习经历中概括出的朴素的终身教育思想,不仅体现了“学而不厌”的精神,蕴涵了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

知之好之乐之:学习的三种境界

知之好之乐之:学习的三种境界

知之好之乐之:学习的三种境界学习,是我们一生都在进行的活动。

从牙牙学语到步入社会,学习无处不在,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塑造我们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的道路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是学习的起点。

当我们初次接触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或者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时,我们处于“知之”的阶段。

这时候,我们对所学的东西仅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表面的概念、规则和事实。

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数学时,知道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学习语文时,认识了拼音和简单的汉字。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学习更多是被动的,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行的。

然而,“知之”仅仅是一个开始。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深入。

为了让学习更有意义,我们需要从“知之”走向“好之”。

好之,意味着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和爱好。

当我们对某个学科或技能产生了喜好,我们会主动去探索、去钻研。

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渴望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比如,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会主动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研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音乐有爱好的人,会积极练习乐器,追求更高的演奏水平。

在“好之”的阶段,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我们会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废寝忘食,会为了取得一点进步而欢欣鼓舞。

但是,“好之”还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学习巅峰是“乐之”。

乐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陶醉其中的状态。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再是为了获取某种外在的回报,而是因为学习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比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和挫折,也依然乐此不疲。

又如,一位文学家,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用心灵去感受和表达,享受着创作带来的无尽乐趣。

“乐之”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功利的追求。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再关注学习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物质利益,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韩愈的治学名言

韩愈的治学名言

韩愈的治学名言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治学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他的治学名言激励着后人,成为了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宝贵指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韩愈在《原道》中的名言,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和满足感。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我们才能够获得愉悦和成功。

2.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这是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名言,他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韩愈认为,学习应该向上看齐,学习上面更高的人,才能够获得更高的境界和成就。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借鉴优秀的前辈和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才能够超越自己,不断进步。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韩愈在《原道》中的名言,他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乐趣。

韩愈认为,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并投入其中,才能够真正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乐趣,我们才能够在学术上获得更大的成就。

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韩愈在《周礼》中的名言,他强调了学者的责任和使命。

韩愈认为,学者应该像周公一样,以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去教育和引导人民,让他们心向善、才华出众。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作为学者,我们应该有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为人民的进步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韩愈的治学名言体现了他对于学习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学习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治学名言提醒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同时,学习应该充满热情和乐趣,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学术上取得真正的成就,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生物知识趣味化,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并使之在学习中,体会掌握生物知识的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生物学习兴趣培养趣味语言艺术《论语》里讲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是大脑对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

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生物知识趣味化,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并使之在学习中,体会掌握生物知识的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他们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或者看到了见所未见的情境所引发的。

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对事物的发展及结果的急切等待,并要通过自己的眼、耳、手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

2.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这样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容易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叶的结构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的要深些?秋天落叶时,为什么落在地上的叶片多是背面向上正面向下?”又如在讲授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时,先不急于讲述这部分内容,而取出两只蝗虫边演示边提问:“这里有两只蝗虫,一只将它的头部浸入水中,一只将它的胸和腹部浸入水中,你们说哪只会被淹死?”在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结构时,先设疑提问:“手突然碰到火,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这些问题对于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因急于了解为什么而认真听课学习,并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已知为乐是学习最高境界的句子

已知为乐是学习最高境界的句子

已知为乐是学习最高境界的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在这里,孔子讲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

其中“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相当于“要我学”;“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相当于“我要学”;“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爱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地,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地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

.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智者确实能不为眼前得失所羁绊,目光长远,判断敏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有德行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喜爱水。

山崇高持固,以其深厚而滋养万物,仁者由此联想到平和安静、心怀仁德而欣喜;水奔流不息,以其顺势而周流无滞,智者由此联想到顺时而动、随时应变而快乐。

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乐之、好之进而迷之
诚如斯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可我还要进一步补充的是:“好之者不如迷之者”。

孩子们能在幼儿期间知、乐、好、迷的游戏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去交往,让幼儿自然、全面、有序、和谐的发展。

这就是我认为的高效课堂追求的境界。

一、师生和谐构建高效课堂
教育家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雨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情感也会消融。

”因此一个让幼儿喜爱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幼儿的教师,这种爱不是一种静态的爱,而是一种流动的、浸润在日常言行中的能让幼儿感受到的爱。

首先,要热爱幼儿、关心幼儿、了解幼儿。

能真正的深入幼儿中去。

只有让幼儿喜欢你了,接受你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幽默的性格,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也是教师组织活动时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活动中事无巨细,要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努力让幼儿从一接触你,一接触你的教学活动,直到结束你的所有教学活动过程为止,都喜欢你的活动。

一个让幼儿喜爱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贴心的、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是一个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幼儿、用自己的贴心感染幼儿、用自己的言行折服幼儿的教师。

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苗圃”,儿童就是“苗圃”中的生命体,而我们教师则是“园林师”。

关注生命体成长,使其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是我们“园林师”的职责所在。

二、培养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1.游戏活动为构建高效课堂注入不竭动力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 由此可见,积极深入的学习研究幼儿园游戏课程,为构建高效的课堂寻求一条科学的游戏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经之路。

2.环境创设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

只有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创设和改变环境,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支持引导儿童与环境积极互动,才能让儿童获取更多新的认知经验“让环境说话”说的不是成人的话,
而是“儿童的话”,即要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发展,给儿童成人需要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快乐和自由。

”“让环境说话”是要让儿童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成人为他们打造的乐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环境”告诉他们的一切内化成自我的知识和感悟,最终形成真正的自我提升,说出自己的话。

3.教学中应该有充足而适宜的操作材料以丰富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孩子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借助于多种感官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断地与外界互动实现的。

动作是幼儿思维与智慧的起点,受到动作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多数停留在直接的、具体的、描述性的感知经验层面。

因此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重在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引导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促使幼儿主动的去学习,获得有效的发展。

教师在挖掘课程资源、选用操作材料时应该注意,首先要确定所选材料对教学的价值,其次所选材料必须与幼儿的年龄段相适应,最后要尽可能地就地取材、一物多用。

三、通过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应对孩子抱以积极的态度,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孩子的积极性。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多少孩子就能给你多少答案,不同的答案显示出的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智慧,足可以看见有效地提问、有效的引导的重要性。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晰,对所教授内容钻研要透,这样才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保证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引导。

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引导幼儿回忆与本次活动相关的已有经验,进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

最后,面对各式各样的答案,教师既要尊重,又不能把每一个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四、激励幼儿发挥想象,构建高效课堂
幼儿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才能、富有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幼儿。

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及时发现幼儿求新的火花。

如在幼儿画鞋子的时候,我发现了小冰在鞋子上画上了螺旋桨,她说将来的鞋子是可以飞在空中的。

我及时夸奖了她,并希望她快快长大,能造出这样的鞋子。

因而要激励更多的幼儿勇敢
地去想象。

高效课堂建设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内涵,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真正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力争让每一堂课目标明确、优质高效。

相信高效课堂一定会在我们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环节盛开最美的花朵,让孩子们在知之、乐之、好之进而迷之中享受高效课堂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