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柳宗元教育思想的解读
柳宗元与北宋的理学家
柳宗元与北宋的理学家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又是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柳宗元与北宋理学家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柳宗元及其思想理念柳宗元出生于唐代的一个世家,早年求学于当时的名师,并广泛涉猎文史哲学。
他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并融合了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理念。
柳宗元主张“呜呼哀哉,我未能忘于世,而忘于非世”,强调人应超越世俗之喧嚣,追求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二、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北宋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哲学思潮。
理学强调道德伦理的修养与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北宋理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并在政治、教育及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柳宗元对北宋理学的影响柳宗元的思想与北宋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大量著作对于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柳宗元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他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实证研究,从而使儒家学说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与传承。
其次,柳宗元主张以实践来验证理论,这与理学家注重实践验证的研究方法相契合,为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此外,他提倡内省,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与北宋理学家注重个体道德伦理的培养相呼应,共同构建起了道德伦理系统。
四、柳宗元与北宋理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柳宗元与北宋的理学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柳宗元曾与当时的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及程颐等人进行过深入的思想交流,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内涵与发展。
他们通过争鸣、讨论等方式,相互启发、互相借鉴,推动了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五、柳宗元与北宋理学在后世的影响柳宗元与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共同构建的道德伦理系统对于后来的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对于经典的注释和解释方法也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
此外,他们对思想交流与合作的重视也为后来学术界的合作模式提供了借鉴。
中国历史故事-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他的教育主张?
中国历史故事-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他的教育主张?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二的柳宗元,文的成就大于诗歌。
《天说》为其哲学论文代表作。
文章着重批判天能赏罚的唯心主义天命观,阐发天没有意志、是物质实体的观点。
毛泽东曾经说过:“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
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小编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坚信某些会飘来飘去的东西绝对不存在,这样,我走夜路回家才不会害怕!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这种说法延伸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交以为师”的师道观。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他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
他拒绝结成正式师生关系,不敢受拜师之礼。
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都尽力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确有为师之实。
他的“交以为师”的师道观,其实就是指: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
这种师道关系与韩愈的《师说》不相上下。
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
朴素唯物主义的柳宗元,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上,顺从自然界的规律,还体现在他做的两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情:开凿水井,当时的柳州人民,由于迷信,从来不敢打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
对此,小编只能说,封建迷信害死人啊,靠天吃饭比靠山吃饭还不靠谱,万一大旱三年,或者水里寄生物泛滥,怎么办,岂不是要活活渴死。
柳宗元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科普自然规律,打上水井,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的地下水,水源稳定且安静。
试论柳宗元的主要思想.
试论柳宗元的主要思想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优秀丈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政治学说其中儒家“圣人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色调,同时兼融合了当时的佛道学说,是传统政治道德中不可多得的宝责遗产。
一、儒家“圣人之道”的主色调柳宗元从小受到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在柳宗元的信念和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精神,正如他在《寄许京兆盂容书》中写说的那样:“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在柳宗元看来,“兴尧、舜、孔子之道”就是行“圣人之道”,就是要以“利安元元为务”——进民生,以民为本。
柳宗元在儒家“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圣且贤”的主张。
在这里,“圣”指的足德性方面,“贤”则指个人的才能。
“圣且贤”要求每个行“圣人之道”的人不仅应当既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正直无私、心存国家与人民,而且又要具备较好地为国为民服务的才能和本领,做到德才兼备。
正是柳宗元心中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无限憧憬与执着,才使得柳宗元积极地入世,努力实践“励才能,兴功力,敛太康干民,垂不灭之声”的报负。
二“统合儒释”思想中的释家色彩柳宗元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的儒学名士,在他的思想中,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同时,他又是一位思想开阔,具有开放精神、能够兼收并蓄的大方之家。
柳宗元并不把儒学看成唯一的思想源泉,他主张吸取其他各种学派、宗教的思想为儒学所用,从而达到“皆有以佐世”的目的。
因此,在此基础上,柳宗元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
柳宗元认为儒、释并非人们所想像那样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能够互相辅助。
,宗元认为佛教也讲求孝道,在性善论上,柳宗元认为儒与释也是相同的。
正是因为佛教也提倡性善论,才有了禅宗所说的人性即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之说。
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不但对中唐时期儒学的复兴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从“统合儒释”出发,提出了“援佛入儒”的阳号。
柳宗元的德育思想
柳宗元的德育思想柳宗元的德育思想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了解过一些诗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柳宗元的德育思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宗元的作品除蕴涵丰富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法学思想外,也包含了一些心理学思想和教育心理思想,这其中就有他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的目的柳宗元重视德育,认为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行道的君子。
柳宗元否定天命而重人事,认为封建王朝施行德政才能得到民众拥护而巩固其统治。
他在《贞符》中说: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德绍者嗣,道怠者夺。
未有丧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寿者也。
柳宗元对于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
首先,君子应该“无忘生人之患”(《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心乎生民而已”(《伊尹五就桀赞》)。
其次,君子作了官吏,也应该认识到“为吏者,人役也”(《送范明府序》),而不能颠倒主仆,奴役人民。
再次,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内外兼修,“内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与杨诲之第二书》)。
最后,君子为国家所用,就出而施行治道,“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不能得到使用,就居家修养以完善自身,“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寄许京兆孟容书》),“能著书,断往古,明圣法,以致无穷之名”(《与顾十郎书》)。
二、德育的过程1.五常为规――道德认识五常是五项常行的道德规范,沿着五常而行就是圣人的中正之道。
柳宗元在《时令论》中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常行者也。
”五常之中,基本的是仁义两项。
他在《四维论》中说:“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义。
仁主恩,义主断。
恩者亲之,断者宜之,而理道毕矣。
蹈之斯为道,得之斯为德,履之斯为礼,诚之斯为信,皆由其所之而异名。
”可见,柳宗元的道德认识就是以五常为规。
2.诫惧忧道――道德情感柳宗元作《诫惧箴》,说“祸至后惧,是诚不知,君子之惧,惧乎未始。
柳宗元我读懂了
柳宗元我读懂了前言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的文章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对于理解他的作品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深入的思考。
在我读懂柳宗元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他的智慧和人生观,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柳宗元的文学才华1.1 清新脱俗的风格柳宗元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清新脱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清雅的气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和壮丽,突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让人产生深深的思考。
1.2 丰富的人生哲学柳宗元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弘扬了儒家思想,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他以智慧的笔触,提出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对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启示。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对世事变幻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让人不禁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反思。
二、《黔之驴》的内涵与意义2.1 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柳宗元的《黔之驴》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借助于对黔之驴的描写来讽刺人们的贪婪和虚伪。
在故事中,驴子原本是一只善良、忠实的动物,但在被人们欺负和剥削后,也变得狡诈和贪婪。
柳宗元借助于驴子的形象,暗喻了人性的弱点,让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
2.2 引导人们正视现实《黔之驴》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寓意深远。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正视现实,不要被欲望和虚荣所迷惑,要保持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柳宗元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追求内心的美好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
三、柳宗元的社会思考与政治理念3.1 社会问题的关注柳宗元的作品中常常对于社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关注和思考,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痛苦深感痛心疾首,通过文字表达了为社会改革和人民幸福而努力的愿望。
他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出了贡献。
对柳宗元的感悟
对柳宗元的感悟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唐代
第一文学宗师”,他的文学作品涉及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多种文体,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我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后,让我对
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下面将分几个步骤来阐述。
第一步:柳宗元散文的特点
柳宗元的散文有一种婉约清新的风格,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一种富有哲理的感悟。
他的散文既有写景的,也有抒情的,充满
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第二步:柳宗元的政治思想
柳宗元的“知行合一”思想对我影响很深,他讲的是知与行要紧
密结合起来,只有合理分析问题,同时采取有效的行动,才能真正达
到目标。
他对于政治生活的关注和对于民生的关注也让我深受启示。
第三步:柳宗元的文学批评
柳宗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充满了智慧和独特的见解。
他在批评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批判,更是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第四步:柳宗元的家国情怀
柳宗元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忠诚
的爱国者。
他一生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为百姓的幸福而努力,这种
家国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总之,柳宗元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中学到了很
多道理和哲理。
他的文学、政治思想和家国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让我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时刻铭记柳宗元的思想,不断超越自我,为国家和人民的幸
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文化名臣,被誉为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文学思想深刻独特,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柳宗元的理学思想、文学作品等方面探讨他在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柳宗元的理学思想柳宗元是唐代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文化领域中拥有深厚的学问底蕴。
柳宗元倡导的理学思想主张用心体察天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际应用。
他的理学思想以“心”为核心,认为理学应以人的心智为基础,通过修养心性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柳宗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倡导的道德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唐代的文化风尚。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民惟邦之本,本固邦宁”。
他的道德观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柳宗元的文学作品柳宗元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并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代表作有《江雪》、《赤壁赋》等。
《江雪》是柳宗元的一篇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江水和冬雪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诗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表达了作者在江雪中感叹岁月无情,人事如梦的主题。
《赤壁赋》是柳宗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被认为是唐代最杰出的骈文之一。
这篇赋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展现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巧妙较量,来表现人物的才智和胆识。
赋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被誉为唐代文学中的瑰宝。
三、柳宗元在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唐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不仅广泛参与文化活动,还在教育、政治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柳宗元主张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将两者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
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唐代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意思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意思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柳宗元的文学观强调“文以明道”,那么,这个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文以明道的含义“文以明道”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文章来阐明道理、传达思想。
这个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曾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文章应该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文章应该具有实质性的内涵。
柳宗元的“文以明道”就是在继承这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章的实用性,通过文章来传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二、柳宗元文以明道的主要内容柳宗元的“文以明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强调文章的内容实质性柳宗元认为,文章应该具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空洞的形式他主张文章应该真实、朴实,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辞。
这种强调文章实质性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于文学实用性的高度认识。
2.提倡文章的教化作用柳宗元认为,文章应该具有教化作用,可以教育人民、引导社会风气。
他主张文章应该面向大众,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而不是文人雅士的自我娱乐。
这种提倡文章的教化作用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于文学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
三、柳宗元文以明道的影响柳宗元的“文以明道”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强调了文章的实用性,提倡文章的教化作用,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这种强调文学实用性和社会功能的思想,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综上所述,柳宗元的“文以明道”理念是指通过文章来阐明道理、传达思想。
它强调文章的实用性,提倡文章的教化作用,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柳宗元对于文学实用性和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主要活动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永济县)。
21岁中进士,26岁又考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即校书郎,在京师任官期间诚恳地指导过许多后学者。
后来参加过王叔文等人发起永贞“革新”活动,“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被贬到更远的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是同时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文以明道”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相呼应,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开展。
二人在政治立场、思想观点上则有许多差异甚至对立,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情,并誉为“君子之交”的典范。
柳宗元的著作收集在《柳河东集》中。
(二)“顺天致性”的发展观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谈到一位种树能手郭橐驼,其经验诀窍却非常简单,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也就是要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而“不害其长”。
只要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一般人种不好树,往往是因为“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但又不是放任自流,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动力是必要的。
他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就是明确方向,“志”就是坚定不移,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向他灌输那些教条呢?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是有强烈的启迪性的。
(三)“交以为师”的师道观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
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
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读感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读后感
读感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作为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作品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他的作品,让我深感其思想之深邃、文笔之优美,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
柳宗元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深深地被其文字的优美和思想的深邃所吸引。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更是对人生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柳宗元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提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过度开发和破坏。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在柳宗元的人生哲学中,他主张“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这种人生哲学让我深感人生的真谛,提醒我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总之,阅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思想、文笔和人生哲学都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借鉴柳宗元的思想和精神,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文档资料
论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及影响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人,唐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参与王叔文、王侄发起的“永贞革新”,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打击豪强地主集团以及与之相勾结的宦官、藩镇等势力。
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改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强调德教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更重视教育实践,注重教育的施教方法,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只有“顺木之性”才能“以致其性”等等,这是非常精粹的教育思想。
他和同时期的韩愈都强调从师求学,但又有着诸多不同。
韩愈抗颜为师,柳宗元则拒师之名;韩愈力主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而柳宗元强调学习儒家经典,但不株守儒家经典,主张兼习包括佛道在内的百家之言。
韩愈提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柳宗元则师友并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
其《种树郭橐驼传》从表面看虽然是只谈种树的道理,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从教育绩效、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到“顺天”、“致性”,处处闪烁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光辉,富有很高的教育研究价值。
.一、“儒佛调和”的思想根源柳宗元接受的是传统儒学教育,儒学是其学术思想的主体。
与韩愈的反佛教恰好相反,柳宗元又宣扬佛教,曾与韩愈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也受到过韩愈的批评。
当时的一般士大夫都喜读佛书,从佛教思想里吸取有价值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里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他曾自负地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可见柳宗元是一位极力推崇佛教的人。
柳宗元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宣扬佛教却不迷信佛教,特别注重对佛教教理批判地分析与利用,推崇佛教有益的一面。
中唐时期,儒、佛、道“三教”的斗争与交流推动着当时思想理论的发展建设,他在《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中说:“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常提醒意义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常提醒意义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常提醒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社会现实:柳宗元在作品中经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端。
他的作品《捕蛇者说》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
2. 强调个人修养:柳宗元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3. 倡导朴素自然: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朴素自然,反对过于华丽的文风。
他认为文章应该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强调文章应该注重思想性和表达力。
4. 提倡勤俭节约:柳宗元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保持品德的重要手段。
他的作品《朱庆馀》中就表达了勤俭节约的思想。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封建论柳宗元思想的总结
封建论柳宗元思想的总结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晚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贯彻了他的封建论思想。
封建论是柳宗元对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和人民痛苦的主要原因。
柳宗元的封建论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将对他的封建论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柳宗元对封建制度的评价非常负面。
他认为封建制度造成了人民的困苦和社会的动荡。
他批评封建制度下的官员腐败,不顾民生,以权谋利。
他强调官员应该遵循公正和道义的原则,关心民众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私利。
他认为封建制度还造成了社会等级的严重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公平。
其次,柳宗元提出了他的治国思想。
他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推行廉政,关心民生,建立一个公正高效的政府。
他主张减少冗职,简化官员的级别和层次,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以改善封建制度下的官员腐败问题。
他还主张依靠言论和监察制度来监督和制约官员,使他们不敢滥用权力和贪污腐败。
再次,柳宗元对社会道德的重视也是他封建论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善良正直。
他认为道德是社会的基础,只有每个人都有高尚的品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他也提出“赏善罚恶”的原则,主张奖励善行,惩罚恶行,以驱除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此外,柳宗元还对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关注。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兴办学校,推行普及教育,让人民能够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才能和品德。
他也强调教育要以培养良好的品性为中心,而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总的来说,柳宗元的封建论思想是他对封建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强调封建制度的弊端,主张以德治国,推行廉政,关心民生。
他还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奖善罚恶,以驱除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他关注教育,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柳宗元的封建论思想对后世政治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思考和解决封建制度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2020年柳宗元的实用教育思想
柳宗元的实用教育思想柳宗元注重学习实际内容等教育思想,作为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折射出很强的现代实用教育思想,应当加以重视和借鉴。
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对教育的关注超过了一般人。
他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育学习的实用性,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出新,关注青年后辈的个性成长,促进青年后辈博学多思。
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无处不体现着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光辉,为当时教育的兴盛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研究的价值。
一、勇担教师责任在当时“耻学于师”的时代背景下,柳宗元亦然承担起了教师的职责,拒师“名”而行师“实”,毫无保留地对青年后辈苦心教导,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积极引导青年后辈的成长,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一)反对沽名钓誉柳宗元教导青年后辈可谓是孜孜不倦,但却对承担教师之名不感兴趣,这和他的师道观有着很大的联系。
柳宗元认为“太学立儒官,传儒业,宣求专而通、新而一者,以为胄子师”(《送易师扬君序》),教师的职责就是以其专业、精深、新颖的知识和思想去教导学生,以博爱、宽容、自律的精神去关爱学生。
柳宗元身体力行地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反对教师沽名钓誉的行为。
正如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明确表达自己的师道观,强调“交以为师”,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无所谓师与生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就是知识的传递。
(二)坚持教育为己任柳宗元没有象韩愈那样做过专职的教师,但是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热心教导后辈。
正如他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说的:“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曾瞋目闭口耶?”柳宗元坚持以教育为己任,深知教育青年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而教师是青年后辈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虽然柳宗元“避师名”,但却从来没推卸过作为教师的责任,可以堪称教师之典范。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教师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职业操守的教师更是提升教育的时效性的关键。
柳宗元这种不求师之名,而行师之实的行为,虽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却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有着共通之处,对后世的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柳宗元认为教育⼉童的根本⽅法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这是⼀种⾃然主义倾向的教育思想。
他写了⼀篇⽂章叫《种树郭驼传》,记述了长安西乡⼀位以种树为业的驼背⽼⼈,实际上是个农艺家。
他因为能适应树⽊⽣长的⾃然规律,所种树⽊⽆不⽣长得很好,有⼈问及其中的道理,他说:“能顺⽊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也若⼦,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其性得矣。
”如果“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暮抚,”甚⾄“⽖其肤以验其⽣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之性⽇以离矣。
”这样,“虽⽈爱之,其实害之;虽⽈忧之,其实仇之。
”树⽊和树⼈的道理是相通的。
这段话实际上是柳宗元借种树⽼⼈之⼝,讲应按照⾃然规律教育⼉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为地束缚或害⼉童⾝⼼的'发展。
教育者只能按照⼉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理特征,即“顺⽊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近代龚⾃珍写的《病梅馆记》,受其影响。
柳宗元教育思想:中焉可师、博采众长
柳宗元教育思想:中焉可师、博采众长编者按:柳完元(773~819),字⼦厚,唐代⽂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等⼈的思想,强调德教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和韩愈的“道统论”不同,柳宗元提出了“圣⼈之道”论。
所谓“圣⼈之道”,即是能够像伊尹和管仲那样爱民。
他⾮常注重教育的施教⽅法,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只有“顺⽊之性”才能“以致其性”等等,这是⾮常精粹的教育思想。
他和同时期的韩愈都强调从师求学,但⼜有着诸多不同。
韩愈抗颜为师,柳宗元则拒师之名;韩愈⼒主以儒家经典教育学⽣,⽽柳宗元强调学习儒家经典,但不株守儒家经典,主张兼习包括佛道在内的百家之⾔。
韩愈提出教师要发挥⾃⼰的主体能动性,柳宗元则师友并称,强调学⽣的主体性。
总之两⼈的旨趣⼤不相同。
正⽂:《师友箴》(并序)[原⽂]今之世,为⼈师者众笑之。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友者,不以道⽽利,举世⽆友,故道益弃。
呜呼!⽣于是病矣,歌以为箴。
既以儆⼰,⼜以诫⼈。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
仲尼不⽣,⽛①也久死。
⼆⼈可作,惧吾不似。
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物,⽤惕尔后。
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
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忽![注]①⽛:指鲍叔⽛。
②中:同“忠”,忠诚之⼈。
[释读]现今,⽼师受到众⼈的讥笑。
全社会都不事师,因⽽造成了正道⽇益远离的后果;与⼈交友,不助⼈以道却助⼈以利,社会上没有了真正的朋友,因⽽造成了正道⽇益被遗弃的后果。
唉!对此我深奇形怪状能⼼,作歌以为治病的箴⾔。
既⽤以⾃我儆戒,⼜⽤以劝诫他⼈。
不师从⽼师会怎样呢?我告什么成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会怎样呢?我靠什么提⾼⾃⼰!我想师从⽼师,谁值得我师从呢?即使找到了可以作为我⽼师的⼈,却会受到全社会的讥笑;我想结交朋友,谁值得我结交呢?即使找到了可以作为我朋友的⼈,在对待道的问题上⼜可能因观点不同⽽分⼿。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主要活动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永济县)。
21岁中进士,26岁又考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即校书郎,在京师任官期间诚恳地指导过许多后学者。
后来参加过王叔文等人发起永贞“革新”活动,“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被贬到更远的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是同时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文以明道” 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相呼应,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开展。
二人在政治立场、思想观点上则有许多差异甚至对立,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情,并誉为“君子之交”的典范。
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论,反对消极的出世,提倡积极关心现实,为社会大众服务。
他在世界观方面的唯物倾向,在政治观方面的民主倾向,在人生观方面的积极入世倾向,以及他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得思想和“进也锐而不滞、“退也安而不挫”的精神,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其卓越的地位。
柳宗元的著作收集在《柳河东集》中。
(二)“顺天致性”的发展观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
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谈到一位种树能手郭橐驼,其经验诀窍却非常简单,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也就是要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而“不害其长”。
只要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一般人种不好树,往往是因为“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但又不是放任自流,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动力是必要的。
他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就是明确方向,“志”就是坚定不移,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向他灌输那些教条呢?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是有强烈的启迪性的。
柳宗元教学思想以及运用
柳宗元教学思想以及运用中唐时期的湖南永州,虽然位于偏远的“蛮荒之地”.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兴”局面的影响下,教育成果特别丰硕。
据史志对当时科举取士的统计,终唐一代湖南考取进士25人,其中衡湘以南l6人,经考证,基本上是中唐以后考取的。
他们的成名,与柳宗元的教育、指导及影响是分不开的。
印证了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说:“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①由此可见,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确值得我们研究总结,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那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与发扬光大呢?笔者以为,他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拒师“名”而重师“实”;因材施教,苦口婆心;“口讲指画”,心诚以行;借古鉴今,烛照后来等方面的言行,足以千秋垂范。
一、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柳宗元从小深受以尧、舜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柳宗元的诗文当中,涉及到“尧舜”的语句大约有上百处,如:“尧舜之道,至大以简;仲尼之文,至幽以默。
”(《祭吕衡州温文》)“跨腾商周,尧舜是师”(《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陆文通先生墓表》);“由吾言者为尧、舜,而吾生人为尧、舜人矣”、“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伊尹五就桀赞》);“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封建论》)。
孔子自然是尧舜文化的杰出代表。
师承尧舜,自然得延孔氏之光。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师友箴》并序。
文中提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
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意思是说,不拜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我凭什么来取得进步和成功呀!不结交朋友会怎样呢?那我怎么去增加自己的才华与学识呀!假如对方是有道之人,即使他是佣人和乞丐也可以为伍;假若自己的道路与其相反,即使对方是公侯也要离开。
柳氏家训内容
柳氏家训内容柳氏家训是一部讲述家庭伦理道德、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明代文学家柳宗元所著,共有三十篇,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家庭生活,包括教育、婚姻、子女关系、家庭和睦等。
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柳氏家训的主要内容入手,阐述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为人之道柳氏家训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为人之道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诚为本”和“以礼相待”。
柳氏认为,一个人必须始终保持真诚,不可随意欺瞒他人,否则便难以建立信任。
同时,一个人必须尊重他人,以礼相待,不可轻慢他人,否则便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道理对于现代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秉持这些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育之道柳氏家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孝为先”和“以识为重”。
柳氏认为,一个人必须首先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和尊重。
同时,一个人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这些道理对于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三、婚姻之道柳氏家训中也提到了婚姻的问题,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必须要有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和为贵”和“以忠为本”。
柳氏认为,夫妻之间必须要保持和睦,不可轻易发生争吵和矛盾。
同时,夫妻之间必须要忠诚,不可随意背叛对方。
这些道理对于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夫妻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子女之道柳氏家训中也谈到了子女的问题,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至关重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爱为本”和“以教为先”。
柳氏认为,家长必须要爱护自己的子女,不可过于严厉和苛刻。
同时,家长必须要注重教育,不可放任自流。
这些道理对于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家长们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健康成长。
浅析柳宗元的民本思想
浅析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浅析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析柳宗元的民本思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宗元,字子厚。
生于中唐时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官至监察御史,吏部侍郎。
他政治经历极为丰富,二十多岁即名扬京师,参加“二王”的“永贞革新”,后因革新失败被贬韶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社会整体生产水平大幅下降,民众生活疾苦。
基于此,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吏为民役”论,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深入研究柳宗元的“吏为民役论”,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增强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柳宗元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民本思想便已经出现。
其统治君主对“天”极为崇拜,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主宰一切,它的道德责任就是保民,因此“天”代表的就是“民”的愿望。
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学派推崇君权,崇尚礼义,宣扬仁政爱民,由于这适应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因而迅速崛起。
“仁政爱民”这一鲜明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目》)。
孔子重视民众疾苦,认为君主的统治基础就是民众,因此必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爱民。
在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对其进行发展,使其迅速成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这一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再次申明要与民修养。
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君王应该高度重视民众问题。
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柳宗元教育思想的解读作者:王一茜来源:《学习导刊》2017年第05期摘要:柳宗元一生热心教育,虽多次被贬,仍不改初心。
天即自然的唯物论;培养“济世安民”君子的教育目的;五经为本,辅以诸子百家的学习内容;经权结合的道德实践原则;顺天致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法;交以为师的师道主张。
这些无不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对后世起到了積极的影响,成为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
关键词:柳宗元;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和进步倾向的政治理论家。
贞元九年他考中进士,十四年考中博学鸿词。
先后任集贤殿正字、京兆府蓝田蔚、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等。
在长安时,柳宗元已开始教育活动,曾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过着十年拘囚式的生活。
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
元和十年改任柳州刺史,他把教育活动扩展到岭南地区,主持修复了文庙和州学,还修复了大云寺,促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政绩辉煌,受到人们的拥戴。
一、哲学思想柳宗元继承荀子以来天即自然的唯物论,以唯物主义观点阐明自己对天的看法。
针对韩愈认为天有意志,能主赏罚这个唯心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见解。
他认为天和地都是自然物,同果瓜草木一样的性质,只是体积较大而已。
因此,在《天说》中他说:“天地大果瓜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既然天地、果瓜、草木都是自然物,那天又怎么能主宰赏罚呢?由此他得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有人以为天能赏功罚祸是谬误,是不可信的。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天的看法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天有意志说,一种是天即自然说。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唯心论与唯物论思想的一个分水岭。
韩愈主张天有意志、能赏罚;柳宗元则相反,主张天即自然、无赏罚的意志和功能,且深入探讨了宇宙天地的形成问题,阐明宇宙天地并非由神创造出来的。
由此可知柳宗元哲学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育思想(一)论君子儒家学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所要造就的人才,一般称为“君子”。
可是,对于“君子” 的界说各有自己的见解。
柳宗元是这样要求“君子”的:“伊尹以生人为己任,管仲舋浴以伯济天下,孔子仁之。
凡君子为道,舍是无以为大者也”。
在这里,他认为“君子”要像伊尹、管仲、孔子一样,有爱民济世之志向和行动。
“生人之意”的政治原则体现子造就人才的思想中。
他又说:“君子学以植其志,信以笃其道。
”可见“君子”不是天生的,不是靠身份品级得来,而是经过后天学习而成的,培养高尚志趣、笃信力行伟大理想的人。
因此,作为“君子”就必须“周乎志”、“周乎艺”,如果志艺两方面都完备了,那么“君子不患矣”。
他的原话是:“周乎志者,穷跪不能变其操;周乎艺者,屈抑不能贬其名。
其或处心定气,居斯二者,虽有穷屈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他又要求:“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其身也。
”这是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善天下”的继承,不论出或处,都能合乎道。
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内外兼修,内可以守其道,外可以行其道。
为国家所用,就出而施行其道,不能得到使用,就居家修养以完善其身。
君子以行道为职志,虽成为国家官吏,但应认识到官吏是人民的公仆,而不能颠倒主仆,奴役人们。
值得注意的是,柳宗元所说的“君子”不像正统儒家学者经常讲的“忠君、孝亲”这一套陈辞滥调,而是着重于具有“生人之意”的志向,目的在于“济世安民”,在于符合“公之大者”的政治需要。
他同韩愈思想歧异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鲜明的表现。
(二)论学习内容“君子”的使命是“行道”,当显达时就要把自己的抱负和本领贡献出来,以利于“济世安民”。
柳宗元认为,“取道之原” 需要有所本或有所准绳。
究竟以什么为本呢?他说:“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
”即从《书》质朴的文字可以学习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实质,从《诗》的内容无邪可以学习认识人们恒常的性情,从《礼》规定行为合宜可以学习行动的适当,从《春秋》的褒贬决断学习判断是非的能力,从《易》讲事物变化学习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
此外,为了“行道”需要而做文章,还须从《谷梁》中学习磨砺文章的气势,从《孟子》《荀子》中学习文章条理畅达,从《庄子》《老子》中学习文思畅想多端,从《史记》中学习文字的典雅纯洁。
[ ]借以“旁推交通”,使文章能准确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总之,要想在道德、学问、文章各方面有所进益,就必须以五经为本,辅之以诸子百家之言。
由此可知,柳宗元指出的学习内容和范围,虽然以五经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儒经,这是个特点。
其次,柳宗元主张学习百家时,要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批判,不要盲目信古崇古,对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例如,他非常喜欢《国语》,认为《国语》的写作很有特点,富有文采,但其中也有不少怪诞之事及迷信的观点,所以应分别给与肯定和否定,把学习和批判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博采众长、益于世用的要求。
(三)论教育与道德修养方法1、经权需结合柳宗元认为行道处事的方法,必须“知经”、“知权”,做到二者配合。
他在《断刑论下》中讨论了这个问题:“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
皆仁智之事也,离之,滋惑矣。
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离而为名者,大中之器用也。
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
偏知而谓之智,不智者也;偏守而谓之仁,不仁者也。
知经者,不以异物害吾道,知权者,不以常人吾虑,合之于一而不疑者,信于道而已者也。
”“经”就是原则性,“权”就是灵活性。
道德实践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否则就谈不上道德,但实践中遇到具体情况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
单纯坚守原则就会陷于拘泥,过于强调灵活就会违反原则。
因此如果把原则性和灵活性两项分离开来,就会造成或此或彼的两种偏向,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分寸适当的行为。
柳宗元深刻阐明经与权、仁与智的互相依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补充的必要性。
这个方法论具有丰富的辩证观点,不但在个人修养上适用,而且在教育工作上也是适用的。
2、顺天致性柳宗元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世界,认为万物都有其自身生长发展的规律,顺应规律就能正常生长发展,违反规律就会妨碍生长发展,人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
柳宗元认为,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要妨害其自然的生长发展。
在《种树郭集驼传》中,借种树为喻集中说明了这个意思。
郭真驼善于种树,驰名长安。
他所种的树,“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慕仿伺,莫能如也”。
究竟种树有什么诀窍呢?郭豪驼答曰:“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这就是说,按照树的生长规律办事,“不害其长”,便能够使树“硕茂”、“早实”、“蕃殖”。
如果“爱之太恩,扰之太勤,旦视而暮抚”,甚或“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 ]在这里,柳宗元表达了他的“养人术”主张,要按自然规律教育学生,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不能残害儿童的生长发展,也不能骄生惯养,过分溺爱。
柳宗元这个主张和封建教育的棍棒纪律或思想禁锢是对立的,与其“天即自然”的哲学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四)论师道1、师道不可废魏晋时期,儒学衰落,玄学佛學兴起,师道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流传至唐,韩愈为破除这种风气,作《师说》。
柳宗元支持韩愈的主要观点,他利用种种机会表明要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的态度,先后写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师友箴》等多篇文章,进行提倡师道的宣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普以下,人益不丰师,有则滩笑之以为找人。
”在《师友箴》中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他在《送易师杨君序》中说“世之学易者,率不能穷究师说,木承孔氏而妄意乎物表,争伉乎理外,……离其原,振其末,故羲文周孔之奥,诉冒混乱,人罕由而通焉。
”2、交以为师他重视师道,主张学者应从师学习,必然形成一种师生关系,所以不以师为非,不以弟子为罪。
他自己也认为有责任为师,凡找他请教的,都给以实际的指点,从来不拒绝学者的要求。
但他把教师看得很崇高,条件很严格,需具有道德和学问,才足以为人师。
柳宗元认为自己是一个贬官之人,本是经常遭到政敌的污蔑、造谣,如再公开招徒讲学,建立师生关系,会更加遭到政敌的攻击。
因此,他不愿公开建立师生关系。
但他觉得既主张师道而尽师之责,又不接受师之名,名与实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他提出“交以为师”的观点,要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能两全,又有两利,既能体现对师生关系的辩证思想,也含有民主平等因素。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是唐代儒学重振中独具慧眼的理论成果,同单纯从儒经或孔孟道统中找理论根据的孔颖达、韩愈教育思想,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柳宗元以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政治思想为本,提出了自己对培养人才、学习内容范围和师道的新见解,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有其卓越的地位。
但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人物,在教育思想中尽管有其朴素唯物主义、辩证观点和民主性的一面,不能否认的是他也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另一面。
例如“济世安民”的人才观,就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产物,而谈到学习内容,仍然局限于封建官吏的统治知识和修养方面,没有谈到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
但不论怎样,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