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德育思想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汇集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教导,它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德育。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不仅在古代有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和教育中仍具备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教导人们要追求道德修养,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塑造。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即指的是君子应该修养内在的道德品格,而不仅仅追求外在的才智和技能。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即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考虑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其道德品格和人格魅力。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和有价值的人。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即要对待他人,如同希望别人对待自己一样。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即要注重培养个体的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真正的学问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够达到学习目标。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和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要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强调了学问和德行的结合。

孔子认为,知识和德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问与德行相结合,才能够真正产生价值。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和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与德行的统一。

通过了解《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儒家学派的智慧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和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伦理,注重培养个体的德行和人格,强调学习和实践的持久努力,以及知识与德行的统一。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作者:史玉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论语》中的君子思想重“内”轻“外”,重“义”轻“利”,重“行”轻“言”。

运用《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涵养品德;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论语》;君子思想;当代德育作者简介:史玉方(1992-),女,河南省济源市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德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2《论语》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

培养“君子”是孔子儒家教育的内容之一。

“君子”一词,古代本来是专指统治阶级的贵族士大夫,到了孔子时期,“君子”的内涵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性,既不是指具有优良品质的人,更不是指有身份地位的人,而主要是指一种达到了高尚人格境界的人。

[1]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尽管儒家君子思想因其时代的限制有其固有的封建性,但仍有许多具有当代价值,我们可择其精华,以发挥其对当代德育的借鉴与启示。

一、《论语》中君子思想的特点(一)君子重“内”轻“外”《论语》开篇第一张《学而》就提到了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首先强调君子的品性是注重自我内在的修养,怀有宽容之心,不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怨恨于人,这样就是具有了君子的风范。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后面凡出自《论语》的均只标明篇目)“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认为把自己吃穿不好当做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探讨人生的。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道怎样才算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宪问》)即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

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为君子,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此基础上推广至他人。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

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

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

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思想道德教育启示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Thoughts of Moral Education on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Wang Hanzong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and shape students' moral virtues.Moral education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school education.Confucius founded Confucianism,the core of which is moral cultivation.Confuciu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Around the political goal of"benevolence"and"cerem-ony",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of human nature,human relations,including nation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akes a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two plates,"political ideals"and"ethical behavior".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thoughts of moral education on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filial piety","the concept of wealth","good faith","kno-wing and doing",and"introspection".Key words moral thought;moral education;revelationAuthor's address Xiji Subao Middle School of Ningxia,756200, Guyuan,Ningxia,China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思想是核心。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赵伯壬赖华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3期内容摘要:《论语》体现了教育家孔子“德育为本”和“以德评人”的教育思想,这对当下的德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论语》德育为本以德评人《论语》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

如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但德育现状却令人堪忧。

深入学习研究《论语》德育思想,取其精华,定能对当下的德育工作有深刻的启发。

一.德育为本《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诫我们要乐于学,以学为乐。

紧接的第二段话就指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无论做事,还是学习皆要务本——“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论语·为政》),可见,《论语》把德育摆在了教育最重要的位置。

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功能相比,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则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对此,孔子主张“以德教民”,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政治主张“以德教民”,古代社会又提倡知识分子“仕而忧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因此教育更是则主张“以德育人”。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称著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根据杨伯峻先生对此句的解释:“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忠”和“信”都是德育,占了孔子所有教学内容的一半,孔子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文行”和“忠信”孰轻孰重?“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论语·子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在躬行实践了“孝”“悌”“信”等品德之后,要是学生还行有余力,才主张他们学习文献知识。

《论语》德育思想对高中德育教育的启示

《论语》德育思想对高中德育教育的启示

《论语》德育思想对高中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儒家德育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取向, 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对其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再发展,能够更好的推进高中生德育教育。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碰撞出的“自我反思”、“社会实践”和“孝道教育”等德育思想,对于高中生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做饭问题具有直接和重要的直到作用。

[关键词]论语高中德育启示一、高中德育困境高中生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趋于成熟。

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对他们品德素养的形成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对高中德育教育的成效质疑颇多。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态度上,二是生活作风方面。

虽然是学习问题,但也和德育有关。

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中“学习无用论”者在高考的阴影下对未来的迷惘与担忧,我们也能感觉到“唯分数论”的学生在市场经济阴影下的的功利主义精神。

而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当下,高中生对物质的崇拜超乎以往。

校服一统天下,鞋子成为了唯一可以炫耀的单品,校园里千元的名牌鞋随地可见。

此外,这一代高中生独生子女为主,自私自我、自理能力差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二、《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梁启超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就是:孔子此人有若何之价值,《论语》一书亦从之而有若何之价值。

”[2]《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经书”,其蕴含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当代价值不可忽视。

(一)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基石。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学“礼”,而“礼”的精神必须灌注“仁”。

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礼即一切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仁”通常指的是“爱人”。

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在总结和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孝悌、忠义、知、信、谦、勇等道德规范。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1. 引言1.1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是因为这部经典蕴含着古代圣贤们对待人生道德、修养和修身的深刻思考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等先贤们通过言传身教,表达了对仁爱、孝道、忠诚、中庸、格物致知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为后世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仁爱之道,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忠诚为本,且无贵贱区分。

这种仁爱之道指引着人们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

孝道之重也是《论语》中强调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根本。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忠诚为本,中庸之道以及格物致知等观念也在《论语》中得到充分阐释和探讨。

这些道德智慧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智慧和行为准则,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2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趋势在当今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愈发显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德育智慧成为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关键。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增加了道德领域的不确定性和诱惑,加强德育智慧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德育智慧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追求物质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重要。

只有具备德育智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做出正确的选择,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建设美好的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宗旨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基本内容学校德育重要启示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的德育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维护国家的安定、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其源头,内容也非常丰富。

1.“圣贤”、“君子”的德育目标关于“圣贤”人格,儒家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心性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道德品质足以为人楷模、教化百姓;二是外在的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建立了丰功伟绩,其历史作用足以名垂千古、百世共仰。

”不过孔子认为一般人是难以达到圣贤人格的,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承认已经达到这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是成为“君子”。

孔子的德育目标是将人培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

孔子对“君子”有着多方面的定义。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君子的言行举止必须遵行仁的原则。

2.“仁人”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仁”的内涵。

《论语·颜渊》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一个基本内容,“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始终保持仁德。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中强调了修养和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其内心的完善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追求外在的表现和功利。

他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先完善自己的内在修养,才能奠定正确的行为准则。

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德行和品质问题愈发突出。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恶化等问题。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德行的智慧,提供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论语》中有言论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告诉我们在治理国家或社会时,必须以德为基础。

只有通过正直、诚实和公正的行为,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的指导价值不言而喻。

只有关注和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德行,才能提升社会的整体品质和发展水平。

第二,《论语》中的智慧提供了如何培养和提升智慧的指南。

孔子视智慧为一种重要的品质,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和思考,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意味着知识只有变成实际行动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智慧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世界,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适应和应对变化。

《论语》中的智慧给予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帮助我们培养和提升智慧。

《论语》中的智慧提供了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指南。

孔子对待人际关系非常注重,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无法给予他人尊重和重视,很难在社会中取得影响力和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学习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合作关系。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给予我们当代人诸多启示。

通过学习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品质,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受益,借鉴其中的德育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进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美好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论语》中的德育智慧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学习时常常温习,不也愉悦吗。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积累和积淀。

只有不断地温习和练习,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我们的德育智慧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给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尊重别人,不要随意伤害他人的感情,不要随意侵犯别人的权益。

这种以德育人的态度,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要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善意。

二、《论语》中的现代启示1.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论语》中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温习,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

在当今社会,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磨炼中,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3. 乐于助人,谋求共赢《论语》中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愿意和他人共同谋求共赢。

在当今社会,这种担当和同情心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代启示。

《论语》中强调了敬天法神的观念,提倡真诚、敬畏、顺从天命的信仰,这种观念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信仰或许不再具有同样的宗教属性,但是保持一颗崇敬和感恩的心态,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仍然是我们应该秉持的原则。

《论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

孝道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虽然家庭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孝道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对待家庭成员要体贴、关心,同时也应该以孝道为出发点,对待他人要有同情心和关爱心。

《论语》中对于教育也有很多的智慧。

孔子讲究的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说:“吾自视甚愚而人多乃鲁。

吾自视治甚鲁而人多乃宾。

吾自视愚而人多乃诲。

”(论语,为政篇)。

这种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示范,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论语》中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就能获得乐趣和快乐。

在当代,知识更新速度快,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我们要不断养成学习的习惯,并且关注如何提高学习效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论语》对待人际关系、管理和领导也给出了一些智慧。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论语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看到他人的长处,并与他人和睦相处,而不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和争斗。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同样适用,我们应该注重发现他人的优点和价值,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和合作优势。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德育教学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德育教学的启示
出集体 主义或个性发展 的倾 向 ,给我们 的德育工作 带来 定程度的难度 , 学生接受德育教 育的效果也不甚明显。讨
孔子 的德育思想可 以给我们 修正德育教学 的弊端提 供了 好借鉴 。笔者认 为 , 这种借鉴至少有 以下几个方面。
德 育教 学的 目标性 及 目标 的可操 作性
孔 子 的教育 目的主 要 是培 养 “ 道 ” 弘道 ” “ 志 和“ 的 君
德育在我 国传统教育 中一 直被置于首要位置 。历代 教
的高 尚性 、小人 ” “ 之德 的卑鄙性 , 以激 励人们争 取做君 子 , 不做小人。 据孔子的德育 目标 , 反观我们德育教学 目标 :
家 的德育思想如 同灿烂 的群 星 ,组成 了我 国德育思想史 银河 ,而孔子 的德育思想无 疑是银河 中最为璀璨 的明星
敬, 疑思 问, 忿思难 , 得思义 ” 《 见 ( 论语 ・ 季氏》 , 三戒 ” 即 )“ , “ 戒之 在色” “ 、戒之在斗” “ 之在得” 《 、戒 ( 论语 ・ 氏》 等 , 季 ) 运 用量化方法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提 出具体要求 ; 运用 对比法 , 将“ 君子 ” “ 与 小人 ” 的德行 加 以比较 , 以说 明“ 借 君子 ” 之德
实践上距离君子还有一定的差距 。有“ 未必有“ ” 只有 知” 德 , 把 “ 落实到实践上 的人才能称君子 。“ ” 知” 知 的表现之一有 可能是 把 自己掌握的知识 以语言 的形式表达出来 。但孔子
并不把一个人 的言语作为评判道德高尚与否 的标准 。他说 :
“ 有德者必有 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 《 ( 论语 ・ 宪问》 、君子耻 )“
中图分类号 : 3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的努力可以达到 的 目标。所 以, 孔子说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 “

《论语》对初中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论语》对初中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论语》对初中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作者:薛玉崇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23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的一部以记录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

对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利己主义的抬头;初中生心理特点,初中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受到的伤害更大。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

应重视和借鉴《论语》思想,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论语》中的“仁学”思想教会学生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地将“仁”规定为“爱人”。

所谓“爱人”,则是要用一种仁爱之心去爱护他人,这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发上涌的天然之爱。

“仁”不仅仅代表着孔子对一个人内心修养所应达到的程度的理解,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

所谓“仁者”,是指个人修养要本着自己内心真与善行事,儒家思想中的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内涵,归纳起来有十大重要原则: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

将《论语》中的这一财富加以利用,将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初中生身上,从而更为完美地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论语》中的“礼”教会使学生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认识孔子思想,首先要重视“礼”,因为孔子的思想从“礼”入手,又归结到“礼”上。

离开了“礼”来说孔子的思想,虽然不乏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游离了孔子的思想本意。

《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2012.03赵伯壬赖华《论语》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

如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但德育现状却令人堪忧。

深入学习研究《论语》德育思想,取其精华,定能对当下的德育工作有深刻的启发。

一.德育为本《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诫我们要乐于学,以学为乐。

紧接的第二段话就指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无论做事,还是学习皆要务本———“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论语·为政》),可见,《论语》把德育摆在了教育最重要的位置。

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功能相比,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则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对此,孔子主张“以德教民”,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政治主张“以德教民”,古代社会又提倡知识分子“仕而忧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因此教育更是则主张“以德育人”。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称著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根据杨伯峻先生对此句的解释:“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忠”和“信”都是德育,占了孔子所有教学内容的一半,孔子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文行”和“忠信”孰轻孰重?“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论语·子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在躬行实践了“孝”“悌”“信”等品德之后,要是学生还行有余力,才主张他们学习文献知识。

二.以德评人对学生进行评价,首要标准是“德”。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一个人只要是做到孝忠信,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这不是以德评人么?子夏以德评人,孔子更是这样。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德育智慧的探讨,这些智慧依然为人们所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以期对当代教育和社会生活有所启发。

一、追求德行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先立德再求才。

比如:“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 9.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1)等。

这些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德育的重视,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的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人的德性、人的心灵品质与才智的关系,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格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二、注重实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9.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5.24)等。

这些话表明实践是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手段,只有把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现代社会更需要实践者,而不是“空谈者”。

学生应该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实践训练,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工作上要勇于尝试新的实践和方法,加强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三、重视人际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观念。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5.24)、“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 12.22)等。

这些话表明,一个人应该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现代社会,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要注重个人修养和技能培养,还必须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的书籍,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不仅包含了很多关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智慧,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很多启示。

德育方面,《论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孔子还强调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一个能够尊敬父母的人才能真正尊重他人,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智慧方面,《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无不可教的,只要肯学习就能有所收获。

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从他人身上学习,以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知识。

孔子还强调了对待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深化自己的学问。

他还呼吁人们要虚心好学,不要固执己见,以求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智慧。

与现代社会相比,《论语》的德育智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德育方面,现代社会有着严重的道德危机,许多人对他人缺乏尊重和关爱。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习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也面临很多挑战,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习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和长辈之间的关系。

在智慧方面,《论语》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现代社会有着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但我们往往陷入浅尝辄止、只追求表面知识的困境。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从他人身上学习,并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实用性,忽视了对文化和历史的研究。

而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提醒我们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积极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伦理哲学的代表作。

其中充满了深刻的德育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一些经典思想,探讨其对人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启示。

我们从《论语》中的“仁”谈起。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仁”,认为“为仁由己生,为不仁由己死”,并且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这一思想是德育的核心,是一种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仁”的概念中获得启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多关心他人,少一些自私和冷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仁”的理念中获得启示,多做一些公益事业,少一些唯利是图,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这是一种求知的态度和方法。

这种态度体现了敬畏知识、虚心学习的品质,对于培养人的德育素质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具有虚心求教的品质,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孔子还提出了“孝悌”之道,认为“孝悌,可以为国家齐家,不孝不悌,不能为国家齐家”。

这一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孝悌”之道中获得启示,多关心家人,尊敬长辈,多关心他人,少一些自私和冷漠,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我们还可以从《论语》中的“中庸”思想中得到启示。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照顾人之本性”,倡导“中庸”之道,即遵循天命,不偏不倚,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人的德育和智慧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探寻事物的本质,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作者:马学霞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9期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有些光辉的思想已成为我们的民族之魂。

其德育思想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对促进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学生启示一、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仁、义、礼、智、信等1.仁。

仁者,亲善爱人也《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仁”是孔子论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准则。

孔子倡导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下引同书,只注篇名)。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另一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所以,“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其本质就是推己及人地爱人。

2.义。

义者,正气公平也义的本意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作为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它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

古人讲:“义不杀生,义不杀少。

”舍生取义是因为古人笃信义不容辞。

已成为一种人生观,亦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它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3.礼。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仪促进人际和谐。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孔子培养学生,要学生通过学礼,来规范行为,美化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达到高尚的人格。

孔子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条件,即所谓“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4.智。

智者,识远聪慧也“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道理,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

孔子就以“知、仁、勇”为三大德。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和认为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

信者,诚朴不欺也孔子对“信”更是高度重视。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先秦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中的德育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出发,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德育重要性的强调。

孔子认为,德行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修己以敬”、“言必信,行必果”等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道德沦丧、规则松弛的情况逐渐加重,我们更应该从《论语》中学习,强调德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让整个社会拥有更健康的道德风气。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智慧的追求和教育的重视。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博学多才,注重实践和思维的培养。

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为一颗智慧的头脑不仅要求自己有才智,还要求善于理解他人的思想和国家的政治。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从《论语》中学习,注重教育的智慧和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教育的关怀和办学的智慧。

孔子强调言传身教,注重教育者的品德和修养。

他说“在上位不怨下,在下位不躁,修己以敬,则人也敬;亲民,所以敬民;爱人,所以敬人”。

他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德和行动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从《论语》中学习,注重教育者的自身修养和品德建设,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政治智慧和社会治理的启示。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仁政和民主,他主张“民风清则政自良”,强调民主决策和仁政理念。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就是正义和公平,要求领导者用心良苦为民做主,以正义和仁政来治理社会。

从《论语》中感悟德育的真谛

从《论语》中感悟德育的真谛

从《论语》中感悟德育的真谛德育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已经放在首位,然而怎样正确地进行德育,《论语》中有不少言论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一、德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论语·颜渊篇第十三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论语·为证篇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学校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做保障,这就是校规校纪。

一些校风严正的学校往往校纪严明,处罚十分严厉。

但这是否是德育的真正目的?我的一位朋友慕名将儿子送入一所全日制封闭式省重点中学,我对此一直不太认同,她总是试图说服我。

有一次,她向我标榜该中学的德育成果,她说:“我儿子以前在家,油瓶倒了都不会扶。

这次我去该中学看他,走在校园里他会不时停下脚步去捡垃圾并放入附近的垃圾箱内。

从儿子的进步可以看出人家学校不仅抓学习,德育成效也显著呢!”我好奇地问:“该中学是怎样让你儿子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她说:“听儿子说,学校有一项校规:凡是在校园里见到垃圾不随手捡起,一经发现将处于重罚。

惩罚的力度甚至超过随手丢垃圾的。

”通过严酷的处罚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违纪行为,但是否能够彻底改变学生的行为品德呢?《论语·颜渊篇第十三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论语·为证篇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正如孔子所说:“靠政令来领导人民,用刑法来规范,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规范,百姓就会不但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

可见,惩戒只是一种手段,道德与礼教才是德育的根本。

再如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务必使诉讼案件完全没有才好!”许多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处理违纪学生时都严厉有加,嫉恶如仇,主管领导和老师的言语杀伤力十足,训学生、训家长,令人不寒而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德育思想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作者:刘彬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9年第09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始祖宗师,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必须重视德育的教育家。

《论语》一书,具体而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德育思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论语》深蕴德育教育真谛,对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

一、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目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

孔子的教育是君子教育,他要培养弘道、行道的君子,去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论语》以“伦理教育为主”,把培养高尚的道德、造就理想的人格作为育人的根本,是一部“育人”的经典。

它警示后人:师者,以育人为天职。

中学教育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己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强调和突出道德在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

然而。

在中学教育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偏离目标的行为和做法,相当一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把德育工作看作是班主任、政治老师、学校领导的事,对德育工作缺乏一种责任感和自觉行动。

而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形式化、应付性、短期性的行为,常出现“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学校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和“育人天职”的意识,既教育书又育人。

学校也要建立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最终上达于“本体之仁——生生之德”,确保德育工作健康、高效地开展。

二、以“人人成人,人人成才”为核心理念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孔子提出并实施这一主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将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这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这一主张的思想基础。

孔子认为,人无论高低贵贱,在先天的潜能即“性”方面是大致接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努力不同,所以潜能的实
现程度及表现形式就会有差异,甚至相差很远。

孔子“性相近也”的人性观,让人们放弃偏见与歧视,树立“人人成人。

人人成才”理念。

牢固树立“人人成人,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加上功利主义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身在学校却丧失实际受教育的权利,令人痛心。

应让“人人成人,人人成才”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田,让德育教育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奠好基、铺好路。

三、以科学的方法育人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孔子育人是从“孝、悌、忠、信”人手的。

孝敬父母。

兄弟友爱。

朋友间真诚而讲信用,进而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可见,“孝悌”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育人方法和途径体现了由亲到疏、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人之常情,便于学生躬行践履,值得借鉴。

面对多元价值碰撞的新形势,我们要重视德育起点教育——“爱亲”教育,从最起码、最容易的人手,在学生心灵里培育爱心幼苗,加固道德基础。

要灵活运用“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育人方法和途径,去寻找德育目标与学生内心需要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从而提升学生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和能力。

如“学会关心”的德育教育目标,可以活化为我们身边的道德细节,引导学生在道德细节中“学会关心”。

避免德育工作成人化、知识化、简单化的倾向,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宋代二程和朱子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

“柴也愚(迟钝),参也鲁(耿直),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论语·先进》)孔子对
学生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优点、缺点等施以不同的教育。

如樊迟、仲弓、司马牛、颜回问“仁”,孔子以“爱人”答鲁钝樊迟,只讲“仁”的基本概念,简单易懂;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仲弓,教导他做人要谦恭,要体谅别人;以“仁者,其言也仍”答多言而躁的司马牛,教育他说话谨慎;以“克己复礼”答德行较高的颜回,以“仁”的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仪规范。

孔子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使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通过观察、谈话、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

要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订出不同年龄段的道德目标,并引导学生制订实现发展的目标计划和措施。

运用自我评价方法,审视、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向和力度,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水平。

要大力推广“德育导师制”,实施一对一的个性教育,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质。

要定期开展“德育会诊”活动,共同关注,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帮助学生解决导师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材施教,加强了德育工作的阶段性和针对性。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是孔子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真实写照。

孔子育人,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以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进取与乐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圣则不能。

我学而厌,而教人不倦也”的好学与执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心、与人为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贞与顽强,深深感染着学生和后人。

德育教育,要将道理教育和范本教育相结合。

范本教育就是通过示范或楷模的模仿、默识、领会而达到心智的觉悟,并使受教育者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从而做到人生之大端的自我确立与心灵境界的自我提升。

孔子以自身的道德培养学生的道德,以自己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心灵,为我们提供了范本教育的典型,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师德范本。

教师应学习孔子,重读经典,重新审视为师之道,重塑教师新形象,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学生树立为人、为学的好范本。

要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直面经典”,让学生与优秀范本“交游”,在模仿、默识、领会、反省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

(四)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好的典型和坏的典型都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参照系,都是“学习”的对象。

君子之学,是修养之学。

孔子的“内省之道”是道德修养的精华,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孟子日:“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
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倡导“每天四问”,其中一问就是“我们道德有没有进步”,以此启发学生反思自我。

当代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让学生“坚持德育长跑”,让犯错误的学生写“说明书”、“心理病历”,引导学生自我剖析、自我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要秉承孔子的“内省之道”,建立内省机制,引导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将规范内化为自己“该与不该”的道德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外化为文明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