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民利益的紧密结合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19-07-11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进⼀步改⾰开放、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动指南。

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党的⼗七⼤报告强调指出,改⾰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指导,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提出并回答了在新时期要建设⼀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科学发展和怎样进⾏科学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像⼀根红线贯穿其中。

它既是重⼤的理论创新,极⼤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战略思维和⽅针指导,内涵丰富⽽深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萌发于思想,形成于邓⼩平理论,随着实践的深⼊发展。

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深刻、越完备,凝结了⼏代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关于既要纠正晚年错误,总结的教训,⼜要⾼举思想伟⼤旗帜的思想;关于坚持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改⾰开放、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分析和论断: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开放的“⼀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和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精神⽂明、政治⽂明的认识和要求;关于发展市场经济,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和决策;关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两⼤主题的分析与论断,以及“⼀国两制”、实现祖国统⼀的构想;关于正确处理改⾰、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辩证思想;关于新时期共产党要做先进⽣产⼒发展⽅向的代表,先进⽂化前进⽅向的代表和⼈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关于中国共产党既是⽆产阶级先锋队⼜是中国⼈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关于提⾼党的执政能⼒、改善党的作风,深⼊反对腐败的战略思想和部署;关于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标的思想理论;关于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全⾯建设⼩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部署;关于执政为民、⼈民利益⾼于⼀切、⼈民主体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摸索出来的一整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情和实践经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这一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性特点。

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人民根据实践经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发展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在发展中制定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加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共享,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共享发展战略,推进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人大题库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x

人大题库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15)一、名词解释:MA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

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党的十K大”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K大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 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下面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主选择和坚持不懈走的发展道路。

4.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机制合理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坚持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6.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引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 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人民的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市场调节中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3.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既强调计划经济,又强调市场调节,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道路进行创造与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是针对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和现实问题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邓小平同志提出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党领导一切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历史条件和实际问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特征以及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一套具有鲜明特点的理论体系。

1.1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经验。

无论是农村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还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正是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而形成的。

1.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以德治国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共同点相契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资源。

1.3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固守成规,而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进行科学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使之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和任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一系列重要内容,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四大理论成果既然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就必然具有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

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

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断,并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创立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一成立就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

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中国革命的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回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也遭受了严重挫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确立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促进党和国家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毛概》论述题

《毛概》论述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述题1.如何理解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之所以说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是因为:邓小平是新时期党在政治上和思想、理论上的杰出代表。

(1)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是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概括、总结者。

(3)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中主要科学论断的提出者。

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伟大创造,它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

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它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又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

系统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而深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和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和,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哲学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依据变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具体实际,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名词解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社会主义改革:8.对外开放:9.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0.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1.人才强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旨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中国在持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方法;改革开放理论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等。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是指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权力;依法治国是指依法治理国家,在国家管理和决策中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是指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方面发挥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坚持共同富裕是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指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科学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科学成果的集中和精华所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尽管在建党初期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间有限,但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尽艰辛,经过失败和挫折,终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两者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本质的关联。

而这些关联主要表现在实践性、阶级性、开放性和目标性之中。

本文的内容既是针对以上四点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概括,具有极为深厚的内涵。

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又把它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亦是如此,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融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者紧密关联、一脉相承,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要求紧紧相连的。

它不是空中楼阁、海中海市,而是一门来自于真真切切的实践中的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背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的重要成果,是党和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高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阶段,是党和人民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纲。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自己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的一种社会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1. 引领党和人民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科学指导,是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

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2.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思想指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课时作业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时作业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选择题1.1978年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藩篱2.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A.“南方谈话”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的思想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4.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

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基本原则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实事求是C.以阶级斗争为纲D.坚持改革开放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D.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7.高度的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不断涌现、理论体系的完备成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最显著标志。

理论自信来源于优秀的体系。

下列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要生活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要生活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要生活化作者:李少斐张驰来源:《理论探索》2009年第06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实践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品格的本质要求。

但是,当前却存在着制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百姓生活的外部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理论宣传因素。

为此,要努力增强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增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促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心,引导百姓积极、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生活化,本质要求,主客观因素〔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9)06-0022-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理论,是为中国老百姓谋发展、谋利益、谋幸福的理论,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化入亿万百姓生活中,进而转化为他们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丰富实践,才能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进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十七大之所以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用意在于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去,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自觉、信仰自觉、应用自觉,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生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也意味着要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一、理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品格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当代中国,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主要取决于亿万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和实践力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 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  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邸乘光2008-9-8 13:08:44来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网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好,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也好,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由于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而每一个阶段必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在各个阶段所形成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所侧重。

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三大理论成果既然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就必然具有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联系。

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梳理,是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的。

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上,强调思想路线是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

对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评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评价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宝贵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又与时俱进,完全建立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式这一事件所具有的开创性,丰富性,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等鲜明特性的能力的反映,科学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上,明确了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解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上,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三大时代命题,并从这三个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人民群众利益的紧密结合。

在当代中国,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3-0017-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民利益的紧密结合邢国忠1,周敏2(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2.重庆邮电大学人事处,重庆400065)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全景式、大跨度回顾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民群众利益的紧密结合。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在当代中国,怎样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指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对当代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理论回应。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建立后,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便凸显出来。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三纯”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甚至连搞“文化大革命”也说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

其结果是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列宁曾经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说:“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1]同样,在中国又不同于西欧和俄国。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到,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到,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努力寻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发展人民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从思想认识和理论根源看,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都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政策。

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接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提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

”[2]他在介绍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后进一步阐明:“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

”[3]在这里,“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就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清晰地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方面,在科学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另一方面,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总结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加深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与理解。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点,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4]并且还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述不但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思想禁锢,更为怎样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在此基础上,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我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发展,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新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理论成果之一。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一点自己的私利。

在当代中国,怎样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好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命题,是对当代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理论回应。

在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首要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我们党。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即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他说:“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7]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立国之本。

把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

1983年10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8]邓小平在确立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制度上建党。

他首先从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入手。

在邓小平主持下,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该《准则》系统总结了几十年来处理党内关系的经验教训,对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健全党内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规定,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制度保证。

此外,邓小平还提出了必须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问题。

他强调:“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9]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为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错误的再次发生,为加强党的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指明了发展方向。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一步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思想论述。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与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

”[10]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命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全新命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们党更加自觉地进入了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自己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全局,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着力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在抓好作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实践中始终面临、不断探索并努力回答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