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论证
先验分析论名词解释
先验分析论名词解释先验分析论是一种研究人类变化的社会理论,它要求研究人的行为和情绪,以及他们的反应超越现实概念。
它的基本理念是,人类有一种先天认知,就是在经历或观察任何事物之前,他们就有一种偏好,这种偏好暗示了他们对这种事物有一定的偏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先验分析论名词解释》为标题,来详细阐述先验分析论的概念和含义。
首先,先验分析论是一种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表现,以及他们如何回应某一特定的经历和视觉。
先验分析论的主要假设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先验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是对不同的情境的偏好、期望或想法,它们可能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也可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但它们可以影响一个人对某一特定感知事件的态度或反应。
其次,先验分析论还认为,人类在处理感知信息时,会有一种建构过程,即通过综合和重新概括不同经历和视觉,在感知信息被新识别和重新审视之前,它们的内容和习惯将被新的先验知识所影响。
其中,先验知识的影响会更强烈一些,这意味着,以前的经历或视觉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行为或反应。
此外,先验分析论还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先验知识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先验知识包括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态度偏见。
在不同文化中,先验知识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文化会看待某一事件的方式可能与其他文化的看法有所不同的原因。
最后,先验分析论认为,某一特定经历或视觉可能会促使个体对该事件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对先验知识产生影响。
一旦这种影响发生,就会形成一种更广阔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个体的态度和反应。
因此,先验分析论是一种有用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绪、行为和反应,以及他们的态度变化机制。
综上所述,可以说,先验分析论是一种对人类变化的理论,它研究的是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以及他们如何对某一特定的经历和视觉做出反应。
它要求研究人,在经历或观察任何事物之前,他们就有一种偏好,这种偏好暗示了他们对这种事物有一定的偏见。
论证的四种方式
论证的四种方式近年来,论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获得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改善社会状况的重要途径。
因此,熟悉论证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以下四种论证方法:比较论证、演绎论证、证据论证和对称论证。
首先,比较论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式,它以“比较不同名义下的事物/情况”作为论据,以达到论证目的。
这种论证方法有三种:否定比较论证、肯定比较论证和比较关系论证。
否定比较论证是一种比较两个不同的现象,把其中一个现象的不良影响作为论据来证明另外一个现象;肯定比较论证是一种比较两件事,把另一件事的好处作为论据来证明这一件事;比较关系论证是一种比较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一件事情。
接下来,演绎论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它以“把事物视为演绎序列中的因素”作为论据,以达到论证目的。
这种论证方法也有三种:单一演绎论证、递进演绎论证和链式演绎论证。
单一演绎论证是以一个原因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情;递进演绎论证是以两个或多个原因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链式演绎论证是以多个因素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
另外,证据论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它以“对事物或状况的客观描述”作为论据,以达到论证目的。
证据论证可以将描述归结为两类:事实证据论证和分析证据论证。
事实证据论证是把事实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分析证据论证是把经过专业分析的事实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
最后,对称论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它以“证明正反两面”作为论据,以达到论证目的。
根据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有四种对称论证:先验对称论证、非先验对称论证、综合对称论证和照应对称论证。
先验对称论证是把先天事实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非先验对称论证是把先验事实和之后的结果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综合对称论证是把正反两方面的全部事实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照应对称论证是把同一事件的正反两方面作为论据证明一件事。
综上所述,论证有四种方式:比较论证、演绎论证、证据论证和对称论证。
比较论证可分为否定比较论证、肯定比较论证和比较关系论证;演绎论证可分为单一演绎论证、递进演绎论证和链式演绎论证;证据论证可分为事实证据论证和分析证据论证;对称论证可分为先验对称论证、非先验对称论证、综合对称论证和照应对称论证。
康德的先验知性论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
判断与范畴(知性的纯形式)
1、【判断】概念的连接,形成知识(逻辑) 2、【知性】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3、【两者关系】形式一一对应 4、【形而上学演绎】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
“判断表” “十二范畴”
“十二范畴”
量的范畴 质的范畴 关系的范畴 样式的范畴
统一
多样
实在
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 知性的形式先于经验对现象 界的材料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加以框架和 理解。
(1)范畴表
“范畴”(kategoria)这个词最早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其《范畴篇》中提出“十范畴”:时间、空间、实体、状态、 能动和受动等。
知性的综合能力
比较、归类、连接、整理
概念认知的综合
参照实际心理过程 强调心理经验作用
想象再现的综合
领悟直观的综合
(2.1.2)范畴的演绎过程 B版演绎
【出发点】“我思”(自我意识)--先验统觉
【命题】“所有我的表象都属于我的意识”
【原则】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
统觉(“我思”)
1、莱布尼茨 是指一种能动的综合作用,它能够把那些先天提供的经验材料综合起来、 统一起来,属于心理学意义上的。 2、康德 把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是一切能动性的源泉。 康德将“统觉”提高到了一个先验的高度、认识论的高度。
知觉 统觉
B版演绎
论证过程
着重于知性的综合过程的心 理描述,从综合的过程中建 构出经验对象的客观性
把综合功能作为知性的最高原 则,从这一原则中直接引申出 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范畴的经 验客观性
人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在B版演绎的结束处说:“‘范畴’是自然的的概念,它们 先天地把法则加诸现象和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
十大逻辑谬误
十大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或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下是十大常见的逻辑谬误。
一、诉诸人身攻击谬误诉诸人身攻击谬误是指在辩论或讨论中,将对方的个人品质或特点作为攻击对象,而不是对方的观点或论据。
这种谬误不仅违背了公正的原则,也无助于论证的有效进行。
例如,当我们在讨论某个政策时,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的政治立场与我们不同,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这就是诉诸人身攻击谬误。
二、无中生有谬误无中生有谬误是指在论证中提出没有依据或不可信的事实或数据。
这种谬误会导致论证的无效,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论点。
例如,如果我们声称某个产品是最好的,但没有提供任何实验证据或客观数据来支持这个说法,这就是无中生有谬误。
三、以偏概全谬误以偏概全谬误是指根据有限的个别事例或经验,就对整体进行一般化的断言。
这种谬误忽视了样本的无偏性和代表性,导致对整体的不准确理解。
例如,如果我们根据个别案例就断定某一群体的特征或行为,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或例外情况,这就是以偏概全谬误。
四、虚假二选一谬误虚假二选一谬误是指在辩论或论证中,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选择,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选项。
这种谬误削弱了讨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辩论变得片面和不充分。
例如,如果我们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只将问题归结为选择传统教育还是网络教育,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教育方式,这就是虚假二选一谬误。
五、因果倒置谬误因果倒置谬误是指将因果关系误认为是逆向的,即将结果或效果当作原因或原因当作结果。
这种谬误会导致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和推理。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地区的犯罪率上升是由于警察力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这就是因果倒置谬误。
六、无效比较谬误无效比较谬误是指在比较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标准或指标,导致比较结果无效或误导。
这种谬误会使得比较的结论不准确,缺乏客观性。
例如,如果我们在比较两个产品时,只关注价格而忽视了质量、性能和服务等因素,这就是无效比较谬误。
七、先验断言谬误先验断言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或理由就假定或断言某个观点或结论。
先验论证
先验论证提要:与逻辑和经验这两种众望所归的方法不同,先验方法并非普遍认可的方法(恐怕科学家就不承认或者认为不需要),而是部分哲学家推崇的特殊方法。
先验方法所以特别值得一谈,是因为它是专属于哲学的方法,它是对思想和知识基础进行反思的主要技术,往往称为先验论证。
如果知识基础不成问题,不需要反思,先验方法就没有用处。
可是,事实上知识基础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反思的知识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特殊知识。
关键词:先验论证;先验验证;知识基础许多哲学家都或许会不自觉地使用到先验论证的技巧,其中的关键技巧与笛卡尔关于“我思”的论证有关,但一般认为是康德明确了先验论证的一般方法论。
按照康德在先验演绎中所使用的技巧,先验论证大概是这样的:如果p是q的必要先决条件,那么,q就会因为p而成为如此这般的;事实上q确实是如此这般的,并且,不是如此这般的q是不可能想象得出来的,那么,p就无疑是q的先决条件,p就当然是真的。
与最早的哲学论证相比(希腊式的形而上学论证),或许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联系和差别。
希腊人迷恋的是一种反论形式:如果p 则有q,可是非q,所以非p。
这一由柏拉图所推崇的论证模式显然来源于苏格拉底的辩论方法以及芝诺热爱的“归于不可能”论证(reductioadimpossibile),也大概属于后来所谓的“归谬法”(reductioadabsurdum)①,也往往称为反证法。
归谬论证攻击力极其强大,只要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就很少有什么论点能够经得起它的批评。
就像三段论似乎能够用来证明一切东西一样(只要前提是可疑的,那么就可以把各种谬论说成是正确的),归谬法则似乎可以用来推翻任何普遍命题(因为对普遍命题非常不利的反例并不难找)。
三段论的形式力量可以用来骗人,而归谬法所寻找的“反例”可以用来唬人。
归谬法过于轻率的杀伤力使哲学家一方面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又很受挫。
不过,归谬论证所适合的知识领域到底是哪些、范围又有多大,这似乎是个往往被忽视而未加审查的问题。
先验知识验证方法
先验知识验证方法
先验知识是一种在经验之前或者由于经验所获得的知识。
对于先验知识的验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逻辑推理:先验知识往往是一些基本的原理或假设,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验证其正确性。
例如,数学中的公理、定理等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其正确性。
2. 经验验证:某些先验知识可以通过经验来验证。
例如,假设两个物体在地面上的重量相同,那么它们的质量也相同。
这个假设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3. 对比验证: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的事实或实验结果来验证先验知识的正确性。
例如,假设两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相同,可以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来验证这个假设。
4. 观察验证:某些先验知识可以通过观察来验证。
例如,假设地球是平的,那么无论在哪里观察,都应该能够看到地平线。
然而,实际上在地球上很难看到完整的地平线,因此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5. 计算验证:某些先验知识可以通过计算来验证。
例如,假设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某种公式,可以通过计算来验证这个公式的正确性。
总之,对于先验知识的验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逻辑推理、经验验证、对比验证、观察验证和计算验证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先验知识需要采
用不同的验证方法,因此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法。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先验理性论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
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
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
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
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
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
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
“ 验论 证 ” 先 问题 的实 质 , 于哲 学 尤 其 是形 而 上 学作 为 非经 验 的学 说 , 论证 方 式 既 不 能是 在 其 经验 归 纳的 、 同时 也不 能是 逻辑 演绎 的情况 下 , 它作 为一 种哲 学 的论证 方式 的可能 性 。先 验 论证 的
2 1 第 4期 0 0年 ( 总第 20期) 0
厦门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J U N L O I ME N V R I Y A t S ca S i c s O R A FX A N U I E ST ( r s& o i c n e ) l e
N . 00 o42 1
精神实质及其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 般认为 ,先验论证” “ 是康德首先做出的, 它主要 出现在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中的两个地方,
一
是有关范畴的“ 先验演绎” 二是“ , 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 。从 15 99年斯特 劳森的著作《 个体》 出版 起, 先验论证问题重新 引发了哲学家们 的关注 , 有关的争论这些年仍在继续中。这方面的原因可说
作者简 介: 陈嘉 明, 福 建闽侯 人 , 门大学哲学 系 男, 厦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哲学博 士。
・
2 ・ 0
德对先验演绎的这一解释视为先验论证的 目的与实质 , 也就是说 , 把先验论证看做是寻求某种思想 或认识 的可 能性 的条 件 , 而不 是像 一些 分 析哲 学家那 样 , 把反 驳怀 疑论 看做 是先 验 论证 的 目的 。这
一
念做推论性的判断” 的知识 , 指的是哲学的认识乃是在普遍 中思考特殊 , 这种思考的具体方式是将 普遍 的 、 形式 性 的概 念 与个别 性 的直 观相 结合 , 中概念 ( 畴 ) 进行 判 断 的根据 , 观 ( 其 范 是 直 表象 ) 则 是被提供作为判断的“ 质料” 的东西, 也就是把 “ 现象 ” 这一实在的内容置于概念之下来加以规定。 二是 , 先验论证的标准是范畴等先天知识必须与可能的经验相关联 , 或者说可能 的经验( 现象) 构 成范畴使用的界限 , 否则就会出现类似“ 二律背反” 那样 的超 出可能经验范 围的错误推理与证明。 这一“ 界限” 的思想构成康德范畴论 的一个基本 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 在《 第二版的“ 纯粹知性概念 的先验演绎” 一节 中, 2 在 2与 2 小节中得到具体论述。三是 , 3 先验证明的具体方法只能通过直接 的证明来进行 , 而不能借助反证法 。因为反证法的证 明虽然可 以带来认识 的确定性 , 不能带来 但“
先验论
先验论与逻辑和经验这两种众望所归的方法不同,先验方法并非普遍认可的方法(恐怕科学家就不承认或者认为不需要),而是部分哲学家推崇的特殊方法。
先验方法所以特别值得一谈,是因为它是专属于哲学的方法,它是对思想和知识基础进行反思的主要技术,往往称为先验论证。
如果知识基础不成问题,不需要反思,先验方法就没有用处。
可是,事实上知识基础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反思的知识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特殊知识。
目录简介检验条件论证模式逻辑分析1. 验论证2. 康德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3.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4. 康德的先验论证继续分析5.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继续分析6. 关于先验哲学的一般讨论活动方式简介检验条件论证模式逻辑分析1. 验论证2. 康德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3.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4. 康德的先验论证继续分析5.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继续分析6. 关于先验哲学的一般讨论活动方式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编辑本段检验条件现有文献对先验论证的讨论,多数是集中在“先验观念论”的方面(Strawson[1966],[1959];Stroud[1968];Korner[1966];Rorty[1971])。
反映论和先验论
反映论和先验论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论述方法。
反映论(Empiricism)是基于经验和观察的论证方法。
它强调
通过实证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并且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反映论的支持者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来自于对实际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积累,通过对感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人们能够得到真实和客观的知识。
反映论主张通过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来发现和证明真理,通过观察事实来推导出普遍规律。
先验论(Rationalism)则主张在经验之前存在先验的知识或观点。
先验论认为人类具备一些天生的理性和思考能力,通过理性和直觉,我们能够从头脑中直接推导出真理。
先验论的支持者认为某些概念、道德原则和数学定理等是先天而不需要经验验证的。
先验论主张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来证明真理的存在。
两种论述方式在认识论、科学哲学和知识论等领域中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反映论和先验论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分割,而是应该相互结合和协调,以更全面和完整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先验论的例子
先验论的例子
先验论是一种由特定先验信念或假设推导出的论证方法。
以下是一个先验论的例子:
假设A:世界上所有的狗都是友好和忠诚的。
假设B:我遇到的所有狗都友好和忠诚。
推论:我遇到的这只狗也是友好和忠诚的。
在这个例子中,假设A是一个普遍的先验信念,基于人们对狗的一般经验和社会文化的普遍观点。
假设B是一个特定的先验信念,基于个人的经历和遇到过的狗。
根据这两个先验信念,推论得出在这个特定情况下的结论:这只狗也是友好和忠诚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先验论的推导过程,即基于特定的先验信念来得出特定情况下的结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先验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的推理过程基于个人的信念和经验,可能受到主观偏见和局限性的影响。
所谓先验论——精选推荐
1、先验论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都属于先验论。
康德认为,人的感性认识形式和知性认识形式(因果范畴、必然性范畴等)都是人先天固有的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
的确,认识形式对于现在的个体人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先于个人经验的特征,这一点唯心主义看到了,但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它是人类在亿万斯年的长期反复实践中内化、积淀而成的。
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是建立在物质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
先验论的错误在于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全部先验化了。
先验论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即认为人的认识形式对感性材料具有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的作用。
这一点被马克思主义所强调和继承。
2、反映论所谓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
一般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还认为认识形式也是建立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的。
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也就是说,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反映论可以分为两种,即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消极反映论只强调反映的模写性,能动的反映论除强调反映的模写性之外,还强调反映的创造性。
3、地心说与日心说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90—168年)创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提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沿圆形轨道围绕地球作昼夜旋转。
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托勒密的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后来更被教会所利用,成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
在15、16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对天象的观测,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开始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7—1543)出版了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绕太阳运转;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本身在自转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带着月球绕日运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次序是土、木、火、地、金、水,它们的绕日周期分别是30年、12年、2年、1年、9月、88天。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先验唯心论的反驳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先验唯心论的反驳辨析从恩格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杜林认为哲学认识世界的原则是从思维中得到的形式原则,而这些原则可以被运用到自然界和人类。
这是先验哲学的典型观点,认为人的思维先天存在一种认识结构模式,人可以通过这些模式中的原则认识和把握世界。
在康德看来,是人的认识对象符合认识的形式,而不是人的认识符合对象,从而掀起了哲学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
西方的经验派传统认为人只有从外部世界中才能发现和获得认识,所以是一个人的认识(思维)符合对象的过程。
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思想本身也是继承了这一传统,认为人的思维能够认识对象,是思维通过外部世界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存在的普遍原则)把握自然界和人类世界。
“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
但这一观点被休谟的怀疑论思想激得粉碎,失去了其因果性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我们通过直觉获得的印象、知觉的知识本身是值得怀疑的,而这些只是知觉表象。
外界对象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无从得知。
一种普遍的因果性联系也可能仅仅是习惯性的联想,而非客观必然的规律。
因此它只是一种主观联系,而不是客观规律;只是一种心理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
后代哲学家遇到休谟问题时要么是避而不谈,要么是绕而行之。
因为休谟本身的观点无可反驳,其理论逻辑严丝合缝。
康德面对这一问题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即先不谈人的认识是否能把握世界的问题,而是探讨了人的认识对象符合思维形式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
但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显然没有对休谟的这一责难进行辩驳(因为其本身也难以辩驳),他迎头直上,没有避而不谈,也没有绕而行之,而是认为人认识的形式(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这种观点本身是难以对先验哲学的理论根基产生动摇的,也没有对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进行回应。
康德先验辩证论
康德先验辩证论康德提出了两种先验的认识形式理论,一是先验感性论,另一个是先验分析论。
他把空间和时间看做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感性直观形式所接受的是杂多表象,思维将这些杂多表象综合构成了知识,所用的方式就是先验的逻辑形式。
他的意思就是说,认识对象不是事物自身而是人意识中的杂多表象,这些表象的某种结合,是由自我意识的先验统觉的某种形式结合而成的。
在自我意识和意识中的对象之间发生作用的就是先验形式。
这就是说知识不是感性直观所给的,而是由先验形式范畴的某种综合统一功能形成的。
这样的先验形式,是独立于经验的,是独立于客观事物的。
这样的说法的确可以说明某些知识的普遍存在,并且可以说明知识的形成并非是人完全被动的接受外来刺激。
也可以说明人在认识上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的,可以说明人是有认识能力的。
由于康德的先验认识形式只能作用于表象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自身,这就意味着人的理性认识将被限制在经验表象范围内,而无法包括客观事物,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怎样确定先验形式产生的知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这个问题,康德没有答案,而是留给了黑格尔。
关于自由问题,康德将不受认识形式限制的领域当作自由的领域,在这里起作用的是实践理性,他认为实践理性才能说明自由的存在。
他说人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服从自然法则,但人也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也可以遵从理性法则行动。
自然法则支配的是人的自然性的一面,而理性法则影响的是人的理性。
人应该遵从理性法则,因为这个理性法则将人们引向至善,这就是道德法则。
康德提出道德理性法则是要说明人虽然在自然法则下是不自由的,但可以遵从自己的理性法则在实践领域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人是自由的。
他自己也承认不认识自由是什么,只是根据意志自律是道德法则的前提和基础,而自由也是道德法则的基础,因此就说自由是自律。
他对自由问题的研究自然地涉及到了主体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即内在目的性。
他在人的理性法则上看到了这种目的性。
先验论的名词解释
先验论的名词解释先验论指的是一种对知识和认识的观点,认为人类在获得经验之前就已经具备某些先验性的知识或观念。
先验论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并成为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先验论的主要论点是,人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依赖于感官经验,还包括一些与直接感觉和经验无关的先验概念和原则。
对于康德来说,先验性的知识是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并且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些先验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等。
康德认为这些先验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先验条件,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心智结构中,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有序地理解和组织感官经验。
康德将这种先验概念和原则称为“形式”或“范畴”,它们是人类理性的基石。
先验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纯粹理性”可以超越经验事实,追求更高层次的真理。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具有一种向上追求的本性,可以通过思考和理性思维来探索超越经验世界的真理。
这种纯粹理性的运动超越了经验的局限性,不受感官和经验的限制,能够超越先天的概念和原则,探索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接受先验论。
一些批评者认为,先验概念和原则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经验中逐渐形成的。
他们认为,人类的先验知识是通过感官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
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学习经验不断发展和进化的。
另外,先验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争议和思考。
一些哲学家认为,先验论过于理性主义,忽视了经验和感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类的认知和理解除了理性思维外,还需要感性的直觉和情感的参与。
因此,他们对先验论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总的来说,先验论是一种关于认知和知识的哲学观点,它认为人类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具备某些先验性的知识或观念。
先验论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的思维结构中存在一些先天的概念和原则,它们能够帮助人类理解和组织感官经验。
然而,对于先验论的理解和接受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哲学家对其进行了批评和修正。
先验综合判断例子
先验综合判断例子
先验综合判断是指先于经验,通过理性直观得到的判断。
它的例子可能包括:
1. 数学中的公理和定理,如欧几里得几何的五条公理。
这些公理无法通过经验得到证明,但它们在数学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2. 逻辑中的基本原理,如排中律、同一律等。
这些原理无法通过经验得到证明,但它们在逻辑推理中被广泛应用。
3. 道德伦理原则,如公正、诚实、尊重等。
这些原则无法通过经验得到证明,但它们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在道德伦理判断中。
需要注意的是,先验综合判断虽然无法通过经验得到证明,但它们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往往需要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检验和确认。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康德哲学体系从逻辑上说,可分为三个部分:宇宙论,先验论证和道德理性批判。
————哲学之所以称为哲学是因为其科学性和精神的高贵品质。
他就是有人问你“你是谁?”你回答:“我是智慧本身。
”这就够了,这就是哲学。
什么是“本身”?它超越于科学和实证,有如存在本身。
————本身”的提法不够准确,“本身”是存在的先在状态,它只是存在的同义词,并不是存在本身。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本来面目,正像物理学家或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万有引力定律的本来面目。
“凡不属于自然领域的知识都叫人类学科”,为此哲学必须以人类为对象,为此哲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灵,要对人的心灵作精神分析。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人类的心灵总是停留在感性世界里而忘却自己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
意识总是把自己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在事物的周边建立起自己的地盘,封闭、孤立自己,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联系,也不允许外部世界进入自己的内心。
直到有一天感性世界消失了,真理被埋藏了。
因为“自我感觉”是根源于“感性世界”的,没有“感性世界”,就不会有“自我感觉”。
由此可见,人类的认识总是处在感性世界阶段而无法认识理念世界。
由于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认识总是需要表象,于是人们追求客观真理。
实践活动又是无限深化认识的源泉。
“自我感觉”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感觉”最终总要转变成“感性知觉”,因为“感性世界”是无限扩张的。
人类的认识只有经过感性阶段,才能进入理性阶段,所以只有表象才是认识的源泉。
哲学以客观的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即“以外物为认识对象”,就是为了使主体获得具体的认识手段,形成相应的认识方法,即抽象方法。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是人类心灵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分析。
认识外部世界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则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人类心灵必须在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心灵只有首先认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外部世界。
先验与经验概念辨析
1、定义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其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经验论亦称“经验主义”,一种认识论学说,与“理性主义”相对。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
2、内容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物质不可脱离于物质,无客观坐标证伪,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经验论: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
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
3、方法论
先验论:先验论证的重心其实始终是放在“归入点”与先验领域中的其它东西之间的关系上的。
而先验哲学,作为一种活动,其实是通过对先验领域的重新安排而未来一种预演,而这种预演总是超出先验领域本身而“嵌入”在人的实际活动当中的。
经验论: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否定先天道德范畴的先验性。
意即通过事物现象的直观性对人的感受作用而归纳它
的本质,通过感官实践来获得外界知识的方法。
先验论的实属巧合——在公园前500年,哲学家像开过会一样
先验论的实属巧合——在公园前500年,哲学家像开过会一样这是一个推论,——由于在公园前500年左右。
说来也是巧,在欧洲这个地方和中国大陆,两个不同的地方。
那些哲学家好像开过会一样,同时对自然哲学的认知开始觉醒了。
然后,作为有价值的哲学论述,首先要怀着谨慎和诚实的态度。
我并没有想要去论证两个毫无价值的事物之间的必须关联。
这种论证只会使结果浮于诡辩。
首先,有可能论证以后的结果,只作为某种哲学经验悖论留存。
根据历史上对哲学理论中悖论的理性经验证明以及抽象共性。
我们在历史实践里,切实可行的证明是正反两个方面去总结的归纳性经验。
也就是,这里不仅要找到同一性,还要找到悖论,还要找到抽象理论所具备的矛盾的辩证关系。
实事求是的证明是治学研究的意义,否则也没有意义。
就如同唯理论,我们在科学哲学的面前,只能够承认(P.培根)的经验主义,将人的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与假象区分开来。
但对于先验科学(K.康德),我们并没有办法做到(D.笛卡尔)所提出的“演绎”科学哲学的归纳法。
那么这个理论是什么样的呢?尽管,对于逻辑对于科学论证而言是不可证伪的,但我们的主观判断,则是取决于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素材以及与逻辑之间的关联,那么无法“演绎”则成了一个矛盾问题。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在公园前500年,哲学家像开过会一样,同时在自然科学还有伦理道德的理论上觉醒了。
但其实对于伦理道德而言,西方人的道德伦理论,一开始是非常混沌的,经常以不敬神,而生灵涂炭。
那么神学,宗教学,也是在后来而得到论证和完善。
在此之前或同时,他们都对事物的原理抱有很大的好奇心。
但对自然科学的态度,始终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的。
其研究的严谨立下了反正明的态度,经过长期辩证的讨论,那些哲学理论以及其可能的悖论与结论(后来也被扬弃了),只为得到一个真正的学术原理。
但他们所得到的原理,除了(B.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产生,讨论过存在之物存在,不存在之物不是必要的存在。
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
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空间和时间作为外感官和内感官,无非是一切直观发生的主观条件,都是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何为先验感性康德认为人的知识分为感性和知性两个主干,对象通过感性被寄予认知主体,通过知性被认知主体思维。
感性,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康德这里属于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一种知识以什么方式以及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产生关系,它与对象直接产生关系所凭借的以及一切思维当作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观。
”感性就是认知主体进行直观的能力,人类凭借感性与认知对象直接产生关系,并且获得表象。
这种表象康德称之为显象,以区别于物自体,是物自体刺激感官获得的杂多。
康德进一步指出,认知主体被对象所刺激,这种刺激,即对象对于表象能力的作用就叫做感觉。
在显象中,与感觉相应的东西叫做显象的质料,整理所获得的杂多的东西叫做显象的形式。
这种形式与感觉无关,是先天的给予我们的,是纯形式的,这种形式自身叫做纯直观。
先验感性论就是关于这种纯直观的科学,构成康德关于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的第一部分。
把人的认识中关于思维和经验的部分剔除出去,剩下的纯直观即空间和时间。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供了两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论证。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阐明,一种是先验的阐明。
所谓形而上学的阐明是为了证明空间和时间是人的认识的先天形式;所谓先验的阐明则是指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种原则,为某种知识提供普遍有效性。
简言之,形而上学阐明是为了说明空间和时间本身的定义是什么,而先验的阐明则是说明空间和时间在认识论上的作用,涉及康德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空间和时间作为认知主体,对对象的认识的可能性条件是如何起作用的。
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明确提出了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一总问题的四个分问题。
分别是“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作为人类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以及“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对空间和时间的先验阐明涉及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验论证提要:与逻辑和经验这两种众望所归的方法不同,先验方法并非普遍认可的方法(恐怕科学家就不承认或者认为不需要),而是部分哲学家推崇的特殊方法。
先验方法所以特别值得一谈,是因为它是专属于哲学的方法,它是对思想和知识基础进行反思的主要技术,往往称为先验论证。
如果知识基础不成问题,不需要反思,先验方法就没有用处。
可是,事实上知识基础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反思的知识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特殊知识。
关键词:先验论证;先验验证;知识基础许多哲学家都或许会不自觉地使用到先验论证的技巧,其中的关键技巧与笛卡尔关于“我思”的论证有关,但一般认为是康德明确了先验论证的一般方法论。
按照康德在先验演绎中所使用的技巧,先验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如果p是q的必要先决条件,那么,q就会因为p而成为如此这般的;事实上q确实是如此这般的,并且,不是如此这般的q是不可能想象得出来的,那么,p就无疑是q的先决条件,p就当然是真的。
与最早的哲学论证相比(希腊式的形而上学论证),或许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联系和差别。
希腊人迷恋的是一种反论形式:如果p则有q,可是非q,所以非p。
这一由柏拉图所推崇的论证模式显然来源于苏格拉底的辩论方法以及芝诺热爱的“归于不可能”论证(reductioadimpossibile),也大概属于后来所谓的“归谬法”(reductioadabsurdum)①,也往往称为反证法。
归谬论证攻击力极其强大,只要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就很少有什么论点能够经得起它的批评。
就像三段论似乎能够用来证明一切东西一样(只要前提是可疑的,那么就可以把各种谬论说成是正确的),归谬法则似乎可以用来推翻任何普遍命题(因为对普遍命题非常不利的反例并不难找)。
三段论的形式力量可以用来骗人,而归谬法所寻找的“反例”可以用来唬人。
归谬法过于轻率的杀伤力使哲学家一方面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又很受挫。
不过,归谬论证所适合的知识领域到底是哪些、范围又有多大,这似乎是个往往被忽视而未加审查的问题。
归谬论证允许以某个特殊反例去反驳某个一般论点,这种反例的一票否决标准对于数学和科学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知识却必定伤害太多必要的观念,并且同时产生大量荒谬的或者可疑的结论②,甚至使所有哲学或人文观点都变成可疑的。
问题在于,哲学观念和人文知识与科学有着非常不同的性质,并不适合使用科学标准。
奇怪的是,反例否证法在当代哲学中仍然被经常使用(例如分析哲学就很迷恋“举一个反例”),却无视它所产生的谬误比它所能够反对的谬误更多,很显然,没有哪个哲学或人文理论能够绝对地避免反例。
以归谬论证为绝技的古典形而上学论证没有能够帮助希腊人发现真理,相反,它是导致怀疑论的重要技术条件。
苏格拉底所发现的知识无非是“知道自己无知”,这一发现对于哲学的知识追求几乎是一个宿命性的隐喻。
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阻击“无知”宿命的一个天才想法,可是他没有能够成功地发展出保证知识基础的方法。
有想法而没有办法,终究是无用的。
康德敢于自称哥白尼革命,就在于他终于找到了确定知识基础的方法。
由康德总结出来的先验论证所使用的核心技术其实也是归谬法的技术,其新意在于选取了一个自卫性的角度,即试图去证明p的否定命题﹃p不可能成立。
这个思考角度被证明是个关键,它不再依赖经验个案的反例,而单纯依靠逻辑的力量,因此更有说服力。
先验论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选择了自相关结构来进行自卫,从而造成了“我真的有理由自己证明自己”这一耸人听闻的效果。
与希腊以来的传统的归谬论证不同,先验论证力图克服怀疑论,它关心的是如何把某种东西证明为绝对无疑的,而不是如何把各种东西都证明为可疑的。
先验论证尤其适合哲学的雄心,如果不是过分鼓励了哲学的雄心的话。
数学和科学都主要关心如何解决具体的知识问题,但哲学关心的却是知识的一般基础,哲学不怀疑科学能够生产许多知识,但非常担心知识的基础是否绝对可靠并且是唯一可靠的。
这种对完美的焦虑并非没有道理。
假如知识的基础是可疑的,知识就不可救药,这不言而喻;即使知识的基础是可靠的,然而可靠的基础却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同样好的许多选择,这仍然令人失望(至少让完美主义者失望),因为那样将意味着关于同一个事物至少可以有两种以上完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真理,真理虽然还是真理,却失去了权威性。
权威就是只有一个合法声音,如果有许多权威,那么权威就不是权威了,存在许多权威就互相消解了权威。
可以看出,在真理这个看上去最纯洁的东西背后存在着对权力这个最不纯洁的东西的追求。
真理就是思想和知识领域中的独裁形式。
哲学对人类知识基础的追求既是在追求真理也是在追求权威。
试图找到唯一和绝对的知识基础的学术理由(这一理由同时也是知识的政治理由)是:1.知识的根据不能是一个无穷倒退的过程。
假如允许理由的理由的理由以至无穷,就等于没有理由,因此必须有能够停步的地方,于是,知识的基础首先是一个知识的立足点问题,或者说是个“停步”问题;2.知识基础不能是随便哪个框架和基本规定,而必须是特定的某个框架。
在某个地方停步,这仍然不够,还需要证明停的是正确的地方,需要证明那个“地方”的思想合法性,于是又有个“合法性”问题。
这里可以看出形式系统的不足,形式系统只能保证后继者的合法性,而证明不了前提的合法性;只能证明形式程序的合法性,而尤其不能证明这个形式系统的知识合法性。
这样就出现一个奇异要求:能够作为绝对根据的东西必须能够自己证明自己,因为再也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来证明它了。
从逻辑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冒险的事情,因为那将是一个自相关论证。
假如自相关论证可以被接受,那么,危险的事情就是恐怕能够论证太多的东西。
先验论证的关键点就在这里,它必须寻求一种特殊的自相关论证,使得能够淘汰那些无聊的论证,而保证只有真正的知识基础才是唯一能够被论证的。
这里变成了一个自身验证的技术性问题。
先验论证必须能够满足这样两个技术指标: (1)如果p是对q的必要解释,那么p必须满足这样的情况:假如构造一个p的反论﹃p,则﹃p肯定形成自我反证因此不成立,原因是,构造﹃p所需要的先决条件正好就是p,或者说,p的反论﹃p反而是p的必要性的一个直证(evidence);并且(2)假定p是对q的唯一解释,那么p必须满足:如果想象任意一个与p不同的解释r,则r不能满足(1),因此证明了p是唯一的合法解释。
这两个技术指标可以看作是前面讨论到的先验论证模式的先验验证模式,类似于“验算”,这一先验验证正是先验论证的核心技术。
如果一个先验论证能够满足先验验证,那么它就是一个成功的先验论证。
例如,为什么不可能在思想中反对逻辑或者反对使用语言?因为任何反对逻辑和语言的思想就是以逻辑和语言为条件的。
能够满足先验论证而被证明的东西就是某种无法再倒退并且别无选择的最后根据。
先验论证有许多成功范例,笛卡尔对“我思”绝对性的证明、胡塞尔对“纯粹所思”(cogitatumquacogitatum)的证明、康德对范畴和时空形式的证明以及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反论证等等,都是非常有力的,尽管未必是完美的。
但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先验论证不见得只有上述的一个模式,仅仅有一种先验论证恐怕不够用,因此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中去思考先验论证问题。
通常所理解的先验论证模式总是关于单个事情的论证,即只是论证了某个事情的绝对性,而缺乏关于两个以上事情之间关系的先验论证,即没有去论证某种关系的绝对性,这样,即使分别论证了许多零散的绝对事物,仍然不能构成关于知识的完整基础论证,显然,零散的事物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是由关系所定义的,不是由事物所定义的。
因此,通常的先验论证模式是不够的,至少还需要另一种模式,我们还必须能够论证,在两个被先验论证了的东西之间存在着相互先验论证(reciprocaltranscendentalargument),这样才能建立系统的完整性。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即使有许多东西都单独通过了先验论证,我们仍然不知道它们是否能够互相协调合作,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无矛盾,这样的话,就等于还是不能确定什么是思想的唯一基础。
因此,先验论证除了经典的自相关论证模式,还需要有互相作证的论证模式,可以表达为:给定p’和p"至少有一个能够通过先验论证,如果能够证明p’当且仅当p"(反之亦然),那么p和p"同时得证。
一个单独的事情不足以构成一个世界,除非至少有另一个事情与之构成互相支持的循环论证关系从而足以定义一个完整的可能世界,那个事情才真的存在,才有地方可以存在。
没有一个可能世界能够由单独一个事情所构成,所以,某个存在与另一个存在的关系就是这个存在的在世证据。
是关系而不是事物定义了世界。
由此看来,仅仅关于某个东西的先验论证总是不够用的。
例如关于我思的论证就会引出一系列问题。
笛卡尔可以证明“我思”的绝对性,但是,如果不能同时证明思想对象的绝对性,我思就仍然是个幻觉,因为,假如它没有什么确定的东西可以去思,就什么也没有思,我思就是空的,或者说,假如所能够思的东西都是可疑的,那么我思就是无意义的,因为思了也等于没有思。
这相当于,假如我说的话都是不可理解的胡话,那么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我会说话”这个事实就没有意义。
因此,笛卡尔对思想内容的过度怀疑在表面上看能够突出我思的不可怀疑,但终究还是会危及我思自身。
在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关于我思的先验论证并不完美。
胡塞尔补充了这个关键性的证明,他进一步证明了“所思”(cogitatum)的绝对性,并且论证“我思”与“所思”存在着必然关系,这样就拯救了笛卡尔的我思。
我思有了纯粹属于我思的无可怀疑的内容,因此才真正是无疑的。
不过胡塞尔又遇到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证明“他思”(theothermind)的绝对性,那么,尽管我思被确证,尽管又有了确定对象可思,但这样的思还是没有意义,因为,思的意义必须实现在传达和交流中,如果没有另一种思,也就什么也不值得去思了。
没有他人,思想就没有价值,他思是我思的一个存在论条件。
同时,他人的存在还是思想的必要逻辑条件,如果没有他人,我思甚至不能保证自身的一贯性、一致性、确定性和合理性,而会在自由中疯掉,随便去思就什么也思不成,因为自己一个人决计无法严格遵守自己关于各种事情的定义和规则,自己的私人性不能构成公共性和客观性,而公共性和客观性正是思想和语言意义的必要条件③,或者说,主观间性是主观性的一个必要条件。
关于他思的证明,胡塞尔没有成功。
借助心理学现象去推论他思,显然不是关于他思的先验论证。
可以说,如果仅仅是从我思出发,就根本不可能构造出关于他思的先验论证。
他思问题是笛卡尔我思的一个顽固的后遗症,不仅先验现象学不能够有效证明他思,经验论也不能。
经验论在试图证明他思的时候,往往利用外部行为的相似性从我思去类推他思,这种类推法更加缺乏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