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和经验

合集下载

现代哲学中的先验与经验的关系

现代哲学中的先验与经验的关系

现代哲学中的先验与经验的关系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宏大学科,包含了多个分支,其中最基础的是认识论。

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知识和真理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对于我们是什么和我们如何知道的问题。

在认识论中,先验和经验是两个极端,是构成知识的主要来源。

本文将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探讨先验与经验的关系。

先验和经验的定义先验是指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是独立于经验而得到的知识,即先验知识在我们有经验前已经存在。

经验则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一种直接的、感性的知识。

先验知识通常是基于理性寻求的,而经验知识往往是基于感性感知得来的。

在哲学中,先验与经验是基本的认知形式,两者相互激发、相互制约,但同时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

先验和经验的关系在早期哲学中,先验和经验被认为是相互矛盾的。

笛卡尔认为,先验知识是无需依靠任何经验便可以达到的,而经验知识则是根据感官和经验而产生的;康德则认为,先验知识是不依赖于感官的,而经验知识需要依赖于感官来获得。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验和经验分别代表了理性和感性两个程度不同的认识形式,是独立的两个区域。

随着哲学的发展,先验和经验的关系逐渐被理解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霍布斯认为,我们采集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感官反映在我们的意识中的,意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是先验的。

卡尔·波普尔同意这种观点,并主张通过先验知识的构建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经验事实。

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纯经验中获取知识,而只能通过先验知识的构造和测试来判断真假。

例如,一个传统的论证手法是归纳法,在这种方法中,在资料不足时,先验知识已经帮助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这表明从先验到经验的推导是必要的,这是反映知识建构过程的本质。

现代哲学还将先验、经验看作一种合成的过程,认为先验和经验不是相对立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的整合和认识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从经验中发现和验证先验知识,先验和经验之间的模糊区域不断缩小,最终逐渐走向融合。

这种观点被称为“一致主义”,即统一认知能力论。

先验知识验证方法

先验知识验证方法

先验知识验证方法
先验知识是一种在经验之前或者由于经验所获得的知识。

对于先验知识的验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逻辑推理:先验知识往往是一些基本的原理或假设,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验证其正确性。

例如,数学中的公理、定理等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其正确性。

2. 经验验证:某些先验知识可以通过经验来验证。

例如,假设两个物体在地面上的重量相同,那么它们的质量也相同。

这个假设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3. 对比验证: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的事实或实验结果来验证先验知识的正确性。

例如,假设两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相同,可以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来验证这个假设。

4. 观察验证:某些先验知识可以通过观察来验证。

例如,假设地球是平的,那么无论在哪里观察,都应该能够看到地平线。

然而,实际上在地球上很难看到完整的地平线,因此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5. 计算验证:某些先验知识可以通过计算来验证。

例如,假设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某种公式,可以通过计算来验证这个公式的正确性。

总之,对于先验知识的验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逻辑推理、经验验证、对比验证、观察验证和计算验证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先验知识需要采
用不同的验证方法,因此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法。

经验·先验·超验——杜夫海纳的哲学美学

经验·先验·超验——杜夫海纳的哲学美学

由 经 验 而 先验 而 超 验
就 是 杜 夫海 纳
,
哲 学美 学 的 逻 辑 构 架 的
,见
作 为现 代 西 方 非 理 性 主 义 美 学 流 派 之 一
,
杜 夫海 纳 庞蒂完
象 学美 学有 自 己 独 到 之 处
J见
如 果说 由 海德格 尔到 萨特
,

梅洛
成 了一 次 由
象学 的 先验 论 向 存 在 论 的转 化
对 关 的 创 造 和 审 美教 育 具 有 参 考作 用
美学 的 探 讨 提 供科 学 的 依 据
无 疑 是 非常 重 要 的
93

11( 2)
上 海 社 会 科学 院学 术 季 刊
1马9 0年 第 1 期

,
不能 因 为美学 史上 和 当 代西方 有 的美 学家 由 于 理 论 的 局 限
,
,
。 。 。
,
美 的现象 当然是 存在 的
但它 只 能存 在 于 主 体 的 知
美 的存在 却是超 越 于审 茱的人 又包 含 审美 的 人 于其 中
,
的最后 本体
这个 本体 是 与人 的语言 ( 包括 所 谓 理性 的 认 知语 言和 非理性 的 艺术 语 言 ) 在 逻
因 而 它 不仅仅 是 感性 的存在

而是 从此 功能

机 制 中剥 离

抽 象 出 主 体 审 灸 恒定 的 认 识 结构
,

这 里 提 出要 划 清 关 字 认 识 论 和 郁 关 心 理 学 的 界 限
,
,
其 意 不 是 轻 视 或 抹 杀 审美 心 理 学 的 作

先验是什么意思

先验是什么意思

先验是什么意思在康德哲学中,先天、先验、经验、先验等概念经常出现,难以区分,如先天综合判断、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先验范畴、先验辩证法、经验知识、先验幻觉等。

,以及为什么康德的哲学一直被称为先验哲学。

网上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的疑惑。

今天就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先验是什么意思 1第一,条件也。

天,自然也。

先天性是指一个自然物体天生就具有各种属性。

比如人是一个自然物,人从出生开始所具有的属性就是先天属性(比如身体、性别、消化能力、思维能力等。

).了解了先天的概念,后天的概念就清楚了,比如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学历、名誉地位、宗教信仰等属性。

当然,区分先天属性和后天属性并不容易。

比如一个人的肤色、体重、情绪、行为等。

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双重影响。

关于反应和感应。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改变,既然有了改变,自然会有反应。

反应者,刺激与反应,作用与反应也。

与归纳相比,反应的概念不包括思维活动。

感觉、感受和反应。

这里的反应有理性的成分。

比如看到班上有同学被欺负,可以拔刀相助,也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呼救。

这是你的理性反应。

再谈谈体验和经验。

体验指人的感应,包括了生理感应和心理感应。

其中心理感应主要就是思维活动,也就是“我思”。

因为人的经验和知识主要是由思维活动导致的。

经验是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验的总和。

经典,经验也。

测试者,体验也。

人的行为不仅受先天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受经验的影响。

没有经验,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没有区别。

另外,经验也是知识的必要条件。

经验是知识的条件。

康德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回答人类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回答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知识呢?知识,真理也。

知识,认同也。

知识是人类对一切事物真相的判断。

而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无非靠经验。

题外话,康德为什么要解答人类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的情况是知识的可靠性受到了休谟等怀疑论的极大挑战,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甚至自然因果律等都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针是对休谟等怀疑论的批判,回答了真理和知识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中国哲学与思想的“经验”、“先验”与“超验”

中国哲学与思想的“经验”、“先验”与“超验”

中国哲学与思想的“经验”、“先验”与“超验”作者:郭威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1期摘要:从中庸思想作为中国哲学与思想的切入点,通过感受力、判断力、决断力三个概念进阶性叙述,最终借用引入“经验主义”、“先验主义”、“超验主义”的形而上定义来阐发中国哲学与传统思想的内里。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思想;经验主义;先验主义;超验主义抛弃追根溯源的考据和历史本位,存在于上古的口吻的逻辑延续性与现代洗礼后时代的我们有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的遗传节点则是民族性格渊源的证明。

然而这种证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模糊了哲学的痕迹。

本文以求从“经验”的角度,运用独特的视角来阐释中国哲学与中国思想的内里。

“反者道之动”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一个主要论据。

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

也是中国两个主要哲学流派儒家和道家共同支持的理论。

其大意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于另一个极端。

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这种理论无疑是受到了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农民为了进行他们自己的工作对这些变化不得不特别注意。

作为农民阶层占大多数的古中国,其渊源根植于大陆国家的基本形态。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译成“世界”。

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

海洋国家的人也许不能理解这几个词语竟然是同义的。

但是这种事就发生在汉语里,而且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地域的大陆性质和农耕的经济形式带来了不同于现代勃发的欧美文化。

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关于人类动物性之外的决断力、判断力乃至感受力的强大特征。

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人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

如果我们用现代标准看距离,孔子、孟子住的地方离海都不远,可是《论语》中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

他的话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

”(《论语·公冶长》)孟子提到海的话也同样简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黑格尔对先验与经验的对立统一的解读

黑格尔对先验与经验的对立统一的解读

黑格尔对先验与经验的对立统一的解读一、黑格尔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批判黑格尔为了更明确地将自己的逻辑学区别于前人的逻辑学,表达出他的逻辑科学的思辨性,对唯理主义哲学与经验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这两种哲学在先验与经验及其两者相互关系上的失足与缺陷。

黑格尔认为,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固执于人类认识形式的先天性,为了获得所谓认识的逻辑必然性,而忽视了感性经验材料。

从而导致了在认识论方面的空虚和抽象的特征,并具有很浓厚的独断论的倾向。

黑格尔指出:“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以为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的基本规定,……凡是思维所想的,本身就是被认识了的东西”。

即无限杂多的材料与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规定性的形式。

但是,“把知觉当作真理的基础,普遍性与必然性便会成为不合法的”。

经验并不提供必然性的联系,因为,在经验中固然呈现出很多甚或数不胜数的相同的知觉,但是普遍必然性与一大堆事实的归纳枚举却完全是两回了。

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休谟则干脆宣称,经验中并不包含普遍性和必然性。

其实,在黑格尔看来,经验论最致命的缺陷还在于它的所谓的普遍性或必然性的形式,不仅其本身是空洞的,不确定的,“而且是与特殊的东西没有内在联系。

两者间彼此的关系也是外在的和偶然的。

同样,特殊的东西之间彼此相互的关系也是外在的和偶然的。

”经验论的这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割裂与对立,内容的杂乱无章而缺乏内在联系,用经验材料填充逻辑形式的做法,遭到了黑格尔的严厉批评。

那么,要弥补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缺陷,走出传统哲学的阴影,出路何在呢?黑格尔说:“凡是志在弥补这种缺陷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的知识的反思,就是思辨的思维,亦即真正的哲学思维”。

当然,黑格尔认为他自己就是这种真正的哲学思维的代表。

黑格尔不仅改造了传统哲学的经验观念,而且也革新了传统哲学的先验观念,由此建立了一种崭新的逻辑学。

其间,人类本性、事物的本性通过逻辑、概念的矛盾运动得以展示和实现。

二、黑格尔的经验(运动)与先验(逻辑)的辩证法黑格尔对传统的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了彻底批判和改造,无论就其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就其对后人的影响来看都是巨大的,尽管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但却无法抹杀黑格尔于其中所揭示出的辩证法的伟力。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许锡良关于人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认识论的大问题。

在这里,曾经有过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不同的认识论都对人类的认识作出过贡献,但是,应该说都是不完全的。

人是怎样认识与追求真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自古希腊时期起,怎样认识这个世界,就一直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谜。

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中国用圣人之言代替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为一切真理都已经在圣人的经典章句里,因此不再存在着什么认识世界与追求真理的问题。

先验论与经验论,常常在马克思哲学里被纳入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

在这种教育印象中,唯心主义就是错的,而唯物主义虽然正确,但是,如果是仅仅停留在经验论层次就是机械的、片面与狭隘的。

这几乎形成了国人的一个定势思维。

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详细区别开来。

第一,先说,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

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

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这是关于知识来源最早的先验论记载。

亚里斯多德之所以会发明演绎推理,就是因为有柏拉图的先验论作为基础。

简答经验、先验、超验的定义

简答经验、先验、超验的定义

1.经验论: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
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

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

2.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
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物质不可脱离于物质,无客观坐标证伪,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3.超验论:胜过、超越,或与某种界限分离。

指超越某种决定性界限而存在的
东西。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里,上帝据说是超验的,因为他超越了这个世界的一切有限性,甚至超越了概念思维的范围。

换句话讲,超验的东西,是我们不能拿因果、存在、概念等逻辑范畴来进行思考的。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许锡良关于人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认识论的大问题。

在这里,曾经有过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不同的认识论都对人类的认识作出过贡献,但是,应该说都是不完全的。

人是怎样认识与追求真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自古希腊时期起,怎样认识这个世界,就一直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谜。

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中国用圣人之言代替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为一切真理都已经在圣人的经典章句里,因此不再存在着什么认识世界与追求真理的问题。

先验论与经验论,常常在马克思哲学里被纳入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

在这种教育印象中,唯心主义就是错的,而唯物主义虽然正确,但是,如果是仅仅停留在经验论层次就是机械的、片面与狭隘的。

这几乎形成了国人的一个定势思维。

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详细区别开来。

第一,先说,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

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

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这是关于知识来源最早的先验论记载。

亚里斯多德之所以会发明演绎推理,就是因为有柏拉图的先验论作为基础。

经验主义与先验说

经验主义与先验说

经验主义与先验说经验主义和先验说所要说明的是认知论的问题,根据个人对于认知过程的考究,两者的界限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和对心在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可问题。

就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而言,大多数动物对自身的感觉以及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是机体的本能,但由于不同动物机体在主客观上的客观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动物的认知能力各有不同,作为以“万物之灵长”自居的人类,人自身超强的认知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认知过程的基本认识,是提高认知效率,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基础。

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中国人,一直顺其自然的接受着自己所看到的(感官接收的),以及家人、社会、教育所教授的一切信息,并且在自己心的评判下,形成了自己对于自身以及外界环境的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属于先验性的,没有多少逻辑论证,更没有什么客观理论根源,数据佐证,只是不同时期的“圣人”,根据自己对于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认识,在某种目的的指引下,通过自己心的评判组织,创造出的有利于民族存在的文化体系,抛开中国文化体系的真假不论,单从历史的角度讲,中国文化能传承至今,能与世界文化共存,并不断的发展进步,自有其可取之处,作为一种生存文化,作为一种先验性理论体系的一种,足以证明“先验说”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具有一定的正确性,至少具有时适性。

经验主义认识论虽然源自西方哲学,但其基本内容适用于所有人,甚至适用于动物界,通过自身的感官,接受自身以及外部的信号,在大脑中形成印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于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认识。

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对于确切性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逻辑性思维的过度提倡,在科技水平、观测手段的限制下,心的无限性与经验认识的有限性,使西方哲学转向对神的追随,虽然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西方人再次开启思维之门,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经验主义的逻辑终局。

所以仅仅依靠具体感官以及逻辑思维,是不足以去认识无限的大自然的,甚至无法了解人自身,在对真理追寻的过程中,在西方哲学中顺其自然的产生了对纯理性的批判,在西方哲学中产生了先验论的认知方法。

先验知识是构成经验不可或缺的因素

先验知识是构成经验不可或缺的因素

先验知识是构成经验不可或缺的因素
先验知识是构成经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指的是人类文明接续不断演化中之前积累的大量知识,其中尤其有助于形成人们永恒不变,且有意义的观念理论。

它无法仅凭一次性经验就能获得,而是通过不同领域的复杂知识融合以构成的。

尤其对于事务和活动,先验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让我们窥见关联,以把事务或活动归类划分,更好地运用其中不同的原理,从而使我们得以更深刻明了它的内涵,而不会迷失在抽象的概念中。

同时也可以使得行动更具实效,在实践中事半功倍,节省时间和精力,也保证由此导致的结果更加完善。

此外,通过不断积累和运用先验知识,也能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判断能力。

有了先验知识的支持,人们在处理复杂情况时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摆脱听信别人的错误做法,让行为更加高效率而又能得到好的效果。

先验知识也是形成经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和行动,加强人们对环境和事物的认识,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有了先验知识,人们能够更有效地综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有效地融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总结经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先验知识的作用多方面,如何把它运用起来就成了手艺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它不仅是构成经验不可或缺的因素,更是坚实且有意义的思考和行动,在提升生活质量中不可或缺的智慧。

先验、经验与理性

先验、经验与理性

然而我们对 于经验的追 求又显而 易见 是先验的 , “ 记忆”
便 为该 证 明。记 忆 是 先验 地 存 在 的 , 而且 我 们 以 现有 逻 辑 暂 时
行思考 , 即最终成为一种逻辑 上讲 的悖论。但 本人 不能就 此停
止对 该 三 对 象 的 思 考 与论 述 , 因 为 就好 似 无 数 个 思 考 哲 学 问 题 与 逻辑 学 问题 的人 一样 ,诸 如 此 类 的反 省 充 斥 于 逻 辑 中 而 令人 司空见惯, 不 能 因为 逻 辑 悖 论 而 停 止 对 哲 学 的 思辨 , 因为
但 是从逻辑上讲 又会 出现另外一个 问题 ,即经验 本身从 相信经验本身来说 又是理性主 义的。具体来说 , 所有 的经验 主
义都 是 默 认 或 信 仰 经 验 总 是 会 起作 用 或 即使 不起 作 用也 副 影 响 不严 重这 一 普 世 化 的先 验 性 的定 理 。 因此 从 该 经验 内部 逻
先验 、 经验与理性
文/ 李嘉树
摘要 : 关于人类获取知识的三大来源 , 先哲们如是地划分了先验、 经验和理性三个方面 。然而这其 中似乎有着逻辑从
属关系 , 即理性属于经验或经验属于理性 , 而经验和理性皆来源于 先验 。总而言之 , 人类 的理性、 经验皆来源于人类先 验驱动 , 不论合乎 我们 目前所理解的情理与否 。在此 , 本人将深入探 讨其 中的关系 。
论都 可能会被 经验推翻 的逻辑真值 大于零普遍存在与理性之 中。以上 情况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理性作 为一个集合属于经验 这一个集合 ,而该属于的原 因表现为二者皆 出 自于我们心 灵
中先验或 经验 ( 间接 先 验 ) 的 不 可名 状 的感 觉 , 唯 一 不 同是 生

先验和经验知识的哲学观点

先验和经验知识的哲学观点

先验和经验知识的哲学观点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学科,一直以来便吸引着无数哲学家和学者的关注。

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对先验和经验知识的探讨。

先验与经验知识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涉及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本质。

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探讨先验和经验知识的哲学意义。

一、经验主义观点经验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人类知识和思维是通过感觉经验和外界感知获得的。

根据经验主义观点,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所以,经验主义认为经验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来源。

根据经验主义观点,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感官的刺激和外界的观察。

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在个体内部进行处理和解释,并最终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知识。

例如,一个人通过观察火焰,感受到了热量,并通过这样的经历来得出火能燃烧物体的知识。

因此,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

二、先验主义观点先验主义是另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知识和思维不完全依赖于感官经验,而是具有先验的成分。

先验主义观点中的"先验",意味着在经验之前已经存在的、与感知不同的知识。

根据先验主义观点,人类具有先天的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这些结构是在感知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先验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依赖于感官的刺激,还依赖于这些先验知识。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逻辑思维和科学原则,而这些能力是在感知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三、合成主义观点合成主义是一个将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的观点。

根据合成主义观点,人类的知识和思维既依赖于感知经验,又具有先验的成分。

合成主义认为,人类通过感官获得的经验与事物的先验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知识。

根据合成主义观点,人类拥有一些先验的知识和结构,但这些结构需要通过感官经验来激活和改变。

感官经验提供了对世界的具体感知,同时也影响和调整了我们的先验知识。

只有通过感官经验的刺激和观察,我们才能构建起更加丰富和准确的知识体系。

先验性与经验性知识的性质

先验性与经验性知识的性质

先验性与经验性知识的性质知识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宝贵财富。

在知识的广大海洋中,人们提出了先验性和经验性知识的两种概念。

先验性知识是指我们在感知和经验之前就已经具备的知识,是基于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而得出的。

而经验性知识则是通过感觉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是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所得到的。

这两种知识形式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并共同促进人类认知的进程。

首先,先验性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它不受个体的感觉和经验的限制,是一种超越经验的知识形式。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基本定理和公理就是先验性知识,比如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公理。

这些知识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个体之间普遍适用,具有必然性。

其次,先验性知识是由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

人类具备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通过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普遍的、超越感知和经验的知识。

例如,人类在发展初期就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加一等于二的结论,这是一种先验性知识。

先验性知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它具有固有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与先验性知识相对应的是经验性知识。

经验性知识是基于感知和经验获得的知识。

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来获取经验性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例如,人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9.8米每秒平方,这是一种经验性知识。

经验性知识是通过感官机制和实践活动来积累和获取的,是对感知世界的总结和反思。

尽管先验性和经验性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并非完全隔离。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先验性和经验性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先验性知识可以为经验性知识的获取和解释提供指导和基础,而经验性知识可以进一步验证和修正先验性知识。

先验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结合,使得人们对世界和现象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刻。

总结起来,先验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先验性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人类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的结果;而经验性知识则是通过感知和实践获得的,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先验与经验的哲学思考

先验与经验的哲学思考

先验与经验的哲学思考哲学是一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学科,它涉及到诸多分支和领域,其中先验与经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先验意味着在经验之前,是通过理性思考或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而经验则是通过感觉、观察和实践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先验与经验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中的作用。

先验与经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

先验的知识是我们在经验之前获得的,它是我们思考、推理或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我们对数学定理、逻辑推理和伦理原则的理解,就属于先验知识的范畴。

这些知识并非来自于感觉或经验,而是通过我们的理性思考获得的。

然而,我们的先验知识并不是与经验割裂的,它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为我们的思考和推理都是建立在我们对经验的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的。

正如康德所说的,我们的认识需要经验来唤醒,但还需要理性来加工和整理。

相反,经验是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观察的结果。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我们才能获得感知和认识。

这种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不仅包括了我们对物体、事件和现象的直接观察,还包括了我们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总结。

通过经验,我们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具体和具体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基于我们的感觉和观察而产生的。

然而,仅仅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是片面的和暂时的,它可能受到感觉的限制、主观的偏见和个体的局限性的影响。

先验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依赖和区分的关系,它们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先验知识为我们的经验提供了框架和指导,它使我们对经验有了一种解释和理解的方式。

例如,在我们观察一片树叶的时候,我们能够知道它的颜色、形状和材质,这些知识是基于我们对颜色、形状和材质的先验理解。

与此同时,经验也会对我们的先验知识进行验证和修正。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事物或碰到与先验知识相冲突的情况时,经验会激发我们对先验知识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的关系让我们的认知更加完整和准确。

然而,先验与经验之间并不是平衡的。

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

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

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1.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规律,比如重物会下落,火会烧伤等等,这些规律通常是通过我们的经验得出的。

同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先验法则来得出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

2.先验法则的定义先验法则指的是我们在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依据某些前提条件,先行确定下来的结论。

这些前提条件可以是理性的思考、逻辑学原则或者其他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先验规则通常在缺乏真实知识的情况下,为一个人进行决策或者做出结论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

比如,假设我们在看一个未知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堆黑石,但因为低照度或者相机曝光过低,我们无法分辨这是煤还是黑色的石头。

这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我们知道如果放一些水滴在上面,如果黑色的物品发出白色的气体,那么就是煤,否则就是黑色的石头。

3.经验法则的定义经验法则则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得出的结论。

这些经验可能是真实的或者虚构的,通常来源于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教育、文化、宗教或者其他背景。

例如,在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动物或者植物时,我们会自然地参考自己过去的经验,来分析这个生物的特征,以便了解它有什么风险或者利益。

这些经验可以来自自己的经历,也可能来自其他人的说法。

4.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的联系和区别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都是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的不同方式,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从哪个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

先验法则更多地依赖于逻辑推理和直觉,在没有实践经历的情况下进行判断,通常用于研究抽象事物和复杂的问题。

经验法则则更多地依赖于实践经验和感官凭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得出结论。

它更注重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并通过发现规律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能力。

5.先验法则和经验法则的应用先验法则可以用于研究抽象的问题,比如数学、哲学等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先验法则来解决各种棘手问题。

先验,逻辑,理性,经验

先验,逻辑,理性,经验

先验,逻辑,理性,经验先验,逻辑,理性,经验:任何事没有绝对。

可能这句话是不绝对的。

⼈和动物的不同不是在于感觉与经验,⽽是⼈具有理性与逻辑。

⼈们认识事物常常先从感性出发⽽发展成理性认识。

⼈⾸先有感觉,由感觉积累成为经验,⼜由经验的发展成为理性——即对事物的原理的认识。

⽽⼈类的理性⼜是借助⼈脑的机制即逻辑⽽发展。

但是因为经验的有限和仍然存在的⽚⾯性,理性从感性与经验发展⽽来,则必然也存在⽚⾯性。

于是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绝对的,从哥⽩尼⽇⼼说到⽜顿定律,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到他的⼴义相对论,在我们现在看来都不会是完全的真理,⽜顿定律与相对论存在⽭盾,狭义相对论对⼴义相对论也存在其⽭盾,理论永远不是真理,它只有不断的完善并且在前⼈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

然⽽这并不就肯定了事物是没有绝对的。

⼈虽然有理性,但也具备动物所拥有的先验能⼒,这些先验是符合⾃然规律能⼒。

蜜蜂以⼏何的六⾓形来制造蜂窝⽽知道下⼀步该做的是什么,蜂窝的精致程度难以想象。

它们不是设计师却知道如何⼯作,并没有谁在教它们。

它们只是凭照⾃然进化中与⾃然规律的协调机制所具备的能⼒。

⼈类发现定理也是凭着先验性,只是加⼊了逻辑性。

⼈的这种认识也即是种规律性认识,虽然许多数学定理包含了许多逻辑因素,但却符合宇宙法则。

⽽相⽐⼀些理论,确实是⼀种混屯的认识过程,是⼀种相对的认识,具有随机性和⽚⾯性。

有些科学定理可能靠近真理但却永远达不到真理。

规律性认识⽐起混屯认识,前者存在必然性⽽后者却存在偶然性。

⼈们知道有⽣则必有死,⼈有男和⼥两种性,有了结果必定会有起因,有时⼈们还会⽤直觉来判断事物。

⼈类不可否认道之永恒。

某些数学定理古今不变,⽽观念和认识却不断被改变和发展着。

变与不变之间形成了对⽴的两种模式。

道德是先验还是经验小议

道德是先验还是经验小议

道德是先验还是经验⼩议⼈类道德有⼀个发展的过程。

⼈类存在之初,按照柏拉图在《理想国》⾥的设想,整个群体只有⼗分有限的⼏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群体的⽣存延续,这⼏个⼈互相之间作出分⼯,每⼈从事⼀项⼯作,以保证⽣存资料的基本具备。

就在这分⼯协作的过程中,⼈类产⽣了最原始也最简单的道德,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个⼈的正义”。

但这种将正义界定为“每个⼈各⾏其事、各安其事”的观念并不能令⼈完全信服。

我们所讨论的道德属于经由内⼼发出的⾏为选择,它更靠近精神层⾯。

在原始社会,⼈们还没有任何的道德观念,⾏为判断也⼏乎是为了⽣存本能的需要。

当某些在族群中具有⼀定权威的⼈根据⾃⼰的经验或者想象认为某些⾏为可能引发负⾯后果,以“道德先知”的⾝份向其他⼈颁布律令,这时道德便以“原始禁忌”的形式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们为了保证⽣存和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某些⾏为规范,那么道德就以“习惯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时候,道德已经是⼀种社会习俗。

但道德不能总是以⼀整套规范存在于⼈群中,它需要抽象出某些基本的原则,来使⼈们信服,并使它上升到反思和⾃省的⽔平。

从这个过程来看,道德显然是经验的结果。

对同样的历史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然道德论者认为,道先于⼈类⽽存在,⼈类出现之后只是在不断地适应它,道德就是得道。

从这⼀观点来看,道德是先验的。

从⾃由道德论的⽴场来看,道德是⼈的⾃由意志,那么它当然是经验的。

康德认为,⼈的⾃由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是具有纯粹先天知识的,这些知识是“不依赖于经验⽽本⾝⾃明的和确定的”,也就是先验的。

但这只是在讲纯粹理性,对于实践理性是否同样适⽤呢?康德的那个“道德律”就是他的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只有纯粹理性、⽽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条件地实践的。

”由此看来,康德认为道德是先验的。

如果说道德是先验的,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如既然道德已经存在于⼈类先天,那么还需要教育来做什么?⼜怎么解释⼈类中普遍存在的不道德现象或者反道德现象?依据康德的观点,任何先验知识都是与经验知识有关的,理性借由经验来认识和发现先验,那么这⾥的先验和经验的概念就变得模糊,并不容易直接界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验和经验
在哲学上,我们经常遇到先验这个提法。

在笛卡尔那里有先验的天赋观念,这种天赋观念,如我思、上帝等等的观念不是从经验生活中获得的,而是天生就在人的心里具有的和预置的。

在康德那里有先验的心灵方式,即,人类的心灵天生就有一种知性的心灵方式和理性心灵方式,这两个方式不是经验生成的,而是由心灵天生带来的。

在黑格尔那里有先验的概念逻辑,概念是“绝对理念”的展现方式,它以自身的先验逻辑造就世界和人类历史。

在西方哲学中,所谓先验,它是一种先于一切的、普遍必然的自组织方式,这个先于一切的、普遍必然的自组织方式,第一,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统摄一切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第二,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成各种先验的知识。

而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个先于一切的、普遍必然的方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这种先验的、普遍必然的自组织方式是什么?它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网友对此很感兴趣,感到“先验”所具有的神秘性使人们难以接近它,并提出了先验来自哪里,先验与经验孰先孰后等问题。

认为,我们所有的经验缘于先验,是无数先验的叠加衍生进化,而经验则会
在我们的精神基因中演化出新的先验,例如,我们会天生存在某种惧怕、某种喜悦、某种渴望,而这种天生的东西都是在进化途中的经验所演化出的先验。

对此,谈点个人的分析和思考。

一、可称为先验的自组织方式大体有两类:
一是自然方式。

例如,地球和太阳系早在我们的经验之前就按照它们的自然方式存在,这种自然方式是先于我们的经验的,或者说是自身绝对的。

二是心灵方式。

我们的心灵总在按照它的自身方式,统摄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将它们制作和转化为我们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造就种种概念方式表象的事物。

这里强调一点,当我们意指事物时,我们所意指的并不是对象的自在,而是我们的心灵按照自己的自组织方式对对象所作出的概念方式的表象。

心灵方式和自然方式是否都是自身绝对的呢?
我在《生命意识方式的探讨》中的见解是,自然方式是自身绝对的,而心灵方式恰恰不是自身绝对的。

我们的心灵方式是在生命意识方式的世世代代经验积累进化中生成出来的,这种经验积累,既有生理性进化的经验积累,又有文化性进化的经验积累。

人类的心灵方式,是从生理性进化的经验积累和文化性进化的经验积累中生成、进化和发展出来的,已经经历了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个发展阶段。

人们会问,心灵方式是否也是自然方式呢?它们是否一致的呢?
我以为,在一定的意义上,即生命体也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意义上,心灵方式亦是一种自然方式。

但问题在于,第一,自然方式是无限多样的,我们的心灵方式只是自然方式中的一种,它并不能替代整个自然方式;第二,当我们用我们的心灵方式表象自然方式时,这种心灵方式的表象是不能等同自然方式的。

在这样的意义上,心灵方式和自然方式是有界别的,是不一致的。

而这种界别和不一致,是我们讨论心灵和自然,心灵和自然关系时不能扬弃的。

黑格尔从生命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统一上,认为,心灵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心灵方式就是自然方式,把世界引向了一种被称之为“绝对理念”的精神方式的创造。

黑格尔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他的问题是扬弃了心灵方式和自然方式的界别和不一致。

二、先验和经验的关系。

我们的心灵方式,在以自己的自组织方式统摄一切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时,是先于我们的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先验的,以一种先验的自组织方式,统摄一切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这是我们的心灵方式所具有的先验性的相对所在。

但我们的心灵方式的这种相对的先验性,在其自组织方式的由来上,则是经验的,是由经验历史过程的积累所孕育的。

我们的心灵方式在本质上是以经验为根基的。

它以先验的方式统
摄经验过程,又以经验过程为自己的根基。

正确的见解是:我们所有的经验过程都是受到先验的心灵方式的统摄和制作的,而经验过程的世世代代积累则驱动着心灵方式的进化和改变,造就心灵活动的新的先验方式,以及新的先验方式对经验过程的统摄。

人们问,先验和经验谁为最先呢?其实,先验和经验是互为依存和不能分离的,撇开了具体的场合关系,两者之间没有一个能够说自己为先。

如同“上”与“下”两个方位之间,是互为依存的,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离开了具体的场合关系,我们既不能说“上”为先,也不能说“下”为先。

至于“我们会天生存在某种惧怕、某种喜悦、某种渴望”,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例如,我们的心灵一般都会对绿色感到喜悦和渴望,对蛇感到恐惧和厌恶。

这种天生的喜悦、渴望和恐惧,其实是和人类的远祖在非洲原始丛林里生存的经验历史相关的。

绿色提供了人类远祖丰足的食物和生存环境,蛇则给予人类远祖各种致命的毒害。

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有200万岁,人类的远祖早在走出非洲之前,就把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化作为某种激发机制植入了基因遗传。

第三,关于先验的知识。

有没有先验的知识呢?先验论者认为,我们的心灵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达到先验的知识,而经验论者则认为,我们的心灵只能通过经验的方式获得知识,洛克和休谟主张了知识来源于经验。

先验论者认为,我们关于“上帝”的知识是先验的。

按照笛卡尔
的见解,“上帝”的观念是天生在我们的心中的。

然而,在地球上有许多民族和个人的心中是没有“上帝”的观念的。

“上帝”的观念只是广泛地存在于基督教的教徒们中,如果说,上帝的观念是天生和普遍必然的,那么为何其他许多民族的心中没有“上帝”的观念呢?可见,“上帝”的观念并不是天生和普遍必然的,而是和一个民族生存的经验历史相关的。

在印度,人们信奉印度教,在东南亚各国,人们信奉佛教,在中东和阿拉伯地区,人们信奉伊斯兰教,宗教的观念,其精神的脉络说到底是和一个民族的生存的经验历史相关的。

宗教的观念是一种寄托神威拯救和庇护的生存观念和道德规范,而《圣经》、《佛经》、《可兰经》的神迹记载,则始终是以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为背景的。

“上帝”的知识、宗教的知识,并不是先验的,而是从人类生存的经验历史中阐发出来的。

先验论者认为数学知识是一种先验的知识。

确实,数学这门知识,总让人们感到它是一种先验的和普遍必然的逻辑方式,是不为任何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所改变的。

例如,5 ×5 = 25,是不为任何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所改变的;圆周率π= 3.141592654 ......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亦是不为任何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所改变的。

我在《概念论》中揭示了概念逻辑的架构,即概念的指称和定义,概念的抽象和概括,概念的共性集合递升,概念的进阶和统摄,概念的对称架构,等等。

我的思考始终感到,概念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先验的、普遍必然的架构,它把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
知的方式,把简单的、低级的概念建构为复杂的和高级的概念,是不为任何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所改变的。

在这样的意义上,在不为任何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所改变的意义上,数学的方式,概念逻辑的方式,确实具有它们的相对独立的先验性。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并没有到此为止。

数学这门知识,尽管在统摄和运作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的过程中,具有它的普遍必然的先验性,但数学这门知识的自组织方式却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例如,没有5 个手指,没有5 只羊、没有5 块石头,等等,我们的心灵是无由具体到抽象地获得“5”这个声符或字符的指称和抽象的,更是无法获得“5”这个声符或字符的概念构造的,以及“5”这个声符或字符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普遍的概念进阶和概念统摄的。

同样,圆周率π= 3.141592654 ......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亦是建立在直径和周长的比例关系上的,没有“直径”的概念和“周长”的概念,以及两者“比例关系”的概念,我们就不会有“圆周率”的概念,并以其普遍必然的先验方式统摄和运作大大小小之圆的计算。

精深的研究,我们就会明白,数学方式能够统摄和运作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归根到底,它是一种概念方式,它是通过概念方式而获得它的普遍必然性的。

这样,我们就来到了概念方式,来到了概念逻辑的自组织方式,来到了理性。

我在《概念论》中阐述了,概念逻辑的自组织方式,即
它的逻辑运作,是以概念为基元的。

概念这个基元是有它的身世和由来的,它来自人类生存经验过程的指称需要,即群体狩猎和采集的食物分配指称需要,这种指称需要:
首先,它将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动物性叫唤转变为了指称性声符;
进而,它将人类头脑中的原有动物性的意识方式转变为了真正人类的概念性的意识方式。

概念这个基元一经从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中生成,它就会同数学计算一样产生自己的自组织方式,用自己的逻辑架构,普遍必然地统摄一切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造就人类的知识,即人类所独有的概念方式的知识,并进而把概念方式的知识反馈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在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中,进行概念特质和概念主导的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

结语:
先验和经验,两者始终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和没有孰先孰后的。

我们当把“先验”限定为是一种心灵的自组织方式,这种自组织方式因其生成于经验过程,它不是自我绝对的;而一切人类活动的经验过程,则始终内含人类心灵的自组织方式参与,它也不是自我绝对的。

其道理在于:第一,一切心灵的自组织方式,都是从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中生成出来的,并在经验过程的长期积累中确定自己和改变自己;第二,一切经验过程、经验活动和经验对象,都受到心灵的自组织方式的统摄和运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