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整理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油藏精细描述简要
油藏精细描述简要
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广北区作为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精细油藏资源。
精细油藏是指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的油气藏。
这些油藏储层类型多样,储量较少,储区分散,常规方法难以有效开发。
对广北区精细油藏的描述、开发及效果分析尤为重要。
一、精细油藏的描述1. 储层特征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多分布于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储层特征复杂多样。
通过地震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储层常常出现断层、裂缝等现象,造成油气分布不均匀,储量较少。
2. 流体性质精细油藏中的原油具有高黏度、高密度、高密度、高硫含量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开采难度增加,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开发。
3. 岩石特征精细油藏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而且储层之间常常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完井技术,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等工作。
二、精细油藏开发的做法1. 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为了更好地描述广北区精细油藏,首先要采用先进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探测等手段,发现并描述出储层结构、性质等信息。
钻井是精细油藏开发的重要环节。
需要采用先进的水平井、定向井等钻井技术,以增加产量,提高采收率。
进一步使用先进的完井技术,包括多点压裂、侧钻井等手段,以增加储层的有效产能。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提高采收率的生产技术,比如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等。
三、效果分析通过以上做法,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产量通过先进的勘探、钻井、完井、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精细油藏的产量,实现更好的生产效益。
2. 提高采收率先进的油藏管理技术,可以实现更为合理的油气开采,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
3. 降低成本通过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优化油田结构通过对精细油藏的开发,可以优化油田结构,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整体开发效率。
1.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三、油藏描述的任务 1. 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 2. 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与展布规律. 3. 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 4. 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微观特征. 5. 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 6.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预测模 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3)沉积(微)相
① 阐明油田沉积物源及其方向、沉积体系、
沉积相模式;
② 编制出典型的沉积相剖面、沉积相平面图
或沉积微相平面图;
③ 建立沉积相三维立体模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4)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研究主要应用显微薄片、铸体片、
阴极射线、扫描电镜和结合其他资料阐明油田储
(1)油藏评价阶段 (2)开发设计阶段 (3)方案实施阶段 (4)管理调整阶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二、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
(1)油藏评价阶段
油藏一经发现工业油气流之后即进入油藏评价阶段。
主要任务:提高勘探程度,提交探明储量 资料基础:少量探井、评价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圈闭形态 、 油气水系统、流体性质、储层分布
主要任务: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和钻开发井的工程实施方案
基础资料:探井、评价井、少数开发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构造方面 油气水研究 储层描述:相、四性、对比、分布、评价
建立油藏和储层地质模型
第一章 绪论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油藏描述
两项措施:新井精细挖潜 、老井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 田开发效果)
一个提高:对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经济评价。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 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经济评 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 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 清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提出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 做好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三、储层地质模型
(1)储层地质模型及分级 (2)沉积相的分尺度描述 (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分尺度描述 (4)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 (5)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四、流体模型
•描述内容 •描述方法 五、油藏地质模型及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评价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亮点、暗点、平点、.AVO油气检测层、.间速度差DIVA分析、道 积分技术在烃检测中的应用、FUZZY综合判别在油气预测中应用
(四) 、 4D地震技术
(五) 、裂缝地震检测技术
第二讲: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格架模型 1、地层划分对比的分级 油藏描述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油藏地层格架描述。通过这项 工作,建立油藏的各级地层格架,明确油藏描述的各级尺度。 在正确的尺度下,描述油藏的各部分,最终建立正确的油藏 地质模型。 根据划分对比的规模可以分为: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油田 地层划分对比及油藏地层划分对比。 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是在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 “组”的规模对比;油田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含油气洼陷 内的对比,一般是“段”的规模对比;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则 是在一个具体的油藏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砂层组或小层” 规模的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高层次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高级别的划分对比控制低级别的地层划分对比。由此可 见,要想做好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小层划分对比),就要做 好盆地级及油田级的地层划分对比。
油藏背斜描述
油藏背斜描述如果说褶皱构造是油田的骨架,那么油藏背斜就是油田的血液。
所以一个完整的油藏背斜通常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储量丰富:形成油藏背斜的岩层都有很高的含油气和产油气的物性(见表1)。
2。
垂向上的边界比较清楚:油藏的生、储、盖等不仅在平面上分布均匀而且在纵剖面上也显示出连续而规则的递变关系。
水驱期。
储量增长快、速度大。
随着压力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储量下降的幅度逐渐减小,随着油水比的增加,储量不断增加。
有些地区还发现了裂缝型油藏,由于产层的裂缝和断层对储量的影响,目前正在研究中。
3.主要含水层砂岩分布广泛,这些层段容易出砂,对油井而言流动的砂比固相的更为有利。
同时,砂岩可以储存一定的石油,由于受到地层温度、压力及渗透率的影响,油层压力不同部位不同,在生产中要注意合理的开采时间,使砂岩油藏得到充分利用。
这种情况对油井的施工工艺尤其重要。
通常情况下应尽量采取裸眼完井,钻井过程中应避免对砂岩的破坏,避免或减少井筒的堵塞和垮塌。
保持压力稳定。
保证油井正常生产。
并实现油藏开发的最终目标。
4.储集空间由于上述原因,油藏背斜的储层横向连通性好,几乎是一个储油空间;储层纵向延伸深,分布广,油藏非均质性好。
据统计,世界上发现的油藏中背斜油藏占80%,而我国内蒙古乌审旗苏吉盖油田油藏背斜所占的比例就更大。
此外,背斜中垂向上隔层发育,垂向上储层分布多样性,有些地区背斜又具有多期的层段接触,使得储集体多样化。
油藏背斜上方地形闭塞,通道不畅,纵向长,横向窄,形成很厚的“皮壳”油藏。
储量在1-2亿吨左右。
但是,油藏背斜虽然资源丰富,却具有形成时间早,开发难度大,油水损失严重,采收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故开发技术也十分复杂,针对其缺陷,应根据其特点,采用适当的开发技术。
根据我国的地质条件,开发技术应该遵循:①在有利于防止污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油田的自然能力,提高油田采收率;②在保持和扩大油气田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防止水和瓦斯突出;③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开发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开发工艺;④在矿场上继续推广和应用油层水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一、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1.概述广北区位于中国河北省南部,是一个以石油开采为主的地区。
该区域地处华北地块的北沿,地质构造复杂,有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在广北区,有大量的精细油藏储量,具有丰富的开发潜力。
2.油藏特征广北区的精细油藏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属于干酪根型油藏。
在该区域,油气藏具有密度大、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等特点,因此开发难度较大。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勘探难度较大,需要利用先进的勘探技术进行油藏分析和评价。
3.开发前景尽管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存在一定的开发难度,但是由于该地区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相信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将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1.油藏勘探对于精细油藏的开发而言,油藏勘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勘探阶段,地质勘探人员需要利用地震勘探、地磁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广北区的油气藏进行详细的勘探分析和评价,确定油气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在确定了油气储量和分布后,接下来就是油藏的开发工作。
根据精细油藏的特点,需要采用先进的油藏开发技术,如水驱开发、聚合物驱油等方法,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针对油藏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油藏开发方案设计,避免对地下水系统和地表环境造成污染。
3.注水和提高采收率对于广北区的精细油藏而言,采用注水技术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通过向油藏中注入压力适宜的水,可以提高油藏的有效压力,促进原油的流动,提高采收率。
还可以采用提高油藏渗透率的方法,如酸化处理等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油藏的开采效率。
三、广北区精细油藏开发的效果分析1.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通过对广北区的精细油藏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油藏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油气储量和分布情况,确保最大程度地开采出油气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地方经济贡献增加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开发将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油藏描述中国石油大学
一、名词解释:1.油藏描述:简称RDS,对油气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和预测。
它是认识和研究,改造油气藏,提高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方法技术。
P522.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存在一定的有效隔层。
(根据影响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地质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所划分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岩石,是流动模拟的基本单元,没有”相”概念,也没有预测作用。
)P6\P133.微型构造: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10m以内,长度在500m以内,宽度在200-400m,面积小于0.3km²。
P94.地震相:有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P325.测井相:表征沉积物地质特征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测井资料能够提供连续而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
P126.储层参数的空间结构形态:储层结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储集体连贯性及储集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
P307.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P318.油藏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
将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在是三维空间分布及变化定性或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它是对油气藏的类型、储层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储层参数分布、流体性质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构造特征等的高度概括。
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其建立是油田综合评价的基础;反映该地区油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等,对勘探开发可起预测作用。
P28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和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本身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
油藏描述资料
油藏描述资料(2010-03-28 15:59:54)转载标签:油藏储层地质模型地层层序杂谈分类:专业领域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DescriptionService),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
其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及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描述是在七十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优化全油田多学科相关信息来研究与定量表征、评价油气藏的新技术。
国内外最早提出油藏描述的是斯伦贝谢公司,当时,他们认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或油藏研究)以测井为主,并把油藏描述分为:(1)油田地质构造与储集体几何形态的研究;(2)关键井研究;(3)油田测井资料标准化;(4)测井相分析;(5)油田参数转换与渗透率的研究;(6)井与井间的地层对比;(7)单井综合测井地层评价;(8)储集层参数的汇总与作图;(9)计算油田的油气地质储量;(10)单井动态模拟;(11)测井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等11个研究内容,核心是测井油藏描述,至1985年斯论贝谢公司才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的研究中,但它所强调的仍是以测井为主体模式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M.Sneider(1990)所指的油藏描述是有关油层和水层系统(包括遮挡流体流动)的岩石、孔隙和流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及其连续性的一种综合概念,其目的是在一系列开发方案下确定原油采收率和开采速度,以便选择最佳方案,从概念上讲,“Reservoir”所指的应是油藏,而不仅仅是储层,是油藏工程中的一种综合概念,完整的油藏描述系统应该是涉及构成油藏的全部条件。
我国开始引进油藏描述这一术语是在80年代中期,并从多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攻关工作,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工作在我国各大油田得到了全面开展,通过各油田,石油院校、研究单位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于我国陆相储层和多断块特点的油藏描述的方法,并在生产实际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以至石油总公司对下属机构规定:凡上报储量的油田必须进行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总结
1.油藏描述定义、目的、特色
油藏描述是指一个油(气)藏发现后,对其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描述。
A.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及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藏特征及属性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
B.油藏描述的目的及任务:建立油田开发所需的油藏地质模型,最后计算储量,优化开发
方案和油藏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钻井成功率
C.油藏描述的特色:以综合性、定量化、可视化为特色,广泛使用计算机,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展示油藏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
2.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生物、层序、切片、等高 ),断层的判断
A、岩石地层学方法
a.岩性法
b.沉积旋回法
c.标志层法
d.重矿物法
2、生物地层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
3.构造研究(断层在同向轴的反应,构造图的绘制)
4.储层研究(1.连通性影响因素;沉积环境《浊流、河流下切、成岩、蚀流》)
判断连通方法;井间干扰法、油气性质、注水分析、示踪剂、地球化学信息
2.储层分布描述:厚度变化,连续性及它的分布,判别有利储层区域
5裂缝描述
6.裂缝预测方法( 构造曲率预测地震方法“蚂蚁追踪”测井方法: 双侧向岩心描述:梅花图)。
油藏描述基础汇总
第一章概述一、油藏描述的概念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三.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主要有四大类:地震、岩心、测井和测试资料。
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油藏特征,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最后熔合成一体,实现油藏描述的目的。
1.岩心资料(1)岩心是进行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资料。
--岩心是认识油藏,特别是储层,最直接的地质信息,它是评价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也是进行沉积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研究必具的物质基础,是校正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客观依据。
(2)取心工艺方法、原则--不同的地质目的、特殊的分析要求,采用不同的取心工艺。
(3)岩心观察描述--目的:取得感性认识,补充井场录井的不足。
(4)岩心分析鉴定2.测井资料-- 测井是现阶段油藏描述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手段。
测井资料的优缺点:★优点:①纵向分辨率高;②通过岩心刻度建立解释模型和图版,可以在允许精度范围内取得必要的油藏地质参数;③费用较少,每口井都可进行测井。
★缺点:探测范围小,只能获取井筒周围的地层信息。
★解决探测范围小方法:通过与地震资料结合。
全井段测井系列——标准测井(1)全井段测井系列是指全井段必须进行的测井内容。
主要用于大层段判别岩性组合和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油田通称标准测井。
(2)标准测井目前国内通用的包括: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测井;梯度电极电阻率测井(1m或2.5m电极距);声波时差测井。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㈤岩心录井资料应用
1. 考察古生物特征; 2. 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3.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以及与电性的关系 4. 掌握生油特征及其他地化特征; 5. 观察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判断沉积环境; 6.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 7.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四、油藏描述资料
基础前提:各种资料齐全准确 1.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资料、分析鉴定数据 2.间接资料:物探、测井、试油、试采 归纳起来包括:钻井地质资料
物探资料 测井资料 试油试采资料 动态资料
§1 钻井地质资料
地质录井的主要项目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 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一、岩屑录井资料
气测录井方式有两种:随钻气测与循环气测 应用:记录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及时发现油气, 预报井喷。
§2 物探资料
一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㈠概念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就是人工手段激发地震 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 构造,寻找油气藏的技术方法。
㈣ 油气水分布及性质 1. 油气水分布 2. 油气水界面与过渡带 3. 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4. 流体性质
㈤ 地层压力、温度系统
㈥ 渗滤物理特征
1. 润湿性 2. 相对渗透率 3.毛细管力 4. 水驱油效率 5. 敏感性研究
㈦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天然水头能量 2. 边、底水能量 3.弹性能量 4.气顶能量 5.溶解气能量 6. 重力能量
油藏描述
概念题地层划分:把一个地区的地层整理出新老顺序、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确定其时代,就是地层的划分。
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称为地质年代表。
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平面非均质性:指同一储层在不同位置的储层岩性,物性,流体性质的变化,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平面波及程度。
水敏:指当与储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层后,引起黏土矿物膨胀,分散,迁移,堵塞,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盐敏:指外来流体小于某一含盐浓度时,发生黏土矿物膨胀,堵塞孔隙,从而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夹层密度:指剖面中夹层总厚度占所统计的砂岩剖面(包括夹层))总厚度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分层系数:指被描述层系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表示。
有效厚度系数:为有效厚度与砂层厚度的比值。
成岩系数:反映岩石受成岩作用改造后,对储层性能的影响程度。
其与孔隙度,渗透率呈正相关。
天然热释光:当岩石或矿物加热,其温度未达到400℃时的发光现象,称为天然热释光。
人工热释光:经γ射线照射激活后再度出现加热发光现象,称为人工热释光。
相序:指从一相逐渐过渡到另外一种相的一系列相的关系或相的有序组合。
地层层序律:沉积岩是按先后顺序一层层的依次沉积下来的,因此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
随机函数:(略)变异函数:以向量h相隔的两点X,X+h处的两个区域化变量Z(x)和Z(x+h)两点之差的方差之半定义为Z(x)的变异函数。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杂基含量,分选性和磨圆度。
沉积相: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总和。
压力系统:指在油气田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流体压力能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的范围,又称水动力系统。
油藏描述整理
油藏描述整理油藏描述:就是综合利⽤⼀切能够反映地下油⽓藏⾮均质、动态演化特性的资料和信息,运⽤所有可⾏和有效的⽅法技术和⼿段,研究油⽓藏的构造⾯貌、储集体形态、储集体性能、储集体宏观微观空间分布、流体性质及演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揭⽰油⽓藏各种特征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演化及油⽓⽔在地下储集体中的运动规律,阐明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演化机理,建⽴储集体宏观、微观、渗流参数的动态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预测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保障。
该项技术不仅最⼤限度地发挥了各种资料的作⽤,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段的先进性,为预测油⽓藏的产能、计算油⽓储量提供依据,⽽且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油⽓采收率提供决策依据。
1.地层对⽐:根据不同的层组划分和对⽐标志产⽣了不同的地层划分对⽐⽅法。
1)岩⽯学⽅法以岩⽯或岩性特征作为地层划分对⽐标志的⼀系列⽅法,其划分单元为岩⽯地层单元。
(要点:沉积环境及成岩作⽤,寻找相标志。
例如,砂泥岩的颜⾊、成分、结构、沉积构造、胶结类型等及⽕⼭灰层、鲡粒层、煤层、蒸发岩层等部分特殊的岩层。
)陆相碎屑岩储层划分与对⽐模式——需要地层精细划分与对⽐原则。
陆相碎屑岩地层精细划分与对⽐应遵循粗细结合、等时对⽐的原则。
粗细结合:就是在地层划分与对⽐时⾸先将⼤级别的层系划分清楚并准确对⽐,识别区分出标准层并详细研究标准层的垂向分布和横向展布,在⼤层系及标准层控制下进⼀步划分和对⽐砂层组、时间单元及韵律层。
等时对⽐:就是从成因⾓度研究和分析地层的空间分布,寻找等时界⾯并通过等时界⾯研究地层单元的对应关系和空间分布。
模式:在标准层控制下建⽴地层对⽐模式有助于陆相碎屑岩地层精细刘⼀⽐,⽬前在地层对⽐中经常使⽤的模式主要有等⾼程对⽐模式、叠置砂体对⽐模式、相变对⽐模式等。
2.油藏构造:3.储集体沉积相:相标志单井连井平⾯4.地质建模⽬前的建模⽅法主要表现在两个⽅⾯: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前者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后者是对未知区应⽤随机模拟的⽅法,给出多种可能的、等概率的预测结果。
油藏描述
绪论1.油藏描述的概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的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及评论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2.油藏研究的特色:○1油藏描述的综合性,定量化和广泛使用计算机手段是其最突出的特色。
○2采用多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是其另一特色。
○3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
3.油藏描述采用的方法和技术:○1油藏地质研究方法技术○2地震解释与预测技术○3测井解释与评价技术○4油藏描述计算机技术4.油藏描述的分类按描述成果的属性:静态油藏描述,动态油藏描述按勘探开发阶段:勘探阶段油藏描述,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第一章油藏地质研究1.地层对比的分类按研究范围分:世界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区域地层对比,油层地层对比2.地层对比的主要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地球物理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某些矿物的热释光3.标志层概念及常见的标志层标志层概念:地层剖面中岩性特征突出,分布较稳定且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常见标志层: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冲击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4.沉积旋回概念及成因概念: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岩层按一定生成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成因:主要是地壳周期性的升降。
5.标准化石概念: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许特有的生物化石,这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中出现,上下邻居中不存在,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叫做标准化石。
6.隔层,夹层概念及特点隔层: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的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较稳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般需3M以上)夹层:是指夹在连续油层(或渗透层)内部的非有效油层(或非储层)。
【2017年整理】邓小梅--油藏描述报告111
【2017年整理】邓小梅--油藏描述报告111油藏描述报告111甲方:xxx油田公司乙方:xxx勘探有限公司报告编号:111一、地质概况1.1 区块位置及地理条件本区块位于中国南方海域,区域东界为xxx水道,西界为xxx岛,南界为xxx海域,北界为xxx海域。
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600毫米。
海域水深在30米至150米之间。
1.2 岩石组成及沉积环境本区块主要由沉积于古近系和始新系的岩石组成,包括砂岩、泥岩、灰岩、砾岩等。
岩石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侵、河口及浅海相沉积。
1.3 产状及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本区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古近系和始新系的砂岩储层中,常规油气藏主要出现在砂体内部;致密、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砂岩储层的边缘部分。
二、地震资料解释2.1 地震剖面针对本区块进行的2D地震勘探测线显示,本区块主要被分为五个层位,分别为近基准面、层位Ⅰ、层位Ⅱ、层位Ⅲ和层位Ⅳ。
其中,层位Ⅰ主要以高反射强度的红色区域出现,属于浅层高能级区,是本区块常规储层发育的主要目标区域。
2.2 储层概况经过多方资料比对和解释,本区块储层主要以砂岩为基础,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分布在层位Ⅰ和层位Ⅱ中。
储层中孔隙度平均为15%,渗透率平均为120mD。
此外,在层位Ⅰ和层位Ⅱ中还存在小面积的致密、非常规储层。
三、勘探前景3.1 常规油气勘探前景本区块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经2D地震剖面解释和岩心分析得知,储层物性优良,储量潜力巨大。
同时,本区块石油地质特征具有区域化特点,同类型的油气藏普遍发育,常规油气勘探潜力有望得到充分释放。
本区块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虽然在储层分布中存在少量的致密、非常规油气区,但储量规模较小,开采难度较大。
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本区块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仍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
油藏
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基本受延长组生油凹陷的控制,三角洲体系是形成生、储、盖成油配置的有利地质框架, 三角洲水下河道、河口坝砂体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储油砂体沿上倾侧变致密层(即岩性圈闭)是成藏的主要圈 闭类型,即油藏的形成基础受控于砂体的发育,并具有以下3个特点:1、生、储、盖组合叠加发育。2、储层发 育物性相对较好。3、相带变化是形成圈闭的重要条件。
油藏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油藏成因的不同把油藏分为三类:
(1)构造油藏:由构造变形(如褶皱)或断裂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属于此类的油气藏有:背斜油 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裂隙油气藏以及少见的向斜油气藏。
(2)地层油藏:在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中聚集油气形成的油气藏被称为地层油气藏。
该阶段的重点是针对已发现的油藏评价勘探效果,提交基本探明储量。井距基本为3 ~4km,这种井距有利 于在平面上控制含油范围。安塞油田是在进入评价勘探阶段后,以王窑、坪桥、杏河等区块展开评价勘探而探明 的。
感谢观看
勘探布井技术
圈闭预探
区域勘探
评价勘探
例如三角洲油藏富集于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砂体主体带上,因而区域勘探阶段应沿三角洲相带的走向,采用“S” 型井进行部署,以发现有利含油区带为重点。如安塞油田在1983年采取了区域甩开部署探井,不仅有3口井获得 工业油流,同时还探明了含油区带。
在区域勘察和发现有利含油富集区的基础上,采用整体解剖(以含油区带为主)和局部围歼(以圈闭为主)的方 针,部署剖面井并围绕新的发现部署预探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描述:就是综合利用一切能够反映地下油气藏非均质、动态演化特性的资料和信息,运用所有可行和有效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研究油气藏的构造面貌、储集体形态、储集体性能、储集体宏观微观空间分布、流体性质及演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揭示油气藏各种特征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演化及油气水在地下储集体中的运动规律,阐明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演化机理,建立储集体宏观、微观、渗流参数的动态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预测模型,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油气藏管理提供科学保障。
该项技术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种资料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为预测油气藏的产能、计算油气储量提供依据,而且为改善油气藏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决策依据。
1.地层对比:根据不同的层组划分和对比标志产生了不同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1)岩石学方法以岩石或岩性特征作为地层划分对比标志的一系列方法,其划分单元为岩石地层单元。
(要点: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寻找相标志。
例如,砂泥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胶结类型等及火山灰层、鲡粒层、煤层、蒸发岩层等部分特殊的岩层。
)陆相碎屑岩储层划分与对比模式——需要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原则。
陆相碎屑岩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应遵循粗细结合、等时对比的原则。
粗细结合:就是在地层划分与对比时首先将大级别的层系划分清楚并准确对比,识别区分出标准层并详细研究标准层的垂向分布和横向展布,在大层系及标准层控制下进一步划分和对比砂层组、时间单元及韵律层。
等时对比:就是从成因角度研究和分析地层的空间分布,寻找等时界面并通过等时界面研究地层单元的对应关系和空间分布。
模式:在标准层控制下建立地层对比模式有助于陆相碎屑岩地层精细刘一比,目前在地层对比中经常使用的模式主要有等高程对比模式、叠置砂体对比模式、相变对比模式等。
2.油藏构造:3.储集体沉积相:相标志单井连井平面4.地质建模目前的建模方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前者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后者是对未知区应用随机模拟的方法,给出多种可能的、等概率的预测结果。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建立储层的地质概念模型,主要是沉积微相模型。
井震结合建立速度场,进行精细构造解释。
合理确定断层与地层层面的接触关系,建立精细的构造模型。
在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控储层建模的原则,先建立沉积相、储层结构或流动单元模型,然后根据不同沉积相的储层参数分布规律,分相进行插值或随机模拟。
采用相控约束及地震反演体约束建立储层参数的属性模型。
建模方法优选:对比确定性相建模以及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出的沉积相分布的差异,优选建模方法。
利用深度域的地震反演数据体研究砂泥岩的分布,并将结果应用于沉积相建模中。
由于砂体划分较为细致,在遵照沉积规律的基础上,增加虚拟井,控制模型的精度。
模型建立后,对模型进行抽稀井检验,考察建立的模型是否稳定,运用Jason地质统计学反演的结果做连井剖面,检验模型。
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价,根据研究区的地质背景,选择最优的实现结果,并统计能反映储层特征的参数。
5.储层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理解:在相同沉积微相层段内,注水后水洗程度有明显差异,强水洗段、弱水洗段、未水洗段在同一微相内并存。
因此,沉积微相仍可以细分为所谓“流动单元”。
这样,C.L.Hearn将流动单元定义为横向上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层理特征的储集带;并进一步指出,流动单元的确定不光取决于其在垂向层序中的地质特征和位置,也取决于其岩石物理性质,尤其是孔隙度和渗透率。
同时Hearn还强调,各流动单元并不是孤立的带,而是互相连通的,同时也不是均质的,同一流动单元中孔隙度和渗透率在纵横向上是变化的。
流动单元识别方法:1.精细沉积学研究方法在油层埋藏深度不大并且成岩作用对油层中的流体流动条件改造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油层中流体的流动条件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在垂向上和侧向上的变化与沉积相吻合情况良好,沉积相的分布对流体的流动有很大影响,可以采用精细沉积学和沉积相分析的方法来识别流体流动单元。
而当储层非均质强,成岩构造等后期改造作用严重影响了不同沉积相的物性时,利用岩相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便有明显不足,这种条件下则必须将其发展到岩石物理相或沉积成岩构造综合研究方法中来。
当然,流体流动单元的分布从宏观上总是受沉积环境所控制的,故从这一点上说,该方法的精细沉积相研究是进行流体流动单元研究的必要基础。
但该方法除应用范围受限外,定量化程度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依赖于地质专家的个人经验,可操作性差。
2.2岩石物理相识别方法岩石物理相是储层沉积形成、成岩改造和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它最终表现为储层现今的孔隙网格特征。
这种方法更侧重于从地质概念上来定义流动单元。
目前普遍将岩相和岩石物理相这两个概念混用。
F.X.Jian等人提出识别流动单元即是鉴别具有相似岩石物理性质的三维岩体。
因此划分流动单元的地质方法是在钻井沉积学研究基础之上,将储层划分为具有特定沉积、成岩特征的岩相。
例如河道层序是有底部的块状砂岩、中部的中粒交错层和顶部细粒波状交错纹层砂岩组成,每一部分均具有显著不同的岩石物理性质。
因此分别将它们作为一个流动单元。
该方法可作为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标准,验证其他依靠统计归类方法得到的划分结果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等油藏模拟所需的输入数据,将储层划分为不同岩相并分别建立预测关系式,可相应提高对应参数的预测准确度。
流动单元模型:所谓流动单元,是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Kv /Kh比、非均质系数、毛细管压力等)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
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各单元的界线与断层位置、岩性岩相带及成岩胶结带的分布相对应。
流动单元模型是在储层结构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际上是对储层结构的进一步细分。
用来划分流动单元的参数涉及沉积、成岩、构造及岩石物性等多方面,包括渗透率、渗透率与厚度的乘积(K·h)、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Kv/Kh)岩性、沉积构造等。
6.剩余油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或控制因素。
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包括注水开发, 已进人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开采效率明显下降。
从剩余油成因和分布看, 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在油层的分布特征是高度分散, 相对富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俞启泰认为国内外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分为:1.宏观研究, 包括三维地震方法、油藏数值模拟、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动态分析法、沉积微相法和检查井、观察井法。
2.微观研究, 主要是研究孔隙结构及微观驱替机理, 包括微观物理模型研究、剩余油物理—化学性质及组分研究、孔隙结构及微观驱替机理研究。
3.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是指从宏观、微观两种规模来研究剩余油。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侧重于宏观研究, 而国外比较侧重于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二、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布模式1、分布规律一般来说剩余油主要存在于3 个部位:构造高部位、砂岩边部和断层附近。
一般来说, 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应该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考虑。
剩余油的纵向分布与砂体的韵律、开采方式、井网布置和层系划分有关。
如果是正韵律注水开采,剩余油一般分布在油层的中上部,且易出现水淹,如果是利用底水能量开采,同样剩余油也会分布在上部,这种方式易出现底水推进。
剩余油横向分布特征主要受沉积岩相、构造部位、开采时间和开采方式的影响。
构造高部位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的主要因素是重力作用。
2、分布模式胜利油田根据河流相分为6 种模式:水洗区剩余油、弱水洗区剩余油、未动用的薄油层、开发造成的剩余油、微型圈闭内的剩余油和断块外延棱形剩余油。
三、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从宏观上来讲,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种①先天的地质因素②后天的开发因素。
1.地质因素沉积条件决定了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征、沉积层理类型, 同时也控制了砂岩的空间分布、沉积微相展布、储层的非均质性一、薄夹层分布等等地质因素。
其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微相和小断层是影响剩余油的根本因素。
另外, 由于后期的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裂缝、不整合面能够对油水运动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2开发因素特高含水期动态注采对应关系、波及系数是影响水淹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 但在不同的开发单元影响程度不同另外由于防砂工艺、生产压差、窜层窜槽及射孔等开发工程因素以及由于钻井设计、注采井网造成的油砂体边界、形态发生变化等对储层的再认识方面都会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 聚合物的注人也会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四、剩余油挖潜技术剩余油挖潜要综合地质和开发2 个方面的因素,采取动态和静态、多学科结合、系统分析的方法,来降低剩余油饱和度和提高原油采收率。
五、剩余油分布研究发展方向1.一体化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层非均质因素影响,还受到驱油进程的影响,仅凭单一学科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应用多学科技术,尽可能多收集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解释。
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如勘探开发一体化、开发试验一体化等)研究,通常能够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在石油勘探开发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作法是组建包含多学科人员的协作组,以“高速”传递信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紧密配合,协同攻关。
辽河油田在近几年的生产研究中运用一体化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油田稳油控水和持续高产稳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精细化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将成为最有前景的技术。
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核心是精度,所使用的预测方法、工程项目及费用均与精度直接相关。
从经济上讲,通常高于5个饱和度单位的误差对于三次采油都可能不被接受,而数值模拟技术则能够实现全方位动态描述和预测油藏,提供油藏整体解决方案。
7.测井一、测井曲线标准化测井资料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直方图法、均值校正法和重叠图法,后者主要是趋势面分析法。
二、测井相分析利用各种测井曲线的形态组合特征进行沉积微相的划分是油层沉积岩研究的主要手段。
可以验证和修改小层划分方案,确定单层砂体的规模、厚度、邢台和展布规律。
三、储层“四性”关系研究1、关键井选取关键井一般应具备如下特征:(1)位于构造的重要部位的井。
如位于某含油构造高点、边缘或过度带;(2)井眼好,钻井液好,具有最有利的测井条件和测井深度;(3)取心井,有系统的岩心分析和录井资料;(4)有生产测试、生产测井和重复式地层测试资料以及准确的油、气、水产量、压力和渗透率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