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赏析-文档资料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咬文嚼字》全文8段。
l—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段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l—5段。
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
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是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
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
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
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就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浅出深入”。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
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
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
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
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咬文嚼字》写作特色赏析
《咬文嚼字》写作特色赏析《咬文嚼字》写作特色赏析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致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本文可以说是朱先生这一主张的生动体现。
(1)思路清晰。
作者围绕“咬文嚼字”这个中心,用三个分论点进行说明,第一个分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说明了为什么必须“咬文嚼字”;第二个分论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说明了什么是“咬文嚼字”,或者“咬文嚼字”的本质是什么;第三个分论点是“字的难处在意义(主要指“联想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必须防止“套板反应”产生的流弊,说明了怎样“咬文嚼字”。
最后归结全文,指出“咬文嚼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
(2)举例精当。
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
不仅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
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
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
(3)见解新颖。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可以说本文正是作者突破“套板反应”,推陈翻新的'典范。
首先题目就是创新,“咬文嚼字”向来是一个贬义的成语,作者却借用过来赋予崭新的意义,说明自己的文学主张。
《咬文嚼字》解读三题共9页word资料
《咬文嚼字》解读三题一、论述类文本层面的解读 1.文章的中心观点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像阅读一般议论文那样,一下子就发现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有一个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表达,在第3段中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好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第5段结尾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在第7段结尾是“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在全文的结尾则是“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归纳这些异中有同的表达,我们就知道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意思贯穿全文,是文章思想核心,它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这里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这个观点在第3段就已提出,到文章结尾还在这个观点上纠缠。
是否嗦重复或者行文单调缺乏纵深?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探究文章的结构。
2.文章的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段落中的过渡性语言以及分析各段落材料服务的论点,将文章切分成三个部分。
第1段到第5段是一个有机整体,紧扣文学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剖析,一再强调咬文嚼字就是在调整、推敲思想和情感。
由第6段和第7段的段首句子,我们又很轻易地将这两段捆绑设定为一个结构单元,这两段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剩下的一段可以看成是对全文的总结,自成一部分。
给文章作这样的分层并不困难,其意义并不在于分层本身,意义的所在也就是我们思考的难点在于前两个部分如何能粘连在一起,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纽带,文章岂不散架了吗?“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这两个话题是怎样统一连贯于“咬文嚼字”这一题目之下的呢?我的思考是:文章通过一些例子说明,我们的文学行为离不开咬文嚼字,那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呢?还要从文学说起,文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借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在文学那儿,文字与思想感情是密不可分的。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①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
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
这是事先须明确的。
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
”②《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
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
这是其一。
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
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
他的说理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而不抽象,于生动的例证中恰是一种精当的概括与小结,故而能见出归纳与理性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
精品文档 (114)《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引用《水浒》中的事例说明郭沫若对“你这”句式分析有误。
关于石秀骂梁中书,见于《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有关故事情节是:梁山好汉石秀劫法场救卢俊义被梁中书捉住。
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的留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由于他是朝廷奸臣的忠实走狗,所以石秀骂他是替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话中的“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咬文嚼字-精品文档
咬文嚼字不能脱离语境,我们需要准确地分析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因此,在运用咬文嚼字时,我们需要注重语境分析。
掌握基本原则
咬文嚼字的基本原则包括简明扼要、准确表达、连贯得体等。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掌握这些基本原则,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01
02
03
THANKS
感谢观看
2
3
通过巧妙运用语言技巧和创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引起其兴趣和好奇心。
吸引注意力
广告文案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优势和价值,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和相关信息。
传达信息
通过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行为,引导其做出购买决策。
激发购买欲望
咬文嚼字的局限与挑战
05
03
无法替代口头交流
咬文嚼字的实践应用
04
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精心选择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和心理状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表现主题
运用咬文嚼字技巧,深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丰富作品表现力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准的用词,使文学作品更具表现力和张力,让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创作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无法完全替代口头交流,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咬文嚼字的局限性
01
语言和文字的限制
咬文嚼字往往受到语言和文字本身的限制,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思想感情。
02
信息传递的误差
咬文嚼字可能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
文字的多义性和歧义性
读者和作者的认知差异
咬文嚼字面临的挑战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文化的多样性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咬文嚼字将在维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精选文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课文研讨鉴赏一、主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
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
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
咬文嚼字-精品文档
咬文嚼字的方法
查字典
参考注释
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不熟悉的字词,了解 其读音、含义、用法和其他相关词汇。
参考已有的注释和解释,了解特定文本的历 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积累语感
实践应用
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 和判断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将学到的咬文嚼字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案例三: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
总结词
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旨在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塑造人物形象,并构建 文学作品的独特意境。
详细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常常涉及对文字的深入理解和细致运用,以揭示作品 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关键信息。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通过独 特的咬文嚼字方式来传达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捷和灵活的阅读方式,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
06
结论和建议
结论回顾
词汇量的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词汇量在 不断增加,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言使用的多样性
现代人在使用语言时更加注重表达的多样性,不 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方式。
语言使用的灵活性
现代人在使用语言时更加灵活多变,不再像过去 那样刻板。
关注语言的细节
咬文嚼字注重对语言细节的关注和分析,包括 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以提升语言表达的 精确性和美感。
文学领域的专长
咬文嚼字通常与文学领域相关,涉及文学作品 的分析、评价和创作,强调对文字的深入理解 和运用。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提升语言表达
增强文学素养
通过咬文嚼字,可以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 力和写作水平,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和有 力。
解读,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阅读体验。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朱光潜先生1943年撰写的《咬文嚼字》,已收进现在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朱先生《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其涵义,是《辞源》(1979年修订本)所注释的“指词句上的推敲”。
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卒读全文,豁然开朗,你不能不敬服朱先生的超人的慧眼和不同凡响的见解。
朱先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那么多翔实精当的例句,尤其是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中学生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还说: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这话,无疑是很对的。
按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便想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来咬嚼一番。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共三条,其一是: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朱先生的这个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更多的当代辞书的注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它们多没有例句,于是,人家就无话可说,或者,你想说,也很难说得好;既然,朱先生有例句,我们不妨先从朱先生的例句入手来咬嚼一番,看一看朱先生例句中“咬文嚼字”的涵义及其褒贬,与朱先生自己的“咬文嚼字释义”及其褒贬,是否吻合?或许,你从中还能弄清楚朱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到底确当与否?朱先生的例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句子的大前提,“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是关涉着是否能够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这个大前提的告诫之语,其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地咬文嚼字”,就不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反之,要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就“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或者是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言下之意:单纯地咬文嚼字是不可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的,还必须……,还应该……。
《咬文嚼字》剖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想象)
虚虚实实,朦朦胧胧
清茶 (味觉) 联 想
水中月 (视觉)
清沁心脾
说明的道理: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 们,并且自鸣得意,就是近代文艺心理 学家所说的
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 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咬文嚼字的含义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列各句中的“咬文嚼字”的分别是什么意 思:
1、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 ( A ) 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
实例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
道理
郭沫若改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 调,全无新奇 。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 全无新奇。 闭月羞花。 套语滥调,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 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3、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 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 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咬文嚼字解析
普遍的观点:
(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 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 片寂静,走过草径荒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 门,耳闻一两声“咚……咚……”的敲门声音, 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 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例一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水:清澈、和缓、流动 姑娘:纯洁、温柔、机灵
山:雄壮 、高大、包容 少年:有力、健壮、胸怀宽广
(二)误用联想:“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
调,全无新奇。
Ø美人:“柳腰桃
Ø面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Ø离别:“柳岸灞桥” Ø印书:“付梓”“杀青”
字意 数味 不不 同同
思想感情
意字 境眼 不不 同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行文思路:
以实例说明咬文嚼 字的效果(1-5)
郭沫若改字 (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 重要性(6-7)
创新实例:
1、 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 罗敷。”
帩(qiào)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比较阅读 ①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 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 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 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朱光潜赏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朱光潜赏析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诗歌鉴赏《咬文嚼字》
诗歌鉴赏《咬文嚼字》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咬文嚼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朱先生在文中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一、从句式和语法角度去“咬文嚼字”。
作者从句式和语法的角度评价“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改得好,因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并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剧本里对宋玉表达极其不满的情感,十分合适;而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句,朱先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改“有”为“这”以后,“你”便和“风度”成为同位语,就“根本不成一句话”,成了病句了。
作者进一步分析,“你这”句式并不是总比“你是”句式更有表现力,比如《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的“你是”就比“你这”句式合适,更有表现力。
可见,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是放之任何文章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咬嚼”,这才是咬文嚼字的真谛所在。
二、借助《史记》,从文字表现力角度“咬文嚼字”。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本来十分精彩,用语准确,耐人寻味,虽是叙事,兼及写人,把李广发现错误而惊讶无比的意味,勇猛顽强、神力惊人的特点,以及由失望而放弃得很崭截的结局,皆含蕴于文字中,使读者能够反复咂摸,回味悠长,正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功力。
但是,经王若虚删减之后,文字是短了,可是表现力也没了,读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改动实不可取。
三、从文字传达的情感上“咬文嚼字”。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尽人皆知,但作者以他独到的眼光,从文字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咬文嚼字,认为“敲”并非一定比“推”好:敲显得礼貌,只是这样一来,首先显得寺内有他人,不够冷清;其次显得突兀,剥啄有声,惊起宿鸟,平添搅扰。
而“推”表明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诗意冷寂,人物潇洒,自有一种胸襟气度。
《咬文嚼字》 课文解读(3)
从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谈诗歌的炼字艺术“咬文嚼宇”在现今多被人理解为贬义认为“咬文嚼字”就是死抠字眼。
可在文学上谈到“咬文嚼字”是指在文字上下功夫。
正如朱先生所说“咬文嚼字’,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抠字眼,更关键的是字词的变动影响思想和情感的变动,一个字的更改,意境大为不同。
由此可见“咬文嚼字”不仅在散文中需要,在诗歌中更应得到重视。
在诗歌中“咬文嚼字”主要表现在“炼字”上。
一、动词的锤炼诗歌是由诗人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构思结合多个意象组合而成,而动词往往突出意象的鲜活、灵动。
动词的提炼,是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炼动词的例子举不胜举,正如大家都熟悉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传颂,就因为其中有动词炼字的妙处。
“弄”和“闹”在教材当中也是反复地讲解。
“弄”字写出了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同样“闹”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他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燃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也有声。
二、名词的锤炼名词的锤炼主要表现在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写出了个人的坎坷经历,写尽了自己正处于人生低谷的遭遇。
但沉舟侧畔,正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春”名词活用为动词,即“呈现春色”的意思。
一个“春”字表现出春意盎然的美好前景,暗示着必将战胜失败和黑暗,成功与希望终会到来的美好信念。
三、形容词的锤炼有些诗歌描写了生活的画面,但诗歌是艺术的生活,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传神的但又是含蓄的。
这时需要一个形容词来传达写景状物的意蕴。
大家都熟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的“绿”字,斟酌过无数次,王安石曾屡次使用“过”“到”“入”“满”,均觉平淡而弃,最后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
“绿”字给人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具有浓厚的春天的气息。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一)学习方法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
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
”“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
《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二)学习要点提示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
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赏析2
人教新课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赏析2
朱光潜作为一个中国美学家,最大特点就是对于美学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当人们有充足的理由对于美学中的真理绝望的时候,当传统美学被认为已经陷入迷误,中国学者在美学中看到了一堆"博学的垃圾"并且惊呼美"制造白痴"、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对于一生孜孜不倦研究美学的朱光潜的学术生涯和理论遗产的回顾和总结,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于美学研究者的一个鼓舞。在这种情况下,《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一书的出版,确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对现当代中国美学的反思是中国美学走向未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朱光潜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朱光潜的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在这个意义上,朱光潜不仅是一座横跨古今、勾通中外的桥梁,而且是中美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咬文嚼字》赏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
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
’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
’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
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
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
应”这一流弊。
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
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
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
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
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咬文嚼字》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