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1.变化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男装变化(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

(3)中山装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近代女装变化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如改良后的旗袍。

4.新中国成立后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盛行。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服装走向开放并与国际接轨。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

(2)内因:受政治、经济、思想变化影响(如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与苏联建交、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2.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改革等物质生活变迁的具体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习俗变迁,如婚姻、丧葬、节日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和评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亮点:问题导向深入浅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亮点三:小组合作紧密贴合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内容,询问他们对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有何认识。
2.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期内容的兴趣。
3.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土地改革: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2.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这些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是什么?
c.这些变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

2019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2019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流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始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西化居室建筑。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高中历史《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2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教学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 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1) 男子服饰①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2) 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连衣裙为特征的 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 ,军装和 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 过渡。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 、 、 、 四大菜系。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传统菜系现代服饰的变化居室建筑的演进 变化趋势 近代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 中西区别 重要影响习俗风尚的变革 表现原因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陆续出现由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就餐环境、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4、中国传统四大菜系是____、____、____和_____。从19世纪40年代_____传入中国,出现中西餐并存的状态。西式糕点、饮料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5、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外国人来华后,_____开始大量出现。
6、__________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后)
教学:
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三、住宅(居家建筑的演进);
——居家建筑的三大发展阶段。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仅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家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外国人来华后)
3、完全欧化的居家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家建筑与家具陈设表现出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高中历史《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参观、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学习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学习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①由拘谨、保守、呆板、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②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019年秋优课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专题四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

2019年秋优课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专题四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师:一年当有很多节日,同学们都喜欢过什么节?为什么?生:春节、圣诞节、情人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因为每个节日都有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等。

师:这些节日中有中国传统的节日,但也有舶来的节日。

(PPT呈现一段史料):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

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教学过程:(导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老百姓穿衣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单调。

看材料:材料一:《管子·君臣》云:“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材料二:清代官服(图片:九品文官蓝雀补服)通过两个材料总结出:中国社会等级森严,礼治规范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男女的服饰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新中国建立1、男子:长袍马褂看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请思考:⒈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答: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图片展示西装西装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人们从不接受到接受,到民国时期流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感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颖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久远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

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

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1.在课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

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情况。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1.变化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男装变化(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

(3)中山装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近代女装变化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如改良后的旗袍。

4.新中国成立后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盛行。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服装走向开放并与国际接轨。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

(2)内因:受政治、经济、思想变化影响(如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与苏联建交、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2.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1.变化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男装变化(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

(3)中山装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近代女装变化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如改良后的旗袍。

4.新中国成立后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盛行。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服装走向开放并与国际接轨。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

(2)内因:受政治、经济、思想变化影响(如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与苏联建交、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2.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①近代: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易混易错]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主题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史料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

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

[史料解读]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的影响。

[问题思考]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的影响。

2.婚俗的变化史料新旧婚姻情况对照表[史料解读]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础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提示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外部因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内部因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

1.(2018·杭州高一检测)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迁记录了近代中国( )图一图二A.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B.从逐步沉沦到民族独立C.从文化浅显走向富有文化内涵D.从审美单一到个性鲜明答案 A解析图一为清朝的长袍马褂,图二为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中山装和西装,其中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从图一到图二显示了从传统、封闭到现代、开放的表现,故A正确。

2.(2016·10月浙江学考)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

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答案 A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故选A。

3.(2017·4月浙江学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答案 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新世界,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反对抑制女权,说明旧的社会习俗受到冲击,近代文明在中国传播,故选D项。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B、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

4.(2016·4月浙江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由仪仗队、乐队、抬轿等仪式,到简约文明的结婚照,说明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C正确,A错误;B、D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可以排除。

5.(2015·10月浙江学考)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①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时装“中国风”的出现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故A项正确。

6.(2017·11月浙江学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

……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

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

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

……《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

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

”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

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答案(1)原因: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

影响: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2)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

特征: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给出的“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等语句进行概括论述,但不要照抄原文。

第二小问要注意问题问的是“消极影响”,所以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答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人权等方面进行答题。

第(2)题第一小问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注意题目所问是从材料二中分析,关键词有“‘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注意是“进一步张扬”,从给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之前通过服饰体现身份贵贱,现在则很难分辨了,“异言”“异眼”等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小问,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对点练]考点1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族风格的是( )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答案 C解析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2.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中山装A.等级分明B.坚持传统C.全盘西化D.中西合璧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故D项正确。

3.《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答案 B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看出,中国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

4.民国初年上海流行单页公历“月份牌”,其绘画主题多为女性。

下图是一张“月份牌”,它可以用来研究近代( )①服饰变革②交通变化③女性地位④礼仪革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据图中女性都穿旗袍可得出民国初年服饰变革,故①正确;据图中木船无法得出近代交通变化,故②错误;据材料“绘画主题多为女性”可以用来研究女性地位,故③正确;礼仪革新在材料中无反映,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5.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

这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服饰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答案 B解析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