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合集下载

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本文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听说能力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能够流利地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

教师不仅要语音标准、语言流畅,还要能够听懂学生表达的意思,并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回应。

为了提高听说能力,建议教师:1.多听多说,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可以听英语新闻、英语歌曲等,还可以参加英语角、外教课程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和发音错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听说能力。

二、阅读能力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各种英语文章的含义和风格。

教师不仅要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还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建议教师:1.多读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可以选择英语经典名著、杂志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和理解文章内涵。

3.注重讲解阅读技巧,如略读、扫读、推测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三、写作能力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正确、流畅的英语文章。

教师不仅要能够正确拼写、语法规范,还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建议教师:1.多写多练,可以写日记、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写作流程和技巧,如构思、草稿、修改等。

3.注重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作文要及时评价,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反复修改,提高作文质量。

四、文化素养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西方文化、英国文学、美国文化等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新课程对教师备好课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备好课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备好课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如何将这些新的理念在我们日常的备课中很好地体现?这无疑给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课程备课的专业准备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新课程备课的专业准备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案则是展示教师预设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的记录。

假如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好比是剧作家兼导演,学生是主角。

在这个精彩的“剧本”里,蕴涵着教师的思想观点、文化品味、人文素养、个性品格、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

事实证明,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没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其备课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专业准备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要求广大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育专业知识等职业知识,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①丰厚的人文素养。

包括伦理修养(能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善于合作等)、艺术精神、生命意识、民主意识、审美意识等。

②积极的专业精神。

教师既要乐业又要敬业,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不断创新,还要有忘我的奉献精神。

③良好的职业心态。

备课可以说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需要一种安静的心态,要对教育充满激情。

也就是教师要具有专注的专业情感,能珍爱自己的职业生命,对自我的工作充满期望,对教育事业充满美好的憧憬。

第三,是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教学设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支撑,同时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实施有效的教学,如果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都失去了意义。

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操作能力、班级建设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锤炼,努力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试论述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试论述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试论述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以下要求:
1. 适应新课程标准:新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实施。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

2.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也随之不断变革。

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数字化教育、在线学习等,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时代强调创新和创造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探索。

4.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智力等多个方面关注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提高教育质量:新时代教育质量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总之,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社会。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利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育好人。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更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矢志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奉献精神。

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胸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的高尚思想品德去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爱心施教,它是一种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的教育。

爱心施教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只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以爱心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在德育的一部分。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职业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和不重视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体罚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

2.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的集中表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身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和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也应当不断地适应新的需求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对于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培养。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并探讨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

首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传授知识和灌输方式,而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其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要求。

传统的学科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递,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

在新课程中,不同的学科之间有较多的交叉和融合,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来应对。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跨学科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再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适应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中。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因此,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

最后,要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需要从教师教育过程中着手。

教师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教育机构还应当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本身也应当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教师

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教师

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教师一、引言在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和使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二、理解新课标的精神1. 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发展能力和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2. 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并精通所教科目的新课程标准,掌握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我们应该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2. 强调实践和实际应用新课标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2. 注重个性化差异新课标提倡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评价与反馈1. 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评价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多样化、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应用等方面。

2.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式、理解知识。

六、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1. 不断学习新知识教师应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

2. 参与专业培训与研讨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七、结语在新课标下,我们作为教师需要不断适应、学习和成长。

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学生成长的使命,为学生的未来贡献力量。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教师应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

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首先,时代要求全民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

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思维被动。

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究、实践和创新,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教师需要主动求变,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也是因为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全球化和多样性越来越成为主流。

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的需求。

只有主动求变,教师才能更好地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而且,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还是因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需要主动求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教师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学习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根本途径。

教师应该紧跟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主动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

教师要勇于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学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更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只有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加强团队合作,共同进步。

教师应该善于与同事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

可以通过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等方式,与同行一起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注重个人素质和情感态度的提升。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要有师德师风,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

只有有了良好的情感态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 标准 对师德 要求

新课程 标准 对师德 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守法:教师应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
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爱岗敬业: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应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
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应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
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这些要求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以这些要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自1988年推行以来,现正自上而下蓬勃的开展。

新课程的优越性已逐步在改革中得到体现。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能否深入的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要求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广大的教师尽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意见,从而使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素养得到明确。

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是“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的健体”。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在保持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自我,倡导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应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而且应当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教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互动式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首先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引导,教师普遍观点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的过程,且技能的训练是重中之中。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提法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奉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实施。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也确实培养出不少的高分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步的暴露出来。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新课程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做了一些思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角色;新要求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承担着一个全面振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因而,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而教师角色的改变则体现在新字上。

一、教师的课程理念要新课改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

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一)培养主体意识,兴趣是第一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前提。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

(二)加强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相关材料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新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涉及到美术、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劳动多个领域,而不再将某一学科孤立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追求华而不实的效果盲目乱用。

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和职场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等方面,探讨新课标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一、课程目标的转变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传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英语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英语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采用更具创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

教师需要通过启发性教学、探究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师素养的提升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

教师需要深入掌握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组织管理能力,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应关注教学研究和教育理论的更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思维。

四、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引导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人际关系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 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1.突出一个“人”字2.敢说一个“不”字五.具有创新能力1.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3.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4.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新课程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挑战,同时也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老师们,当前各级课改培训机会多,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上级教育部门、学校会为你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时机成熟,我校会举行一个“走进新课程”教学比赛,奖励教坛新秀,成就骨干教师.我们很多教师有着良好的发展潜质,要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课改实验的领头雁.。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其具体要求是:(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从而置身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应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是社区的一员,是社区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共建者,教师应与家长、社区、同事合作,参与社区的共建。

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淞欣学校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资料)主讲人朱木林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其具体要求是:(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明确。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识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二.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

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第三.构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

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哪些建议

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哪些建议

实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哪些建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学习⽅式上的⾃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核⼼,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获得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等等。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的许多教学⽅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法,树⽴新的学⽣观,让学⽣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突出学⽣的主体地位,⼀切以学⽣的发展为根本,努⼒培养和提⾼学⽣创新能⼒、实践能⼒和科学⼈⽂素养。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学⽣的学习⽅式上做了⼀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的探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培养出来的学⽣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学习的⽬的。

古⼈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改⾰所提倡的就是要让学⽣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在课堂教学中,树⽴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主动探究问题的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的需要。

在讲授教材中《我和⽗母》这⼀课时,就可以要求学⽣从两个⾓度去讨论我和⽗母发⽣“爱的冲突”的原因,⼀个是从⽗母的⾓度去讨论,⼀个是从学⽣⾃⼰的⾓度去讨论。

不少学⽣或许就会在发⾔中提到“从⽗母的⾓度看,之所以会发⽣‘爱的冲突’是因为,在⽗母的眼⾥,我们依旧是不谙世事的孩⼦,我们的独⽴⾏为往往会令⽗母忧⼼忡忡,⽗母断定,这些不知天⾼地厚、幼稚可笑的⾔⾏,必须严加管教,否则后果堪忧;从学⽣⾃⼰的⾓度看,之所以会发⽣‘爱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有了⾃⼰的看法,希望拥有⾃⼰对事情的决策权,有时巴不得和⽗母保持⼀段距离,常常要想保守⾃⼰的⼀点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之二
来源:教育教学网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李建平,2002;管培俊,2003;管培俊,2004)。

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 Placier,2001)。

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

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

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

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 Kron ,2003).。

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李建平,2002)。

3.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力相对集中,地方、学校和教师很少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也不参与课程改革(崔永漷,2001;崔永漷、沈兰,2000),因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课程意识,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学校在课程与教学上千篇一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王嘉毅,2003)。

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课程的照搬者,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郭晓明,200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情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李建平,2002)。

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2001)。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T.R.Clift, L.Mullen, J.Levin ,A. Larson ,2000)。

4.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

要求学校、教师以及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特别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正确使用评价手段。

特别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

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需要以及不同的发展速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A.F. Korthagen,.2004;E.Munthe,2003;.H.
Niemi,2002.)。

教师要引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因而,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M.Ben-Peretz;N. Menldeson & W.F. Kron,2003;M.Phelan,2001; A.Clarke,2001.);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世界(M.Ben-Peretz;N. Menldeson & W.F. Kron,2003;M.Phelan,2001; A.Clarke,2001.)。

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主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等,而这些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学革新或行动研究,大胆创新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6.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咨询和辅导能力。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塑造生命的过程(叶澜,1998),课堂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L.W. Anderson & R.B. Burns,1989)。

新课程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多的是组织者、协调者(李建平,2002)。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区服务;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要通过组织协调进行,而不再是强迫、命令。

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师的组织协调是关键因素。

教师除了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探究成为有效的探究。

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事,学生遇到问题也是十分正常的,教师要具备处理个体差异的能力(黄显华,1997),要能够妥善处理学生的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或学生的特殊行为,教师也要能够给予关注、关心和正确的引导、指导以及妥善解决。

青少年正处在发育、发展的关键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其他方面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怎样解决。

进一步说在于学生遇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因此教师除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以外,组织协调能力,咨询辅导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