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报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编号:项目类别: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
申报书
项目名称:转pat基因抗除草剂草铵膦大豆A2704-12安全证书(进口)申请
申请单位: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申请人:
地址:北京朝阳区呼家楼京广中心34层
邮政编码:100020
电话:
传真:
e-mail:
填报日期:2007年09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
填写说明
1.在填写申报书之前,应认真阅读《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了解相关要求。
2.此申报书同样适用于法规规定的报告类实验研究和中间试验的报告,名称分别改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报告书”和“农业转基因生物中间试验报告书”。
3.申报书内容应当包括以下部分:申请表、项目内容摘要、工作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相关背景资料、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案、相关附件资料、本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小组审查意见、本单位审查意见、所在省(市、自治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
4.申请实验研究的,申请表按表2填写,项目名称应包含转基因性状、受体生物名称、实验研究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和实验研究阶段等内容,如“转基因抗虫棉花在河北省的实验研究”。
一份申报书只能包含同一物种的受体生物和相同的转基因性状。
“安全性评价”可不填写。
“试验方案”包括研究目标、外源基因的名称和来源、载体构建图谱、转化方法和规模、地点、安全控制措施等。
“相关附件资料”包括法人证书和营业执照的复印件,若涉及合作项目,应提交双方合作或转让协议等。
“所在省(市、自治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可不填写,申报材料报送农业部时,抄送实验研究所在省(市、自治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5.申请中间试验的,申请表按表2填写。
申报书中“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案”和“相关附件资料”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附录I、II、III要求逐条填写。
“所在省(市、自治区)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可不填写,申报材料报送农业部时,抄送中间试验所在省(市、自治区)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6.申请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申请表按表2填写;申报书中“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案”和“相关附件资料”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附录I、II、III要求逐条填写。
对于已批准过的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在试验结束后,若同一转基因生物在原批准地点以相同规模重复试验,在申报时“安全性评价”部分可省略。
7.申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申请表按表3填写;申报书中“安全性评价”和“相关附件资料”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附录I、II、III要求逐条填写,“试验方案”不用填写。
8.申报书应当用中文填写,一式十份,一律使用A4纸,正文用小四宋体打印,标准字间距和单倍行距,并提供光盘。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报书,不予受理。
9.申请者可以注明哪些资料需要保密并说明理由。
10.受理时间:每年3次,截止日期分别为3月1日、7月1日和11月1日。
11.受理单位: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室科教窗口。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1号。
邮政编码:100125。
收款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开户行:中信银行北京朝阳支行;帐号:7111110189800000419。
目录
一、申请表 (1)
二、项目内容摘要 (3)
三、工作目的和意义 (5)
四、国内外研究的相关背景材料 (6)
五、安全性评价 (7)
六、相关附件资料 (35)
七、本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小组审查意见 (71)
八、本单位审查意见 (72)
相关技术报告目录(技术报告为商业保密材料)
附件1:转基因大豆A2704-12环境安全检测报告(南京农业大学)
附件2:转基因大豆A2704-12大鼠90天喂养试验报告(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
附件3:pa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描述
附件4:PAT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描述
附件5:pB2/35SAcK载体描述
附件6:大豆A2704-12中插入pat和bla基因拷贝数的分子检测
附件7:大豆A2704-12中bla基因的表达分析
附件8:PAT蛋白在转基因大豆A2704-12的根、茎和叶中的含量
附件9:转基因大豆A2704-12遗传稳定性的分子学证据
附件10:大豆转化事件A2704-12定性PCR检测方法
附件11:大豆A2704-12农艺学特性(2002年)
附件12:耐受草铵膦大豆A2704-12的农艺学特性(2006年)
附件13:PAT /pat蛋白与已知毒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检索
附件14:PAT /pat蛋白与已知过敏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检索
附件15:大肠杆菌表达的PAT蛋白与大豆A2704-12表达的PAT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实质等同分析
附件16:PAT蛋白对小鼠急性口服毒性试验
附件17:耐除草剂草铵膦大豆A2704-12的营养成分分析
附件18:PAT/pat蛋白在体外模拟胃液中的消化研究
附件19:PAT/pat蛋白热稳定性研究
商业保密资料声明
本申报书《转pat基因抗除草剂草铵膦大豆A2704-12安全证书(进口)申请》为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申请资料,包含了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并拥有的商业保密资料。
这些保密资料除了提供产品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的信息外,还包含了最基本的产品分子特征信息和关键的遗传序列信息。
此外,保密商业资料还包括为获得抗除草剂草铵膦大豆A2704-12产品商业化批准而开展的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思路。
这些技术和数据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获得的,目前,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只向各国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这些保密商业资料,用于法规安全评价和审批。
商业保密信息应受到保护以免泄漏,一旦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的竞争对手获得这些资料,他们将会以很少人力物力投入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类似的相应产品,会对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在同行业的竞争中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的有关规定以及本申请书的填写说明,要求对本申请书中的商业保密资料进行保密。
一、申请表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申请表
注:1.申请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研究的,“受体生物品种(品系)名称、目的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载体、标记基因、报告基因、调控序列、转基因生物品系(株系)”栏目不用填写。
2.如果“标记基因”或“报告基因”已删除,应在表中标注。
3.申请人指所申请项目的安全监管具体负责人。
二、项目内容摘要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已经开发出抗除草剂有效成分草铵膦(商品名为Basta®,Buster®,Finale®,Ignite®,Liberty®和Rely®)的大豆品种。
用于种植的种子的商品名为LibertyLink®大豆(LL 大豆)。
LL大豆是在研究得十分清楚的转基因大豆A2704-12基础上开发的,其OCED的唯一标识码为ACS-GMØØ5-3。
转基因大豆A2704-12中插入了pat基因。
转基因的植株产生膦丝菌素乙酰基转移酶(PA T)。
PA T蛋白的表达使植物对除草剂有效成分草铵膦具有抗性。
就PA T 蛋白而言,没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对转基因大豆A2704-12的安全性评价包括如下几点:
1. 应用基因枪方法,将两个拷贝的pat基因表达盒导入到了大豆栽培品种A2704的一个基因组位点中。
这2个拷贝的pat基因以首尾相连的方向插入到受体大豆基因组中。
pat编码序列受35S启动子的调节。
2. pat基因盒包括一个来自绿棕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的pat 基因,绿棕褐链霉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微生物,已知不是人类、动植物的致病菌。
3. pat基因编码特异性酶——膦丝菌素乙酰基转移酶(PA T),该酶特异性催化草铵膦乙酰化,从而对该除草剂产生抗性。
4. 通过Southern印迹杂交、PCR分析和DNA测序鉴定插入序列,从而验证了pat基因的插入。
对插入的DNA全序列及其侧翼DNA序列均进行了测序。
插入的DNA序列由2个拷贝的35S 启动子序列、pat基因、35S终止子序列组成,它们由来自转化质粒﹑Pvu I酶切的反向片段连接。
5. 由孟德尔遗传分析可知,插入的pat基因以单一显性遗传。
通过Southern 印迹杂交分析和连续杂交分析证明了基因插入的稳定性。
6. 35S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控制大豆A2704-12中pat基因的表达。
35S启动子驱动高水平的组成型表达。
A2704-12大豆植株叶片中PA T蛋白含量的上限大约是1
7.6 µg/g鲜重。
根中PA T蛋白含量的上限大约是3.69 µg/g鲜重。
7. 与常规对照品种A2704大豆的平行比较表明,两种作物的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
通过比较与作物品质和形态相关的参数,证实了两者的近似性,此外,转基因大豆A2704-12已经通过常规的植物育种方法与其他大豆品系杂交,没有观察到它们的农艺性状参数超出农业生产中大豆植物的常规数值范围。
8. 证明了由转基因大豆A2704-12加工的食品与其非转基因对照加工的食品的实质等同性。
分析的样品取自美国和加拿大多个地区的多个田间试验点。
将转基因大豆A2704-12及其受体品系A2704大豆应用同样的常规农业耕作措施进行种植,只是一半的转基因的大豆A2704-12植株喷施了Liberty®除草剂(活性成分为草铵膦)。
比较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证实了两者等同。
与对应的常规大豆品种A2704相比,转基因大豆A2704-12中已知的大豆抗营养因子(水苏糖、棉子糖、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没有显著差异,只是转基
因大豆A2704-12中植物凝集素含量偏低。
转基因大豆A2704-12和常规大豆A2704中植物凝集素的含量比文献报道的范围低得多。
未观察到潜在的抗营养效应或毒理学问题。
9. 对PA T蛋白性质进行的检测没有发现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食品和饲料中存在的PA T蛋白不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对该酶的性质研究深入,PA T蛋白表现出对除草剂草铵膦具有高度的底物特异性。
该蛋白在模拟胃液中快速降解。
PA T蛋白与已知的过敏原和毒素不具有序列同源性,且在消化环境中不稳定。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给雌性和雄性小鼠饲喂纯化的PA T蛋白,经过14天后,未观察到与处理相关的负面影响。
10. 未发现与新蛋白(PA T蛋白)或者人类膳食中的大豆已知的作用相关的安全问题。
转pat基因抗除草剂草铵膦大豆A2704-12于1996年获得了USDA的批准,1998年获得了FDA的批准。
转基因大豆A2704-12已经获得批准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
三、工作目的和意义
通过转入抗除草剂基因,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豆品种,它对PPT (phosphinothrin)除草剂草铵膦具有抗性。
这一成果是通过分离绿棕褐链酶菌(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中的pat基因而取得的。
pat基因产物是草铵膦乙酰基转移酶(PAT=phospinothrin acetyl-transferase),它是一种使PPT乙酰化的修饰酶。
通过对除草剂活性成分草铵膦的游离铵基进行乙酰化,PAT酶阻止生物体的自体中毒,并且对高剂量的PPT、双丙铵磷或草铵膦具有完全抗性。
pat基因是绿棕褐链酶菌(S. viridochromogenes)Tü494菌株分离出来的天然pat基因经合成转化而成,其核苷酸序列被修饰成可为植物提供适宜密码子的序列,但PAT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
PAT蛋白是一个同源二聚体,具有高度的PPT单一酶化作用。
该酶对热和酸都不稳定,在模拟胃液的模拟消化试验中,酶活在几秒钟内降低,同时蛋白迅速而完全地分解。
PAT酶在抗草铵膦的大豆转化植株A2704-12中表达,使大豆对除草剂具有高度抗性,并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事活动具有积极影响:1)提供了广谱、萌后杂草控制系统;2)为放弃萌前除草剂及减少在田间残留活性化合物提供了机会; 3)提供了一种新的除草作用模式,能够改善豆田中杂草抗药性的管理;4)提供使用环境安全的天然除草剂的机会;5)鼓励根据需要使用除草剂;6)减少耕作;7)使除草剂有效成分的总施用量比现在减少。
农民将会在美国种植由A2704-12衍生的大豆品种。
在生产地收获的农产品或种子将会用于种子的衍生,或者在国内加工或者作为加工原材料出口。
大豆种子、豆油、豆粕以及许多其他的副产品都是大豆主要的产品,分别用作人类的食品和动物饲料。
鉴于国际间贸易,可以预料在中国也会使用大豆A2704-12加工成的食品和饲料产品。
四、国内外研究的相关背景材料
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转基因作物。
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种植面积增长60倍,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6年的1.02亿公顷,2006年全球22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
其中,转基因大豆面积达到586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7%。
2006年转基因大豆在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八个国家种植。
转pat基因大豆A2704-12能提供对除草剂草铵膦的抗性。
目前,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继美国之后,中国是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领先地位。
在转基因抗除草剂研究方面也有较大进展。
已经报导的有抗除草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烟草、油菜等作物的研究结果,有的作物已经实现了抗除草剂基因在受体内的转化。
但是作为世界大豆第四大主产国,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尚在起步阶段。
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方法对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行了探索。
抗除草剂方面已经报道的有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合作, 获得的转基因抗阿特拉津大豆等,但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仍属于空白。
从1996年起,在美国和加拿大都进行了抗草铵膦大豆A2704-12的田间试验。
评估了该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稳定性及对草铵膦的抗性。
田间试验证实A2704-12获得对草铵膦的抗性,而且其农艺特性与常规大豆相似。
1998年美国批准了A2704-12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食品和饲料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之后,加拿大、南非、阿根廷、墨西哥、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也相继批准了A2704-12转基因大豆。
在欧洲及新加坡也都相继递交申请。
五、安全性评价
1 受体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1.1 受体植物的背景资料:
1.1.1 学名、俗名和其他名称;
拉丁名:Glycine max(L.)Merr
学名:大豆
俗名:黄豆,毛豆,黄大豆
1.1.2 分类学地位;
豆科,大豆属,大豆
1.1.3 试验用受体植物品种(或品系)名称;
试验用受体大豆品种为A2704,与其它品种相比,具良好的农艺性状。
1.1.4 是野生种还是栽培种;
受体植物A2704是一种栽培品种。
1.1.5 原产地及引进时间;
大豆种质起源地和原始驯化地是在中国的中部地区。
这种驯化一直进行了许多个世纪,鼎盛时期是在公元前约1700到1100年的商代。
在这个强大的帝国统治时期,大豆仅仅存在于中国。
随着中国王朝开始衰落,贸易不断增加,一些移民就把大豆种子从中国带到了东南亚和南亚中部地区。
这些地区成为了大豆的第二种质中心。
这些事情发生在公元十五到十六世纪的开始。
大豆1765年引进美国,美国现已成为主要生产国。
1.1.6 用途;
大豆在3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主要生产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
上述国家大豆生产占全球大豆生产的90%。
中国和印度生产的大豆主要用于国内消费,而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生产的大豆(包括豆粕和豆油)相当大的部分出口到世界各地。
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榨油、动物饲料,也有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
1.1.7 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
大豆种子富含蛋白质(40%左右)和脂肪(18%左右)。
其蛋白质含量比禾谷类作物小麦、稻米、玉米高2-3倍,比肉类、蛋类和奶类的含量也高。
而且蛋白质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00 g中含有2293 mg与462 mg。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其含油量为18-20%。
油的质量好,含不饱和脂肪酸高,如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0.5%,亚油
酸占32.2%,亚麻油酸占10.6%。
大豆籽粒中矿物元素含量也比其他作物高,维生素含量也丰富。
干物质含蛋白质12 g、脂肪4.08 g、无氮浸出物54.3 g、纤维素25.4 g,灰分8.5 g。
所以是家畜的好饲料;嫩植株可作青饲、青贮,也可作绿肥。
大豆除供作粮食、油料用外,又可制成多种营养丰富的副食品,产品众多。
豆饼是牲畜和家禽的精饲料,蛋白质消化率高,易被牲畜吸收利用。
豆饼还是高效肥料,特别对改善烟叶、瓜果、花卉等品质有明显效果。
是制作油漆、印刷、油墨、甘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塑料、胶合剂、胶卷、脂肪酸、卵磷脂等工业原料。
总之,大豆用途广泛,特别是大豆蛋白制成人造肉、人造奶等各种食品在世界蛋白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目前已可用多种方法去除豆腥味,大豆蛋白食品将更广泛地为人们所利用。
大豆中普遍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能阻碍动物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作用,并使胰脏膨大,会降低大豆的营养价值,影响饲喂。
大豆经高温蒸煮10 min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作用。
此外,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
大豆收获后,根叶等残留在土壤中,可缓和地力的消耗。
因此,大豆是其他作物的良好前作,在轮作中占用重要地位。
1.1.8 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是否发生过不利影响;
大豆作为一种安全的作物和食物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栽培大豆种子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休眠特性,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来年的耕作中再生,大豆庄稼具有杂草不多的特性。
在生态系统中,大豆不会同其它栽培作物的主要生物群落发生激烈的竞争。
1.1.9 从历史上看,受体植物演变成有害植物(如杂草等)的可能性;
大豆是一种栽培作物,不具有竞争性和入侵性。
它具有长期使用的历史记录,但是没有迹象表明会演变成有害植物。
1.1.10 是否有长期安全应用的记录。
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大豆一直被作为食物应用。
它在作物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是蛋白浓缩物和植物油的重要来源。
1.2 受体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2.1 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
大豆是一年生作物,只能通过种子繁殖。
1.2.2 对人及其他生物是否有毒,如有毒,应说明毒性存在的部位及
其毒性的性质;
大豆被人们广泛种植,它作为食品和饲料有着安全食用的历史,对人类、家畜和野生动植物没有毒害作用。
大豆是一种栽培作物,不具有竞争性和入侵性,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环境中是一成不变的。
大豆种子没有休眠特性,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每年通过栽培生长。
在生态系统中,大豆不会同其它栽培作物的主要
生物群落发生激烈的竞争,也没有迹象表明大豆会演变成有害植物。
目前还未发现大豆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
只是未加工的大豆及其制品中普遍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阻碍人或动物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降低大豆的营养价值,并能引起胰脏膨大等消化性疾病,但经过高温蒸煮10 min即可被破坏,大大降低其活性,从而使大豆可以被人类食用或动物饲用。
大豆具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尽管事实表明未加工的大豆和它们的产品确实有几种抗营养因子。
a)蛋白酶抑制剂:已知在大豆种子中存在两类蛋白酶抑制剂。
它们是Kunitz
抑制剂和Bowman-Birk抑制剂。
它们都有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并且
Bowman-Birk抑制剂还具有抑制胰凝乳蛋白酶的作用。
当豆粕被烘焙进
行进一步的加工时,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会被破坏。
b)外源凝集素:外源凝集素结合到组成分子的碳水化合物上,未加工的大
豆中的外源凝集素能够抑制动物的生长并导致死亡,对人类可能也有同
样的作用。
在一项研究中,对大豆豆粕进行脱脂、烘焙后,与未加工
的大豆相比,外源凝集素水平下降了大约100倍。
c)植物雌激素:大豆本身含有许多异黄酮化合物,据报道它具有哺乳动物
体内多种生物化学活性,包括雌激素活性和和低胆甾醇血活性。
这些化
合物可能对用含有大量豆粕的食物喂养的动物的生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异黄酮类物质并不象人们普遍接受的那样认为是抗营养因子,因为
也有报道认为它们具有抗癌作用。
d)水苏糖和棉子糖: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水苏糖和棉子糖被认为是抗营
养因子,因为消化这些化合物产生气体并导致肠胃不适。
这些化合物存
在于脱脂的烘焙的豆粕和未加工的大豆中。
e)肌醇六磷酸:肌醇六磷酸已经发现存在于大豆种子中。
这种化合物能够
螯合矿物质营养,包括钙、镁、钾、铁、锌,使得这些矿物质元素难以
转化成为营养物。
因为它具有限制获得矿物质营养的作用,肌醇六磷酸
被认为是一种抗营养因子。
1.2.3 是否有致敏原,如有,应说明致敏原存在的部位及其致敏的特
性;
据报道,大豆中盐类抽提物中含有几种抗原蛋白,这些蛋白能通过注射刺激兔子的全身免疫系统或是取食后对豚鼠、小牛、猪和人致敏。
能够引起过敏症状的大豆蛋白存在于敏感人群通常所吃的食物中,能够引起人们胃肠道的不适反应。
1.2.4 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如为有性繁殖,是自花授
粉还是异花授粉或常异花授粉;是虫媒传粉还是风媒传粉;
栽培大豆是高度自花授粉的品种,仅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完全花包括三个雄蕊和雌蕊依附于叶轴的总状花序上。
花冠包括翼瓣、旗瓣和两个龙骨瓣。
二强雄蕊。
雌雄器官排列在同一花序上,其授粉在花全部开放前的24小时之内,从而使大豆异交率在0.5-1.0%之间,大豆天然的异花授粉需要昆虫传粉。
1.2.5 在自然条件下与同种或近缘种的异交率;
自然条件下发生杂交的比例小于1.0%,大豆仅能和其他的大豆属soja亚属发生杂交。
试图将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具有高度种间杂交不亲和性。
进口的转基因原料仅仅被用于加工产品,使得异交的机会非常小。
1.2.6 育性(可育还是不育,育性高低,如果不育,应说明属何种不
育类型);
受体植物完全可育,请见上文1.2.4。
1.2.7 全生育期;
种植后大豆的成熟期在80到200天,主要取决于作物品种、生长时的天气和生长地。
在主产区,种植后的成熟期在90到150天。
1.2.8 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的能力,包括越冬性、越夏性及抗逆性等。
一年生的大豆适于生长在赤道地带到温带的农业生产区。
当空气中的温度在25℃到30℃之间时,大豆生长最迅速。
当大豆棚内的温度接近40℃时,光合作用显著减弱。
大豆在生长期,对霜冻非常敏感,对过度干旱和过量雨水敏感。
大豆种子具有高萌发力和高活力的时期很短,在商业生产中,每年均需要繁种。
其种子外壳相对较薄,对胚根免受机械压力损伤的保护能力弱。
当土壤温度超过42℃,大豆种子发芽困难。
大豆对营养缺乏很敏感。
因此,其抗逆性较弱。
1.3 受体植物的生态环境:
1.3.1 在国内的地理分布和自然生境;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大豆最早的国家,是大豆的起源地。
英语的soybean,俄语的coR。
法语的soya等都是“菽”的译音。
学者中认为其起源于华北东半部(稻田,1933)、起源于华南(王金陵,1958)、多中心起源(吕世霖,1978)、起源于华北东半部(Hymowitz,1970)、起源于两河源头(李璠,1980)、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王书恩,1985)的观点都有,也有长江流域以南起源说(王金陵,1947)。
李福山(1987)通过总结前人的资料,根据考古发掘、古代文献记载、野生大豆的分布及实地考察等证据,认为栽培大豆可能是公元前11世纪左右首先出现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到东北的中南部地区。
盖均益(2000)通过分析野生和栽培大豆的形态性状、等位酶性状和细胞器RFLP性状的变异,认为南方原始野生大豆是各地栽培大豆的共同祖先。
现今其他国家栽培的大豆,大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去的。
约2500年前,朝鲜首先从中国引种大豆,随后日本从我国中部和朝鲜引入大豆。
中国大豆向南传至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等国。
大豆在欧洲的出现较迟,1740年在法国巴黎种植,1790年在英国试种。
美国在19世纪才开始引种,1882年作为饲料种植;而南美国家引种栽培才只有80余年的历史。
20世纪大豆传入非洲。
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大豆。
大豆在我国的分布极广,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山东半岛,西达新建伊犁盆地,按地理、气候、栽培制度和品种类型分全国大豆为三个大区和十个亚区:(1)东北大豆区(2)黄淮海夏大豆区(3)南方大豆区。
共分五个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