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塑造与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塑造与传播
作者:蔡依灵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22期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强,如何在全球文化冲突和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浪潮中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是新闻业界当前应当思考的课题。中国文化包含诸多素材,如中国文学、中国电影、中国武术文化、国学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内容的文化元素要想实现跨地域传播,需要找寻到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契合点,要以和而不同作为中国文化跨境传播的文化诉求,重新塑造中国文化形象。
【关键词】中国文化;跨地域传播
在世界跨文化语境之下,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文化中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几百年来的文化内容反映了中国的沧桑巨变,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东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对外传播需要更为多元化,才能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建构起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以实现有规模、有内涵、有秩序、有审美、有情怀、有志趣的文化强国目标。
一、中国文化跨语境传播的现状及局限性
中国文化的跨语境传播是有计划、有意识的,它主要通过多语种的文化对外传播活动、文化艺术团体的互访交流等形式,建构出较为真实的中国文化形象,诸如《中国文学》、《人民画报》、《北京周报》等,它们对外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使异域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跨文化语境的传播形式也日渐丰富,除了大量对外译介文学之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弘扬中国文化,例如承办奧运、世博会、创办孔子学院等,继《中国国家形象》之后又推出了另一部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并在纽约时报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然而,中国的跨文化语境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差别迥异的外国受众,中国跨文化传播也遭遇过滑铁卢,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文化传播的理念与国际化的差距较大
中国在既往的文化传播概念中,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四大发明、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上,并没有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展示于世,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播观念缺乏创新意识,使外国受众对于中国的印象还定格在贫穷、动荡、思想保守老套的时代,不利于外国受众对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播亦可以用现代化的语言去呈现,当代新儒家、著名学者霍韬晦教授提出性情文化一词,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仁。文化理念的传播若缺乏创新,则难以契合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需要。
2.跨文化传播中政治性和文化性处理不当出现的问题
在既有的中国跨文化传播中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了官方政治语言和立场,对文化的艺术性处理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3.跨文化传播体系还不够健全
在中国跨文化传播中,书刊出口和传播的相关机构不够健全,对于西方出版商业规则也不够熟悉和了解,在中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到西方出版业界编辑的想法,也没有全面把握外国读者对中国译介的文学作品的反应和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跨语境传播,除此之外,所畅销的书籍几乎都是言情小说、鸡汤类,具有文化深度的作品不多。如何让一些思想类的书籍贴近当代读者的市场,应该是当今学者努力的方向。
4.文化翻译力量不够强劲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对外翻译队伍是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由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专业程度要求很高,因而对于翻译人员的要求也较高,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对外翻译人才,一些翻译人才的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拓展,降低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
二、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塑造
1.增强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折扣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传播需要成功的译者,而一个成功的译者不仅需要熟知中西两种语言,他还要熟悉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跨文化传播的译者要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规避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尽量避免由于中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文化价值折扣,同时还要注重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差异性,要选取与外国受众心理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传播方式,熟练地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使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最大化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例如,中国著名作家白先勇在熟悉中西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将中国戏曲文学经典《牡丹亭》改编为现代的、跨年代的昆曲《牡丹亭》,大大减少了文化折扣,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魅力和价值,使外国受众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的戏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予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以极高的赞誉,并给予昆曲美学最高礼敬。
2.推进中国本土文化的自我传播与他者文化传播的相融
在中国文化跨语境传播领域,本土文化的自我传播与他者传播缺乏沟通,甚至存在对峙状态,中国本土文化的自我传播局限于社会主流话语系统中,鉴于此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将中国
文化的对外传播进行完整建构,要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形成一种文化传播的完整生态链,用平等的态度、开放的心理,实现中国本土文化传播与他者文化传播良好的互融,并在互融的前提下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还必须面对文化认同与文化改写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并观照自身对本土文化进行适度的文化改写,理性地对自己的文化语境进行改造,如霍韬晦教授所提出的性情文化概念,实则无别于王阳明所提倡的良知、孟子的性善,以及孔子所说的仁,万法不离其宗,这些名称在本质上都展现了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核心内涵,只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无阻于文化的代代相传。霍先生的性情教育成功地在中国内地、香港甚至海外华人世界,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办了几所以性情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国际学校,并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海外人士的支持,这就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良好示范。
3.促进大众媒介与小众话语的渗透与融合
在中国文化跨语境传播领域,目前主要依靠的还是社会主流话语体系,缺少外国民间的渗透和影响,这种主流话语体系过于单调,难免会使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陷入边缘化状态,因此我们要注重大众媒介与小众话语的渗透与融合,要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多元化。在文学方面,可以多关注小众文学,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书刊、影视等传播途径,促进中国文学和影视的联姻,其探索和尝试者有美国的葛浩文、中国的张艺谋等人,他们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剧本,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莫言、刘恒、苏童、余华等的文学作品传播。在电影方面,跨文化传播领域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策略,以实现其传播功效:
(1)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
中国电影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过于狭隘的民族视野会妨碍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而要找寻到中国电影中国际化的文化契合点,要把握本土性,挖掘可以为国外所理解的文化资本,包括肤色、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民俗仪式、价值观等,要表达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如文化反思及人文关怀、对人性张扬的赞美、亲情等。在电影文化传播的策略运用中,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周星驰的《功夫》等,都运用了这种双重编码的文化传播策略,以中西合璧式的影像征服了世界。这些影片自觉运用了文化跨语境传播的策略,如李安运用大量的电脑数码技术,表达出摩擦与再融合的文化主题,寻找到了文化和市场的契合点;张艺谋找寻到中国特色的武侠片是跨文化传播的契合点,融入独具中国特色的武侠文化内核,并掺入国际化的天下、和平的思想元素,颇受国外受众的欢迎;周星驰的《功夫》加入了日本漫画风格的流行元素,具有卡通文化的传播效果,这是在东方文化电影中巧妙地编入国际性符码,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跨语境传播。
(2)和而不同的文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