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四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促进经济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

在这个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要创新华文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加强对华文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华文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教育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并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教育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

要加强对海外华文教育机构的指导和管理,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要创新华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语言文化特点,设计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可以引入项目化学习、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语,提高汉语的运用能力。

要创新华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华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用汉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理解中国文化。

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第四,要创新华文教育的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的结果,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仅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水平。

也要注重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

要创新华文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加强与当地教育机构和华文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华文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对策,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华文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对策,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汉语,增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浅谈新时代华文教育文化教学的新思路

浅谈新时代华文教育文化教学的新思路

浅谈新时代华文教育文化教学的新思路1. 引言1.1 新时代背景下的华文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华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和文化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华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的华文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华文教育文化教学,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促进华文教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倡导跨学科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引入多元文化元素、推广数字化教育手段以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为新时代华文教育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2000字】1.2 新思路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华文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需求和挑战。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思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入新思路,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新思路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的包容性和普及性。

积极探索新时代下的华文教育文化教学新思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华文教育文化的发展,为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提倡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提倡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是新时代华文教育文化教学的重要一环。

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华文教育中,可以通过将语文与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的内涵;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入现代科技、艺术等元素,让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联系,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探索和创造力。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合作倡议,旨在推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在这一背景下,华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创新华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提高其国际化水平,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华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此,需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师资水平,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

具体措施包括:招揽有华文教育经验的教师,培养专业的华文教育师资,加强对华文教育的教学、研究和评估。

二、推广网络化的教育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教育将成为华文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网络化的教育不仅能够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加快教育创新和国际化进程。

因此,需要将网络化的教育纳入华文教育的发展规划中,积极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开展网络化的教学和学习。

三、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性合作框架,为华文教育走向全球提供了重要机遇。

因此,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及华侨华人社团等的国际合作,促进华文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国际化的教育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四、加强華文教育國際考試华文教育国际考试是衡量学习华文程度的标准之一。

未來將在華文教育的国际化和走向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華文教育考試體系建設,擴大華文教育考試的覆蓋面,增強華文教育認證的力度,提高華文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五、加強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是現代華文教育的重要支撐。

需要加強對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增強華文教育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具體應用包括:建立華文教育大數據系統,利用互聯網和網絡技術,開展華文教育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六、加強文化自信和推廣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因此需要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和推廣。

浅析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新进展

浅析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新进展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逐步深入,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下一个重点目标。

以住三届的国共论坛,都把经贸做为唯一重点,到了今年七月召开的国共论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它反映的是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一经过30年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的融合已是十分的广泛和深入,也得到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

然而,长期以来,两岸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直接而且必然地带来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差距的缩小。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固然有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在多年来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操弄下,“台独”文化大兴其道,两岸同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下形成的种种疏离、矛盾、对立、敌意。

二在历史上的中国,文化认同几乎就等同于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延绵至今。

因此,海峡两岸的交化交流、合作与整合,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可以深化两岸同胞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逐步建构起共同的新中华文化,形成两岸新的共同的文化认同。

如果两岸只有经贸交流没有文化交流,或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跟不上经贸交流的步伐,两岸关系也将出现崎形的发展。

正是由于文化交流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因此祖国大陆历来十分重视。

1995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促进当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中明确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中更进一步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主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当前深化两岸教育合作交流取得哪些新进展?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还受聘到大陆高校长期任教。

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播研究

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播研究

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播研究海外华文教育是指在海外地区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帮助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海外华文教育的中华文化传播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且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中华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1.中文学习困难海外华文教育中,学习中文仍然是一大难题。

中文包括汉字、发音、语法等,而这些知识点相对其他语言来说更加复杂。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很多人认为中文是非常难学的一种语言。

这难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因为学生只能在学习中文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2.文化认知难当外国人学中文时,他们同时也会尝试了解中华文化,但是这个过程会受到很多障碍,包括文化的差异和难以理解的文化概念等。

因此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不能更好地接受中华文化。

3.固化文化形象在传播中华文化时,有一些人可能会遗传或固化旧的文化形象。

它们有可能是带有偏见或错误的形象,会导致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的障碍。

建立正确的、真实的和完整的文化形象对中华文化的推广至关重要。

二、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播研究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呢?这可能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1.发掘中华文化的特点海外华文教育的中华文化传播不应限于传播形而上的文化形象,而应更重视弘扬和宣传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应讲解中文学习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更突出中华人民文化的具体特点。

当中华文化的不同构成元素被准确定位后,应引导学生通观其整体形式。

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2.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可行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加速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已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但目前的中华文化传播存在一些困难。

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需要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加强文化合作可行性。

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华文教育也应相应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以使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

厦门大学成立新侨研究院引领“四跨”协同创新

厦门大学成立新侨研究院引领“四跨”协同创新
2 0 1 3年 第 3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外华文教育
0VE RS EA S CHI NE S E E DUC A 【 ON
No . 3 2 0 1 3 Ge n e r a l S e i f a 1 N o . 6 8
( 总第 6 8期 )
厦门大学成立新侨研究院 引领“ 四跨 ” 协 同创新
新侨侨情的翔实可靠数据和决策咨询。开展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 的专题理论研究 、 新华侨华人与两岸关 系和平
影响 、 新华侨华人与所在区域 国别关系研究 、 新华侨华人 与祖 ( 籍) 国和侨乡关系研究 、 新华侨华人及华裔新生代 的民 族文化认 同研究、 新华侨华人在推动 中外人交 流和发 展中外关 系中之作用研究 , 留学生出国、 归 国现状和发展趋势、 留学中国的华人学生研究、 新华侨华人 回归仓 0 业 问题研究 、 新华侨华人的侨务政策措施研究等。后者将搭建包括新
工作主要 内容包括 , 着手开展新侨侨情的调查研究 , 建 立新 侨侨情数据库、 新侨人才资源库和新侨侨 团机构库 , 设立

个新侨研究专业 网站 , 每年推 出” 新华侨华人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 出版《 新侨研究》 专刊 , 为中国侨务部门提供有关 发展的研究都是其 主要研究 内容。其中 , 前 者主要涵盖新华侨华人群体构成与分布研究 、 新移 民对华侨华人社会的
侨在内广大华侨华人与两岸 同胞在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 此外 , 郑通 涛说 , 新侨研究院同时还将服务于新侨 的教育 , 包括学历 与非学历 的教 育、 来华留学与远程 教育 。他 披露说 , 该院面 向东南亚新侨开展华文远程本科学历教育 的方案 , 最近 已获国侨办批 准, 首批将招收 2 0 0名学员。新 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目前正与该院探讨合作开展网络远程学历教育的相关事宜 , 将面 向新加坡三 、 四十万各类新侨人

华文教育和涉侨文化交流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华文教育和涉侨文化交流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华文教育和涉侨文化交流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1.涉侨文化交流缺乏长期、深度交流和合作机制。

Lack of long-term and in-depth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2.华文教育面临着师资短缺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teaching staff and inadequate teaching resources.3.侨胞对文化传承态度不明确,传统价值观渐行渐远。

Overseas Chinese have unclear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raditional values are gradually drifting away.4.学校华文教育课程设置和质量参差不齐。

The setting and qu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urses in schools are uneven.5.文化交流缺乏创新发展理念和方法。

There is a lack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cultural exchange.6.需要加强华文教育和侨文化交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There is a need to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investment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7.推动建立更多的华文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华文教育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构想与实现途径

华文教育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构想与实现途径

【 实践・ - 开究】 文 育 科 作 学 式 想 实 途 华 教本 合 办模 构 与 现径
国政 府之 间的交流 合作 ;第 二 ,中外合作 办学促进
方学 校华 文教育专 业学 生的实 习开辟 了新 途径 。 目 前 大部分毕 业实 习都是学 生 回到本 国 自行 安排 ,缺
为基 本 内涵 ,同时 与心理学 、中国语 言文学 、文 化 学等 学科相 融通 。本专 业 的特色 是 :面 向海外 培养 华文 教育 师资 和教育 、教学 管理 人员 ;要求 学生 掌
随着 中外合 作办学 的快 速发展 ,我 国正在 逐步 完善 和规 范对外合 作办学 的管理 。 19 年至今 出台 95 了一 系列 的行政 法规 和规范性 文件 。根据 《 等学 高 校境外办 学暂行 管理办 法》规 定 ,高等学 校境外 办 学 ,是指 高等学 校独立 或者 与境外 具有法 人资格 并 且 为所在 国家 ( 区)政 府认 可 的教 育机构 及其他 地 社 会组织 合作 ,在 境外举 办 以境 外公 民为 主要招 生 对 象 的教 育机构或 者采用 其他 形式 开展教 育教学 活
机构 和项 目几 乎覆 盖 了我 国所有 的省 、 自治 区和直 辖市 。( 张星谕,王辛枫, 05 20)
华文教育本科合作是指 中外院校合作开展 的以华 人 、华侨子女和非华人青 少年 为教育对象 ,以培养所 在 国华文教育师资为教育 目标 ,隶属于所在 国本科学 历教育体系的第二 语言文化教育活动。 华 文教 育本 科 专业 是 教 育学 属 下 的一 门学 科 , 它 以汉语 言及 中华文 化知识 为基 础 ,以传统 教育 学
我国在 中外合作办学方面 已取 得显著 的成效。主 要有 引进境外 的优 质教育资源 ,促进 教育体制创新 , 加快我国教育 的国际化 ,培养 国际化人才 ;与境 外的

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兼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兼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兼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摘要:两岸出版界要积极推动出版交流与合作,共同投入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两岸出版交流基•石的扎扎实实的工作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认知基础和文化根基。

近几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成为中国大陆走向成功、走向未来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中国大陆经济成功发展,确保了中国大陆与世界和谐共生,密切了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两岸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海峡两岸70年的割裂局 面是令人痛心的,这是历史造成的巨大不幸。

但是海峡两岸 开启交流30年来,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始终走在各种交流 与合作的前列,而且越来越紧密。

两岸出版界的共识是引导 出版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动力,这个共识就是: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两岸出版交流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创造形成的 文明形态,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 始终保持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

在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有过高歌猛进的时期,也有过低回曲折的时期。

当前,中华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必将推动世 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作为一个出版人,笔者 深深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良好发展时期。

这就给海峡两岸的出版界提供了大有作为的 出版机遇,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和见证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出版大发展的美好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中国大陆经济的成功发展最近40多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成长超越了人们 的预期,中国大陆经济从整体上已经开始进人中等发达国家 阶段。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 了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中国大陆得益于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奋斗精神,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有效地参与 全球化进程,没有在这个进程中被边缘化,而是越来越进入 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

华文教育研究的论域、进路与展望

华文教育研究的论域、进路与展望

华文教育研究的论域、进路与展望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华文教育研究的论域 (3)1. 华文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4)1.1 华文教育的定义 (5)1.2 华文教育的特点 (6)2. 华文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8)2.1 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 (9)2.2 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10)3. 华文教育的学科基础与知识体系 (11)3.1 华文教育的学科基础 (12)3.2 华文教育的知识体系 (14)三、华文教育研究的进路 (15)1. 理论探讨 (16)1.1 理论基础的研究 (17)1.2 理论框架的构建 (18)2. 实践探索 (20)2.1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21)2.2 教材与课程的建设 (23)3. 比较研究 (24)3.1 与其他教育的比较研究 (25)3.2 不同地区华文教育的比较研究 (26)四、华文教育研究的展望 (28)1. 发展趋势 (30)1.1 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31)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32)2. 研究重点 (33)2.1 加强华文教育的应用性研究 (34)2.2 关注华文教育的质量问题 (36)五、结论与建议 (37)一、内容综述华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华文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政策等方面。

本文将对华文教育研究的论域、进路与展望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

华文教育研究的论域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语言学是华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主要关注华文的语言特点、结构和发展规律;教育学则关注华文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社会学和人类学则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华文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研究和比较教育学也逐渐成为华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分支。

在华文教育研究的进路方面,主要包括理论建构、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三个层次。

理论建构主要关注华文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则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验证理论假设和模型的有效性;实践探索则关注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如何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港澳华文教育发展研究

港澳华文教育发展研究

港澳华文教育发展研究香港、澳门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开展和扩大华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港澳华文教育的发展存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多语言之间关系复杂、华文教育推广战略缺失、教学语言过渡和简繁汉字更替等问题。

可通过增强港澳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加强华语教师的培训工作、规范学校教学语言、宣传和推广简化字、制定华文教育推广战略等手段,促进港澳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标签:香港;澳门;华文教育;问题;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汉语热”,华文教育得到了包括华侨华人以及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理解、接受及应用,为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一个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华文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

香港与澳门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

目前,香港的语言环境是“两文三语”,即书面语是中文和英文,而口语是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三者并行。

澳门的语言环境是“三文四语”,“三文”即指书面语是中文、英文、葡文,而“四语”指口语为粤语、葡语、英语和普通话。

由此,香港与澳门的语言多元化及混杂程度可见一斑,但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繁密,中文与普通话已经为大多数港澳居民所接受。

同时,为了应对生活和工作上的需要,港澳居民对于接受华文教育的愿望也愈来愈迫切,在港澳地区进一步开展和扩大华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有必要对港澳华文教育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二、香港澳门华文教育定位国内有许多学者都对华文教育问题进行过研究,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有学者将华文教育分为三种,国内、国外和国内对外华文教育。

国内华文教育是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到国内升学而办;国外华文教育是由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的;还有国内对外华文教育,像不少高校海外教育学院推行的华文远程教学、对外汉语教育等[3]。

张向前等认为,华文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华文教育与广义的华文教育。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协议》的生成与建构——基于对《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协议》的思考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协议》的生成与建构——基于对《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协议》的思考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greement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the Agre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s Cooperation"
作者: 张宝蓉[1];邹莎[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2]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集刊
页码: 64-7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两岸“文教协议”;“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内容框架
摘要:在两岸文化教育互动日趋热络的全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签署“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的呼声愈来愈高,但两岸当局对此态度却存在较大差异。

在当前形势下,两岸问有必
要“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推进该协议的签署。

两岸可先行签署《两岸高
等教育交流合作协议》,随后再逐步扩大到文化创意、学术交流、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
的协商谈判,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整体框架的形成。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带一路”视域下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作为中文教育的推动者和倡导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创新华文教育发展路径与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华文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大量的学生对华文学习兴趣浓厚。

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合作办学机构、派遣教师和教材的输出等方式,将中国的华文教育资源引入这些国家,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也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互联网、在线教育等,推动华文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我们应该加强语言交流与文化交流的结合。

语言学习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也是了解文化的窗口。

在华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和了解。

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华文的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我们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华文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华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需要大量合格的华文教师。

我们应该加强对华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华文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

第四,我们应该加强与各国教育部门和机构的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教育是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

我们应该与各国教育部门和机构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和探索华文教育的发展策略和路径。

可以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互访交流、联合研究等形式,促进相互学习和合作,共同推进华文教育的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华文教育的国际宣传和推广。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华文教育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我们应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举办比赛等方式,使华文教育更加亲民化、生动化和高效化,提升人们对华文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闽台共同文化市场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

闽台共同文化市场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

闽台共同文化市场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
林朝霞
【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24)2
【摘要】闽台文化市场的搭建有其文化、历史、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贸易逆差、合作面窄、配套不到位、市场调控力度不足等问题,两岸体制与机制差异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闽台应着力于体制协调与机制创新,为共同文化市场奠定基石.体制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倾听和遵从民意;机制创新则可以从两岸对话和地方协商两处着力,考虑社会环境要素,使机制吻合市场规律和民间立场,并兼顾产业间的和谐发展.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林朝霞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例[J], 杨学祥;张魁元;侯建军
2.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探析——《闽台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探索》读后[J], 吴能远
3.从闽台方言看闽台文化的共同内涵 [J], 曾金霖
4.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J], 沙红;;
5.创新教师学习共同体,助推城乡教师协同发展 [J], 张世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构思

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构思

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构思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需建立长效机制和规划实施步骤据中国台湾网3月10日北京消息,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是2013年两会台湾团和政协台联界别组关注的话题之一。

由此可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重要性。

建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环节。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要结合海峡两岸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有超前意识,充分把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找出两岸共性,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要发挥两岸优势,适应国际化需求。

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首先要明确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当中包括编写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渠道、协商重大问题、协调海峡两岸政策等。

其次,要研究如何通过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让海峡两岸高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并最终形成一套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由海峡两岸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对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吸纳各方意见,形成可行性报告和工作步骤,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

两岸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努力,尽早将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商讨议题提出,通过探讨和商议,一定能加快建立起对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并行之有效的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二、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初步设想(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师资交流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要培育出国际化音乐人才,需要有国际化经验的优秀音乐教育师资。

目前,台湾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学历普遍较高,其音乐与文化、科技产业的结合也比大陆早,有成功的案例,与国际接轨。

虽然大陆音乐教育师资的国际化比台湾地区低,但音乐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和开设音乐专业的院校远多于台湾,师资力量宏厚,拥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 通 涛 陈 荣岚 方 环 海
( 厦 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 同创新 中心 , 中国 厦 门 3 6 1 0 0 5 ; 厦 门大学海外教育学 院 , 中国 厦 门 3 6 1 1 0 2 )
中图分类号 : H1 9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2 2 1 — 9 0 5 6 ( 2 o 1 5 ) o 4 - 43 0 5 — 3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3 0
作者 简介 : 郑通涛, 男, 博士, 厦 门大学海外教 育学院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 研 究方向为汉语 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 、 社会 语言 学、 计
算语 言 学 o E mi l : t o n  ̄a o @x n l u . e d u . e n
机构团体的广泛合作交流 , 组建两岸与海外的合作团队。 吸纳两岸及海外华文教育界精英参加于其 中, 发挥智囊团作用 , 共同开展海外侨情和华文教育
现状 与需求 的调 查研究 及实 证分 析 , 全 方位 、 系统 地开 展华 文 教 育 的理论 和应 用研 究 , 探 索适 应 不
同国家和地 区 的华文 教育体 制与机 制 ; 联手 开发各 种实用 性 的华文 教学 资源 , 尤 其是 针对 目前华 文
Emml :  ̄u a n h m@ 1 6 3. c o m

43 5・
海外华文教育
2 0 1 5正
借鉴 大陆 国务 院侨办 在海外 设置 “ 华文 教育示 范学 校 ” 和 台湾 “ 侨委会 ” 在海 外设 置 “ 华 语文 数
字学 习中心示 范点 ” 的措施 与经 验 , 联 手共建 “ 海外 示范 华校 ” , 共 同加大 对 这些 示范 学校 的支持 力
D OI 编码 : 1 0 . 1 4 0 9 5 / j . c n k i . o c e . 2 0 1 5 . 4. 0 0 0 1
《 海外华文教育) 2 o 1 5 第1 、 2 、 3 期分别 刊发 了本研究报告之一 、 之二 和之三 , 本文是在前三个
研究 报告 基 础上 , 提 出两岸 华文 教育 与文 化传 播协 同创 新之 建 构机制 与 运作模 式 的构想 , 以及相 应
教育 面临 “ 教材 、 教师 、 教法 ” 等突 出 问题 , 创 新 华文 教育 的教 学理 念 , 共 同研 发 推 广 适 应 目前 海 外
华文教育发展新常态所需要的教学模式 、 教学方法以及教材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 , 更好推动华文教
育转 型升级 、 向标 准化 、 正规化 、 专 业化方 向发 展 。 ( 三) 以 民间与基层 的合作 交 流为基 础 “ 两岸华 文教 育与 文化传播 协 同创 新 中 心 ” 的运 作 机制 主 要通 过 民间 与基 层 合作 交 流 的方 式 进行 , 以两岸 高校 、 华教 团体 和文化 机构 为主力 军 , 以海外 华教 机构 、 华人社 团和华文 教育工 作者 为
文化 部 门 以及 涉外 部 门机构 。
目前 由于缺 乏一个 相互 交叉 联 系 的平 台 , 两岸 华 文教 育 机 构 与人 员 之 间 的交 流合 作 难 免 显得 较 为松散 。因此 , 很有 必要 由两 岸 双方 共 同组 建 “ 两 岸华 文 教 育 与文 化 传 播 协 同创 新 中心 ”, 作 为 两岸 华 文教 育交 流合作 的常设 协调 机构 , 并藉 此形 成 长效 工作 机制 , 充分 利用 和发 挥两 岸华 文教 育 与 文化 传播 的人 才 和资 源优势 , 形 成密 切 的华文 教育 工作 的联 系与 沟通 渠道 。 该 协 同创新 中心 面 向两岸 双方 的高校 和华教 机 构 、 团体开 放 , 面 向海外 各 华 教 机构 、 华人 社 团
2 0 1 5年 第 4期
海外华文教育
OVE RS EAS C HI N ES E E DUC AT I ON
No. 4 2 0l 5
( 总第 7 7期 )
Ge n e r M S e i f a l No . 7 7
两 岸 华 文 教 育 与 文 化传 播协 同创新 的 建构 机制 与运 作 模 式研 究 报 告 之 四
的工作方 针 和策 略措 施 。


两岸 华 文教 育与 文 化 传播 协 同创 新 之 建 构 机 制 的构 想
( 一) 组建“ 两岸 华文 教育 与文 化传 播协 同创 新 中心 ” 两岸 的华 文教 育和 文化 传播 涉及 双方 许 多部 门和机 构 , 在 民间层 面上 , 既有 直接 从事 华文 教育 的高等院校和教师 , 又有与华文教育密切相关的机构团体 ; 在政府层面上 , 既有侨务部门, 又有教育
度, 同时鼓励两岸华文教育院校与这些示范华校建立合作帮扶关系, 以提升示范学校 的办学层次和 办学 水平 , 扩大 办学影 响 , 使 之成 为 中心 支持 和推 动华 文教育 的海 外依托 和示 范单位 。
( -) 组 建两 岸华 文教 育与文 化传播 同创新 团 队 以“ 两岸 华文 教育 与文化 传播 协 同创 新 中心 ” 为平台, 通 过两 岸华 文 教育 部 门与 世界 各 地华 教
和华 文 媒体 开放 , 并 由两 岸侨 务部 门及 相 关 机 构 出面参 与组 织 和管 理 , 协 调 和 推 动具 体事 务 的开
展, 并 尝试 以该 协创 中心 为平 台 , 在大 陆与 台湾 的一 些知 名高 校或 研究 机构设 立 若干 个有 各 自特色
优势的“ 两岸华文教育交流基地” 、 共同规划“ 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 同创新实验 区” , 组织开 展 实 质性 的交 流合作 项 目与研 究 课题 , 使之 在 两岸华 文教 育交 流合 作 中充 分发挥 示 范和带 动作 用 。
陈荣岚, 男, 博士, 厦门大 学海 外教 育 学院教 授 , 研 究方 向为 汉语 国 际教 育与 文化 传播 、 华 侨 华人 与 华文教 育。
Ema i l : r l c h e n @x mu . e d u . c n
方环海 , 男, 博士 , 厦 门大学海外教 育学 院教授 , 研 究方 向为汉语 国 际教 育 与文化传 播、 认 知语 言 学与西 方汉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