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科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部科学院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是重要的近现代史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
42 号。1992 年公布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核定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直辖后,2000 年公布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第一家,也是西南唯一的一家民办科学院。1930 年秋,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在其“乡村建设”实验区北碚创办。院址初设火焰山东岳庙,1934 年院部及理化所迁往文星湾惠宇。卢作孚任院长,下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 4 个研究所,先后设有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气象测候所,并管理着三峡染织工厂和西山坪农场等。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卢作孚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将“科学救国”与“实业救国”思想相结合,积极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光辉典范。以“从事于科学之探讨,开发宝藏,富裕民生,辅助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在西部早期开发建设中扮演了“排头兵”角色,取得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等重大发现,注重科学调查、研究、应用和宣传,办有《中国西部科学院院刊》、《地质研究所丛刊》、《生物研究所丛刊》等学术刊物,为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机关也向大后方迁移。中国西部科学院及其所在地北碚,接受了许多著名学术机构和一流的科技人才的转移安置,一度成为中国科学界的“诺亚方舟”和“战时学术研究中心”。
1943 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内迁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又在文星湾创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卢作孚借让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大楼作为博物馆的陈列主楼,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则在“惠宇”附近另行建筑。以“从事科学教育之推广及专门学科之研究”为宗旨的中国西部博物馆,设地理、地质、工矿、生物、农林、医药卫生 6个分馆,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综合了最多学科的第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
1950 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2 年改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53 年并入西南博物院,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1955 年西南博物院改组为重庆市博物馆。1981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1991 年重庆自然博物馆独立建制,该旧址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展示动物、植物和古生物等自然标本。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内有惠宇、卢作孚旧居、地质楼等,是北碚地区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近现代建筑群。
1、惠宇楼
惠宇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主楼,1933 年,卢作孚向国民政府军政要员杨森劝募 2 万元,于次年建成,因捐建人杨森字子惠,故取名“惠宇”。该楼占地708m2,建筑面积 1406m2,小青瓦歇山顶,砖木结构,共分三层,一楼一底加阁楼。建筑式样中西合璧,造型美观,气势恢宏。1944 年该楼借让给新成立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作展览大楼。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陈列”展厅。
2、地质楼
建成于 1939 年春,占地 324m2,建筑面积 648m2,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原为 1938年抗战时期内迁北碚的经济部地质调查所(1938 年 1 月开始使用此名,该所1941年夏更名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生命科学部办公楼。
3、卢作孚旧居
卢作孚旧居建于 1944 年,占地面积 128m2,建筑面积 256m2,一楼一底,原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办公楼,其院长室曾为卢作孚先生办公及临时生活用房。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行政办公楼。 1989 年被列为北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西部科学院创办人卢作孚(1893.4.14~1952.2.8),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士之一。卢作孚又是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家,他以北碚为基地成功推行了乡村建设运动,使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碚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集经济、文化、科学及风景旅游为一体的模范市镇。卢作孚“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公而忘私,为而不有”的思想和业绩堪称一代楷模。
4、地磁测点碑
由中国西部科学院 1945 年 12月立,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测定(东经 106◦25′46″0,北纬 29◦50′07″3),为我国第一个测定的地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