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质检试题
2019届高考全国统一招生语文模拟试卷5套(含解析)
2019年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
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8套(精编+解析版)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一)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在5000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这表明: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应走入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
“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
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法两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这些重要论断,立足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准确概括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及其时代价值。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关于这一点,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
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
汉字源远流长,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100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
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
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
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
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才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
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
“愈采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现’。
”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斡旋瓶颈毁家纾难殉私枉法B.赋与联袂纵横驰骋怨天忧人C.堕落招揽出奇致胜要言不烦D.影碟绊脚迫不及待谈笑风生2.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20年来因为内容一直没变,而且也与国家颁布的新法有抵触,近日,山东省人大开始组织专家对我省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修改。
B.由济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以迎全运、庆祝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将于4月底至10月底举办,启动仪式明日举行。
C.归隐是旧式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适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语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游人眼里一亮一亮的,美丽的花朵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2)尽管这只是一次,但特警们反应迅速,出击果断,身手敏捷,让我们对济南承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安保工作充满了信心。
(3)科学传播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A.装点演练误解B.装饰演习误解C.装饰演练曲解D.装点演习曲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B.股民的心理预期对股市的走向作用很大,去年下半年股市的持续下滑,股民们对国家经济过度悲观的心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9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检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 2019年高考第一次模拟检测试卷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史料和口述史科都不一定准确,对实物史料的鉴定又往往见仁见智,所以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
清乾嘉时代,考证学基本上局限于文献典籍范围。
1925年,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用甲骨文等考古资料(即“地下之新材料”)跟传统典籍文献(即“纸上之材料”)互相释证,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
上世纪九十年代,史学家杨向奎等进而提出了“三重证据法”,自觉吸收了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研究历史,其中既有文字材料,又有非文字材料,如实物形态、图案花纹、装饰美术、民间信仰、风俗制度、民间艺术游戏、建筑遗痕等。
本世纪初,又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文献以外的第四重证据,以期达到“立体释古”的目的。
图像史料似乎是一种新的概念,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方式之一就是古籍中的“左图右史”。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
”“图,经也;文,纬也。
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与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到20世纪末结束,生物科技有了飞速的发展。
伴随着许多生物医学研究重大成果而来的是,人体的指纹、虹膜、面容、DNA等个人生物信息的获取、采集、存储和应用的越发便利和普及。
但如果生物信息在收集、使用和保护中处置不当或存在漏洞,便会给个人信息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例如指纹、虹膜和面部识别,依据的是个体独特的生物特征,所有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计算机都会被转换为0和1的数码储存在数据库中。
这些被视为唯一性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网络后被盗取的几率大大增加,带来的风险要比信用卡盗刷严重得多。
这或许是生物认证方式最大的安全隐患。
对个人生物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等问题也存在于刑事鉴识中。
2018年4月,美国调查人员在对网上基因数据进行筛选后,逮捕了一名逍遥法外数十年之久的“金州杀手”。
然而,这次逮捕行动不只引发了数字时代基因数据贮存、泄密和使用的激烈争论,争议后又聚焦于商业基因网站(基因库)如何保证个人DNA隐私不受侵犯。
生物信息安全牵涉多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领域,个人生物信息保护正是这个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个人生物信息的法律保护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个人生物信息权作为具有人格权属性的私权,尚未明确纳入私法保护范围;二是针对个人生物信息在刑事侦察、治安管理、人口治理、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非商业应用,以及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权利,特别是个人生物信息权保护边界等急需明确;三是针对个人生物信息的商业应用和相关产业侵权风险及不正当竞争,目前缺乏相应的特殊规制,法律救济、行政处罚也无法律依据。
对此,可以立法进一步规范相关内容,诸如虹膜和面部识别的技术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包括授权和使用者的等级,都需要在立法中详细规定。
然而,立法只是一个大的保障,立法后如何执法,可能存在哪些法规漏洞,都关系到个人生物信息安全的保障。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入数字化时代。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诸多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方面,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首先,个人隐私在数字化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和机构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并进行精准营销。
这种行为虽然在商业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对个人隐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当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露时,可能导致身份盗用、财产损失等问题,甚至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其次,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学习和算法决策在医疗、司法、金融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算法的黑箱性和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人工智能系统在做出决策时,可能会出现偏见和歧视。
这些问题不仅挑战了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引发了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深刻反思。
最后,数据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安全面临的威胁也在增加。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网络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在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之,科技进步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只有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注重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问题:1.文章认为数字化时代带来了哪些主要的伦理和社会问题?(4分)2.作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什么对策?请简要概括。
(4分)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伦理责任。
2019年高考模拟卷语文
2019年高考卷1(语文2)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
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
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
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
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
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
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
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
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
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
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2019年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①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②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据统计,2017 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 万架,比2016 年增长 39%,市值超过60 亿美元。
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③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
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
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
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④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
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及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
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目的进行传播。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⑤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 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
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 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质检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
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
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
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
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
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
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可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
为此,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
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冰的技术设备,更要服务于人民群众。
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吴晓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组成部分,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
B.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能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升级。
C.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有智无慧”的问题与城市智能管控领域存在的局限性有关。
D.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是针对“有产无智”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
1.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大量篇幅分析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彰显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B.文章以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风险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