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在“无班界主题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共享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在“无班界主题游戏”活动中

培养幼儿共享行为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当前幼儿存在的问题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新世纪对这一代新人的要求,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更要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品质。然而,随着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与日俱增,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让孩子们在享受物质、精神上极大满足的同时,失去了许多与人共享的体验机会。致使他们有较高的智商、聪明、活泼,但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任性、自私、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有人①曾对60名3至6岁的幼儿做过“亲社会行为”调查,发现其中95%的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会控制不住自己,抢着先玩;90%的幼儿会说要“把大苹果让给别人,小苹果给自己”,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仅有7%的幼儿会想到把新买来的玩具带到幼儿园给小伙伴们玩;调查还发现,在游戏中,几个孩子为玩具出现争吵甚至打斗的情况,或者宁愿自己占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

在对我园小、中班年龄段进行的“共享行为”个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低段幼儿间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我和XX最好,我的玩具给他玩”;或者出现一边说“我们一起玩玩具好吗?”一边未经他人同意伸手去夺共享物;更有些孩子,在使用轮流共享物时,出现独占现象,甚至发生争执,极少有幼儿能将自己的玩具让别人先玩。

这些行为都是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外在表现,充分说明如今大部分孩子缺乏与人共享的意识,这不仅阻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使他们无法良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当前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只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资源有许多不足,如幼儿的活动范围小,幼儿接触交往的伙伴较少,玩具比较单一,游戏活动不够丰富,班级与班级之间交流不够密切、教师频繁创设环境工作量过大、家长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等等弊病。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共享行为很难得到有益的发展。

此外,由于传统的幼儿教育更多地是注重利用老师、幼儿园环境、材料、家长这几种教育资源去教育、影响幼儿,较少关注幼儿同伴对幼儿启发影响的作用,从而忽略了幼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其实,幼儿同伴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也可以达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

(三)进行本项课题研究的意义

专家指出“四岁左右的幼儿,社会性开始萌芽,是品德教育的关键期,学会共享,对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搞好人际关系,保持愉快的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而当今独生子女特殊的地位,缺少与人共享的机会,致使他们“自我中心”意识严重,自私、自我的行为比比皆是。因此,培养幼儿共享行为的教育非常重要。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同时,还提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会使其社会经验增多,社会性水平提高。整合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各项教育资源,最大化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为幼儿提供促进社会化形成的机会。

本课题旨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和皮亚杰关于社会认知冲突等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目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图通过创设无班界主题游戏活动环境,采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促进中班幼儿共享行为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者在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进行主题词“无班界”、“主题游戏”、“共享行为”的搜索,结果显示并未发现与本课题类似的课题研究。此外,研究者还查阅了近两年《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幼教专刊,同样也未发现已有人做过类似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关于“无班界活动”

“无班界”指打破了班级、年级甚至幼儿园的界限,拓宽了原有的活动空间,为幼儿创造面对不同的人、事、物及环境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广阔的交往空间。“无班界活动”是指同年龄平行班或混龄跨年段,也可以是走出幼儿园在社区进行的各类丰富多彩

的活动。“无班界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及社会性活动经验,提高有限教育的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互动与合作,使一加一远远大于二。

2.关于“主题游戏”

“主题游戏”指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关心的焦点和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生成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游戏。“主题游戏”让幼儿在环境、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地接受游戏,积极参与游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3.关于“共享行为”

“共享”(sharing)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一起分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其内容包括“精神”共享和“物质”共享两方面。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共享行为”定义为,幼儿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慷慨地分给别人,与别人分享,包括自己的财物(食物、玩具、游戏器材等)、权利(如邀请其他幼儿游戏的机会)、智慧(点子与主意)、思想情感。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示范”强化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塑造。

幼儿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的观察而习得的。社会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并是可以改变的。当年龄较小的幼儿观察助人、共享等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时,他们自己一般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尤其这个榜样是他认识和尊敬的,并和这个榜样建立温和、友好的关系(Rushton)②。因此,我们认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榜样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共享行为的发展。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是幼儿的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理论认为幼儿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通过主体内部的平衡机制,同化外部刺激,不断调整原有图式,通过顺应过程建立新的图式以适应外界环境、获得道德认知的发展。无班界主题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与同龄、混龄同伴间相互作用的环境。在活动中,幼儿在与同伴、成人的交往互动中可以逐渐学会适应他人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和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幼儿的积极交往行为会不断增加,关心他人,与人共享等良好品行会不断形成。

3.U.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幼儿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境是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