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复习完全版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资料(官方完整版)
马克思理论教学复习重点与难点1、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P26-2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p27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38-3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p49-52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马概 知识点梳理复习
马概知识点梳理复习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9
2、意识的能动作用P41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P42
4、量变与质变P51
5、辩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7、理论向实践飞跃的原因和条件P71
8、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72
9、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P76
10、价值及其特性P81
第三章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9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的相互关系P104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P109
1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5-127
15、人民群众的作用P131
第四章
16、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P146
17、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2-153
18、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54
19、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155
20、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P160-161
21、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P166-167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
第五章
2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P195
24、经济全球化及后果P196-199
2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及实质P200-205
第六章
26、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P232-234
2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6
2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39
第七章
2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P259
3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P270。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
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3.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小知识点:1.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3.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7.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来源:1直接的理论依据: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自然科学前提: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3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章1.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3. 存在和思维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4.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另加: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2.动静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互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另加: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6.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P29,本质看一下7.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3,主要表现看一下8. 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9.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0.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1.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1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内容:两个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大规律: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⑵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问题,体现了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⑶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和道路的问题,体现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五对范畴:⑴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⑵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⑶内容与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⑷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⑸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哲学依据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和度概念P44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第二章1. 实践的概念: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⑵实践具有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2.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产生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4.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发展.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名解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原理.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一方面,向绝对性辩证转化.(2)2联系实际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主要说明: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也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其一般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必须坚持;同时,实践是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范围里获得的个别结论,应该结合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第三,简略批判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就此而言,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动力.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 社会存在的概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存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7.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8.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9.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有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10.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1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但它是把双刃剑,要正确把握科学社会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2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改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第四章商品经济P151-P155以及绝对和相对价值P176部分请自行补充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它的作用表现: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3阻碍技术的进步.6.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7.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8.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9.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料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划分的意义:⑴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⑵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88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概念具体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2.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3.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其他:1.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3.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验.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马概复习资料
1.选择题重点(概念)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矛盾:就是指对立统一关系.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是毛泽东所讲的一分为二.例如教与学就是一对矛盾.教与学是对立的,教是传授知识,学是接受知识,两者是相反的,同时教与学又是统一的,有教就有学,有学也就有教,没有教,学不了,没有学,教也没有意义.这就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关系.质: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组合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
同量变相对。
又称突变。
量变:又称“渐变”。
与质变相对。
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观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 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案要点: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3. 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但是,他们的创造活动和作用又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即经济条件的制约,受到以政治制度为代表的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
4.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马概期末重点完整版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多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两者的区别:(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相同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怎样认识客观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唯物主义出发,承认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其次,从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我们又承认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评价是关于主客体直接价值关系的认识。
如何获得正确的价值评价?(1)、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建立在对相关事物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马概复习资料
一. 单选题1.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5月5日2.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3.水是万物之源,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名师出高徒,说明事物发展中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哈哲学。
6.科学证明不可再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主义中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7.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8.*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实践,其基本形式是9.意识不能离开社会而产生。
这是正确的10. 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
1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12. *资本主义生产的是 生产13.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必然产生垄断1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际掌握在资本阶级手中1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6. 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是概念17. *生产力系统中人的因素是18. 下列不属于上层建筑是语言学19.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割的依据是20.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21.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殊之处是剩余价值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3. 一切认识的起点是实践二. 多选题1.垄断价格是(a,b,d)网上:A.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书上概念:C.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D。
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没有否定价值规律2.下列命题当中,揭示事物本质的是A.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D.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的3.割裂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形而上学论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示A.有价值的东西才有使用价值B.有使用价值才有实用物品的交换价值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5.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表现形式,这是因为A.各种商品借个的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前提B.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趋于一致的C.价格变化不会无线脱离价值,说明价格归根到底受价值制约6.*社会主义为一国或数国首先建立,它的理论内容是指7.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本形式包括A.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的形式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形式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形式 三.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P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一、简答题4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4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4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4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4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二、论述题46.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三、简答题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4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四、论述题4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7.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答案一、简答题4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3分⑵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分⑶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分4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⑴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分⑵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2分⑶唯心主义从侮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
(2分4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⑴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2024马概复习资料通用doc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趋势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特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剥削的本质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定义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特点2.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法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的道路五、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宗教的起源和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国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发展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总结:本文通过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观点,提供了一份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习资料。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帮助各位学习者更好地准备2024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知道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列外。
它批判的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追忆的三个理论的来源)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战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志力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光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社会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3)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今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4)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他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是从无知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型,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一时失误致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解释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方面:第一,实践是事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时间刑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反战的动力。
第二节事务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统一向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1)矛盾无处不再,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食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有是那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5)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食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系,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机器相互转化(1)度是保持事物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跟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之一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