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备考教材2016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教育与教育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核心讲义模块一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的概念;2.掌握前制度化教育及其特点,制度化教育的历程,非制度化教育的思潮;3.掌握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4.掌握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5.了解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教育形态;6.掌握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7.掌握近代教育的变化;8.掌握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9.掌握教育学的概念;10.掌握古代教育学思想,重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11.了解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学思想;12.掌握影响了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几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与代表作;13.掌握为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奠定基础的两位教育家的著作及思想(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4.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凯洛夫与《教育学》)。
1.2考点聚焦1.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墨子、道家、《学记》);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杜威、卢梭、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洛克、裴斯泰洛齐);3.现代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3知识结构图1.4核心讲义考点1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
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1学习目标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5.理解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6.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8.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2.2考点聚焦1.识记心理发展、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自我同一性和智商等基本概念;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2.3知识结构图2.4核心讲义考点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④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教育心理学概述)【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模块二教育心理学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5.掌握教育心理学发展各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思想。
1.2考点聚焦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和过程;3.教育心理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
1.3知识结构图1.4核心讲义考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1)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2)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3)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并非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近一百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对于学习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建立和发展了系统的学习理论。
作为教育心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学习理论主要解决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学习的实质;②学习的过程;③学习的规律和条件。
(2)具体的学习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具体领域的学习心理。
例如,学习动机及其激发、学习策略及其培养、各类知识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态度、品德和价值观的学习,以及学校学生的学习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等等。
(3)教学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和具体学习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些研究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表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应用技术工具、管理课堂行为以及教学测评等。
(4)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许多研究。
例如,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发展等。
2016湖北教师招聘教育公基指导:教育理论知识考点整理
2016湖北教师招聘教育公基指导:教育理论知识考点整理考试临近时,看到同学们经常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抓知识点,效率低并且浪费时间,对考试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此,中公讲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帮助大家进行一部分的整理,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一、所有的“第一”1.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2.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论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3.世界上第一部详尽地论述教学法:《大教学论》4.中国和西方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孔子、苏格拉底5.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大量著作流传的人:柏拉图6.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培斯泰洛齐7.第一位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人:赫尔巴特8.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9.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凯洛夫《教育学》10.首次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11.首次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12.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4.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15.首次将“课程”一词作为教育学的专门术语来用的:斯宾塞16.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专著:博比特《课程》17.课程评价模式首先是谁提出的:泰勒18.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拉特克和夸美纽斯1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二、所有的“之父”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科学/现代/传统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齐世界幼教之父:福禄贝尔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乡村幼教之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心理学之父:冯特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三、“中心”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上课教学——领会知识——理解教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课程标准的中心: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材——教科书——课文个性——性格——态度——情绪情感——需要四、大人物1.皮亚杰1)认知发展阶段论2)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阶段:不守恒不可逆;绝对的服从权威自律道德阶段:自利性交换3)建构主义发展观(图式、同化和顺应)4)认知模式(对偶故事法)2.巴甫洛夫1)记忆痕迹衰退说2)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3)无条件(刺激、反应):先天的条件(刺激、反应):后天的4)条件刺激:第一信号系统:物理性的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中介的5)规律:获得和消退;分化与泛化3.斯金纳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2)应答性行为:S-R——经典性条件研究的行为操作性行为:R-S——操作性条件理论→刺激是在行为之前还是之后3)强化规律4)负强化分为逃避和回避:逃避:不良刺激出现; 回避:不良刺激未出现。
2016最新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记》:有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柏拉图: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是“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斯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他是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为教育学的独立作了重要贡献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曾赞美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它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卢梭:他的代表作是《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康德: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复习题
《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2.昆体良的(),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A.《雄辨术原理》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教育论》3.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
A. 《大教学论》B. 《普通教育学》C. 《大教育论》D. 《教育论》4.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A. 《康德论教育》B. 《普通教育学》C. 《教育漫话》D. 《爱弥儿》5.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康德D. 培根6.柏拉图的名著是()A. 《理想国》B. 《政治学》C. 《伦理学》D. 《爱弥儿》7.首次提出并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孔子8.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是我国的教育著作()。
A.《师说》B.《学记》C.《论语》D.《大学》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句话出自()。
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10.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爱弥尔》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教育论》1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 《大教学论》B. 《论演说家的培养》C. 《学记》D. 《劝学》12.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A. 《教育漫话》B. 《大教学论》C. 《爱弥儿》D. 《普通教育学》1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A. 《论语》B. 《学记》C.《孟子·尽心上》D. 《劝学篇》14.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 《论语》B. 《学记》C. 《孟子》D. 《中庸》15.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观点的是()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关系起源说16.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利托尔诺B. 孟禄C. 高尔顿D. 达尔文17.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 生物起源说B. 神话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D. 劳动起源说18.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 )A. 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C.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D. 教材和教法19.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 )A. 教育内容B. 教育对象C. 教育手段D. 教育原则2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22."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A.中庸B.大学C. 论语D.学记23.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作者是( )A.中庸B.礼记C. 论语D.学记24.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人的关系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教育与社区的关系26.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礼、乐、射、辞、书、数B.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D.礼、乐、射、御、书、数27.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A.德谟克利特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苏格拉底28.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A.6~8年B.12年或12年以上C.4~6年D.9年或9年以上29.教育的终身化是 ( )的特点A.古代教育B.近代教育、C.20世纪以后的教育D.后工业社会教育30.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1.“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11.1学习目标1.识记心理健康的概念;2.了解心理评估的概念、方法;3.识记心理辅导等概念;4.理解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5.分析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6.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7.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11.2考点聚焦1.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等的概念;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3.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11.3知识结构图11.4核心讲义考点1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心理健康的学生,虽然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能把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上。
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能力求有效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逃避现实,也没有想入非非的困扰。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既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个方面的条件,又能正确地把握和对待自身的变化。
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能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
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或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
③自我调控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时,即能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行动,能根据活动的要求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④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中学教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7章中学教学7.1学习目标1.掌握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一般任务;2.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3.了解学生认识的特殊性;4.掌握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与教学规律的区别;5.我国中学常用的6种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6.掌握教学方法的含义以及我国常用的6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7.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8.掌握备课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哪些了解;9.掌握教学进度计划的种类;10.掌握课的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11.掌握一堂好课应符合的基本要求;12.掌握试题类型以及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概念;13.掌握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各自的形式特点和优缺点。
7.2考点聚焦1.教学、教学过程的概念;2.教学的意义;3.教学过程的四条基本规律(特点);4.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6.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重点是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的特点和优缺点;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
7.3知识结构图7.4核心讲义考点1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内涵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教育任务,包括增强体质、陶冶品德、培养美感等。
智育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来完成,也需要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容易对智育途径和教学功能产生片面的认识,从而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学生与教师)【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5章学生与教师5.1学习目标1.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2.了解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3.掌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了解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5.掌握学生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6.掌握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7.掌握学生的义务;8.掌握教师职业的性质;9.掌握教师职业的特点;10.掌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1.掌握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12.掌握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13.了解教师的人格特征;14.掌握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5.掌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16.掌握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5.2考点聚焦1.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权利;2.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素养;3.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5.3知识结构图5.4核心讲义考点1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受自然属性的制约。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①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
②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这种天然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3.1学习目标1.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3.掌握关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几种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5.掌握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6.掌握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包括遗传的概念、遗传的意义;7.掌握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包括成熟的概念和意义;8.掌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环境的概念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9.掌握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0.掌握个体能动性的巨大作用;11.掌握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巨大意义;12.掌握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掌握初中教育运动的个体发展任务;14.掌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15.掌握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3.2考点聚焦1.内发论和外铄论的观点及其代表人物;2.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3.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以及各自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3知识结构图3.4核心讲义考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主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个体。
个体身心发展到什么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社会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个体有着不同性质、不同关联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
个体只有将这些创造物与创造工具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与其发生交互作用,人的身心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了动物,另外,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具有自我意识。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学习的基本理论)【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3.1学习目标1.识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先行组织者;2.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4.掌握认知学习理论的几位著名代表人物的学习理论;5.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2考点聚焦1.识记学习、正强化与负强化、有意义学习等基本概念;2.理解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论、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主要观点;理解加涅五种学习结果的内涵;3.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矫正其不良行为;运用认知—结构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来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
3.3知识结构图3.4核心讲义考点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因此,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技能的形成)【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7章技能的形成7.1学习目标1.识记概念、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2.理解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和形成阶段;3.熟悉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4.了解加里培林、安德森的心智动作阶段理论;5.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6.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7.2考点聚焦1.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等概念;2.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3.有效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中的运用。
7.3知识结构图7.4核心讲义考点1技能的一般概述1.技能概念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研究表明,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流畅性,即技能的各动作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2)迅速性,即操作者能适时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反应;(3)经济性,即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生理和心理能量较小;(4)同时性,即熟练的活动的各成分或者两个无关的活动可以同时被执行;(5)适应性,即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示其活动的稳定与灵活。
2.技能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①操作技能的含义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②操作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特点。
a.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b.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c.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016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复习资料教育学(4)
成人高考/备考辅导2016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复习资料教育学(4)①依据;②表现。
(2)学生是自欺欺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①依据;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发展阶段(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意义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六、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求: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经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1)教学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1)课程的意义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备考教材2016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016年10月整理最新最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
2016年10月整理最新最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D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特点:A 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B 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C 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
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
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
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
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更到底产生于生产生活,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了新生代的成长。
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先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016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2016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手册
模块一教育理论知识核心考点梳理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学说(一)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三)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1)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2)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
《论语·子张》中说“学而优则仕”,则表现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
(3)教育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4)教学原则和方法①乐学与立志;②学、思、行并重;③启发诱导;④因材施教。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说有四种观点①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是人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代表人物:朱熹②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美国的桑代克。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③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④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5、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教育:①没有阶级性②传递生产经验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2)古代社会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部分心理学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