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策略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阶段:中学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3. 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和地理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及其特点;2.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方法;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特征;4.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2.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特征;3. 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领域的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有关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并了解他们对此的基本认识。
Step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物质的结构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方法。
Step 3: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0分钟)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包括主、副、中、次副等级别的周期性特征,并辅以具体的示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Step 4: 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特征(15分钟)阐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等性质随周期数和族别的变化规律。
以案例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和讨论。
Step 5: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中的应用(15分钟)介绍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和地理领域的应用,如通过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利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地球化学过程等。
通过案例和实际应用的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Step 6: 进行综合训练(20分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巩固。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形式。
Step 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对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强调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询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整体教学安排教案
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章内部结构关系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元素周期表:它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且通过碱金属和卤素两个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是元素周期律:本节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节是化学键:介绍了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和结构式,本节主要是为了选修内容和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基础。
全章内容的设计,通过实验和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究模式,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三、本章相关内容的新旧对比分析四、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第一节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难点: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和非金属族的性质递变规律的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第三课时:“核素同位素”重点: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难点:核素、同位素、元素、原子的概念区分与联系第四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五课时:“元素周期律”重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难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第六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难点: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应用第七课时:“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第八课时:“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的本质理解难点: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第九、十课时:组织全章复习(包括单元练习题讲评)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碱金属、卤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难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化学键;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五、本章每节课的教学流程及建议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以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入→学生学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应用范围→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师综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学案练习。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内容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内容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钠、镁、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去分析卡片(Si、P、S、Cl元素的性质事实)资料获取信息或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叶承名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 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4、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5、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情面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这一节课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课程目标:1.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2.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层和电子组态等;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元素周期表找到任意元素的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3.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排列和结构规律;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针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元素进行讨论和介绍;3.游戏竞赛法:设计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游戏竞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法展示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排列规律;2.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的吗?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排列?”3.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3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会采用这样的排列方式?有什么好处?”3.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深入解释元素的排列规律。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4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和介绍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组元素;2.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元素周期表找到所负责的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层和电子组态等;3.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进行介绍,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游戏竞赛环节(30分钟)1.设计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游戏竞赛,例如元素填空、速记元素等;2.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竞赛,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答题;3.根据答题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鼓励,强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判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化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2)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性质的比较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3)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1)定义: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发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垂直排列,每个周期代表一个电子层的填充;(2)族:水平排列,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3)区块:周期表中的方格区域,表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内在逻辑关系;(2)元素周期表中区块、族的划分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强化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周期律的奥秘;4.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3. 分析: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讲解周期、族、区块的划分及应用;4. 实践:让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具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一年级教材分析(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doc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否定之否定规律: 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反应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事实 上,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本节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本节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原子核的教学建议 结合初中的知识复习原子结构的有关内容: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特点、原子核的构成 以及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和电性。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 质”的图表,归纳出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三种粒子的质量, 引出质量数的概念,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因此导出质量数与中子数、质子数
结构示意图,完成表“核电荷数为 1~20 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在此基础上,组
织学生阅读课本的表“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分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
排布情况,得出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 形式:
为了巩固这一内容,可以编写一些违反各电子层最多容纳
例如,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写成
,错在哪里?
个电子的结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的讨论,建议结合课本的表 5-2 由
教师设问:最外层最多能容纳几个电子?从哪种元素能判断你的结论是正确的?次外层不
超过几个电子?从哪种元素能判断你的结论是正确的?进而作出分析归纳。也应编写一些
违背此规律的课堂练习。
“能量最低原理”一词,课本上没有出现,但内容体现了这层涵义。教师讲课时虽然 不必强调这一名词,可是应当讲清“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还可以 编一些违背“能量最低原理”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组织学生辨认、改正。
例如,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成
第六单元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7
离子键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本质和形成条件。通过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熟练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通过实验的演示,提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由离子通过离子键能 结合成离子化合物,学会微观的问题研究方法。 3.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乐趣,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五、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1
原子结构 核素1、立足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情境,学生学会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2、感受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修正和完善,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提高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3、了解131I和127I在甲状腺治疗中的运用,探秘其原子结构差异,树立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观念,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素养。
五、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与思路
课时4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卤族元素1、能够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探究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微观模型,理解根据该模型进行元素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习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较多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的编写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将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融合,并引人化学史资料,体现发展过程,揭示科学本质;在呈现形式上,较多地利用直观模型图示、表格对比,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原子结构及化学反应的本质;在活动安排上,利用实验探究、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报告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广州市第47中学宫清丽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理解。
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
1.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元素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并对必修一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学生学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的学习。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3.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整套中学化学教材中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
必修一的学习为学生继续学习选修三打下基础。
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本章节线条清晰,逻辑性强。
第一节:纵向结构为线索。
在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后,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横向结构为线索。
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1、人教版和山东版教材编写的区别注:山东版《化学键》和《化学反应与能量》列为一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种教材的编写各有精彩。
新教材化学人教版教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及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
(4)能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原子结构及周期表的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师】播放PPT 【师】这里有一份手稿,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表示疑问【师】播放PPT,展示最初的元素周期表【师】元素周期表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原子结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即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并有以下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高。
【思考·讨论】P87页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一般总是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填满之后再填充下一层。
【思考·讨论】P89页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常见族的特别名称:第ⅠA族(除氢):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意义四.板书设计原子结构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结构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异同。
新人教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讲解]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板书]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科学探究]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指导阅读]1、周期2.族过渡元素:[讲解]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
例如:第IA 族:碱金属元素 第VIIA 族:卤族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投影展示]阅读思考题:1.周期表的编制是否应完全归功于门捷列夫?2.通过这些资料,你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所得到的知识是否都为绝对真理?[学生阅读、思考、回答]1.不应该。
而是许多科学家不断研究、探索的智慧结晶。
2.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螺旋式前进的。
人们得到的知识不一定都是绝对真理,其中多数是处于发展中,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地被完善。
元素周期表周期( 个横行, 个周期) ______( 个) 第1周期(共 种元素) ______( 个) 第7周期,目前发现 种元素 第2周期(共 种元素) 第3周期(共 种元素) 第4周期(共 种元素) 第5周期(共 种元素) 第6周期(共 种元素) ______( 个) 族( 个纵行,___个族) 副族( 个;用 表示 ) 第 族( 个, 列)_____族( 个, 列) 主族( 个;用 表示 )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讲述]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内在联系编排而成,具体形式可多种多样,根据刚才咱们讲述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请同学们分组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其他编排方式。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说课稿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中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学情主要包括:1.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基础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等概念有基本的了解。
2.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程度不一,有些学生可能只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对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和特点不太熟悉。
3.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够高,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和规律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周期性规律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中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2.讲授(1)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包括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等。
(2)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这些规律背后的科学原理。
元素周期表(律)知识体系教学策略的思考
3
4
4
2
8
8
18
18
32
32
2
He
Ne
10
Ar
18
Kr
36
Xe
54
Rn
86
Og
118
例如,根据表 1 知识及逻辑关系,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做出推测:
(
1)随着科学的不断发现,将来的元素周期表有可能填满第八和九周期,它 们 可 能 各 有 多 少 种 元 素? 这
些周期填有的元素,核外电子的最高电子能级组是什么? 末位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多少?
2020L005)
作者简介:彭思艳(
1984- ),男,江西新余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教学与纳米催化材料研究.
∗ 通信作者:张文广,
EGma
i
l:
zwg0793
i@163.
c
om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3 期 彭思艳,等:元素周期表(律)知识体系教学策略的思考
对副族 d 区和 ds区元素而言,是指次外层(
n-1)
d 能级和最外层 ns能级的电子排布.例如,上文中提到的
元素 Hg ,其核外电子排布为[
e]
4
f145d106s2 ,最高能级组的电子排布是 6s24
f145d10 ,外围电子构 型(即 价
54X
层电子构型)是 5d106s2 ,最外层电子排布是 6s2 .
np 能级,所以 不 会 超 过
8(即 2+6)个电子;次外层(第(
n-1)电 子 层)在 填 (
n-1)
d能级之前已填满了(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加,且均不大于 20。W、X、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0;
W 与 Y 同族;W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
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 X 的单质为气态 B.Z 的水溶液呈碱性 D.W 与 Y
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W、X、Y、Z 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元素 X 和 Z 同族。盐 YZW 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
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 YZW 的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为 W<X<Y<Z
B.X 的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强于 Z 的
C.Y2W2 与 ZW2 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强学生应对的能力和自信心,
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熟记 1—20 号元素、ⅠA
族、ⅦA 族、0 族元素,准确书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
置。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
教学目标 用,熟记 1—20 号元素、ⅠA 族、ⅦA 族、0 族元素,
准确书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本节在高考中都有一个选择题,主观题也有填空或 学生学习能
D.标准状况下 W 的单质状态与 X 的相同
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引入元素周期表----探究元
素周期律-----以规律体验高考真题-------小结,教学
课例研究综 内容跟高考题型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
述
生理解了元素周期律题型的解决方法。使学生体会到:
只有掌握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规律解决高考题型。增
选择。高考分值在 6—9 分区间,且考题具有较强规律 力分析
性,难度适中,属于必得分项。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法 教学策略选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策略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策略武汉外国语学校孟凡盛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用化学史整合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中的智慧就是课堂教学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上所选化学史往往受篇幅和文字所限,或所载信息有限,或人文内涵隐含在字里行间,这些都有待于教学中教师的拓展、挖掘和发挥。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本节从化学史入手,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简介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出生在俄国西伯利亚。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
教学重点:1. 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3.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2.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的思考;2. 提问: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讲授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介绍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组成;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元素的原子是如何组成不同的物质的?三、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10分钟)1. 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2.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和元素的分类。
四、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和主要贡献者;2. 解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包括周期性变化和周期数的意义;3. 通过实例和图表展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五、应用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性质和化合物形成(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2. 解释如何利用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化合物的形成。
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2.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元素周期律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有什么意义?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探索与研究,了解更多元素的性质和应用;2. 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验证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评价: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和应用题,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策略武汉外国语学校孟凡盛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用化学史整合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中的智慧就是课堂教学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上所选化学史往往受篇幅和文字所限,或所载信息有限,或人文内涵隐含在字里行间,这些都有待于教学中教师的拓展、挖掘和发挥。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本节从化学史入手,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简介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出生在俄国西伯利亚。
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门捷列夫长期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他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
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门捷列夫幵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
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
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
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
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近。
他紧紧抓住元素的原子量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反复研究,终于在1869年2月19日发现了原素周期律。
在排列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中,门捷列夫大胆指出当时一些公认的原子量不准确。
如那时金的原子量公认为169.2 ,按此在元素表中,金应排在锇、铂的前面,因为它们被公认的原子量分别为198.6 、196.7 ,而门捷列夫坚定地认为金应排列在这二种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应重新测定。
大家重测的结果,锇为190.9 、铂为195.2 ,而金是197.2 。
实践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论断,也证明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
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 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 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
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
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 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钔”。
诺贝尔奖最大遗憾是一票错失门捷列夫。
俄国天才科学家门捷列夫与诺贝尔奖的擦肩而过恐怕要算诺贝尔奖最大的遗憾。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以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介绍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知识与技能(学会)过程与方法(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学)1.碱金属兀素1.对比实验:钠、钾1.总结判断兀素金属2.卤素元素分别在空气中燃烧的性强弱的简单方法(单(1)原子结构示意实验;钠、钾分别与水质与氧气或水反应剧图及异同点(2 )化反应的实验。
2. CL、烈比较)学性质的相似性和Br2、I2的颜色状态比2.总结归纳判断元素递变性(3)物理性较(实物展示对比)。
非金属性强弱的多种质的相似性和规律3.卤化氢性质的变化方法(单质与氢气化合性(4)判断元素金规律。
(适度拓展)的难易、气态氢化物的属性强弱的方法(5)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热稳定性、在水溶液中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反应实验。
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强弱的方法5.卤素单质与水反应3.提咼实验操作能力、3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比较。
(适度拓展)观察能力、得出结论的的变化规律能力。
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改进:教材中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是分步的,饱和氯水会挥发出氯气造成污染。
可浓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操作:①向U形管中加入约2g高粉末;取一根5mm150m的玻璃管,插入橡中,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中的“ 4、5、6”进行度改进锰酸钾皮塞处帖上浓盐酸SNaOll^®丄一4淀粉KI辭液饱和KI藩厭1脏粉K1酵液2饱和滂液KMnO.粉末r1^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液、NaBr溶液(从上到下)。
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KI 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关在两端分别接一乳胶管(事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 溶液的脱脂棉。
按右图的装置连接。
②滴加浓盐酸,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上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红棕色、紫黑色、蓝色。
打幵a、b处的夹子,当氯气恰好上升到2位置,保持一会儿即夹住a处,不使氯气上升。
③取下上节玻璃管,在2处微微加热,即看到红棕色的溴上升到b处,此时有蓝色出现。
改进后的优点:操作方便,对比性强,现象明显,且无有毒气体逸出。
三、核素在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2.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确切地说应为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从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同时释放出能量,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这一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现象是一种元素的原子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的结果,它动摇了多少世纪以来作为经典化学基石的“原子不可分、化学元素不可变”的观念。
放射性元素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的统称。
指锝、钷和钋,以及元素周期表中钋以后的所有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放射性元素的元素符号是红色的。
放射性元素最早应用的领域是医学和钟表工业。
镭的辐射具有强大的贯穿本领,发现不久便成为当时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工具;镭盐在暗处发光,用于涂制夜光表盘。
核电站和核舰艇使用的核燃料,工业、农业和医学中使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业探伤、测井(石油)、食品加工和肿瘤治疗所使用的某些放射源等。
放射性应用的形式可分成三种:第一,它可以作为新的科学研究工具(即示踪原子)应用于各种学科。
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地质学和考古学等;第二,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射的射线和X射线很相似,可以用来作为辐射源去透视各种X射线不能透视的材料内部的特性和缺陷,并可以在大规模生产中,用作为自动检查仪器及各种测量仪器等等;第三,它可作为核能源应用,如核电池。
下面仅就某些方面的应用加以简单介绍。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以周期表的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20兀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
(1)稀有气体名称的演变稀有气体原来叫“惰性气体” ,意指“懒惰”没有活性,一般极不易与其它元素反应。
但这个名称已较少使用,因现今已发现很多惰性气体化合物。
在1991 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中正式规定,把惰性气体改称为稀有气体,这个名称也有不精确之处,因为这些气体约占地球大气组成的0.94%,其中氩气占了0.9%。
(2)稀有气体的发现一一第三位小数点的故事1892 年,英国科学家瑞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氮气,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并不相同,两者相差0.0064g/L ,瑞利并没有忽略这一差异,他不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论文一起公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公开征求答案,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在翻越80 年前英国科学家实验大师卡文迪许的实验记录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卡文迪许当年的实验报告中记录了氧与氮化合为氮的氧化物再溶解在苛性钠溶液中,最后管内总有一个小气泡,其体积相当于原气体体积的1/120 。
他们重复了卡文迪许的实验并对这个小气泡内剩余气体进行密度测定和光谱分析,确认它是一种新元素,后来被命名为氩。
这个事实给人以极大的启发,一个小小的气泡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但里面隐藏着一个化学元素家族(零族) 。
它们默默无闻地酣睡了100 多年,直到细心过人的瑞利和拉姆塞不放过第三位小数上的差异,才把它们从不被人察觉的细节中探索出来。
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
(3)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1962年,巴特利特在研究无机氟化物时,发现强氧化性的六氟化铂可将Q氧化,继而他尝试用PtF6氧化Xe。
结果反应得到了橙黄色的固体。
巴特利特认为它是六氟合铂酸氙(Xe[PtF 6])。
这是第一个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
目前合成的稀有气体化合物绝大多数都是氙的化合物,如氙氟化物一一XeH、XeE、XeR二、元素周期律以第三周期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
1.镁与水反应实验改进镁与水的反应,尽管有明显的反应速率,但产生氢气的量较少,且看不到产生的氢氧化镁,只能通过氢气的产生和酚酞指示剂的变色去认定氢氧化镁的存在,说服力不强。
根据水溶液中KCI、NaCI有阻止氢氧化镁薄膜在镁上形成的作用,可将水改成食盐水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一段擦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卷成螺旋状,插入盛有食盐水溶液的试管或烧瓶中,再将试管或烧瓶倒插在盛有食盐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镁持续不断地跟水反应,几分钟后,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聚积在烧杯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