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马说》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马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唐代将领安禄山叛变内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谬。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代将领,他在758年开始叛乱,成立了大藩镇,自称为大燕皇帝。
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内乱。
在叛乱的过程中,民众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削弱。
2.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高宗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采用了许多宽政措施,追求和平安定。
但由于他不善政治,导致唐朝最终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
3. 唐朝后期:唐朝后期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力逐渐衰落,这也使得唐朝最终被推翻。
二、文学知识1. 描述手法: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旨。
2.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不仅讲述了马和张义真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
双线结构结织通过交错和对比,使小说更加有层次。
三、生态知识1. 马的保护: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藏马的保护,这也提醒着我们,同样要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 人类与自然:小说中亦涉及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呼吁我们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及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以上便是《马说》知识点的梳理,小说从人类的历史、文学、生态等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感悟:一、身为人类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不要破坏大自然,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要珍惜历史,讲述好历史。
三、人类与自然,需要谦虚及敬畏之心看待。
比如让动物生态趋于平衡。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导语】有了伯乐,能让⼈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遂⾃荐,努⼒展⽰⾃⼰,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马说》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些常⽤⽂⾔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新课导⼊ 请学⽣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在⽺肠⼩道上,它⽤⼒挣扎,汗⽔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马,泪流满⾯,并脱下⾃⼰的⾐服盖在千⾥马⾝上。
千⾥马低下头吐⽓,⼜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马的关系有进⼀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议论⽂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整体感知 1、听课⽂录⾳;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齐读课⽂。
三、翻译理解 1、学⽣⾃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对。
⑵⼀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称也:⽤。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 A、⾷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不饱:吃。
其: A、其真⽆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也:能够。
B、虽有千⾥之能:才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需要在课后自主选择拓展内容,并在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拓展成果。
-学生在进行拓展学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拓展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板书设计
①《马说》主题:在板书中央用大字写出“马说”,以突出课文的主题。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是否能够正确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是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等。
4.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等。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强调学生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推荐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马的文学作品,如《马说》的其他版本或者相关诗歌等,以加深对马的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观看视频:让学生观看与马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片段,如《马语者》、《奔腾年代》等,以感受马在不同场景中的形象和意义。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进行与马相关的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马说》的理解与赏析。重点包括:
-掌握生僻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马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主要是: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学生需要能够识别这些修辞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马说》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并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掌握作者韩愈的观点及论证方法。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15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 学习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马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作者观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马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马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a. 学生欣赏图片,谈谈对马的印象。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c.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味。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a.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c. 逐段分析课文,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d. 分析作者观点,理解作者意图。
4. 例题讲解,巩固知识a. 出示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c. 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c. 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马说》2. 板书主要内容:a. 作者观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文言文词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
b.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理解。
2. 答案:a.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a. 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及译文
《马说》原文及译文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古代散文,作者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和看法。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人才的价值与尊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2.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4.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5.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6.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语文版28.《马说》
•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 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 ,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 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考考你:
分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麽观点?突出强调
了什麽问题?
析 简析: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课 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
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 千里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 2、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 3刺、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
薄愚妄?
马 说
韩 愈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 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 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 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 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 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 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 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临:面对 不知马也。
呜乎:表示惊叹 的语气词,相当 于“唉”。
其:表 推测、 反问,“ 难道”
其:表推测,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 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握 着 马 鞭 面 对 着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问题·探究
10.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
的感叹。
字·词·音
读准字音
祗 zhĭ骈 pián
槽枥 cáo lì
策 câ 邪 yã
石 dàn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言·积累 通假字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sì),喂) 2. 才美不外见
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 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文 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 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
问题·探究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一个反诘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 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9.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收束全文,既照应开头,又点出文章的主 旨,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新课·讲解
吃一顿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能够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
“见”通“现”。
这种,这样
能力
等同
怎么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 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 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说》教案3篇
《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篇1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快乐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
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假如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
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
(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如今的杂文相似。
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1、老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⑴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
(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防止的。
(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
⑶ 老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
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缺乏”,才能才被埋没。
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第二课时(叶静静)
教案表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第二课时上课年级主备教师副备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过程与方法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教法运用讲授法、探究法学法指导讨论法、归纳法环节教师授课内容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导入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学生用心倾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1-4初步探究一、分析文段一: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并做好相应的笔记使学生对文章的整理框架有初步的了解。
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7分钟5-9合作探究引导析疑分析文段二: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分析文段三: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理清本文的思路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主旨:其真不知马也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并进行总结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10分钟10-17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拓展学习巩固训练三、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暂时没有得到重用,你该怎么办?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马说(17)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辨认,了解
16、安求其能千里耶?安:怎么
自学指点二: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策
{ 执策而临之 鞭子,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 }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食马马者者不不知知其其能能千千里里而而食食之之
sÌ,通“饲”,喂 养指代“千里马”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养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食马者 (无知) 千里马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不
知 食量:尽粟一石
其
能
千
里
而 食饱、力足,
食 也
才美外见
分析文段三:
•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辨认, 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
伯乐
决定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文段二:
•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 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二)、骥遇伯乐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 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更多资源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 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 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 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开
关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27、马 说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
名马
知
不知
食马者
千里马
才美外见 才美不外见
无马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 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和文中十一个“不”。 第一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无 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对 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第三段中的“不”和“也”,表达了作者对 “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
与“马”有关的词语、诗文知多少?
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鞍前马后、马后炮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 络脑,快走踏清秋。
更多资源
马说
韩 愈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 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 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 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 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 大致相近。
•④哪些语言具体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因?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⑤最后一句为何用反问语气?表现出了此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刻作者对食马者和千里马怎样的感情态度?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此段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
策1之2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3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2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研究与探索
1、你能找出这篇文章的一字多 义吗?试试看。
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可是
表承接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而 执策而临之 表承接
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千里马 2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往,到--去
开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食马者不知 其能 千里而食也”
关
第 三 段
痛斥 执策 者的 愚蠢
勾画执 策者狂 妄无知 的形象
作者厉声 反诘执策 者,表达 中心:其 真不知马
归 纳 全 文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借伯 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 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寓意情感
请完成表格,理解本文的寓意及情感。
托
物
寓
有才能的人
意
常有 `
“千里马” “伯乐”
圣明的君主能发现 难遇 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 ,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理清结构
完成下列表格,梳理文章结构。
千 论点
世有伯 乐,然 后有千 里马。
里
马 遭遇 结论
(唉……深刻嘲讽)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三读课文:
请个别同学朗读, 其他同学结合问题思考。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①“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哪一句话可以体现?(即“名马”以“千里 称”的前提是什么?) ②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被埋没 的情形是怎样的? ③请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6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名词
一 词 多 义(实词)
(7) 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8) 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9)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喂
通“现” 表现 通“才” 才能
通“耶” 表示疑问
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 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
旦而马价十倍。
有个卖马的人,牵着马在市场上一连站了三天, 竟没有一个人看得上他的马。 他气坏了,就去求见最会识马的伯乐,说:“我 的这匹骏马想卖掉,可是在市上站了三天,没有 人来问个价。请你帮个忙,只要去我的马儿旁转 一转,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看,就行。” 伯乐一听,很同情他。就真的踱在市场上,经过 他那匹马旁边,瞟了几眼,走了几步,又回头看 了下。买马的人听说了,立即蜂拥而来,抢着要 买这匹马,马价霎时间提高了十倍。 1、 买马的人为什么会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 说》等。
一读: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马 说
世/有伯乐(lè ) , 然后/有 / 千里马。千里马 / 常有,而 / 伯 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只辱于 / 奴隶人之手,骈(Piá n )死 于/ 槽(cá o)枥(lì )之间,不以千里 / 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 或尽粟(sù )一石(dà n )。食(Sì ) 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 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 / 不外见(xià n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 / 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食(Sì )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 其 / 真无马邪(yé )? 其 / 真不知马也。
•2、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伯乐、千里马、
千里马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明课文这一主旨的是哪句话?
食马者各比喻封建社会哪几类人?暗示 了“食马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 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 必须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 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 要保证。
相当“吗”
韩愈 字退之,唐代文 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昌黎先生集》。这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 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 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 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 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 终未被采纳。所以他有“伯 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其真不 知马也。
命运
祇辱于奴 食不饱,力 隶人之手, 不足,才美 骈死于槽 不外见,且 枥之间。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 一 段
第 二 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 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 有,而伯 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 称也。
进一步 从反面 论证: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用 按照
3以
以啮人
如果 因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也
不以千里称也 表陈述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反问语气 是马也 表停顿 其真不知马也 表感叹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代词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 怕”
5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动词
二读:出声散读课文,对照注释,同桌间相互讨论句子的翻译,圈出意思把握不住的字词、句,
准备提问。
出声散读课文,对照注释,同桌间相互讨论句子的翻译,圈出意思把握不住的字、词、句,准备提问。
马
说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1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1或尽粟一石。食2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3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ຫໍສະໝຸດ 里马”。请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归纳全文思考:1、食马者与伯乐对
•⑦请先补充划“
” 这三句的主语。这里 连用三“不”有何好处,构成什么句式? ⑧结合“执策……无马!”一句想象食马者 此时的姿态,表现出他何样的嘴脸? “呜 呼……不知马也。”可见对他的态度怎样? ⑨请概括第三段的大意?
男生女生交替背诵,再现情景,培养想象能力
拓展练习
一、请以“千里马”的口吻,根据 《马说》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叙 述“自己”的遭遇。
写作 背景
相关资料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
说》(即《杂说一》)。文章以 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 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 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 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 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 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千里马
伯乐
人才
识别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 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 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 才不遇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