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洁尘小说 《锦瑟无端 》叙述时间的符号学解读
锦瑟
《锦瑟》典故的符号学批评(2010-02-13 13:10:40)转载▼标签:杂谈惘然之情的典象化造型——《锦瑟》典故的符号学批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人类的文学史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作品人们不一定一下子都读得懂,但这不妨碍人们都喜欢它;有些作品即使是专家学者也不能得出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专家学者们都赞赏它;有些作品恐怕永远也不会获得统一的认识,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商隐的《锦瑟》就属于这样的伟大诗篇。
一篇《锦瑟》解人难。
自从《锦瑟》流布以来,有多少人被它所迷醉,有多少人被它所折磨,有多少人被它所激发点燃,有多少人被它所伤透脑筋,有多少人以它为对象抒写了数不清的文字,有多少人以它为焦点发表了林林种种的观点。
一篇仅仅56字的诗作何以会造成这样的奇观?这自然在于李商隐《锦瑟》的伟大,《锦瑟》意象的纷繁而又多义,《锦瑟》用典的晓畅而又深奥,《锦瑟》意义的明确而又朦胧。
但是,长期的争论不休,“穿凿附会,纷若聚讼”,是不是还有另一种重要原因即人们欣赏诗、解释诗、研究诗的观念和方法的不同呢?《锦瑟》一诗与一切诗一样,在表达情感时,用的是艺术符号的表现方法。
也就是说,李商隐写《锦瑟》用的是艺术符号,而不是一般的语言符号,但我们在欣赏和解读李商隐《锦瑟》时,用的却是一般语言符号,而不是艺术符号。
《锦瑟》“解人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出在这里。
由于不能从艺术符号的角度解释《锦瑟》,《锦瑟》情感的典象化造型就成为一种障碍,或者被说成是李商隐对锦瑟的吟咏(咏物说),或者被说成是瑟声适、怨、清、和四种情调的(情调说),或者被说成是对一个叫锦瑟的丫环的隐情的表达(咏人说),或者被说成是追忆旧欢之作(怀旧说),或者被说成是对亡妻的怀念(悼亡说),或者被说成是对他自己全部创作的概括(诗序说),或者被说成是寄内、思家之作(思妻所),或者被说成是对一种美的形式的表现(形美说)等等。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锦瑟》是格非创作的一首悲剧性诗歌,通过意象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苦闷。
在这首诗中,格非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主题,使诗歌更加感人和深远。
诗中的“锦瑟”象征了主人公的心灵状态。
锦瑟是一种华丽而脆弱的乐器,象征了主人公的心境,即既美丽又易碎。
诗中提到的“是前朝”和“阮籍”的描写,暗示了主人公的高贵身世和非凡才华。
他一生中的辉煌和荣华,就像锦瑟一样,绚丽而神秘。
锦瑟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在诗的最后一句,“娇于猗与硕人也,侧弁而謇”中,“侧弁而謇”的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和不甘,同时也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诗中的“鸣佩”意象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的苦闷感。
鸣佩是一种古代官员佩戴的金属饰物,具有浓郁的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在诗中,主人公将鸣佩的声音描述成“雍雍”和“响而哀”,显示了他的心情沉重和苦闷。
通过描绘鸣佩的声音,诗中传达了主人公对权力和财富的无所满足和对虚荣的反思。
诗中的“头上黄金绿玉环”与“世路如棋”这两个意象,突显了主人公背负的重压和束缚。
头上黄金绿玉环象征了主人公身世的高贵和奢华,然而却成为了他的枷锁。
他无法解脱感到压力巨大。
世路如棋则强调了主人公的无奈和命运的扭曲。
人生就像下棋一样,处处充满了博弈和挣扎,而主人公的处境就像被困在围棋棋盘中的棋子,难以逃脱。
诗中的“君年若为此,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两句,体现了主人公对自己才华的自豪和无奈。
主人公自信自己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可以为君王所用,然而他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才华和志向。
这种自豪和无奈在诗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格非通过意象叙事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苦闷。
锦瑟、鸣佩、头上黄金绿玉环、世路如棋等意象的运用,深化了诗歌的意义,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格非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悲剧色彩的氛围,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苦苦挣扎的内心世界中。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纷繁复杂,以其诗意的朦胧美著称。
一、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人们倾向于把所关注的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即突显原则。
经过各理论家对图形背景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如今,图形背景已经淡化了具体事物的外衣,它们所各自代表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别对应到图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影像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之上。
(刘立华、刘世生:2006)诗歌之所以感人且让读者产生共鸣,与诗歌本身所提供的图形背景的建立与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调控自己的作品(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让文学文本尽可能的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时根据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码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意象等等。
二、《锦瑟》: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
(梁丽、陈蕊,200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为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和介词,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副画面。
前三句中,“瘦马”为图形,其余的“枯藤、老叔、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均沦为背景。
后两句,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断肠人”依然在“漂泊”。
人物相对于整个环境成为图形,而前面所有环境均为背景。
众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丰富、意境幽远、情感浓郁,《锦瑟》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由于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远,主旨众说纷纭,因而笔者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解读文本本身。
锦瑟原文及解析
锦瑟原文及解析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全文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情思。
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摘要】格非的《锦瑟》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作品,通过杰出的意象叙事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在诗中,“锦瑟”意象象征着人生的美好和曲折,反映了生命的变化和无常。
音乐意象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主题和情感,色彩意象也为叙事增添了层次和真实感。
意象与叙事之间相互作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通过意象叙事,格非成功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之处,为诗歌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美感。
【关键词】关键词:格非,《锦瑟》,意象叙事,背景,含义,音乐意象,色彩意象,相互作用,情感表达,重要性,独特之处。
1. 引言1.1 介绍格非《锦瑟》的背景和意义《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离奇而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通过精致的意象叙事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愈加深沉的思考和感悟。
在整个诗篇中,诗人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瑰丽而複雜的情感世界,使得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其中带有深邃内涵的情感表达。
《锦瑟》中的意象是该诗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义,更为诗篇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首诗中,“锦瑟”被描绘成一种既美丽又神秘的乐器,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神秘。
诗中的音乐、色彩等意象也在叙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层次和细腻情感。
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诗人成功地展现了爱情的纠葛和复杂性,使得《锦瑟》成为了一首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探讨《锦瑟》中的意象对叙事的影响,分析诗中的音乐、色彩等意象如何体现主题,以及讨论意象与叙事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格非《锦瑟》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2. 正文2.1 探讨诗中的“锦瑟”意象的含义在格非的《锦瑟》中,“锦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锦瑟代表着美丽的乐器,象征着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向往。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
语文课堂YuWenKeTang教师·TEACHER2019年4月Apr.2019037意象,属于诗学范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席位。
格非的小说善于运用大量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不仅蕴含作者广阔的心理能量,又带有鲜明的可变性,使他的小说在语言表层意义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深层的意义[1]。
文章主要分析时间、梦境、自然和人物四大意象在文中的作用。
一、时间意象时间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文学作品要依照时间顺序发生发展。
然而,物理上的时间是一维且整一的,读者必须按照历史顺序解读故事情节;文学上的时间则是多维且破碎的,读者好比乘坐时光机感受时间的无限循环、生命的无处不在和个体的多重身份。
格非的《锦瑟》就是典型的“循环型”意象。
时间不是解读作品的线索,而是隐藏于小说结构和角色之后的主题之一。
《锦瑟》真正的线索是主人公冯子存扮演的四种角色的四种经历, 作者通过四个不同角色的自然交替有条不紊地向我们讲述冯子存的四个世界和四种人生。
隐士冯子存虽然归隐村庄,却好像仍然置身于世俗尘网,无法摆脱时间的宿命。
他认为混乱的时间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因此他一直恍惚在过去与现在的时光中,最终敌不过死亡的呼唤。
考生冯子存胸怀大志,立志考取功名,然而乏味的赶考旅途、枯燥幽静的考场和略显平庸的考题时常让他恍如梦中,置身于时间之外,最终应验了临行前的预言而客死他乡。
茶商冯子存虽然一生富贵荣耀,终究逃不开宿命的安排,游离于时间轨道的他怀揣对生命的留恋而病死病榻。
国君冯子存面对敌军攻城、儿子逼宫的严峻形势,写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联,最后梦中之梦又返回到隐士冯子存的故事。
四个冯子存表面上生活在自己独立的时间轨道,实则与其他的时间轨道时而交汇、时而相撞、时而冲突、时而联络。
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一,四个生命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故事就在这个圆形结构中发生并发展。
宿命的时间又赶上了冯子存死亡的脚步,但另一个梦中复活的虚空同时向他敞开。
《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
《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1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诗简介《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
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五十弦,一说一男一女对坐弹两张琴;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翻译/译文《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
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只有在彼时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注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
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
浅析格非《锦瑟》中的意象叙事1. 引言1.1 介绍《锦瑟》和格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格非是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锦瑟》是格非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格非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展现了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格非以细腻而含蓄的文字,描绘了一个深情厚谊的故事。
通过琴的意象,格非表达了对挚友的深情祝福和思念之情。
她通过琴弦的断裂、忧伤、幽怨的音律,将内心的柔情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意象叙事给人一种悲壮而震撼的感受,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格非不仅仅是通过意象来叙述故事,更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
她用琴瑟的对比,细腻地描绘了友谊的珍贵和脆弱,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沧桑和遗憾。
这样的意象叙事让人感受到生命中的无常和变迁,让人思考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锦瑟》中的意象叙事,不仅展现了格非高超的文学表达技巧,更展现了她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情感表达。
格非的诗歌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生命与情感的悲壮与深邃。
1.2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作者传达情感、展现主题、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意象是作者用具体的形象、符号、比喻来代表抽象概念或情感的手法,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品可以更加生动、深刻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意象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进而加深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常常是作者精心选择和运用的,它们可以是视觉上的形象,也可以是听觉、触觉甚至是味觉上的感受。
通过意象的营造,作者可以呈现出作品独特的风格和意境,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作品情感和思想的传达方式,是作品内在意义的体现。
2. 正文2.1 《锦瑟》中的意象《锦瑟》是格非的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营造出深刻的叙事世界。
在这首诗中,意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情感的境界。
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看李商隐的《锦瑟》
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看李商隐的《锦瑟》内容摘要:<锦瑟》虽然篇幅短小。
但思想意蕴十分丰富,将这首朦胧模糊,甚至充满歧义的诗作为新批评的分析文本非常合适。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复义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李商隐的《锦瑟》诗并未对具体的人、事、地、时作出交待,而是以婉转的典故、细美幽约的隐喻,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创造出若隐若现、似是而非却又浑然一体的意象组合。
《锦瑟》诗中。
语境的模糊引起主旨的复义、词语的含混引起情感的复义、隐喻和意象组合引起的复义,将诗人个人的、一时的体验变成了普遍的、永恒的经验,产生出超越时空,任人再创造的无穷美感魅力。
关键词:新批评复义李商隐《锦瑟》提及李商隐的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深婉、情感的沉厚、用字瑰丽、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感动。
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氤温婉的审美氛围中。
但也会由于其诗作朦胧的语言而难求甚解。
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在研究中发现,李商隐的一些诗或就题敷陈,或依体裁格式构撰,或干脆以文字开玩笑,诗中叙述某事.未必就真有其事。
这些诗如果再以传统的“知人论世”方法解说,循环互证,无异于水中捞月。
因此,对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些作品的解读需要采用“新批评”的方法。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
燕卜逊在1947年再版的<复义七型>一书中给“复义”所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1]他认为在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所有的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大量活用现象、典故的再创造和句法关系的松散,复义现象更为普遍。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旬:》),李商隐这首二十八字的《锦瑟》,由于其复义效果,千百年来仍然引起人们解读的兴趣。
一、语境的模糊引起主旨的复义《锦瑟》虽然篇幅短小,但思想意蕴的丰富性,对个诗主旨的理解历来意见参差,莫衷一是。
李商隐《锦瑟》多角度解读示例
李商隐《锦瑟》多角度解读示例作者:罗佩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5期李商隐的诗作《锦瑟》,因为诗句典雅,意境优美,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但由于它创作的详细时间、创作的具体背景,史料缺乏准确记载,因而该诗的创作动机、写作目的后人无从知晓,再加上诗作表意含蓄、用典委婉、意境朦胧,后世读者对其写作意图、作品主旨感到扑朔迷离,难以确定,于是对这首诗的写作原由就有了多种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初次阅读这首诗作的中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惑,同时也给讲授这首诗的教师带来了一定困难,让他们都有一种无所适从、莫名其妙的感觉。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这种现象,也许这种困惑就会释然,因为“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留下的缺憾,反而给读者带来了二次创作的更大空间,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首作品。
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这首表意朦胧的作品,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这首诗的几种不同解读尝试作点示范例说,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咏物说中国古代,本来就有一类单纯的咏物诗,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等。
它们描景状物,刻画形象,从而咏物抒情,体物写志,表达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爱憎之情、褒贬之意。
其实,李商隐也写过不少这样的咏物诗。
如:《菊花》(“暗暗淡淡紫”)、《谑柳》(“已带黄金缕”)等等。
我们也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就是一把装饰精美的琴瑟。
它质地优良,外表华丽,让人喜爱。
作者目睹其形、耳闻其声,不觉情动于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个角度看,李商隐的《锦瑟》就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它:锦瑟啊锦瑟,你是何缘故拥有五十根琴弦?你的那一根根琴弦一根根琴柱都让人想起那些美好的年华。
你那快乐的曲调,使我像庄周梦蝶一样因为快乐而忘了自己,你那忧伤的旋律,使我像望帝啼鹃一样因为悲伤而痛苦欲绝。
《锦瑟》一曲不易透,模糊读解又何妨
《锦瑟》一曲不易透,模糊读解又何妨在杭州中语会上曾遇李商隐《锦瑟》课例,仅设计了方言朗读和古语传统朗诵的环节,对诗内模糊性强的语句缺乏细节预设,造成学生发言仅仅是泛论恋情诗、悼亡诗、政治诗的空洞概念,造成了课堂的虎头蛇尾空肚子。
教者尴尬,观者失落,学生似乎除听古语朗诵有点新奇感外新获较少,期待中的高潮没有涌现。
这位青年才俊的课,总让我耿耿于怀。
以他的读诗写诗(诵读法出自名门、出过自己的古体诗专集)的功底,应该对语言、意象有非同寻常的把握,应该能给学生新的感触。
可能是仅想到了自己的能读(古语传统朗诵)的特长,而没有对学生的前理解和课堂互动进行必要的把握和预设,同时也没发挥出自己能写古诗的特长。
这堂课还有改进之处。
典故,可帮助学生疏通;隐喻,可放手让其猜测。
弄懂字面意思后,充分发挥想象,大胆猜测,多义性、多元性理解嘛,能自圆其说即可。
如果老师有相关的背景材料,可推荐给学生,学生据此“小心求证”,那可能就会促成一家之言。
这样解读它,是否就通透,课堂就深刻了?我一度这样想。
曾读过刘国正先生回忆他中学跟随一位陈先生学古诗的事。
陈先生只是指出哪些篇要读要背,哪些仅需浏览,很少开讲。
他常常吟诵,让刘学生静听或者跟着哼,吟诵到好句子,他就停下来,仰起脸晃晃头,说一声“好啊,嗯!”刘先生成为令语文界尊敬的大先生后,在谈到自己怎样学语文时,就深情地回顾,“我就是在这‘好啊’声中体味其中的妙处的”。
传统教学法自有它的真谛,特别是对讲究意境的诗歌。
我想,特别是对朦胧鼻祖商隐兄的这首千古朦胧第一诗,能讲清楚吗?古人都说无人能解,商隐兄也说自己“当时已惘然”,我们在中学的课堂上能穿透千年、帮他心理疏导吗?解透它,难。
课上带着学生解透,更难。
那就不解“透”吧。
商隐兄朦胧地吟,我们就给他来个朦胧地解。
解而不透,不求甚解,还他个朦胧,上堂“朦胧”课又如何?他的典故隐喻多义、朦胧含闪,我们也就猜猜有几种可能的意思就行了。
但必须要感受到它的美,深为它的朦胧美而反复地读,吟诵,品味,尽管品不清什么味也仍然醉吟其中,为说不清的什么而吟,而醉。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文档资料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20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坛上新理论层出不穷,但是新批评作为形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却从未退出过。
本文的目的是:在简要分析新批评的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展示“细读”在诗歌解读方面的价值。
其细读的方法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
锦瑟》是李商隐诗集的第一篇,也是一道千古谜。
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
至《锦瑟》问世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分析此诗,观点各自不同。
、复义复义”原指语言的多义所形成的复合意义,体现在诗歌中为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诗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1] 。
如李商隐的《锦瑟》。
首先是用字的巧妙性。
李商隐的诗有的时候叫做《无题》,有的时候他取开头的两个字作为诗的标题,就如此诗《锦瑟》就文字本身来分析,“瑟”是一种乐器,“锦”是形容瑟”上的装饰非常美丽,这就是”锦瑟“的文本含义。
”锦瑟“这两个字给人的印象一个就是美好,还有利用音乐来传达情谊。
在传统看来,琴瑟指的是你心里边有什么样的感情,你就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
中国的古人一直以来相信音乐是一定能够把你的内心的情意、品格都表达出来。
“无端“这个词在诗中更显得微妙,正是”无端“这个词让整首诗更为复杂,从而使人联想到是诗人听着悲伤的锦瑟,而引发感慨,还是想到华年的流逝而去伤感。
显然,”无端“并没有明显的理由,也没有明显的原因。
另外,” 无端“两个字表明它是无缘无故这样的,并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所以更显出一种无奈之感。
其次就是“迷”字和“晓”字,本来的典故是没有这两个字的,但是诗人李商隐用自己的理解加上这两个字,让诗颇有深意。
“晓梦”指的是破晓以前的梦,说明梦很短,很快就要醒了。
而“迷”字说明诗人是如何的痴迷于蝴蝶翩翩飞舞的梦幻美丽之中,然而这样的美丽却是短暂的,表达出对美好的事物即将逝去的惋惜和自己无法把握的无奈之感。
“此情”两字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此”字在古代汉语中为代词,在这首诗中指代并不明确,也许是怀才不遇的悲哀,也许是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或是爱情家庭生活的怅惘,以及人生历程中悔恨和遗憾、伤感和困惑,或者仅仅是作者发一时之感。
《锦瑟》原文翻译及分析
《锦瑟》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锦瑟》原文2、翻译内容3、详细分析1、引言本协议旨在对李商隐的《锦瑟》进行原文翻译及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解读。
11 《锦瑟》原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1 翻译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如此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怅恨呢?即使在当年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112 分析1121 诗歌结构整首诗以“锦瑟”起兴,引发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感慨。
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运用了四个典故,通过奇幻的意象和意境,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尾联则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结,将无尽的怅惘和追悔之情推向高潮。
1122 用典分析“庄生晓梦迷蝴蝶”借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了人生如梦、虚幻无常的感慨。
“望帝春心托杜鹃”讲述了望帝化为杜鹃啼血的传说,寄托了诗人的哀思和愁绪。
“沧海月明珠有泪”结合鲛人泣珠的故事,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忧伤的氛围。
“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蓝田美玉在阳光下升腾起烟霭的景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可望而不可即。
1123 情感内涵此诗蕴含了诗人对身世的感伤、爱情的追忆、人生的迷茫等多重复杂的情感。
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悲哀。
1124 艺术特色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朦胧,用典巧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韵律和谐,节奏跌宕起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总结通过对《锦瑟》原文的翻译及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这首诗以其含蓄而深沉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协议内容对《锦瑟》的原文翻译及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如有需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锦瑟》朦胧意境的一种心理学分析
《锦瑟》朦胧意境的一种心理学分析作者:周全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08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意境朦胧。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诗中写了几个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朦胧意象:庄生晓梦、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构成的是一幅不完整的画面。
有关此诗的主旨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元好问所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是什么使这首诗意境迷离、旨意深蕴?我认为乃是诗人心中各种“情结”纠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情结”是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他认为,情结并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主要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愿望,而是“人的情感深处的结蒂或症结,是赶不走摆不脱,隐隐中存在,暗中袭来的感情‘魔障’,它是情感化、心理化的块结,是人生重大问题和意蕴的化身”①。
情结作为心理的内容,它对意境创造所起的作用在于: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受某种或多种情结的影响,在情和景之中注入了某种或多种情结,从而在实境的基础上创造或领悟出虚境,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或者在创作和审美中产生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者使具有意境的作品的审美特征复杂多样。
结合李商隐的人生遭遇,我们可以看到,早年丧父,孤苦无依,加上瘦羸文弱,使他形成了如荣格所说的内倾型性格。
在仕途上又陷入牛李党争,一直沉沦下僚,一直处在到处飘泊的状态。
时世、家世、身世加剧了他于无意识深处各种情结的形成。
可以想见,当他从事诗歌创作时,这多种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地纠织在一起,从而使其诗歌呈现出朦胧的意境。
那么这又是什么样的情结呢?和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李商隐受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又曾经学过道,思想中还有佛的成分,可以说他是儒释道兼而有之。
而就其思想中的主导方面来讲,主要是儒家思想,再加上处于宦官篡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这样一个乱世,李商隐形成了一种中国传统识分子所普遍具有的忧患情结。
对洁尘小说《锦瑟无端》叙述时间的符号学解读
对洁尘小说《锦瑟无端》叙述时间的符号学解读孙金燕【期刊名称】《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2【摘要】洁尘擅于以细腻与安静的叙述格调书写世俗生活。
在小说《锦瑟无端》中她却对一贯的叙述方式作出相应调整,以“元叙述”成分和互文符号的熟练操作,在现代世俗生活中不断回望过去与放大内心,寻找隐匿的甚至是消失的历史感,还原现代化中被飞速增长的符号挤压的属于个体的庞大内心,以此既继续在“低调踏实的世俗意味”中获得简单的快乐与认同,又呈现出对生存的更多元与更深入的体认。
%Jie Chen is skilled at using delicate and quiet style of writing secular life. In her novel "Zither unprovoked" she adjusted her commonly used methods, and used the "meta-narrative" and the operation symbols of intertextuality to memories of the past and enlarge the heart in the modern secular life, and looking for hidden, lost sense of history, restore the individual heart to get the simple joy and recognition in the "low-key secular means", and present multivariate and deeper realized for further.【总页数】5页(P110-114)【作者】孙金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1【相关文献】1.同城异质空间下的叙述时间探析--以洁尘的小说《锦瑟无端》为例 [J], 段虹宇2.《锦瑟》"无端"为哪般——也谈《锦瑟》诗的主题 [J], 李秀丽3.兴于无端忠于华年\r——李皖《锦瑟无端》何以可待 [J],4.追忆无端——李商隐《锦瑟》解读 [J], 李若晖5.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锦瑟》诗浅探 [J], 魏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国学网--《锦瑟》的“意识流”批评阐释
中国国学网--《锦瑟》的“意识流”批评阐释李商隐《锦瑟》(亦称《无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一,评骘几至互为牴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从常见评注中加以选择和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真瑟乐声说”。
宋代诗人黄庭坚、苏轼等人认为这是一首咏物托志诗,物就是瑟,志即诗人对于音乐的见解,从乐器进而论乐音,是诗的主旨。
《缃素杂记》中说:“黄朝英曰: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
其声也,适、怨、清、和。
’按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奇迈占,信然。
”二是“古瑟自沉说”。
汪师韩《诗学纂闻》曰:“《锦瑟》乃是以古瑟自沉。
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
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
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
春心者,壮心也。
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
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
追忆谓后世之人追忆也。
可待者,犹云必传于后无疑也。
当时,指现在言;惘然,无所适从也,言后世之传,虽可自信,而即今沦落为可叹耳。
”三是“青衣名说”。
《中山诗话》中说:“刘分曰: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
”这种专为一人赋诗的说法,赞同者不多,早就遭到胡震亨的反驳:“以锦瑟为真瑟者痴,以为令狐楚者,以为商隐庄事楚、淘,必淘青衣亦痴。
《锦瑟》解读
《锦瑟》解读甘肃临夏国沣对李商隐的诗《锦瑟》,许多语文老师的解读存在没有抓住作者本意,也没有达到理解原意,望文生义文理不通的问题。
当然解读得离题万里,似是而非。
这是因为读者没有深入到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及生命里程当中切身体验的缘故。
所以解读李商隐的诗,不必拘泥于文字表面和事物表象,展开想象空间,紧扣主题,着重从诗的意境中体会和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才能读懂作者本意,真正理解诗意为好。
当然李商隐的诗写得朦朦胧胧,并不直白,看起来似乎是抽象画,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但是读起来如同琴弦发出的高山流水声,韵律优美动人,扣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
让我们展开想象,用欣赏一幅画的眼光抓住意境和主题,用感受音乐的心来感受和理解李商隐的诗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释义:锦瑟虽然没有五十根琴弦,我看见锦瑟的一弦一柱,都会思念起过去五十年来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
庄周早晨梦醒,却迷糊不清自己是人还是蝴蝶,望帝的一片春心寄托在哀鸣的杜鹃身上;我梦见了佳人,醒来后不知道是活在梦里还是当下,也不知梦和现实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生还是死。
阴阳两隔,我的悲伤如同泣血的杜鹃。
沧海巨变,每一颗珍珠都是饱含着泪水,望着明月我珠泪连连。
蓝田的白玉也会因为太阳的炙烤,风雨的侵蚀,风化出烟火样的外皮。
往事如烟,万物禁不起岁月的熬煎,不知不觉额头上就布满了皱纹,黑发变成了白头。
可是我对你的情感怎么一点都没有变淡,还是不能忘记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喜欢追忆往事。
唉,只是那时懵懵懂懂不懂得珍惜,现在懂得却已惘然无措。
古人用松竹梅兰代表君子高节;用蝙蝠鹿桃佛手代表福禄寿;明月代表思念;用柳枝表示惜别,诸如此类的比较多。
所以许多元素符号有象征意义。
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想读懂一些生涩的古诗的确不易。
要读懂古诗,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方法。
诗歌除了平仄押韵,还要讲究起承转合结构关系。
试用复义理论解读《锦瑟》
作者: 王婷 孙吴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26-2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复义 《锦瑟》 模糊
摘要:对于《锦瑟》的阐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人们总能不断发现它的新意.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的穿透与征服力量,千百年来它既朦胧晦涩,又家喻户晓,一直吸引着人们欣赏探究的兴趣.该诗的多义性与燕卜逊提出的复义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通过用复义理论对此诗的多角度层层剖析,进一步探究该诗所具有的独特的哀感顽艳和深情绵邈的意境,体会心灵的旅行.。
青春之碑下最绮丽的花束——李商隐《锦瑟》主题解析
青春之碑下最绮丽的花束——李商隐《锦瑟》主题解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云:“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这首诗虽然在理性方面难于加以确切的解说,但在感性方面却极易于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喜爱。
诗很具感性,是因为它的形象;诗又很难懂,也是因为它只绘形象,扑朔迷离。
要读懂这首诗,我认为主要应去分析诗的形象,看它给予我们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些什么,而不必去比附事实。
现在先大概的一下诗的概况。
意释如下:锦瑟啊,你为何要有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上所弹奏的哀怨缠绵之声,都像是我追思青春年华的深沉叹息!就像庄周梦醒不知自己梦为蝴蝶,还是自己乃蝴蝶所梦一样,(我之追思逝去的年华也一片迷茫,青春已逝,年华如梦!)望帝能将自己伤春之心寄托于杜鹃的哀鸣,明月照耀的浩瀚大海上,鲛人以晶莹的泪珠告诉世人她的愁苦,碧玉用升腾的烟雾告诉天下自己深埋在山中,(我能用什么来表明自己的愁思呢?)而且,我能清晰地追忆过去么?唉,就是在当时亦已茫然如梦了!注释⑵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
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庄生梦蝶”比喻梦幻迷离、往事追忆,或梦中佳趣。
⑶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帝因臣子治水灾有功禅位退隐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2012年3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25 No.2Mar.2012收稿日期:2011-11-08作者简介:孙金燕(1984-),女,安徽安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符号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对洁尘小说《锦瑟无端》叙述时间的符号学解读孙金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摘 要:洁尘擅于以细腻与安静的叙述格调书写世俗生活。
在小说《锦瑟无端》中她却对一贯的叙述方式作出相应调整,以“元叙述”成分和互文符号的熟练操作,在现代世俗生活中不断回望过去与放大内心,寻找隐匿的甚至是消失的历史感,还原现代化中被飞速增长的符号挤压的属于个体的庞大内心,以此既继续在“低调踏实的世俗意味”中获得简单的快乐与认同,又呈现出对生存的更多元与更深入的体认。
关键词:洁尘;《锦瑟无端》;叙述时间;元叙述;互文符号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2)02-0110-05一、引 言时间是叙述永恒的主题。
现代小说正是通过对叙述时间的变形,突破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状态及时间秩序的单向度,构建出小说的网状结构。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下“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之前,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下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的诗句。
以十四字立足当下,既瞭望将来又回溯过往,这种辽阔的时间意识,使之后与“锦瑟”有关的作品总会在时间的思考上有所斩获,便不难理解了。
20世纪90年代,格非便在其小说《锦瑟》中演绎了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冯子存的四次死亡,生存的轮回使叙述不停地从结局回到原点形成叙述的追忆型循环结构,抵达关于时间的思考和诘问。
相比于实验小说主将格非“理所当然”地多向度探索,洁尘2009年面世的长篇小说《锦瑟无端》对时间的追问要内敛很多。
洁尘的作品,无论是其随笔还是小说,都习惯从日常生活出发,再返回到日常生活之中。
对于物质的具体的生活,她既非新写实主义“零度书写”式的贴得很近直至疲乏,也非高蹈着无限抽象升华几近虚空,在这两者之间的游移使她的作品大多呈现出安静与细腻的特质,并以此抵达对快速浮躁的现代生活摩挲后的别样穿透力。
而在其《锦瑟无端》中,一向被认为关注日常生活、以“低调踏实的世俗意味”[1]赢得众多青睐的洁尘,也尝试着在世俗里玩点花样了。
离婚的中年女人林采薇因一部小成本电影唤起内心关于表弟卢小桐的记忆,并且在现实中与神似于表弟的该电影导演陆一鹤相识相伴,其中也牵扯出陆一鹤与其“男友”的一段情感往事。
朦胧的姐弟之恋,暧昧的兄弟情感,多年后的重拾旧时记忆,这便是《锦瑟无端》所叙述的故事。
较其前的小说《酒红冰蓝》与《中毒》,《锦瑟无端》同样以日常的世俗生活为叙述基础,但它以有着多重符号指涉的“锦瑟无端”命名,通过与其同名的一部电影及两部小说推衍展开关于林采薇与陆一鹤的过去及当下生活。
叙述时间不断处于“当时”与“当下”的双向转换,且从不同角度对“当时”进行反复玩味,呈现出对事件以及事件所藏身的时间的执迷,以及一种企图将逝去的时间召回人间的渴望,也显示出洁尘建立在现代世俗生活之上的、关于时间的深层思考。
这都与其小说中新的叙述方式的引入以及引入的“小心翼翼”有关。
011二、功能符号的“元叙述”成分所建构的叙述时间的不同指向 叙述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在其新版的《叙述学辞典》中对“元叙述”(Metanar-rative)概念作出如下解释:“元叙述:关于叙述;描述叙述。
叙述把(一个)叙述当作其主题之一这就构成了元叙述。
具体地说,一个叙述指向自己以及那些构成叙述、交流的成分,讨论自己、自反指涉的叙述,叫做元叙述。
更具体地说,一个叙述中明确地指向叙述指涉的符码或下一级符码的段落或单元叫做元叙述,它们构成了元叙述符号。
”[2]51他指出“元叙述”一词的两个指向:作为功能符号的“元叙述”成分与作为一个完整叙述文本的“元叙述”即元小说(Metafiction)。
虽然二者都具有“元语言”固有的反身指涉(Self-Reflexivity)属性,但“元小说”走得更远,它主要通过将故事及其建构过程的并置、模糊叙述层界限等手法,将反身叙述指向故事的虚构性以及叙述的不可靠性,以打破封闭的指涉关系,拒绝认同任何一种意义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如马原的那部非常有名的实验小说《虚构》,开头即说道:“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接着一方面反复申明“我的故事”是“天马行空地瞎想一气再没有比我更没用的人了”,另一方面又“老实”地交待文本故事来源于自己老婆听一个医生讲的发生在麻风病医院的事情。
也就是说小说的叙述过程是一方面利用各种材料不断地制造真实,一方面又不断地对真实性进行摧毁和消解。
与其相比,“元叙述”成分的使用,其符号功能虽然包含叙述者对故事与叙述方式的反身叙述,但主要目的依然在于建构故事的真实性和叙述者的权威性。
洁尘的此篇小说便是以对“元叙述”成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的反身叙述中,既保全故事的真实性,进行日常的世俗书写,又以“元叙述”成分的介入变形叙述时间,彰显对时间的思考。
《锦瑟无端》在小说叙述过程中毫不隐藏一个叙述层对另一个叙述层的建构。
在以林采薇为视角的小说第一章结尾处写道:“她把这部电影延展成自己的一部记录。
她不敢说这是她的作品,因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她的。
她只是记录着,随着一次次的观看,它不停地在电脑上修改着记录。
每看一次电影修改一次,每修改一次,这个故事就似乎离电影本身越来越远。
它膨胀着,不可思议地细节化着。
而每一处细节的丰富,就像一个岔路的产生,又一次偏离电影本身。
……或者说,是林采薇内心的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林采薇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角度来揣度这个故事。
”[3]7随后的第二章即转入林采薇以宋词为叙述者的小说。
在第十四章转入以唐诗为视角人物的陆一鹤的小说之前,以陆一鹤为视角的第十三章同样采取了这种方法:“那给你看我的小说好不好?这小说没写完的。
电影是根据这小说拍的,但很多内容并没有拍进去。
但是,如果要想了解一下唐诗的话,可以看看这小说。
”[3]153这使小说呈现两个分层非常清晰的叙述层,但总体说来,也仅仅停留在对作为功能符号的“元叙述”成分的运用阶段。
分野的两个叙述层各自依然在时间上呈现相对明朗的因果链,以及可以被清晰梳理的情节提要。
主叙述层讲述离婚的中年女人林采薇与陆一鹤因电影《锦瑟无端》在日常生活中的纠葛。
两个并列的次叙述层分别以“宋词”和“唐诗”的角度讲述宋词与佟敏、唐诗(卢小桐)以及佟敏与唐诗之间的情感纠葛。
分层叙述并未将故事叙述成玄而又玄的一系列碎片,成为完全“反身指涉”、拒绝意义认同的元小说。
这与作家倾心于有秩序的世俗生活有关,也隐藏着作者以此彰显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思考时间的企图。
如同小说所言:“从陆一鹤搬到对面,两人开始交往之后,弟弟小桐以及佟敏这个人终于完全叠合在一起,然后与陆一鹤这个人分离开来了。
在林采薇的感觉里,这是一种前世今生的意义。
”[3]204小说的主叙述层主要呈现林采薇与陆一鹤“今生”的故事,以第一章林采薇与陆一鹤的相遇为叙述时间的起点,直至林采薇跟随陆一鹤回老家,讲述的是属于二人“当下”的故事。
而林采薇以宋词为叙述者的小说“是林采薇内心的那个世界”[3]7,叙述的是林采薇过去生活的一部分,陆一鹤以唐诗为视角的小说同样如此,“压住他们的都是精神上的东西,是那些回忆,那些因为消失了也就更加分明的回忆”[3]150。
这样两个建构与被建构、控制与被控制的叙述层的交叉前进,便使叙述时间在属于“前世”的当时与属于“今生”的当下之间交替跟进,构成了同一条道路上两条向不同方向延展的路径。
这边由林采薇车站开向陆一鹤站,那边由宋词站开向唐诗(卢小桐)站,一条回溯过去,一条指向当下甚至是将来。
所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轼《永遇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叙述既然能迅速占有可以篡夺现在的将来,也自然可以被能篡夺现111孙金燕:对洁尘小说《锦瑟无端》叙述时间的符号学解读在的过去所占有。
小说《锦瑟无端》表面上让时间中断流动,从多年以后开始,实质的目的则是为了返回到多年以前,说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一点也不为过。
张爱玲曾称:“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远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
”[4]174在张爱玲看来,“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存在于“古老的记忆”,因为属于当下的“这时代”在沉没,这隐藏着张爱玲放弃“大历史”书写的原因,或许也是洁尘坚持世俗书写的原因,只不过洁尘更温和。
总体说来,小说《锦瑟无端》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叙述“当时”的次叙述层虽然受叙述“当下”的主叙述层控制,其篇幅却几乎占了整个小说的四分之三,将已惘然的“当时”以三倍于“当下”的篇幅展开,不管是三分钱、四分钱、五分钱的冰糕,还是四毛钱的一球冰淇淋[3]52,都是一个时代能留下的印记。
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三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关于过去的记忆。
三、互文符号所建构的复调性叙述时序洁尘是善于书写“灵魂上的双胞胎”(《中毒》)的,就像她在《锦瑟无端》中总是强调版本一样。
2002年的《酒红冰蓝》是一个叫何丹的女人和一个叫夏城南的男人之间情感纠葛的十五年。
2003年的《中毒》里,何丹终于要与夏城南结婚了,夏城南与夏城南“灵魂上的双胞胎”———那个没有名字的“他”,又要在两个女人的单恋故事里重新上场了。
尽管洁尘声称:《中毒》“这部小说将《酒红冰蓝》做了一次延续。
这种延续更多的是时间上的,而不是故事本身。
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也是另外一个视角了”[5],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统一,表明洁尘在用两部小说完成对同一群人前后故事的叙述。
不同的是,这部《锦瑟无端》却尝试着以一部小说完成不同版本故事的叙述,抵达时间的延续与跌宕。
《锦瑟无端》以三部同名作品推衍林采薇与陆一鹤“当时”与“当下”的情感纠葛。
主叙述层以林采薇和陆一鹤的视角展开,次叙述层从“宋词”和“唐诗”的角度讲述,既以女人的眼光又换位以男人的眼光,视角的不同恍如故事也不同。
此外,从不同的视角展示故事,使小说以及其中所穿插的三部同名作品共享人称符号,这些符号在小说的不同叙述层重复出现,如那个永远活在别人记忆里的“卢小桐”,在陆一鹤的小说《锦瑟无端》中,“就像有两个人,一个是嬉皮笑脸的唐诗,另一个是唐诗身体里的名叫卢小桐的安静忧伤的小男孩”[3]182;林采薇的小说《锦瑟无端》中,“两岁之前的唐诗叫卢小桐,他出生在梧桐密植的城北”[3]21;主叙述层,在林采薇看来陆一鹤是卢小桐也是唐诗,“或者说,林采薇面对的是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