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胰岛β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进展摘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主要是由肠道L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其作用功能逐渐被揭晓。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 Agonist,GLP-1RA)不但具有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还具有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多种作用。

本文就GLP-1RA对糖尿病、心血管系统、肥胖、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影响做一综述。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07-021.GLP-1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天然的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保护胰岛?细胞,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延缓胃排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肝糖原的释放等多种生理作用[1]。

GLP-1的功能是由 GLP-1受体(GLP-1R)介导的。

GLP-1R广泛分布于胰腺、肝脏、肾脏等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

当机体受到食物、激素等信号刺激时,接收到信号的肠道L细胞会分泌GLP-1,游离的GLP-1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C增加引起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浓度升高,进一步活化下游的蛋白激酶A(PKA)和鸟苷酸交换因子。

激活的PKA导致K+通道关闭,Ga2+通道开放,Ga2+内流,完成蛋白质的转录及表达。

但天然的GLP-1可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DPP-IV)迅速降解,发挥活性时间仅为1~2min。

因此,天然的 GLP-1很难用于临床。

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了GLP-1RA,其既保留了天然GLP-1的生物活性,又可以不易被DPP-IV降解。

2.GLP-1RA对糖尿病的影响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流行病学结果显示,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调查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9.7% 和10.4%。

胰高血糖素样肽1_受体激动剂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_受体激动剂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李秀1,2,李兴茂1,2,王婷3,李森21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聊城252000;2 聊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3 聊城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儿科重点实验室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目前以控制生活方式及减重作为基础治疗,后续疾病加重及恶化不可控,亟需确切有效的药物遏制其向肝炎甚至肝纤维化等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因其独特的降糖机制被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GLP-1RAs能够抑制食欲、减少食物摄入,具有一定减重效果;GLP-1RAs还具有减少肝脏脂肪堆积、增强脂质氧化和产热、减轻炎症的能力,从而发挥治疗MAFLD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GLP-1 RAs治疗MAFLD相关动物实验成果不具有完全代表性,仍需要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抵抗;肝纤维化;肝脏炎症;细胞自噬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2.021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2-0088-04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代谢性疾病的一种[1-3],已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MAFLD是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症候群的肝脏表现,其发病机制最经典的学说为“二次打击”学说,即首次打击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在肝脏实质细胞内的过度聚集,二次打击是脂肪过度沉积导致活性氧诱导肝脏实质细胞炎症反应。

MAFLD 与2型糖尿病(T2DM)、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某些类型肝外恶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4]。

目前MAFLD的基础治疗以减重、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尚无确切、高效的治疗药物阻遏其发展或促进恢复。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分泌分子,因具有控制胰岛素分泌、调节胃排空和肠道蠕动、减重等作用,被用于T2DM的治疗。

GLP-1对血糖稳态调控作用特点及其机制

GLP-1对血糖稳态调控作用特点及其机制

GLP-1对血糖稳态调控作用特点及其机制马虹宇1 隋宇玢2(1黑龙江省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中图分类号】R4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157-0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GLP-1)是30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

GLP-1与胰高血糖素的氨基酸序列有50%同源性,故而得名。

它是由含有160个氨基酸残基的胰高血糖素原,在胰岛α细胞内被酶解为29氨基酸的胰高血糖素,而在肠粘膜L细胞(它主要分布于回肠和结肠粘膜)内被酶解为30氨基酸的GLP-1。

GLP-1是参与血糖稳态调控的重要的消化道激素。

对GLP-1生物学作用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现仅就GLP-1对血糖调控作用的特点与机制,简要综述如下。

一.GLP-1对血糖调控作用的特点[1-6]1.GLP-1降糖作用呈高度的葡萄糖浓度依赖性GLP-1具有明显降糖作用,主要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GLP-1的降低血糖作用严格依赖于血糖浓度,即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能发挥其降糖作用,血糖浓度越高,GLP-1的降糖作用越强,而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或偏低,则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

当血糖降至4mmol/L时,外源GLP-1已无降糖作用。

GLP-1的这一特性,能保障将高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发生低血糖。

2.GLP-1的降糖作用在餐后最强进餐引起GLP-1的大量分泌。

在餐后30-60分钟,GLP-1分泌量最多,进而发挥有效的降糖作用。

食物在肠内的消化产物中,葡萄糖是GLP-1分泌的最强刺激物。

GLP-1的基础水平约为(0.4-1.4)x10-12mol/L,餐后GLP-1水平迅速上升,在30-60分钟,可达峰值,约为(10-12)×10-12mol/L。

胰高血糖素样肽-1

胰高血糖素样肽-1

胰高血糖素样肽-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回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脑肠肽〃目前主要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作用的靶点。

由于GLP-1可抑制胃排空〃减少肠蠕动〃故有助于控制摄食〃减轻体重。

在19例肥胖患者中进行的前瞻性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交叉试验中〃GLP-1皮下注射给药可增加患者餐后的饱腹感〃并使每餐的饮食量平均减少15%。

但由于GLP-1是多肽〃不能口服给药是其一大缺憾。

胰高血糖素样肽-1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麦金太尔((McIntyre)和埃尔里克(Elrick)等人就发现〃口服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这种额外的效应被称为“肠促胰素效应”(见上图)〃而珀利(Perley)等人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肠促胰素效应”所产生的胰岛素占进食后胰岛素总量的50%以上。

1986年〃瑙克(Nauck)等人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作用减退〃这提示〃肠促胰素系统异常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肠促胰素这层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研究证实〃肠促胰素是人体内一种肠源性激素〃在进食后〃该类激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

肠促胰素主要由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组成〃其中GLP-1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GLP-1由胰高血糖素原基因表达〃在胰岛α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原基因的主要表达产物是胰高血糖素〃而在肠黏膜的L细胞中〃前激素转换酶(PC1)将胰高血糖素原剪切为其羧基端的肽链序列〃即GLP-1。

GLP-1有2种生物活性形式〃分别为GLP-1(7-37)和GLP-1 (7-36)酰胺〃这两者仅有一个氨基酸序列不同〃GLP-1约80%的循环活性来自GLP-1(7-36)酰胺[1,2]。

胰高血糖素样肽-1作用编辑GLP-1生物学特性如何?怎样发挥降糖效应?研究已证实〃肠促胰素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减少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从而降低血糖。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力量——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力量——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

李 华
【 摘要 】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 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 细胞功 能障碍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P 1) ( L一 是一种肠肽激素
它 不 仅 可 以促 进 胰 岛 素 的 合成和 分 泌 , 可 以延 缓 ? 胞 凋亡 , 还 细 降低 食 欲 , 缓 胃排 空 , 对 血 管 内皮 功 能 有 保 护 作用 。 延 并
p p i e I(L 一1)sa n e tn lp p i e h r o ei a o ny p o t h y t e i n e rt o f is i ? lo so h e la o t ss e t d G P i n it si a e t d o m n .t c nn t o l r mo et e s n h ssa d s c e i no nuln as lw t e c l p p o i,
【 关键词 】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 P )2 ( L一1 型糖尿病 药物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5 7 1 R 8.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2) 6 0 9 — 2 17 — 5 3 2 1 0 — 1 7 0
【 bt c ] a ee s e o m jr het 0hm n el . l d s nto em i pto ee i o p ibts l ao— i A s atD bt s a bc ma a o t ra t u a a h el yf cini t an ah g ns f y e2 a ee. u g n l e r i h h tc u sh s t d Gc k
《 求医问药 半月刊 S e ekMe i l dA kT e dc e 0 2年第 1 卷 第 6 dc An s h Me i n 2 1 a i 0 期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闫文茹;孙李丹【摘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小肠L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活性多肽,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与口服糖尿病治疗药物相比,GLP-1优点突出:控制血糖效果良好,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保护胰岛β 细胞功能等.因此,以GLP-1为研究对象,开发糖尿病治疗药物具有良好的前景.本文就笔者在长效多肽GLP-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过程中就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思路.【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7(000)032【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作者】闫文茹;孙李丹【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314033;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314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0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出现损伤直至凋亡,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现有的口服糖尿病药物虽然可以控制血糖,但是存在低血糖风险,副作用较多,且无法逆转糖尿病的病因,对于胰岛β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无明显作用,因此,寻找安全降糖且可逆转病因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小肠L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活性多肽,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具有降低血糖作用。

与口服糖尿病治疗药物相比,GLP-1优点突出:控制血糖效果良好,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并促进其增殖、减缓胃排空、抑制食欲等[1]。

因此,以GLP-1为研究对象,开发糖尿病治疗药物具有良好的前景。

1 GLP-1的结构以及生理效应1.1 GLP-1的结构GLP-1的发现源于1983年Mclntyre对胰高血糖素原(proglucagon,PG)基因的序列分析[56]。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
第一类是从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的毒蜥蜴的唾液中提取,并对其结构修饰获从而不易 被DPP-4的降解,通过激动GLP-1受体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降糖作用。其氨基酸序列与人 GLP-1 同源性较低约50%左右,常用品种有艾塞那肽、利司那肽、洛赛那肽等。
第二类为通过对人GLP-1分子结构局部修饰获得,其与人GL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 能达到90%以上,常用品种有利拉鲁肽、贝那鲁肽、索马鲁肽(又名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 GLP-1受体激动剂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的周制剂,长效制剂包括:艾塞那肽周制剂、度 拉糖肽以及司美格鲁肽注射剂是每周给药一次。其中司美格鲁肽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能口服又 能注射的药品,长效制剂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作用机制
4、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 5、抑制胃排空,抑制食欲:GLP-1受体除了分布于胰腺外,还包括于脑、胃、心脏、肾脏和肺等器官和 组织,GLP-1可以作用于中枢增强饱腹感,抑制食欲,抑制胃排空,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营养物质在肠道 的吸收,从而减轻体重。 减少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生,有潜在的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保护心脏血管损伤预防心血管事件发 生。 6、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GLP-1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生成,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 摄取,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GLP-1受体激动剂适合人群
GLP-1受体激动剂兼具降糖、减重、降脂的作用,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增 生,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在老年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肝肾功能轻中度无 需调整剂量,安全性好。推荐用于接受二甲双胍、一种磺酰脲类、二甲双胍合 用一种磺酰脲类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的和伴有动 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度拉糖肽还可用于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一二级预 防。

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帕金森病“肠-脑轴”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帕金森病“肠-脑轴”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2023年广州市科技局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 C F A s 通过N F -κB 信号通路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S L 2023A 03J 00590)通信作者:陈江瑛,E m a i l :1447369530@q q.c o m 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帕金森病肠-脑轴 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周正新,梁秋雄,陈江瑛(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220) 摘 要:帕金森病(P D )是中老年时期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㊂P D 患者出现肠道炎症㊁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可能早于运动障碍㊂B r a a k 假说假设异常的α-突触核蛋白在肠道中开始积累,并通过迷走神经以类似朊病毒的方式传至大脑,且这一观点得到病理生理学证据的支持㊂P D 中 肠-脑轴 的关联在于代谢㊁免疫和炎症等相关机制,通过探讨其中机制可能成为治疗P D 的新思路㊂胰高血糖素样肽-1(G L P -1)作为研究较多的代谢物质之一,广泛参与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㊂本文对G L P -1在P D 肠-脑轴 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P D 提供新的诊疗及研究思路㊂关键词:帕金森病;胰高血糖素样肽-1;肠-脑轴中图分类号:R 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3)09-0855-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3.09.015 帕金森病(P a r k i n s o n s d i s e a s e ,P D )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种表现有运动症状(运动迟缓㊁震颤㊁肌强直㊁步态异常)和非运动症状(胃肠功能紊乱㊁认知障碍㊁精神障碍㊁睡眠障碍和感觉障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亦缺乏根治手段㊂近年来, 肠-脑轴 这一概念的提出给包括P D 在内的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㊂研究P D 与肠道系统相互联系的途径与其靶点,是丰富P D 研究的重点㊂2型糖尿病(t y pe 2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T 2D M )是P D 发病的危险因素,且两者均与淀粉样多肽经过非正常折叠成纤维并随后聚集成淀粉样沉积有关[1]㊂因此,可以假设糖代谢异常可能是P D 的重要机制之一㊂P D 模型研究[2]表明,降糖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 l u c a g o n -l i k e p e p t i d e -1,G L P -1)受体激动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㊂其中G L P -1,不只是一种可促进胰岛素信号传导㊁调节血糖水平且抑制食欲的肠促胰岛素激素[3],还是 肠-脑轴 的重要介质之一[4]㊂本文就G L P -1在P D肠-脑轴 中的作用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G L P -1与P D 的关系,以期为P D 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和依据㊂1 P D 的肠-脑轴 在大脑㊁肠道和肠道菌群存在着1种尚未被完全了解的交流系统,即 肠-脑轴 ㊂基于此轴,肠道菌群的改变被证明与一些神经疾病有关,如对P D 来说,肠道菌群的改变就是其突出的特征之一㊂1.1 病理联系 作为P D 黑质中形成的标志性聚集物,α-突触核蛋白(α-s y n u c l e i n ,α-s yn )不只在大脑中表达,且在肠道中也有表达[5];甚至其在肠道中的聚集比在大脑中病理形成更早[6]㊂B r a a k 等[7]提出,P D 是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病理模型㊂在该模型中,α-s yn 的错误折叠起自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以朊病毒样的行为方式传至大脑[8]㊂且α-s yn 增加在P D 患者前驱阶段和早期无发病阶段的肠上皮中被发现[9]㊂可见,肠道中出现异常的α-s yn 发生在中枢神经退行性变的临床症状出现前㊂这表明,肠道可能是P D 发生的起源场所㊂虽然B r a a k 的观点备受争议,但中枢神经系统外α-s y n 错误折叠和聚集仍是P D 发病机制的经典假说,同时也是P D 肠-脑轴 的病理基础㊂1.2 肠道中介 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除影响免疫系统外,还影响神经系统㊂F r i e d l a n d 等[10]提出了1个新的术语 m a p r a n o s i s 来描述微生物群相关的蛋白质病和神经炎症的过程( -o s i s )㊂尽管目前还未完全明确影响P D 的肠道菌群,但P D 的肠道状态和健康的肠道状态存在差异㊂临床研究[11]显示,P D 患者肠道出现异常改变,既有肠黏膜通透性增加㊁炎症迹象和受到细菌入侵,同时也有异常肠道菌群组成㊂在过表达α-s yn 小鼠大脑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α-s yn 的病理形成及这些小鼠运动缺陷的产生都需肠道菌群参与,说明肠道菌群是P D 的危险因素[12]㊂P D 肠道菌群含有外膜脂多糖(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L P S )的细菌之相对丰度增加,而产生短链脂肪酸㊃558㊃‘临床荟萃“ 2023年9月20日第38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S e pt e m b e r 20,2023,V o l 38,N o .9(s h o r t-c h a i n f a t t y a c i d s,S C F A)的细菌之相对丰度降低,这是因为含有L P S的细菌与免疫激活和炎症有关,而产生S C F A的细菌与可能存在的抗炎性质有关[13]㊂一方面,L P S等促炎细菌成分激活小胶质细胞引发神经退行性变[14],暴露在L P S的全身效应随肠道屏障缺损(即肠道高渗透性)而增加,这是P D 的1个特征;另一方面,菌群的代谢产物S C F A与神经炎症的减轻㊁神经退行性变的减少和运动功能的改善有一定关系,在P D患者中这些菌群相对丰度往往减少[15]㊂位于肠道里的细菌代谢产物S C F A在P D的 肠-脑轴 假说中也发挥重要作用㊂S C F A的受体既存在于免疫细胞上,也存在于大脑细胞上,这为S C F A介导的 肠-脑轴 提供了物质联系[16]㊂目前,1个探索程度相对较低的机制就是S C F A对神经系统的影响㊂研究[17]发现,S C F A可引起G L P-1分泌,且对P D有神经保护作用㊂以上均提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P D的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㊂2G L P-1在P D 肠-脑轴 中的作用肠-脑轴 与内分泌激素的产生与释放相关㊂研究[18]表明,T2D M是P D的危险因素,且胰岛素抵抗可能存在于大脑中,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常见特征㊂作为与糖尿病相关的内分泌激素,G L P-1是肠促胰素信号系统成员之一,目前对其研究较为热门,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最为深入也最为复杂㊂大量研究已证实,G L P-1广泛参与了P D的发生发展㊂可见,G L P-1可能在P D的 肠-脑轴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2.1 G L P-1受体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G L P-1作用于外周组织中的G L P-1受体(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r e c e p t o r,G L P-1R)㊂这种受体遍布肠道㊁胃部㊁胰腺㊁心脏㊁肾脏㊁骨骼㊁血管和脂肪细胞[19]㊂G L P-1R 也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如与P D相关的黑质,其中也包括表达酪氨酸羟化酶(t y r o s i n e h y d r o x y l a s e,T H)的多巴胺能神经元[20],且神经元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也可表达G L P-1R[21],这些为G L P-1与神经退行性变的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㊂2.2肠道菌群对G L P-1的作用内源性G L P-1是由肠道L细胞产生㊂L细胞的数量沿胃肠道的纵轴逐渐增加;结肠腔内有大量肠道菌群,L细胞在其中比例最高,L细胞由于与肠道菌群直接接触而受到刺激㊂由此可见,肠道L细胞分泌的G L P-1受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其也受到细菌产生的S C F A影响㊂S C F A通过与L细胞上的跨膜游离脂肪酸受体(f r e e f a t t y a c i d r e c e p t o r2,F F A R2)结合发挥促分泌作用㊂L细胞中的法尼醇X受体(f a r n e s o i d Xr e c e p t o r, F X R)的激活通过减少F F A R2的表达和信号传导以减少S C F A诱导的G L P-1分泌;相反,S C F A诱导G L P-1分泌在敲除F X R小鼠中增强[17]㊂这提示,肠内分泌系统可能是调节G L P-1水平的主要调节位点,即对F X R的拮抗作用可能增强G L P-1的分泌㊂利用这种方法可增加G L P-1的产生,进而获得治疗益处㊂如前所述,P D肠道的特征是产生S C F A细菌丰度减低[15],这引起了各项研究对P D肠道G L P-1分泌的关注㊂因此,有研究[22]表明,与食用相同餐食的对照组相比,P D组餐后G L P-1水平较低㊂说明P D患者G L P-1分泌可能存在障碍,且这种障碍可能是由于产生S C F A的细菌较少所致㊂可以说,肠道菌群可通过G L P-1来影响大脑功能,即形成了 肠-脑轴 的联系㊂2.3 G L P-1对P D的作用 T2D M是P D的危险因素[1],G L P-1R激动剂能降低T2D M患者血糖[23]㊂这提示,G L P-1的稳态失调可能是P D的潜在机制㊂因此,存在将G L P-1信号的增强用于预防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可能㊂研究[2]发现,G L P-1R激动剂恢复了合成多巴胺的限速酶T H在黑质的表达,还能进一步降低作为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的4-羟基壬烯醛的产生[24],提高了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25],并阻止体内T H阳性纹状体和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α-s y n[2,25]的积累㊂目前,已有研究进一步证明G L P-1R信号增强带来有益作用的机制㊂有研究[26]表明,G L P-1通过抑制核因子κB (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k a p p a-B,N F-κB)信号传导以发挥抗炎作用;而所对应的炎症正是在含有L P S的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和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下发生的㊂G L P-1R的激活通过调节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氧(r e a c t i v e o x y g e n s p e c i e s,R O S)抑制P D的氧化应激(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O S)㊂G L P-1R的激活增强了丝氨酸/苏氨酸激酶(t h r e o n i n e k i n a s e,A k t)的磷酸化并诱导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c y c l i c a d e n o s i n e m o n o p h o s p h a t e,c AM 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27],增强了抗凋亡B淋巴细胞瘤2(b-c e l l l y m p h o m a2,B c l-2)合成并降低促凋亡B c l-2相关X蛋白(b c l-2a s s o c i a t e d X p r o t e i n,B a x)[25,28]和细胞色素C (c y t o c h r o m eC,C y t C)[28]水平,使降低的B c l-2/B a x 比例正常化同时还降低了具有凋亡效应的天冬氨酸㊃658㊃‘临床荟萃“2023年9月20日第38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23,V o l38,N o.9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 a s p a s e3)水平[25]㊂这些研究为G L P-1对P D的作用提供了机制方面的支持证据㊂最近1项针对T2D M患者基于人群的纵向队列研究[29]结果显示,接受G L P-1R激动剂治疗组与其他降糖药物组比较,P D发病率降低㊂该研究为使用G L P-1R激动剂治疗的T2D M患者预防P D提供了可靠的流行病学证据,证明了G L P-1对P D神经保护和抗炎作用㊂3小结P D是发病率第2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P D导致的残疾和死亡人数高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㊂目前的治疗方案仍未能满足临床需求,加之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P D患者预后带来极大挑战㊂作为目前研究最多且广泛参与T2D M和神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肠促胰素,G L P-1为从肠道与神经系统角度分析 肠-脑轴 的形成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㊂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关于G L P-1对P D 肠-脑轴 作用的研究,以更好地为防控P D等神经疾患奠定研究基础㊂参考文献:[1] N g u y e nP H,R a m a m o o r t h y A,S a h o o B R,e ta l.A m y l o i do l i g o m e r s:A j o i n t e x p e r i m e n t a l/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o n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t y p e i i d i ab e t e s,a n da m y o t r o p h i c l a t e r a ls c l e r o s i s[J].C h e m R e v,2021,121(4):2545-2647.[2] Z h a n g L Y,J i nQ Q,Höl s c h e rC,e t a l.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g l u c o s e-d e p e n d e n ti n s u l i n o t r o p i c p o l y p e p t i d ed u a lr e c e p t o ra g o n i s tD A-C H5i s s u p e r i o r t o e x e n d i n-4i n p r o t e c t i n g n e u r o n si nt h e6-h y d r o x y d o p a m i n er a t p a r k i n s o n m o d e l[J].N e u r a lR e g e nR e s,2021,16(8):1660-1670.[3] K o p p K O,G l o t f e l t y E J,L iY,e ta l.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G L P-1)r e c e p t o r a g o n i s t s a n d 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d i s e a s e t r e a t m e n t[J].P h a r m a c o lR e s,2022,186:106550.[4] M a n f r e a d y R A,F o r s y t h C B,V o i g t R M,e ta l.G u t-b r a i n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E n t e r o e n d o c r i n er e g u l a t i o nb y G L P-1[J].C u r rN e u r o lN e u r o s c iR e p,2022,22(7):335-342.[5] L i u W,L i m K L,T a n E K.I n t e s t i n e-d e r i v e dα-s y n u c l e i ni n i t i a t e s a n da g g r a v a t e s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 i nD r o s o p h i l a[J].T r a n s lN e u r o d e g e n e r,2022,11(1):44.[6] R o d r i g u e s P V,d e G o d o y J V P,B o s q u e B P,e t a l.T r a n s c e l l u l a r p r o p a g a t i o n o f f i b r i l l a rα-s y n u c l e i n f r o me n t e r o e n d o c r i n e t on e u r o n a lc e l l sr e q u i r e sc e l l-t o-c e l lc o n t a c ta n d i sR a b35-d e p e n d e n t[J].S c i R e p,2022,12(1):4168.[7] B r a a k H,Rüb U,G a i W P,e ta l.I d i o p a t h i c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p o s s i b l er o u t e sb y w h i c hv u l n e r a b l en e u r o n a lt y p e sm a y b e s u b j e c t t o n e u r o i n v a s i o n b y a n u n k n o w n p a t h o g e n[J].JN e u r a lT r a n s m(V i e n n a),2003,110(5):517-536. [8] B o r g h a mm e r P.H o w d o e s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 b e g i n?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n n e u r o a n a t o m i c a l p a t h w a y s,p r i o n s,a n dh i s t o l o g y[J].M o vD i s o r d,2018,33(1):48-57.[9]S h a n n o n KM,K e s h a v a r z i a n A,M u t l u E,e t a l.A l p h a-s y n u c l e i n i nc o l o n i cs u b m u c o s a i ne a r l y u n t r e a t e d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J].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 e r s,2012,27(6):709-715.[10] F r i e d l a n dR P,C h a p m a nM R.T h e r o l e o fm i c r o b i a l a m y l o i d i n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o n[J].P L o S P a t h o g,2017,13(12): e1006654.[11] D u m i t r e s c uL,M a r t a D,D췍n췍u A,e ta l.S e r u m a n df e c a lm a r k e r s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i n t e s t i n a l b a r r i e r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a r ee l e v a t e di n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F r o n tN e u r o s c i.2021,18(15):689723.[12]S a m p s o n T,D e b e l i u sJ,T h r o n T,e ta l.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r e g u l a t em o t o rd e f i c i t sa n d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i na m o d e lo f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C e l l,2016,167(6):1469-1480,e12.[13]J o e r s V,M a s i l a m o n i G,K e m p f D,e t a l.M i c r o g l i a,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 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r e s p o n s e si na p r o g r e s s i v em o n k e y m o d e lo f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A c a s es e r i e s[J].N e u r o b i o lD i s,2020,144:105027.[14] A b d e l-H a q R,S c h l a c h e t z k i J C M,G l a s s C K,e t a l.M i c r o b i o m e-m i c r o g l i a c o n n e c t i o n sv i a t h e g u t-b r a i na x i s[J].JE x p M e d,2019,216(1):41-59.[15] N i s h i w a k iH,H a m a g u c h iT,I t o M,e ta l.S h o r t-c h a i nf a t t ya c i d-p r o d u c i n g g u t m i c r ob i o t ai s d ec r e a s ed 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b u t n o t i nr a p i d-e y e-m o v e m e n t s l e e p b e h a v i o r d i s o r d e r[J].m S y s t e m s,2020,5(6):e00797-e007920.[16]S i l v aY P,B e r n a r d i A,F r o z z aR L.T h e r o l e o f s h o r t-c h a i n f a t t ya c i d sf r o m g u t m i c r ob i o t ai n g u t-b r a i nc o mm u n i c a t i o n[J].F r o n tE n d o c r i n o l(L a u s a n n e),2020,31(11):25.[17] D u c a s t e lS,T o u c h e V,T r a b e l s i M S,e t a l.T h e n u c l e a rr e c e p t o r F X R i n h i b i t s 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s e c r e t i o n i n r e s p o n s e t o m i c r o b i o t a-d e r i v e ds h o r t-c h a i nf a t t y a c i d s[J].S c iR e p,2020,10(1):174.[18] U y a r M,L e z i u s S,B u h m a n n C,e ta l.D i a b e t e s,g l y c a t e dh e m o g l o b i n(h b a1c),a n dn e u r o a x o n a l d a m a g e 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MA R K-P D s t u d y)[J].M o v D i s o r d,2022,37(6):1299-1304.[19] D r u c k e rD J.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c t i o n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J].C e l lM e t a b,2018,27(4):740-756.[20] E l a b iO F,D a v i e sJ S,L a n eE L.L-d o p a-d e p e n d e n te f f e c t so fG L P-1R a g o n i s t s o n t h e s u r v i v a l o f d o p a m i n e r g i c c e l l st r a n s p l a n t e d i n t o a r a tm o d e l o f p a r k i n s o n d i s e a s e[J].I n t JM o l S c i,2021,22(22):12346.[21] C u iQ N,S t e i nL M,F o r t i nS M,e t a l.T h e r o l eo f g l i a i nt h e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y o f 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o b e s i t y,d i a b e t e s,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g l a u c o m a[J].B r JP h a r m a c o l,2022,179(4):715-726.㊃758㊃‘临床荟萃“2023年9月20日第38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23,V o l38,N o.9[22] M a n f r e a d y R A,E n g e nP A,V e r h a g e n M L,e t a l.A t t e n u a t e dp o s t p r a n d i a lG L P-1r e s p o n s e 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J].F r o n tN e u r o s c i,2021,2(15):660942.[23]郑鑫,朱育刚,王德峰.G L P-1受体激动剂对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J].临床荟萃, 2019,34(12):1102-1107.[24] Z h a n g Z Q,Höl s c h e r C.G I P h a sn e u r o p r o t e c t i v ee f f e c t si nA l z h e i m e r a n d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m o d e l s[J].P e p t i d e s,2020,125:170184.[25] L vM,X u eG,C h e n g H,e t a l.T h eG L P-1/G I Pd u a l-r e c e p t o ra g o n i s tD A5-C Hi n h ib i t s t h eN F-κB i n f l a mm a t o r yp a t h w a y i nt h eM P T P m o u s em o d e l o f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m o r e e f f e c t i v e l y t h a n t h e G L P-1s i n g l e-r e c e p t o r a g o n i s t N L Y01[J].B r a i nB e h a v,2021,11(8):e2231.[26] C h e nX,H u a n g Q,F e n g J,e ta l.G L P-1a l l e v i a t e s N L R P3i n f l a mm a s o m e-d e p e n d e n t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p e r i v a s c u l a r a d i p o s et i s s u e b y i n h i b i t i n g t h e N F-κBs i g n a l l i n gp a t h w a y[J].JI n tM e dR e s,2021,49(2):300060521992981.[27]J a l e w a J,S h a r m aMK,G e n g l e r S,e t a l.An o v e lG L P-1/G I Pd u a l re c e p t o ra g o n i s t p r o t e c t sf r o m6-O H D Al e s i o ni nar a tm o d e l o f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N e u r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17,1(117):238-248.[28] L iT,T u L,G u R,e ta l.N e u r o p r o t e c t i o no f G L P-1/G I Pr e c e p t o ra g o n i s t v i a i n h i b i t i o n㊁o f 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 s t r e s s b yA K T/J N K p a t h w a y i na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 m o d e l[J].L i f eS c i,2020,1(256):117824.[29] B r a u e rR,W e i L,M aT,e t a l.D i a b e t e sm e d i c a t i o n s a n d r i s ko f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Ac o h o r t s t u d y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 d i a b e t e s[J].B r a i n,2020,143(10):3067-3076.收稿日期:2023-05-31编辑:张婷婷㊃858㊃‘临床荟萃“2023年9月20日第38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23,V o l38,N o.9。

glp-1的命名规则 -回复

glp-1的命名规则 -回复

glp-1的命名规则-回复GLP-1的命名规则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胰岛素增生激素,其功能包括调节血糖水平、影响食欲和体重控制等。

在药物研发领域,GLP-1类似物被广泛利用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药物。

在进行药物研发过程中,准确的命名规则对于不同型号的GLP-1类似物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GLP-1的命名规则为主题,为读者一步一步解析它的命名规则。

一、缩写解读:1. GLP-1:GLP-1的全称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主要由小肠分泌的激素,其功能是调节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胃排空和胰岛素样增生等。

2. GLP:GLP是“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的简写。

二、数字解析:1. “-1”:GLP-1的命名中的“-1”表示其为第一个被发现和研究的胰高血糖素样肽。

随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后续的GLP-1类似物也被发现。

三、化学机制:1. 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家族,是由两个多肽链组成的,其中一条链是活性链,参与胰岛素激素效应的介导。

另一条链是辅助链,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来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级联反应。

四、结构特征:1. 多肽链:GLP-1是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

2. 化学键:在GLP-1的多肽链中,存在多个Cys-Cys连接键,这些连接键对GLP-1的活性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五、命名规则:1. 类似物:根据胰高血糖素样肽的命名规则,GLP-1的不同类似物可以在其名称前加上特定字母或数字来进行区分。

例如,Exenatide被命名为“Exendin-4”,其中的“4”表示其是第四个被发现的胰高血糖素样肽类似物。

2. 改变: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GLP-1的类似物可以通过改变氨基酸残基的顺序、加入化学修饰基团等方法来实现。

六、目前使用的GLP-1类似物:1. 基础GLP-1:这类类似物是基于GLP-1的自然结构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如Liraglutide、Semaglutide等。

细胞自噬在β细胞中的调节

细胞自噬在β细胞中的调节

细胞自噬在β细胞中的调节胰岛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降低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产生主要是由胰岛中的β细胞负责。

如果β细胞功能不正常、失去活性,则会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因此,保护β细胞的健康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细胞自噬是一种涉及到细胞膜、溶酶体、蛋白质、脂质等多种因素的细胞生理现象。

β细胞中,细胞自噬对β细胞功能维持和代谢平衡有着非常关键的调节和调控作用。

细胞自噬对β细胞的影响细胞自噬在β细胞中的调节,与胰岛素的分泌和细胞增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研究表明,β细胞自噬的程度与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相关。

当β细胞受到应激或病理因素刺激时,会引起细胞自噬的增加。

细胞自噬可以清除细胞内的老化或异常蛋白质,帮助恢复正常的代谢功能。

此外,β细胞中的溶酶体细胞自噬过程也可以释放β细胞内生物合成的胰岛素。

但是,过度激活的细胞自噬过程,也会导致β细胞的死亡和功能障碍。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细胞自噬过程受损,这可以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β细胞减少。

β细胞中细胞自噬的调控细胞自噬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细胞生理现象,受到多种调控因素的影响。

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对于β细胞的正常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内的转录因子研究表明,核内的转录因子可以对β细胞中的细胞自噬过程进行调控。

其中,葡萄糖调节因子1(GLUT1)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转录因子,它可以调控β细胞中细胞自噬的水平。

通过研究,发现GLUT1的表达水平与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分泌的水平密切相关。

细胞代谢系统β细胞的代谢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自噬过程所调节的杀死过期细胞的治疗作用正是来自于代谢状态。

葡萄糖、脂肪酸、胆汁酸等物质均能影响β细胞中的细胞自噬过程。

特别是葡萄糖,它是β细胞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变细胞内的能量代谢状况并影响细胞自噬。

转录后修饰作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在β细胞中,细胞自噬的调控还与转录后修饰作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

α-SNAP等蛋白质是细胞自噬过程的关键相关蛋白质,在β细胞中其表达量会影响细胞自噬的调控。

自噬在胰岛β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游离脂肪酸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自噬在胰岛β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游离脂肪酸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自噬在胰岛0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游离脂肪酸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冯晓桃一2,段慧明一2,程永芳1(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基础研究重'实验室,南宁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摘要:胰岛0细胞进行性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的关键,保护和促进胰岛0细胞存活是防治T2DM的重要策略,自噬在维持胰岛0细胞存活与发挥其生物功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T2DM往往伴有脂质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FFA)可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依赖的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以及非mTOR 依赖性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途径、PKR/JNK信号通路和皿型PI3K信号通路)诱导胰岛0细胞自噬。

阐明FFA调控胰岛0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将为开发保护和促进胰岛0细胞存活的药物提供潜在的作用靶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游离脂肪酸;自噬;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9.14.028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9)14-0092-04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除外胰岛素抵抗,胰岛0细胞进行性衰竭在T2DM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因此,保护和促进胰岛0细胞存活成为防治T2DM的重要策略。

T2DM往往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高游离脂肪酸(FFA)血症[]。

高水平FFA不仅能够通过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胰岛素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引起胰岛素抵抗[,],而且还损伤胰岛0细胞,甚至导致细胞凋亡⑷。

同时,FFA还诱导胰岛0细胞产生自噬,保护细胞免受损害⑹。

因此,研究FFA调控胰岛0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促进保护胰岛0细胞的药物研发。

现将自噬在胰岛0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FFA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GLP--1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GLP--1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GLP--1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GLP-1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

高血糖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其中包括内皮功能异常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内皮细胞是构成血管内皮层的主要细胞类型,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血管稳态和防止血流异常,但高血糖状态下会导致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使其功能受损。

因此,研究内皮细胞在高血糖状态下的损伤机制以及新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GLP-1是一种重要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已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GLP-1除了降低血糖外,还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和心脏功能的作用,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GLP-1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采用培养的人体内皮细胞,通过高糖诱导模拟糖尿病状态,并给予不同剂量的GLP-1干预。

测定内皮细胞光学密度、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测定细胞内氧化应激指标(如ROS、MDA等)的含量。

同时,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内皮细胞中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如SIRT1、Nrf2等)。

最后,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以确定GLP-1的保护机制。

研究意义:1.探讨GLP-1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为GLP-1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糖尿病的治疗进步。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刘晓霞;刘晶;高晓芳;袁和菊;李娜;李兴【摘要】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研究分3部分进行:(1)取体外培养的HUVECs作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A组)和高糖组(B组),分别用5.5mmol/L、25mmol/L的正常及高糖培养基培养,培养时间为12、24和48h.RT-PCR测定细胞内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p62 mRNA的表达,选出高糖对自噬影响的最佳培养时间点;(2)以HUVECs作为研究对象,予以低、中、高剂量(10、50、100nmol/L)的LIRA进行干预(C1、C2、C3组),按第一部分实验得出的最佳时间点培养细胞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上述指标,得出最适宜的LIRA干预浓度;(3)分别在最佳剂量LIRA干预高糖组(C组)和单纯高糖组(B组)的基础上,加入AMPK抑制剂ComC(10μmol/L)处理(D组和E组),以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LC3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GFP-LC3)的荧光斑点来监测自噬体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自噬标志物beclin-1、p62蛋白的表达和LC3-Ⅱ/LC3-Ⅰ、p-AMPK/AMPK、p-mTOR/mTOR比值的变化.结果 (1)与A组相比,不同培养时间下B组beclin-1、LC3 mRNA表达减少,而p62 mRNA表达增加(P<0.05),且24h时这种变化最为显著,故选择24h作为最佳培养时间;(2)与B组相比,C3组beclin-1、LC3 mRNA表达增加,p62 mRNA表达减少(P<0.05),且C1、C2、C3组LC3 mRNA表达上升(P<0.05),呈剂量依赖性,故将100nmol/L作为LIRA的最佳干预浓度;(3)与B组相比,C组的beclin-1蛋白、LC3-Ⅱ/LC3-Ⅰ、p-AMPK/AMPK升高,p62蛋白、p-mTOR/mTOR降低(P<0.05).D组LC3-Ⅱ/LC3-Ⅰ、p-AMPK/AMPK比值低于C组,p-mTOR/mTOR比值高于C组(P<0.05),而beclin-1、p62表达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E组LC3-Ⅱ/LC3-Ⅰ降低,p62蛋白表达增多(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GFP-LC3自噬荧光点数量变化的趋势与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GLP-1类似物LIRA可能通过磷酸化激活AMPK/mTOR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自噬的发生,对高糖培养的HUVECs产生保护作用.【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44)002【总页数】7页(P113-119)【关键词】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自噬;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MPK/mTOR;高糖【作者】刘晓霞;刘晶;高晓芳;袁和菊;李娜;李兴【作者单位】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基础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粥样斑块形成的早期关键原因之一[1]。

胰高血糖素对胰岛 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胰高血糖素对胰岛 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胰高血糖素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石艳秋;李军;李思源;张震【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gulation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glucagon on insulin secretion of the pancre-atic βcell-MIN6 cells.Methods The cultured MIN6 cells were transfected with ICUE3,a fluorescent biosensor DNA sensitive to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and th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respectively, which were cultivated for 400-600 s under the glucose-free,low-glucose (2.8 mmol/L glucose)and high-glucose (16.7 mmol/L glucose)conditions.The cells in each group were then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0,100,500,1000 ng/L groups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0,100,500,1000 ng/L glucagon for 350-600 ing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technology (FRET)to detect the cAMP levels in MIN6 cells,and the Ins secretion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 (ELISA).Results Under the glucose-free condition,the levels of cAMP and Ins secretion in MIN6 cells of the 1000 ng/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500 ng/L group,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every two groups (all P <0.05 ).Under the low-glucose and high-glucose conditions,the levels of cAMP and Ins secretion in MIN6 cells:1000 ng/L group >500 ng/L group >100 ng/L group >0 ng/L group,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every two groups (all P <0.05).And under the high glucose environment,the differ-ence was moresignificant.Conclusion Glucagon may stimulate insulin secretion byincreasing cAMP levels in the way of concentration gradient within the islet βcell line-MIN6 cells,and this trend is glucose-dependent.%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对胰岛β细胞(MIN6)胰岛素(Ins)分泌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好的MIN6细胞均转染对环磷酸腺苷(cAMP)敏感的荧光生物传感器DNA质粒ICUE3.转染48 h将细胞随机分为三部分,分别在无糖、低糖(葡萄糖2.8mmol/L)、高糖(葡萄糖16.7 mmol/L)环境下培养400~600 s,之后各环境下的细胞随机分为四组:0、100、500、1000 ng/L组,分别用不同浓度(0、100、500、1000 ng/L)胰高血糖素处理350~600 s.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检测MIN6细胞中cAMP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Ins分泌量.结果在无糖环境下,MIN6细胞内cAMP水平及Ins分泌量1000 ng/L组>500 ng/L组>100 ng/L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低糖、高糖环境下,MIN6细胞内cAMP水平及Ins分泌量1000 ng/L组>500 ng/L组>100 ng/L组>0 ng/L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高糖环境下以上差异更明显.结论胰高血糖素可能以浓度梯度的形式通过升高胰岛β细胞内cAMP水平来促进Ins分泌,且该作用有一定的葡萄糖依赖性.【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05【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岛β细胞;MIN6细胞;环磷酸腺苷【作者】石艳秋;李军;李思源;张震【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8.51、2型糖尿病发病均与胰岛素(INS)分泌密切相关[1~3],INS分泌及其功能成为研究热点[4]。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高三二模生 物2024.5本试卷共10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项。

1.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科学家将支原体中原有的遗传物质摧毁,导入人工合成的DNA,制造出基因组完全由人工设计的细胞。

下列关于人工细胞的说法错的是A.导入的 DNA 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通过核孔实现细胞质和细胞核交流C.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D.可以作为理解生命运作规律的模型2.线粒体正常的形态和数量与其融合、裂变相关,该过程受 DRP-1 和 FZO-1 等基因的调控。

衰老过程中,肌肉细胞线粒体形态数量发生变化、线粒体碎片化增加。

下图是研究运动对衰老线虫肌肉细胞线粒体影响的结果。

说法正确的是注:颜色越深代表细胞中线粒体碎片化程度越高,drp-1、fzo-1 代表相关基因突变体A.线粒体是细胞合成 ATP 的唯一场所B.运动可减缓衰老引起的线粒体碎片化C.敲除 DRP-1 基因会加重线粒体碎片化D.线粒体融合与裂变不是运动益处所必需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增殖可以增加细胞数目 B.细胞分化可以增加细胞的种类C.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同步 D.细胞凋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4.如图为二倍体生物蝗虫精巢中某细胞分裂时的局部显微照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刻细胞正处在有丝分裂中期B.图示两条染色体正在彼此分离C.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片段交换D.图示过程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5.斑点牛分为褐色和红色,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育种人员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子代表现型比例F1褐色公牛:红色母牛1:1F2褐色公牛:红色公牛:褐色母牛:红色母牛3:1:1:3A.斑点牛体色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 B.该性状受2 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C.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 D.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6.大肠杆菌的RNA 聚合酶全酶由核心酶和σ 因子组成,能转录某类T4 噬菌体的基因。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糖尿病(DM)的效果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糖尿病(DM)的效果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糖尿病(DM)的效果发布时间:2022-04-27T16:45:17.528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2期作者:于洋[导读]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的效果。

于洋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150010【摘要】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共60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30例。

参照组应用胰岛素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应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活动能力。

结果两组MoCA评分对比有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

两组UPDRS Ⅱ评分对比有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胰高血糖素样肽-1联合复方左旋多巴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复方左旋多巴;帕金森病;糖尿病;临床效果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lucagon like peptide 1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evodopa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d diabetes mellitu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9 to October 2020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dication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suli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evodopa,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lucagon like peptide-1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evodopa. Th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tivity a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CA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PDRS Ⅱ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glucagon like peptide-1 combined with compound levodopa can improve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Key words] glucagon like peptide-1; Compound levodopa; Parkinson's disease; Diabetes; Clinical effect帕金森病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罹患此病的患者多存在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以及肌强直的症状,且患者还多伴有便秘、认知障碍【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解放军医学院 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保证毕业离院后, 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为军医进修学院 或解放军总医院。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原件、复印件和电 子版本,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以供被查阅和借阅。学院可 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内容除外) 。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解放军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中文摘要 ............................................................................................................................... 3 英文摘要 ............................................................................................................................... 5 前言 ....................................................................................................................................... 7 第一部分 GLP-1 通过 AMPK/mTOR 通路促进胰岛 β 细胞增殖................................... 11 引言 ............................................................................................................................. 11 材料和方法 ................................................................................................................. 11 结 果 ........................................................................................................................... 17 讨 论 ........................................................................................................................... 25 结 论 ........................................................................................................................... 27 参考文献 ..................................................................................................................... 27 第二部分 高糖环境下 GLP-1 通过抑制 AMPK 表达促进胰岛β 细胞自噬 ................. 31 引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 果 ........................................................................................................................... 39 讨 论 ........................................................................................................................... 49 结 论 ........................................................................................................................... 51 参考文献 ..................................................................................................................... 51 第三部分 高糖环境下 GLP-1 通过促进自噬抑制胰岛 β 细胞凋亡 .............................. 54 引言 ............................................................................................................................. 54 材料和方法 ................................................................................................................. 54 结 果 ........................................................................................................................... 58 讨 论 ........................................................................................................................... 66 结 论 ........................................................................................................................... 67 参考文献 ..................................................................................................................... 67 全文总结 ............................................................................................................................. 70 综述文献 胰高血糖素样肽-1 保护胰岛 β 细胞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71
解放军医学院 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秉承我院“忠诚、敬业、和谐、创新”的学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本 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 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含为获得我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及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内分泌及代谢病 导 师:李春霖 教授 谷昭艳 主治医师
指导老师:刘瑜 副主任医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 文 答 辩 日 期: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院校地址:北京市复兴路 28 号 邮政编码:100853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625,81270424)
解放军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英文缩写 GLP-1 Lir AMPK mTOR P70S6K 4EBP1 英文全名 Glucagon-like Peptide-1 Liraglutid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70-kDa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binding Protein-1 DPP-IV FBS EGFR PI3K PKB/AKT PKCζ MAPK ERK1/2 Dipeptidyl Peptidase-IV Fetal Bovine Serum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 Protein Kinase B Protein Kinase C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中文全名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利拉鲁肽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70kD 核糖体蛋白 S6 激酶 真核起始因子 4E 结合蛋白 -1 二肽基肽酶 IV 胎牛血清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磷脂酰肌醇 3-激酶 蛋白激酶 B 蛋白激酶 C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