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谢明《公共政策导论》权威笔记讲义(3)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公共政策部分第一讲总论(前三章)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行政管理考研人大行管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状元笔记
第二讲本书重点章(第四、五章)★一、第四章模型及理论第一节(定义+评述+有效性区分)1.模型、具体模型、抽象模型定义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问题。
模型可以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
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这些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抽象模型是指用语言、符合、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对模型怎样评述?①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②要注意“错置具体的谬误”。
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的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建构,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3、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①排列并简化现实②认定重要层面③符合社会现实④提供有意义的沟通⑤指导调查和研究⑥提出一定的解释:对公共政策提出一定的解释第二节(10种)1、传统理性模型的内容、条件、缺陷、步骤及优缺点(1)内容:决策追求最优解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的行为,达到目标当然会有多种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有方案。
(2)条件:①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②决策具有绝对理性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3)缺陷:3、2、2、4、5(4)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排序选出最优方案(5)优点: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缺点:缺少实践基础,且其前提假设有错误。
2、有限理性模型的内容、表现、基本问题、优点(1)内容:决策追求满意解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行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精品笔记1
人大行管考研谢明公共政策导论《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公共政策部分第一讲总论(前三章)第四节(自由主义+政府干预)p24第三章主体、客体、环境第二节(作用对象+影响范围)1、什么是政策客体?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和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2、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哪些特征?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特征: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认定③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④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⑤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3、社会问题的类型有哪些?p114①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是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因为他们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这类社会问题很容易被人们识别。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包括不平等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核心家庭、环境问题等)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试分数线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50509090350人大行管考研经验分享与指导根据往年绝大多数学生复试的情况,可以大概了解到参加复试的学生普遍存在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为了应战初试学生已经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一旦初试完毕,很难再一鼓作气进行有效的复试准备;二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很多,考生很难抽出有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复试辅导。
另外多数学生没有复试经验,即便有心准备也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很难有针对性的有效复习。
针对这些情况,易研教育结合历年考研复试辅导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经验之一:切勿完全放松春节期间应适当养精蓄锐(补充精力和体力)。
考研的周期很长,多数同学往往只注重初试,轻视复试,认为只要初试成绩过线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见识,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考研人数与日俱增,而教育资源确实有限的,这势必导致考研的报录比逐年降低,也就是说考研的整体难度将增大,而考研培训行业对考研初试的辅导更加有力,这就导致每年过初试分数线的学生可能有所增加,如此以来,复试的难度势必增加,否则就无法将录取人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行政管理专业招生目录-考研真题-专业课笔记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行政管理专业招生目录人大公管学院行政管理考研620学科基础—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以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尚不具备足够的市场赖以运行的机制中国至今还处于转轨时期,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机制赖以这行的制度框架尚不完善,在这些制度条件具备以前,市场机制的作用程度和范围就要受到限制。
2.我国是一个有13亿多的人口的大国,人口压力也会使我国市场经济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受到限制在人口较少的国家,个体经济行为轻微变动的集合效应可能不甚显著,而在我国则可能形成巨大冲击。
比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失业量巨大、春运等,决定了我国不可能什么事都照市场原则去办。
3.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国情之一例如,我国“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依然存在,因此,在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尽管也要按市场化改革方向拉开差距,但差距要适当,高低不能过分悬殊,应当照顾左邻右舍关系,以构建一个有活力、又和谐的收入分配模式。
科学主义1.科学主义的含义科学主义系指一门学科中的成员虽然在表面上使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却未能得到科学的结果,使该学科成为科学,从而科学方法仅使该学科貌似科学,而在事实上却不是。
2.作为科学主义例子的数学的误用和滥用第一,经济学需要数学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但要作定性分析,也要作定量分析,经济规律也需要统计数字和经验加以揭示和证明。
再说,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总要求优化其活动的决策,而优化在数字上就是求极大、极小问题。
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也需要运用数学工具。
这些都说明研究经济学需要运用数学作工具和方法,但这种运用应当是正确和恰当的,而不能误用和滥用。
第二,数学仅仅是一种科学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无关数学可以对正确的内容进行论证,也可给错误的内容披上一层科学的外衣。
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取决于其内容,而不是它是否使用数学方法。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的含义1.研究公共政策的原因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1)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性建议,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政治角度,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的内涵(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并借助政策的概念解释了政治和行政的不同,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在政策科学创立之初就曾提出,公共政策实际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一定义突出了公共政策的设计功能及其目标取向,强调了理性的政策制定通常应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程序。
(3)台湾学者伍启元先生在《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引;公共政策是将来取向的;公共政策是目标取向的;公共政策是与价值有密切关联而受社会价值影响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有决策权者所采取或选择的;公共政策是具有拘束性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动指引。
”二、透视“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建立公共理念的先决条件是: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个不是私人或纯粹个人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处理的领域及其范围。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绪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一、关键词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该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社会公共权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派,又涵盖宗教团体或宗族势力,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②政策既可能是个人制定的,也可能是群体制定的。
但个人是代表群体的个人,群体是作为组织核心的群体。
③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即所谓的时空条件。
④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一般而言,制定政策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主观来看,不会有无的放矢的政策。
⑤行动方案是指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动准则是指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2.公民公决答:公民公决又称全民投票或公民表决,指全体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它起源于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全民公决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它是民主国家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选民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对相关议题表达同意、反对或弃权的明确态度,然后根据表决结果达成决策的一种制度;它是人民自决权实施的一种特定程序选择,属于民主宪政的范畴,从性质上讲,它不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否定,而是对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和修正。
3.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换句话讲,如果把公共物品提供给任何一个人,那么也必须提供给所有的人,对单一消费者而言,该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价值。
塞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水平,而私人物品则是通过在市场条件下运行的价格体系予以支付。
4.俱乐部理论答:俱乐部理论是指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3.1 复习笔记一、政策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类别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
1.官方决策者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多以三权分立为原则构建国家的公共权力。
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内阁和法院掌握,这三大系统各司其职,彼此独立,依靠国家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制定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2)行政决策机关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国家”已成常见提法。
(3)行政执行机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行政执行部门对政策制定有很大影响。
行政执行部门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使其他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无的放矢,其最拿手的办法就是行动拖拉和无所作为。
(4)法院①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法院难以介入政策制定过程,不具备实际的决策功能,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在有些国家它不仅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②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否违宪,有权决定这些活动无效。
③法院还有权解释和决定那些只有抽象的表述且容易引起歧义的法规的含义。
2.非官方参与者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
(1)利益集团①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
②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就是游说,努力劝说立法官员或政府官员,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利益集团所赞同的议案。
③某一利益集团只关注与其集团利益相关的政策领域,其行为动机无疑是追求集团利益的最大满足,这种需要的满足很可能会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基础参考书目:1. 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理查德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 J. 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献综述/读书笔记书目: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詹姆斯·W·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行政管理专业英语要求-考研真题-专业课笔记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行政管理专业英语要求人大公管学院行政管理考研620学科基础—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1.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第二,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三,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就可以得到国民生产总值。
第六,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4.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总是等于支出两种方法核算GDP1.用支出法核算GDP1)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含义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用支出法核算GDP所包含的内容第一,消费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第二,投资①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②用于投资的物品是最终产品资本物品(如厂房设备等)和中间物品是有重大区别的。
行政管理考研人大行管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独家资料
★二、第五章制定第一节(认定主体+类型)1、谢泼德和沃思认为社会问题是谁认定的?P114第二节(察觉+界定+描述+不能及时发现原因+自然史观)1、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是怎样的?①问题确认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对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问题确认是问题求解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②问题察觉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
问题察觉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而且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主观条件,如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个人利益、价值观念等。
③问题界定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A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B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一是问题何在,二是原因何在C需要把问题强劲转变为实质性问题。
④问题描述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数字、文字、图表、符合等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应注意:A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B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2、问题界定阶段的主要方法有哪些?①类别分析法:是为了澄清、界定、甄别和区分问题情景而对问题情境进行类别划分的一种方法。
②类比分析法:建立若干类比的标准和模型,对已出现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具体特征等与其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此问题与彼问题的相似性、相关性和差异性,并以类比的结果为基础,对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确认。
③假设分析法:通过假设一定的前提,推到相关的结论,提供有效的方法。
假设的焦点在于问题主要因素尤其是相互冲突的因素。
④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即可能的原因、合理的原因和可行的原因。
3、政府不能及时发现政策问题的原因有哪些?①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识别难度相当大。
②许多社会问题不很明显,人们容易忽视这些隐含的问题。
《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谢明_第3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 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 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通过代议形式;使用威 胁手段;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通过制造社会舆论等手段;以个 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公共政策导论
(第四版)
谢明 编著
第3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3.1 政策主体 3.2 政策客体 3.3 政策环境
关键词
利益集团 思想库 社会问题 政策问题 目标群体 合法性危机 政策环境 PEST分析 经济环境 “ 地理因素说” 政治文化 社会变迁 “修昔底德陷阱”
政策主体的分类与构成 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政策认同
政治社会化; 传统制约; 对公平过程的看法; 成本收益的权衡; 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避免受到惩罚; 环境变化。
政策抗拒
合法性危机; 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政策自身存在缺陷。
环境
从广义而言,环境是指事物周边的境况, 几乎涵盖所有因素。
生态
生态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 同构成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体与环境进 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自身新陈代 谢的生命过程,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 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 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 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3.2 政策客体
3.2.1 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4.1 复习笔记一、模型概述1.什么是模型(1)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
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2)模型可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①具体模型是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
这些模型对原形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②抽象模型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模型评述(1)进行政策分析,如果不使用模型的方法,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模型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而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人们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个人信仰的综合体现。
因而,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地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
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构建,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2)然而,有时候我们却常常百分之百地确信这种想象的真实性,把主观的抽象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这也正是模型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
(3)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分析模型。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政策学家曾多次提到的潜在危险——“错置具体的谬误”即把源于经验的抽象认识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3.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用以评估模型效用的一般性准则:(1)排列并简化现实政策模型的有效性首先依赖于它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序化和简化的能力:①序化(理清顺序)能够使真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建立逻辑上的联系;②简化(变复杂为简单)有助于人们清楚地理解那些难以琢磨的复杂现象。
(2)认定重要层面政策模型的有效性与其概括政治生活中重要内容的能力有关。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行政管理专业学长分享经验-考研真题-专业课笔记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行政管理专业学长分享经验人大公管学院行政管理考研620学科基础—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3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1.简单的经济关系1)两部门经济的假设经济分析纳入只有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两部门经济社会中。
2)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2.均衡产出的概念1)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2)均衡产出的概念: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3)均衡收入的形成若产出大于支出,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至总收支相等,即达到均衡收入。
反之,若产出小于支出,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就要扩大生产,直至总收支相等,即达到均衡收入。
均衡收入3.投资等与储蓄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也可用i=s表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1)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叫边际消费倾向,即:MPC=Δc/Δy或MPC=dc/dy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C=c/y 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
3)非线性消费曲线的特点第一,消费曲线与450线的交点上,c=y;在该交点左下方的消费曲线上,c >y;在该交点右上方的消费曲线上,c<y。
消费曲线第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APC,消费曲线上任一点或任一段弧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MPC,且同一收入水平上有APC>MPC。
第三,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曲线越来越平缓,表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4)线性消费曲线的特点第一,由于消费曲线是一条直线,故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或任何一段弧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不变的边际消费倾向。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官网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 、中传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 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
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
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行政管理考研状元!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社
会保障、公共财政考研参考书
第一章 参考书目及其解析
一、育明教育: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专业一:620学科基础
(1)管理学
罗宾斯:《管理学》(第七或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方振邦:《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社会学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经济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解析】
(1)社会学和经济学部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2)管理学和经济学部分: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城市规划管理
(3)管理学和社会学部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公财政与政策专业-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试题答案
2016 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公财政与政策专业-考 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试题答案
人大公管学院行政管理考研 841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谢明《公共政策导论》 第三节(主客体+目标+标准+方法) 1.、政策评估的要素包括哪些? ①评估主体 A 决策者和执行者 B 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 C 政策目标群体 ②评估客体 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评估应以有效性、时间性、 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评估主要侧重于政策效果的分 析,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③评估目标 即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它决定政策评估的发展方向、基本内容和选择标准。 评估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A 政治方面:评估政策的执行是由影响分配状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公众的认 可和支持。 B 行政方面:评估某个政府机构能否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作用、是否具有能力和能 够获得利益、是否能克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C 方案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对政策环境 构成影响。 ④评估标准 既包括事实标准,也包括价值标准。事实标准是指以特定事物和既定事实为 依据,更多的是通过调查、统计等方法建立数字、比例等量化关系,旨在确定一 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和影响。 价值标准是建立在道德、伦理、观念、文化等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基础上的, 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的价值影响。 A 事实标准:关注的是“是不是,行不行”的问题,以效率为出发点。包括
920 358 297 839 270 853 73 283 769 248 881 53 292 834 250
61 23 39 40 41 71 22 35 78 29 56 21 34 52 35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2.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角度: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素材,促使政治意识提高,完善政治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指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优点: 基于平等原则,使每个公民都有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缺点: 关注自身利益,忽略国家利益,不能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
简单多数通过办法,少数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成本过高。
花费时间长,不适合迅速作出决定。
政府只执行结果,易推卸责任,造成决策失误。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能。
5.公共职能:政治职能,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
文化职能,对文化事业实施的管理。
社会职能,出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6.公共利益遵循的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7.公共政策分类: 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8.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
9.政府收入主要有哪些形式?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行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10.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政治体制中得不到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公共政策导论谢明第五版知识点总结
公共政策导论谢明第五版知识点总结
前言
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有幸研究与撰写了《公共政策导论谢明第五版》这本知识丰富的书籍。
在这份总结文稿中,我将带您了解这本书的关键知识点和重要观点,为您的学习提供一个指南。
正文
以下是《公共政策导论谢明第五版》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公共政策的定义与特征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公共政策具有目标导向性、决策性、监督性、控制性、评估性等特征。
2. 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
•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形成过程中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政策窗口期的把握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决策等因素。
3. 公共政策的实施与评估
•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源配置、执行力度和协调机制等因素。
•公共政策的评估可以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方法,旨在了解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4. 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国际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公共政策设计和实施经验。
•当前的公共政策发展趋势包括更强调创新性和协同性、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合作、更重视民主参与和社会公正等方面。
结尾
本文简要总结了《公共政策导论谢明第五版》的主要知识点,内
容涵盖了公共政策的定义与特征、形成过程、实施与评估以及国际比
较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为您的学习提供一些指引,
并激发您对公共政策领域的兴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谢明的公共政策导论重难点讲解《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公共政策部分第一讲总论(前三章)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试分数线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50509090350人大行管考研经验分享与指导根据往年绝大多数学生复试的情况,可以大概了解到参加复试的学生普遍存在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为了应战初试学生已经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一旦初试完毕,很难再一鼓作气进行有效的复试准备;二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很多,考生很难抽出有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复试辅导。
另外多数学生没有复试经验,即便有心准备也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很难有针对性的有效复习。
针对这些情况,易研教育结合历年考研复试辅导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经验之一:切勿完全放松春节期间应适当养精蓄锐(补充精力和体力)。
考研的周期很长,多数同学往往只注重初试,轻视复试,认为只要初试成绩过线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见识,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考研人数与日俱增,而教育资源确实有限的,这势必导致考研的报录比逐年降低,也就是说考研的整体难度将增大,而考研培训行业对考研初试的辅导更加有力,这就导致每年过初试分数线的学生可能有所增加,如此以来,复试的难度势必增加,否则就无法将录取人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轻视复试的陈旧观念已经不在适合当前的考研形式,因此请同学们务必重视复试(建议报一个易研教育的考研复试辅导班),春节期间切记不可以逸待劳,初试成绩过关也切勿感觉可以一劳永逸了,从初试成绩出来到复试开始一般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荒废的话,那么很可能所有的已获成就都会顷刻间灰飞烟灭,那将是万分可惜的!即使专业课第一名也不能够掉以轻心。
经验二: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切勿乱看参考书!这段时期的复试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必须完全以复试要求为导向,切勿随意乱看书更不能是自以为是的不看指定参考教课书只看专著和其他难度较大的论文。
人大的复试一般分为两天。
第一天是专业课的笔试。
复试的笔试难度不算大,都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但是你需要在考前好好看一看复试指定书目。
答题的时候不必推陈出新或者是标新立异,只要能将教科书上的那些内容表述出来,然后随便写点自己的见解就可以了。
因此在复试复习的过程中,只要将这些指定的参考书看熟就可以了,如果有时间再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各科的教材,以便对各科的学科重点和热点有所了解。
经验三:面试和英语口语考试必须要提前准备,面对老师要保持虚心的状态复试第二天面试内容是专业口试和英语口语考试。
拿到复试通知书的每个学生进教室后,都要自己去抽专业课考试题。
由于一个人只抽一道题,因此参加考试的学生很少能记全所有的题目,只是前一个学生会将自己抽到的题目透露给后面的考生。
例如,让学生论述全球化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影响?如何看待今天农村的社保问题?举例说明政府体制转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等等。
易研教育咨询师经过几年的统计发现,复试的内容都是本门学科的重点内容或是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
所以,易研教育咨询师希望即将参加复试的学生在掌握指定资料的基础上,也有必要关注当下时政热点。
不过这些热点问题的回答依然要用到教科书上的那些理论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忘本”。
另外,导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观点也很重要,建议大家也顺便看一看,不过千万别对这些内容有什么“异议”,毕竟咱们还都很“嫩”啊,更不要在面试过程中表露出那些个无谓的锋芒,记住这些细节问题将会对面试有很大的益处。
经验四:英语口语面试的细节问题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测试也是比较简单的,其实一般说来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复试的难度都是相对较小的,这是因为目标院校握有复试的绝对权利,而复试的具体内容都是具体到每个院系的,而院系的老师们一般都是比较体谅学生的,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多带几个学生,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题目的难易程度并不是复试淘汰考生的关键因素,名次的前后才是最直接的因素。
因此复试中英语口语的测试也是相对简单的,关键是如何将自己的实力良好的展示给主考官。
因此,易研教育咨询师希望复试的考生能事先把自我介绍精心准备,最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以此给导师一个好的印象,也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
自我介绍之后,导师们会让你朗读一段英文短文给他们听。
这篇短文难度比六级阅读理解的难度稍低,因此对于久经沙场的考生来说,这个阅读应该是小菜一碟,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须知英语朗读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反映考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例如长句的停顿可以反映出考生对英语语法的理解以及考生的英语思维特点等等。
如果遇到生词,不必停顿也不要跳跃不读,考生只要按照阅读经验和习惯并依靠对这个单词的构词方式将它读出来就行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导师会根据这篇文章问你1—3个简单问题,也许他也会问考生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日常的热门话题,考生当然要用英语来回答,这时千万不要担心,用最简单的日常英语来做回答就行,三五句话就行,多说无益,还有可能暴露出更多的错误!以上四点经验是复试过程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除此之外,下面几个问题也需要引起同学的注意。
首先,还是态度问题。
我们再牛也是那些主考官的学生,我们懂得的知识在这些学识渊博的老师面前仅仅是皮毛,因此谦恭的态度是必须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千万不要用在复试中,相反我们必须将尊重的心态表露出来,例如你的脸上要始终表现出认真和谨慎。
谈吐中要有礼貌,对问题有异议尽量回避不谈,总之表现的越谦虚越好,当然也不能唯唯诺诺的不敢说话了。
其次是对待试题的态度问题。
回答问题时切记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
对问题有想法一定要说出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话也要如实的说自己并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人大的老师们都很平易近人、友善,他们不会刻意为难某个学生,也不会认为学生没有思考过某个问题就一无是处了。
所以,在不会的问题面前一定要表现出诚实的态度,这正是做学问的第一步,即诚实(实事求是)。
最后,一般而言老师都比较喜欢刻苦认真的学生,别忘记了这些老师自己也曾经是挑灯夜读的勤奋学子啊。
因此如果老师问你硕士毕业后打算干什么的时候,最好是说决心继续深造。
虽然这也许不是你的真心话,但这在老师的耳朵里听着就是舒服啊,所以如此回答是最为得体的!这些经验对即将参加人大行政管理考研复试的学生来说希望能够有所帮助,对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从中获得点滴的启示。
最后祝愿所有即将步入研究生阶段的考生坚持走好最后一个考研环节,顺利完成自己的求学理想!立足2100余位成功学子的辅导经验,易研教育将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模块),这六大模块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成功的“六部曲”。
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是考研专业课成功的坚实保障。
(一)选择预备阶段(1月中旬——3月初):这一阶段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考研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考研专业必备相关资料等。
易研教育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未来职业规划、本科专业基础、英语水平、报考专业就业状况等因素,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择校、择专业都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
一旦决定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易研教育认为,这种摇摆不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考研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
理解是记忆和运用的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
将主要的知识点全部理解,不必刻意记忆,达到心中有数、理解参考书目的主要内容,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即可。
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的话,切不可过分细致,以免浪费太多时间。
需要辅导的同学这一阶段的复习也是日后辅导取得切实效果的基础。
(三)重点清扫阶段(7月初——11月上旬):这一阶段是整个专业课复习的最关键环节之一,该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扫清重点。
重点知识点的最大特征是考察的分值与概率要远远大于一般知识点和次要知识点。
对于重要概念、知识点、公式一定要反复强化。
抓住重点专业课的复习就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易研教育提倡的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
要抓住重点,通常情况下,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最近关注问题等。
专业不同,情况也会不同,要做具体分析。
抓住重点之后,关键要在这一阶段强化记忆和运用。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2月上旬):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系统化。
之前的复习知识点的掌握都是呈零散状态,最大弊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片面,影响后面答题能力的生成。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书中知识点的章节架构和专题将知识系统化。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易研教育总结了各学校专业课的考研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月初):这一阶段也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关键环节之一,此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查漏补缺、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
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之间不存在自然而然的等同。
换句话说,掌握的好,不一定答得好,更不一定意味着得高分。
知识掌握上的盲点要通过全真模拟来暴露,答题思路上的缺陷要通过全真模拟来纠正,临试前的心态也要通过全真模拟来使之平和下来。
必须通过2——4次全真模拟,经历一个盲目——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答题能力和得分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六)状态调整阶段(1月初——考试):这一阶段的复习基本已经定型,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
此前的基础理解、重点清扫、框架专题、模拟考试等环节已经把该掌握的知识点和答题方法都掌握了,复习基本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