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授课设计篇一一、设计理念:重视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严实结合,重视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部署身后的黄雀立刻啄食的故事,劝说吴王一心想获取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沉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理解过来,撤消了攻打楚国的念想。

三、授课思路:重视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心得人物形象,以“发言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掌握课文重点—心得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局部组成。

四、授课目的:⑴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⑵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本质,理解“逍遥自在”、“豁然开朗”的意思。

⑶依靠课文的语言文字,意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理解不能够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授课重点:有感情朗诵课文,会创立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授课难点:理解不能够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辞他人应试究方式方法。

七、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授课过程:(一)发言导入:⑴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芒绚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朝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赏析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连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

板书课习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⑵补充课习题,理解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你能将它补充完满吗?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觉文言文的语言的正确与精练。

你能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蚌相争翁得利)⑶小故事,大道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青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立即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预备攻打楚国→青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管、生动有味、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明白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明白得“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缘故。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制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明白得。

[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得螳螂捕蝉那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包蕴的深刻道理。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什么缘故会听了青年的话,同时体会青年的计策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存,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谐者、合作者和鼓舞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明白得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表达了教学多元化。

整节课围绕“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再读明白得-研读内化-拓展升华”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明白得课文,领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辉煌明珠,“螳螂捕蝉”既是个有味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发人聪慧的成语故事。

《螳螂捕蝉》省级优秀教案设计5篇

《螳螂捕蝉》省级优秀教案设计5篇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5【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一、说成语,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2、学生交流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4、指名回答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一)学习大臣的“劝”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熟悉《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内涵。

3.学习运用良好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讲解和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广阔的生活知识。

2.难点:学习修辞手法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中的语言艺术手法。

3.进一步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故事,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4.合作学习: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个性化学习:给学生不同的修辞手法,让他们在实际的写作中自主选择使用,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提问学生: - 你们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 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故事?(3)引导学生认识寓言故事,提问: -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2. 基础知识讲解(1)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提出问题: - 你能列举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什么?(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语言艺术手法(比如对比、排比、夸张、反问等)。

3. 进一步学习(1)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螳螂捕蝉》,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寻找故事中使用的语言艺术手法,并思考这些手法为什么会被使用。

4. 合作学习(1)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手法,给予他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故事《螳螂捕蝉》,培养学生对智慧和策略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题。

2.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运用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智慧和策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
片所表达的意义。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智慧?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运用策略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二、学习故事(15分钟)
1. 教师出示故事 《螳螂捕蝉》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3. 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4.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意义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三、分析故事(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如螳螂的形象、蝉的行为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解释其含义。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创作故事(1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创作故事。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个故事。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6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3、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4、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5、(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9篇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9篇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螳螂捕蝉(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螳螂捕蝉(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螳螂捕蝉(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学会理清思路,把握寓言主旨。

2、准确把握“其”的指代作用。

3、品味方位名词、动作神态描写的精妙。

二、学生分析六年级是学习文言文的启蒙阶段。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尤其是从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坚持每天一则文言短文,选自《文言文启蒙读本》,目前已学了119则。

由于长期的积累,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明显提高。

就《螳螂捕蝉》这样浅易的文言短文,文字上已没有多少障碍。

因此,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文言虚词“其”的准确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上。

三、教材分析(一)理清思路:全文一共三个句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别为:记叙、描写、议论。

圈划关键名词,理清记叙、描写的思路:园——树——蝉——螳螂——黄雀——弹丸(二)领悟主旨理解字面义和引申义:螳螂想捉蝉,没想到黄雀在自己的后面。

引申为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患。

翻译表达观点的句子:这三个小东西都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竟都没有回头看它们身后的灾祸。

告诉我们:居安思危、近忧远虑、瞻前顾后、全面权衡;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三)品评语言1、体会动词的锤炼请在横线上填空:饮露,欲取蝉,欲啄螳螂,其共同点:都表示动作。

其不同点:已经发生的动作与将要发生的动作;爪子的动作与嘴的动作;饮的是液体;啄的是固体。

2、品味状语的修饰作用请在横线上填空:高居悲鸣,委身曲附,延颈这些词语在文中具体描绘了——蝉:位置、声音、螳螂:体态、动作黄雀:颈的动作这样的描写的作用是:抓住了不同动物的特征,栩栩如生。

突出了它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即将到来的灾祸全然不知。

3、体会方位名词的准确运用及其表达作用请在括号中填空:上、后、傍(旁)、下类似的词语还有哪些:左、右、前这些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具体的位置,说明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

4、明确文中六个“其”的指代作用(1)其:树(2)其:蝉(3)其:螳螂(4)其:黄雀(5)其:蝉、螳螂、黄雀(6)其:蝉、螳螂、黄雀尝试替换之后朗读,效果有何不同?(用代词很简洁;否则罗嗦!)(四)读写迁移1、生活中有类似的故事吗?请说一个小故事。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2.能够理解故事中的“螳螂捕蝉”这个典故,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灵活应对,寻找出路。

教学重点:1.理解“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及句型。

教学难点:1.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讲述,把哲理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其懂得灵活应对困难。

2.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本节课中的词语、短语及句型。

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寓言故事及其中的哲理内容。

2.课堂互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把理解的内容与其他学生分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画面,让学生先猜测其中的含义。

(画面:螳螂正在树上等待猎物,一只蝉在树上唱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画面下蕴含的故事。

2.预习本课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文,梳理出文中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理解故事。

(教师提问)教师:请问,在本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有哪些?学生:螳螂、捕蝉、树、夏天、落网、猎人、危险。

教师:那么,这些词语大概讲述了什么故事呢?学生:螳螂捕蝉,被猎人收网。

(教师讲解)教师: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理解出本文的寓言寓意。

3.理解本节课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同时学生们也在照此方式互相交流。

(教师提问)教师:请举例说明“螳螂捕蝉”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灵活应对,寻找出路。

教师:非常好,再举个例子吧!学生:比如说,在考试中考得不好,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来提高成绩,而不是灰心丧气。

教师:非常好!还有哪些例子呢?学生:比如说,我们失败了,我们可以反思,寻找失败的原因,并试着去改变。

4.通过练习检验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练习题)1. 哪只虫子被螳螂抓住了?2. 当蝉知道螳螂正在捕食它时,它做了什么?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 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课程目标1.理解《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及其相关用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2.抓住关键词汇,理解词语的真正意思;3.学会推理与比喻的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2.掌握生词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向学生介绍《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解释其意义;2.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标记出不认识的生词。

导入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主要内容讲解第一部分:螳螂捕蝉1.教师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入故事的氛围,理解文章情感;2.掌握螳螂与蝉不同的生活习性,让学生通过文章理解生物异同。

第二部分:黄雀在后1.教师讲述黄雀在后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隐喻意义;2.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理解文章的命题特征,结合黄雀在后的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深层意义。

团体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就课文的阅读体验及其老师在讲解中的误区进行讨论,让学生就“螳螂捕蝉”寓意的想法进行交流,让学生就黄雀在后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作业布置1.学生通过课文,列出新的生词并记住其释义;2.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与螳螂捕蝉相关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语文教育的本质应是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贯穿了深层阅读的思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了解文化底蕴和生活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此外,也使学生明白文言文的阅读体验可以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产生交叉,仍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文化生态。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螳螂和蝉的习性和生态特征;•掌握诗句的理解方法,理解诗句中寓意;•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常用成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现实事物进行透视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正直向善的品质;•探索“战略思维”的内涵,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提供思想支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中的寓意;•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掌握相关常用成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化繁为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活动: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只螳螂在捉蝉的场景。

2.新课讲授•授课内容:1.介绍螳螂和蝉的习性和生态特征;2.分析课文《螳螂捕蝉》中的诗句,理解寓意;3.探讨“螳螂捕蝉”的寓意;4.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5.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常用成语。

3.综合运用•给学生们两个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一题是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在自然中看到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事物进行透视和思考;第二题是给出一段话,“行百里者半九十”,请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回答。

•讲师要求学生们交换自己的话题,进行小组内讨论,并要求每位组员在小组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4.教学总结•讲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回顾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下学习笔记和难点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背诵所学成语。

五、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评估:讲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听讲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笔试评估:利用试卷对学生的书面表现进行评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能够定义“寓言”这一概念;
2.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意象所代表的道理;
3.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故事的多层意蕴;
4.能够通过个人经验,寻找类似的寓言故事,理解故事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意象所代表的道理;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故事的多层意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螳螂和蝉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问:“你们都看过螳螂抓蝉的场景吧?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螳螂为什么要抓蝉呢?蝉呢?你们有没有看过其他类似的故事呢?”
2. 学习(30分钟)
教师通过朗读、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自主思考故事的寓意。

3. 拓展(20分钟)
教师让学生分组,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其他寓言故事,并归纳总结这些故事所代表的人生哲理。

4. 检查(10分钟)
教师让学生列举自己找到的一则故事,并大声朗读和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所表达的普遍意义。

5.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并配上简短的说明,解释故事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了解到什么是寓言,进而向更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发展,学生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开展。

同时,孩子们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多重哲理,体会寓言故事中所蕴涵的深意,学会自己思考,快乐的学习,思维跃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一一《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ldquo;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rdquo;,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ldqu o;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rdquo 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默写几组词语(分别是: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⑤正隐伏着祸患)全班分4组, 每组依次默写一组,最后都奖励一组。

(⑤)2、自己批改;评价。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 ldquo;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rd quo;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二、合作学文(一)创说领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默写的词语和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 -12节,找出文中Id quo;螳螂捕蝉rdq uo;的内容;2、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3、指名说故事。

从Id quo;具体、生动rd quo;这一要求来评议。

(二)研读理解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ldquo ;蝉、螳螂、黄雀hel lipjhellip;祸患呢!rdquo;),指名读。

提问:它们1 dquo;眼前的利益r dqu。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教学要求: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啄食④少年弹弓瞄准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

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

(学生练说)4.指名学生说,评价,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

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1.在本文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要求)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

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评价。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青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立即啄食的故事,警告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管,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青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得“自由悠闲”、“豁然爽朗”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伙儿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往常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伙儿带着那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形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顽固豁然爽朗自由悠闲诸侯得奖2、明白得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内心。

不堪设想:情况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专门坏、专门危险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情况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顽固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青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化常识。

2.能够熟练使用词语:引线、伺机、螳螂捕蝉,识记本课生词。

3.能够初步领会寓言故事的用意,并运用本故事寓意,提高自己达到自我保护、自我安全的意识。

4.培养考虑问题的方法,以大局的眼光看待问题。

5.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初步领会寓言故事的用意。

3.运用本故事寓意,提高自己达到自我保护、自我安全的意识。

教学难点1.运用本课寓意,提高自我保护、自我安全的意识。

2.培养考虑问题的方法,以大局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课时安排本课为一节课,时间为40分钟。

教学内容本课讲解的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螳螂捕蝉》。

本节课的重点是寓言故事和生词识记,主要内容如下:1.课文朗诵2.生词解释3.寓言故事讲解4.寓言故事的用意5.讨论和思考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以大局的眼光看待问题,鼓励学生向前思考。

2.通过课文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意义,以此来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

3.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兴趣。

4.让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自己达到自我保护、自我安全的意识能力。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教学用的PPT、教材和笔记,将教学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合理地分配时间,准备好课前导入的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1. 课文朗诵在开头阶段,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2. 生词解释教师针对本节课中的生词进行识记,解释词义和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含义,同时写在黑板上。

3. 寓言故事讲解教师在介绍寓言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后,讲解故事中各个角色、事件之间的关系,语调清晰、声情并茂,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4. 寓言故事的用意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成果,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寓言故事深层含义,培养考虑问题的方法,以大局的眼光看待问题。

5. 讨论和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方法】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教学准备】1、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这篇寓言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二、自学课文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吴王不听大臣劝说,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改变主意。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交流A、吴王是位暴君、固执、顽固不化。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

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

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

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

可结果,他却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螳螂捕蝉)第二课时一、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1、学生自由读文。

(指生读故事;出示这段文字)2、了解故事:(1)在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蝉、螳螂、黄雀、(学生说,教师板书)(2)它们各自在做些什么?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3)想想它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4)蝉、螳螂、黄雀,它们只顾到眼前的美食,却不知道身后的什么?3、出示词语、讲述故事、加入自己的想象(心情)(1)蝉悠闲自由自在(却不知道)(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少年拿着弹弓瞄准a 指名读齐读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

根据这几组词语,自己来练讲一遍故事。

b 自由练习讲故事(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指名两名学生讲故事。

)3、教师引出成语: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学生说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少年的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生动、有趣、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小黑板学生齐读故事)二、引导探讨“道理”:1、过渡:少年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直接说明少年用意的句子。

2、指生回答。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a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和课文,把螳螂、蝉、黄雀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

啄捕A 黄雀——→螳螂——→蝉捕啄B 蝉←——螳螂←——黄雀b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2)引导:请结合刚才的故事,想一想: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填表说明(3)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多指生说)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指导朗读:是啊,多么深刻的道理,师引读: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一心想着……(学生接读)3、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了,那吴王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3)吴王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大臣们的建议:出示大臣的话)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第一段画出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图。

)攻打攻打其他的诸侯国——→吴国——→楚国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

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吴王和和蝉、螳螂、黄雀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动画后出)4、引读最后一小节:想到这儿,吴王连声说——(生接读)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师:吴王最终能够听取少年的劝说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也说明吴王虽然性格上固执,但是还是一个能够听从他人却说的人。

三、感受少年形象1、过渡:少年为什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去劝吴王,而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生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

少年不仅故事选得妙,而且他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

请你快速默读2-8自然段,细细品味少年的言行,标出有关词语,思考一下妙在哪里?2、生按要求读文。

3、交流清晨:时间选的好弹弓:道具用得妙王宫花园:地点选的好有意思:抓住人的好奇心。

转来转去:沾湿:引起吴王注意;起得早毫不介意:一个爱国的少年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有耐心3、少年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吴王。

想象少年说话时是怎样的神情?想象一下,吴王下死命令在先,少年稍有不慎,便会有砍头之危险,面露怎样的表情很重要!(镇定、若无其事,故作神秘)4、请同学们用心揣摩一下当时少年跟吴王的神态、心理,同桌分角色练一练。

读一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

(练习——指读)5、小结:这位少年勇敢、机智、聪明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

同样是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念头,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就要被处死,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呢?(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容易让人心里不舒服,不服气,而少年是以考虑吴王的身份为前提,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引用了一个合适的故事委婉的劝,是智劝,是巧劝,所以成功了。

)四、总结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道理: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拓展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事。

(实例分析:雾霾天气)小结:他们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

我们以后该保护环境小结:我们以后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五、作业小故事,大道理,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寓言故事,把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10 螳螂捕蝉蝉↑只顾眼前利益螳螂↑不顾身后祸患黄雀在后↓↑少年吴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