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概念1. 简介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比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背景下,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传统的城镇化往往着重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而忽视了居民的需求和参与。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3.1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确保人们的幸福感。

3.2 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追求可持续发展。

3.3 综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注重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全面进步。

3.4 公平公正:新型城镇化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注重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 新型城镇化的影响4.1 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4.2 社会进步:新型城镇化注重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

4.3 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4.4 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减少农村贫困问题。

5. 新型城镇化的挑战5.1 资金和投资: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资支持,但这也可能导致资金的浪费和债务风险的增加。

5.2 政策和规划: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政策执行不力和规划不合理的情况。

5.3 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但在实际中可能面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5新型城镇化的可预见性认知误区分析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转型时期和新一轮城乡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战对 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乡建设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内涵 伴 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践成果的落实将得到不断丰富。但是,受到 既 有国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现状发展模式以及未来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潜 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若干误区。
3.1新型城镇化六大核心目标
平等城镇化:平等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统筹与一体。主要表现在实 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户籍与土地制度突破和 收人分配制度创新。 幸福城镇化:幸福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收人与安居。主要表现在实 现城乡居民收人普遍提高与居民收人差距的缩小。其中,居民收 人差距的缩小又包括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缩小和贫富差距缩小。 转型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结构与升级。主要表现在实 现产业链条高级化与梯度层次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和 现代服务业规模化。 绿色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环保与低碳。主要表现在实 现气候及生态优化和区域碳排放量下降。
3.1新型城镇化六大核心目标
健康城镇化:健康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生态与安全。主要表现在实 现污染与耗能降低、环境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和市民健康水 平提高。 集约城镇化:集约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节约与高效。主要表现在实 现城乡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和城乡各类已建成设施的高效利用。
其中平等城镇化与幸福城镇化目标对应民生内涵;转型城镇化 和绿色城镇化目标对应可持续发展内涵;健康城镇化和集约城镇化目 标对应质量内涵。6大目标彼此独立、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和支撑
2.新型城镇化内涵框架构建
1.从四个角度解读新型城镇化: ①从国内城镇化应对未来不确定需求的角度; ②从反思过去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错误做法的角度; ③从城镇化国际经验教训借鉴的角度; ④从当届政府执政的角度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作者: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10期演讲/乔润令整理/金梦媛乔润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城镇化已经成为下一个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我认为城镇化并不是新问题。

我们前十年、前三十年一直都在推进,如果继续走老路,城镇化不一定能够成为我们的最大红利,还有可能产生风险。

如果延续以往的路子,由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高房价、农民工不公平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就会进一步涌现。

由于缺乏透明造成的金融风险也会带来,由于建筑能耗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污染、河流水源污染问题也会有风险。

由于城市扩张模式占用大量的耕地,我们的粮食也有风险。

如果继续走老路,风险非常大。

二战以来的经验表明,除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成功进行了城镇化并实现了现代化之外,在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虽然很高,农民也大量进城,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陷入了中等收入的陷阱。

所以说,我们的城镇化一定是新型的。

这新型是指不能走老路,一定要转型升级。

根据我的理解,城镇化应该有4个重点:第一,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一个体制变革的过程,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第二,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改变过去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过度积聚的现象,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过程;第三,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过程,由过去的粗放发展、污染发展向绿色、低碳、智慧的方向发展;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城镇化一定是一个包容式、分享的过程,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是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存在哪些机遇?接二连三产业综合体和二产接着又和三产连着,不仅仅是生产性服务业,还包括小型的科技公司、创意集团、文化产业、旅游公司等,这在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过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间,就是搞生产。

产业链前端的高附加值部分,从设计和策划开始,全部是在国外。

现在要搞中国版的产业升级城市,就是将这个产业作全面发展,需要做文化、创意、科技、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的提升。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梅㊀丽ꎬ倪新生摘㊀要: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城镇化问题ꎬ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ꎮ结合国情ꎬ我国必须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ꎮ新型城镇化有着新的时代背景㊁新的参与主体㊁新的发展目标㊁新的规划重点㊁新的建设道路㊁新的发展动力ꎮ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三大内涵:以人为本ꎬ城乡一体化ꎬ可持续发展ꎮ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思想的科学性㊁进程的协调性㊁方法的集约性㊁方向的人文性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ꎻ以人为本ꎻ城乡一体化ꎻ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9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1-0172-02㊀㊀一㊁新型城镇化的新度与传统城镇化不同ꎬ新型城镇化有着新的时代背景㊁新的参与主体㊁新的发展目标㊁新的规划重点㊁新的建设道路㊁新的发展动力ꎮ(一)新的时代背景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ꎬ前者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ꎬ在推进方式及战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ꎬ后者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ꎬ坚持新型工业化路线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ꎮ(二)新的参与主体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ꎬ各级政府是主体ꎬ对城镇化改革全权掌握ꎮ新型城镇化则加入了民众㊁企业等新主体ꎬ与政府 自上而下 地助推城镇化ꎮ(三)新的发展目标目标方面ꎬ传统城镇化注重外延扩张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ꎬ规模的增长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途径实现ꎻ而新型城镇化则以优化内涵为目的ꎬ对社会效益高度重视ꎬ同时还具有节约资源㊁环境友好和以人为本等特征ꎬ有效实现了城镇质量的提升ꎮ相对于传统城镇化ꎬ新型城镇化显著改善了过程中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ꎬ更好地促进了农民市民化转变ꎮ对于劳动力流动ꎬ传统城镇化对此放任不管ꎬ因而产生了住房困难㊁交通拥堵㊁资源紧张等社会问题ꎬ为此ꎬ新型城镇化创建了积分式和轮候式两种申请落户方式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可流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ꎮ(四)新的规划重点城市是传统城镇化的主要目标ꎬ尤其是大中城市ꎮ而新型城镇化则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为重点ꎬ强调城乡协调发展ꎬ统筹发展ꎬ追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ꎬ考虑各方利益㊁总揽发展全局ꎮ其中ꎬ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不是将农村变为城市ꎬ更不是要求城乡同质化ꎬ而是遵循城乡地区各自的发展规律ꎬ实施差别化互补协调发展ꎮ(五)新的建设道路由于过分强调城镇化率的提升ꎬ传统城镇化耗费了大量的资源ꎬ破坏了自然环境ꎬ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速率缓慢ꎬ使得社会保障严重不足ꎮ新型城镇化则摒弃了这一指标ꎬ重视城镇化水平ꎬ在优化城镇功能㊁传承文化精髓的同时ꎬ实施人文关怀ꎬ塑造个性特征ꎮ(六)新的发展动力发展动力方面ꎬ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传统工业化ꎬ通过在城市地区聚集产业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ꎬ扩大了城乡差距ꎻ新型城镇化则在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型信息化ꎬ实现了城乡协调㊁联合㊁互动㊁互补发展ꎬ具有可持续性ꎮ二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三大内涵:以人为本ꎬ城乡一体化ꎬ可持续发展ꎮ(一)以人为本发展目标的人本性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始终贯彻的重点ꎬ要求城镇化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 人 不能是 物 ꎬ即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ꎬ不能将城镇化进程仅仅作为工作ꎬ以人民利益的实现和个体的发展为其终极目标ꎬ而是将其视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手段ꎬ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ꎮ因此ꎬ要促进城镇包容性的提升ꎬ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ꎬ从而切实保证城镇化质量的改善ꎮ(二)城乡一体化传统城镇化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两个部分ꎬ是一种二元体制ꎬ造成了城乡差距悬殊ꎮ因此ꎬ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对此做出改变ꎬ摒弃二元体制ꎬ坚持城乡一体化理念ꎬ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ꎬ以及市民㊁农民生活标准㊁方式和质量的同步发展ꎬ促进城乡融合ꎮ为了实现城乡经济融合ꎬ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对社会事业发展㊁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产业扩张进行统筹规划ꎬ集中全部公共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再分配ꎮ此外ꎬ为推动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ꎬ实现市民化转变ꎬ还应在就业㊁教育㊁医疗㊁住房㊁养老等领域给予非农就业人口有效保障和福利提升ꎬ以确保城镇化进程稳定有序进行ꎮ(三)可持续发展人口基数大ꎬ人均耕地面积小ꎬ资源㊁环境刚性约束凸显是我国基本国情ꎬ为此ꎬ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ꎬ就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ꎮ即放弃高污染㊁高消耗㊁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ꎬ向高效益㊁低污染㊁低消耗㊁低投入的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ꎬ建立环境友好型㊁资源节约型城镇ꎬ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ꎮ三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ꎬ让全国人民品尝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我国城镇化运动的核心目标ꎮ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可细分为就业目标㊁生态目标㊁基271公共管理Һ㊀础设施建设目标㊁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及城镇化程度目标等若干分支ꎮ(一)就业目标就业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民工㊁新生劳动力㊁无业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情况㊁企业投资环境指数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㊁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及自耕农民转为工人或服务㊁管理人员的比例等ꎮ该目标反映了城镇㊁农业人口就业创业情况及企业投资水平ꎬ为农业人口职业转型及城镇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ꎮ(二)生态目标生态城市目标是指镇容村貌㊁城区绿化面积㊁空气质量指数㊁污染防治措施㊁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量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指标ꎮ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不是无穷的ꎬ为了保护自然生态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ꎮ通过检测资源环境目标ꎬ掌握了目前对资源与环境的实际利用情况ꎬ从而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ꎬ合理规划对城镇资源与环境的利用ꎮ(三)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公共交通网络㊁污水处理㊁生活垃圾处理㊁地下管道铺设㊁休闲娱乐设施㊁水电气供应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主要内容ꎮ基础设施是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ꎬ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㊁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ꎬ因此是城镇化过程中物质建设的最基础目标ꎮ(四)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城镇常住人口的娱乐设施㊁保障住房㊁基本医疗卫生㊁基本养老㊁就业服务㊁义务教育的覆盖率是基本公共服务目标的主要内容ꎮ这既是社会中每个个体生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ꎬ更是政府机关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ꎮ因此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在反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同时ꎬ也是考核有关部门执政成绩的重要指标ꎮ(五)城镇化程度目标质量目标与数量目标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两大板块ꎮ其中前者是指城乡协调发展程度㊁城镇化推进效率㊁城镇发展质量及城乡居民对环境㊁生活㊁生产需求的满意程度ꎻ后者则包括城镇数量㊁城区面积㊁城市人口㊁第二第三产业比值㊁城镇化率等指标ꎮ虽然数量目标是反映城镇化程度的客观指标ꎬ能够清晰且直观地表示城镇化进程ꎬ但是衡量城镇化程度不能仅参考这一类指标ꎬ还应结合质量目标的表现ꎬ在系统内部进行审视ꎬ从而自内到外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ꎮ四㊁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新型城镇化道路既不同于传统城镇化道路ꎬ又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有所区别ꎬ是我国在长期的城镇化进程中经过摸爬滚打探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化道路ꎮ简而言之ꎬ其具有下列特征:(一)思想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新型城镇化的指导理念ꎬ这也是其相对于其他城镇化道路最显著的特征ꎮ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ꎬ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ꎬ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ꎬ以人民意愿为导向ꎬ引导城乡科学稳定发展ꎮ(二)进程的协调性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过程协调性是其另一大特征ꎮ其主要体现在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ꎬ通过统筹规划经济社会㊁城乡及区域的发展ꎬ建立了不同规模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乡体系ꎬ确保了城镇化进程的有序稳定ꎮ(三)方法的集约性以已有的城镇物质基础为根基ꎬ整合城镇内部各组成要素ꎬ深化城镇内涵㊁健全城镇结构㊁提高城镇质量是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ꎮ考虑到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凸显㊁人口基数大㊁可用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ꎬ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优选择ꎮ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放弃高污染㊁高消耗㊁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ꎬ向高效益㊁低污染㊁低消耗㊁低投入的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ꎬ建立环境友好型㊁资源节约型城镇ꎬ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ꎮ(四)方向的人文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ꎬ要求城镇化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 人 不能是 物 ꎬ不能将城镇化进程仅仅作为工作ꎬ以人民利益的实现和个体的发展为其终极目标ꎬ而是将其视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手段ꎬ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ꎮ因此ꎬ要促进城镇包容性的提升ꎬ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ꎬ从而切实保证城镇化质量的改善ꎮ(五)道路的生态性新型城镇化道路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ꎮ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ꎬ兼顾生态环境的美化与保护ꎬ这是其生态性的体现ꎮ生态化的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维护给予了高度关注ꎬ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与保护ꎮ为此ꎬ要建立 生态农业 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ꎬ鼓励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ꎻ建立 生态工业 ꎬ发展清洁能源工业ꎬ关闭高污染㊁高排放的企业ꎻ建立 生态城镇 ꎬ加强城镇绿化建设ꎬ重视对河流湖泊㊁风景名胜的保护ꎮ参考文献:[1]吴江ꎬ王斌ꎬ申丽娟ꎬ等.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ꎬ2009(3):78-81. [2]王莉荣.广西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ꎬ2013(12):35-43.[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ꎬ2001(7):28-32.[4]张占仓ꎬ孟繁华ꎬ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对策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ꎬ2012(4):103-106.[5]牛晓春ꎬ杜忠朝ꎬ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J].干旱区地理ꎬ2013(2):354-361. [6]李明秋ꎬ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ꎬ2010(12):182-186.作者简介:梅丽ꎬ女ꎬ湖北黄冈人ꎬ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ꎬ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ꎻ倪新生ꎬ男ꎬ山东东明人ꎬ东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ꎬ高级经济师ꎬ研究方向: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ꎮ371。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漫谈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漫谈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漫谈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而这一次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外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提供了先例。

2、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可以扩大内需,为经济提供内在的发展动力。

3、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比重相比发达国家较低,第二第三产业不能协调发展。

而城镇化的推进可以让更多人成为城市消费群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

4、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现有农民人均土地少,无法达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

还可以以工带农。

三、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型城镇化究竟是什么?下面将为您科普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产业优化调整、城乡空间优化布局、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优化改善为重点,推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一种城镇化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旨在不断提高城乡发展质量,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2. 产业优化调整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 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合理规划农村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实现城乡空间有机衔接。

4. 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要求平等分配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5. 人居环境优化改善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和宜居乡村。

三、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通过城乡经济的互相补充与合作,既使城市更加繁荣,也使农村更加富裕。

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调整、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3. 推进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空间和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新型城镇化要求打造宜居城市和宜居乡村,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旨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

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强经济整体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应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重点任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签:新型城镇化;内涵;任务;意义;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的一个重大命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城镇化,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城镇化,城镇化还能有力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拉动国内需求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城镇化对于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在加快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像尽管城市发展很快,但发展方式比较粗犷,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峻,进城务工人员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出。

所以,变革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其基本内涵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的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是以提升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

我们要对新型城镇化的涵义做一下把握:从本质上来讲新型城镇化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整个进程的;从要求上来说新型城镇化是要以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要目标的;从特征上来讲新型城镇化是要从整体上来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概念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以产权制度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镇化现代化为目标,以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为核心,以市场化和法治化建设为保障,以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等综合治理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二、发展阶段1.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2.深化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城乡土地要素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转变。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战略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

同时,加强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税费政策2.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农村互助保障机制建设3.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乡村旅游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促进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调研报告、政策文件、案例分析等。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转移为驱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推进农村现代化,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对策,对我国的现代化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质量第一、节约优先、绿色发展、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通过推动城镇化,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和能力,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和协调。

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推动政府服务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推进“城市消费,乡村供给”模式,给予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支持,实现城乡互动共赢,促进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注重产业转移和优化。

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的分散和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未来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共同繁荣。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以农民为中心、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化为主线,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和乡村经济,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农业、乡村、农民”三者关系,让农民从种地、养殖获得实际利益,并且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这就要求政府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下大力气,保证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1.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城镇化?关于这一问题牛文元认为,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

王鹤等在《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未来选择》一文中提到,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战略,是以“集约、和谐、公平、可持续”为特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本质是农民的市民化,重点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传统城市化是一种“化地不化人”的粗放型城市化,其弊端,一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较突出; 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严重滞后;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改变。

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此,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王凯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模式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四化互动,生态文明,布局合理,弘扬文化”等5个方面。

认为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成绩大,问题也多。

过去城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发展速度、高的经济成就”两个方面;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低的初级成本,低的发展质量”两个发面。

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

作为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种理念,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对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一个系统性扬弃。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涉及到城市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能孤立地从单个城市来讨论,必须站在全国的高度来审视。

具体来说,从空间、人口、经济、生态等几个方面来看,新型城市化道路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市化;二是新型城镇化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三是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发展的城市化;四是新型城镇化是环境友好的城市化。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学习心得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但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水平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2.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准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3.注重环境友好发展。

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化,使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其中既包括了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要求,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者:杨荫凯来源:《财经界》2014年第02期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应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00-2012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第一是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第二是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这是促使农民变为市民的本质要求。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1 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特点- 人口导向: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设。

- 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 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2.1 规划建设2.1.1 城乡规划整合2.1.2 城市品质提升2.1.3 环境保护与修复2.1.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2.2 土地流转市场建设2.2.3 宅基地制度改革2.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3 农民工市民化2.3.1 农民工权益保障2.3.2 农民工社会保险2.3.3 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2.4 城乡融合发展2.4.1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2.4.2 农村公共财政改革2.4.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革2.4.4 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3.1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3.2 城市规划建设政策3.3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3.4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政策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行为,保障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4.2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和保护,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研究在新时代下,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深化改革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两者的协同推进将推动中国城镇化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产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绿色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和农村的平衡发展,以产业结构升级、人口流动和规划管理为主要手段,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产业结构升级。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化进程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补偿传统产业的缺陷。

2. 人口流动。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流动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口自由流动,以此促进城市和产业的发展。

3. 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新型城镇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规划管理,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公共设施,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

二、新型城镇化与深化改革的协同作用深化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与传统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深化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城市社会管理的自主权,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1. 市场化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城市化进程。

市场化改革包括实施住房、土地、金融、户籍等领域的改革,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城市化成为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2. 城市管理改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是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环节,城市管理的改革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管理的改革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市政环境等方面的调整,强化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

3. 以人为本的社会改革促进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此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新型城市化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那么你对新型城市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新型城市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1、集约高效。

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集约高效的城市化道路。

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城市。

2、功能完善。

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结合起来,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化道路。

功能完善就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种类城市功能,不断培育城市个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

3、社会和谐。

把新型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

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建设和谐城市。

4、环境友好。

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

环境友好就是着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5、城乡一体。

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

城乡统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

新型城市化的建议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从“城市优先型”向“全面发展型”,从“全面发展型”向“生活质量型”),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建设信用管理社会;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建设没有“绝对贫困”(按联合国标准)的国家;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实现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建设信息化社会;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知识化社会;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建设健康长寿型国家;消灭信息鸿沟,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第一篇: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

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绿色、发展、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

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

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

我们探讨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

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
李小建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18日 07 版)
虽然城镇化是发达国家较早出现的现象,但不同国家的国情各异,发展路径和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

我国总结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这是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对城镇化路径和实现方式的创新探索。

我国城镇化自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推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但也带来诸如资源配置低效、土地资源浪费、地方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

第二,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致使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第三,小城镇的发展对带动地方经济、吸纳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存在资源浪费、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发展规模不大,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强大的经济增长中心、辐射带动较大区域的发展。

发达国家城镇化虽然促进了经济社会变革,但其伴生的“城市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政府和社会。

首先,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城市难题,不少城市通过拓道路、建高架、修轻轨、铺地铁等技术及设施改善的方法增加容量,或是通过限行、控制个体交通等方式实施交通管制,但大部分城市未能彻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环境污染。

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都出现过严重的环境问题。

城市人口和经济
活动密集,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容易通过大气、水体、土壤、食品、人类交往等途径传播滋生,危害人类健康。

再次,地价上涨过快。

人口、经济活动集聚带来土地增值,但也导致地价快速增长,由此产生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第四,城市贫困。

城市人口过剩和就业机会不足相伴,加上一些制度不合理,致使贫富差距拉大。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既包含对我们过去城镇化道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包含对西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和规避,更包含对未来城镇化前景的新设想,是对我国城镇化模式的新构思。

新型城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低碳节约、格局优化、新技术引领这四点非常重要。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哲学层面上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

传统城镇化把物质财富的增加作为实现手段和追求目标。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人是城镇化的主体。

在理论层面,以人为本是对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

新型城镇化突出城乡统筹、工农互惠,强调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摒弃了“城市偏向”和“忽视乡村”的发展思维。

在实践层面,以人为本是在对中国城镇化条件慎重考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人的城镇化、最大程度保障人权的有效途径。

在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特殊国情下,应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充分尊重农民在城乡居住上的自主选择权,宜城则城,宜乡则乡。

低碳节约。

新型城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发
展过程,构建低碳节约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首先,经济活动要节约集约,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环境友好型生产改造,降低污染排放。

其次,发展绿色交通,加快发展新能源、低排量交通工具,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再次,推广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能效。

最后,推崇简约适度、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慢生活、简出行,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态文化。

格局优化。

新型城镇化以城镇体系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格局和形态优化为基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依据城镇化发展阶段,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实施组团式发展,合理定位组团功能,增加组团内部联系,减少组团间通勤,以多中心组团为节点,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新要求,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镇),疏散中心城区功能,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效率,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良性融合。

技术引领。

城市发展周期与经济技术周期紧密相连,城镇化过程必然留下当时产业和技术进步的烙印。

蒸汽革命及之后的电力、化学革命,引起大量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进入“生产型城市”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后,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福特主义出现,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并形成快速运输网络,促进了城市扩散,带来城市向生产和服务并重转变。

之后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以弹性专业化和精益生产为特征的后福特主义出现,使城市完成了从生产型到服务消费型的跨越。

当前,物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诸多与此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即是其一。

新型城镇化应当应用智慧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把技术和人有机结合,建立城市智慧管理系统,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促进城市生产、流通、服务高效运作,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