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对齐云山文化生态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特色小镇建设对齐云山文化生态的影响
汪雯君
(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
【摘 要】本文试图从特色小镇建设对旅游地文化影响的角度,谈一谈发展特色小镇与保护旅游地文化的关系,并以祥源.齐云小镇为例谈谈特色小镇开发对齐云山文化生态的影响。

【关键词】特色小镇;徽文化;影响;保护性开发;人文生态
引言
2016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传统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需要,必须从景点开发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

”2016年一年内,国家陆续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使得各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小镇申报和打造非常火爆。

黄山市于2016年启动了特色小镇建设。

祥源控股集团与休宁县人民政府联手在齐云山名胜风景区脚下重点打造了一个集旅游观光、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祥源.齐云小镇。

小镇总规划包括索道、游客集散中心、商业街、精品客栈、生态停车场等特色项目以及作为齐云小镇的创新性组成部分——自由家营地。

旅游+文化+生态+体育+商业+养生+产品的新型模式,使之成功入选首批黄山市特色小镇名录。

可以看出,从“特色小镇”一词首次提出至今,特色小镇的建设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创建特色小镇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各个方面参与建设的热情很高,但经验不足。

特色小镇应有何独特的内容特征,如何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理性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在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探索中借鉴丰富的普适性研究成果,探讨特色小镇建设中涉及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为全域旅游背景下农村乡镇、村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总结祥源.齐云小镇建设做法是研究的基本前提。

结合特色小镇建设“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性,逐条梳理。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角度观察全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和对新农村建设的深远影响。

因此,本研究针对黄山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以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长远、生态、创新、传承等为目标,选择文化生态、经济发展、传统业态、环境污染、精神面貌五个关键因素为重点研究内容。

特色小镇是一镇一品,它应该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自己的产业特色、固有的人文底蕴和当地的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产业体。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行政区划上的“镇”,或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

所谓特色,则是立命之本,竞争力所在。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长远”,即应有长远的谋划,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发挥地域优势;要“传承”,建筑风貌、基础设施、生活方式等方面应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匹配,充分体现当地的风俗特点,尽量尊重原居民的意愿,做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和谐与融合,留住乡愁、留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要“人文”,文化底蕴丰厚,有助于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或心灵归属感,也将积累、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或亮色;要“生态”,环境优美,有助于增强镇民的吸引力,可让居民舒心地创业、休憩或居住,身份认同度高;要“创新”,产业定位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要在特色上下功夫,配套服务的提升应该上升特色小镇发展阶段的建设重点。

近几年特色小镇建设活动在浙江取得成功试点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特色小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虽然业界专家们对特色小镇去房地产化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但是有些地方选取了极具资源禀赋的地区,开启了特色小镇房地产模式。

特色小镇成为有些地方政府的
“政绩工程”、“任务工程”。

(二)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2.总体计划
(1)第一阶段:课题研究调查阶段(2017年5月——2017年7月)(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7年9月)(3)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7年11月)
3.分段进度
(1)第一阶段:本阶段是调查研究阶段,组织小组成员到齐云山和祥源齐云小镇开展调查研究、搜集基础资料。

(2)第二阶段: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按计划认真实施、开展课题研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召开课题组会议,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

对研究中出现的同性问题,结合特色小镇实际情况,随时对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3)第三阶段:本阶段为结题阶段,按实施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并呈报结题报告、论文等。

(三)研究案例地情况及特征案例:祥源齐云小镇
安徽齐云山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但是由于处于以地接为主的大黄山旅游圈内,该区域知名景区众多,竞争相当激烈,品牌战、价格战轮番上演,相比安徽其它景区,齐云山景区发展相对缓慢。

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是由祥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整个项目占地约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户外拓展自由家营地板块、商住一体文化街区善水街、酒店式精装公寓、齐云山风景区板块等。

祥源控股集团斥资百亿,致力于打造国家5A级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项目。

祥源齐云小镇是示范区项目的重点工程和标志性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新游客集散中心、善水商业街、祥福瑞精品文化客栈、艺术创作基地、温泉养生馆、生态停车场等特色旅游项目。

这些具有徽文化特色和创造性思维的项目完美融合了齐云山道教胜境与山水资源,同时结合养心、养老、养生主题,打造集吃、住、行、购、娱于一体的文旅游憩目的地,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

随着祥源、齐云小镇的进一步开发开放,使得长期处于黄山九华山“阴影效应”下的齐云山风景区逐步走出困境,“道教名山”的光环呈现异彩,并带动了齐云山周边乡村和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研究素材与整理
2016年5月,应齐云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邀请,课题组成员参与该公司全员标准化服务培训,对该公司在本地招收的员工,开展售检票、景区内交通司乘、商场、索道、安保以及保洁等岗位进行标准化服务培训和服务意识、服务语言等的规范化培训,积极创建齐云山5A级景区。

从2016年5月到12月,在8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经常出入景区,亲眼见证了齐云.祥源小镇的建设过程,参与对当地居民的职业培训,使得他们成为齐云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合格员工。

近距离了解当地居民从原住民到公司员工的历程。

2017年5月,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主要成员前往齐云祥源小镇,与齐云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其他三名成员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法。

实地考察了祥源小镇的善水商业街业态,小镇广场的命名。

商业街的业态与徽州地方小吃、当地特产相结合,小镇广场、办公场所命名均与道教有关,如天
本文系黄山市2017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2017044)。

68
枢、天璇、天玑、瑶光等。

随机走访了参与建设的齐云山镇的原住民,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看法,搜集第一手资料,在齐云祥源小镇召开了小型的现场研讨。

全面了解齐云小镇建设及布局设计。

对齐云山风景区核心景区,登封桥、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沿途道观、摩崖石刻、登山古道、崖洞、碑刻、月华街的原生态保护和现状开展调研。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核心景区外围交通,将原来的景区单一进入方式,修建成循环通道,开辟景区公路,控制上山车辆,实现景区公交换乘,让通行更加快捷、方便,不走回头路。

提高景区的流动性和容积率,山上、山下形成互动。

在卫生、保洁方面。

沿途设立旅游公厕、垃圾堆放点清运点、吸烟区,更好地方便游客,保护环境。

突出了地域特色和道教圣地的特色的路灯灯箱、灯笼和公共设施,如“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道教文化偈语、思想精髓。

齐云山道教文化是徽文化中璀璨的珍珠,齐云山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齐云山上的月华街被称作“天上的街市”,月华街三十多户原住民的道教从业活动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合为一体,是非常值得挖掘开发和研究保护的重要旅游资源。

齐云.祥源特色小镇是典型的旅游小镇,在开发建设中如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成山上山下互动,将皖南道教文化、徽州风土人情、徽州方言等社会人文生态要素,揉进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及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对当地居民的社会意识形态、就业观念,给当地居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改善的居住条件和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在教育观念等领域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
特色小镇的“特色”就在于: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

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

(一)诠释“资源之特”,做好齐云小镇文化之“道”
特色旅游小镇一定要考虑旅游小镇所在区域的资源特色,在自然、文化、区位等方面要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价值,否则后期难以维系旅游小镇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核心,区位是关键,众多景区的自然及文化资源有着唯一性,但地理位置偏僻,市政配套与基础设施落后,因此要充分考虑资源定位、市场的产业关系。

特色小镇若在一开始,只是凭空想象或是对市场简单机械地照搬,则在规划之初就已注定其易夭折的“命运”。

前期,一定要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人文、区位等进行系统梳理,站在当下及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高度上,全盘思考特色旅游小镇项目的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齐云祥源小镇依河而建,沿公路伸展,小镇内的善水商业街街区、广场、公共场所的命名均与道教有关,如天枢、天璇、天玑、瑶光等。

商业街的业态与徽州地方小吃、当地特产相结合,自由家的树屋、野外拓展训练等又给小镇增添了现代因素。

小镇在不改变原来村落布局的基础上,与山下岩前村、南坑村等几个小村落,散落在横江两岸,粉墙黛瓦、田园风光,祥和宁静,画风清逸缥缈,一幅“福山福水福家园”画卷。

(二)展现“策划之特”,布局齐云小镇建设之巧
好资源仅仅是特色旅游小镇成功的前提,对资源的梳理和在开发至关重要。

特色旅游小镇的策划必须先行,包括资源分析、市场研究、定位分析、功能布局、商业模式等深度剖析,从当下和未来,保护与发展、集群与融合、精致与多元等方面思考特色旅游小镇布局。

不少区县政府,处于政绩考虑和争取资金的需要,航空小镇、文化小镇、音乐小镇等概念比比皆是;动辄世界第一、中国唯一、区域第一;动辄几圈几核几带几组团等,没有从现实出发或者夸大资源本身的状况,凭空想象,肆意杜撰,策划看起来无懈可击,实则难以落地生根。

(三)做好“产业之特”,设计齐云小镇产业之链
很多跨界来投资特色旅游小镇的开发商或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旅游产品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的关系并没有深入探究。

不管是抱着拿地开发楼盘还是旅游投资的想法,国内绝大多数特色旅游小镇只是一个旅游附属品或者是文化资源的再生载体,是对核心旅游资源的升级,但不会取代核心资源本身价值的稀缺性。

因此,在特色旅游小镇布局的时候,一定要在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区位资
源等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做产品的升级、产业链的升级,基于核心资源链,向旅游目的地方向发展,或者与旅游目的地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做到利益完全捆绑,资源错位发展才是产业之特的不二之门。

在齐云小镇建设中,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的打造,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植入进去,让当地居民找到就业、创业的沃土,让农民家里的土特产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掉,这是“特色小镇”的应有之义。

(四)明确“市场之特”,瞄准齐云小镇市场之位
特色旅游小镇最终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度、参与度——市场是检验特色旅游小镇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在特色旅游小镇规划前期就必须要考虑未来运营可能碰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市场在哪里,游客从哪里来,游客会为什么样的产品服务买单。

在没有拥抱大自然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存活;是否具备独立造血功能,是否完全融入大旅游目的地;适合做一日游还是二日游产品,观光产品还是度假产品,还是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配套是否完善等都值得特色旅游小镇运营者深思。

祥源齐云小镇,在规划之初就系统思考当地山水资源、道教文化、徽州文化如何与当下及未来旅游市场有效融合,站在区域旅游大环境、旅游消费规律基础上谋篇整个小镇业态,开业后经营火爆,促使全业态品牌价值提升。

三、结论与讨论
(一)延伸发展,产业链的重新架构
特色小镇同质化是当下国内已经历过一次转型的小镇们的现状,相类似的旅游文化氛围不会带来相同的经济效益,只会越来越不被人问津。

找准小镇本身的特点,或者寻找一个适合小镇的个性化“特色”,营造具有差异化的体验感受,才会成为“小镇旅游”中的重磅一击。

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小镇的渐进建设就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步。

这其中有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即以人为本、产城一体、与当地文化资源深度结合。

小镇既是产业集聚地,又是百姓在原有小镇基础上升级换代的新业态、新形势。

(二)乡土风情、民风民俗是特色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独具魅力的元素之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小镇的目标,一定不要再变成新的开发区、新的经济集聚区。

旅游目的地小镇要做的是满足两方面的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跟他平时生活空间有很大差别性的’壳’,再在这个小镇里面装他熟悉的生活。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目光,是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依托。

但是,旅游者的纷至沓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客源国的文化,旅游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应的旅游文化,这些强势的外来文化、习俗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冲击。

对于旅游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各有侧重。

业界比较权威说法是:旅游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非居住地的旅行。

这一说法基于瑞士的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的“艾斯特”定义。

但是英国人里考瑞什的定义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他是这样描述的:“旅游是人的运动,是市场的运动而非一项产业的运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这个定义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流动以及旅游对东道国社会的影响。

旅游文化改变了旅游地人们的思维和古村落的原生态,而人的思维的转变必定造成他们对所生活的环境、生活条件进行改造。

文化交流,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基础。

但是旅游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是有着相当的冲击力的。

齐云山特色小镇的建设、改造对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将伴随着小镇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开发、建设以及旅游者的纷至沓来初现端倪,旅游给当地的道教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到底带来了什么,值得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苏勤.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金早.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EB/OL].新华网,2016.
[4]唐为亮.特色旅游小镇如何做到“特色”[J].境鉴,2017(11).
[5]妹大人.那些过目不忘小镇的“特色”生态系统[J].境鉴,2017(9).
[6]向东.祥源.齐云小镇即将开街,悬崖峭壁上的“天街”之下又添“地街”[EB/OL].黄山新闻网,20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