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题专家解析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课件)幻灯片1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二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幻灯片2作文要求,也是提示和得分方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幻灯片3名句解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出自《周易》的《象传》。

即解释卦象的文字。

普遍意义上认为,是让君子学习天的运行刚健,永不停息,其实就是主动与积极的面对人生。

此句解释纷争很多,流传甚广,很多人知道加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清华的校训。

但从乾卦原意出发,说的就是遵从天的运行规律,刚健不息的人生态度。

幻灯片4名句解析: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出自杜诗名作《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二句比较有名,将思乡之情和月亮的亮度结合到一起,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标准,意思本身讲的就是思乡忆弟之情,但考虑到这里面点明了白露这个时令,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要考虑到里面蕴含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幻灯片5名句解析: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选自《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2017全国卷高考作文解析

2017全国卷高考作文解析

外国人眼中,中华的文化似乎都要琢磨很久。刚柔兼济的太
极,龙飞凤舞的书法,水墨丹青的国画,还有这京剧咿咿呀呀中 听个大概,红脸白脸中也分个明白。但京剧又怎仅是那舞台上的 眼花缭乱的招式和臆想的情节,更是演员的唱,唱的绵延悠长, 唱的气动山河,贯穿着国人一生的习学演练,惊艳四方。中国如 同剧中的演员,身披重甲也毫不吝啬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美丽, 这沉重,只有历经五千年的厚重肩膀才可以承担。
;生旦净丑,那灯光下的红脸白脸,无不是智慧塑造的传奇。指尖跳 跃,喉头震颤,那音调的起伏透着泱泱大国的艺术魅力,恰如书法的 轻重缓急,有着吞吐日月的气概。折扇轻握,打开来,遮住了脸,缓 缓现出一双柔情的眼,眼风犹如大朵牡丹花的背景,惊艳了时光,仿 佛身在堂皇富丽的大唐盛世,而微醺的贵妃,就着月光凭栏远望,直 叫人恍惚了台上台下,戏里戏外。
中国,华夏,大中华,包容着心酸与沉重的苦痛,吐纳乾坤
,包罗万物,盛在碗里滋养一代一代中国人,唱在京腔中把德情 传颂千古,能做到如此多元而不失本色,多姿而不乏一统的,只 有中国。
速度与激情——我们的大中国
(福建双十 袁英)
你来自遥远的印度?那你肯定因缓慢破旧的火车 发过愁。你看,在中国,有一种车能让人有说走就走 的潇洒。无论你在哪个城市,每天它都会准时达到, 送来你钟情的朋友。
这个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就是骑着小镇里一辆辆崭新的共享
单车,两个人或者一群人,穿行在山水田园之间,让您逍遥自在; 这个时候,您可以在乡村里停留下来,这里的人们都会“有客自远 方来,不亦说乎”,驻足在乡村碉楼的小巷中,入眼的石墙,斑驳 苍老,记录的是碉楼乡村人家傍水依山的悠闲生活;伫立在乡村的 小桥上,触目的流水,悠远绵长,碉楼乡村的幽,让您自觉回到十 七世纪的欧洲,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小编收集了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欢迎阅读。

试题内容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2017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解析

•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 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
• 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 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 的改革。 • 代表作《海国图志》名句:师夷长技以制夷
• 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床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 于天下照四方的意思就是说理想与志向,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 单独这两句来说,意思就是开多大的口子受多大的光,可以 看见多大的范围,也就可以有多大的作为。这是六句里比较 难的句子,估计选的人也很少,作者魏源应该在在历史书上 见过,是《海国图志》的作者,是清末“睁眼看世界”的先 驱。《海国图志》就是当时中国最全面的介绍世界的书。 • 位置决定格局 胸襟,远见,开放, • 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 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正视现实 正视历史 不避艰险 责任担当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 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以经结束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欢迎阅读。

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专家解析】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

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

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

“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

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

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

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

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

2017 全国卷三作文解析

2017 全国卷三作文解析

论述四十年前高考状况,紧扣“独木桥”意旨。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 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 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 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 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 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层级论述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 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 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 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文不择理而忧愁时,高考 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自由 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深层议论,高考仍需改革,解决问题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 ‚独木桥‛,正完成了向‚阳关道‛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成一 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 港。
回扣前文,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教师讲评
〉本文是一篇紧扣题旨,立意高远的考场佳作。 〉1文章从‚四十年高考‛的作文材料引出‚青春记忆‛,进而归 结到‚文化现象‛的立足点,开篇就显得大气磅礴,非同凡响; 〉2.接着回顾四十年前‚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3.再分析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娓娓道 来,有理有据; 〉4.然后考生水到渠成地分析高考的目的,又巧妙地引出纵深方向 的论述; 〉5.最后展望高考前景,既点明题旨,又给人启发和希望。 〉文章思路畅达,比喻形象生动,无不彰显了满分作文的特有气质。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以下是正文内容,请根据题目设置格式)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题目:《花氓与花所》是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其中“花氓”指的是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似乎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请你结合对台词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按照以下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1.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2.阐述自己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3.谈谈你对于角色塑造的理解,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

4.你可以结合生活事例、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论述,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想象。

解析:在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考生需要对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花氓与花所》进行解读,并阐述自己对于其中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台词中的“花氓”一词通常指代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深入解读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种偏见可能源于一种固有的审美观念。

在舞台戏剧表演中,注重形象、外貌和才艺的角色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而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可能在外貌和形象上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导致作者对其持有偏见。

其次,这种偏见可能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布有关。

在传统戏剧中,旦角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台词。

相比之下,小生角色往往扮演着配角或者次要角色,地位和台词数量较少。

这种地位和权力的分布可能导致作者在台词和形象上对小生角色抱有偏见或者歧视。

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持有看法的是,舞台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花氓”还是“花所”,他们都需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服从角色塑造,相互补充和配合。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1、全国卷Ⅰ试题内容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一年一度的高考以经结束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江苏卷高考题目及解析,欢迎阅读。

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专家解析】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

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

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

“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

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

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

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

杨洋解析2017高考北京卷作文

杨洋解析2017高考北京卷作文

2017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杨洋杨洋: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同学。

我们今天跟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2017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太激动了,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时间就拿到了这个题,我估计在听我们这个直播课的同学一部分是今年可能刚刚结束的考生,准备通过这个课看看写的角度是否正确。

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是准备今年的高考,然后看看最新的高考命题的趋势、情况。

所以我们希望下面讲解的内容虽然说时间不长,不到一个小时,能从两个方面都给各位同学一些收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人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1.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

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

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你怎么看?今天最早拿到这个题目有点超乎想象,在高考结束前10分钟,当时我正好在网易直播间里面。

题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说有没有做今年高考题目的一些预测,我就谈了几个预测的角度,当时讲的时候内心非常的忐忑,因为主持人问你有没有什么预测内容的时候,我想万一说了以后结果题一拿到直播间里面发现讲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对的,这就是打脸的感觉了。

但是如果说要不讲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办法,最后谈了几个我自己在过去的两到三个月里面对于高考真题比较关注的角度。

事实上我是把一月份到六月份《人民日报》上时评的文章都做了系统分析,我们清楚每年高考的命题和实事的关联非常清晰。

我们相信在这些媒体里,我们看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客观、比较中正、比较理性的评价,也可以看到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怎样的非常重要的事件。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评析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评析

天津卷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 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 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 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 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 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 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 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 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 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 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 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 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 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 “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 “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 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 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 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 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江苏卷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 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 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浙江卷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 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 作。

2017高考作文试题及专家名师解析

2017高考作文试题及专家名师解析

2017高考作文试题及专家名师解析1.2017年全国I卷(乙卷)作文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1:美丽中国,请你解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华2017年广东高考全国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调查,讲的是来华留学生所关注的12个“中国关键词”。

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

考生要使这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

读者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

材料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考题具有开放性,立意具有多种选择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发挥。

这是一则有多角度可选择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从中选出三个关键词,并让他们形成有机联系,形成作文。

比如,可以选择“一带一路”“高铁”“京剧”,畅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带动中国”高铁“的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比如,可以选择“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移动支付”。

共享单车广泛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而移动动支付又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和技术支持。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作文题,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正确立场和方法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作文题引导考生要关注自己国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外交流的自豪感,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 完整版

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 完整版

站在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评析(《语文月刊》2017年8月第8期)北京市育才学校杨明鲜作文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

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出,立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热议。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北京高考作文命题更加成熟、稳健、鲜明、坚定。

在形式上,继续采用“二选一”的命题形式,将形象思维命题和抽象思维命题组配起来,尊重考生个性的差异,关注考生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样设置,体现了考题的公正性、合理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考生都有话说,利于人才选拔。

在内容上,注重精神层面的引领、教化和构建,体现着为天地立心的精神,也就是为社会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在写作教学上,坚持从单纯的外部限制转向内在的写作思维引导,也就是注重写作的心理生成规律,注重写作核心素养的形成,使高考作文的写作成为独具匠心的写作引导训练。

由此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

一、“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评析近三年来北京高考作文题,在检测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对记叙文的写作进行了深层次的思维引导,对学生写作和老师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01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依然站在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为作文的教与学指点迷津。

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完整版

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完整版

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完整版站在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评析(《语文月刊》2017年8月第8期)北京市育才学校杨明鲜作文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

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出,立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热议。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北京高考作文命题更加成熟、稳健、鲜明、坚定。

在形式上,继续采用“二选一”的命题形式,将形象思维命题和抽象思维命题组配起来,尊重考生个性的差异,关注考生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样设置,体现了考题的公正性、合理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考生都有话说,利于人才选拔。

在内容上,注重精神层面的引领、教化和构建,体现着为天地立心的精神,也就是为社会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在写作教学上,坚持从单纯的外部限制转向内在的写作思维引导,也就是注重写作的心理生成规律,注重写作核心素养的形成,使高考作文的写作成为独具匠心的写作引导训练。

由此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制高点。

一、“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评析近三年来北京高考作文题,在检测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对记叙文的写作进行了深层次的思维强调用“倒金字塔”写记叙文,以期突出重点者有之;强调用“三一律”写记叙文,以期剪裁集中者有之;强调用“悬念巧合,一波三折”,以期引人耳目者有之……这些技术,在作文训练中用一用是无可厚非的,但倘若以此为作文准则,以此为作文评分标准,就会把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引入死胡同。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其点评(精品)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其点评(精品)

(2017·全国卷Ⅰ作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评一]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的材料“通过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谓是国际视野,全面驱动,奏响时代最强音。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扣时政,关注热点,倡导国际视野。

作文材料中十二个关键词涵盖了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环保、城乡、出行、购物等八大门类,充分体现了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特征,充分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现实问题,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承担中国公民向外国青年推介中国的责任意识,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展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具有明显的“立德树人”导向功能。

2.全面驱动,尊重个性,引导独立思考。

今年的高考作文,既有“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又有“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内容驱动,还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对象规定和目标达成,同时更有“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的思维驱动;四重驱动层层叠加,对考生任务驱动的复杂性和思维驱动的关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但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求,这对于思维能力欠佳的考生来说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就提醒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必须狠抓思维训练,让考生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写作。

3.取材方面,容易写作,却又难以出彩。

“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文科生,在政治课上肯定多有接触,即使理科生也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会议等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加之试题多角度的提示,考生若从十二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三个来写,肯定会忽视本次作文的核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进而导致偏题。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推荐文章高考文综分数分配及试题分布解析热度:高考文综各科的答题技巧解析热度:高考政治大题的答题技巧解析热度: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答案解析官方版热度:2017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巩高峰《一种美味》答案解析热度:高考不断变革,考卷年年不同,每年的高考变成了一个节日,每年的考题也是颇硕迷离,那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难易度如何?下面小编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一起来看一波分析解读吧。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_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难吗2017高考全国卷丨语文作文快评:作文坚定文化自信广场舞共享单车读懂中国卓越教育高考研究专家团队认为,今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作文,与往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命题思路上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形式采用了《考试说明》第62页“题型示范”当中“调查报告”+“关键词”的命题形式,内容完全符合《考试大纲》里对“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关键词也与《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开放程度”等展现我国大众文化自信话题的探讨。

值得欣喜的是,2017广州一模、湛江二模和汕头一模都选取了对某类社会现象的探讨,与今年全国卷I作文的命题形式与材料内容相近,更能让我们考生感到熟悉与亲切,甚至会觉得题目相对简单,这符合高考改革的目标,做到让考生“有话可说”,但不意味着考生容易拿到高分。

一、作文选材依然有话可说,但勿忘关联与陷阱卓越教育高中语文科汪雅蕙老师认为,2017年全国卷I作文选材贴近中学生活,着眼身边事,体味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

作文选用了“调查报告”的形式,既避开了各地区对时事的备考热点,又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方向。

所涉及的有关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移动支付”等内容,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足以引发考生对我国形象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分析材料与社会现实,探讨社会生活本质,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7年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

2017年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

一、全国II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专家点评思路一: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

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第一句可立意为君子要自强不息方可强大;第二句可立意为思乡;第三句可立意为重视内在之美,或自信的品格;第四句可立意为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视野、格局不同,实现的理想价值也不同。

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立志四方;第五句可立意为要敢于正视自己;第六句可立意为个人、民族、国家的自信自强。

例如,第一句和第六句的立意有共同点均是自信自强,那么考生可据此立意;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

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

思路二: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并选择其中两至三句在文中合理引用,言之成理即可。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是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及权威解析。

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2.全国卷Ⅱ试题内容: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及点评

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及点评

2017 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及点评 2017 年高考在昨天已经全部结束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2017 年上海卷高考 作文 真题及点评,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 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专家解析】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 较 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

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 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强, 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 也备受瞩目。

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 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 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

考生要对题 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 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 然后需要联 系自身个人发展、 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

题目内容 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 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

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 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 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 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

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 的新趋势,一方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另一 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 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作文题专家解析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7年第33期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下面一起来看看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专家解析。

立德树人:立意高远,春风化雨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

全国卷Ⅰ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考生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全国卷Ⅱ作文题“中华名句”,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名句,包含着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

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考生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7高考作文命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考生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考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考生自我认知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文化自信:融通古今,传承发展2017高考作文命题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全国卷Ⅱ作文题“中华名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与生生不息。

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文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

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都需要纽带”。

文题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时代气息:贴近考生,贴近生活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与交流,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

全国卷Ⅲ作文题“我看高考”,对于正在高考考场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

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高考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不言而喻。

加之时值恢复高考40周年,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

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词出现在全国卷Ⅰ作文题中,让人耳目一新。

江苏卷作文题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帮助考生展开丰富联想,引导考生积极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山东卷作文题取材于真实的新闻,材料涉及的夜读、24小时书店、书店中的流浪者与拾荒者等都是考生有所感悟、可以发挥的话题。

上海卷作文题以“生活充满变数”为背景,启发考生调动积累,展开对“预测”的思考,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

任务写作:指令明确,利于发挥材料型作文题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

今年作文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关键词使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帮助外国青年”则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

全国卷Ⅱ作文题要求“合理引用”两三个名句,意在要求考生在理解与发掘这些名句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国卷Ⅲ作文题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

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任务型写作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总体而言,2017高考作文命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考生实际,同时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全国卷Ⅰ2017年全国卷Ⅰ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作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命题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考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考生从大处着眼,而材料提供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聯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的作文。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考生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的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

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实现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作文并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

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

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

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外国青年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

优秀的作文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以及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类、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即可。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了巨大的写作空间,又能有效防止考生套作或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全国卷II2017年全国卷Ⅱ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试题材料由精心选取的六个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考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

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试题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考生写出优秀作文提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试题将六句并列,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無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作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作文、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